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写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评说
"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或在古迹、古人后加、
等。

写作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诗词内容
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
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艺术手法
(1)“诗”与“史”(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语言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
长安、汴京 B.赤壁、新亭、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
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表达风格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
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
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
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

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

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

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

”杜甫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

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

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

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

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

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

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

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

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

但是,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

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

遣辞虽不藻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前人说,“诗贵有眼”。

“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岂止是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啊!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

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

正因为如此。

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
富。

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怀古伤今
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
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
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
杜牧的《赤壁》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
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
使人耳目一新。

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亭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
刺。

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功的希望。

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
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
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
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

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领悟感情,触发共鸣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杜甫《咏怀古迹》: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
“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不同的写法,是由不
同的主题决定的。

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
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有用典的,如《念奴娇o赤壁怀古》。

在章法上,或
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李白的《越中揽古》:“
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
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赏析】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

他登上岘山,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

“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
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
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
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西塞山怀古千
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824),诗人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径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
梁、陈也都相继覆亡的历史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

结尾以旧时遗留下来的营垒
苍茫的历史感。

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
〔孙策
199年)冬,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和向西扩张的需要,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再攻夏口亦胜。

整个战役获黄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财物山积。

西塞山成为孙氏辖地。

〔三国战乱〕孙策死后,黄祖又经常侵扰西塞山,孙权也三次
“铁锁横江”重点把守。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
“受皓
之降”
朝唐曹王皋复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过血风腥雨。

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描写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联想到唐末时势,不禁生出吊古伤时之情。

长江之上,细雨霏霏,长江岸
梦一般地消失了,鸟儿似乎也在为此而悲鸣,但又有什么用处呢,只是“空啼”而已。

在诗人这样的感情投注下,自然界的景物也都带有了感情色彩。

然而,鸟既有情,草、柳却无情,江草依旧萋萋而生,而台城上的柳树更是最为无情,在春雨滋润之下,繁盛而茂密,枝叶浓
而越长越茂盛。

如此写植物无情,实则反衬自己多情,诗人目睹唐王朝将亡之势,不禁悲从中来,引古伤时,感情表达得极为深沉。

全诗无句不佳,故成绝唱。

金陵五题·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鉴赏:1、诗人的感叹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
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艺术手法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
来。

鉴赏:建安十七年(212)
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

到唐代已经荒废。

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
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前人说它“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