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探讨

关于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探讨

筑物 间的活 动空 间越 来越 小 。 社 区本 身的防火、 通
风、 采光 、 休 闲娱 乐场所 的能 力降 低 。 用于 灾民 逃
体, 面 对 灾害 , 城 市 政 府必须 有超前 意识 , 提 前谋 划、 早作准 备, 完善可以随时启动的 、 有效 的应 急保
3 5
关 于城市防 灾减灾体系建设 分析探讨
特 性和 区域特点 , 组织开展应急 救援志 愿者队伍的
人员招 募 、 培训 和演练 , 提 高应急专业 知识 水平和 应急 处置 能力 。 同时, 救 灾 队伍 专业化水平也仍 需
提 高。
3 . 6增 强生命线 系统防灾能力
基 本 上实 行 的是 分灾类 、 分部门、 分地 区单一减 灾
道, 加强与地 震 、 气 象、 水利 和国土资源等部 门的协
调、 联 系, 做到信息 先行, 保证 及 时、 准确 地得到各
种 自然灾 害预 警信息 ; 建立数 字化 的信息 系统和信 息报送 制度 , 保证 及肘 得到来 自基层 的第一手灾 害 情 况报 告 ; 收集、 研 究国 内外 涉及 建 设 系统 的 自然 灾 害案例 和应急 工作措 施 , 为领 导决策 服务 ; 明确 负 责灾害信息 上报 的机 构 、 人 员, 确保按 照规 定时
重要 的基础设 施 , 任 何环 节滞后或 失灵都可能导致 整个城 市瘫痪。
施应 急管 理 的基 础设练、 培 训 等要 素组 成 的有机 系
天 布 工 艇
2 0 1 3 年 第 4 期 ( 总 第 9 8 期 )
关 于城 市 防灾减 灾体 系建设分 析探讨
杨 文 强 杨 显维
( 1 . 天津城 建隧道股份有 限公 司;2 . 天津城建集 团有限公 司 )

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措施: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预报灾害,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城市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全面、系统的城市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职责,提前做好各类灾害的应对准备工作,以保障灾害发生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如水电、交通、通信等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灾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减少灾害对城市功能的破坏。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使公众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确应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思考和建议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思考和建议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思考和建议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开展这项工作,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思考:1. 加强防灾意识教育。

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媒体报道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并知道如何应对。

2. 完善基层灾害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

建立健全灾害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的系统,及时向基层传达灾害预警和应对措施,确保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

3. 加强基层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通过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前预测灾害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4. 健全基层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救援行动。

5. 加强基层灾后重建工作。

在灾害发生后,应当加强对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6. 推动科技创新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应用。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无人机等,提高灾害监测和救援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

7.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工作。

8. 加强基层灾害应对能力的综合演练。

定期组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演练,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和紧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

9.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确保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

10.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宣传和倡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

11.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工作的有效进行。

以上是关于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提高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效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性灾害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面临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包括地震、洪涝、台风、干旱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系统,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共享数据和技术,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完善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3. 加强灾害监测与评估。

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灾情、灾害形势和灾害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灾害评估,及时分析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4.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加大对地震、洪涝、台风等重点灾害的科研力度,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水平。

5. 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

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灾能力和效率。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紧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生活。

6. 加强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加大对公众的灾害防范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对灾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素质。

7.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灾害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8. 加强地方政府责任。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9. 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

推动建立全面、多层次的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加强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单位的灾害风险保护,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态势,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灾害,提高抗灾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我们需要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工作。

以下是针对该主题的建议: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1. 提高气象、地质等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及时发现灾害隐患,提前预警,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

2. 加强预警信息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完善防灾减灾规划体系1. 加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等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和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地规划灾害防治工作。

2. 完善城乡规划,提高建筑抗灾能力,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房屋倒塌等损失。

三、强化应急救援能力1. 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救援队伍的训练和装备更新,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加强救援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提高应对大型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 完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大对灾区的经济援助和重建投入,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2. 促进受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受灾地区的经济抵御能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1. 加强国际灾害预警信息交流,共享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救灾经验,提高全球抗灾能力。

2.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界灾害挑战,建立灾害应对的多边合作机制。

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的挑战,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强科学技术支持1. 加强灾害科学研究,推动灾害监测、预警、应对技术的创新,提高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2.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提高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

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1. 完善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灾害防治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法治意识。

防灾减灾读后感(精选10篇)

防灾减灾读后感(精选10篇)

防灾减灾读后感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类,我们总是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其中地震、火灾、洪水、台风等灾害发生频率比较高。

一旦发生这些灾害,就会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必须学会防灾减灾。

如何学习防灾减灾呢?我在阅读《防灾减灾手册》这本书之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多种自然灾害的防范方法和发生后的急救处理方法。

在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比如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如何避免被洪水淹没、如何自救自护等等。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供了专业的灾害管理知识,以及在发生灾害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救援、急救操作等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增加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生存能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到非常有收获。

首先,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实用的防灾减灾知识,也包括一些理论知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从而提高我们的预防意识。

其次,书中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多技能和方法都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练习,从而可以快速地掌握这些技能。

防灾减灾是非常关键的一项知识,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在这本书中,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然灾害,增加我们的生存能力。

因此,这本书不仅对于我们在灾害中的生存和安全有帮助,而且对于学习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防灾减灾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普及防灾教育非常重要。

不仅针对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技能,而且应该教授更深入的理论知识。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社区防灾的活动,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

其次,我认为科技在防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研究自然灾害的规律,更好地预测灾害的发生,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防灾减灾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与应对策略

防灾减灾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与应对策略

防灾减灾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与应对策略引言: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的重视。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其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防灾减灾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命安全。

第一部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1.1 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灾害不仅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破坏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防灾减灾对城市来说至关重要。

1.2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应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第二部分:应对策略2.1 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城市规划部门应与防灾减灾机构紧密合作,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2.2 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

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应考虑防灾减灾的要求。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域,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应符合相应标准;在洪水易发区域,应建设排水系统和堤坝等防洪设施。

此外,应加强城市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韧性,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情况。

2.3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城市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例如,在滑坡易发区域,应限制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人口聚集;在地震多发区域,应避免建设高层建筑。

此外,还应合理规划绿地和防护林带,以减少灾害发生时的影响。

2.4 加强城市监测和预警系统城市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气象监测站等,可以及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近十年中国城市防灾减灾的成就与思考

近十年中国城市防灾减灾的成就与思考


城市减 灾管理始于 “ S A R S 事
对生态 文明建设 内涵的深度和 广度都 进 行了意义深 远的拓展 ,它进一步联
系 了 人 口 、资 源 、 环 境 、 安 全 的 可持 续 发 展 的 主 线 。 因 此 , 可 以说 ,包 括 防 灾减 灾 思 想 在 内 的生 态 文 明建 设 ,
的思路。
全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机制 ,提高
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 急能力 ; “ S A R S 事 件 ”后 , 政 府 投 入 1 1 7 亿元 解 决 国
家 、省C D C( 疾 病 控 制 和 预 防 中心 )
式 实施的 国家 《 突发 事件 对法 》是
我 国第 ~ 部 关 于 综 合 性 灾 害 管 理 的法 律 , 尽 管 作 为 国 家 减 灾 防 火 体 系 尚 不
露出我 国公共 卫生体系存 在缺 陷,对 于突发公共 安全事件应 急机制不健 全
等 诸 多 问题 。 仅 针 对 “ S A R S 事件 ”, 2 0 0 3 年 国务 院及 时颁 布 了 《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应 急 条 例 》 , 温 家 宝 总 理 表 示 ,争取 用3 年 左 右 时 间 , 建 立 健
冰 冻灾 害 、 “ 5 ・ l 2 ”汶 川 地 震 、 “ 4 ・
因此 审视 中国高速 发展十年 的城市减
灾工作成绩意义很大 。

1 4 ”玉 树 地 震 、 } j 肃 舟 曲 山洪 泥 石 流 等 突 发 事件 中 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全 国 大 中小城市 “ 横 向到 边 、纵 向到 底 ”
健 全 , 但 它 毕 竟 从 责 、权 、 利 诸 方 面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泰州园博园避难场所建设为例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泰州园博园避难场所建设为例

即便住 建部最近 出台的 《 园林 城 市 评 价 标 准 》 (B T G/ 553 21) 06 - 0 0也没有对防灾避 险绿 地规 划建设有所研究 、引
导 。从 《 园林城 市评价标 准》把绿 地防灾 避险作 为附加项
功能的 开敞绿地 “ 件” 的开发应 用 。即使该功 能在 日本 软 关东地震 、非典 、唐山地震 、汶 川地 震 、一次次大 灾大难 的应急避 难抢险救 灾中 已显 露无遗 ,众 多学者也都 纷纷进 行 了讨 论 ,但包括 众多 官员 、专 家学者在 内的 多数人仍 只 习惯于 认为城市 绿地基本 功能是 景观生 态 、休 闲游憩 、文 化艺术 ,而防灾避 险没有作 为其 主要和必 要功能 ,可有 可 无 ,或 者只是 “ 锦上添 花”的事 情 ,做 了更好 ,不做也 无 妨 。可 以说 ,泰 州 园博 园建设在 “ 代、生态 、科技 、节 现 约 ”的理念探索得 不遗 余力 , “ 平灾结合 ”理念 上则严 重

活、停机坪 区。
不足之处 :() 1银杏广场 作为停 机坪 ,旁 边有高 大银杏
栽种 ,不符 合飞机升 降时视线通透要 求 ;() 2疏林草 地面积 3 0 ,仅 占全 园面 积3 0 0 0 m2 %,比重过 小 ,削 弱了 公园潜
在应 急机能的发挥 。
直为该 公 园防灾避 险规划 建设方 面存在着诸 多不足 深感
18 应急厕所 .
全 园除固定厕所外 ,还添 置3 座泡沫型生态 厕所和1 个 8 蹲位 的旱 厕以满足应 急所需 。
不足之 处 :男女 厕位 比 l: ,不 符合 男女 生 理差 别 , 1 需增加女 厕1 倍以上才能满足女性应急所需 。
应 急时降低人 、车 通行速度 、效率 。

三防讨论交流发言稿范文

三防讨论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三防(防水、防潮、防霉)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的策略。

三防工作是保障我们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预防灾害、减少损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三防工作的一些思考和交流。

一、三防工作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防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中,有效的三防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促进经济发展三防工作对于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三防措施能够降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对企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3.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三防工作有助于提高我国社会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三防体系,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二、三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现状近年来,我国三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了三防基础设施,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度不断提高。

2. 存在的问题(1)三防意识不强。

部分企业和居民对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防灾减灾的意识。

(2)三防设施不完善。

部分地区三防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物资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应急响应能力不足。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部分地区和部门的应急响应速度较慢,导致灾害损失扩大。

(4)宣传力度不够。

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不够,公众对三防工作的了解不足。

三、加强三防工作的建议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三防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三防工作的认识。

2. 完善三防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大三防设施建设投入,完善防洪、防潮、防霉等设施。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

防灾减灾讨论交流发言稿

防灾减灾讨论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防灾减灾讨论交流会,共同探讨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发言,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首先,我想强调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

我们要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危害及应对措施。

2.开展防灾减灾培训。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技能。

3.加强防灾减灾演练。

定期组织各类防灾减灾演练,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体系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1.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防灾减灾工作格局。

2.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完善防洪、抗旱、防震、防火等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加强防灾减灾物资储备。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有力手段。

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1.加强防灾减灾科研。

加大对防灾减灾科研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创新,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

2.推广先进防灾减灾技术。

将先进防灾减灾技术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中,提高防灾减灾效率。

3.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汶川地震11周年的纪念日。

11年前的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特大地震,造成约7.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

这场地震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场地震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回顾11年来,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总结1.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如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建立了全国应急指挥体系,制定了《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加强了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工作。

2.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我国在科技支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开展空间技术和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建立了遥感、测绘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应对转变。

3. 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灾害的防范和减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国在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了应急救援知识等。

二、教训总结1. 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升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建立了全国应急指挥体系,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方面仍需提高。

如在汶川地震中,救援队伍进入现场的速度和效率不高,救援物资和设备短缺等问题不容忽视。

2. 技术研究和应用仍存在短板尽管我国在科技支撑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如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够成熟,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覆盖区域不全面等问题亟待解决。

3. 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亟需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但是,在我国,很多人对于防灾减灾仍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关注。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的支持。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22I防灾减灾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思考□晁彬r本轮机构改革,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和乡镇(街道)安监办承担了大量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

然而当前,大部分基层单位都存在人员、经费等不足的问题,这为防灾减灾救灾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

存在问题分析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职能划转工作基本完成,三定方案也基本确定。

按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应急管理局分别设置了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汛防旱、物资保障等专业科室。

但是,大部分职能划转过来以后,工作人员并没有调整过来。

当前应急管理局和各镇、街道人少事多,转隶职能的专业性较强,非人员承担工作,了工作和质量。

基层对应单位不明确。

例如,应急管理、救灾等职能划转到应急管理部门后,各镇、街道、园区没有明确对接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原安全生产职能由镇安监办继续对接,但其他划转职能的工作,在基层还没有明确。

投入资金不足。

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偏少,应急物资储备滞后,物资无法满足救灾工作需求。

灾情救援指挥装备缺乏,无法满足现场组织救援指挥的实战需要。

部分部门主体责任不明晰。

机构改革后,在应然灾,应急管理部门要灾防和应急救援的统筹、指导、协调工作。

在部门协作分工时,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存在对应急管理部门职能认知不明晰、自身主体责任不明确问题,认为职能划转后,所有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汛防旱、物资保障等工作,全部由应急管理部门承担工作。

但是,按照徐州市和新沂市有关部门“三定方案”规定,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汛防旱、物资保障等部分工作,还需原部门承担,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是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责任不明确,极易造成推诿扯皮现象。

灾情信息获取不及时,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渠道防灾减灾丨23不畅。

一是缺之统一的县级应急指挥中心,现有的应急救援指挥、通讯技术和设备都相对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

二是缺乏横向协调机制,联动响应乏力、时间长,遇到复杂的应急事件,仍是消防部门单一应对。

三是训练水平不高,各专业队伍建设的配套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缺乏专业的训练设施和场地,综合训练没有统一计划,各种应用训练、训练法有解决问题方法进一步强化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的心得体会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的心得体会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的心得体会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的心得体会(精选24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的心得体会篇1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我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学校预防控制能力、预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增强,全体师生应急知识和自救能力明显提升。

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为了保证活动顺利有效的组织实施,学校领导班子讨论与研究宣传周活动的内容、要求、目标,制定《学校“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具体组织宣传周的各项活动。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我校按照县局的要求,做好《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的宣传学习。

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工作,学校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了以《如何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号召全体师生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积极配合学校的抗灾防灾演练,防患于未然。

防灾减灾,从个人做起。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

三、各班出一期安全教育班刊,搜集相关安全教育的资料,让学生能够从中引起注意,并获得相关安全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认识,共同进步。

四、各班开展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通过开好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防骗、防震、防火、防雷电、交通事故、溺水等安全教育,让学生将安全牢记在心中。

五、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将安全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围绕“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安全教育主题,认真分析学校目前安全工作现状,针对防震、防火、防雷电以及校园伤害、交通、溺水、用电等事故的薄弱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等,开展了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进行了及时的整改,使学校的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城市综合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防灾减灾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的关系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防灾减灾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的行动。

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因为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设,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将易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规划为非建设区,避免人口和建筑物聚集,从而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减轻灾害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建筑物按照抗震、防火等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应对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最后,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

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绿地和水域,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二、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实践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用以说明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性和效果。

案例一:东京都市综合规划东京都是一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城市,地震是该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对城市的影响,东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综合规划措施。

首先,他们规划了一条环绕城市的绿地带,用以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

防灾减灾的心得6篇

防灾减灾的心得6篇

防灾减灾的心得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防灾减灾的心得6篇一份内容丰富的心得体会,都是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写出的,通过思考和反思,我们积累了许多有用的心得体会,不断完善自己,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防灾减灾的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加强我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的建议——写在汶川大地震后的思考

加强我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的建议——写在汶川大地震后的思考

要求应 与城 市 总体布 局 中的减灾策 略和 对
硬伤

( 地 震和活 断层分 布 )

这 就要
研 这



策相 适 应 但 并未 明 确 如 何将其 纳入 城 市 总体规 划及 城市防 灾规 划 之 中 我们认 为 城 《 市抗 震 防灾 规划标准 》仅 仅是城 乡减

求城 乡安全 减 灾科 技 工 作者要从城 市的地
月 1 3 日 发 布 《 市抗 震 防 灾 城

规 划标准 》 于 2 0 0 7 年 1 1 月 1 日 实施

成 为 《北 京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 ( 2 0 0 4 2 0 3 0 年 ) 修编 中的重 要 成果 因 此可 供 城 乡综 合 减 灾规 划 借 鉴

楼垮塌

24
班 的千余 学生 被 埋 在 四 层 楼 的

识 到不 仅 全 社会 的防 震减 灾 思 维
灾难 分

体制
协调 综合减 灾 管理 的 机 制和 法 制建 设 等 ; 2 0 0 4 年 1 2 月 7
它作 为

联合 国 早 在2 0 0 8 年 3 月 便 确定 了 防灾减 灾 重点在 医 院及 弱 势群体 的主 题 但 从

目前 灾 区 反 馈 的受 损严重 的情 况 看


这 次救 灾 行动也 是 实施
乡总体 高 度确 立 编 制城 乡综合 减 灾 规划 具 体 建 议 : 要 选 择重 点

中 小 学 (含托 幼 )



医 院要 成 为


次联 合实战 演练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教育的思考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教育的思考
1月 2 日九 江 地 震 中 ,直 接 因 地 震 致 中 , 6 因拥 挤 受 伤 、 楼 致 死 等 不 当避 险 造 跳 目前 , 国 防 灾 减 灾 教 育 面 临 的 问 题 主 要 1 我 有 以下 三个 方 面 :
死 致 伤 的 人 数 微 乎 其 微 ,伤 亡 者 大 多 数 成 的 伤 亡 占相 当 大 的 在 城 市 灾 害 来 临 时 , 蒙
受 了许 多 不 必要 的损 失 。
使 第 二 , 传 部 门 重 视 不 够 , 闻 媒 体 教 育 不 能 纳 入 课 程 体 系 , 中 小 学 生 长 期 宣 新 忽 视 防 灾 减 灾 节 目的 制 作 , 使 广 大 市 民 处 于 “ 盲 ” 态 。 有 资 料 表 明 , 界 上 有 灾 状 世 长 期 “ 安 ” 不 “ 危 ” 据 悉 , 国 目前 许 多 国家 十 分 重 视 青 少 年 的 防 灾 减 灾 教 居 而 思 。 我
纳 中 国 有 句 古 话 叫 做 “ 突 徙 薪 无 恩 灾 的 专 栏 或 专 题 以 外 , 一 般 省 市 的 地 方 益 于 中小 学 教 育课 程 中 , 入 了 防 灾 减 灾 曲
泽 , 头 烂 额 为 上 客 ”说 的是 减 灾 有 力 而 新 闻 媒 体 , 很 难 找 到 有 关 城 市 防 灾 减 灾 的基 本 知 识 。 而我 国 的 中小 学 教 育 , 今 焦 , 至 防 范不 足 。 减 灾 有 力 固 然 值 得 赞 许 , 防 的 宣 传 教 育 专 栏 或 专 题 。 由 于 新 闻 媒 体 还 没 有 开 设 防 灾 减 灾 知 识 的 课 程 。 但 数据 显 灾 不 力 等 于失 职 。从 一 定 意 义 上 讲 , 范 对 城 市 防 灾 减 灾 宣 传 教 育 的 缺 失 ,致 使 示 ,0 4年 全 国发 生 各 类 突 发 事 件 5 1万 防 20 6 0 5年 起 ,造 成 2 万 人 死亡 、7 万 人 受 伤 。其 1 15 的过 程 ,其 实 是 个 防 灾 减 灾 教 育 的过 程 。 公 众 在 灾 害 降 临 时 不 知 所 措 。如 20

防灾减灾心得体会交流发言稿

防灾减灾心得体会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从提高全体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入手。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对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一些思考: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应急演练等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员工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2. 强化责任意识。

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 增强团队协作。

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紧密配合,我们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灾害。

二、完善防灾减灾预案防灾减灾预案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我对完善防灾减灾预案的一些思考:1. 预案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预案。

2. 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预案中的措施要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3. 预案要定期更新。

随着自然灾害形势的变化,要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

4. 预案要组织演练。

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我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思考:1. 提高建筑抗震标准。

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要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完善排水设施。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排水能力,防止内涝灾害。

3. 加强防洪工程。

加固堤坝,提高防洪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提升电力、通信设施抗灾能力。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电力、通信设施往往受到严重影响,要加强其抗灾能力,保障社会正常运行。

四、加强物资储备和救援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和救援队伍建设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但在城市地区发生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同时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如交通运输事故、建设工程、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

各种灾害威胁着我国大多数城市,包括洪水、地震、地质、海洋等传统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暴雨、冰冻、恐怖袭击、城市拥挤、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非传统灾害。

2005年哈尔滨市的水污染事件,2006年重庆的高温干旱,2007年大雨造成不少城市的人员伤亡,2008年南方雪灾使不少现代化城市瘫痪等事例表明,我国城市脆弱,难以安全、有效地应对各种严重灾害的袭击,急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首先,应急避难所形式多样。

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两种。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花园、小型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

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

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这类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其次,我国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

如北京城八区有千余处小面积空地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第一个经过系统规划建造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全国第一个悬挂指示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它属于长期应急避难场所。

从2003年起至今,北京已经建立或改造成了28个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八区内均衡铺开,这些场所包括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东单体育场等,以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灾难时供人们避难使用。

2007年,天津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第一批25个应急避难场所。

200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26个首批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最后,应急避难所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致使城市绿地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老城区绿地严重不足、新建绿地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绿地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背道而驰,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防灾绿地系统,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

很多城市绿地还远未达标,这就使得城市特别是中心区人均避灾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同时对城市绿地避灾功能的研究基本上仅限于介绍日本的防灾绿地规划经验和措施,现行的避灾绿地体系由一级避灾据点、二级避灾据点、避灾通道和救灾通道组成,但对各要素的选址、规模、规划设计和设备配置要求均无准确依据和定量要求,造成避灾规划成果比较粗略。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慎重、稳妥地进行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平灾结合、均衡布局、安全快速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专业救援设备与队伍是城市防灾救灾的必需力量首先,城市需要有足够专业救援设备。

城市是科技进步的诞生地,也是科技转化的试验场。

汶川地震时储备的帐篷不足,更没有大运力的直升机,没有具有技术含量的搜救设备,更没有高技术搜救设备,而这些都是突发事件中可能挽回损失的关键物资。

在城市抗震救灾中,由于倒塌的楼房预制板、钢筋都扭在一块,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很难扒挖,因此配备和携带有效的救灾工具非常重要。

救灾工具既包括吊车等起重设备,气割机、凿岩机、挖土机、混凝土切割设备等大型器械,也包括锨镐、撬棍、千斤顶、锤子、钢钎、绳子等小型工具。

因为一些地方大型机械无法施工,而救人到达最后关头,则要小心翼翼,全凭救援人员用双手来完成。

另外,一些大型设备要靠柴油、汽油才能启动,必须保证充足的油料供应。

地震灾区往往断电,与外界联系中断,救灾要携带照明及通信设备。

现有救火式的应急储备不能满足要求,需要从公共安全的高度认识城市应急储备的重要性。

其次,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渐受重视。

2001年唐山大地震25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一支由地震技术专家、急救医疗专家和警犬搜索专家等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建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除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之外,还有28个省建立了32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些专业的救援队伍可以在大的地震发生后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攻坚作用,在现代化的建筑物倒塌后造成被埋压人员很难施救的情况下,发挥攻坚作用。

在2008年都江堰灾区现场,有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员参与救灾,他们配备了先进的救灾、救人装备和仪器。

消防特警官兵是另一支专业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城市抢险救灾经验,有他们参与,可大大提高抗震救灾效率。

通行的城市搜索与救援队伍所采取的救援手段是,确定埋压人员的位置是通过搜索犬、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施,开展打通被埋压人员位置的工作,是采用一系列的顶升、破拆等专业救援装备来完成,最后是用紧急医疗装备来解决被救出幸存者的紧急救护的问题。

再其次,救灾队伍专业化水平仍需提高。

美国有国土安全部操作的专业救灾队伍,但我国安全科技在中国尚未成为生产力,缺少防灾储备技术与资金,无论在人为灾害,还是自然灾害防御上,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救灾技术落后,人员专业基本素质差,人多却效率低下,救灾基础装备缺乏,各专业救援队伍的装备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等。

汶川地震发生时,远地调动了14万毫无救灾经验及相关专业救灾设备的解放军战士,玉树地震时虽没有大量军队朝玉树调动拥挤,但专业队伍贮备建设问题仍非常突出。

抗灾救灾,不是临时性,而是永恒性,必须建立抗灾救灾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具备一定编制的规模、全面专业的技能,能够在灾难发生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并保证抗灾机制完整、快速运转,甚至可以在灾难现场快速培训别人如何参与专业救援,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再英明的决策也无法快速、全面、完美地执行,损失也当然无法减免。

最后,加强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以及解放军的骨干作用,骨干队伍要沟通和协调,加强磨合,共同完成好各项应急任务,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则,加强队伍的培养和训练。

以公安消防、煤矿、安全等骨干队伍为主体,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三是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水运、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及兼职救援人员和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

四是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五是根据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招募、培训和演练,确保他们在应急处置中真正发挥作用。

统一迅速应急救灾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力保证首先,逐步完善的应急机制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场大的灾难面前,救灾不仅仅是一个系统或一个部门的事情。

面对灾害,城市政府必须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早作准备,完善可以随时启动的、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国家机器和社会各界快速动员起来,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格局,具有突出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同时,法律赋予了各级政府在应急处置工作中采取必要强制性措施的权力,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自救与互救的能力,确保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有序、及时。

比较完善的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在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中经受了实践检验,救援体系设置清晰,协调统一,救援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志愿者队伍是专业救灾力量的补充。

与官方的专业救援队相比,志愿者队伍在数量、行动时间及对环境的熟悉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由于熟悉当地情况且具备一定的自救互救知识,在危急时刻,志愿者常常成为震区紧急救援的骨干、生力军。

他们能组织群众迅速开展有限的救援活动,挽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组织人员紧急疏散、维护震区社会秩序、防止灾害扩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减灾救灾能力。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该法规定了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目前,陕西省、湖北省、成都市已经成立了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进行灾害救援业务知识培训和演练。

这些应急志愿者将参与各类灾难救援中的现场援救,包括伤员转运、现场调度、医疗辅助等,并将参与特大交通事故、集体中毒、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

最后,完备的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尚待建立。

我国目前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单一减灾管理模式。

因综合协调不利而导致政策不一、步调不齐,甚至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或重复撞车的现象。

同时,在信息和减灾成果共享与行为配合等方面存在缺陷,造成整体资源配置缺乏系统的计划、科学的研究总结。

调控手段单一、低效运行,导致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中资源整合的低效运行,如利益关系不畅,缺乏动力机制。

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是由机构官方及民间应急管理机构、设施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撑、物资设备和组织协调、预警、演练、培训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

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控制中心、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公开预警的标准等级、建立城市安全防灾文化教育及演练制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