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精)

现代气候学(精)
现代气候学(精)

现代气候学

Van♂darkass

1.气候的定义:

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2.气候学的概念:

基于先进、综合的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数值方法定量研究气候形成与变化、气候系统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气候预测、气候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3.气候系统:

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受地球外因子影响、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4.传统气候学与现代气候学的差异:

1.对气候的认识

2.气候系统概念的引入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5.气候系统的组成:

①大气圈

结构:根据垂直方向上大气温度变化、运动状态、密度及成分的变化等,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

组成及特性:干洁空气、水汽、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

动力、热力性质: 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小,特征时间为1个月左右.

②水圈

组成: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地表上的一切液态水。

结构:海陆水平分布、海温垂直结构

动力、热力性质:反射率小、热容量大、流速小,动力、热力惯性大。

对气候的影响:(1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水汽源地;(2海-气相互作用

③陆圈

组成及结构:地球表层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组成。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热力性质: 热容量小,热惯性小.

对气候的影响:动力作用、热力作用、物质交换.

④冰雪圈

组成及结构:大陆冰原、高山冰川和永冻层、海冰和地面雪盖。

热力性质:反射率大

⑤生物圈

组成: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人类本身.

热力、动力、水文等特性:反射率、粗糙度、蒸发、蒸腾、渗透、水份循环、CO2平衡.

6.南极臭氧洞:

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7.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8.阳伞效应

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9.系统:

许多物体(成分和属性(变量、要素组成的结构群,这些物体和属性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而相互联系,并按某种观测的型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而起作用。

10.系统的分类:

开放系统:有能量和物质与系统外交换。

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与系统外交换。

孤立系统:有能量但无物质与系统外交换.

11.反馈的定义:

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12.天文辐射:

大气上界与地球表面同心球面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或者说不考虑大气圈影响,地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称为天文辐射。

13.太阳常数:

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通过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

14.天文辐射日总量:

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一天内接收到的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

15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球水平面的夹角

16.日照时间:

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

17.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年变化(季节变化:具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但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变化幅度,中高纬度的年变化显著,低纬度的年变化小。

空间变化: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季节或不同区域这种趋势有强弱差异。冬季随纬度增高的减小趋势强,夏季弱。

18.大气质量:

太阳光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

19.大气质量数(m:

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20.大气透明度

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常用透明系数表示

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定义:大气质点将入射辐射重新向各个方向辐射出去的一种现象.

特点:强烈地依赖于粒子尺度与入射波长的相对大小,分为瑞利散射和米散射. 瑞利(分子散射:空气分子直径比波长小,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米散射:空气分子直径比波长大,各种波长的散射能力相等.

2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辐射.

23.地表总辐射Q:

实际大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24.地表反射辐射A :

到达地表的总辐射有一部分由于反射作用而返回天空,这部分辐射能量称为地表反射辐射。

25.地面放射辐射U :

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

26.地面有效辐射 F :

地面放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27.大气逆辐射G :大气向下放射的长波辐射。

28.地表反射率α:

地表反射辐射占入射总辐射量的比称为地表反射率。

29.地面辐射差额R :

G

U F ε-=

单位地表面面积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的辐射差额. 30.大气的辐射差额R α 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收入与辐射支出的差额. R α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差额, U α该大气柱吸收的太阳辐射,

F 地面有效辐射,

F ∞通过大气上界逸出的长波辐射 31.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单位面积的地面和大气柱整体的辐射收入与支出的差或

,S0 为天文辐射, 为行星反射率 32.地表热量平衡:

地面在获得辐射差额时,一方面要升高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将盈余的热量以湍流显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以及向地表活动层的分子输送,长期平均,其获得的辐射差额与支出达到平衡称为地面的热量平衡。

33.地表热量平衡方程 R 地面辐射差额,大于零表示辐射有盈余;

LE 地面与大气的潜热通量,大于零表示地面蒸发,潜热从地面输向大气;

H 地面与大气的湍流热通量,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输送给大气,使气温升高; Qs 地面与下层土壤的分子热交换,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向下层土壤输送。 St 地表与上层生物体的化学、生物过程有关的能通量

34.大气的热量平衡

自地面伸展到大气顶的单位截面积垂直空气柱内所有热通量的代数和等于其热含量变化,长期平均达到平衡。

35.大气热量平衡方程D α大气柱热含量变化

R α大气柱辐射差额

C α热平流引起的热交换

Lr 降水的潜热释放

H 地气感热交换

36.大气窗:

位于地面辐射波段最强处,大气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能量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将这一波段称为大气窗.

37.水分循环概念: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分循环。

38.水分循环尺度:

-+=F F U R a a

∞-+-?=F Q Q R a s 1(α∞--?=F S R S s 1(0αS αt

s S Q H LE R +++=F

Q R --?=1(αH

Lr C R D a a a +++=

全球水分循环:海陆间的水分循环—大循环,循环的过程慢,水汽运行的路程长. 区域水分循环:海洋或陆地内的水分循环—小循环,循环的过程快,水汽运行的路程短。

水-土-植水分循环:土壤、植物和水分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39.水分循环的意义:

水分循环使地球上水体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的水圈,把气候系统五大圈层联立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

水分循环使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得到输送。

水分循环使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水分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是可再生的资源。

40.影响水分循环的因素:

气象因素:风、温度、湿度等;

下垫面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

人类活动:水利工程、农林措施等。

41.蒸发和蒸散的概念:

水分从物体表面既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称为蒸发。植被地段的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统称为蒸散。

42.蒸发率的概念:

单位时间从蒸发面单位面积上逸散到大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大气中返回到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差值(当为正值时称为蒸发率(或地面净水汽输送通量,用于表示蒸发面蒸发快慢的特征量。量纲:mmh -1

43.大气中水含量: 从地面到大气顶单位面积大气柱中的水分含量或 44.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从地面到大气顶水汽(E 单位时间单位纬向距离在南北方向上的水平输送: 其数值差分模式为

45.降水和降水量:

降水:云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称为降水. 降水量: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集聚的深度,单位:mm

46.降水和降水量:

水汽,降水形成的物质基础;

水汽凝结的动力条件.

水汽凝结的热力条件. ?∞

=z a dz z a W 0(?=001P VqdP g E ∑=++?=n i i i i P q V g E 12/12/11

?∞-=p p a dp p q g W 0(1

47.径流的形成

降水过程;

流域的蓄渗过程:植物截留、下渗、洼地蓄水等过程;

坡面漫流过程;

河网汇流阶段;

地下径流过程。

48.径流特征量

径流总量:一定时间内通过河川横断面的水量,称为径流总量.

径流系数:任意时段内流域平均的径流深度与流域平均降水量之比.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任何时段的平均径流量与同期多年平均径流量之比

49.径流的时间变化:

季节(年变化,一年内径流(河槽水位的变化:汛期、平水期、枯水期; 径流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同一时期不同年份或年代之间的径流之差异。

50.水量平衡概念:

水分循环的数量表示,即任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水分收入与支出的差等于该区域在该时段内的水量变化,长期意义下,任一区域水量保持收支平衡.

51. 地面水量平衡方程

通用形式的地面水量平衡方程 I : 某一定时间段内输入该区域的各种水量之和

D :在该时段内从该区域输出的各种水量之和

W1:该区域在这一时段的开始时的总储水量

W2:该区域在这一时段的结束时的总储水量

ΔW:该时段输入该区域的各种水量之和

陆地水量平衡方程ΔWc :陆地在研究的时段内储水量的变化量

r c:陆地上的总降水量

Ec :陆地上的蒸发量

f :大陆的地表径流

海洋水量平衡方程ΔWs :海洋在研究的时段内储水量的变化量

r s :海洋上的总降水量

Es :海洋上的蒸发量

一般ΔWs ,ΔWc 可看作0,可得:E=r

可见全球的总蒸发量E 等于总降水量r

52.大气的水分平衡

21I D W W W

-=-=?f

E r W c c c --=?f

E r W s s s +-=?

某一地区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大气柱中总收入的水汽量与总支出的水汽量之差,等于该地区这一时段内大气柱中水汽含量的变化量。长期平均,达到平衡。

53.大气的水分平衡方程:

Δq α 大气柱水气量的变化

Q ai 大气柱水汽流入量

Q ag 大气柱水汽流出量

E 蒸发进入大气柱水汽量

R 降水减少大气柱水汽量 54.地-气系统的水分平衡

陆地大气

约去e ,r 可得地-气系统水分平衡方程 55.气候系统的水分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56.海洋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量供应源

1.太阳辐射绝大部分(85%被海洋表层吸收,通过潜热和显热输送给大气.

2. 海洋环流热量的经向输送。

二、海洋是大气水分的主要供应地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表蒸发

三、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1.海洋的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大,使全球气候季节变化幅度减小,海洋气候季节滞后于陆地;

2. 平滑大气高频变化.

四、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有一半左右被海洋吸收,减缓了全球增暖的速率。

57. 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

①海、陆面积的差异

1,海洋表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

2,南北半球以及各纬度海陆分布不同.

②海、陆表面辐射特性的差异

1,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海水表面平均为5-6%,陆面平均为10-30%,海面辐射差额大于陆面;

r

E Q Q q ag ai a -+-=?f

E r W c c c --=?r

E Q Q q ag ai a -+-=?f Q Q Q ag ai a

--=?

2,海水对辐射的透射作用,使海水吸收、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

③海、陆向大气热量输送的差异

1,全球平均感热输送陆地大于海洋;

2,各纬度及全球平均海洋蒸发比陆地大3倍以上.

④海、陆向下及水平热量输送的差异

1,海水的热容(是空气的3100倍大于土壤2-3倍;

2,海水有铅直混合作用:涡动、对流和分子垂直运动;

3,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⑤海、陆表面摩擦阻力的差异

海面平滑、粗糙度小、平均风速大于陆面

58.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

①海、陆分布对近地层环流(季风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

夏季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夏季风;冬季大陆为高压,海洋为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风。

②海、陆分布对高空气流的影响

使平直气流产生了槽脊波动

59.季风的定义: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具有显著改变的大气运动现象。

60.季风的形成

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

行星风系季节位移作用

青藏高原作用

6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相反;

海面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于陆面.

62.海、陆分布对大气水份和降水的影响

①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地.

②对雾的影响:海洋多平流雾、陆地多辐射雾

③对降水的影响

对流雨: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现在冬季夜间。

地形雨:陆地上

锋面雨与气旋雨:海洋多于陆地

63.海-气界面能量平衡方程 Ro 海面的净辐射通量

LE ,H 分别为海面与大气间的潜热和感热通量

Q 下划线:海面与下层海水通过水分子传输的热通量

++=Q H LE R 0

64.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特点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源供应地,同时潜热大于感热;

冬季海洋向大气的能量输送大于夏季.

65.海流定义:

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较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现象称为洋流,即海流.

66.海流分类

按成因分为:

受海面风的应力作用:风海(生流

海面受热不均、蒸发降水不均所产生的温度和盐度变化:热(温盐环流

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指海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海流.寒流则相反。

67.热盐环流

表层海水向极地流动时,由于蒸发和冷却在高纬度盐度(密度增大而下沉,从大洋底部流向低纬地区形成的深层海水流动现象称为温盐环流.

68.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热盐环流重要性:

他和大气的经向环流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了整个地球气候系统的经向环流体系

69、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①海洋环流影响热量输送。

②海洋环流影响水份输送。

③海洋环流影响气温。调节了低纬和高纬的温差。影响东、西岸的气温差异。

④海洋环流对影响降水。

70.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

赤道中东太平洋或秘鲁沿岸海表温度(SST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异常升高现象。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1861759.html, Nino 事件:

赤道中东太平洋SST低于正常状态的事件。

72.南方涛动(SO:

东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即两者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73.南方涛动指数(SOI:

定量描述南方涛动振幅大小的参数,一般用南太平洋塔希堤岛的海平面气压与同时期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的海平面气压的差值,经过一定的数学处理来计算。

74.ENSO:

将历年赤道中东太平洋SST与同时期南方涛动指数SOI进行对比,发现当发生厄尔尼诺时,南方涛动指数SOI出现异常低位相,故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合称ENSO。75. 沃克环流

赤道东太平洋下沉,西太平洋上升,地面为偏东风,高层为西风的纬向垂直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76.ENSO循环:

El Nino 事件对应的暖位相和La Nino事件对应的冷水位相以及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平面气压的反位相变化非周期性重复出现,称为ENSO循环。

77.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

外部因子:影响气候而本身不受气候影响的因子称为外部因子,如太阳辐射、火山活动等;

内部因子:影响气候而本身又受气候影响的因子称为内部因子。如气候系统内部因素。

78.天文气候

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

79.天文气候特征

天文气候的年变化:具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但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中高纬度的年变化显著,低纬度的年变化小。

天文气候的空间变化: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季节或不同区域这种趋势有强弱差异。

80.平均大气环流

地面上有大型高、低压系统,北半球----------------------------------------

冬季: 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北美高压和冰岛低压。

夏季: 西北太平洋副高、印度低压、北美低压和亚速尔高压。

81.大气活动中心:平均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大型高压和低压系统。分为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季节性活动中心。

82.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

外部因子:影响气候而本身不受气候影响的因子称为外部因子,如太阳辐射、火山活动等;

内部因子:影响气候而本身又受气候影响的因子称为内部因子。如气候系统内部因素。

83.天文气候特征

1天文气候的年变化:具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但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中高纬度的年变化显著,低纬度的年变化小。

2天文气候的空间变化: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季节或不同区域这种趋势有强弱差异。

84.大气环流:多年平均的大尺度大气运动现象

85、大气环流的形成

1 太阳辐射_单圈环流

2 地球自转_三圈环流、三风四带

3下垫面非均匀性:海陆分布、高大地形_大气活动中心、高空槽脊

86.最大降水高度:在迎风山地,由山足向上,降水量起初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的,达到一定高度降水量达最大,过此高度后,降水量又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此一定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 87.地形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 对气温的影响 (1高大地形动力作用机械阻挡作用,对北风的阻挡使地形南侧的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绕流分支作用 (2高大地形热力作用高原气温的年、日变化特点;地面(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形成垂直气候带;高原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原,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于平原。高原与同高度自由大气气温的对比:夏季高原上的气温高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冬季相反。 (3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坡地方位:平均南坡高于北坡地形形态:凹下地形的日较差、年较差大于凸出地形;谷地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冷湖、暖带 2 .地形对环流的影响 1动力作用机械阻挡作用:迎风坡形成高压脊,背风坡形成低压槽. 分支绕流作用:西风气流形成南槽北脊. 2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季风定义:由青藏高原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引起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青藏高原季风 . 影响 : 我国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厚 ; 青藏高原上空形成青藏高压(南压高压),破坏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 3山谷风定义: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 ,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的局地热力环流。 3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地形促进降水的形成 2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改变大范围的降水分布,迎风坡降水远多于背风坡 88.陆面过程(陆-气相互作用)的定义: 发生在陆地表面的热力、动力、水文以及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及陆地表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称之为陆面过程。

89.陆面热力过程(能量平衡过程)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对局地气候影响的基本过程及影响效应 1)通过影响反射率,影响地面辐射差额; 2)影响水分存储、渗透和热容量的大小:影响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 3)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显热交换:对气温高低产生直接影响; 4)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潜热交换:对空气湿度产生直接影响; 5)影响地面粗糙度:对地面风速产生直接影响. 6 局地气候效应 (1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地表性质与郊区的差异以及城市人为热的影响,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森林破坏效应 (3水库效应 91. 高空平均大气环流冬季:东亚大槽、北美大槽和欧洲浅槽 92.经圈方向平均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哈德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圈。平均经圈环流: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风速的平均北、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成的平均环流圈. 93.气候的地带性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随纬度有规律的变化所形成的气候差异称为天文气候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际气候表现出随纬度的地带性特征,称为气候的地带性 94.气候的非地带性 1)气候的水平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和高大地形作用,使同一纬带气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2)垂直非地带性高大山地垂直方向上随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湿度减小,表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分布。从植被、自然景观的分布有明显的反映。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现代气候复习资料剖析

绪论 1)气候系统的定义: 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天气: 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天气的平均状态 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 4)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一定地点或一定地区上大气的长年状况,用各种气候要素的统计值表示;气候是一地区天气的平均状态和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 5)现代气候的定义: 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把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作为气候标准时段。 6)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 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 现代气候学: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7)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包括: 1.研究气候系统的一般特性;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生物圈等的组成物质的微观性质(包括物质组成、密度、范围和结构等)、宏观性质(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等); 2.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中各种能量的源汇、性质、转换和输送等; 3.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在各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4.预报未来各种时空尺度上气候系统的状态; 5.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 6.研究人类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气候系统 7)现代气候学的分支: 1.按研究尺度可分为:大气候学、中气候学和小气候学; 2.按研究所用的原理和方法可分为:天气气候学、物理气候学、动力气候学、卫星气候学、统计气候学和地理气候学; 3.按研究时段和所用资料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学、历史时期气候学和现代气候学。 8)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 4.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 5.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 6.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 (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能 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5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7混合层: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 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 8温跃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 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9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 和负反馈过程。 10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 反馈。 12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 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13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14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 15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 究气候。 16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 长的太阳辐射能。 17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天顶角:即入射光线与当地天顶方向(地面法线)的夹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 18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 连线之间的夹角)。 19大气质量(单位面积*光学路径):光在大气中经过一定长度路径到达地表面时, 其经历空间中所含大 气物质的质量。 20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21大气透明度: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大气透明系数:大气对太阳辐射所有波长的平均透明 系数,简称大气透明系数。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 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 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 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 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 e.散逸层 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 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 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 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第三章辐射系统 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2.辐射规律(选择) 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 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 ◆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值为 1370W/m2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a.影响因素: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度 b.天文辐射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①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带上,由此向两极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原因: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度大于赤道) ③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大在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到极点为零。高低纬度之间冬季气温差较大。 ④由于日地距离影响,南北半球天文辐射总量是不对称的,南半球夏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大于北半球夏季相应各纬圈的 日辐射总量。相反,南半球冬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小于北半球冬季相应各纬圈的日辐射总量。 2)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吸收) a.主要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1—2章 1)简述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就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雪圈与生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得统一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气候系统得能源。在太阳辐射得作用下,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气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预报、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比辐射率 答: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 大气状态:大气得气压、气温与湿度等。 大气现象:大气中得风、云、雨、雪等现象。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与人类活动得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得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与分布得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得发生、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对天气演变规律得认识,利用多种观测及模拟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指表示大气属性与大气现象得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比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自然现象能证实大气圈得存在? 答:a、蓝色得天空。这就是由于大气中得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b、白云。如果形成散射粒子得形状就是球形得,而且其直径并不比阳光得波长小,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就是白色得。c、风。有风就说明有物质得存在,因为风就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得压力差别造成得。如果在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d、流星。流星就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得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 4)大气圈各层得主要物理特性就是怎样得? 答:a、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得75%。

现代气候学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现代气候学原理 第一章导论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第二章天文气候与物理气候 天文辐射与日地关系;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辐射物理气候特征。 第三章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基本方程;辐射平衡的变化特征;全球热量平衡;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式;能量的经向调整;辐射加热率和辐射冷却率;大气的温室效应。 第四章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因子;一般大气环流模式;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角动量输送与平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气团、锋与气候;气旋、反气旋与气候 第五章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海陆间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 第六章海流与气候 海流形成与分类;海流对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海流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 第七章地形与气候 地形与辐射;地形与温度;地形与降水;地面特性与气候 第八章气候分类 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分类;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气候预报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第九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章导论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反馈机制;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1 气候的各种定义 传统:1、某地的气候就是该地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 ---天气气候学。 2、某地气候就是该地在多年时期内的大气平均状态---地理气候学。 如1845年,亚历山大冯洪堡 1. 1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 (1769年~1859年)洪堡出生在柏林,是最早的科学家兼探险家之一。洪堡进行过两次重要的探险活动。 第一次始于1799年,是去南美洲。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所旅行地区的自然史,因此携带了很多当时最新的科学仪器。他们的调查还包括对秘鲁海岸外洋流的研究(这个地区的一股洋流以洪堡的名字命名)。在一次充满危险的河上旅行中,他们证实了奥利诺科学河是与亚马孙河相通的。他们还创造了一项登山记录,几乎登上了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顶5800米处,在这之前还无人到过这样的高度。1804年,他们回到了欧洲。 1829年,洪堡再次出发探险。在长达6个月经西伯利亚到中国的旅行中,洪堡研究了亚洲的天气和地质情况。 洪堡确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气象站网的价值。他说服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其帝国范围内建立这样的气象站网。其他国家的政府随之纷纷效仿。到20世纪后半叶,这些气象站网已成为世界气象信息的主要来源。 在南美洲的旅行中,火山活动是洪堡能直接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 洪堡:德国气象学家。1846年9月25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1940年6月22日卒于奥地利格拉茨。1864年进入彼得堡大学学习,1870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74年起任职于德国汉堡海洋气象台达50年。

管理学基础作业123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1 一、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答: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二、综合实践题 项目:走访一家组织及其管理者 内容:选择一家企业、医院、学校或政府机关等组织,与管理人员进行谈话,观察并了解他们的工作。 完成以下问题: 1、他属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 2、他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 3、他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4、他认为胜任其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5、观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并记录下来。 答:1、餐饮企业管理 2、餐饮部经理 3、人数: 4、熟悉本部门专业知识,持有高级学历证书,持有经理上岗证。 5、一天的工作安排大纲: 检查:上午~下午~晚上 1.检查: ⑴要值两头班,午晚餐均应在岗,检查并全面负责餐厅各项管理工作。 ⑵按餐厅检查一览表逐条检查: a.检查餐厅的环境卫生工作。 b.餐厅各种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 c.摆台应该符合规定:餐具整齐、摆放统一、干净、无缺口、席巾无洞无污渍。 d.台椅摆放整齐:椅子干净无尘,坐垫无污渍,台椅纵横对齐或摆成图案形。 e.工作台摆放有序:餐柜摆设符合要求、托盘叠放整齐划一、餐具布置规范。 f.宴会,特别是预订宴会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g.餐具准备应充足、完好、清洁。 h.各种调料准备充分。 i.冰水、饮料准备充足,并达到规定的温度标准。

现代气候学 总结剖析

现代气候学 第一章绪论 1、气候系统的定义: 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气候是天-地-生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平均状态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 4、现代气候学: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气候标准时段: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 5.、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 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 现代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6、气候学发展史 (1)萌芽时期:16世纪中叶以前,感性和经验认识阶段,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 (2)发展初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a)观测方面:气象仪器的发明、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观测网,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积累。 b)理论研究方面:气象学和气候学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发展时期 早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a)观测方面 地面观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确,观测站网扩大。 气象观测从地面向高空发展。 b)理论研究方面 锋面气旋学说 长波理论 降雨学说 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 (4)近期 a)观测方面

先进的观测技术 常规气象观测网的加密 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观测试验 b)理论研究方面 建立数值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7、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王绍武,2005):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 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 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 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3、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4、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 1)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巨系统 a)开放的非孤立系统 b)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c)不稳定的高度耗散系统 2)各个气候子系统之间显著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差异 a)热力属性: 空气、水、陆地表面和冰雪面的温度 b)动力属性:风、洋流及其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 c)水分属性:空气湿度、云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 d)静力属性: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压强、大气的组成、海水盐度及气候系 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 3)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5、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管理学基础 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组织形式。A.最有效和合理的B.最符合需要的C.最经济和合理的D.最先进科学的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4.在预测过程中,如果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的资料,而主要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这时需要采用()。 A、时间序列法 B、定性预测法 C、定量预测法 D、简单平均法 5.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B.130C.60D.30 6.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7.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 A、即席发言 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D、非结构式面谈 8.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需要因素 9.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它强调()。 A.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B.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也是检验出来的 C.产品的服务质量 D.产品的最终检验过程 10.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 A.正式途径内的关B.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C.上下级之间的关系D.工作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专项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的计划,是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所以在拟订时不必考虑综合计划。 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 3.当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时,运用时间序列法是可取的。 4.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 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6.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而成。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7.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8.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才是控制的主体。 9.成本核算所用的记录应当是反映核算期内人财物等支出的全部帐面记录,是可靠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依据。 10.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2.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3.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激励过程。 5.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四.论述题(10分) 试述零基预算方法。 五.案例分析(20分) 某市“宇宙”冰箱厂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厂厂长周冰是个思路敏捷、有战略眼光的人,早在前几年“冰箱热”的风潮中,他已预见到今后几年中会渐渐降温,变畅销为滞销,于是命该厂新产品开发部着手研制新产品,以保证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果然,近来冰箱市场急转直下,各大商场冰箱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压。好在宇宙厂早已有所准备,立即将新研制生产出的小型冰柜投放市场,这种冰柜物美价廉,一问世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宇宙厂不仅保证了原有的市场,而且又开拓了一些新市场。但是,近几个月来,该厂产品销售出现了一些问题,用户接二连三地退货,要求赔偿,影响了该厂产品的声誉。究其原因,原来问题主要出在生产上。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李英是半年前从本市二轻局调来的,她今年42岁,是个工作勤恳、兢兢业业的女同志,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 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 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Hg=1013.3HPa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描述各地 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4.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害,二 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6.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与者, 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7.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8.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9.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 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 10.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空 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1.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大约 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2.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1.饱和水汽压(E):①温度低的未饱和空气,只要降低较少温度,空气很快出现饱和。②降低相同温度,温度高的饱和空气被凝结的水汽多,相反则少。③温度高E值大,温度低E值小。 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②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③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3.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4.露、霜差异:共同点——天气条件均为晴朗微风的夜晚,不同点——温度要求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露、霜常被人们作为“晴天”的预兆(露水起晴天、霜重见晴天)。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5.积状云 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 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 一般,积云出现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雷阵雨或冰雹天气。

6.云量带分布 1)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6。 2)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4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 3)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6.5-7。 7.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凝结,冰晶效应,冲并 降水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降水的时间分配: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及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变率等表示。 8.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 2)20—30o少雨带——受副高控制,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 3)中纬度多雨带——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500—1000mm。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 4)高纬度少雨带——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