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全国百校联盟2018届高三理科综合核心卷一生物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百校联盟2018届高三理科综合核心卷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被多种tRNA转运
B.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而RNA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C. 染色质(染色体)是由细胞核中环状DNA与蛋白质结合成的
D. mRNA中相邻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表达、核酸的种类及功能、细胞核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因tRNA有61种,而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所以一种氨基酸可以被多种tRNA转运,A正确;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染色质(染色体)是由细胞核中的双链DNA与蛋白质结合成的,C错误;mRNA中相邻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核酸的种类和结构及功能、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据此来分析各选项。
2.2.下列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只有线粒体中才能产生CO2
B. 玉米被水淹没后,根可以利用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吸收无机盐
C. 可通过检测有无C02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D. 人的成熟红细胞中虽然含很多02,但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主动运输、人的成熟红细胞结构与功能
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人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CO2仅产生于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正确;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直接供能,因此玉米被水淹没后,根可以利用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吸收无机盐,B正确;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C02,所以不能通过检测有无C02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C错误;人的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02的功能,导致红细胞中含有很多02,但因没有线粒体,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点睛】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种类繁多,直接记忆,易混易错。若通过记忆几种典型的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既可减少记忆量,又可在解题时用排除法来快速判断。高中阶段常见的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包括乳酸菌、破伤风杆菌、体内寄生虫等。这类生物都没有线粒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这些生物,人和动物的某些细胞、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等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绝大多数植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CO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因此常用作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材料。
3.3.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垂体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B. 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是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尿量也就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A错误;产生渴觉的感受器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B正确;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但重吸收水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尿量减少,D错误。
【点睛】识记和理解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4.4.假设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N 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如图表示N t/N0值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
B. 图中a表示的值一定为1
C.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N0
D. 在第6年后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为激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已知N0为某种群的起始数量,N 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分析图示可知,随着时间的递增,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A错误;a时N t=N0,所以图中a表示的值一定为1,B正确;当N t/N0=b时,该种群的数量N t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N0,C正确;在第6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种内斗争最为激烈,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N t/N0值的内涵,即N 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变,N 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5.5.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如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惊人一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er基因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其只存在与人体下丘脑SCN细胞中
B. 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与per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
C. 过程③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D. 研究成果表明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基因调控有关而与环境无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由于细胞的全能性,per基因存在于包括下丘脑SCN细胞在内的所有正常细胞中,A错误;经核孔运输的大分子物质都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自由进出细胞核,如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后则不能经核孔再次运入细胞核,而per蛋白进入细胞核后不能随便被运出细胞核,B错误;根据题干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4h”,所以③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因为负反馈调节才能周期性波动,如果是正反馈应该使PER蛋白越来越多,C正确;根据题意“per蛋白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说明per蛋白的浓度不仅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中因素如光暗的影响,D错误。
6.6.人类在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进行了多个探究性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只出现在上清液中
C.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D. 检测烟草花叶病毒核酸的水解产物,可发现含有尿嘧啶成分
【答案】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