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题

合集下载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2021·成都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马燧,字洵美。

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

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

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

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

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

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

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

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

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

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

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

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

器用完锐。

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

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

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

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

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

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

”许之。

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

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

廷光惮燧威,拜城上。

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

”廷光再拜。

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

”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

”披而示之心。

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

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选自《新唐书·马燧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B.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C.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D.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解析】选B。

新高考广东省各地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模拟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新高考广东省各地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模拟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新高考广东省各地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模拟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广东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12月第二次质检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

召见,嘉纳之。

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カ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①间作,岂惟风俗颓悍,抑武备空虛所致。

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

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拔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底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カ,卒不能夺。

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幹旋事貲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惶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萱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式夷山,赋《九曲棹歌》,惠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香幕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徳祐初,材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①草窃:草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B.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C.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D.弃疾普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井,古代因井设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常以“井”称之,如“井邑”“市井”。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6)《明史》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6)《明史》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黄金测试卷(16)《明史》选篇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和,云南人。

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

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

比还,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2021年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含答案

2021年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含答案

2021年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含答案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凫.水辐.射敷.衍塞责随声附.和B.乘.机惩.创瞠.目结舌惩.前毖后C.复辟.包庇.奴颜婢.膝刚愎.自用D.陶冶.拜谒.因噎.废食笑靥.如花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鼓角争鸣烽火边城刀光箭影血雨腥风B.自由翱翔危如累卵舌战群儒变焕莫测C.烟炎张天临阵脱逃虚张声势曲高和寡D.殒身不恤不容置喙层峦叠障咬文嚼字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两会期间,秦皇岛公安处立足管辖区域内的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措施,确保重载运输安全。

②在“三公消费”人人喊打的当下,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提出了公款吃喝的新办法。

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简政也要放权,要依法放权给市场和社会,凡是市场能有效的就交给市场。

A.严密抑止调剂B.周密抑制调节C.严密抑制调节D.周密抑止调剂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炙手可热....的名校遭到冷遇,“天之骄子”受到社会指责,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到底怎么了?”B.这次运动会,小李得了冠军,骄傲的尾巴都翘到了天上,对朋友竟然也侧目而视....。

C.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D.福建莆田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将公款吃喝“阵地”悄然转向更具隐蔽性的私人会所,这种采取潜藏“阵地”的方式吃喝,就能吃得心安理得....吗?岂不是自欺欺人、遗害无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认为,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是美丽中国的文化表现,应该多措并举下大力气发展好。

B.中国电影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必须解决两个环节的问题。

2021-2023年浙江地区高考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1-2023年浙江地区高考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2021-2023年浙江地区高考模拟试题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2023·浙江温州·乐清市知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

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

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

”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

臣愿固辞。

”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

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

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

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

”公曰:“非汝之雠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

”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

”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

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

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廷理惧,遂刑其族人。

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专题训练(学生版)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专题训练(学生版)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一、【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卷(3)《后汉书》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卷(3)《后汉书》选篇

(3)《后汉书》选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

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

通《诗》《礼》,善论难。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

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

(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士学习经传。

(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

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

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

”竟不肯施行。

(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有禁令:百姓丧葬时不得铺张浪费。

宋均说:“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

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于是遂绝。

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

宋均下达命令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

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

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

2021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阅读训练100题篇(附译文及答案详解)

2021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阅读训练100题篇(附译文及答案详解)

2021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阅读训练100题篇(附译文及答案详解)2021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附译文及答案详解)1.文言文阅读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异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其人是闻,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 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退缩,收缩C. 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D.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籴:运送 15. 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B.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C.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D.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检测卷(五)(新高考八省联考版)-原卷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检测卷(五)(新高考八省联考版)-原卷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检测卷(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文明起源时,农村与城市之间都是各自独立而分离的。

而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管理在文明社会里依然延续下来了。

虽然也出现了城市,但城内的氏族贵族阶层与城外农村里的氏族平民,属于同宗同族同血缘,因此城市与农村是不可分离的,统一在血缘管理共同体之中。

西方文明起源后,原始氏族社会的公共土地被分成小块归个体家庭所有,手工业、商贸业也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

土地以及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都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

而中华文明起源后,土地仍然公有,手工业、畜牧业仍然附属于农业,所有的产品在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酋长贵族阶层领导下,按等级分配。

西方文明起源后,青铜器被用于生产工具,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文字则服务于商贸产品交流记账及私产记录。

而中华文明起源后,因农耕生产需要而祭祀天地神灵,因血缘管理需要而祭祀祖先神灵,原始巫术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升格为原始宗教,神灵观念进一步强化,通神手段集中到氏族贵族手中。

因宗教祭祀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玉器、青铜器、文字均没有被制作成生产工具或服务于产品交流,而是成为巫术通神的法器媒介,是神权、族权、军权的象征,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具有神圣性。

以上三方面说明,随着农耕生产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起源了,但原始氏族社会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因文明的出现而瓦解,反而延续下来,并获得更具体更系统的发展。

因此,张光直先生称中华文明起源表现为“连续性”型态,而与西方文明起源的“破裂性”型态相区别。

侯外庐先生则称中华文明起源走的是“维新”路径,与西方的“革新”路径相区别。

大量考古材料及相关研究表明,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前即已开始出现。

而这种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持续了1000多年,相当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五帝时代。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中华古文明则表现为早期发展阶段。

2021届高三全国卷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第二模拟)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三全国卷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第二模拟)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三全国卷高考模拟试卷语文(第二模拟)(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②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③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

《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④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⑤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

《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

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

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来知领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

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

“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二:“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

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

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

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

显然,故宫文创自成一派,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

2021年河北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河北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河北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五套含答案和译文

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五套含答案和译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五套含答案和译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

父觊,武陵太守。

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

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

觊临终与兄顒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

”史公,彖之小字也。

服未阕,顒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顒尸江中,不听敛葬。

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行求尸,四十余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岗,身自负土。

怀其文集,未尝离身。

明帝崩后,乃改葬顒。

除秘书丞,议驳国史,檀超以《天文志》纪纬序位度,《五行志》载当时详沴,二篇所记,事用相悬,日蚀为灾,宜居《五行》。

超欲立处士传。

彖曰:“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行。

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史莫编。

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他篇。

”迁始兴王友,固辞。

太祖使吏部尚书宣旨令就。

坐弹谢超宗简奏依违,免官。

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

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

"世祖愕然,穷问所以。

晏曰:“袁彖为臣说之。

”上衔怒良久。

彖到郡,坐逆用禄钱,免官付东冶。

世祖游孙陵,望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

”数日,车驾与朝臣幸冶,履行库藏,因宴饮,赐囚徒酒肉,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

寻白衣行南徐州事,迁侍中。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隆昌元年,卒。

年四十八。

谥靖子。

(节选自《南齐书·袁彖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B.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C.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D.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玄言,可以指老子、庄子的著作,也可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玄理的言论或言谈。

2021年八省高考模拟演练语文文言文霍光传详解

2021年八省高考模拟演练语文文言文霍光传详解

2021年八省高考模拟演练语文文言文(霍光传)逐字逐句翻译及解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票骑将军:官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票骑,通"骠骑"。

】去病【去病:即霍去病,西汉名将。

】弟也,河东【河东:郡名,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之地。

】平阳【平阳:县名,在今山西临汾南。

】人。

译文: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字去病的弟弟。

河东郡平阳县人。

票骑将军击匈奴,道【道:取道】出【出:出入,经过】河东,还,乃将【将:带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郎:郎官】,稍迁【稍迁:慢慢升迁】诸曹侍中【诸曹侍中:负责掌管尚书各部门的侍中。

诸曹,即左右曹。

诸曹、侍中都是加官名。

】。

译文: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路过河东郡,回来的时候,就带霍光向西行走到长安,这时霍光十儿岁,霍光先是被任为郎官,逐渐升迁为诸曹侍中。

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奉车都尉:官名,掌管皇帝出行时的车驾。

光禄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郎中令改为光禄勋,郎中令属下的中大夫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奉车:侍奉车驾】,入(则)侍左右【左右:皇帝左右,皇帝身边】。

译文:霍去病去世后,霍光担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侍奉车驾,回宫就侍奉在身边。

译文:霍光出入宫廷二十余年,一直小心谨慎,从未有什么过失,很被皇帝亲近、信任。

当时武帝已经年老了,细察众大臣中,只有霍光能担当重任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

于是汉武帝便命令宫廷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受诸侯朝见的画来赏赐给霍光。

上病笃【(病势)沉重】,光涕泣【涕泣:哭泣;流泪】问曰:“如有不讳..【不讳:死的婉词】,谁当嗣者【嗣者:继承人】?”上曰:“君未谕【谕:明白、懂得】前【前:先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译文:武帝病情加重,霍光流着泪问道:“陛下如有不幸,谁应当是皇位继承人呢?”武帝说:“你没明白先前我赐你那幅画的意思吗?立我的小儿子,先生你像周公那样辅佐幼主。

2021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2021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202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化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

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河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

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

小说足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

便是小说的文字。

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

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

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

况且一部小说。

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

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

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5)《晋书》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5)《晋书》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黄金测试卷(5)《晋书》选篇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

少而智勇,好立名节。

魏究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

隆以武吏托称愚客,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

泰始中,武帝将兴伐吴之役,下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

”究州举隆才堪良将。

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

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

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

”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

”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

公卿金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帝弗纳。

隆立标简试。

自旦至申,得三千五百人,隆日:“足矣。

”因请自至武库选杖。

于是西渡温水。

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

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奇谋间发,出敌不意。

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

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

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

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

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

朝议加隆将士勋赏,赐爵加秩各有,隆令军士皆负农器,若田者。

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

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

毕隆之政,不敢为寇。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B.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C.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D.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文中指门客,是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2021高三100所名校高中模拟卷语文(一)

2021高三100所名校高中模拟卷语文(一)

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一)(150分钟150分)考生须知: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1);②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8);③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题l1);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19)。

3。

本卷测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

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地书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渊明心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叙写现实.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

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风格的缘故.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造意象、安排意象.有时李商隐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意象,与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为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这是李商隐的先天禀赋、后天遭际和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

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

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

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绍以为骑都尉。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

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

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

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

魏国初建,拜尚书。

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③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植,琰之兄女婿也。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传》) [注]①翳:装箭的器具。

②褶:骑服。

②五官将:即五官中郎将,这里指代曹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解析:选A文言文断句,可由固定的不需翻译的专名入手,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如本题首先确定黎阳、延津、许(许昌)、官渡为地名。

C、D两项中的“黎阳次于延津”为主谓句式,“次”为驻扎,驻扎在延津的主语不可能是地名,因此排除C、D两项。

B项,“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中“不如守境”是崔琰对袁绍的规劝,希望他镇守疆界,做好臣子该做的事,主语不能是“许民”,故“不如”前必须断开,排除此项,因此选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

刺史出巡辖境时,别驾乘驿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

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解析:选C C项,“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不当。

“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指盾牌,“戈”是类似矛的武器,后以“干戈”泛指武器。

后来引申为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

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

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停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

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

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

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解析:选D D项,“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不当,由原文“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可知,曹操内心并未认定曹植为太子,而是迟疑不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译文:(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

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译文:参考答案:(1)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

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2)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

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

参考译文: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

年少时性格朴实,不善言辞,喜好击剑,热衷于武事。

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开始感奋努力,研读《论语》、韩诗。

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

学习不到一年,徐州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粮食供应匮乏,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

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

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

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

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这样的士兵取得胜利。

’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忧伤百姓疾苦的爱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

”袁绍让崔琰做了骑都尉。

后来袁绍出兵作战到黎阳,驻扎在延津,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希望支持顺从天子的一方,您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

”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

太祖(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军队,所以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

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慰问百姓了解民俗,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却去计算可招募的军队数量,只把这看作首要的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表情一变,向他道歉。

当时在场的宾客都低下了头,大惊失色。

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

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

崔琰上疏规劝说:“我听说沉溺在出游打猎之中,是《尚书》所戒止的,鲁隐公到棠地观看捕鱼,《春秋》讥讽了他。

世子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考治理国家的高明谋略。

希望您烧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来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征事。

魏国刚建立时,授任崔琰为尚书。

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

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

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回应说:“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

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

曹操认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

请假归。

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

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

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

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

庄烈帝嗣位..右侍郎,协理詹事府。

..,召拜礼部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

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帝为褒纳。

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

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

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

”又极陈车战之利。

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

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

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

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

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

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

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

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

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

”遂下吏部议。

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

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

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

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

家居十年,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四》,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解析:选C“臣”是“诚恐”的主语,应该在其前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

“不获上达”即“不能传到上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解析:选B B项,关于“礼部”的职责理解不正确,“官员考核”不是礼部的职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

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

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车战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放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

罗喻义在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

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倾覆,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