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
第15课《无言之美》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
段落
内容
( )—( ) 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话,引出“Fra bibliotek”话题
( )-( ) 阐述( )与( )的关系,文学能 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
7—12
列举( )( )( )( )实例,论证无言 之美。
13
归纳: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借助批注和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填写表格。 (2)小组合作互助完善表格,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用艺术表现情感与思想,与其尽情宣泄, 不如稍加隐晦;与其倾吐一切,不如留给 观赏者自行领悟。观赏者心中的印象和美 感,在含蓄的表达中往往更加深刻。
学习任务三:学以致用,拓展思维
1.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 吗?
图画
文学
音乐
雕刻
2.回归部编版教材中体现“无言之美”的 例子,并说说美在哪里?试着写一些文艺 美学评论。 注:此题可作为课内讲解的课后延伸作业。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3.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任务二:默读课文,梳理思路
1.阅读课文,厘清文章层次结构,绘制简要思 维导图。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 (2)小组合作交流,时间限制为2分钟。 (3)教师请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层次
谢 谢
qiě)
蛾眉(é méi) 寂寥(jì liáo) 谚语(yàn
yǔ)
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
轻描淡写(qīng miáo dàn xiě)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目不忍睹(mù bù rěn dǔ)
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 素材和词汇丰富,不假思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坚 持他的这一思想,强调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 (他称之为“物乙”)而不是“物”本身(他称 之为“物甲”)。朱光潜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融 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 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
再见
信手拈( niān )来
附 丽:附着,依附。 姑 且:表示暂时地;暂且。 笼 统:概括而没有具体分析,不明确。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
第1-2段 的话题。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段落
第8段
类型
绘画
第9段
文学
第10段
音乐
第11、12段
雕塑
无言之美
图画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含蓄不露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通常意义:言<意 文学力求:言=意 提出问题:言≠意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了解作者
朱光潜 (1897-1986)
基本信息 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谈美》 主要著作 《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 《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 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笳( jiā )
檐( yán )
颦( pín )
意蕴( yùn )
附丽( fù )
笼统( lǒng )
怆然(chuàng )
娥眉( é )
惟妙惟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wéi )
寂寥( liáo ) 挣扎( zhēng)
谚语( yàn )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 niān )
预学检测
piāo( 缥 )缈 pì( 譬 )如 qǐng ( 顷 )刻 zhū( 铢 )两悉称 轻描dàn写( 淡 )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 好的艺术效果。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走进本篇课文——《无言之美》,且听朱光潜先生是如何为我 们分析“无言之美”这一抽象的概念,相信我们将会从中获得 不少的启示的!
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2.能分析先分层论述,再归纳论点的论证思路 3.能表述出从本课获得的感受及启示
③消遣就是娱乐,无可消遣当然就是苦闷。世间喜欢消遣的人,无论他
们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强旺生命力。
学习引导
④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 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会误入歧途。
⑤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因此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 生活。
学习引导
1.翻译课文第一段的文言文,理解内容。
学习引导
自主阅读
朱光潜的经典名句
①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
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②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PPT课件
论证方法
举
例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论
夜。’”;陶渊明的《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证
《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陈子
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读等书等作,用
用翔实的资料来论证“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 ,说 理透彻,以理服人。
论证思路
2.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
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以言 达意,只能得其近似,不能完全相等。因为言是固 定的,有迹象的;意是变化的,无行踪的读。书言作是用散 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由“言不尽意”论证了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全达意。
论证思路
3.论证文学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玩味:细心体会其中意味。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逸,安闲;致, 情趣。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 活泼生动的样子。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由“言不尽意”论证了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全达意。
论证思路
3.论证文学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美术作品 理想化、美感浓 文学作品 言不必尽意 音乐作品 无声胜有声 雕塑作品 重在含而不露
举例论证 “无言之美”
论证思路
4.归纳总结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 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 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质课件
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
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欣赏。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A.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 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剩下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水 天交接之处。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 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从四种艺术入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
法。 ( 1 )将相片和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无言 之美; ( 2 )举《论语》、陶渊明《时运》、李白《怨 情》等,以文学作品的含蕴之美论证无言之美; ( 3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 4 )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从雕 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 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 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 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①“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作 为以言达意的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②作者认为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因此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15 无言之美
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 学习举例论证作品的“无言之 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作者名片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桐城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无言之美”的内涵,提倡人们要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阐述“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但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可能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无言之美”的魅力,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并分享心得。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体现:……•发现:观察、体验、欣赏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第15课《无言之美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 2)补充音乐素材。
• 播放一段“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干无声”的音乐,引 导学生感受“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如 《琵琶行》的琵琶曲落音。
• 预设:音乐的无言之美,“无声胜有声”。
3)补充雕塑素材。
• 展示希腊著名雕塑家罗丹作品《拉奥孔》的图片,引导学生品味其“ 含蓄不露”的美感,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极刑之下可能的狰狞表情, 并与作品的隐忍表达作对比,辅之以对希腊审美精神“高贵的单纯与 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含蓄不露”的审美 品位。理解“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
•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 而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的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 化活动。
• “美术”这一专业术语来自法国,朱光潜先生曾在法国留学,受法国美学思想影 响较大。《诗论》就是他用西方美学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寻求中国古典诗歌规 律的一部专著。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 译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 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 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 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 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 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 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 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究无言的意蕴。其中的“美术”是什么意思?请结 合文中注释解说。 • (2)在第3-6段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
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 (1)在第2段中,作者说要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无言的意蕴。其 中的“美术”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中注释解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5课 无言之美 教学课件
15* 无言之美
第一页,共二十六页。
学习目标
1.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 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归纳观点的思路。
(难点)
3. 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 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第二页,共二十六页。
新课导入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文章开头首先用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对话的事例引出对“言”与 “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接着分析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 “和自然逼真”,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音乐讲究无声胜有 声,雕塑注重含蓄不露;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 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样的结构使文章论证思路清晰。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 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
“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 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疑难探究
课文是怎样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主旨归纳
本文以绘画不追求“和自然逼真”、文学作品言不必尽 意、音乐无声胜有声、雕刻讲究含蓄不露等为例,分析了美术 作品的“无言之美”,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结论,启迪读者欣赏艺术 作品时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空白”,感受 作品的“无言之美"。
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 术价值。其他重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无言之美课文原文
无言之美课文原文
《无言之美》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原文如下:
从前,有一位画家,他精通各种绘画技法,但是他最擅长的是画花。
他的画作,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生动传神,仿佛花儿在风中摇曳。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种无言之美的花,这种花不仅美丽,而且能够用香气传递信息,但是没有人能够画出这种花的形象。
画家很感兴趣,于是他开始寻找这种花。
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却始终没有找到这种花。
他开始感到沮丧,甚至想放弃。
但是,他想到了一句话:“人生苦短,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继续寻找。
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山谷里,他找到了这种无言之美的花。
他仔细观察,记录下了花的形态、颜色、气味和感觉。
回到家后,他开始画这种花,但是每次画完,他总觉得不够好,总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感觉。
经过多次尝试,画家决定放弃用画笔来表达这种花的美丽,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
他开始研究香气的成分,通过不同的味道来表达花的美丽。
最终,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香画。
香画的味道,不仅能够传达花的美丽,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画家的心灵。
这种无言之美的花,终于在画家的手中得以呈现。
总之,《无言之美》告诉我们,美不仅存在于物质的形态中,还存在于感性的体验中。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美的时候,美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5无言之美》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5 无言之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5 无言之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无言之美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无言之美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分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欣赏无言之美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无言之美的概念理解不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和方法不够成熟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艺术作品,深入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言之美的独特魅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组艺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阐述无言之美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无言之美在作品中的体现。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欣赏角度。
6.总结提升:总结无言之美的特点和审美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我国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无言之美”。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作者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并倡导人们去发现、去感受这种美。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古代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有对艺术价值的思考,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课文中的“无言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掌握“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直观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入本课的主题“无言之美”。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体会“无言之美”的含义。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品味语言
1.为什么“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详细地描述仍不能尽意,笼统地描述却给人留 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余味无穷的效果。
2.如何理解“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 难能可贵”这句话的意思?
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 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
读准字音
颦( pín )
意蕴( yùn )
譬如( pì )
涕下( tì )
暧暧( ài )
悲笳( jiā )
悲怆( chuàng ) 铢两悉称(zhū chèn)
词语理解
颦:皱眉。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附丽:附着,依附。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样,形容生动、逼真。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难点)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他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 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 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 中的规律。他的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 《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本文是朱光潜1924 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 学界普遍视其为朱光潜美学生涯的开端。虽然对于 无言之美的阐释,朱光潜主要依据了古希腊艺术的 “静穆”原则,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 的理解根本上是受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影响。
读课文,理思路,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无言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无言之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无言的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些无言之美的事例?b.作者对这些无言之美的态度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段。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二、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如:树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等。
2.讨论这些案例中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无言之美”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如何选材等。
第三课时一、课堂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
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作业: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回答问题: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讨论无言之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无言之美,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为他们的写作和人生增添色彩。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附丽
姑且
蛾眉
寂寥(liáo )
铢两悉称(chèn)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xǔ )
信手拈来( niān)
闲情逸致
颦( pín )
惟妙惟肖(xiào)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 章层次,并按课件中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层意。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交响乐中爆发前的停顿,流行乐中的前奏和尾声, 都是无言之美。
断臂维纳斯,残缺的双臂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 间,这也是一种无言之美。
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我同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艺术模仿自 然。”艺术就是现实世界的再现,它要“和自然逼真”, 所以“不能说谎”,它要按照自然本来的样子来表现,不 违背自然,要将对自然万物所生发的感情、感悟恰如其分 地表现出来。
对比
通过言和意的诸多不同之
论证 处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言
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
可以言达的”这一论点。
类比 将“以言达意”比作
“用虚线画实物”,说明言 和意的关系,指出言不可能 完全达意,只能近似。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其相关概念有哪些?如何 理解它们的内涵?
无言之美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通过对比,特别是 正反对比,形象鲜 明地突出论点
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吗?
类型 图画
文学 音乐 雕刻
无言之美
水墨画讲究写意,讲究留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 空间,体会无尽的美感。
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不说愁绪有多深重, 只用一个“欲说还休”,读者就已领会。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术和文学两方面来论述“无言之美”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教材通过对“无言之美”的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但同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为主要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画作或一段文学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无言之美”的概念。
2.讲解“无言之美”: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3.分析文学作品: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5.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无言之美”在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整体把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引出论题“无言”。 第二部分(3-12):分析“言”与 “意”的关系,并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 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水到渠成,归纳中 心论点。
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 生美的?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含蓄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
合作探究
作者从绘画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 的?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相片和图画在反映实物上的不同 表现的事例,并作对比,说明图画虽然 只表现了实物的一部分,并且这一部分 也未必和实物完全一致,不像相片那样 “和自然逼真”,但是图画所引起的美 感更浓厚,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言不尽 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合作探究
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 什么作用?
①引出“无言”这一论题; ②吸引读者。
合作探究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 面着手研究?
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合作探究
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 以言达的。只能近似。
简而言之:“言不尽意”。
合作探究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 ,只能得其近似。”第3段这句话运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情。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 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 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 多。
合作探究
(4)《孤独之旅》:文章以鸭子下蛋 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 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就要回去了; 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 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言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面对生活中的无言之美,他们可能缺乏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无言之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无言之美的热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言之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无言之美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无言之美的图片,如大自然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出的讨论话题,如“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发现无言之美”等,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无言之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本研读
2、请阅读表达言与意关系和区别的语段,用一句话概 括言和意的关系。
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传的。以言达意, 只能得其近似,不能完全相等。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 的;意是变化的,无行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文本研读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答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答 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 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旨意”,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 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旨意,不 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 必”,意思是意旨不能,也没必要全部清楚的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语言 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d
目不忍睹
字词积累
瞬息万变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 很多很快。
字词积累
闲情逸致 轻描淡写 信手拈来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 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 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安闲的心绪和超逸的兴致。
文本研读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 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迹象 散碎 混整 谚语 B.丝毫 摄影 茏统 祥细 C.含蓄 神象 惨酷 派遣 D.宏状 寂寥 顷刻 姑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
◇教材分析◇
本文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论文,其深厚的意蕴,优美的文笔,曾博得一致的赞赏。
朱光潜用中西艺术名作进行论述,既通俗又精练,逻辑性很强,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灵,言之有据,娓娓道来,论证了“无言之美”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文章,把握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揣摩文章充满诗意的描写和略带说明的文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述方法。
2.难点: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语句: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明确:A句。
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也包括了A句中的所有景物,但是,它却无法像A 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二、预习检测
(一)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意蕴.(yùn)寂寥.(liáo)
谚.语(yàn) 笼.统(lǒnɡ)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铢.两悉称(zhū):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
引申为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样,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二)了解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的关于美学的精湛研究使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沟通。
朱光潜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找出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
关系:“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是否满足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尽善尽美的条件?如果不能,文学是
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传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情绪意旨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的情绪意旨,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
论述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首先,作者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
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二: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
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读来却似体验到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难道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过的“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鸭子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读者在脑中主动地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部分,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五、布置作业
观赏齐白石的作品《虾趣》,体会当中的“无言之美”,并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附:板书设计
无言之美
无言的意蕴宜从
美术观点去研究
◇课后反思◇
本课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意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
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意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若能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则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