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评审检查表
最新ISO9000内审检查表
![最新ISO9000内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1b6547e1daef5ef7bb0d3c0d.png)
●与管理层座谈,了解QMS持续改进的策划情况:
▲如何认识以及利用哪些活动实施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否涉及QMS、过程、产品和组织的各层次
▲持续改进的机制是否形成(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致力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在持续改进QMS绩效方面,是否有充分可靠的事实或数据对比予以证实
▲是否规定了上述活动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否证实(验证)了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预期目的)的能力
▲当未能达到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预期目的)时,是否针对不合格采取了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其效果如何
7.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2.4)
●询问质管部经理并查看有关文件和记录,以确认:
▲是否明确了在产品实现过程中监视和测量的适当阶段(如进货、过程和最终检验)
▲是否发放到使用现场,发放、回收、作废文件的管理(结合文件收发记录检查),作废保留文件的标识是否适当
▲必要时,是否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改状态是否易于识别
▲组织有哪些外来管理文件,这些文件是否予以识别、分发是否受控
★管理文件的使用情况还可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查进行检查
3.记录控制(4.2.4)
A:进货检验(重点查主要原材料和协作件,外包部分)
B:过程检验(关键过程的工序
C:最终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检查特殊放行和交付(如紧急放行)的实施:
A:是否有紧急放行的程序或规定
B:是否得到组织有关授权人员批准,或适用时得到顾客批准
C:对放行的产品是如何标识和记录的
D:放行的产品是否利于追回
★现场审核可在车间、仓库、试验室进一步抽查有关人员如何实施产品监视、测量和放行活动的(必要时,可现场见证或亲自检测、验证)
最新评审检查表【范本模板】
![最新评审检查表【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ea10fc55901020206409c4c.png)
检验检测机构的参考标准应满足溯源要求。
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4.4。4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
必要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作业指导书。
如确需方法偏离,应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和批准,并征得客户同意.
当客户建议的方法不适合或已过期时,应通知客户.
非标准方法(含自制方法)的使用,应事先征得客户同意,并告知客户相关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
需要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开发自制方法控制程序,自制方法应经确认。
4.2.2
检验检测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
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
提升客户满意度;
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
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
质量控制应有适当的方法和计划并加以评价。
4.5。20
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并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结果通常应以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出。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4.2。3
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全面负责技术运作;
检验检测机构评审检查表
![检验检测机构评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4c43ab9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1.png)
附表1:
检查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表(试运营)
(共173条,其中:否决项2条,重点项30条)
评审结论鉴定:
1、评审结论为不符合旳状况:
(1)★:否决项,若存在一项。
(2)▲:重点项,不符合条款达到5项或以上,或不符合与基本符合条款合计达到10项或以上。
(3)基本符合与不符合条款合计达到35项或以上(涉及重点项、一般项)。
2、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旳状况:
(1)▲:重点项,不符合条款达到3项或以上,或不符合与基本符合条款合计达到6项或以上。
(2)基本符合与不符合条款合计达到20项,不超过34项(涉及重点项、一般项)。
(3)波及到设施与设备旳。
3、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旳状况:
(1)▲:重点项,不符合条款2项或如下,或不符合与基本符合条款合计5项或如下。
(2)基本符合与不符合条款合计达到20项如下(涉及重点项、一般项)。
4、评审结论为符合旳状况:
不存在不符合及基本符合问题。
5、有专业领域评审补充规定旳评审,同一事实在4.6与4.1~4.5中反复浮现旳不符合项或基本符合项在结论中不反复计算。
注:①在评审意见相应栏内划 ;
②体系文献中有描述但未实行旳,为不符合;体系文献中有描述但实行不规范旳,为基本符合;
③不符合、基本符合为整治项,应在阐明栏内作相应旳阐明。
2023年内部审核检查表(三体系)
![2023年内部审核检查表(三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cff3b8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9.png)
符合条款要求
6.3 变更的策划
公司的变更是否有策划控制方法?
符合条款要求
管理评审定期进行,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是否由总经理亲自主持并定期进行,输入
符合条款要求
要充分
内容符合体系要求吗?评审内容覆盖全面吗?
9.3 评审输出内容的全面性,后续 评审结论有输出吗?有无后续工作?如何开展
工作及验证
的?结果验证并反馈最高管理者了?
所有抱怨是否进行了登记和 恰当的处理,并反馈给顾客
查顾客反馈清单,查看纠正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及 符合条款要求
反馈顾客的情况
顾客财产是否及时登记并有 效管理,发生丢失损坏及不合 用时是否及时知会顾客
向员工了解是否清楚管理办法 查顾客财产清单,抽查其中 3 件
符合条款要求
顾客提供文件、软件等信息的 是否符合文件规定,有无要求索回,查记录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XXX 有限公司
职责、权限得到规定
是否有清晰的组织结构?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的 职责是否得到规定,并充分沟通?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合格□不合格□建议项
XXX 有限公司
7.5.2 7.5.3
内审质量审核检查表
![内审质量审核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7dbf0b7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7.png)
13
关键原材料的一致性检查
检查仓库中的关键原材料是否和合格供方目录中一致
14
关键原材料要求更换时是否有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批准的申请。
检查是否有更换的记录
内审质量审核检查表
编号:ns-007年月日
受审部门
管理者代表
序号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检查结果
符合
不符合
1
目前,我公司体系运行情况如何?
到物料仓库随机抽取三种型号的物料,检查其账、物、卡的一致性情况。
3
仓库物品的标识有无明确体现。
检查物品的标识情况
4
对于顾客提供的财产是如何保存的?
检查顾客提供的财产的保管情况
5
顾客财产发生告丢失、损坏是如何与顾客协调的。
与生产部负责人交谈
6
对产品的保存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做了?
与仓管员进行交谈
7
生产中有无工艺技术规程和生产操作规程?
3
公司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与顾客进行沟通的?
与营销部经理交谈,查看相关记录
4
顾客满意度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有无进行统计,与质量目标的符合性如何。
与营销经理交谈顾客满意度的调查、统计方法
5
当合同有更改时,是怎样处理的?
查看合同更改的相关记录
6
对客户投拆公司是怎样处理的?
查顾客投诉情况,检查对顾客投诉情况的处理结果。
检查顾客提供的技术资料和管理情况
15
当客户技术资料丢失、损坏时应怎样与顾客协调沟通?
与技术部负责人交谈
内审质量审核检查表
编号:ns-005年月日
受审部门
营销部
序号
设计评审检查表
![设计评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9d685e5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0.png)
评审日期:No.
风险评估:
改正方法
改正计划
项目组评审意见:
生产部评审意见:
品质部评审意见:
工程部评审意见:
市场部评审意见:
计划部评审意见:
中央研究院:
改善的结果
评审结论:
通过不通过
总工/副总评审意见:签名:Leabharlann 总经理评审意见:签名:
第2页共2页
一、设计资料的制订:
特殊特性清单
DFMEA表
产品规格书
材料表
样品控制计划表
PFMEA
物料技术要求
小试控制计划
工艺文件
技术图纸
工艺流程图
中试控制计划
试产前控制计划
量产控制计划
二、新增设备/工装/模具
新增设备/工装
新增量具检验设备
新增模具
三、验证报告
四、小/中试产品合格率
五、生产过程记录
不完善事项:
第1页共2页
设计评审检查表
评审日期:编制人:No.
产品名称
设计人员
产品规格
评审人员
数量
(中/小试)数量:(试产)数量:(批量)数量:
评审依据:
客户要求:
其它:
评审项目名称:
项目目标:
评审阶段
评审内容
评审资料编号
备注
样品试作前评审
样品制作后评审
小试前评审
小试后评审
中试前评审
中试后评审
试产前评审
批量生产前评审
批量生产后评审
最新版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表
![最新版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21cefd2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b.png)
最新版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表内部审核检查表Q4.1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审核内容:1.是否建立了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机制(文件)。
2.在策划管理体系时有无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经营范围、财务表现、规模及设施、人力资源能力、技术优势、知识等(内部因素)以及涉及法律法规和专利技术、市场占有率、主要合作伙伴及同行的影响、信息渠道等(外部因素)。
3.如何收集、识别、分析、评审内外部因素。
4.是否持续地识别、分析、评审内外部因素,动态更新。
注意:该条款宜结合6.1条款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一起审核。
Q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审核内容:1.是否建立了识别相关方及其需求的机制(文件)。
2.如何识别、评价相关方;所识别的相关方是否适宜。
3.是否收集并确定这些相关方的需求及期望。
4.是否对这些相关方及其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监视和评审。
注意:该条款宜结合6.1条款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一起审核。
Q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审核内容:1.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规定了明确的边界和范围。
2.公司在确定体系范围时是否考虑了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及其应对相关方要求和公司产品服务等因素。
3.体系范围是否形成文件,在什么文件中进行明确。
4.若体系标准的某些要求不适用,公司是否进行了声明,声明是否适宜。
审核发现结果:1.删除此段落,因为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Q4.4 理解: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审核内容:1.公司是否确定体系的整个过程,包括:是否确定了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是否确定了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是否确定和应用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监视、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是否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资源;是否分配这些过程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按照6.1的要求识别风险和机遇;是否有改进过程;是否对上述过程进行评价。
2.体系策划是否考虑了4.1、4.2条款的内容,是否包括了变更的策划。
3.形成了哪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支持体系运行。
形成了哪些记录以证明体系的正常运行。
VDA6.3最新检查表(评分矩阵+要素说明+评审提问表)
![VDA6.3最新检查表(评分矩阵+要素说明+评审提问表)](https://img.taocdn.com/s3/m/257729223169a4517723a334.png)
潜力 分析** x x x x x x x
物流和 零件搬运
PV x
基本因素*** ZI KO
RI x
x x xຫໍສະໝຸດ x x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6.5.3* 6.5.4* 6.6 6.6.1* 6.6.2 6.6.3 6.6.4 P7 7.1* 7.2 7.3* 7.4 7.5 7.6
当与产品和过程的要求有偏差时,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检查了纠 正措施的有效性? 是否定期进行了过程和产品审核? 过程应该产出什么?(过程结果/输出) 在产品和过程方面,是否符合了顾客要求? 数量/生产批次数是否满足要求,并且被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下道过 程步骤? 是否用适宜的方式对产品/零件进行了仓储,所使用的运输设备/包装 方式是否与产品/零件的特殊特性相适应? 是否对必要的记录/放行进行了管理,并且进行了适宜的存档? 顾客支持/顾客满意/服务 顾客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交付时)和过程方面的要求是否得到了 满足? 是否确保了顾客支持? 是否确保了零件供给? 若与质量要求有偏差,是否进行了失效分析,并有效地实施了纠正措 施? 是否具有能够有效地开展缺陷零件分析的过程? 人员资质是否能满足不同的任务,并定义了其职责?
x x
x x
x x x
检查表符合性评审记录
![检查表符合性评审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d434734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4.png)
Jcb20205-1至-4
评审日期
2020.11.3
生效日期
2020.11.3
评审参加人员:
评审内容
1安全检查的项目制定2安全检查项目检查内容的制定3安全检查人员的制定
4检查方法或依据的制定5安全检查的评价制定
安全检查表修订内容及生效日期
安全检查表重新修订,生效日期2020年11月3日
评审结论
评审参加人员:
评审内容
1安全检查的项目制定2安全检查项目检查内容的制定3安全检查人员的制定
4检查方法或依据的制定5安全检查的评价制定
安全检查表修订内容及生效日期
安全检查表重新修订,生效日期2020年11月3日
评审结论
此项安全检查表的内容格式符合公司安全检查需要,能满足公司双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其他相关的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意按照该检查表进行相关工作。
评审参加人员:
评审内容
1安全检查的项目制定2安全检查项目检查内容的制定3安全检查人员的制定
4检查方法或依据的制定5安全检查的评价制定
安全检查表修订内容及生效日期
安全检查表重新修订,生效日期2020年11月3日
评审结论
此项安全检查表的内容格式符合公司安全检查需要,能满足公司双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其他相关的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意按照该检查表进行相关工作。
评审结论
此项安全检查表的内容格式符合公司安全检查需要,能满足公司双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其他相关的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意按照该检查表进行相关工作。
签署人:
安全检查表评审记录
检查表名称
2022最新评审准则内部审核检查表
![2022最新评审准则内部审核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0142267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4.png)
2022最新评审准则内部审核检查表按最新2022版评审准则编写编制人:按最新2022版评审准则编写内审检查表按最新2022版评审准则编写内审检查表按最新2022版评审准则编写4.2.5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人员资质、证件是否齐全报告或证书、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按要证件是否与实际在岗人员相符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4.2.6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是否有人员任命文件资源,履行实施、保持、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
应规定对检验检任命文件中是否明确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是否相关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的文件和制度关系。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能力确认的日期。
4.2.7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聘用关系、录参与检测活动的人员是否明确了劳动关系(劳动用关系。
对与检验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合同)员,应保留其当前工作的描述。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的劳动合同中是否明确了对当前工作的描述(可能承担的风险)4.2.8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的质量文件中是否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工作描述可用多种方式规定。
但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持人员的的任职条件做出了明确要求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b)资格和培训计划;c)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职责;d)检验检测策划和结果评价的职责;e)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f)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的职责;g)管理职责。
证件齐全符合□不符合□不适用□符合□不符合□不适用□有任命有授权劳动合同齐全有效符合要求符合□不符合□不适用□任职条件清楚符合□不符合□不适用□按最新2022版评审准则编写4.2.9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应授权发布质量方针声明;应提供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和证据;应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建立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沟通机制;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检验检测机构全体员工;应确保管理体系变更时,能有效运行。
最新评审检查表.doc
![最新评审检查表.doc](https://img.taocdn.com/s3/m/59c564a3964bcf84b8d57b46.png)
明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和工作关系,使其满足岗位要求并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
4.2.2
检验检测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附件9 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检查表
序号
审核内容
检查内容与检查方法
评审意见
评审发现
基本符
合
不符
合
不
适
用
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4.1.1
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若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应识别并采取措施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检验检测机构不得使用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的人员。
4.1.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
序号
审核内容
检查内容与检查方法
评审意见
评审发现
基本符
合
不符
合
不
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结构及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信的程序。
2023版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内审检查表及核查方法
![2023版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内审检查表及核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5b208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d.png)
2023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内审检查表及核查方法检验检测机构就像一个精密的小世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就是这个小世界的运行规则。
而内审检查表及核查方法,就像是我们手中的放大镜和指南针,帮助我们确保这个小世界里的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先来说说内审检查表。
这东西就像是一个超级详细的购物清单。
想象一下,你要去一个大超市买东西,没有清单的话,你可能就会丢三落四。
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来说,这个清单涵盖了从机构的管理体系到具体的检测操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人员这一块,我们要看看机构里的人是不是都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肯定希望厨师是有本事做出美味饭菜的人,而不是随便拉来一个人就下厨。
在内审检查表上,就会列出像学历、工作经验、是否经过专业培训等关于人员资质的检查项目。
再看看设备方面。
设备就像是战士的武器,没有好的武器,怎么打胜仗呢?检查表里会涉及设备是否经过校准、校准周期是否合理等内容。
我有个朋友开了个小工厂,他有一台很重要的加工设备,因为好久没校准,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尺寸老是不对,就像检验检测机构里,如果设备不准,那检测结果肯定也不靠谱。
核查方法呢,这可是个技术活。
就像是侦探破案,得有自己的一套手段。
对于文件记录的核查,我们可以像考古学家研究文物一样,细致入微。
比如说查看原始记录,是不是完整、准确,有没有涂改的痕迹。
我曾经在一个小的检验机构看到过一份原始记录,上面改得乱七八糟,就像一幅被乱涂乱画的画,这样的记录怎么能让人相信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呢?所以核查方法里就会要求我们从记录的源头开始查起,一点一点地核对。
对于检测过程的核查,那得有点像监工的感觉。
站在旁边看着检测人员操作,看他们是不是按照标准的流程来做。
就像盖房子,每一层都有它的建筑规范,如果工人不按照规范来,这房子可能就会歪歪扭扭。
检测也是一样,要是不按标准流程,结果肯定有偏差。
我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些检测项目,然后跟着检测人员从样品采集、处理,一直到得出结果,全程监督。
最新版本三体系内审检查表
![最新版本三体系内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f4d86b7f81c758f5f61f67a7.png)
-确保体系实现预期效果;
-促进、指导和支持人员未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持续改进;
-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Q:最高管理者是否能证实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包括:
-确保体系的方针、目标;并与组织环境和战略方向相一致;
Q:1、公司是否有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是产品及服务的检查、监视和测量、校准、产品及过程设计、纠正措施、规定方法和工作指导书、培训及使用有能力人员等方面。
2、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是否得到实施和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E/O:1、有哪些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因素信息是否及时更新?
Q:1、最高管理者是否制定、实施和保持质量方针?
2、在考虑质量方针是否考虑如下内容:
-基于组织使命,愿景,指导原则及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战略方向;
-组织成功所需的改进程度及类型;
-期望或渴望达到的顾客满意度;
-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达成预计结果所需资源;
-利益相关方的潜在贡献。
E/O:1、查看管理方针的内容是否规定环境保护、履行合规义务、持续改进?
-体系要求融入组织业务过程;
-促进使用过程方法和居于风险的思维;
-确保体系所需资源的可用性;
-沟通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确保体系实现预期效果;
-促进、指导和支持人员为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推动改进;
-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
E/O: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提供哪些证据?
8、在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变更时保持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并对其进行正常维护。
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检定、校准状态进行核查。
4.4.5
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时,检验检测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停止使用、隔离或加贴停用标签、标记,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核查表明设备能正常工作为止。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并在检验检测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
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录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
样品在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中应予以控制和记录。
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
4.5.1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程序,定期参加能力验证或机构之间比对。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
a) 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情况;
b) 与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c) 客户满意度、投诉和相关方的反馈;
d) 质量目标实现程度;
e) 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4.5.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保持与客户沟通,跟踪对客户需求的满足,以及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验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
4.5.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的程序。明确对投诉的接收、确认、调查持出现不符合的处理程序,明确对不符合的评价、决定不符合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批准恢复被停止的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工作。该程序包含检验检测前中后全过程。
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出现致使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
检验检测机构的参考标准应满足溯源要求。
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4.4.4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
4.4.1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满足检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设备和设施。
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检验检测机构使用非本机构的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准则要求。
4.4.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以确保设备和设施的配置、维护和使用满足检验检测工作要求。
b) 规定每次审核的审核准则和范围;
c) 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
d) 确保将审核结果报告给相关管理者;
e) 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f) 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实施审核方案以及做出审核结果的证据。
4.5.13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
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4.2.3
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全面负责技术运作;
质量负责人应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保持;
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2.4
检验检测机构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并经资质认定部门批准。
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4.2.2
检验检测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
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
提升客户满意度;
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
4.5.5
检验检测机构需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体现分包项目,并予以标注。
4.5.6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明确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供应商的评价记录和合格供应商名单。
a) 改进措施;
b) 管理体系所需的变更;
c) 资源需求。
4.5.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含自制方法)。
应优先使用标准方法,并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在使用标准方法前,应进行证实。
在使用非标准方法(含自制方法)前,应进行确认。
检验检测机构应跟踪方法的变化,并重新进行证实或确认。
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结构及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信的程序。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不受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和可追溯。
培训计划应适应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
4.2.7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技术人员的相关资格、能力确认、授权、教育、培训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能力确认的日期。
4.3
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4.3.1
检验检测机构应具有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场所,包括固定的、临时的、可移动的或多个地点的场所。
4.5.1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出不符合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
当发现潜在不符合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5.1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记录管理程序,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符合要求。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2.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对人员资格确认、任用、授权和能力保持等进行规范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人员建立劳动或录用关系,
明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和工作关系,使其满足岗位要求并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
4.3.2
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在固定场所以外进行检验检测或抽样时,应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以确保环境条件满足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的要求。
4.3.3
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对环境条件有要求时或环境条件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利于检验检测的开展时,应停止检验检测活动。
4.3.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场所的内务管理程序,该程序应考虑安全和环境的因素。
检验检测机构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干扰或者交叉污染,对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使用和进入加以控制,并根据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
4.4
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4.5.15
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需要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
4.5.16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媒介上的数据予以保护,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
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形成文件,使用前确认其适用性,并进行定期、改变或升级后的再确认。
应核查这些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对以前检验检测结果的影响。
4.4.6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管理程序。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SI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
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
4.5
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4.5.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
f)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g) 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h)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i) 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j) 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k) 资源的充分性;
l) 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m) 改进建议;
n) 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员工培训。
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
4.5.1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负责人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
内审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
检验检测机构应:
a) 依据有关过程的重要性、对检验检测机构产生影响的变化和以往的审核结果,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审核方案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告;
若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应识别并采取措施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检验检测机构不得使用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的人员。
4.1.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信息的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