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与电影美学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上映后广受好评。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中式大片的独特美学风格。
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影》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
在画面色调上,导演采用了古典的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风格的服饰、建筑和道具,如清代宫廷服饰、古代宫殿、汉唐风格的家具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表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气息。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和戏剧性表现也是中式大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艺谋擅长创作夸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将中国武术的精髓融入到电影中,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和快剪辑的手法,让戏剧性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这种对武术的精湛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彰显了中国功夫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影》这部电影还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影片通过双重身份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令人陷入思考和沉思。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值得一提,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娇媚,更是在权谋和复仇中展现了果断和勇敢,成为了故事的关键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影片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影《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独特魅力。
影片在视觉表现、动作场面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影视市场中,中式大片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式大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张艺谋电影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张艺谋电影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1研究意义身为一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及其富有争议性。
他不仅是一名电影导演、演员,同时也是一名顶尖的摄影师,时常活跃于话剧舞台,在国内各大旅游景区都有其导演的“印象”系列。
他是一个全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天才。
张艺谋早期的经典作品很多,大多都是扎根于乡土,而随着张艺谋的名扬国际,风格也渐渐转变为大场景大制作,争议也随之而来。
有批判的声音说张艺谋的影像风格已经完全被西化。
的确,与同代导演相比,张艺谋一直是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导演。
从电影《菊豆》开始,他的电影总能收到海外投资,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电影没有特点,在张艺谋的电影里,中国的文化元素贯彻始终。
张艺谋的电影范畴如何划分,目前暂无一个准确的答案,笔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艺片时期,依靠文艺片张艺谋获奖无数;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初的商业电影时代,商业片提高了张艺谋的知名度,并借2008年导演开幕式积累了国民度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大导。
第三个阶段就是2008年至今,拍摄了风格繁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电影,视为其探索风格转型的一个阶段,其中产出了本文主要分析的电影《影》。
本文通过着重分析电影《影》,配合多部张艺谋过往电影作品,对其“张式古典电影美学”进行具体剖析,阐述其作品中的视听语言方式,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影像作品。
2研究方法通过赏析张艺谋的多部电影作品,并试图联系其人生经历,剖析其作品,阐述其在视听语言以及场景布置中涵盖的美学思想。
主要解析张艺谋怎样运用道具、色彩、材质等来辅助完成其电影的视听语言表达。
从影片入手进行研究,通过列举电影画面、研究电影纪实纪录片,结合文献资料,说明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的运用,结合古典元素的出处,表明古典诗意美学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意义。
1.2 张艺谋成长经历及主要作品3成长经历张艺谋曾经说过:“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带给艺术家的习惯和经历都会被艺术家融进他的作品当中去”。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电影一直是展现英雄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影像、音乐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电影能够塑造出充满力量和魅力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道德、正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英雄》就是一部充满美学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该电影的剧情、视听效果以及隐含的哲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英雄》电影如何在美学与哲学层面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刺杀秦王的刺客展开。
首先,电影在美学上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该片以浓郁的古典美学为基调,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画风格的画面、服饰和建筑等,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运用,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色调,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转变,既能够凸显情感起伏,又能够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除了美学的呈现,电影《英雄》还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思考。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零乱的时间序列,电影将刺客与秦王的见面、刺客与秦王的对话等关键情节留在最后,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思考角色的真实动机和故事的真相。
同时,电影中还设置了多个版本的真相,每个版本都包含着不同的冲突和价值观,这使得观众在思考每个版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
在《英雄》这部电影中,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刻画英雄形象和探索人性、道德和正义等哲学问题,将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首先,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刺客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具有极高的武功和智慧。
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更让观众对于英雄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通过刺客的行为和对话,提出了关于拯救百姓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引发观众对于英雄义务和牺牲精神的思考。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剧情和视觉表达上,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从艺术视角来看,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常常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历史事件的背景改编,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局中的顽强生存和抗争精神。
影片中描绘了传统乡村生活的多彩场景,展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而在《活着》中,他通过讲述主人公家族几十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悲剧。
这些作品都凸显了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思考。
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体现在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上。
他熟练运用中国戏曲、舞蹈和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创造出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
在《鬼子来了》中,他通过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再现,运用了京剧的表演和音乐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感。
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则借鉴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和意象,创造出了富有中国味道的视觉效果。
这些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与影片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反映在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在《黄土地》中,他关注了农民工的权益和农村教育问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关注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困境。
这些作品既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又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触动人心的情节,让观众对这些问题更加深刻地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再创造和表达,创造出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电影作品。
同时,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影视美学论文
浓墨重彩酣畅淋漓——试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质摘要: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界上的一个重量级名字。
二十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凭借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为中国电影撑起了一片天地。
在他执导的众多影片中,早期拍摄的《红高粱》等经典,不仅震动了中国电影界,更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张艺谋在电影色彩、造型艺术和叙事手段上不懈探索,大大加强了其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体验。
关键词:色彩语言叙事方式内聚焦象征性创造性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张艺谋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身较为鲜明的创作风格。
本文通过对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之分析,探求其间的独到审美意蕴。
一、斑斓瑰丽的色彩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电影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离开了色彩的诠释,电影艺术将黯然失色。
“色彩是—门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
”①电影艺术中的色彩象征地表达出情感与主题;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又构成完美的艺术效果,推动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纵深发展。
张艺谋擅长运用缤纷的色彩为其电影谱写华美乐章,其电影中的色彩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而且使电影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气质与美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表现内涵。
1、对红色的偏爱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也是色彩之旅,色彩的运用是其画面造型、影片表达的主要手段。
而几乎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显示出红色的显著地位:他的影片的片头字幕基本都是红色,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等等;其次是从服饰到道具再到场景,红色被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如《红高粱》中的红轿子、红盖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英雄》中漫天黄叶中飞舞的两位红衣侠女等等。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美学——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MING RI FENG SHANG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美学——以《大红பைடு நூலகம்笼高高挂》为例
文|赵 扬
摘要: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不可回避的艺术 家。他的美学观念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 的一种电影理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张艺谋导演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不断获得奖项,凭 借这些优秀作品成为当代中国成功的第五代导演 领军人。电影评论人对于张艺谋导演评价褒贬不 一:有些电影评论人认为张艺谋成功进军世界影 坛是归于迎合西方文化审美观念,学习模仿西方 电影艺术技法。对张艺谋部分电影持否定态度, 认为张艺谋电影情节不符合中国历史背景,违背 了国人的心愿,丑化了中华民族,丢失了中国电 影的本土特色。笔者认为,张艺谋电影的成功, 不仅仅是西方电影艺术和西方美学思想结合的成 果,更重要的是张导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 的关注和深刻的导演情怀。所以本文笔者将从《大 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这两部笔者最喜欢 的电影来对张导的电影中艺术美学的现象进行浅 析。这两部影片有对中国传统民俗的展示、有当 代中国生态历史题材的展示,无论哪一部类型的 题材,都是张艺谋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情关 注。 关键词:美学观念;创意美;造型美;艺术美学
一、张艺谋美学观念形成原因 我们知道张艺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悲剧意
识、女性切入、民俗烘托、色彩修饰。那么张艺 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张艺谋的家 庭和时代对他美学观念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张艺谋的家庭 经历了中国的两个时代——新旧时代。张艺谋的 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解放 的前夕,张艺谋的大伯逃到了台湾。张艺谋的父 亲因为“军衔”和哥哥的原因,被打上了“反革命” 的帽子。这也为年幼的张艺谋带来了巨大的心理 压抑。从小被排挤的张艺谋内心是压抑、扭曲的, 这也是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多是悲剧意识覆盖的 原因。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浅谈张艺谋电影的美学表达
浅谈张艺谋电影的美学表达作者:王雅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1期摘要: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电影对中国电影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电影在形式、内容、色彩、构图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表达,同时他的这样一种美学表达理念对中国电影美学创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张艺谋;美学表达;电影色彩;电影构图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121-01电影是近代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在世界发展史上虽然出现过许多的流派,但从电影美学角度分类“主要有三大电影美学体系:蒙太奇电影美学、纪实电影美学和影像电影美学”①。
我国电影在美学创作方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张艺谋所创作的电影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他除了兼备国际导演的实力之外,还具有国际摄影大师的风范。
本文拟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美学追求以及他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影响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从形式上看,张艺谋的电影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他的电影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色彩渲染、画面构图、人物造型、环境等方面。
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为张艺谋电影选择提供了深厚广阔的基础,他看到了中国文化中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浓郁的东方情调,这一切激励着他的电影创作欲望。
他认为那些一眼看上去就是纯东方的,在西方人眼里便是“洋”的东西,是为西方观众创造出的“寓意型的中国情调”②。
色彩,是自然美中最生动的一种属性。
艺术中的色彩,是作品中的一种语言因素,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果。
张艺谋的影片使我们看到他对色彩的迷恋,尤其是红色和绿色,这已成为他所特有的标志。
张艺谋的电影以颜色运用大胆浓烈著称,《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片一路下来,间隔醒目的红绿大幅色块画面一直都没有断过。
新片《金陵十三钗》在颜色方面的表现也不例外,从前期公布的海报就看得到,周围配上阴暗的渐变黑灰色,女主角玉墨的红绿刺绣旗袍显得相当显眼。
张艺谋早期电影美学风格探究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 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象征着生 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 “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 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 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
4、“新民俗”或“伪民俗”
民俗的运用是张艺谋的影片中所表现的象征手法,是引 导他走向成功、创造电影神话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张艺 谋的电影中所出现的众多民俗往往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的 民间文化及地域特色。在这些“民俗”中有的是在中国 存在、并且流传至今的真实民俗,有的是张艺谋为了造 型与传达情感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可是不得不说在民 俗这件华丽外衣的支撑下,张艺谋的电影给与我们新的 东西,无论是在视觉奇观上,还是在主旨的表达上,民 俗在影视中获得了新的审美意义。每个国家的电影都要 凸显其国家的文化内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需要那些 反映现实都市生活的本土电影,同样也需要那些反映民 族文化的电影。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在民族 性中,电影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和支点。
张艺谋突破传统的视觉冲击始于《黄土地》(1984)
张艺谋对自己的色彩艺术也不吝赞誉之词: 两年以后,你会把(《英雄》)故事都忘 了,但一些画面你会记住,你会记住那些 颜色: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 在翻卷打斗;水平如镜、美丽的湖面上, 有两个男人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 交流武功……”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1历史的叛逆、个
性的宣扬
第二阶段:1992-2000现实的历史、历
史的现实
第三阶段:2002至今 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 宏大影像叙事
张艺谋电影类型
一类是形式主义风格:《红高粱》、《大红灯笼 高高挂》、《菊豆》、《有话好好说》等; 一类是唯美式风格:《满城尽带黄金甲》、《十 面埋伏》等; 一类是写实主义风格,《秋菊打官司》、《一个 也不能少》等。
从《归来》看张艺谋艺术电影的回归与创新
从《归来》看张艺谋艺术电影的回归与创新【摘要】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融合了传统与创新。
《归来》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家庭故事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张艺谋电影传统上注重叙事和影像表现,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和形式上的创新。
在《归来》中,他运用了大量细腻的画面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其他作品相比,这部电影更注重家庭情感和历史背景的融合。
张艺谋通过自己的导演风格和技巧,塑造了独具个性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艺谋电影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在《归来》中展现了他作为电影大师的地位。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对观众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张艺谋,艺术电影,回归与创新,《归来》,传统与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导演风格,影响,电影大师,艺术价值。
1. 引言1.1 介绍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被誉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磅礴的场面著称,作品常常深刻地揭示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主题的表达,其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历史剧、现代故事、戏剧改编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他都能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展现出自己的风格。
张艺谋以其对演员的精心把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张艺谋的电影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多次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被誉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仅在电影制作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还在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和推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艺谋所创作的作品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珍贵财富,他的电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创作实力。
1.2 《归来》电影简介《归来》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14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小说《返校路上的遥望》,讲述了军人陈凯因事迹被传媒报道而被召回去参加节目录制。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美学
011[摘 要] 从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出现,到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问世至今,电影的彩色化毋庸置疑为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斯托拉罗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导演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各个颜色都能被赋予多种含义。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优秀电影导演,对色彩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不断突破与尝试和钟爱红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我风格。
随着时间线对张艺谋电影中红色色彩的运用进行梳理,探讨其反映出的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关 键 词] 中国美学;张艺谋;红色运用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美学王梦蜓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依然活跃的中坚力量,色彩美学一直在其电影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中国电影从发展之初就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1]。
张艺谋在其电影中不断尝试变迁中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尊重电影艺术的同时,张艺谋又兼顾电影商业性,在不断摸索中,不断突破自己并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以红色为面叙事的时期善用红色的评价是许多人能脱口而出的——关于张艺谋电影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特别重视对色彩的运用,而红色作为一种直观的、有冲击力的、带有民族特性的颜色一直备受张艺谋的青睐。
红色在电影画面中通过场景或道具,在与情节紧密结合的同时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1984年,张艺谋在为《黄土地》做摄影师时,红色就大量穿插在作为电影主色调的黄色中,张艺谋对中国化的东方色彩的钟情初见端倪。
1988年上映的《红高粱》作为张艺谋的处女作,井喷式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开头的声音先出,随着旁白出现的映入观众眼帘的第一幕,就是九儿带红花,被红线挽面随后被戴上红盖头的画面,而随后坐在轿子里的九儿扯下盖头时,整个电影画面没有一点空隙地被鲜艳的红色填满,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奠定了整个影片的色彩与感情基调,等到了晚上,画面在室外纯蓝、纯黑与室内身着红衣、靠着红被子、燃着红蜡烛的九儿身上来回切换,至冷至暖的强烈颜色对比隐喻着人物压抑、紧张以及决心反抗的心理状态。
张艺谋影像风格研究报告
张艺谋影像风格研究报告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报告将对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进行研究,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首先,张艺谋的影像风格非常注重美学上的表现,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元素来创造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例如,在他的电影《英雄》中,他利用色彩的对比和饱和度的变化,使得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光影来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场景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
其次,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还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表达。
他善于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底层问题的关注,借助细腻的镜头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强烈的社会关怀。
例如,在他的电影《活着》中,他通过对主人公在各种困境中的坚持和反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再次,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还具有浓厚的实验性和表现主义特点。
他善于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来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
例如,在他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他将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和自然景观的交替变化,使电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幻想性。
最后,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还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
他借助电影的力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现实社会相结合,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在他的电影《红高粱》中,他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的再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影像风格独特,注重美学表现、细节把握、实验性和历史文化的表达。
通过对他的影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电影艺术,欣赏他的独特之处。
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
影评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廖颖云 西南交通大学摘要:张艺谋无疑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艺术多样,成就最为出色的代表,也是中国导演中具有世界声誉的出色代表。
张艺谋早期电影美学风格将颜色与剧情相结合,即颜色突出情节,到色彩与民俗的融合。
张艺谋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使他的影视作品呈现出艺术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使他成为了第五代导演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美学风格;张艺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色彩的张扬《红高粱》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正式之作,就以开合纵横的大气为我们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其称为视觉盛宴的原因主要为:《红高粱》不仅是导演单纯的在讲述故事。
在叙述情节上,张艺谋想表达的内容,通过各种直观的色彩进行视觉上的冲击。
视觉是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色,相比其他传播手段,电影能让导演将自己的想法糅杂在画面中,糅杂在各种场景的布置中——即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在画面里。
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对红色的大胆运用。
一开场新娘出嫁的情形,红色的盖头、红色的花轿、红色绣花鞋、红色太阳。
满眼的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影片的结尾时,“我”爷爷牵着我的手站在高粱地里。
“奶奶”安详的躺在血泊中。
而高粱地早已被抗日牺牲的村民的鲜血染红。
此时太阳升起,鲜红的血液逐渐变成深红,充斥整个画面。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被红色笼罩,但是每一处的红都有它自己的美学意义。
前半部分的红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激情。
而影片后半部分的红色,充满暴力与血腥。
不管是阳光,还是尸体横布的血泊,大片的红色都给观众一种无形的压力。
《菊豆》故事发生在杨家的染坊,在本片中,这座染坊是中国封建男权意识的象征,用青色这样的冷色调正显示了它的严酷。
而天青在影片开始的几次出场都是在这种色调的笼罩之下,正是突显了他寄人屋下的那种隐忍和懦弱。
菊豆在影片的开场穿的是黄色的上衣,而天青从染布器械的齿轮缝里注视她的背景色调也是黄色。
这种色调暗示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隐藏着菊豆和天青在性欲上的蠢蠢欲动。
光影为形,意境为骨——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学
声屏世界2021/10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光影为形,意境为骨———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学阴卿雪蓉摘要:在电影中,丰富的色彩运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能够在烘托气氛、突出主题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运用有着不断变化发展、善用红色的特点,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
他使用色彩的技巧,主要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冷暖色调相互转化等。
文章对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运用进行了论述,进而探讨了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对比色彩张艺谋是我国非常优秀的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风格变化多样,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是有着很高的水准。
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各个颜色都能够被赋予多种含义。
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影片增色,而且还能够间接升华影片主题,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运用分析色彩运用善用红色。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色彩的应用十分丰富,特别是红色,比如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中都有表现。
在电影《红高粱》中的开始部分,镜头中用特写呈现女主角九儿红色的脸颊和红色的盖头;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和随风摇晃的红色高粱地里,女主角九儿穿着一身的红色衣裳和男主角余占鳌红色的皮肤,象征着自然淳朴和生机;日本军人残忍的暴行,镜头中鲜血淋漓的村民,血流成河;结尾处的日全食,满屏幕里充斥着火红的颜色,场面宏大壮阔,意蕴深厚。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不同时间点的红色灯笼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女主角颂莲刚进府时,镜头里都是红色的蜡烛、红色的灯笼,代表着喜庆的红色在颂莲看来不过都是深深的讽刺与厌恶;成亲之后,颂莲知道了门口挂灯笼代表着她能够在这个大宅院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享受很好的待遇,当三姨太梅珊多次在她的面前炫耀受宠的时候她产生了抢的念头,这时的红色灯笼充满着她对地位的向往;门口挂了红灯笼后的颂莲在一屋子红色灯笼的笼罩中变得混沌不清,她算计想要上位的侍女雁儿最终致其死亡,本来代表着喜庆的红灯笼在此时变成了权力欲望的象征。
张艺谋艺术创新的先锋
张艺谋艺术创新的先锋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导演,其中张艺谋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他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出众的才华,成为了艺术创新的先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张艺谋在电影艺术领域中的革新之道。
一、题材创新张艺谋在题材选择上的胆识和眼光,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新意和独特的视角。
他大胆任用了许多现代主题,使得电影脱离了单调的叙事模式。
例如,他的作品《红高粱》以中国抗战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故事,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这种挑战传统题材的勇气,使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独树一帜。
二、美学创新张艺谋对于电影美学的追求与创新也是他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深入研究了各种电影技术,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精细的摄影技巧,以及用色、光影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例如,他的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打斗场面,不仅独具匠心,而且还融入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使得整部电影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情感表达张艺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
他善于通过视觉和音乐的结合,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在他的电影中,情感氛围往往是静而深沉的,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例如,他的作品《活着》中描绘了一个家族的沧桑历程,通过对细腻情感的刻画,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故事结构张艺谋在故事结构上的创新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体验。
他善于通过多线索的叙事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使得电影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例如,他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采用了双重线索的结构,通过一个贫穷农村和一个富裕城市的儿童的对比,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差距,并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总结起来,张艺谋以其艺术创新的先锋形象,带给观众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电影作品。
他敢于挑战传统,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并将各种艺术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电影作品独具风格。
通过对题材、美学、情感表达和故事结构的创新,张艺谋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后来的导演树立了榜样。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他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他通常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来创作电影,例如《红高粱》中的色彩构图和视觉冲击力、《活着》中的饱满的镜头语言、《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美学风格等等,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的标志。
他的色彩运用饱满丰富,通过对比和碰撞不同颜色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的构图和镜头语言也非常有力,通过对人物的位置和角度的安排,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张力。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他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中找到戏剧性和艺术性,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他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苦涩。
例如《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70年代至9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揭示了人的生活被众多的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时也带给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对对象、符号和场景的选择和组合,传达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红高粱》中的红色高粱、《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降雨场景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使得电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这种象征性的呈现方式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使得观众更易于体悟和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独特,既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又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电影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原则,也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通过对色彩、构图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创造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影》是一部充满美学思考的影片。
该片通过精湛的影像技巧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电影美学的结合,同时还深刻探讨了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下面就《影》的美学思考展开阐述。
首先,张艺谋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元素来表达美学思考。
整部电影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突出了古代宫廷的冷酷和严肃。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光影的对比,营造出悬疑和张力的氛围。
例如,在角色影山与影帝之间的对手戏中,两人身处黑暗的背景中,光线透过窗户照到两人的脸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二人之间的较量。
此外,张艺谋还通过对景物的选取和构图,创造出了一种古典而又神秘的氛围,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朝廷之中。
其次,影片的音乐运用也是美学思考的一部分。
张艺谋在电影中使用了古典音乐来配合视觉效果,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具有古代宫廷的氛围和质感。
尤其是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音乐的高潮和低谷与镜头的变化相互呼应,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京剧唱段作为背景音乐,使得影片更具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
另外,张艺谋的叙事方式也体现了对美学的思考。
整部电影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将故事的发展分别从影山和影帝的角度去看待,以此来探讨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这种过程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视角切换和时间跃迁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的结构更为复杂而有层次感。
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导演对于影片剧本的深度思考,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最后,张艺谋在影片中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电影特效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影像效果。
在影片中,角色们的行为和情感通过剪纸艺术的折叠、剪裁和拼接,以及特效的呈现,形成了一种诗意而又神秘的美学符号。
这些符号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还深化了影片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影》是一部具有丰富美学思考的作品。
他通过视觉元素、音乐运用、叙事方式以及对传统美学的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美学。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广受赞誉,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讨论。
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叙事方式、题材内容、美学风格等方面。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开。
例如,他的第一部长片《红高粱》就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命运,通过闪回和倒叙的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推敲。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也使得观众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注重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日常场景。
他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以真实的表演和细腻的刻画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
例如,在《活着》中,他通过对一位老农民的命运展开叙述,描绘出了中国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和生活真相。
尽管电影中的情节常常很悲惨,但张艺谋的作品总能在无声的细节中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还常常携带有政治和社会意义,对现实社会问题发表评论和探讨。
例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通过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贫困生活的描绘,探讨了中国教育问题和农村孩子的成长困境。
他的电影既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又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在美学风格上,张艺谋的电影常常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镜头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他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效果和精心设计的美术布景,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英雄》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色彩来区分不同角色的故事,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的张力。
此外,他还注重音乐的运用,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主题内容、美学风格等特点。
他的电影常常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细腻的情感描写,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他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视觉冲击力和音乐的配合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丰富多样,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是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根现实的大地 “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面不同的镜子,因 为每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它与其他任何世界都不相 同。伟大的作品只能与自己相似,而与其他一切作 品不同……艺术家世界的孤独性,即区别性,来自 他独一无二的角度,独一无二的幻觉。” 〔2〕但 优秀导演有一个共通的审美追求,就是认识到真正 真正 的电影美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大地。“电影作为艺 的电影美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大地 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即电影创作者如何运用 电影艺术手段正确认识和反映现实的规律问题,应 该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无论是科 3 幻梦想的《后天》《2012》《阿凡达》,还是历 史传奇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它们无不纠结在现实的漩涡里。《后天》在极端气 候频现的当下,带给我们的是人类如果不合理利用 地球资源,将会带来厄运的警示;而《2012》则 在末世寓言的旗帜下宣示人类今天对未来的盲目; 《阿凡达》的生态理念除了暗合可持续发展潮流之 外,更是对科学技术这把利剑作出如何利用才能为 人类谋福祉的解读。正如著名导演郑正秋认为电影 “最高者必须含有创造人生之能力,其次亦需含有 改正社会之意
在这三部影片中,画面的古典美和生态美以饱满的气质 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电影情节的推进,更是对电影美学 的新解读。中国古典美学讲究的饱满、气势、写意 饱满、 饱满 气势、写意,不 仅在影片中,而且在奥运开幕式中得到了最宏大的彰显。 这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手笔,注重场景的震撼力, 又凸显中国美学的山水泼墨式的写意。无论是《英雄》 中大规模军事列阵的秦军,还是奥运开幕式上丰满的盛 唐女嫔;无论是《十面埋伏》中茂林修竹、剑拔弩张的 浓碧造境,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碧辉煌、丰乳 肥臀的金黄装扮,张艺谋把中国古典与现代、本土与异 域的美表达得可谓淋漓尽致!而这也恰好预示着又一个 转折的到来,即当一个生命的美的创造达到极致,势必 影响美的主体的转向。所谓“物极必反”,无论是影片 的创造者,还是审美接受者都需要来一次心灵的变革。 当大红大紫的饱满已经成为审美疲劳的视觉障碍,那么, 走下圣坛的生活也许更能充盈人们的眼球。笔者认为这 是后奥运时代的张艺谋之所以选择《三枪》和《山楂树》 的内心呼唤。同时也可以看到张艺谋不仅娴熟地实现了 实现了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 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的现代性, 想,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的现代性,而且通过 现代性打通了中西方影视审美的视觉障碍、 现代性打通了中西方影视审美的视觉障碍、接受心理和 文化隔阂。 文化隔阂。
选择的壮观丹霞地貌而言,画面张力之美仍然可以看出张艺谋的美学追求。不可 否认,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开拓居功至伟,先后在国际电影节拿到七十多个大奖, 能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如此众多的奖项,在中国只有张艺谋一人。是他使中国 动观众?是靠离奇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吗?不是。是靠那些技巧和蒙太奇 手段吗?更不是。影片真正打动观众,最主要的在于它的真实性和思想深度。” 这也正是张艺谋扎根于现实艺术土壤,通过本土仪式和风俗来凸显古老中国传统 美学的艺术追求。
张艺谋与电影美学
设计美学论文
前言
张艺谋,电影导演, 张艺谋,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 幕式总导演, 幕式总导演,他以执导充满浓浓中 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 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 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 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 照,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 的 代表人物之一 。2010年5月24日获 年 月 日获 颁美国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颁美国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以其电影的独 创性和开拓性赢得了世界电影界的认可。从最初高扬排 拒政治与历史的大旗,到温馨地暗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 传,再到心怀天下的权力颂扬,可以说张艺谋的电影美 学追求印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坎坷,但其对电影美 学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其从本土电影走向世界的步履。 本文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起点,在回溯中梳理张艺 谋影片创作中的电影美学追求,进而探求其创作美学的 发展流变、内在机制、美学特点及社会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片一定是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的珠联璧合,三 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 优秀剧本 者欠缺一项都不可能赢得电影界。没有先锋剧本支持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就 成绩平平。此外,导演的生活阅历和剧本的契合程度也影响着影片的质量 导演的生活阅历和剧本的契合程度也影响着影片的质量,张 导演的生活阅历和剧本的契合程度也影响着影片的质量 艺谋和大部分先锋作家有着同样“文革”背景的人生经历,所以操演起先锋文 本显然得心应手。除了这些,其本人和巩俐的感情纠葛似乎也影响着这个领军 中国电影的创作灵魂。和巩俐分手,没有了国际明星的号召力,张艺谋就不得 不转向国内市场进而去发掘新的“谋女郎”。与其说寻得章子怡是弥补内心的 空虚,不如说是其试图通过章子怡与巩俐的相似性去迅速地占领世界影坛。可 以说“电影底本”和“情感底本”的荒芜是张艺谋自我谋变的最大因素 情感底本”的荒芜是张艺谋自我谋变的最大因素。而这 “电影底本” 似乎也成了推进张艺谋向极致美学追求的反作用力,与其“有话好好说”地迁 就,不如绝地反击地抗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开 大阖的色彩和气场足以震撼整个世界。如果说“红高粱”“红棉袄”“红染 布”“红辣椒”“红剪纸”“红发卡”“红侠衣”等还只是画面的渲染,那么 《英雄》中的鲜红、《十面埋伏》中的碧绿、《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金黄则 宣泄得无以复加。可以说张艺谋通过这种逼人心机的色彩打通了所有观众的视 觉通道,尽管这三部大片所蕴含的主题被鲜艳的色泽掩盖了。
电影《山楂树之恋》(以下简称《山楂树》)的上映,尽管褒贬不 一, 但毫无疑问它在这个物欲横流、恶习泛滥的时代“试图给人们送去 一阵清新的气息。甚至也可以说,这是创作者们向物欲横流、真情贬 值、价值观、爱情观日趋浮泛的某种社会现象提出的一种忠告或者挑 战” 〔1〕 。影片以平实的叙事、灰冷的画面、动情的旋律把一个青涩 的爱情故事渲染得晶莹剔透。排拒物欲名利,剔除陈规陋习,把一对 青年男女镶嵌在“文革”背景里,在人性的“欲想”和“文革”的“高压 抗衡 中凸显纯真爱情的力量,可以说这是经历奥运开幕式大境界后,张艺谋回归艺术大地 之母的新的拐点。尽管《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带来的媚俗之气尚没 远去,但在《山楂树》上演后,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对于自我超越后的电影美学的回 归。如果说《三枪》是张艺谋在走过奥运不知所措的艺术触角的迷失之作,那么《山 楂树》则的确是找回本真审美追求的转折。当我们远离“文革”,静秋和老三的这种 “纯 净”的爱情不仅可以引起“知青一代”的怀旧情怀,即使对当下的少男少女也有强烈的 震 撼作用。在这里,爱情不再是“性欲”的附庸,而是由“善”向“美”的一种理想追求 在政 治高压下,哪里还有比心灵之间这种脉脉含情的体贴和关爱更能彰显人性呢。我们没 有必要张艺谋回归《英雄》时代的大制作大色调,也没有必要指责这种没有性爱的爱 情的虚无纯净。和时下浩浩荡荡的“扫黄打非”形成鲜明的对比,张艺谋显然使自己的 作品回应了时代的痼疾。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的爱情才是这个时代所 拥有的?《山楂树》不仅给我们一个情感发现的阈限,也给我们一个回溯张艺谋电影
义,其最小限度亦当含有批评社会之性质”。这也是张艺谋电影美学的现实 支点。无论是《红高粱》从正面展示张扬人性来宣泄对传统社会的鄙视,还 是《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从反面叙述人性的压抑来揭示传统社会礼 教、规矩的荒唐。无不是在给残酷的现实作出“无奈的选择”和“讨个说 法”,即使像《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历史题材的商 业大片,也无不在“解读”着时代主题。《英雄》中无名(李连杰饰)最后 的不杀和秦始皇(陈道明饰)为了天下的对话,这可以说是当年中国政府提 出“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的艺术解读;而《十面埋伏》则可以鲜明地 阐述影片上演 当年中国外交局面;《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可以说是对加强中央权威的隐喻 暗合。从最初高扬排拒政治与历史的大旗,到温馨地暗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 再到心怀天下的权力颂扬,张艺谋自身的电影美学追求演变使得他能在国际 电影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这些大片之所以横亘全球,除了影片导演各自民族文化现实的依托,更主要 的是这些导演以自己的作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以超越政治的 方式对当下时代难题作了一种美学的应对。“一种以叙事散文形式呈现的文 字话语结构,意图为过去种种事件及过程提供一个模式或意象。经由这些结 构我们得以重现过往事物,以达到解释它们的意义之目的。”〔4〕即使像 《三枪》这样的媚俗影片,只要你认真地去鉴赏,也不难发现,张艺谋这 “三枪”所击倒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影片中的形象,而是这些形象所代表的现 实中贪腐与特权、专制与邪恶。行家里手甚至能读出影片蕴含的某种“后现 代主义”的荒诞,诚然赵本山师徒的喜剧色彩淹没了影片所暗含的美学意旨。 单就影片所
对于本土化、民族化的追寻显然是必要的,但更需要把本土化、民族化提高到国 际化。这样才能使中国电影和国外大片站在同样的世界舞台上。而张艺谋自觉地 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说从《红高粱》开始还是想通过“民族化”来赢得世界尊 严,但后来一系列的败北于“奥斯卡”让张艺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民族化并不 能拯救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想超越这个“奥奖”怪圈,也需要我们正视世界,正 视全世界电影观众这个接受群体。如此像美国大片那种全球皆知的电影选题和大 制作就成为电影征服世界人民的杀手锏。张艺谋的电影美学发展流变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一个有着振兴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导演自觉地抉择 振兴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导演自觉地抉择!但这种 振兴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导演自觉地抉择 开拓性的追求与探索竟然被他的批评者们总结为“利用海外资金支撑自己、依靠 国际大奖证明自己、按照世界标准塑造自己”〔8〕。在他们看来张艺谋是在通 过寓言化的东方故事、民俗化的东方景观来取悦与献媚于“西方”文化。 除了这种时代文化背景,张艺谋电影美学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变化原因。首先表现 在早期所依持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式微 “先锋小说”式微,没有更好的文本小说做底 本,这是张艺谋电影美学转折的最根本原因。正如著名导演C•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所言, 格拉西莫夫 “文学是一切艺术中间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正是这些主要方面使得 文学在一切精神财富中间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言,具有不可动摇的 位置。”〔9〕继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 挂》)、刘恒的《伏羲伏羲》(《菊豆》)、陈源斌的《万家诉讼》(《秋菊打 官司》)、余华的《活着》后,张艺谋失去了优秀剧本的支撑,不得不转向《我 的父亲母亲》《有话好好说》等现实题材的平实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