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与哥特文化
哥特文化的背后
哥特文化的背后我大概已经记不太清楚几年前在上海偶然陪着朋友一起去看的那场Lacrimosa演唱会的细节了,那个时候我还并不太清楚哥特究竟是个什么意思的词语,但我的朋友却是哥特文化的忠实爱好者。
我只记得在那场演唱会里台下的观众都是一脸的憧憬并且为之疯狂,被打着浓厚哥特标签的音乐,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
而哥特音乐仅仅是哥特文化的一小部分,哥特这种一路从艺术走向文化的文化,对大部分来说还是陌生的,而它的确以鲜活的姿态活跃在这个时代的一个角落,并用它的精神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哥特?哥特,在词典里的第一个解释是古代的民族,而现在定义里的哥特却和这个民族没有多大的关系。
提起哥特,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欧洲那些有着高大的梁柱、尖拱形天花板和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的建筑,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哥特式建筑。
去过欧洲城市旅游的人也许印象更为深刻,这些建筑大多是教堂,其高耸入云和直指天空的形态代表着西方基督教精神的内涵。
即使是现在来看,哥特式建筑那种能够使人从心底觉得自己渺小而谦卑的功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哥特式艺术以一种外在性的凝固形式即哥特建筑深刻的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着的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和崇敬。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传递的精神内涵无疑是能够让人窒息的,甚至会被人称作是带着病态情绪的,这样那样的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理解和评论也是同时代表着人们对于哥特这种文化的态度,包括其中的当然还有以黑暗、神秘和恐怖为主基调的哥特文学。
这里要说到的便是在文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哥特式文学,哥特式文学以哥特小说的形式将哥特文化独特的风格呈现在纸上,并且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表达哥特式的精神内涵。
吸血鬼显然是哥特小说中最为典型的形象,为什么会是吸血鬼成为最早并且最能表达哥特式精神内涵的形象?首先,吸血鬼这个形象其本身是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真实的接触到吸血鬼,因此对这个形象有着自然的恐惧;其次吸血鬼这个形象在夜间活动吸人血致人命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了哥特文化中的黑暗与残酷。
哥特故事七篇
哥特故事七篇引言哥特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文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类题材。
这些故事通常以黑暗、恐怖和超自然为主题,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氛围营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本文将以七篇哥特故事为线索,探讨哥特故事的特点、起源和影响,并深入剖析其中的精彩之处。
哥特故事的起源1.古代神话与传说–哥特故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与传说。
各个文化中都存在关于吸血鬼、巫婆和不死生物等超自然主题的故事,这些元素成为后来哥特故事的基础。
–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界故事,以及北欧神话中的世界树和神界的描绘,都为后来哥特小说中的幻想元素提供了素材。
2.文艺复兴时期的恐怖与奇幻–在文艺复兴时期,恐怖和奇幻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包含了诅咒、幽灵和妖魔的元素,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恐怖感。
–此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神秘主义作家达尔洛的小说《伊斯嘉·斯蒂瑟塔》和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短篇小说集《夜曲》也影响了后来哥特小说的发展。
哥特故事的特点1.黑暗叙事风格–哥特故事通常以黑暗的氛围为特点,通过描述阴森的场景和人物来营造恐怖的氛围。
例如,巴洛克建筑和墓地常常被用来描绘哥特小说中的场景。
–这种黑暗的氛围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引起了强烈的恐怖感。
2.超自然元素–哥特故事常常包含超自然的元素,如吸血鬼、幽灵和巫婆等。
通过添加这些超自然元素,哥特故事增加了故事的奇幻性和恐怖感。
–超自然元素还可以代表人类的恐惧和欲望,探讨生死、善恶和道德等哲学问题。
3.情感的扭曲与病态–哥特故事中的人物常常被描绘成情感扭曲和病态的形象。
他们可能经历了创伤、失去亲人或受到压迫,从而导致了内心的变态和病态。
–这种情感的扭曲给人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和恐怖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败坏。
哥特故事的七篇代表作品《德古拉》•作者:布拉姆·斯托克•内容概要:《德古拉》是一部经典的吸血鬼题材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吸血鬼德古拉的恐怖冒险。
吸血鬼文化
作者
安妮·赖斯 于 1976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 夜访吸血鬼(1994)
故事以谈话方式展开,通过吸血鬼路易讲述自己的故事把 读者带入那个迷幻阴暗的神奇世界。路易因弟弟的自杀而 深深自责,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偏偏遇上一个名叫莱 斯特的吸血鬼,从他那儿获得了永生。 莱斯特为了留住路 易,把年仅5、6岁的小女孩克劳迪娅缔造成为吸血鬼,迫 使路易为了照顾她而杀人,60多年后,克劳迪娅意欲摆脱 莱斯特的控制,设计将其杀害 , 并与路易逃往欧洲 , 找寻 其他吸血鬼,在巴黎一座名叫“吸血鬼剧院”的地方,他 们遇上了以阿尔芒为头领的吸血鬼群。 路易被阿尔芒所吸 引,同时他高雅而忧郁的气质也吸引了对方,此时死而复 生的莱斯特突然出现在巴黎,使得吸血鬼们以“谋杀同类” 的 罪名处死了克劳迪娅。路易一怒之下烧死了他们,与阿尔 芒离开法国,回到新奥尔良。路易最终与阿尔芒分开,独 自去面对他吸血鬼孤独的永生。
恐怖只是外衣, 人性才是真谛。
• • • • • •
一,什么是吸血鬼 二,吸血鬼的起源 三,吸血鬼的特征 四,文学作品中的吸血鬼 五,电影作品中的吸血鬼 六,吸血鬼形象的魅力
什么是吸血鬼
• 吸血鬼(vampire),意思是嗜血、吸取血液的 怪物的意思,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之所以 说是魔怪,是因为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不 是神,也不是魔鬼,更不是人。 在西方有着大 量的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现在, 吸血鬼也用作比喻榨取他人血汗、劫取他人钱财、 思想或者其他资源的人。 •
Dracula (1992)
Der Traum des Allan Grey (1932)
暮光之城 Twilight
吸血鬼—西方文化的神秘主题
吸血鬼—西方文化的神秘主题内容提要:吸血鬼文化属于西方地下文化的一支,发源于欧洲,在现代主要通过文学和影视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怀着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情走近幻想中的吸血鬼。
吸血鬼文化也深深地吸引着笔者,不过主要局限于其有关的影视作品,每部最新的吸血鬼作品发布我都会下载来看。
然而,对于吸血鬼的文化笔者确知之甚少,希望通过对该专题的研究丰富相关的认知。
关键词:吸血鬼德库拉迷信吸血鬼(vampire),意思是僵尸、吸取血液的恶魔的意思,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
作为一个和人类关系密切的恶魔形象,它在开始的几百年的传说里一直带有离奇而恐怖迷幻的色彩。
近百年来,随着浪漫主义文学和影视兴起,带有神秘唯美的吸血鬼形象更成为了浓郁而坚持的文化情节——一个从宗教走向感性膜拜的奇特的夜之魔鬼。
一.吸血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吸血鬼与鬼魂:鬼魂是不属于肉体躯壳的精神物质,我国关于鬼魂的传说很丰富,笔者就不赘述,而吸血鬼是附体的幽灵,是被从遗弃的世界里出来的恶灵所占据的身体。
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实体。
吸血鬼与僵尸:我国也有关于僵尸的传说,这与西方的僵尸相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盛产关于僵尸的影片,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思维,其中林正英的僵尸系列较为典型。
而吸血鬼与僵尸的本质区别就是吸血鬼有思维,和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他们只在夜晚活动。
二.关于吸血鬼文化的起源在欧洲,从历史开始的时候,就蔓延着吸血鬼的传说。
成千上万的人们相信这一传说并在黑暗里因为这个传说而颤抖。
1. 一般认为,吸血鬼传说起源于人们对血的恐惧与崇拜。
希伯来人对血的崇拜和恐惧形成了一种难耐的情结,一方面血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而另一点上他们又把血认为是灾难不祥的标记。
基督教认为,血同样代表着罪恶。
《旧约·利未记》有这样的描述:“我对以色列的孩子说,你们不可吃任何活物的血,因为那就是它们的生命,否则你们就会受到惩罚!”。
2.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难以确定,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论点:该隐:因杀兄弟而受上帝诅咒。
哥特风格与吸血鬼的传说
哥特式风格现今的演绎
位 于 欧 洲 的 最 老 的 城 马 斯 垂 克
这座1438年建成的大型建筑一直以来都作为修道院和教堂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整座建筑进入年久失修的空置状态,一直到2000年,Camille Oostwegel以大规模的 整修保持了它往日的尊严。原有的高坛现在成为夹层餐馆,大大的玻璃窗外是迷人的 闹市风景。整个建筑有效地整合了接待区、会议室、图书馆、古董房和咖啡吧,证明 现代风格也能与中世纪建筑艺术完美地结合。建筑师创造性地解决了不同结构之间的 过渡,包括用玻璃电梯把教堂和修道院连接起来。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 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 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 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 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的哥特式建筑有 教堂 教堂 国 教堂 国 特 教堂 法 国 。 哥 式 一 于 艺 , 有 。哥 式建筑的特
吸血鬼的起源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难以确定,但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论点: 1.莉莉斯(Lilith)。莉莉斯是巴比伦女妖莉莉图(Lilitu)的前身,是亚 当的第一任妻子。莉莉斯被亚当抛弃后,就变成众妖魔鬼怪的女王(也是撒旦 的情人)。她吸食婴儿的血,会让熟睡的年轻男子丧失生气。 2.该隐(圣经,创世纪4:1-16),因杀兄弟而受上帝诅咒。 3.加略人犹大,出卖耶稣的门徒,后来因为后悔而自杀(圣经,马太福音27: 3-5)。传说上帝使他不死,永远孤独,用作惩罚他。所以,现在的吸血鬼, 都须保持神秘,永远孤独。 有推测表示吸血鬼的故事最早来自远东,商人们通过贸易航路把传说带到了 东欧。诞生了现代版本的吸血鬼神话。斯拉夫语地区的吸血鬼民间传说最多, 历史可以追溯到基督教与异教信仰激烈冲突的9世纪。 事实上,在18世纪前是没有现代意义上吸血鬼一词的。英语中第一次出现这 个词是在1732年。
《吸血鬼》赏析
《吸血鬼》赏析吸血鬼,是具有令人着迷的神秘和诱惑力的存在。
在文学、艺术甚至流行文化中,吸血鬼的形象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吸血鬼形象的解析和赏析,探讨吸血鬼为什么在文化中如此深入人心,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一、吸血鬼的起源与传承吸血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与传说。
在古希腊、古罗马甚至中国等国家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各种各样形态的吸血生物。
然而,真正将吸血鬼形象推向高潮的,还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哥特文学中,如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等。
二、吸血鬼形象的诱惑与吸引力吸血鬼形象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所具有的超自然力量和永生不死的特性,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其具有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吸血鬼往往以一种美轮美奂的形象出现,拥有令人心驰神往的外貌和气质,能够吸引人类倾慕并投入无尽的爱恋之中。
同样,吸血鬼也象征着禁忌和欲望。
他们需要喝取鲜血以维持生命,这种生命力的来源往往是人类。
在吸血鬼与人类之间产生的亲密关系中,既有禁忌的惊悚感受,又有对于禁忌欲望的满足。
三、吸血鬼文学与电影的影响力吸血鬼形象对于文学和电影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从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到现代文学作品《暮光之城》,吸血鬼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在电影界,以《吸血鬼日记》系列、《暮光之城》系列和《白夜行》等为代表的吸血鬼题材电影更是层出不穷。
吸血鬼题材的文学和电影作品,无论是受众的数量还是影响力都非常庞大。
人们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深入了解吸血鬼的神秘世界,感受到恐怖和刺激,并思考人性、生命和死亡等深层次的问题。
四、吸血鬼的象征意义吸血鬼形象背后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也是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吸血鬼往往被视为永生的象征,代表着对于死亡的恐惧和追求永恒的渴望。
同时,吸血鬼也象征了欲望与堕落,尤其是对于禁忌欲望的满足,使读者和观众们对吸血鬼情有独钟。
此外,吸血鬼形象还体现了一种边缘性的存在。
他们不属于人类世界,但又与之紧密相连。
无影之影_——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引言:吸血鬼作为一种神秘的生物,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传统的吸血鬼传说到现代的吸血鬼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吸血鬼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分析吸血鬼符号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吸血鬼的起源和传统形象的塑造1.1 吸血鬼的起源吸血鬼传说最早出现在古代民间传说中,各国都有各自的吸血鬼传说。
比如,希腊有灵魂穿透者,斯拉夫有古斯特,中国有饿鬼等。
这些神秘的生物以吸取生命力或生命血为生存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好奇。
1.2 传统吸血鬼形象的塑造在欧洲文学中,吸血鬼形象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哥特文学作品中,如不列颠的吸血鬼猛瑟斯特和德国的哥特式小说《吸血鬼》。
在这些作品中,吸血鬼被描绘成纯粹邪恶的生物,以血为食,无情无爱。
这种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部分: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崛起2.1 吸血鬼小说的兴起19世纪末,吸血鬼小说开始兴起,如布拉姆·斯多克的《德古拉》。
这些小说将吸血鬼形象与浪漫主义文学相结合,增加了吸血鬼的神秘和吸引力。
同时,由于吸血鬼的不死和超自然能力,吸血鬼形象也被赋予了力量和永生的象征意义。
2.2 吸血鬼电影的崛起到了20世纪,吸血鬼进入了大众视野,吸血鬼主题的电影开始兴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31年的《吸血鬼》和1992年的《布拉姆·斯多克的德古拉》。
这些电影将吸血鬼形象塑造成具有浪漫吸引力的角色,进一步丰富了吸血鬼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
第三部分:吸血鬼符号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重要性3.1 吸血鬼作为反英雄的形象在现代流行文化中,吸血鬼通常被描绘成具有反英雄特质的角色,如《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
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又被束缚于自己的诅咒中,既吸引人又可怜。
这种形象在年轻读者中特别受欢迎,因为他们可以在吸血鬼身上找到自己的困惑和矛盾。
哥特的21种分类
哥特的21种分类如果你还没试过哥特风格的金属、摇滚、交响等等,实在是太遗憾了,如果你愿意尝试几首,或许就会找到与你灵魂共鸣着的东西。
trust me.如果你是哥特的乐迷,这里是你的归属。
-------------------------------------------------------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更像一种反讽,一种思想表现方式。
它是一种说话方式,一种嘲笑社会悲哀的声音,阴暗的外表下,有着一种对生命的狂热。
----------------------------------------------------------------最后这里属于哥特和参与其中的点点友人!类型一:传统歌特根源:80年代音乐/兴趣:Bauhaus, Siouxie and the Banshees, The birthday Party, The Sisters of Mercy和其他batcave乐队装束:深受punk影响-渔网,皮夹克,穿孔,浓妆,蓬蓬头,捆绑装束,大量黑色理念/特点:深信“歌特”已死传统哥特:传统哥特的装束深受朋克影响,鱼网、皮夹克、穿孔,此外也包括浓妆和蓬蓬头,偶有捆绑装束,当然会大量使用黑色。
如果他们不是在听那一大票唱片,那就是在哥特俱乐部享用snakebite & black(一种果酒、啤酒、黑醋栗调配的饮料)和丁香烟。
类型二:浪漫主义歌特根源:关注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创造出的黑暗,感性的神秘世界,以及受其影响的电影音乐/兴趣:文学和诗歌,民谣、天音类暗潮:All about Eve(夏娃的一切)、Faith and the Muse(信念与缪斯)、Love Sprials Downwards (爱盘旋而下)。
当然古典音乐也是他们的选择比如巴赫和瓦格纳装束:大量天鹅绒和蕾丝,宽松的衣服(维多利亚式或中世纪)理念/特点:感情丰富,有创造力,爱幻想,对它们来说枯萎的玫瑰,藤蔓缠绕的墓地和头骨都是蕴藏极大美感的东东...浪漫哥特:关注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创造出的黑暗,感性的神秘世界,以及受其影响的电影。
哥特式风格介绍
哥特式风格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
黑暗给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哥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
以《指环王》、吸血鬼系列为代表的哥特电影正在火热票房,哥特音乐复苏并迅速发展,甚至连时装界也跟着掀起了哥特风潮。
冷静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汹涌并不止是单凭市场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东西。
哥特文化从中世纪的兴起,几经波折发展到今天的卷土重来,有着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
我想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整个人类在20世纪都愈来愈深地感觉到生存意义的质疑。
这种虚无主义的发展标榜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二战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神学复苏的思潮即是证明。
哥特风潮的回归,与其说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如说是大众有意识地发掘出了这种亚文化形态,并进一步完善了它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实质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学的宗教。
这个题目或许太大了,那么就让我从哥特音乐开始谈起罢。
从早期哥特或者说是后朋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摇滚经历了数次狂潮的洗礼发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简约的嘶吼已显出颓势,转向压抑和自省。
大概是punk族向社会宣泄了所有的不满之后,发现一切依然故我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
而在主流社会的门冷冷紧闭的同时,一扇黑色的刻满中世纪浮雕的神秘大门悄悄地向他们敞开了。
Punk 族们凭着叛逆的勇气闯入了这片曾经被称做哥特的禁地,并在那里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
哥特,这个潜伏了几个世纪的魅影终于重见天日,摇滚乐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
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
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摘要]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后,哥特电影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首部影片上映以来,这一系列的影片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解读其背后的哥特文化内涵[关键词]哥特电影;《暮光之城》;吸血鬼形象;狼人形象;哥特文化一、哥特电影与《暮光之城》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当下,哥特建筑、哥特文学、哥特音乐、哥特电影等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球各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但哥特风格起源之初在欧洲却并未受到欢迎。
“哥特”一词最早是北欧部落的名称,受哥特部落的原生态特点影响,“哥特”被认为是野蛮、愚昧、恐怖、黑暗的代表。
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最初体现在建筑中,12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城堡的建筑特点是尖顶、石壁、彩窗,其内部环境较为幽暗,虽然这一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城堡在欧洲流行了多个世纪,但依然因其所营造的幽暗空间氛围而遭到业界人士的诟病。
当历史的车轮转至18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潮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哥特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反叛传统文化的代表。
随之而来的是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的首次兴盛,哥特文学便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题极端、风格黑暗的哥特小说不�H涉及死亡、仇杀、虐待、变态等内容,还出现了吸血鬼等鬼怪形象,随着布朗、爱伦・坡、霍桑、华盛顿・欧文等著名文学家的哥特小说创作,哥特文学逐渐确立了自身在欧洲文坛的地位,一改往日的边缘化处境,甚至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对于哥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成为艺术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1910年,首部改编自哥特小说的电影上映,讲述了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1922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再次被翻拍,即由导演茂瑙执导的影片《诺斯费拉杜》,《诺斯费拉杜》不仅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还成功地进军美国好莱坞,直接影响了好莱坞哥特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哥特式文化
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法 国 的 巴 黎 圣 母 院 威尼斯的总督宫ຫໍສະໝຸດ • 哥特式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 哥特式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于十二世纪 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 巴黎附近。从来源上看,哥特式美术和建筑借鉴 了罗马技术,但是把它们置于与前辈完全对立的 一种革新的美学观点。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 是运用了飞檐扶壁,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 减轻,使在墙面上开出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 同时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这样, 从视觉角度来看,建筑——主要是教堂——具有 高耸入云的外观,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 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更高的中庭的双重 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
• 在早期的哥特式艺术中,雕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部分。雕像开始从起初附属于建筑结构向独立 的艺术形式转化,形象生动、特征写实的圆雕代 替了浮雕。哥特式教堂的圆柱和墙壁有许多肃然 而立的雕像,这些雕像的写实风格,表明艺术家 们开始重温古希腊雕刻家的经验,这是继古典时 期以后,雕塑开始赢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后期的 哥特式雕塑在风格上也多是起源于哥特式教堂建 筑上面的雕像。
• 八十年代,哥特乐队们在商业上取得 了一系列成功,Th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All About Eve、The C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Christian Death这些乐队都有过上榜歌曲,他 们所界定的“经典歌特”之声是这样 的:清脆的曼陀林风格的半原音吉他、 沉稳的单音符贝司线条、简单但快速 的节奏、浓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阴暗的 演唱。尽管一些“经典”的歌特乐队 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并且仍能得到当 今歌特族的热爱,但今日歌特文化的 主角已不是他们了。
哥特文学中邪恶的本质
哥特文学中邪恶的本质一、哥特文学概述哥特文学是兴起于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探讨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与黑暗面。
哥特文学通常描写了一些邪恶、恐怖、神秘和灵异的情节和角色,其具有浓郁的神秘和幻想性。
作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文学形式,哥特文学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二、哥特文学中恶的形象在哥特文学中,邪恶是文学重要的主题。
哥特文学特别善于创造那些充满恐惧、邪恶和阴暗力量的形象,其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恐吓我们,而且要向我们展示邪恶的本质。
在哥特文学中,恶的形象经常被描述得极其细致而逼真。
从吸血鬼、狼人到僵尸,都成为了哥特文学中的常见形象,这些形象都指代了所谓的“邪恶”。
三、邪恶的本质哥特文学探索了人性中邪恶的本质。
通过哥特文学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邪恶的精神分析。
在哥特文学中,邪恶的本质通常表现为人们的恐惧、渴望和自我毁灭的本能。
邪恶是由人类心灵深处的自我矛盾和情绪压抑形成的。
哥特文学努力向读者表现邪恶是如何从人性纠缠而来,如何在人性的一个角落中潜伏并暴露出来。
同时,哥特文学通过赋予恶的形象一些人性特点,使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入理解邪恶的本质。
四、哥特文学中邪恶角色的特征在哥特文学中,邪恶的形象通常被赋予了一些极其悖异的人性特征。
通常,这些角色不仅具有邪恶的行为特点,而且在性格和外表上也透露出更多的复杂性。
例如,吸血鬼德古拉,表面上是一个富有魅力的男人,但他却同时是一个血腥暴力的杀手。
再如,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虽然是一个残忍的怪物,但他却思考复杂,笃信人性的种种。
总之,哥特文学中的邪恶角色总是具有一种复杂多重的人性特质,但面对邪恶的诱惑时,这些特征却总是被掩盖和压抑。
五、结语哥特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强烈和深刻的视觉冲击,它的主题涵盖了许多人性难以触及的面向。
恶在这些作品中既是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让人们多了一种认知角度的力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哥特文学都是堪称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万圣节传说中的怪物与恶魔
万圣节传说中的怪物与恶魔万圣节,又称为Halloween,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凯尔特人民族。
这个节日以庆祝秋天的到来,纪念逝去的亡魂和祖先,同时也成为孩子们穿上各种奇装异服,挑战勇敢的神秘之夜。
在万圣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经常会提到一些传说中的怪物与恶魔。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精彩的传说。
1. 吸血鬼吸血鬼是万圣节传说中最为著名的恶魔之一。
据说吸血鬼会在夜晚苏醒,寻找人类的鲜血来维持生命。
他们通常被描绘成全身包裹在黑色斗篷中的高瘦人形生物,具有尖牙和红色的眼睛。
吸血鬼传说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各类文学、电影作品的灵感来源。
2. 狼人狼人传说也与万圣节紧密相关。
狼人据说是人类与狼之间变形的怪物。
在满月之夜,他们会失去理智,变成狼形并开始捕食人类。
人们认为只有用银制品可以击败狼人,因此在万圣节的装饰品中常常使用银色的元素,以防止狼人的侵袭。
3. 女巫女巫是万圣节传说中的怪物之一,她们被认为是邪恶力量的化身。
传统上,女巫被描绘为老年妇女,戴着黑色的尖顶帽子,骑着扫帚在夜晚飞翔。
女巫被认为可以施展各种魔法,并与恶魔达成交易。
在万圣节期间,女巫的形象常常出现在装饰和化妆的元素中,给人们带来神秘和恐怖的氛围。
4. 法兰肯斯坦的怪物法兰肯斯坦的怪物是由小说《科学怪人》中创作出来的传说人物。
这个怪物是一个由零散的人体部分拼凑而成的生物,虽然身体强大,但缺乏情感和人性。
他被描绘成一个头发长长、皮肤苍白、伤痕累累的怪物,常常被当作万圣节的装饰品之一,以营造可怕的氛围。
5. 哥特式吸血鬼哥特式吸血鬼是由19世纪文学作品中创作出来的怪物形象。
哥特式吸血鬼通常被描绘成带有浓重白粉妆容的男性或女性,他们以高雅、神秘和阴郁的形象示人。
哥特式吸血鬼拥有超凡的能力和永恒的生命,常常成为万圣节派对和化妆舞会的主题角色。
以上这些怪物和恶魔的传说都与万圣节紧密相关。
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恐怖和刺激,也成为人们享受惊险和创造独特装扮的机会。
浅谈哥特式文学(文学论文)
浅谈哥特式文学【论文摘要】:哥特式文学哥特式文学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其内容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灵等为主,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
它最令我们着迷的地方是对于气氛的制造,恐怖的、惊悚的、紧张的……事实上,对于我们来说,比起那些理论和思想性很强的文学,哥特式文学让人读到紧张恐怖的情节、感受到浓浓的“哥特味道”更重要。
但也因此,哥特式文学一度被人忽略甚至被批判,直到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才被当成正式的文学体裁。
【关键词】:哥特式文学发展【前言】: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
公元376年,该部落开始联合其他部落向罗马帝国大举进攻,并于410年攻克罗马,在城内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从那以后,“哥特”便有了“掠夺、野蛮”的含义,虽说他们后来撤离了罗马,在法兰西和意大利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自公元6世纪起,“哥特”的含义逐步有了扩展,人们开始用它来泛指日耳曼所有部落,其中包括449年以后定居在英格兰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而“哥特式”也成为指代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个术语。
但这时,“哥特式”还没有摆脱“掠夺、野蛮”的含义。
这可从“中世纪”(公元7世纪至13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theDarkAges)得到见证。
当时的英国评论家内森·德雷克即有这样的评论话语:“欧洲基督教黑暗时代是以粗暴、凶残的征服者的野蛮和无知为特征的。
”到了公元18世纪,“哥特式”依旧保留着“野蛮”的词义。
据这个时候问世的塞缪尔·约翰逊编撰的《英语词典》所下的定义,“哥特”这个词仍旧表示“未开化者,缺乏一般知识者,野蛮人”。
一、哥特式文学的诞生哥特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风格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在1764年Horace Walpole发表他的小说《The Castle of Ortanto》。
对于小说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戏剧性的情节以及超自然的神秘感觉论,当时的众多文学评论家给予了猛烈的批评。
万圣节的典型角色与形象解析
万圣节的典型角色与形象解析一、引言万圣节,又称为万圣夜,是西方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孩子们穿上各种有趣的服装,化妆成各种典型角色和形象,走上街头化神秘游行活动。
本文将对万圣节的典型角色和形象进行解析。
二、经典角色1. 僵尸(Zombies)僵尸是万圣节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他们时常出现在恐怖片中,以慢吞吞的步伐和脱落皮肤造型而闻名。
人们通过使用面具、特殊化妆技巧和浑身灰尘的服装来扮演僵尸。
这个形象成功地将恐惧感传达给观众,并让他们感受到了暂时摆脱现实世界的乐趣。
2. 吸血鬼(Vampires)吸血鬼是另一个极具魅力且广为人知的角色。
他们通常被描绘成带着黑礼服、白领带以及长而锋利的獠牙。
吸血鬼扮相的灵感来源于传统吸血鬼形象的典故,如德古拉伯爵。
扮演吸血鬼的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假牙和特技妆容来增强他们的角色形象,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
3. 魔女(Witches)魔女是万圣节中最受欢迎和认可的角色之一。
她们通常被描绘成长着绿色皮肤、戴着尖顶帽子、身穿黑袍的女巫形象。
有些人还会配备一个扫帚,增添了更多幻想元素。
魔女角色在文化中深受喜爱,并且能够给人们带去欢乐与惊喜。
4. 幽灵(Ghosts)幽灵是万圣节中常见的恐怖角色之一。
他们被描述为透明、飘渺,并且经常出现在黑暗、阴森的场景中。
对于扮演者而言,通过使用白底布料和特殊化妆技巧可以轻松地塑造出幽灵般的外貌。
这个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了神秘和诡异,并引导他们进入一个充满吸引力和娱乐性的虚拟世界。
三、创新角色1. 哥特式女伯爵(Gothic Countess)哥特式女伯爵是近年来在万圣节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一个角色。
她们以黑色礼服、华丽的珠宝和浓妆为特点,混合了中世纪贵族与哥特文化的元素。
这个形象展示了神秘和权力的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独立自主、不拘一格的态度。
2. 软萌动物(Cute Animals)除了传统恐怖角色外,万圣节还有一些可爱而有趣的角色出现,比如小猫咪、小兔子等软萌动物。
吸血鬼的文化来源
形象特征
• 传统东欧民间传说中的吸血鬼,和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有很大的不 同。其特征包括: • 皮肤的颜色发暗,或呈紫色(往往被归因于吸过了血)。 • 尸体肿胀。
– 往往是由于细菌造成腐败胀气。
• 从棺材中发掘出来时,口鼻处有血迹。 • 左眼往往是睁开的。 • 头发和指甲会继续生长。
– 实际上,头发和指甲在死后继续生长一说,主要是因为人死后皮肤会收 缩,造成原本藏于体内的头发和指甲显露出外面,而造成生长的错觉。
• 巴托里伯爵夫人(Erzsébet Báthory,1560年8月7日- 1614年8月21日):这位夫人是那达斯地伯爵的遗孀,由 于伯爵常年在外征战,伯爵夫人无聊之间,在仆人托尔科 的怂恿下,学习妖术,在1600年伯爵去世以后更加肆无忌 惮,经常挟持附近村庄里的少女,并加以折磨,据相关编 年史记载,伯爵夫人在喝受害者的血时非常快乐,甚至把 血装满浴盆用来沐浴,使自己永保青春美丽。其奶妈尤奥, 管家乌依瓦里,女巫达尔维拉亦有参与此事。1610年12 月30日,她的表兄图尔索伯爵率兵攻克城堡救出一些受害 者,伯爵夫人因其贵族关系,而只被判终生监禁,共犯一 律处以极刑,城堡也由此荒芜。巴托里伯爵夫人的画像现 藏于布达佩斯Andras Dabasi国立博物馆,历史画廊。
THE VAMPIRES
吸血鬼来源
• 传统东欧民间传说中,成为吸血鬼的尸体一般在生前因特 殊的原因而死去,在不同的民间传说中,原因也多样化。 比如: • 生前是女巫。 • 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背叛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死者。 • 被黑猫跳过的尸体。 • 罪犯或自杀的人。 • 被吸血鬼袭击咬死的人。 • 为了防止这些死者可能会变成吸血鬼,一般会进行特殊的 葬仪,例如:面朝下埋葬、在尸体旁放置镰刀以驱散意图 占据死者尸体的恶魔、在尸体上放置十字架,等等。
哥特式艺术简介
● 在中国境内知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北京的西什库教堂、洪家楼天主教堂、永宁天主教堂等等。
●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ribbed vault)。
● 哥特式建筑以优秀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 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 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 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 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是夸张的、 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 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教堂墓园等等。
起源
● 哥特(Gothic),又译为“哥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 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 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 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 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 为“野蛮”。
● 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 式(Flamboyant)等晚期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特 征。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则综 合了法国盛期哥特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意大利的哥特式则更多保留有 古典和拜占庭的传统。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哥特文化起源于欧洲,最早出现在2世纪初的苏美族(Goths)中。
哥特文化包括原始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
原始的哥特文化坚持种族、家族等旧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在对西欧文明产生的冲击时,维持了一定的抵抗力。
而现代的哥特文化则被视为一种反文化,以黑色为主色,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表现,以及反对传统的人文主义。
在18世纪末期,哥特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兴起,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运动,也是一种文化运动。
哥特文艺复兴运动源于路德教改革之后的木匠印刷术革命,而这一运动的精神气质,与现代的哥特文化息息相关。
哥特文化有着鲜明的思想和视觉风格。
在思想上,哥特文化强调对人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鼓励人们在表达自己和谋求自由之间,积极地寻找平衡点。
视觉上,哥特文化以黑色为基调,这是因为哥特文化希望表达的是一个神秘、超自然的力量,黑色不仅令人联想到黑魔法、黑巫术等,更能够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和精神性。
哥特文化在音乐、艺术、电影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音乐上,哥特文化早期的代表作品是《暗黑天堂》(Darkwave),它利用大量的幽暗、压抑的音乐元素,传递着人们对神秘、诡异世界的探索和渴望。
此后,哥特文化逐渐演变成了冥想、诗意的形式,例如电子音乐、工业音乐等。
在艺术领域,哥特文化最著名的代表是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尖拱、菱形拱顶、大尺寸彩色玻璃窗等为特征,是一种风靡整个欧洲的建筑流派。
此外,哥特文化在绘画、文学等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卢梭的《恶魔的遗产》、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巴勃罗·皮卡索的黑牛头等。
在电影方面,哥特文化的代表是吸血鬼电影。
吸血鬼作为哥特文化的主题人物,既代表着黑暗、凄艳之美,又代表着人性的复杂和震撼。
许多经典的哥特电影也在黑暗、诡异的氛围中,塑造了永恒的爱情和复仇的结局。
总的来说,哥特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将古老的传统保留下来,而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发掘新的可能性。
虽然哥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比较特立独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