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代励志人物介绍

合集下载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通用7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这,就是名人。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篇1苏轼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但作为老百姓来说,更熟悉的是一道菜——“东坡肉”。

其实和苏东坡能挂上的菜名不止这一个,还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

苏东坡是个美食家。

他爱吃猪肉,也善于烧猪肉。

北宋元丰年间,他因得罪朝廷,贬官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这是个偏僻的小地方。

苏东坡给朋友的信里说:黄州“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

看来当时黄州的食材相当丰富,价钱也便宜,可惜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做。

这就逼得苏东坡只好自己下厨房了。

他在一首《食猪肉诗》里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见于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诗题或作《猪肉颂》,或作《炖肉歌》,但苏东坡在黄州经常吃肉毋庸置疑。

苏东坡这个美食家吃的不是山珍海味,喝的不是琼酿美酒,但却千古留名。

为什么?因为他是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他有的是对生活的情趣,摒弃的是庸俗贪婪。

苏轼在做官的时候,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每顿饭只能吃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

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事先告诉人家,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友邀请苏轼去吃饭。

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就行了。

几天后,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奢华,苏轼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我还是离开的好。

苏轼东山再起的故事

苏轼东山再起的故事

苏轼东山再起的故事
您知道苏轼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又超级倒霉,然后又超级励志东山再起的大才子呢!
苏轼一开始那可是官场新秀,才华横溢得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他写文章、作诗,那是信手拈来,而且他这人还特别正直,心里想啥就说啥。

可坏就坏在这“心里想啥就说啥”上了。

当时的官场那是暗流涌动,他的那些话、那些文章就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保守派的大官儿。

得嘞,这一下子就被人盯上了,开始给他使绊子。

于是啊,苏轼就开始了他一路被贬的“辛酸之旅”。

从京城这种繁华地儿,被赶到偏远的黄州。

这黄州可不像现在旅游景点那么美好,在当时那就是个穷乡僻壤。

但苏轼是谁啊?他可不是那种轻易被打倒的人。

在黄州,他自己种地,还搞出了东坡肉这么个美味。

他没事就游山玩水,写出来的诗词那是又豁达又有韵味,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都成千古绝唱了。

不过呢,他的好运还没完全到来。

又经历了一些起起伏伏的波折,一会儿被启用,一会儿又被贬。

但就像那句话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

后来啊,朝廷里的局势又变了,新皇帝登基后,觉得苏轼这人确实是个人才。

再加上苏轼这么多年虽然被贬,但名声却越来越大,老百姓都喜欢他的诗词文章,都知道他是个好官儿。

于是乎,苏轼又被召回京城啦,这就像是他的东山再起。

他又开始在官场里发挥自己的才能,虽然这时候他也老了,但那颗为百姓做事、为国家效力的心可一点都没老。

他继续发光发热,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苏轼这一辈子,起起落落,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但他总能在低谷中找到乐趣,在高峰上不忘初心,真不愧是一代传奇人物啊!。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励志故事苏轼励志故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励志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

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

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苏轼励志故事及感悟300字

苏轼励志故事及感悟300字

苏轼励志故事及感悟300字篇1:遇事不指责,是一种修养有个名叫韩宗儒的人,喜吃羊肉且与苏轼交情较深。

于是,他隔三岔五给苏轼写信,苏轼回信后,他就拿苏轼的手迹换钱,买羊肉吃。

后来黄庭坚知道了,就拿苏轼开玩笑: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今有老师以字换羊啦!苏轼听完哈哈大笑。

一天,苏轼公务繁忙,韩宗儒一日之内连写了几封信,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站在门外等候回函,“立庭下督索甚急”。

苏轼幽默地告诉来人:“回去告诉韩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断屠!”韩宗儒拿私人书信换钱,确实不太厚道。

但是苏轼却一笑置之,他的拒绝很幽默,没有让长篇大论,上纲上线,让韩宗儒失了面子。

相反,很多人面对别人的过错,总要先指责一通。

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最终闹到不可开胶,直至不欢而散。

遇事不指责是一种修养。

人活在世上,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不顺心的事。

彼此指摘埋怨,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不妨大度处之,置之一笑。

篇2:宽容体谅,是真正成熟的标志苏轼曾被章敦屡次迫害,章敦甚至一度贬苏轼到海南,想让他老死荒野。

可以说苏轼半生贬谪的命运,几乎都是拜章敦所赐。

苏轼大赦之后,章惇的儿子章援给苏轼写信,希望苏轼对章家网开一面,不要打击报复,而苏轼在回信里说了这样一句话“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这样的迫害,被苏轼一句“更说何益”轻描淡写地带过,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

他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药品,希望他能早日康复。

苏轼不再生这位老友的气,是因为他明白,两人若能生在“和平”年代,这份友谊必然是一段佳话。

可惜政治过度介入了他们的私谊,这是他们不愿看到,又无法回避的。

要怪只能怪这个时代,让人的心灵扭曲,要怪只能怪俩人都入了仕途,同朝为官。

心灵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装得下仇恨,就放不下爱与温暖。

人生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自己,不指责他人,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

篇3:将心比心,是最大的善良苏东坡出任杭州行政长官时候,遇到一个逃税的考生吴味道。

吴味道借苏轼的名义往京城运送纱布,被税吏抓获。

古代名人苏轼的励志故事

古代名人苏轼的励志故事

古代名人苏轼的励志故事古代名人苏轼的励志故事我们都有自己的偶像,偶像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也能够带给我们正能量。

所以只要我们不盲目地崇拜偶像,有一个偶像是很不错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名人苏轼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
从王安石变法到不分是非对错的党争乱政, 苏轼一直都保持着相对清醒的认知,无论反对 新法还是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始终以国事和 百姓为根本,都不以“私人恩怨”和“党派利 益”作为行事准则,也因此,苏东坡自乌台诗 案后不断被新党与旧党来回折磨,颠沛流离, 却矢志不改。
外 调 或 被 贬 为 地 方 官 吏 , 足 迹 遍 布 大 江 南 北
的人才,也改变了海南的教育史。苏东坡被贬儋州期间不但开辟学 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还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 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和 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就是苏东坡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 苏东坡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 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苏轼任职遍及大半个中国,任期都不长,所办利民好事多不胜 数,惠及百姓衣食住行,“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千年不 衰,“东坡肉”“东坡鱼”百姓钟爱。为民请命,不计得失。
杭州防疫亲自动手,采用同乡秘方,发动众人配药,很快控制 了瘟疫。
他动员大家收养孤儿,上书废除溺婴恶俗,呼吁宽免百姓公债, 修改害民衙规,掩埋无主枯骨,保民打黑除恶,维护弱者利益。
在海南,为解除民众疾苦,改变当地乡民饮用塘水习惯。苏东坡亲自 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疾病便少了,此后,一时挖井成风, 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始发奋”的“苏老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 四大家”,说的正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苏门 三父子因着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这样的荣殊在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
官场中的苏轼——在朝为正官
敢说他认为对的话,敢做他认为对的事。 王安石变法时,他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毫不留 情地针砭时弊。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高度赞誉,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苏轼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曲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天才,还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政府职位,但常常因言辞激进和直接批评朝廷而遭到贬谪。

然而,无论他身处何地,苏轼都保持了独立和豪迈的精神,从未屈服于压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文坛的巨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是他作品的真实写照。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由和人性的美,这种独立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作朴实自然,充满了亲切和温暖的情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和善良。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真挚关怀。

苏轼还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常常批评时政,对社会现象和政治腐败表示忧虑,并倡导以德治国的理念。

然而,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使他的观点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力量。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弱者的呼唤,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苏轼的坚持和担当也是他值得称赞的精神品质之一。

尽管他多次被贬谪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社会的期许。

他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乐观,在逆境中展示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励志精神激励着后人面对挑战时保持坚持和乐观的态度。

总之,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从苏轼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追求自由和真理、坚持原则和信仰的勇气,以及热爱和同情弱者的心灵。

他的精神品质将永远被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的励志故事

苏轼的励志故事

苏轼的励志故事苏轼的励志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那么有关苏轼的励志故事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苏轼的励志故事篇一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

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

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

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

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励志故事篇二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公元1057年中进士,调福昌主簿,授凤翔府签书判官。

1065年,通过殿试,正式授直史官,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各朝,先后任通判、知州、翰林学士兼侍读,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

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散文和诗、词方面,更是成绩斐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苏洵以散文著称,被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母亲程氏,也是名门才女,未出阁时,就在诗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

共同的情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作诗联对,成了他们沟通思想、抒发情怀的主要方式。

苏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两三岁便经常观察父母作诗联对的活动,而苏洵和程氏,也根据自己学习成才的经验,从小对他进行最基本的培养和教育。

先教他识字、背诗。

后让他致力于学习经书。

苏轼非常聪明,读书刻苦,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家中的所有藏书,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全都读了个遍,并且对其中不少篇目都能背出。

这时,他写的文章、作出的诗词,常常受到一些名家的称赞,于是,自满情绪油然而生,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便在书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几天之后,一位自称姓朱的老人登门拜访。

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

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

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关于苏轼克服困难励志成长的事例

关于苏轼克服困难励志成长的事例

关于苏轼克服困难励志成长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宋代名人故事演讲稿范文

宋代名人故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宋代名人的故事。

这位名人,他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他,就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苏轼。

一、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

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曾三次被贬,但他始终乐观豁达,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二、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他的文学成就。

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他的诗以豪放派著称,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其中,他的《赤壁赋》被誉为“千古绝唱”,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苏轼的豪放情怀。

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以议论为主,善于运用寓言、典故、比喻等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他的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为千古绝唱,被誉为“赋中双璧”。

3. 书法苏轼的书法独具特色,他擅长行书、草书和楷书,尤其是行书,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绘画苏轼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善于运用水墨、泼墨等技法,表现出自然景观的雄伟壮观。

三、苏轼的思想和政治成就1. 思想苏轼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治国之道应以仁爱为本,提倡“仁政”,主张“以民为本”,反对贪污腐败。

2. 政治苏轼曾三次被贬,但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

他在担任地方官期间,推行改革,关注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在晚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四、苏轼的品德和精神苏轼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他从不屈服。

他的品德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东坡自强不息的事例

苏东坡自强不息的事例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饮食家、医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也是一位重要的自强不息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苏东坡自强不息的一些事例:
1.克己奉公:苏东坡在政务和学术上非常努力,他废寝忘食、勤奋钻研,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问始终充满热情和敬业精神。

他曾在历任官职期间,积极处理政务,努力为百姓谋福利。

2.抗争不屈:苏东坡在政治生涯中曾多次因触犯上级官员而被罢官、贬谪。

尽管受到不公对待和逆境的压力,但他从不气馁,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在贬谪期间,不仅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而且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社会事务,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3.追求真理:苏东坡对于学问和知识的追求从不止步,他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积极学习和探索。

他潜心研究诗词、文学理论、史学、经济学、地理学、农学等多个领域,以求得真理和智慧的提升。

他在文学上的创作和学术上的研究,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4.崇尚济世:苏东坡一生秉持着济世为公的信念,他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参与灾害救济和社会事务。

他在升官贬谪过程中,均致力于改善地方治理和帮助灾民,为当地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还为后人树立了做官为民的典范。

综上所述,苏东坡以其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品质和行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个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励志故事苏轼,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苏东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断励志向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巨匠。

苏轼的励志故事,不仅激励了后人,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他从小就懂得节俭,勤俭持家。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相反,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在学业上勤奋刻苦,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被打倒。

北宋时期,苏轼曾因言论不慎而被贬谪岭南,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在岭南期间,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他在岭南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和文章,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苏轼的励志故事还体现在他对待官场的态度上。

虽然曾多次受到贬谪和排挤,但苏轼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生的关怀。

他在任官期间,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为民请命,力图减轻百姓的疾苦。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对民生的热爱和奉献,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人。

苏轼的励志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励志向前。

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都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最终战胜困难。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励志向前,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苏轼的励志故事,就是这样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向苏轼学习,励志向前,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苏轼的故事励志故事

苏轼的故事励志故事

苏轼的故事励志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的一
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励志的故事,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颖好学,深受父亲的
影响,酷爱文学。

在科举考试中,苏轼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文学和经史。

终于,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

他因直言快语,多次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

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贬谪的岁月里,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豁达和淡泊,用自己的作品感染着后人。

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
定的信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让我们向苏轼学习,不畏艰难,不惧挫折,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独步天下,出人头地。

出处:1、《宋史·列传97》;2、《苏东坡全集》。

苏轼画像二、苏轼的家教与学前教育故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先生。

眉州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他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又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在我国古文化史上,这是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苏轼出身书香世家。

父亲以散文闻名于世;母亲程氏,名门才女,聪慧好学,勤勉机敏。

他俩依据自己成才经验,把自己的学识都用在教育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苏”:老苏、大苏、小苏父亲性格非常豪爽,似乎影响了他的发展,他希望儿子不要像自己。

他喜欢以车比喻人,认为车轮、车体、车顶都很有用,只有车前横木“轼”,看似默默无闻,但却有扶困救危作用,也是不可忽缺的,于是他给长子起名为“轼”;而“辙”是车轮留下的印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上,于是他给少子起名为“辙”,他给儿子们起名,寄托着他的教育思想,希望下一代不贪慕名利,不追求高官厚爵,都能够谦虚谨慎、踏踏实实地做一番事业,成为国家的一员实用人才。

他们基于这一教育理念,组织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先教识字、背诗,再教经书、史籍。

母亲昼夜孜孜,教以学问,畏其无闻;父亲则善于激发猎奇心,引导读书,讲究抄读法,还经常带着他们游学,走访饱学之士。

当时,小妹长苏轼一岁,辙弟小他2岁,三人同识字,同读书,互教互学,互查互促,姐弟同学师友,苏轼说:“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

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子由说:“我初从师,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就是这样,在姐弟三人你帮我、我帮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学前教育,又在父母指导下,继续深造,在书山学海里,勤快攀登,愉快远航。

苏母家教三、苏轼读私塾、进官学学习的故事苏轼的父母知道,家教自学虽能成才,总不如拜师进学。

苏轼简介-PPT课件

苏轼简介-PPT课件
其逮入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苏轼
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 公事。
关于苏词
王灼《碧鸡漫志》称苏词“指出向上一路, 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苏轼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除男女恋情、离合悲欢,更有田园风情、 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咏物 记事等。
苏词分类
• 豪放词风
• 慷慨激昂的感情、奔放豪迈的意象、飞 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铿锵 雄豪的音调。
• 旷达词风
• 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 特立
• 婉约词风
• 格调高远典雅、感情真实健康,由浓艳 转为清新。
苏词之最
• 豪放词
• 最早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 最具风格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 最具旷达之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一生,无论得意与否,总是敢于坚持 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得光明磊落、爱憎 分明、表里如一。当种种不幸袭来时,他 都能以一种豁达、超然态度来对待,无论 生活怎样的令他失望,也从未放弃对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正是 古代文人所少有的。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范滂(pāng)(137-169)东汉官员年少时便励志清廉,因 "清节"为郡人称道。
二十岁高中进士: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 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读轼书不觉汗 出,快哉!吾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 乃信服。

苏东坡成才照样得靠勤奋励志故事

苏东坡成才照样得靠勤奋励志故事

苏东坡成才照样得靠勤奋励志故事宋代的朱载上曾经在湖北黄冈担任学官。

在他的任上,恰好苏轼被谪居黄冈。

苏东坡原先与朱载上并不相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有人在诵咏朱载上的诗,苏轼听后觉得很好,称赞不已,后来相见两人便成为了知己。

一天,朱载上去拜访苏东坡,已通报姓名很久了,却迟迟不见苏东坡出来,等待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对朱载上致歉说:“对不起,刚刚才做完了当天的日课,怠慢了朋友了,多多包涵。

”朱载上疑惑地问苏东坡:“先生,你所说的‘日课’是什么呢?”苏东坡回答说:“抄《汉书》。

”朱载上说:“以先生的天才,聪敏过人,开卷一读就足以终身不忘,干嘛非得手抄不可呢?”苏东坡说:“我自读《汉书》以来,已经手抄过三遍了。

第一遍,每一段抄前三个字,第二遍则抄前两个字,现在可以只抄第一个字就可以了。

”朱载上看了看苏东坡所抄的文字,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苏东坡说:“你可以读一字考考我。

”朱载上按苏东坡所说的,每读一个字,苏轼便能应声背出其后数百字的整段文章,而且一字不差。

朱载上叹服道:“先生真是被贬于人间的神仙。

”后来朱载上对自己的儿子朱新仲说:“苏东坡这样的奇才、大才尚且如此,我们这些才质居于中等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章太后主政时,苏东坡在朝廷担任要职,每晚工作到深夜,所写奏议等公文受到朝廷内外的学者的追捧。

等章太后去世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谪到南方的穷乡僻壤。

苏东坡的继任者,也每天工作到深夜,对自己写的奏议颇自负,问侍候的太监说:“我写的奏议与苏东坡相比,是不是比他写得更好些?”太监回答说:“对于文章的事情,我是个粗人,无法判断。

不过苏东坡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翻检藏书,你写文章的时候,不翻检藏书就写不出来。

”我们常说:“再高的大厦一层一层盖上去的,再大的学问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是的,海洋再浩瀚也是一滴滴水聚集起来的。

连苏东坡这样的天才都无法例外,何况是我们。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励志故事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而著称于世。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励志奋斗,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饱览经史,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颖好学,深得父亲的喜爱。

然而,苏轼的家族在政治上屡遭波折,他也多次因家族原因被贬谪。

但是,苏轼并没有被困境压倒,而是以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不断励志向前。

在人生的道路上,苏轼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在家中读书,还是在贬所期间,他都不忘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他的励志之路也深受古人的影响,他常常引用古人的诗词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苏轼的励志故事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的诗词散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人生的热情。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苏轼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被贬谪,遭受世俗的非议和政治的阻挠。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和更加励志的姿态,不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他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后人,教导着我们在困境中不要放弃,要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苏轼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励志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在苏轼的励志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品质,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苏轼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不移地努力向前,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

不向命运屈服的名人事迹

不向命运屈服的名人事迹

不向命运屈服的名人事迹不向命运屈服的名人事迹(精选篇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

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

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

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

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

苏轼突然想到了酒。

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

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不向命运屈服的名人事迹(精选篇2)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

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

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

,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

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不向命运屈服的名人事迹(精选篇3)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古代励志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 年 64 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 高宗朝乾通 6 年,赠太师。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 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 年)与弟苏 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 年),父丧守制 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 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 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 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 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 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 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 年)出知杭 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 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 (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 国元年(1101 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 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 文学名世, 世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 曹丕、 曹植) 齐名。

”“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 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

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 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 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 上,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 《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 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生平】 嘉佑元年(1056 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 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 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 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 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 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 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 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 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 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 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 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 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 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 意把他的诗句 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 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 103 天, 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 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 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 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 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 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 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 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 “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 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 龙图阁学士的身份, 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


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 “苏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