“传神”的肖像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神”的肖像描写
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能够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等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达到以形传神呢?
首先,着意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肖像描写。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
因此在描写中,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
例如,《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不是泛泛来写,而是抓住“眉”与“目”作为切入点重点来写,突出她
的“娇”“弱”的气质。
林黛玉外貌的其他部分,则让读者自己去补充想象。
鲁迅先生讲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了,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采用画龙点睛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并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描写眼睛。
这里含有抓住重点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写具体,把人物写活。
其次。
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适度的夸张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
在肖像描写中,别致巧妙的比喻和夸张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会让你描写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传神。
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在肖像描写中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例如鲁迅先生在《高老夫子》中写高老杆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势,“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
在《故乡》中,写豆腐西施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妇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把张开的两脚比做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生动地刻画了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
有时描写人物外貌,可用漫画的笔法。
契诃夫的《套中人》在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貌时,就是这样写的:“他(指别里科夫)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的雨伞总是
用套子包好,表也总是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遇到他拿出小折刀削铅笔,就连那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上耳朵眼;他一坐马车,总要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在这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心意,总想用一层壳把自己包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境影响。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实际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使他借此躲避了现实生活”。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阿Q头上的癞疮疤: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这两段文字,都没有全面地去写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而是抓住人物外形的某一特征,用漫画笔法,带有一点夸张式地去勾勒。
尽管在作品中,这两个人物在这时还是和读者初次见面,但他们可笑的外表,一下子就深深
地刻印到人们的心上。
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一个是思想僵化的畸形人,一个是精神胜利法的可怜虫,也获得了具体的感受。
运用漫画笔法描写人物外貌,往往在“点”上用力,漫画夸张的地方,正是人物外貌中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的关键部位。
它不全面铺开。
而是选准一点。
把镜头对准它着力描写,好比把一个物件放到显微镜上让人们观看一样。
以上例子中所用的比喻都很恰当,因而这种肖像描写都能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但是运用这种手法并非轻而易举就可奏效,它要求作者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对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然后才能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使人物肖像活灵活现。
否则,只能是一般化的泛泛比喻,也不会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肖像,也就不能显示出人物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