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5-08-22李文娟

摘要: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教育必然与国际接轨,开放的教育市场必将引起观念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的教育将面临新的发展空间,在竞争中寻找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中应对挑战。必须学会利用国际规则,利用教育国际化的开放原创,充分挖掘多种教育资源,激活教育机制,培养应用性国际人才,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务实的态度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向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市场;国际化

经济的全球化以人力资源的国际化作为支撑,要求培养更多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型人才。人才市场需求的杠杆必然推动教育向国际化发展。在国际环境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教育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国际型高素质人才需求将持续上升,中国教育市场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教育的国际化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开放的教育与观念的解放

中国加入WTO,教育将面临着政策上的进一步开放和观念上的解放。首先教育作为一项服务贸易要受到《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约束,必须承诺WTO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公平和开放的基本规则。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决定某些服务领域暂时不适用最惠国待遇原则,各国通过谈判作出各自的市场开放承诺,但在教育方面,一个世界性开放的教育大市场正在形成之中。对此,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其中一些捷足先登的国家已经从中受益。如澳大利亚通过教育产业化向世界各国开拓市场,教育已经成为排列第三的支柱性产业。实际上,中国的教育市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开始对外开放了。教育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大量的出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和自费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长,国际合作办学悄然兴起,外语教学倍受重视,有关国际知识的教学内容逐步渗透在课程中,不少高校引进外国原版教材等等。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办学观念、东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中国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低下、人均受教育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加速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变革和开放,同时国际跨国公司和教育机构将会大量介入我国教育市场,一方面为我国教育带来增量资金和活力,同时又对我们传统办学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这一挑战将促使我们在观念上进行重大的转变。

教育的开放必须以观念上的解放为前提,同时开放的教育又迫使人们在观念上进一步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必然

受到冲击,教育的形式、内容都将发生变革。一种新的教育服务与消费理念将随之产生。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将面临广大消费者(受教育者)的选择。学校、办学机构、教师将在教育服务中优胜劣汰,竞争的加剧将促使办学机构想方设法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促使教师在人才标准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同时也随着人才流动的全球化而流动;受教育者投资教育必然追求投资回报,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更高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在较大的空间中选择学校和教师。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的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教师,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新的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多年来,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且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中国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化进程,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纵观上个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历程,凡是经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开展国际间教育交流,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卓有成效,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即使是在遭受9.11恐怖袭击的美国,2001年的外国留学生增长仍然达到6.4%的历史最好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市场行为还主要局限于国内,但在80年代以后,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纷纷瞄准海外市场,教育市场行为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全球性发展战略,早在1961年就颁发了《共同教育和文化交流》文件,1966年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努力扩大与国外交换留学生;积极培养国际问题专家,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和风土人情的了解: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增进与世界各国大学的教学和学术交流。80年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推动本国教育融入世界国际化进程中。

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低下。尽管“九五”期间高等教育招生数增长了一倍,但人均受教育水平仅为8年左右。随着中国加入WTO,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中国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日趋重要。为实现经济跳跃式增长,中国“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据预测,“十五”期间全国每年将新增劳动人口1100万人,每年还有几百万人要接受再就业培训。在政府加大发展教育力度的同时,教育投资的观念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区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中国的教育市场潜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教育经费的不足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育发展的滞后与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一反差正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经济的增长需要人力资本作为支撑,教育的增长则需要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市场化作为助推剂。以中国较为成熟的上海教育培训市场为例,年教育消

费额由80年代初的几百万元上升到现在的数10亿元,上海各种培训证书多达500多种,在教委注册的各类培训院校已达3000多所,在劳动局注册的培训机构大约有1000多所。然而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随着中国加入WTO,人才需求的刺激和竞争的加剧,潜力巨大的中国教育市场,无疑早已成为外国办学机构垂涎三尺的一块肥肉。海外办学机构介入中国的教育市场,对中国的学校及办学机构形成巨大压力,而且这一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自费出国留学发展迅速,人数激增,而且正在趋于低龄化。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计已超过30万,近年来,每年有几万名初高中生到境外读书,大量的外汇流入国外。在南京“2001年中国国际人才暨项目洽谈会”上,132家境外培训渠道和基地已经通过认定,获得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资格证书,被正式允许与内地公司合资开办培训业务。

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人才在国与国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频繁流动)将更多地以国际标准来衡量学校教育的质量,从而对中国的各类学校和办学机构在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教育市场面临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然而,目前国内的教育培训机构却良莠不齐,即使资质较好的办学机构与国外相比,在管理和经营上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在经营规模、资金运作和品牌效应上更缺乏竞争实力。

三、中国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空间

在正视加入WTO所面临的挑战的同时,中国教育必须要学会利用国际规则,把握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经济的持续走强为中国教育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了调整和衰退期,纷纷调低对本国经济的预测,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及时调整政策,扩大内需,使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快速增长,今年的年增长速度将超过7%的预测。潜力极大的中国市场无疑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然而,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了解中国,要在这一市场立足和发展,更需要既熟悉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规则的综合性人才。

中国经济市场火热,既带动了中国人学习外语、掌握国际规则的热潮,也带动了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热潮。在一些国家,以前学汉语被人瞧不起,现在学会汉语则成了求职的法码。2001年12月2日,参加上海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的中国考生人数达4600多名,创下开考以来的最高记录。“中国托福”——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也在不断升温。据中国汉语考试中心统计,98年全球只有5万余人报考HSK,2000年增长至8万余人,2001年有望增长到10万人。HSK的考点也在增加,除40个国内考点外,55个海外考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内、国际教育的两个市场火热,为中国教育产业化、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此外,由于教育输出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开拓海外市场,不仅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必然将教育输出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等观念影响输入国。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进入和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