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科技创新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科技创新促发展
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任课教师:**
班级:1班
学号:B*******
*名:***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封皮的背面):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加黑)
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科技创新促发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提髙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髙点。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力量,而科技人员又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经济的持久、稳步增长,同时也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拉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和简单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己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 [2]。各国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将这些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以生命科技和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不仅快速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3]。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2005年度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号召全党全社会继续坚持不懈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4]。2011年1月14日,温家宝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努力与企业加强多形式多方面的合作,在不断提升企业、产业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5]。由此可见,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基础。
1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科技创新可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6]。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相辅相成、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新的理论学说和公理体系,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硬件”,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软件”,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7]。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较大进步,但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8]。影响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①传统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儒家文化从构建和谐社会、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角度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忽视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使人们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一种不善于向传统东西挑战的习惯,丧失为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而这恰恰束缚了人们的创造能力。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也是以推崇“无为而治”和“禁欲主义”为其宗旨的,这些禁止弘扬人的个性和人们欲望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初期文艺复兴所倡导的尊重人性的文化显然是相悖的。尽管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产生在中国的古代或近代,但其仍潜在地影响着当代人们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②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得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缺乏创意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沿袭了以记忆背诵为主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增加知识库存量的优点,但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缺乏勤动手、多动脑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缺乏多问几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怀疑精神。而怀疑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改革开放至今,虽然中国教育界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以谋求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接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秉承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未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思维空间,使得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在实际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中缺乏创意。
③落后的经济文化仍在影晌着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中必然包含着文化的因素。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而且左右着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部门缺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