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 中古韵母系统
▪ 中古韵母系统主要根据宋·陈彭年等修《大宋重 修广韵》。
▪ 《颜氏家训》汉末兴反切,此后“音韵锋出”, 隋陆法言《切韵》一出,六朝诸家韵书渐亡。 但《切韵》已失,近数十年有王仁煦《刊谬补 缺切韵》三种本子见于世:
▪ 1 伯希和劫往法国,存巴黎国民图书馆,敦煌 出土,是残卷,简称“王一”。
存在问题:(1)《诗经》的韵脚难以确定。 因为《诗经》的韵脚复杂:有句尾韵也有 句中韵,有句句韵,也有隔句韵,中途有 的换韵,有的不换韵,还有交韵。(2) 《诗经》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实际发音 有较大出入。
2 谐声法 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 声符的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 谐声法。
▪ 2 项子京跋本。系统混杂。“王二”。
▪ 3 宋濂跋本。是全帙,最好。“王三”。
▪ 《唐韵》(亦称《切韵》《广切韵》)唐孙湎作。依 《切韵》增字加注,已失。近年发现两种残卷。
▪ 《广韵》(亦称《切韵》,后改。全称《大宋重修广 韵》,简称《广韵》,有广切韵之义。
▪ 第一本官修韵书。 ▪ 按平、上、去、入分卷。因平声字多,分为两卷,计五
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声法。 2 反推法 大家通过谐声字也可以大致知道上古的声类,但
是它们的实际拟音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很难办 的问题。唐末沙门守温遗留下三十字母图,宋代 学者根据当时的语音,补成三十六个字母,就是 常说的守温三十六母。清代钱大昕根据这个中古 时期的声母系统,研究上古的声母系统,并佐证 以方言,首先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 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章炳麟“娘日二 纽归泥”说;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曾 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综合前人研究, 王力提出古代声母共有三十二个。
卷,收2.6万多字。
▪ 《广韵》韵类韵母表 ▪ 平:28+29=57 ,上:55,去:60;入34。共206韵。
▪ 唇音 不 芳 并 明
▪ 舌音 端 透 定 泥 是舌头音
▪ 知 彻 澄 日 是舌上音
▪ 牙音 君 溪 群 来 疑 等字是也
▪ 齿音 精 清 从
是齿头音
▪ 审 穿 禅 照 是正齿音
▪喉 心 斜 晓
பைடு நூலகம்
是喉中音清
▪ 匣喻影
亦是喉中音浊
▪ 刘复《敦煌缀琐·守温韵学残卷》《守温三十六 字母排列法研究》
▪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考证守温 是唐末沙门“南梁”非朝代名而是地名。
▪ 声母:母、纽、声纽、声。
▪ 清:声带不振动,又称不带音。浊:声带振动, 又称带音。
▪ 全清:声带不振动,不送气。次清:声带不振 动,送气。
▪ 全浊:声带振动。次浊:鼻音、边音、闪音、 半元音。
▪ 五音、七音:传统音韵学按发音部位给声母分 为唇、舌、齿、牙、
▪ 喉五类,称作五音,后来又增加了半舌音和 半齿音,称为七音。
工:江虹红缸杠肛冮讧荭鸿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定, 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人难 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生, 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具体 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不 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坐 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但 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是 可信的。
五 古音韵主要概念: 音韵学:声韵学,汉语音韵学; 声、纽、声纽、字母、母。 韵、韵母、韵目、韵部、韵类、韵摄。 五音、七音、清浊、 音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开合洪细,
一 上古韵部的研究方法
1 系联法 把韵文中押韵的韵脚字归类,凡 是能够押韵的韵脚字串成一串,每一串就 基本属于一部。主要资料《诗经》,扩大 到《楚辞》和其他韵文。
▪ “守温三十六母”:《玉海》:“守温有三十 六字母图一卷”。但已无所见。后来刘复(近 代语言学家。1891----1934)在法国国家图书 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里面有一个写的很坏、 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个字。背面有“三十 字母敲韵”六字。
▪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音韵
一 音韵学的性质、与语音学的关 系。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语音发展规律的 科学。它以古代语言材料为研究对 象,是历时的状况研究。语音学以 现代语音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是 现实的规范化与正确发展的研究。
二 音韵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内容:
上古:先秦 《诗经》为代表
——古音学
中古:唐宋 《切韵》一系的韵书为代表 ——
今音学
近古:元明清 《中原音韵》为代表 ——北音学
现代:现代 普通话 北京音系
——语音学
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 ——等韵学
(等韵的原理、等韵图的编制、流变)
三 音韵学的体系
音韵学研究已基本理清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但 是,具体拟测每一个字的读音时却出现了很大的 分歧。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任一历史时期的时间跨度都是数百年,甚至上千 年,这么长的时间语音的变化自然是很大的;中 国自古以来就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林立, 再加上政治文化中心几经转移,官话的变化也很 大,更不用说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互相渗透了。 因此,古音韵的语音体系是综合体系,不是单一 体系;古汉语语音拟测不可能完全统一,可以做 讲课或有声语言应用参考。
二 上古韵部研究归部状况: 顾炎武 分古韵十部 江永 十三部 《古韵标准》 段玉裁 十七部 《六书音均表》 孔光森 十八部 朱骏声 十八部 王念孙 二十一部 江有诰 二十一部 章炳麟 二十二部 戴震 二十五部(分阴、入、阳) 黄侃 二十八部(分阴、入、阳) 王力 三十部
三 上古声部的研究方法 1 谐声法 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声符的
四 上古声调研究
清代开始研究上古声调,顾炎武、江永认 为上古四声一贯(只有一个声调)。黄侃: 平、入两声;段玉裁:平、上、入三声, 孔广森:平、上、去三声;王念孙、江有 诰:平、上、去、入四声;王力:先分平 入,后分长短:长平、短平;长入、短入 四声。现在没有定论。
▪ 一 中古声母系统
▪ 中古声母系统是唐宋音韵学家在“守温三十六 母”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