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5石油领域部分著名专家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领域部分著名专家、学者
一、国内部分
罗平亚。
生于1940年6月3日,四川隆昌人,1963年毕业于四川石油学院(即今西南石油大学)钻井专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抗高温深井泥浆、聚合物泥浆技术、保护油层的钻井、完井技术以及井壁稳定、水平井钻井技术、渗流物理化学、三次采油技术、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抗高温深井泥浆的研究。
2.聚合物泥浆技术。
3.保护油层的钻井、完井液技术。
韩大匡。
韩大匡(1932.11.26-)油田开发工程专家。
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采矿系石油专业。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等研究。
常印佛。
1931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地质勘查专家,长期致力于矿产地质勘查和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大型勘查和科研项目。
陈毓川。
1934年12月生于浙江省平湖县,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
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
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
顾心怿。
生于1937年1月23日,1953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专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田矿业机械专家,研制出冲程长、负荷大、耗能小的新型抽油机——链条抽油机,主持研制了“胜利1号”我国第一艘浅海坐底式钻井船。
胡见义。
胡见义(1934.3.25-)安徽人,生于北京。
1959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获硕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地质学家,完成的“松辽盆地陆相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等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陆相油气藏形成理论。
组织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行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金庆焕(1934.10.25-)浙江省临海市人,1952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1]土木系,1953
年9月考取留苏预备部,1954年9月至1963年5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读完五年大学(本科)和三年半研究生,获苏联地质学副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洋地质、油气地质专家。
2010年3月至今,主持中国工程院《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探开发战略研究》课题。
康玉柱。
1936年3月生于辽宁省北镇县,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普查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0年率先提出雅克拉构造上打沙参二井并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在“七五”塔北勘探连获“突破”、“八五”塔西南勘探实现两个导向性重大突破和探明超亿吨级塔河大油田等成就中起主导作用;建立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并丰富了地质力学找油等理论。
李庆忠。
李庆忠(1930.10.1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
江苏省昆山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提出两步法偏移技术,研制了“绕射波扫描叠加偏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广志。
刘广志(1923.3.11-)祖籍广东番禺,1947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采矿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探矿工程专家,领导研究推广定向钻探、绳索取心钻探、空气钻探、反循环钻探、孔底动力机钻探五大技术,使我国钻探工程不仅居世界先进行列,还为一批老矿山探明了深部备用储量。
创造性的为上海治理地面沉降、用小型钻探设备治理广西田东煤田严重喷气失火事故、钻成松辽盆地第一口油井等做出突出贡献。
马永生。
1961年9月生,内蒙古人,1984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现了建国50年以来久攻不下的海相大气田——普光气田。
裴荣富。
1924年8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原籍山东省聊城。
194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提出“双控论”和“合理域”固体矿产勘查模型,被国际引证。
钱鸣高。
1932年12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新渎桥镇。
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提出了采场上覆岩层在受开采影响而破断后形成的结构模式,即“砌体梁”力学模型,创立了视老顶岩层为弹性基础上悬露板的力学模型,为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及老顶来压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础。
邱中建。
1933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四川省广安县。
195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地质学家,是石油系统最早进入松辽盆地进行综合研究的人,是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负责海洋石油勘探工作,主持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开发会战,奠定了“西气东输”的资源基础。
沈忠厚。
1928年2月13日出生在四川省大竹县,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忠厚院士近20年来一直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将射流技术与石油工程相结合,对钻井工程做出创造性成果和贡献,对石油工程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苏义脑。
1949年7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为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气钻井工程专家,在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等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有较深造诣。
在钻井力学、轨道控制和井下工具研究中多项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体系用于生产效益显著。
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开拓新领域,提出"井下控制工程"这一新概念并做开拓性基础研究;主持研制P5LZ四大系列导向钻具,主持导向钻井工艺技术研究,主持高陡构造防斜打快研究,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主持设计全国第一口薄油层中曲率水平井轨道控制方案并负责实施成功,首创钻深2080m处水平击中6m靶窗中线仅偏0.14m。
汤中立。
1934年10月出生,安徽安庆市人,1956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士。
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提出了“深部熔离——一期或多期贯入成矿”及“小岩体成大矿”等岩浆成矿理论,并建立了以甘肃金川、吉林红旗岭、新疆喀拉通克、河北铜硐子四个小岩体铜镍矿床为代表的“深部熔离一贯人”的组合成矿模式。
该理论成果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使我国在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
童晓光。
1935年4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1985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的科研项目“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参加过大庆、辽河、塔里木等盆地的石油勘探, 渤海湾盆地、中国东部和全中国
的石油地质研究,指导国外二十多个项目的勘探,对国外数百个项目进行评价,取得了重大成果。
王德民。
1937年2月9日出生,河北唐山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石油工业著名专家,从1968年到1978年研制了一整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分层注采和分层测试工艺;1979年至1985年提出和组织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工艺”的系统工程,使大庆油田开采技术在总体上具有世界水平,为大庆增加原油可采储量6亿吨;1986年至2000年大庆进入高含水后期,为再稳产10年而作技术准备的八个系统工程的主要提出者及组织者之一,为大庆提高采收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增加可采储量三亿多吨,年产油1000多万吨;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正在推广之中。
这些工艺都是世界上油田开发方面意义最大、难度最大、工艺最先进的技术,为油田稳产到2000年提供了技术保证。
王思敬。
1934年出生于上海,1963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专家,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若干重大水电工程进行研究和论证,为解决关键的地质问题提供了依据。
对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做出了论证。
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论证方面取得成就。
在矿山及环境工程方面也作出了成就。
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鲜学福。
1929年出生,四川省阆中县人,1964年获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
先后完成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区域预测、矿井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治理方案、矿井采区煤层瓦斯涌出规律与通风调节控制和提高瓦斯抽放率的方案、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利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谢和平。
1956年1月谢和平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198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数学与力学系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校长。
著名力学科学家,谢和平院士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
力学模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
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袁士义。
1956年10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原籍江苏省丰县,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开发工程专业,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总经理。
多年从事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复杂油气田开发/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研究、油气田开发规划研究等,“塔里木盆地高压凝析气田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恒一。
1939年9月22日出生于重庆市195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洋石油工程专家,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代海上石油钻探船、海上石油平台导管架下水大型驳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主持国家“863”工程的“海洋边际油气田资源开发技术”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制了海上油气田总体开发方案。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渤海五号、七号自升式钻井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翟光明。
1926年10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祖籍安徽泾县,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地质学家,提出含油气盆地“三史”综合分析、油气含油气盆地形成等地质理论和中国科学探索井规划及CSI油气勘探法。
是发现大庆油田有功科技人员之一。
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技成果“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张宗祜。
1926年2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毕业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两院院士,对黄土地层划分、工程地质特性与微结构的关系、土壤侵蚀、水流运移规律、黄河治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第四纪下限等方面都有创新、独特的观点。
周世宁。
1934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50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
后转入天津的中国矿业学院学习,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煤矿瓦斯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首次提出煤矿瓦斯地质的八项基本因素;创建了“煤层瓦斯流动理论”体系;提出了“煤层瓦斯应力场”的概念,首次提出煤层是由煤粒和裂隙组成;创造性地提出了“煤和瓦斯突出的流变假说”;发明的“胶圈—压力黏液封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装置”,结束了全世界因漏气测定瓦斯压力不准的历史。
周守为。
1950年11月11日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籍贯天津,198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他首次提出了在渤海建立四大油气开发体系、进行滚动勘探开发的思路,并开发了四大配套技术系列;他提出的“海上少井高产技术”解决了渤海大型边际油田开发难题,攻克了长距离稠油多相混输世界级难关;他倡导并与专家一道探索出了优快钻完井成套技术,使钻井效率提高近3倍;他提出的开发边际油田的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边际油田开发实践,为建立海上油田开发技术体系,将渤海油田建成继大庆、胜利油田之后全国第三大油田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负责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条FPSO被评为中国百年造船史上十大名船之一。
郭尚平。
1930年3月17日出生于四川省荣县,四川隆昌县人,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中科院院士。
流体力学、生物力学专家,为生物渗流的建立打下了初步基础。
戴金星。
1935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省瑞安县,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家,是我国煤成气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天然气地质科学的主要带头人,被称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提出“煤系是良好的工业性烃源岩”理论,开拓了我国煤成气开发研究工作。
提出了煤成烃模式、各类天然气藏鉴别方法、天然气藏模式及大中型气田富集规律。
主持研究的“中国煤成气的开发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勘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贾承造。
1948年3月生于甘肃兰州,原籍河北蔚县,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塔里木盆
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对中国石油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及石油天然气工业勘探有重要贡献。
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总结和发展了前陆冲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