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_声声慢_寻寻觅觅_两种英文译本宏观和微观之赏析
寻寻觅觅,感英译《声声慢》之愁思-文档
寻寻觅觅,感英译《声声慢》之愁思格厄姆雷在《中国诗的翻译》中曾感慨汉语是“含义达到最复杂丰富程度的语言”。
而译诗无疑是翻译的一大难题,甚至有人说,诗就是翻译中丢失的那部分。
与散文界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相对应的,诗词界有许先生的“音美、意美、形美”三美。
林语堂认为“文字有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是翻译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它开篇连下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音律考究,字数整齐,意境深邃。
下面将选取几位名家对此句叠字所尝试的翻译,分析读者在英译诗中体会到的意境。
原词将诗人在“寻”、“觅”中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的神态;“冷”、“清”中只身飘零的孤独寂寞;“凄”、“惨”、“戚”中愁苦不堪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文抽绎难尽的愁思由此延展,双声叠韵的音美也倾泻而出,被认为是千古绝唱。
林译: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So dead!林译十四字译出,确是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的境地。
林语堂老先生采用十四个单音节词,七个重复的“so” 和七个以字母d 开头的单词,层层递进,形成双声和头韵,译出了词中冷雨凄清的意蕴;而这七个押头韵词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传达了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虽没有直接译出“寻觅”,甚至一反英文常规,连主语的笔墨也竟自省去,将中文诗歌形式简练,意象密集的特点植入英译,但丝毫也没有影响读者对原诗的理解。
这其中,dim和dark暗指天色已晚;dense和dull仿佛使读者看到诗人寻觅不得,空洞失落的眼神;damp和dank直达诗人内心深处,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一个“dead”是诗人绝望无助抑郁于胸的哀怨。
译者由景到人,由外至内的缓缓铺开,将原诗的意境再现给读者,意美传递的巧妙而含蓄。
《声声慢》七组叠字英译赏析word资料5页
《声声慢》七组叠字英译赏析《声声慢》这首词道出了李清照的亡国之恸、乡土之思、亡夫之哀、飘零之苦。
这首词在创作上是有创新的,原来的《声声慢》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较舒缓,而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尤其是开篇七组双声叠字的运用,这就使曲调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这一串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七组叠字的运用可谓是心理描写之绝唱。
十四个看似平常的词在李清照的笔下犹如天成,把词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写出在词人在孤独茫然无措中想抓住一点什么的寻觅的精神状态,然而环顾四周,迎面而来的是“冷冷清清”,想寻又寻不到继而又受到清冷逼人的环境刺激,词人发出“凄凄惨惨戚戚”这真实郁结于心的哀婉凄苦之声。
这一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对诗的定义:“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 “翻译不易,译诗更难”乃中外译界之共识。
要把一首诗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且尽最大程度地保留并传达原作的菁华和韵味,的确令无数译者望洋兴叹,然诗歌之美的诱惑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评诸多译者对李清照《声声慢》前七组叠字的翻译。
柳无忌的译文:Seek…seek, search…search,Lone…lone, cold…cold;Sad…sad, pain…pain, moan…moan.王红公(Kenneth Rexroth)的译文: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这两位译者都采用了直译方法,形式上类似原文,但读来却毫无音韵之美。
原词的音乐性与词人心灵深处的悲痛是产生共鸣的。
然译文几乎字字对应,然而词人要表达的愁绪却荡然无存。
这样的译文让人产生无病呻吟之感,可见直接堆砌得到的是诗词的躯壳,丧失的是诗词意境和灵魂。
李清照声声慢译文赏析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翻译
李清照声声慢译文赏析声声慢李清照原文翻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注释寻寻觅觅:美女在寻找感情吗?若有所失、顾盼期待、彷徨不安的样子。
冷冷清清:体现了环境的冷清和心情的冷清,指四周空寂心情凄凉。
凄凄:心凉,悲伤的样子。
惨惨:心惨,忧郁的样子。
戚戚:心忧,忧愁的样子。
乍暖还寒:时而暖和,时而寒冷。
指秋天气候变幻无常。
乍,忽然。
将息:将养休息,调养休息,保养身体。
敌:抵挡。
雁:一种鸟。
鸿雁传书。
伤心:作者曾寄《一剪梅》给丈夫赵明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如今丈夫已逝,家乡难回,故云“伤心”、“旧时相识”。
却:还,且。
副词,表轻微的转折。
黄花:菊花。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憔悴、残的样子。
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有谁堪摘:谁指的是言花还是言他?犹言无甚可摘。
谁,何,承上文指花。
堪,可。
一说有谁堪与共摘。
怎生:怎么,怎样。
生,语气助词,无义。
黑:指日暮。
更:另,又。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以上种种心情依次而来。
泛指以上情景或者情形)了得:得愁了愁吗?包含,概括,了结。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我若有所失、顾盼期待、彷徨不安地苦苦寻觅(寻觅什么?失去什么,欲得什么?),只见四周空寂凄凉,使我心情更加悲伤、忧郁、忧愁。
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将养休息。
喝下这三两杯淡酒,怎能抵挡黄昏时骤然袭来的冷风寒气!望天空只见一行大雁向南飞去,我伤心不已,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时相识【作者曾寄《一剪梅》给丈夫赵明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如今丈夫已逝,家乡难回,故云“伤心”、“旧时相识”。
】。
满地的菊花零落堆积,已经憔悴枯损,有谁堪与共摘!守着这冷清的窗边,挨着窗户孤独地坐着,怎样才能挨到日暮天黑!高洁的梧桐又承受细雨淅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三美原则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原则,即语义美、格式美和文化美。
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这三个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源文,同时也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和理解习惯。
下面是《声声慢》这首经典诗歌的中文原文和两个英文译本的对比,从三美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其优缺点。
《声声慢》中文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英译本一:注:以上两个英译本均为作者所创作,译者的个人风格有所体现。
从语义美的角度来看,英译本一和中文原文在表达方式上相对贴近,使用了一些类似的词语和句式,如“寻寻觅觅”和“Endlessly searching”,“声声慢”和“endless sorrow”。
这样的选择使得译文的意思能够传达得更加准确。
而英译本二则使用了一些不太常见的表达方式,如“Searching and searching”和“sorrowsome state”,虽然也能传达出原作的意思,但可能略显生硬和拗口。
在格式美方面,英译本一和英译本二都相对较短,篇幅和原文相似,结构紧凑。
两者都有使用押韵的方式来增强韵律感,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和“Searching and searching, cold and desolate”,这样的处理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翻译后仍能保留,给读者带来了相似的阅读体验。
从三美原则的角度来看,英译本一更加贴近中文原文,不仅在语义上表达得更准确,而且在格式美和文化美上也做出了较好的处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风格,因此不同的译本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翻译及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著:亦写作“着”。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声声慢》的英译
这首《声声慢》曲式李清照的代表作,开头七对叠字被认为是千古绝唱。
“寻寻觅觅”是若有所失的动态,“冷冷清清”是有所失的静态结果,“凄凄惨惨”是内心的表层,“戚戚”是内心的深处。
这三句由动而静,由浅入深,写出了女词人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悲痛。
“乍暖还寒时候”,我认为是刚暖还冷的春天,这种时候最难保养身体。
女词人喝上两三杯味不浓烈的淡酒,怎能抵御晚上吹来的寒风呢?风吹雁叫,一听更加伤心,因为从前看见雁过,总是春回大地,如果丈夫在外,则希望会带来他的消息,现在丈夫已死,过雁还能带来什么希?只能令人心碎断肠。
The beating of the slow 曲式李清照were beginning to field of seven is considered 千古绝唱寻寻觅觅. "" if there is a dynamic and "cold" are of the motionless as a result, the "miserable" inner surface, the "inner distress" is the depth of three. it is still and quiet, build and write the 词人find his homeland, the sorrow. "乍暖还寒, i think that's just warming is still a cold spring, when the most difficult to maintain body下片转入秋天,“满地黄花堆积”,回想从前与丈夫饮酒赏菊,而今花谢飘零,有谁还会来“采菊东篱”呢?只好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落花,形单影只,怎样才能熬到天黑啊!更难堪的是,到了黄昏时分,忽然下起雨来,一点一滴落在梧桐叶上,都像是对女词人心灵的打击。
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
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声声慢》是被誉为“婉约词宗”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佳作,在历代文人中颇受赞誉。
作为一篇经典作品,被选入教材中也是非常自然的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美丽的诗词。
【原文】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赏析】在读词的开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的时候,嘴张不大,口腔呼出的气流也不顺畅。
作者用气流的不畅来暗示内心的压抑。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字。
“寒”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寒,二是心里寒,而作者重在写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内心愁,所以想要借酒消愁。
“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作词时正值秋日,北雁南飞。
作者的家在北方而现在她却寄居南方,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关于李清照英文诗词欣赏
关于李清照英文诗词欣赏在古代的社会裡,像李清照那样能以词擅名当代文坛的女性,实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小编精心收集了关于李清照英文诗词,供大家欣赏学习!关于李清照英文诗词篇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Solitude—to the tune of ShengshengmanLi QingzhaoSeek, seek. Search, search.Cold, cold. Empty, empty.Misery, misery. Sorrow, sorrow. Sadness, sadness.Suddenly the weather gets warmer.Yet we still have periods of chill.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stay well.I take two or three cups of mild wine.How can such help me endure the cold evening wind?When the wild geese fly overheard, I feel very sad,Becaus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from former times.Yellow chrysanthemum petals pile up on the ground,Withered and ruined. Will anyone pick them up again?I remain by my window.Why is the day so dark, all alone?The Wutong1tree collects raindrops.Drip, drip, drop, drop, in the evening.At such a time how can one word “sorrow” express all this?关于李清照英文诗词篇2李清照《醉花阴》To the Tune of Intoxicated Under the Shadow of Flowers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Light mists and heavy clouds,melancholy the long dreary day.In the golden censerthe burning incense is dying away.It is again timefor the lovely Double-Ninth Festival;The coolness of midnightpenetrates my screen of sheer silkand chills my pillow of jade.After drinking wine at twilightunder the chrysanthemum hedge,My sleeves are perfumedby the fragrance of the plants.Oh, I cannot say it is not endearing,Only, when the west wind stir the curtain,I see that I am more gracilethan the yellow flowers.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从翻译六标准看声声慢的英译本
从诗歌翻译六标准看《声声慢》的英译本摘要: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把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译成英文。
一门旨在建立翻译规范并依据规范而进行的学术评判活动即翻译批评应运而生。
如今,建构一个为文学翻译批评实践活动提供完整参数系统的批评体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中,提出了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价的六条标准即: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
本文欲借助这六条标准对李清照词作《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进行评析,以期获得更加规范系统的翻译批评准则,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批评;评判标准;《声声慢》一、引言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全世界人民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诗歌的英译被提上日程。
然而诗歌的翻译之难众所周知。
正如顾正阳所说“一首诗歌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翻译中的任何不慎都将破坏这件艺术品的完美, 严格地说, 诗歌是不可译的, 至少具有不可译性, 宽宏地说, 诗歌翻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1994:73)。
那么怎样的翻译才是科学贴切的呢?目前翻译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翻译批评。
纽马克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根本纽带”[l]。
然而对于如何展开翻译批评,翻译界一向众说纷纭。
因而笔者认为翻译批评的当务之急是建构一个为文学翻译批评实践活动提供完整参数系统的批评体系。
在试图建立文学翻译批评规范的过程中,翻译标准问题这一始终居于翻译批评核心位置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及。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中提出了诗歌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l)译文体制是否与原文体制相一致而且合适(体制问题);(2)译文是否象原诗一样具有诗味而且有可读性(诗味问题);(3)译文是否具有译人语应当具有的文学语言特色(语言问题);(4)译文是否体现译人语(或译出语)的文化特色而且和谐一致(文化问题);(5)译文在思想内容上是否符合原作的创作倾向(倾向问题);(6)译文的表现风格是否与原作属于同一类型(风格问题)。
从译学三美看《声声慢》的两个英译本
By Renee and Sara
引 言
三 美 原 则 译 文 比 较
参 考 文 献
摘 要 结 论
摘要: 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 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 度精炼,意境丰富精深,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 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 美感。本文从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 形美出发,分别对徐忠杰和许渊冲的《声声慢》 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力求诠释‚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艺术性的体现。 关键词:‚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声声慢》。
又如,徐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译为: 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It is warm,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 An unbroken rest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此句中,徐忠杰用了三行来翻译原词。为了传达原文要领,徐加译了一句 ‚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这里徐采取了诗行不对等的翻译, 他宁愿膨胀诗行也要把语义说清楚,让意象变得鲜活,以求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哀 怨之情。 而许渊冲将原词翻译为: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le Waihona Puke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相较而言,在韵脚的处理上,徐译显得更为严谨。通过对整个译作的欣 赏,我们可看出徐作每两句的韵脚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徐译上阕每两句的音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1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3 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4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5 怎敌他:对付,抵挡。
6 晚:一本作“晓”。
【译文】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悲悲戚戚。
刚暖还寒的节气,最难调养歇息。
三杯二盏淡酒怎能敌晚来的风急!正伤心时大雁飞了过去,细看时却是我的旧日相识。
菊花谢落堆积满地,那憔悴的容颜,有谁还会来采撷?守着窗儿,一个人怎能挨到天黑!更兼有,细雨敲打着梧桐叶,滴滴嗒嗒一直到昏黄暮色。
这光景,真让人愁肠百结,然而,又怎能用一个“愁”字了结!【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作者以曲折的手笔抒写国破家亡、亲人离世后的人生之痛,并借助“秋”来表达,全词苍凉、萧瑟,摄人心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端三句,连用了十四个叠字,这在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创造,作者将一种凄苦难言之情,自肺腑中喷薄而出,立刻牵动了读者的心弦。
“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怅然若失、并竭力找寻灵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既是环境,又是心情,还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寻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弥漫,而“凄凄惨惨戚戚”便是无所寄托后的心理状态,而且这句中的三对叠词还具有鲜明的递进性:冷清孤寂的情绪渐凝于心,使她感到凄凉、凄惶、凄苦,这就是“凄凄”;凄苦之情沉甸甸地压在词人心头,无法承受,于是她愈加伤感自己人生的悲惨,这就是“惨惨”;词人本来是不动声色,而现在已是肠断心碎、伏枕而泣了,遂成“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1.李清照与《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与之志趣相投的丈夫李明诚也病死在任上。
此时,年仅50 的李清照孤单一人,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尽尝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以其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词,虽只字未言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声声是愁,而其后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用暖后的寒冷和满地的黄花表达作者凄苦的哀愁,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虽未言愁苦但却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哀愁。
结尾仅用一个“愁”字概括,欲说还休,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2.翻译美学1750年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鲍姆加登在著作Aesthetica 中首次提出创建“美学”。
美学的原义是研究人的感性的学科。
感性,也称感觉,指人的感觉、情感、想象、幻想和直觉等活动。
而审美与艺术同这些感性活动紧密相连。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
而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模糊、朦胧及总体”表明逻辑消失,意境却显豁,理性隐形,文采却斐然。
翻译家们在翻译中都在追求着这种翻译美学,如: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求真是低要求,求美才是高要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等。
中国的诗歌用简短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含义,在翻译中也更需要美的阐释,这正与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相符合。
3.从美学角度对比《声声慢》的两种译本美学在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意美”再现出原文的意境之美,“音美”指译文符合原文的节凑音韵感,“形美”主要指的是翻译成的译文的行数、分节及押韵是否与原文的行数一致或相协调。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比较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比较词同所有古诗不同之处在它的长,短句。
最早的词因为当时的人喜唱代说再同音乐拍节配合弄出了一些长短句参差的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 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而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o段,称三叠或四叠。
《声声慢》自然是长调称双调。
《声声慢》的第一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因为"词"是从民歌演变过来的,它的音调自然发出高与低,粗与细之音。
这同唐诗的音律有丝接近,唐诗在它的韵,词在它的调。
前者滑,后者气,2者必须发出音调。
第一段49个字,李清照虽是直接进入主题,吐诉心思,但音调是平稳的,"寻寻觅觅与冷冷清清和凄凄惨惨戚戚"是同一个调调。
收尾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个"却"李清照把本来的悲叹压了下去,换句来说声调在淡酒与不确定的风向中忧郁的荡乎。
又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忍受失去的爱中脆弱地借用了一堆柔软的形容词来显现出自己诗才的亮度。
这里有四个英译本:海外逸士译本:Seek, seek; lonely, quiet; doleful, rueful, woeful.When it just turns warm, but still cold, it's hardest to have full rest. Two or three cups of light wine, how to fend the evening wind so strong? The wild geese pass-I feel heart-broken-since they are my old acquaintance.许渊冲译本: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How hard is itTo keep me fitIn this lingering cold!By cup on cupOf wine so dryOh, how could IEndure at dusk the driftOf wind so swift?It breaks my heart, 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虽然译本与原诗的形式不太接近,但作者对"声声慢"的吃透,what是代词,这在中,英中是一样的,当你看到了一个怪物,你脑袋中马上闪出的一定会是"what is that? "那是什么吧!what 可以是爱,恨,what可以是猫或猪。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声声慢》莫属。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
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
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
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
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
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赏析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词⼈,婉约派代表⼈物,《声声慢》是其代表作。
历来也备受翻译⼤家的青睐,其中英译⽂以林语堂,杨宪益夫妇、徐忠杰和许渊冲的译⽂尤具代表性。
普特英语将这四种译⽂进⾏⽐较,希望通过对⽐研究,拓展⼤家的翻译思路。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杨译: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徐译: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bl eak. /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许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解析:1)林译全部选⽤单⾳节词,押头韵,且词语的选⽤层层递进,可谓独具匠⼼。
“dim”和“dark”表明天⾊已晚,“dense”和“dull”展现了浓重不化,寻觅不得的忧愁和失落,继⽽“damp”和“dank”渲染阴冷凄苦的氛围,最后“dead”推向⾼潮,体现了词⼈绝望⽆助,凄凉痛苦的内⼼。
译⽂⾔语简练,内涵丰富。
2)杨译⽤七个形容词对应七对叠字,⽣动形象地展现了词⼈情感的变化,由表及⾥,层层深⼊。
3)徐译,相较⽽⾔,不免显得不够简短。
译者另辟蹊径,将词诗歌化,但由于句⼦偏长,翻译得过于明⽩,失去了原词的意境。
4)许译增加了主语,点明了寻觅之物是“what I miss”,似乎过于直⽩,少了原词的委婉朦胧之感。
高中语文文言文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三种版本英译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三种版本英译【原词】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英译一(许渊冲译文):Slow,Slow TuneLi QingzhaoI look for what I miss;I miss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How hard is itTo keep me fitIn this lingering cold!Hardly warmed upBy cup on cupOf wine so dry,O how could IEndure at dusk the driftOf wind so swift?It breaks my heart,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howCould I but quicken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As twilight grizzles.O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Beyond belief?———摘自《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P68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引言 拈来, 看似平平淡淡, 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 历来众多学者在中外古诗词的互译上下足工夫, 以求达 个字无一愁字, 却写得字字含愁, 声声是愁, 造成了一种如注 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无论是古代英美诗歌的中文翻译还是中 如诉的音韵效果, 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 ” 国古诗词的英文翻译都凝聚了翻译家和学者们的心血。 在宋 之后的 “乍暖还寒、 晚来风急、 旧时雁过、 满地黄花、 梧桐 词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的翻译研究中, 数位中外译者 秋雨” 等情景, 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 身世之痛, 家国之痛, 奉出译本, 他们对原词的理解加上一些个人策略的应用, 使得 孤独之病等等, 仅用一个 “愁” 字又如何包括得尽, 概括得了。 今日我们有这些许的参考评论对象, 不能不说后人的每一次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 戛然而止, 既是收, 又 新作都是 “站在巨人肩膀之上” 的创新! 是放, 自然而又别致, 可谓言尽而意无穷,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 二、 李词的创作及背景 慢慢咀嚼了。 李清照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 在宋代众多词人中, 四、 诗词翻译的不同观点 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声声慢》 是她晚年的名作, 历来为人们 长期以来, 在翻译方法及评判译文优劣的标准问题译家 所称道, 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 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和理论家们一直各执己见, 争论不休。 奈达(1964)卡特(1965) 当时, 正值金兵入侵, 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 的解决办法是 “等值” “对等” 或 的语言材料 “等值” “对等” 和 似 上, 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乎都是指翻译的结果而言, 对于翻程即具体操作, 还是没有答 此时, 李清照已经年近 50, 孤孤单单一个人, 这一连串的打击 案。Newmark 在吸收其他翻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原语 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文本分为表达功能, 信息功能, 和呼唤功能三大类(Neter,1981: 作者写下了 《声声慢》 这首词, 通过描写残秋所见、 所闻、 所感, 21), 并对不同文本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抒发自己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的心绪。 翻译是一门艺术, 而且是一门 “有节制的艺术” 翻译中艺 该词词风深沉凝重、 哀婉凄苦, 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 术创造的自由度十分有限。 译诗更是如此, “戴着脚镣跳 犹如 快,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 浅斟低唱, 而 舞” 在译诗这个领域, 。 许渊冲也以他数十年的翻译经验告诉 转为沉郁凄婉, 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 我们, 文学翻译是 ‘美化之艺术’ 美’ ‘ 指意美、 , 音美、 形美指有 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寻寻觅觅》 《 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意美、 音美的文字;化’ ‘ 指等化、 浅化、 深化; 之’ ‘ 指知之、 好 品之一。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 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 之、 乐之。 当然译界对此还有更多的观点, 在此不一一列举。 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 且蕴藉流利, 匀整而富变化, “赋之 堪称 五、 不同角度对译本的赏析 余” 。李清照这首 《声声慢》 脍炙人口数百年, , 就其内容而言, 通过查阅资料, 笔者也得到十余种译本, 以下仅对林语堂 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 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 老师和许渊冲老师译本或译本片段进行赏析。 下面文章将主 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 《声声慢》 的曲调, 韵脚 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赏析。 押平声字, 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 (一) 整体角度的赏析 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 这就变舒缓为急促, 变哀惋为凄厉。 分析诗词的译本跟分析诗词本身一样, 需要从整体和局 三、 原词之略解读 部两角度综合考虑, 而整体的印象则是先入为主的, 因为我们 《声声慢》 ——李清照 拿到译本首先看到的就是它的整体。下面就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 一词翻译中整体意象和意境对两位译者的译本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小作赏析。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1.整体意象和意境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诗词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 ” (张保红 2003: 那么 25)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诗词译本的解读也应该是从意象开始的。 而意象又分广义的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意想和狭义的意想, 其中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的总的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象; 而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语词的意象。 在此, 我们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要说的是整体意象。 《声声慢》 词起首三句比较形象, 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 这里给出林语堂老师和许渊冲老师两个完整的译本: 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 犹如信手 《Forlorn》
说 文 解 字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两种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 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一直以来都受很多学者关注, 《声声慢・寻寻觅觅》 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 许多中 外译者都对此词的英文翻译进行了尝试, 在英译此词时, 我们会遇到对意象、 意境、 音律韵律等方面处理的问题, 本文以林 语堂老师和许渊冲老师译本或译本片段为对象, 从以上几个角度分别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和鉴赏, 并给出作者个人的观 点强调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要力求达到许渊冲老师提到的三美: "音美、 意美、 形美", 为读者呈现一篇好的译作。 关键词 赏析 意象 意境 韵律
286
2008 年第
7期
安徽文学
说 文 解 字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By the window shut,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Pit-a-pat, pit-a-pat!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 be expressed o By one word “sad”(林语堂) ? 《TUNE:SLOW,SLOWTUNE》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o drear, sad,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许渊冲) 两个译本都做到了意美, 满地凋零的菊花, 一瓣瓣的枯萎 凋落, 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原诗最后一句 “这次第, 怎一 个愁字了得!”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 To be expressed By one word “sad” 林语堂) What can I do with a ( ? Oh! grief Beyond belief! (许渊冲译) 林语堂先生的翻译译出了 “愁” 字,sad” “ ,而许渊冲的翻译通过删减原文文化形象, 虽说没有 译出 “愁” 这个字, 但是读者读过之后恐怕内心也能强烈地被 诗中 “grief Beyond belief” 这句话引起一种痛苦的愁思吧。 两篇译作都是从把握原词的广义意想 “悲” 入手的, 他们 不约而同地在译诗中选用表达 “悲” 情的感叹词, 却独不写 “悲” 字, 只有林译在最后一句用了 “sad” 一词。 整体来看, 林语堂先 生的译文, 模仿原诗的结构, 在开头很有气势地运用了五个重 复强调结构,与原诗的重叠结构有异曲同工之效。特别是开 头几句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Keeps on droning: Pit-a-pat, pit-a-pat!” 和 用得传神形象, 成为整个译本的点睛之笔。许译在总体格律上颇具韵味, 音 调和谐/s/、 /t/、 /ao/、 /n/头韵和尾韵压得很美, /i:/、 /ai/、 /f/、 特别是/ i:/韵和原文中的 “凄凄惨惨戚戚” 极为相似!我认为两篇译作 总体上各有千秋, 不过就意境来看, 林译似乎更显其意。 (二) 微观角度的赏析 1.音律和韵律 诗歌不但要讲究意象优美, 更要讲究音韵的和谐、 自然、 顺畅。李清照写词相当重视音律, 《声声慢》 这首 运用的音乐 性的抒情语言就很有特色。林语堂译本中第一节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运用双声 和头韵, 生动地再现了黄昏细雨、 孤苦无依的境况, 而且共用 十四个音节, 与原词完全一致, 前面用六个形容词描绘周围环 境, “dead” 而以 一词收住, 情景交融, 份量极重, 完美地体现了 原词意思上的递进。同时林语堂译本中也多次用到/n/、 /l/压 韵, 有一定的音律之美。 许渊冲译文, 第一节押的是 AABBCCD 韵, 读起来琅琅 上口, 很好地传达了 “音美” 。为了实现译诗与原词音律上的 同等效果, 他采用了英译诗中典型的押尾韵、 押头韵、 双声等 翻译技法, 使得译诗读来音乐感十足, 充分传达了原词那种悲 悲切切的伤感。 整首英译诗押的尾韵: 上片:/s//z//i //t//d//p//ai/ /t//s//d/; 下片: /z//au//n//z//f/——这些发音都很有特色。 首先, 从发音位置看, /s//z//t//d//p/这些辅音基本上都集中在舌尖、 齿 尖与嘴唇, 是齿像音和双唇音; 其次, 从其发音方式看, 它们是 摩擦音和爆破音, 因此声气出来不自由, 不能纵情奔放, 这些 声音的本身便有一种艰涩凄楚的感觉, 最适于表达凄楚艰涩 或类似的情调。 此外, 许渊冲在音美上也作了许多细节的处理。 例如: 他 将原词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这几句诗句翻译为: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they are For my acquaintances of old。短短的 3 行诗中却反复有/s//z//t//d/ 的摩擦爆破辅音, 读来节奏感强一连串的/s/声, 把女词人痛苦 无奈的呼声和撕心裂肺的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原词 “雁过 也, 正伤心” 所传达的含蓄的绝望情绪似乎更进一层。 许渊冲 这样精心而自然地运用语音表达情绪, 将声音口吻与所要抒 发的内在感情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六、 小结 两种从以上对两位名家译文的赏析来看, 翻译家从不同 的角度来把握、 挖掘和转换原诗意境, 尽管如此, 中国古典诗 歌依然还是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因为, 中国的 古典诗歌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其越发展到最后, 就越讲 求含蓄、 凝练、 神韵、 意境以及意在言外等等格律森严的规则 营造, 所以, 严格来说, 在汉英翻译中, 汉语古典诗歌的英译版 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无限接近原诗的意境, 而由于文化的文 学习惯的以及语言方面的无可逾越的差异问题, 我们无法把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意境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的转换,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试图翻译这首千古绝唱中的字句。 两种翻译都是名家之作, 翻译家都凭着自己深厚的中英 文语言功底对原词从不同侧面作了令人叹服的翻译尝试。 我 认为, 在处理原文中的意境的转换时应该有所表现亦有所保 留, 力求达到传神传意的效果。诗歌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向译语读者进行不同文化意境的传递, 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 在于意象美的传达。 为了克服文化差异, 最低限度地减少诗歌 翻译中的 “文化亏损” 在翻译诗词时我们应做到不要把文学翻 , 译等同于科学翻译, 不能拘泥于原作的字面表达, 要通过文化 形象转换的方法, 对原文中的文化形象进行保留、 替代、 增添、 删减, 把一种语言塑造的艺术文化形象用另一种语言再塑造起 来, 把与原作一样具有音美、 意美、 形美的译作展现给译语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