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梦想。
然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设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预防、应对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首先,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城市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强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实时获取灾害相关信息,为及时预警和应对提供依据。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因素。
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避免将重要的设施和人口密集区建设在灾害易发区域。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比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确保消防通道的畅通等。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公园等开放空间不仅能美化环境,在灾害发生时还可以作为临时的避难场所,因此在规划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
这包括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和物资。
应急救援队伍应具备多种技能,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
同时,要加强日常的训练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预案应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规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
并且,应急预案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和灾害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态势,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灾害,提高抗灾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我们需要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工作。
以下是针对该主题的建议: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1. 提高气象、地质等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及时发现灾害隐患,提前预警,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
2. 加强预警信息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完善防灾减灾规划体系1. 加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等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和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地规划灾害防治工作。
2. 完善城乡规划,提高建筑抗灾能力,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房屋倒塌等损失。
三、强化应急救援能力1. 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救援队伍的训练和装备更新,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加强救援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提高应对大型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 完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大对灾区的经济援助和重建投入,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2. 促进受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受灾地区的经济抵御能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1. 加强国际灾害预警信息交流,共享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救灾经验,提高全球抗灾能力。
2.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界灾害挑战,建立灾害应对的多边合作机制。
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的挑战,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强科学技术支持1. 加强灾害科学研究,推动灾害监测、预警、应对技术的创新,提高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2.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提高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
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1. 完善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灾害防治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法治意识。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防灾减灾救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是减轻灾害影响和保障人民安全的必要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要点。
一、政策体系建设政策体系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基础。
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救灾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各方力量的合理利用和有序联合。
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颁布全面的防灾减灾相关法律和制度,包括灾害预防、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的标准和流程。
2.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设立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监测评估机构,从信息收集、预警发布、抢险救援到灾后恢复工作的协调管理,保证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高效运行。
3.加强保障措施,建立以公共安全为中心的保障体系,包括保障人员、物资、设备和资金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
4.促进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配合高校、媒体等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二、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是政府一家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社会力量对防灾减灾救灾的参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为被灾地区提供人员、物资和技术援助。
2.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广灾害应对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
3.注重社会责任,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的储备和运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响应、快速动员。
4.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灾害救援工作的氛围,提倡全民防灾意识,增强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缓解灾害影响和降低灾害风险。
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建设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建设重点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路线、桥梁和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抗震加固。
2.优化应急救援设施建设,如设立避难所、临时住房、饮用水、医疗设施、通信等,确保为灾区居民提供及时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恢复设施。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建设防灾减灾体系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探讨。
问题:1.缺乏应急预案:许多地方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遇到灾害,往往无法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2.缺乏科学的灾害预警系统:现有的灾害预警系统大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时间和范围。
3.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在灾害发生时,救援力量无法迅速响应,救援物资和设备也不足。
解决方案:1.完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的预案制定和更新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多种监测手段和预警机制,提高灾害预测的精准度和准确率。
3.加强救援力量建设:加大对应急救援力量的投入,提高救援力量的快速反应和救援效率。
问题:4.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漏洞:部分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严重的漏洞,导致城市面临着各种灾害隐患。
5.公众缺乏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许多公众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较弱,一旦遇到灾害,难以有效地保护自己。
解决方案:4.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体系,避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灾害隐患,同时对已有的不规范建设进行整改。
5.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通过开展灾害防范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问题:6.缺乏国际合作机制:灾害往往具有跨国界性质,缺乏国际合作机制,难以有效地协同应对灾害。
7.灾后重建工作存在局限性:部分地区在灾害发生后,重建工作不够科学和有效,导致灾后效应长期存在。
解决方案:6.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人员协调和物资支援,实现跨国界的灾害应对合作。
7.科学规划灾后重建工作: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评估灾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方案,实现灾后重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夯实基层基础 推动体系能力建设——河南省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纪实

夯实基层基础 推动体系能力建设——河南省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纪实■ 王林刚 赵鹏璞 郭义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基层减灾能力建设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2020年,河南省重视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单位等,不断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2020年,河南加强防灾减灾制度建设,强化技术保障,夯实基层基础,提升体系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各项重点工程,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工作,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以点带面 开展风险普查工作为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河南成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普查方案,新郑、邓州、灵宝、平桥、博爱5个县(市、区)作为国家普查试点,先行先试,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探索工作方式方法。
截至目前,5个国家试点按照整体安排部署,已圆满完成了前期清查任务。
在普查过程中,河南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组织普查业务培训,积极与气象、地震、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自然资源、林业等涉灾部门对接,召开普查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以灵宝市为例,作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之一,从2020年4月开始,灵宝市针对辖区内灾害频发、灾种多样、普查任务重、经费保障不足、经验欠缺等问题,念响“四字诀”,下好“先手棋”,发动基层,依靠群众,织牢织密自然灾害普查网。
2020年10月28—29日,河南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灵宝市召开普查工作现场推进会。
在普查中,灵宝市聘请专业人员深入一线,从数据调查、系统填写、台账上报等流程,进行普查工作指导培训,组成5个协调督导组,每周对全市专项部门、配合部门及乡镇开展全面督导。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灾害风险和频率不断上升,防灾减灾体系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重要议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建设防灾减灾体系,不仅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手段,因此,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已经成为当今全球防灾减灾事业的重要课题。
一、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必要性1.防灾减灾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防灾减灾是防范破坏和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方法,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各国的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呈现上升趋势,由此给国家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是国家保障国家安全和推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通过建设防灾减灾体系,降低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轻政府对灾区的救援救助压力,降低新的社会问题的发生率。
3.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形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备高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具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传承作用。
政府通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传递给外界一个积极、负责、务实的国家形象,充分体现出政府面对挑战、化危为机的能力和精神。
二、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主要问题1.防灾减灾意识不足当前很多人对于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足,认为灾害既然难以避免,就等着救援救助即可。
这种想法严重阻碍了防灾减灾工作的推进,应当加强各级组织宣传教育,引导大众形成合理的防灾减灾意识。
2.防灾减灾计划缺失及应急物资储备欠缺当前社会对于防灾减灾的投入不充分,缺乏全面科学的防灾减灾规划和计划,导致一旦发生灾害,没有及时有效应对措施;应急储备物资不足则无法有效满足抢险救灾的需求,加剧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3.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不足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增强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但是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不充分,技术成果的转化也不及时。
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谨向您汇报我国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工作的情况。
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面临着自然灾害的严重挑战,如洪涝、干旱、台风、病虫害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了提前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投入。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气候和灾害情况。
同时,加强了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
此外,还加强了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风险保障。
二、推广农业抗灾减灾技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抗灾减灾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例如,通过改良作物品种,培育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
此外,还推广了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抗灾能力。
三、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政府加强了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
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针对不同地区和作物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抗灾减灾措施。
此外,还加强了农业灾害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做好灾害应对工作。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田排灌能力,降低了洪涝和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同时,加强了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五、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农民的抗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我国政府加强了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
2024年防灾减灾年度工作总结

3.防灾减灾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战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未来展望
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未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抗灾能力。
2.拓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范围,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3.加强防灾减灾救援队伍建设,提高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防灾减灾年度工作总结
2024年,我们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以下是2024年防灾减灾年度工作的总结: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三、深化防灾减灾领域合作
1.加强国内防灾减灾合作。与其他地区分享防灾减灾经验,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与世界各国加强在防灾减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自然灾害挑战。
总之,2024年我们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领域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
2024年,我们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紧紧围绕工作重点,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覆盖面不够广泛,部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仍较薄弱,原因包括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教育方式不够生动等。
3.防灾减灾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战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包括培训不足、演练不够等。
三、经验总结及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以下经验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加大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增 市 级 储 备 物
一
天津市首期 灾害信息 员培训
顶 、棉大衣5 0 0 0 件 、 自动 升 降 照 明灯
防灾减灾救灾 体系骨架和核心 的重要 政策性文件均进 展顺利 。 《 天津 市 自 然灾害救助应 急预案》经天津 市政 府 常务会议研 究通 过 已正式 出台; 《 综
实 资金 , 《 天 津 市 自然 灾 害 救 助 办 法 》 已纳 入 政 府规 章 的 调研 计 划 。
二 、高效 开展支援芦 山地 震灾区
工作。 四川 I 雅 安 芦 山地 震 发 生 后 ,根
五 、集 中 开 展 “ 防灾 减 灾 日” 主
德市等受援地区 。 七 、稳步推进 灾害信息员培训 工
合防灾减灾 “ 十 二 五 ”规 划 暨 三 年 实
栏1 1 O O 余块 ,开展各类 演讲 、培训『 等
活动 近2 0 0 场 次 。在 天 津 卫 视 、 天 津
2 0 台、轻 便式 升降 工作灯 5 台 的基础 上 ,年 底前 预 计 再增 加棉 帐篷 1 0 0 0 顶、棉 被1 万床 。
题 宣传活动 。按照政府 要求 ,转发 了 国家减灾委 员会 《 关于做好2 O 1 3 年 防
灾 减 灾 日有 关 工 作 的通 知 》 , 相 关 涉 灾 部 门和 区 县 民 政 局 结 合 自身 职 责 和
据灾 区群众 需求 ,在第一 时间紧急支
援灾 区棉被 l 万床 、雨靴 2 0 0 0 双 、 雨 衣2 0 0 0 套 。 开 通 了2 4 小 时捐 赠 热 线 ,
作 。继 实 现 天 津 市 街 、 乡 ( 镇 ) 以 上 灾 害信 息 员 全 配 备 、全 覆 盖 后 ,天 津 市 民政 局 稳 步 推 动 社 区 灾 害 信 息 员培 训 工 作 , 并 在 北 辰 区成 功 举 办 了第 一 期 社 区 灾 害 信 息 员 培 训 班 ,培 训 基 层 灾 害信 息员2 4 4 名 。此 次培 训标志着 天 津 市 社 区 级 灾 害 信 息 员 培 训 工 作 的
人民防线工作总结:推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人民防线工作总结:推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动人民防线的工作。
一、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2023年,我国将建成高效智能的监测预警网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和预警。
同时,我国将加强社会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和监测体系。
二、强化公共应急体系建设
公共应急体系建设是人民防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我国将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力量,规范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推动灾后重建和防范措施
防灾减灾工作不仅仅在于预测和应急,更重要的是在灾后的重建和防范措施。
在2023年,我国将加强对灾后重建的规划和管理,积极推进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应对气候变化
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气候变化。
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危机威胁,我国一直致力于国际合作,打造全球气候治理的排头兵。
在2023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人民防线工作总结的关键在于推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和资源共享,形成全面覆盖、高效专业的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自古以来,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
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各国都在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
本文将从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性、建设的关键要素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有效地应对各种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首先,防灾减灾体系可以提高灾害预警和监测能力。
通过建立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可以提前发现灾害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其次,防灾减灾体系可以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能力。
通过建立紧急救援机制和恢复重建计划,可以迅速响应灾害,减少灾后的混乱和恢复的时间成本。
最后,防灾减灾体系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可以让公众了解灾害的风险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建设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需要考虑多个关键要素。
首先,政府的领导和投入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责任和权力,并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
其次,科学技术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灾害预警和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灾害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防灾减灾技术的水平和应用能力。
此外,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而民众的参与可以增强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在国际层面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首先,各国之间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
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借鉴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做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其次,国际组织和机构可以发挥重要的协调和支持作用。
例如,联合国的防灾减灾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协调,帮助各国共同应对灾害挑战。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工作总结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工作总结2023年,随着自然灾害不断增多,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一名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们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预警和监测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措施,以降低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为此,我们通过投入巨资,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卫星数据等。
这样一来,就能够提前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二、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灾害应急救援是灾后工作的重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必须增强自身的应急救援能力,使之更加高效有力。
因此,我们积极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并进行了大量的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
在演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完善,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的水平和可靠性。
三、加强应急移民安全保障对于一些特殊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山洪等,社区的应急移民安全保障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必须做好生产生活保障,为灾害移民提供必要的物资,为其提供生活上的关怀和支持。
在这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应急移民管理服务机制,针对不同灾害规定不同的处理方式,使每一个搬离灾害区的灾民都得到有效保障,为他们提供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
四、加强防灾减灾常识教育与宣传防灾减灾常识教育与宣传是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我们积极开展教育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教导公众如何提高预防措施,逃生、自救和互救技能,以及如何在灾害发生后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应对。
这些宣传教育将有效地提高社会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综合以上措施,我们相信,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们将继续加强工作,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稳定崛起的环境而不懈努力。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红政发〔2015〕31号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正文:----------------------------------------------------------------------------------------------------------------------------------------------------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红政发〔2015〕31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为加强我州防灾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在强化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等十大能力建设基础上,结合我州实际,现对进一步加强全州防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生命为第一要务,坚持防灾与减灾并重,坚持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按照“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的思路以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开展以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为重点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全州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救援高效、处置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农村居民住房抗震能力、监测预报能力、抗震设防能力、校舍安全保障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有显著提高,力争重点区域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能应对中小型灾害处置需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建设防灾减灾体系是建设社会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多种灾害风险的情况下,建设一个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建设防灾减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1.规划不足:一些地区缺乏全面系统的防灾减灾规划,对于各种灾害风险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2.预警体系薄弱: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不够健全,预警信息传递不及时、准确,缺乏有效的应急预警措施。
3.应对能力薄弱:一些地区的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善,抗灾救灾的能力有限,人员和物资调配困难。
4.社会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缺乏群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方案:1.加强规划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灾害风险管理规划,包括对各种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和预测,建立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灾害的准备能力。
2.完善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包括设立监测站点,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预警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使预警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递给相关部门和群众。
3.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高抗灾和救灾的能力与效率。
4.加强社会参与: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建各类志愿者团队和社区防灾减灾组织,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
5.加强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灾害挑战。
6.制定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政令,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进行定期的防灾减灾工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7.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准确性,加强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8.加强法律法规: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权利,提高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
重庆扎实推进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注重实效 狠抓落实 努力推动防灾减灾事业科学发展

生 活救 济 补 助 资金 2 . 5 5 亿 元 ,棉 被 障 了人 民群众 的基本 生活权益 ,在 民
创 建 工 作 。新 创 国家 级 综 合 减 灾 示 范
通 报 ,2 0 1 2 年 重庆 市灾情报 送工作位
居 全 国前 列 。三 是 认 真 抓 好 灾 害 信 息
水 、方便食 品等紧 急供货协议 ,其 中
市级 协议储 备方便面 1 5 万桶 、矿泉水 2 6 万 瓶 、大米 7 0 吨 ,确保 了救 灾物资 需求 。三是完 善区县救 灾物 资动态数 据库 。坚持救灾 物资储 备 “ 双 月报 ” 制度 ,强化对全 市救灾物 资 的动 态管 理 。 四 是 畅通 救 灾 物 资运 输 渠 道 。 市、 区县两级与 公路 、铁 路 、码 头等
作还 面临哪些 困难和挑 战?
田 培 忠 : 在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背 景
总笫2 l 4 j 锡2 1 ) 1 3 . I O . I : - 巾l 霹减灾》 2 9
专 髓
…
救 灾 物 资 储 备库 建设 ,确 保 年 内动 工。抓好市级 万州 、涪 陵、黔江分库 规范化建 设。力争汛前 市级帐篷 、棉 被等 主要 救灾 物资仓 库储 备达 到 1 万 顶、2 O 万 床,矿泉水 、方便面协议储 备达N2 o 万瓶 、1 0 万桶 ,并适 当增 加 加厚棉被 、棉大衣 、折 叠床 、大米 、 食用油等 救灾物资仓库 储备和协 议储 备数量 ,丰富储备 品种 。继续加 强与 交通运输 单位 的合 作,确保 1 2 小时 内 将救 灾物资运抵本 市灾害发 生地 。三 是加 强救 灾资金投入 ,提高 资金 保障 能力 。认 真贯彻 《 重庆 市 自然灾 害生 重庆 市綦江县赶水镇龙仓村集 中建房 点 下 ,随着重庆市 工业 化和城镇化进 程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
1. 完善预警机制:建立覆盖广泛的预警系统,包括气象、地质、地震等方面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预警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
同时,建立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安置机制,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工程、抗震建筑、紧急救援物资储备等方面,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救援力量能够及时到达现场。
3. 推广科技应用:加强科技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包括遥感、GIS、无人机等技术,提高灾害监测和预警
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加强灾害救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4.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科普活动、举办
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
5.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和器材,提高救援工作的专业性和技
术性。
同时,建立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水平。
6.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防灾减灾
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展现我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责任感。
总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加强教育系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基础能力

不 断 加 强
组 , 明确 了 组 织 贯 彻 落 实 国 家有 关 防
教 育系统 防灾减灾体 系建设
灾减灾 的方针政策 、统 一部署教育防 灾减灾 工作、研究 审议有关 教育防灾
减 灾 的 政 策 和 建 议 、协 调 解 决 教 育 防 灾 减 灾 工 作 中 出现 的重 大 问 题 等 工 作 任 务 。 有 组 织 地 开 展 了地 市 、 区 县 级
育和应急演练 。提 高广大师生防 范灾
害 风 险 能 力 重 在 平 时 。 近 年 来 ,教 育 系统结合 “ 防 灾减 灾 日 ” 、 “ 全 国q ] 小 学 生 安 伞 教 育 日 ”等 重 大 宣 传 教育 活 动 日 ,分 层 次 、 有 针 对 性 地 开 展 防
并 印发 了 《 教育 部关于贯彻落 实 ( 国
单位的有关部 门 ,分别 撰文总结本部 门防灾 减灾工作 的经验 成果 ,从 实际工作 出发 ,依照 “ 政府 主 导 ,社会参与” 、 “ 以人为本 ,依靠科 学” 、 “ 预 防为主 ,综合减灾” 、 “ 统筹谋划 ,突 出重点 ”
的基本原 则 ,加 强部门协作 ,动 员社 会参与 ,增强科技支撑 能力 ,重点加 强 自然灾害监测预 警 、风
织实施体 系建设 。2 O 1 2 年3 月2 8日,
教 育 部 在 深 入 调 研 、 广 泛 征 求 国家 减 灾 委 员 会 、 民政 部 、 中 国地 震 局 和 地 方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意 见 的 基 础 上 ,制 定
的国家之 一 ,各 类 自然 灾 害 给 国 民 经 济和人 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 失。 目 前 , 我 国有 各 级 各 类 在 校 学 生 2 . 6 亿 多 人 , 学校 具 有 的 “ 点 多 、线 长 、 而
认真做好四防工作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事故隐患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预防事故发生,我国政府提出了“四防”工作,即防灾、减灾、救灾和恢复重建。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深知做好四防工作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认真做好四防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安全意识,树立防患于未然的观念安全意识是做好四防工作的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树立防患于未然的观念。
首先,要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其次,要积极参与各类安全培训,提高自身安全技能。
再次,要关注身边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避免事故发生。
1.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宣传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同时,要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应急演练等,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2. 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技能安全培训是提高安全技能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措施等。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做好四防工作的关键。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防灾减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确保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加大对防洪、抗旱、防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抗灾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抗灾能力。
3.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卫星、气象等,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强化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做好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加强防灾减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加强灾害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为灾害防范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的科技水平。
4.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同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救援物资。
5.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灾害应对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对灾害的能力。
6. 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灾害挑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2024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参考(2篇)

2024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参考2023年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一年。
面对世界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下面就2023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今年,我国加大了对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力度。
首先,我国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完善。
其次,我国加强了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指挥调度机制。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完善了灾情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提高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今年,我国在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在预警能力方面,我国引进了最新的气象预警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气象灾害的预警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地震和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了预警能力。
其次,在应急能力方面,我国积极推动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加了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分配工作,确保了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举措,我国有效提高了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今年,我国在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受灾地区,我国加快了重建规划和设计工作,确保了灾后重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我国加强了灾后恢复工作,帮助受灾民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受灾地区的投入力度,提供了充分的财政资金和物资支持,确保了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措施,我国有效提高了灾后重建和恢复的效率,有效减少了灾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
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是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
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
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
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
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
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
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
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
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
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
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
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
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
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
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
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
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
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
占54%。
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
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
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
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
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
去年,又研究部署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10项重大举措,力争用时间,投入100亿
元,解决好68个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问题。
自以来,云南省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30
多起,避免人员伤亡近4万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左右。
气象灾害防治。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大雾、沙尘暴等7大类20多种。
据不完全
统计,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3%。
云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危害
严重,最为突出的是旱涝灾害。
近年来,云南省采取三类措施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达到“十五”时期的3倍,全省蓄水库容
新增12亿立方米,解决了1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加强防汛工程建设。
全面完成国家规划内54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先后投资8亿多元对南盘江、大盈江、瑞丽江、澜沧江等10条重要江河或国界河流进行综合防洪治理,大大提升了江河的防洪能力。
三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和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全面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综合能力。
生物灾害防治。
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生物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灾害事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物灾害跨区域、跨国界传播的风险增加。
云南省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3个国家山水相连,容易
遭受外来生物入侵。
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云南省一直坚持把做好生物灾害防治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是加大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
实施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拓展到全省50%的州(市)和34%的县(市)。
二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队伍。
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省、州(市)、县、乡、村五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系统,建成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云南分中心。
三是针对不同情况的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态势,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
四是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编制云南口岸入境植物检疫截获有害生物名录。
三、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双重压力,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侧重技术管理向侧重社会管理、从侧重微观管理向侧重宏观管理转变,全面提升灾害防治水平。
完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机制。
加强专业抢险队伍、专家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筑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加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特别是要增强群众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广泛推广“三小措施”,也就是发放“一个小本本”,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配备“一个小包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一个小演习”,提高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灾(险)情评估机制和评估标准、救灾监督机制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做好灾情监测预报。
进一步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