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_1

合集下载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1.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年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提出,以电影为代表。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样式,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表征。

较之于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电影主要是一种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视觉文化。

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电影史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

视觉文化的概念(名解)其一,视觉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其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

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研究。

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2.解析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①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

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图像压倒文字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

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图像淩越文字,表明了视觉文化不同的特性。

③对外观的极度关注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

是 德 国思 想 家 本 雅 明 , 他认 为机 械 复制 时
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 巨大变革 , 传统 的审
美 景 观 已经 衰 退 , 而 代 之 的是 一 种 “ 取 震
惊” 效果 , 渗透 了其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 洞 见。在此之后两年 ,海 德格尔提 出 了 “ 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 , 他指出 : 世界图
形 态 的转 变 和 形 成 , 标 志 着新 传 播 理 : 也
种媒介。 1  ̄ 9世纪 8 0年代起 , 视觉文化概
念 在 西 方 学术 界逐 渐 被 普遍 接 受 。
的拓展和形成。 此文章将视觉文化传播j 研究学结合起来研究 , 开拓 了视觉文化{ 究的新视野 , 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l 大门。@ 0 4年 5月 2 20 9日复旦大学视:
报 》, 0 7( 2 0 1)
日报 》 为例 , 其在抗战时期在重庆的宣传
就 有 一 定 的公 众 支 持 力 度 。 开辟 的 《 他 读
参考 文 献 ① 展 江 , 哈 贝 马斯 的 《 “ 共领 域” 公
④唐 小兵 ,( ( 现代 中国报刊的 涌现
知 识 分 子 自 我 形 象 的 变 迁 》, tf ht

《 电影美学 》 中预 言, 随着电影的出现 , “
种 新 的视 觉 文 化 将 取 代 印刷 文化 。 进 ” 步 对 视 觉 文化 研 究 起 重 要 推 动 作 用 的

面面 , 对人们 的价值 观 、 道德 观及 社会 观
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对 于何为视觉文化 , 却始终没有 明确的定论 。 米尔佐夫认 为视 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 , 是后现代文化 中
术、 电视 电影 、 报纸广告到诸如科学 、 法律 和医学领域里的视觉 资料等 。 这些 与媒介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

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

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了人类生存的可能。

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1. 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传统文化符号化概述在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符号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符号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符号。

在美国的万圣节活动中,人们常常会穿着中国传统的汉服来庆祝,这种跨文化的符号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新意义。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符号化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新媒体、新科技的渠道传播,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生,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传统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示,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符号化呈现出复合性和多层次性。

在符号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往往被赋予了多重的意义和象征。

在当代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传统文化的美感,更多的是在符号化中融入了当代人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2. 传统文化符号化的意义和影响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符号化的方式,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中传播和延续,使得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

这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符号化的方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方式。

这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平台。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传统文化符号化的方式,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在当代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市场竞争力。

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当代市场注入了更加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在视觉文化时代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认同,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视觉文化研究详细内容

视觉文化研究详细内容

视觉文化研究详细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展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概括总结了本文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艺术作品,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重要性、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当代社会、影响、传统文化、关系、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个体、社会、意义、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总结1. 引言1.1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变得越发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视觉信息的时代。

视觉文化已经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对视觉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影像、符号、视觉语言等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揭示视觉文化与人们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密切关联。

视觉文化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和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转化过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碰撞。

在全球化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理解。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视觉体验和文化认同,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背景传统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交融也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现象。

通过研究视觉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拓展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视觉文化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引言:流行音乐作为当代青年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视觉化的传播形式,通过音乐视频、演唱会等方式,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音乐“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在视觉文化时代,流行音乐如何通过视觉化的传播和与观众的审美互动来塑造独特的音乐体验。

一、视觉化的音乐传播方式1.音乐视频的崛起音乐视频作为最早的视觉化音乐传播方式,通过将音乐与图像相结合,使观众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享受到视觉上的盛宴。

通过人们对音乐视频的追捧和分享,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视觉体验。

2.演唱会的视觉表演演唱会不仅是音乐的现场表演,更是一种视觉化的艺术呈现。

艺人可以通过舞台效果、灯光、服装等方式,将音乐与视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景观”。

观众通过欣赏演唱会的视觉表演,得到了一种更加丰富和深入的音乐体验。

二、流行音乐的视觉化表达手法1.音乐视频的创意拍摄和剪辑流行音乐视频的制作越来越注重创意拍摄和剪辑手法,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将音乐通过图像的表达方式呈现给观众。

同时,音乐视频中的场景、服装、化妆等元素也会对音乐的表达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视觉化特征。

2.演唱会的舞台设计演唱会的舞台设计是流行音乐视觉表达的核心之一。

通过舞台装置、灯光设计、舞蹈编排等手法,艺人能够创建出一个与音乐相呼应的舞台“景观”。

观众在演唱会上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通过视觉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三、视觉化传播对音乐的影响1.加强了音乐的传播力通过视觉化手法的加入,流行音乐在传播上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音乐视频的传播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使得流行音乐不仅能够传递给更多的人群,也使得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分享。

2.丰富了音乐的表达形式视觉化传播使得流行音乐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

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

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

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

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

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

《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

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

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 从传统到现代引言视觉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传统到现代的角度,探讨视觉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传统视觉文化1. 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国传统视觉文化源远流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卜辞、刻石和金石文。

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及由它们演化而来的篆刻、绘画和装饰艺术,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人们重视和强调自然之美,追求和谐与平衡的艺术表达,并借助于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体系传达思想和信息。

2. 东方视觉文化除了中国,东方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视觉文化。

例如,日本的宇治茶道、花道和插花都是以自然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追求简约、自然的美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寻求内心平静和和谐的价值观。

第二部分视觉文化的现代转变1. 工业革命与现代视觉文化工业革命的兴起给视觉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术和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逐渐崛起,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和审美观念。

摄影术使得艺术形象的再现更加真实和便捷,而电影则将故事和声音融入其中,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同时,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传媒的出现,也使得视觉文化从传统的精英文化转变成了大众文化,使更多人都能够接触和参与其中。

2. 数字时代与现代视觉文化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现代视觉文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传统的媒体形式逐渐被数字化取代,平面设计、动画、网络艺术等新兴媒介开始崭露头角。

与传统视觉文化相比,现代视觉文化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充分展示了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部分视觉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视觉文化与身份认同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服饰、建筑到艺术作品,它们都反映了群体特征和个体价值观。

人们通过视觉文化表达对自身群体和社会的归属感,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视觉文化最终版

视觉文化最终版

一填空1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吾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2 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明确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

3、视觉技术的三大发明及对应三种文化历史形态镜子------模仿的视觉文化相机------复制的视觉文化电脑------虚拟的视觉文化4、在波德里亚看来,构成虚拟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模拟和仿像5、从传播媒介来分:口头文化,视觉文化,从地位角度来分:主导文化,新兴文化,衰微文化从传播学角度看,人类传播技术经历三个阶段:口传媒介文化阶段,印刷媒介文化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6、叙事蒙太奇的四种:线性蒙太奇,倒叙蒙太奇,交替蒙太奇,平行蒙太奇7、当代电影的奇观可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8、艺术史家夏皮罗认为,艺术史的历史分期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政治朝代型:例子有,加洛林王朝的,奥拓王朝,都铎王朝②文化型:中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③美学型:罗马式、古典的,风格主义、巴洛克9、符号虚拟论的“宗师”————波德里亚10、言,象,意的关系一直是古典哲学的经典命题11、霍尔区分的观众的三种解码类型:主导性解码协调性解码对抗性解码12、历史叙事的三种类型:①宏观的历史叙事②中观的历史叙事③微观的历史叙事13、1939年,福克斯·托伯特发明了照相机14 麦克卢汉说媒介乃是人的延伸。

15科学的革命是范式的变革一样,视觉文化的演变也就是看范式的嬗变。

视觉文化是就是视觉范式的演变史,亦即福柯所说的认知型的发展史。

16英国美学家克里夫贝尔在对艺术特性惊醒考察时发现,导致艺术独立于其他人类活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摘要】本文围绕着视觉文化研究展开,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后分析了视觉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接着回顾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起源到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最后展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其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 理论框架, 方法论, 当代社会, 发展历程, 未来发展方向, 价值和意义1. 引言1.1 视觉文化研究概述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领域,旨在探讨视觉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视觉文化指的是通过视觉传达和表达的文化现象,包括视觉艺术、影像传播、视觉符号等。

这些视觉元素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审美。

视觉文化研究通过对这些视觉现象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出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人类的观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是如何通过视觉表达得以传达和传承的。

视觉文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重要性、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全面展现视觉文化研究的深远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文化研究、视觉文化学、媒体学、美学和社会学等。

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着重于探讨图像、符号、视觉符号系统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

符号学的理论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一,旨在解析图像中的符号与符号系统。

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化生存研究的开题报告

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化生存研究的开题报告

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化生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视觉语言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日
益重要。

随着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视觉化信息的传递更为普遍
和快速,导致了我们处在一个丰富的“视觉文化时代”。

这种时代的背
景下,视觉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文化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对视觉化生存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了解视觉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下问题:
1. 视觉化生存是什么?
2. 视觉化生存是如何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
3. 视觉文化时代所带来的视觉化生存的变化和发展有哪些?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收集视觉化生存相关的文
献和案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现象和问题。

研究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1个月):文献调研相关文献和案例材料。

第二阶段(2个月):对文献进一步分类整理,并进行实证研究。

第三阶段(1个月):数据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通过对视觉化生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日常生活中视
觉化传达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为视觉传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
实证依据。

研究预期成果为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总结视觉化生存的本
质和特点,并提出对未来视觉传达发展的建议,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是什么?A. 文字分析B. 视觉分析C. 声音分析D. 行为分析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视觉文化研究的范畴?A. 电影B. 绘画C. 音乐D. 摄影答案:C3. 视觉文化研究通常不关注以下哪种元素?A. 色彩B. 形状C. 光线D. 气味答案:D4. 视觉文化研究中,哪种理论对于理解图像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A. 符号学B. 心理学C. 社会学D. 经济学答案:A5. 视觉文化研究中,图像的哪种属性是分析的重点?A. 功能性B. 装饰性C. 象征性D. 技术性答案:C6. 在视觉文化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用于揭示图像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A. 定量分析B. 定性分析C. 形式分析D. 内容分析答案:B7. 视觉文化研究中,哪种类型的图像最能反映社会变迁?A. 广告B. 个人照片C. 艺术作品D. 历史文献答案:A8. 视觉文化研究中,以下哪种技术对图像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A. 印刷术B. 摄影术C. 无线电D. 互联网答案:B9. 视觉文化研究中,以下哪种理论有助于理解图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A. 观众理论B. 接受美学C. 符号学D. 现象学答案:A10. 在视觉文化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用于分析图像的叙事结构?A. 叙事学B. 符号学C. 认知心理学D. 社会学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

答案: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视觉材料,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意义,以及这些视觉材料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2. 描述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视觉文本”概念。

答案:视觉文本是指任何可以被视觉感知和解读的媒介,如绘画、摄影、电影、广告、建筑等,它们通过视觉元素传达信息和意义。

3. 举例说明视觉文化研究中如何分析图像的象征性。

答案: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分析图像的象征性通常涉及识别图像中的象征元素,如颜色、形状、符号等,并探讨它们如何代表特定的概念、情感或社会价值。

第六章 视觉文化 《文化研究导论》

第六章  视觉文化  《文化研究导论》

主要特征
女性处在被动的、被人观看和被展示的位置上, 而男性则是主动的、看的载体。
电影选择以视觉快感为轴心的方式来安排,叙 事的要求或逻辑被边缘化为外在的、可有可无 的因素。
2.奇观电影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奇观可称之为动作奇观,如《卧虎藏 龙》。
第二种奇观可概括为身体奇观, 如《阿凡 达》。
第三种奇观可谓之速度奇观,如《007》系列。 第四种奇观可名之为场面奇观,如《星球大
视觉消费成为消费社会中重要层面
原因:看与被看的行为都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 由于观看物品已经成为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路 径,所以,商品外观、品牌、及其复杂附加意 义,便成为认同和发现自我身份的活动。 。
典型例证:约翰·费斯克关于牛仔裤的分析。 在消费社会中,牛仔裤含有复杂的文化意义和 身份建构功能。
传统文化:身体标准受制于特定时间和空间,具有 明显的地方文化局限性。
视觉文化:通过各种传媒把关于身体的标准推演成 为跨文化的全球普遍范式。
传统社会的身体标准及塑造技术是通过强制性的措 施实施的,当代视觉文化则把暴力强制内化为人们 的主动选择。
传统社会的身体视觉范式是在封闭的、数量有限的 结构中存在的。而当代视觉文化则生产出数量惊人 的各种形体样板。
第三,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人们的消费行为明显受 制于商品形象的控制,这就出现了所谓“视觉导向 的消费者行为”。
居依·德波从另一个角度 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 霸权。
在德波的理论中,景象 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十 分复杂,它不是形象的 聚合,而是人们社会关 系,以及经由形象所中 介的社会关系。
2.视觉消费的文化意涵
对于视觉文化研究来说,重要是人们视线后面 所隐含的复杂的视觉观念。
不同的眼光塑造了人们不同的视觉经验,而不 同的视觉经验又决定了特定的视觉文化及其对 它的理解。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摘要】摘要:本文探讨了视觉文化的概念、重要性、特点、影响和表现形式。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语言传达文化价值和观念的方式。

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引起社会变革。

视觉文化的特点包括多样性、沟通性和创新性。

它在艺术、设计、传媒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未来,视觉文化将继续发展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它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

视觉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传承。

【关键词】视觉文化, 概念, 重要性, 特点, 影响, 表现形式, 未来发展, 社会意义, 总结1. 引言1.1 什么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形式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了视觉艺术、设计、影像、摄影、电影等各种形式,通过视觉元素如色彩、形状、线条、构图等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情感。

视觉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认同和社会交流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展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现代社会中,视觉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问题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得到更详细的阐述和探讨。

2. 正文2.1 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的文化现象。

视觉文化涵盖了各种传统和现代视觉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等,以及设计、广告、时尚等视觉表现形式。

视觉文化通过视觉符号和图像传达信息和情感,反映个体和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对视觉艺术和设计的研究,更是对视觉表达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学习和探讨,人们可以加深对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

视觉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文字、语言一样,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是()A. 视觉艺术B. 视觉传播C. 视觉符号D. 视觉感知2. 下列哪项不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A. 电影B. 广告C. 音乐D. 摄影3. 视觉文化中的“图像转向”是指()A. 图像在文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B. 文化越来越依赖于图像的传播C. 文本的重要性逐渐被图像取代D. 以上都是4. 在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素养”指的是()A. 理解视觉信息的能力B. 创造视觉作品的技能C. 艺术鉴赏能力D. 视觉艺术的理论知识5. 视觉文化研究通常涉及哪些学科领域?()A. 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B. 文学、历史学、人类学C. 政治学、经济学、法学D. 以上都是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视觉文化研究只关注现代和当代的视觉艺术作品。

()7. 视觉文化中的“读图时代”意味着图像已经完全取代了文字。

()8. 视觉文化研究认为,所有的视觉表达都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9. 在视觉文化中,色彩、形状和构图等元素不具有象征意义。

()10. 视觉文化研究强调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视觉材料。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

12. 描述视觉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3. 论述视觉文化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和接收。

14. 分析一个具体的视觉文化案例(如一部电影、广告或艺术作品),探讨其如何体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5. 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你对于该现象的批判性看法。

答案:一、1-5 D C A D D二、6-10 × × √ × √三、11. 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包括跨学科性、重视视觉材料的分析、关注视觉表达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强调视觉素养的培养。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摘要】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视觉感知、传播和文化符号的理解。

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演变,从视觉艺术到数字媒体时代的变迁。

随后讨论了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包括视觉语言、符号学和视觉社会学等,以及影响视觉文化研究的因素。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视觉文化研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对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和艺术表达的影响。

展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推动视觉文化研究走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概念、内涵、历史演变、当代、方法、因素、重要性、社会、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视觉文化研究简介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人类视觉文化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传播和影响。

视觉文化研究探讨了视觉传达的各种形式,包括艺术、影视、广告、摄影等,以及这些形式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变化和演变。

视觉文化研究旨在理解人们如何通过视觉媒介来构建和表达他们的身份、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这些视觉文化产品如何影响社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以及视觉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 正文2.1 视觉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视觉文化是一个涉及视觉艺术、视觉传播、视觉符号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

它是对人类社会中视觉现象和相关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

视觉文化的内涵包括了视觉的历史变迁、视觉表达形式、视觉艺术、视觉传播等方面。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关于图像或者艺术品的研究,更是关于视觉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探讨。

在视觉文化中,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和理解世界,通过视觉艺术、设计等方式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视觉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

视觉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不断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得以拓展和深化,它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不断受到新技术、新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103■教育学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丁卓(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要:在融媒体背景下,以视觉文化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将视觉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具有极大的优势。

针对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提出将视觉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路径,探讨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视觉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应用路径基金项目:2014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I13);陕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SGH17H04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2017HQZZ03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0)00-0103-04收稿日期:2020-09-19作者简介:丁卓(1980-),女,陕西韩城人,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育与视觉文化研究。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

在新时代,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更好地深入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融媒体背景下,视觉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

视觉文化研究把视觉从阅读的辅助功能中独立了出来[2]。

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视觉文化拓展了大学生阅读的新空间。

如何将视觉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的课题。

一、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图像过剩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1、视觉文化及其内涵研究视觉文化并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视觉器官,图像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几乎同样久远。

只是在过往历史中,并没有将视觉以及图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

在原始时期,图像是作为岩画、图腾等仪式被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继而演变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视觉文化的明确定义是二十世纪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的预言,他认为电影的出现将产生新的视觉文化来取代旧的印刷文化。

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曾经断言:“一切艺术都是从人的眼睛开始的,而人的心灵则从现实的物质材料和形式里获得其形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这一预言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当今时代描述为“世界图像时代”。

这就意味着,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以图像来把握世界,也就是说,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

同样,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描述了当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它越来越倾向于将本身没有非视觉化的东西视觉化”。

另一方面,关于视觉文化的内涵,许多学者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

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应包括视觉技术、视觉媒介以及与观众的关系等。

在她看来,视觉文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更为重要,而这些联结会在哲学、伦理、政治等层面体现出来,同时会影响人们如何认识观看这一行为。

在视觉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法国学者让·保罗·拉康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尼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认为“视觉文化”的涵盖的范围应该更广的观点。

法国学者埃雷特罗格夫也认为视觉文化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图像的研究上,而应研究视觉文化价值、哲学意义和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全过程。

德国学者米克·巴尔在他的著作《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对象》中认为,视觉文化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解决,因此视觉研究应扩展到视觉性研究,视觉性研究就是指视觉文化何以被看到,如何被看到的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研究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

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授课教师:Alexander Campbell Halavais (halavaisu. wa shington. edu)课程说明: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上教学)。

授课内容:第一周:知觉理论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第三周:符号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第五周:视觉的机制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第六周:模拟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第八周:信息环境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研究计划说明: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

研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1920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

研究性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艺术研究硕士学位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课程性学位: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课程资格硕士学位艺术研究生证书视觉文化教师证书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本科)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首先强调历史与理论,其次强调生产,主修课程由三组课程构成:1)电影与视觉媒介;2)电影、文学与文化;3)人种志、纪录片与视觉文化。

辅修:电影与视觉文化辅修课程提供对于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突出理论和历史而非生产,以便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

课程选录:电视艺术导论;当代艺术批评导论;数码成像导论;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电影研究导论;世界电影批评方法;视觉人类学导论;电影与媒介理论;电影与媒介史专题;媒介之间:艺术、媒介与文化;大众媒介与通俗文化;居间摄影;社会性别、性征与视觉文化;种族、族性与视觉文化;电影与视觉文化专题;高级摄影实践;脚本写作;舞蹈与视觉研究;电影与媒介体裁专题;国际电影、独立制片电影和另类电影;比较电影研究;高级数码成像;摄影史:20世纪;日本电影与视觉文化;电影、录像与艺术:理论与历史。

返回>>二、视觉文化研究英文文献选目Barnard, M.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London: Macmillan, 1998.Baudrillard, J.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仿像与模拟》), New York: Semiotex(e), 1983.Berger, J. Ways of Seeing(《看的方式》),London: BBC Publications, 1972.Best, S. & D. Kellner. The Postmoder n Turn(《后现代的转向》), New York: Guilford, 1997.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 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文化生产场:论文学与艺术》),Cambridge: polity, 1993.Bourdieu, P. Photography: A Middle brow Art(《摄影:中产阶级的艺术》),Oxford: Blackwell, 1996.Bourdieu, P. The Love of Art: Europe 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热爱艺术:欧洲美术馆与其公众》),Oxford: Blackwell, 1997.Brothers, C. War and Photography: A Cultural History(《战争与摄影:文化史》),London: Routledge, 1996.Bryson, N.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视觉与绘画:注释的逻辑》),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Bryson, N. et al. eds. Visual Theory (《视觉理论》), Cambridge: Polity, 1992.Bryson, N. et al. eds. Visual Cultur e: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视觉文化:形象和解释》), Londo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4.Buck Morss, S. The Dialectics of Seein g: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 Project(《看的辩证法:本雅明与拱廊计划》),Cambridge: MIT, 1989.Burgin, V. In/Different Space: Place an d Memory in Visual Culture(《在/不同空间:视觉文化中的地点与记忆》),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Cary, J. Technology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19th Cent ury(《发现者的技术:论19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 Cambridge: MIT 1993.Chambers, I. Popular Culture: The Metro politan Experience(《流行文化:大都市的体验》),London: Routledge, 1986.Cohen, S. Vision of Social Control(《社会控制的视觉》), Cambridge: Polity, 1993.Dandeker, C. Surveillance, Power and Mo dernity(《监视、权力与现代性》), Cambridge: Polity, 1990.Debord, G.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景象的社会》),New York: Zone, 1994.De Certeau, M. The Practice of Every day Life(《日常生活实践》),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 84.Der Berian, J. ed. The Virilio Reade r(《魏瑞里奥读本》), Oxford: Blackwell, 1998.Entwistle, J. The Fashioned Body: Fashi on, Dres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时髦的身体:时尚、服装和现代社会理论》),Cambridge: Polity, 20XX.Featherstone, M. Undoing Culture(《解析文化》), London: Sage, 1995.Fiske, J,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理解流行文化》),London: Routledge, 1989.Foster, H. ed. Vision and Visuality(《视觉与视觉性》), Seattle: Bay Viwe Press, 1988.Foucault, M.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诊所的诞生:人文科学考古学》), London: Pantheon, 1973.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规训与惩罚》),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7.Freedberg, D. The Power of Images: S 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esponse(《形象的权力:历史与反应理论研究》),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Frisby, D. & M. Featherstone, eds, S immel on Culture(《西美尔论文化》), London: Sage, 1997.Goldman, R. & S. Papson, Sign Wars: The Cluttered Landscape of Advertising(《符号的战争:广告的凌乱图景》), Nwe York: Guilford, 1996.Harvey, 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 ty(《后现代性的状况》),Oxford: Blackwell, 1990.Heywood, I. & B. Sandywell, eds. Int erpreting Visual Culture(《解释视觉文化》), London: Routledge, 1999.Jay, M. Downcast Eyes: The Denigrat 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French Thought(《低垂的眼睛:20世纪法国思想中对视觉的诋毁》),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 93.Jenks, C. ed. Visual Culture(《视觉文化》),London: Routledge, 1995.Jervis, J. Exploring the Modern(《探索现代》), Oxford: Blackwell, 1998.Kellner, D. Media Culture(《媒介文化》), London: Routledge, 1995.Levin, D. M. ed. Modernity and the Hegemony of Vision(《现代性与视觉的霸权》),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Levitt, H. Way of Seeing(《看的方式》),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Lown, D. M., History of Bourgeois Perception(《资产阶级知觉的历史》),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Lyon, D. The Electronic Eye: The Ris 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电子眼:监视社会的兴起》), Cambrige: Polity, 1994.Lyotard, J. F. The Posmodern Condition(《后现代状况》),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McGuigan, J.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文化与公共领域》), London: Routledge, 1996.Melvill, S. & B. Readings, eds., Vis ion and Textuality(《视觉与文本性》),London: Macmillan, 1995.Metz, C.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 oanalysis and Cinema(《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Michell, W. J.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Michell, W. J. 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 Photographic Era(《重塑的眼光: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 Cambridge: MIT, 1992.Michell, W. J. Picture Theory(《图像理论》),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Miles M. Art, Space and the City(《艺术、空间与城市》), London: Routledge, 1997.Mirzoeff, N., 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视觉文化读本》), London: Routledge, 1997.Mirzoeff, N., ed.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视觉文化导论》), London: Routledge, 1999.Neal, S. Cinema and Technology: Image, Sound, Colour(《电影与技术:形象、声音和色彩》), London: Manderin, 1991.Nochlin, L. The Politics of Vision: Essays on 19th Century Art and Society(《视觉政治:19世纪的艺术与社会》),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1.Phillipson, M. Painting, Language and M odernity(《绘画、语言与现代性》), London: Routledge, 1985.Pollock, G. ed. Generations and Geograp hies in the Visual Arts(《视觉艺术中的代与地理学》),London: Routledge, 1996.Poster, M. ed. Jean Baudrillard: Select ed Writings(《鲍德里亚文选》),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Rose, J. Sexuality in the Field of Vision (《视觉领域里的性征》), London: Verso, 1986.Tagg, J.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London: Macmillan, 1988.Tulloch, J. Watching Television Audiences: Cultural Theories and Methods(《看电视的受众:文化理论和方法》), London: Arnold, 20XX.Urry, J. The Tourist Gaze(《旅游者的凝视》), London: Sage, 1990.Virilio, P. The Vision Machine(《视觉机器》),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4.Welsch, W. Undoing Aesthetics(《解析美学》), London: Sage, 1997.Williams, L. ed. Viewing Position: Ways of Seein g Film(《观看的位置:看电影的方式》), Nwe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