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大海战:一场划时代的战败

关于中国近代史,坐观君分享过一些文章,但相对而言,不是特别多。对于这段历史,是存在很多不同说法的,有些问题也相对比较敏感。

最近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里面很多的观点与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还是有不小差异甚至是颠覆性的,包括对李鸿章、林则徐的评价。接下来我还会阅读其他人写的中国近代史,这有助于我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加多元的认识。

当然,历史并没有所谓完全的真相。各种观点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这是我们读文章或读书时应抱有的理性心态。

今天,坐观君要给大家分享甲午战争。标题来源于蒋廷黻:“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如胜了,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所以甲午八月十八日的海军之战是个划时代的战争。”

先来看看中日甲午战争大事记。

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

5月4日,朝鲜农民军集结白山,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

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并解散众议院。

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6月22日,日本外相向中国公使递交第一次绝交书。

7月23日,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扶植大院君执政。

7月25日,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海军舰艇和运兵船,击沉“高升号”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首开战事。

7月29日,日本陆军和清军在朝鲜成欢作战,次日日军占领牙山。中日甲午战争陆战爆发。

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战。

9月16日,日军攻克清军据守的平壤,在朝鲜清军全线溃败,退回鸭绿江中国一侧。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大规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获胜,就此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11月21日,日军第二军占领旅顺后为报复中国军队此前的抵抗,屠杀旅顺全城,几乎杀尽旅顺中国军民。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朝鲜高宗三十二年)

1月20日,日军山东作战军在威海荣成龙须半岛附近的荣成湾登陆,基本未遇抵抗。

2月1日,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广岛会谈。

2月2日,中日两国全权代表会谈破裂。在攻克威海卫南北帮炮台后,日军第二军主力当日最终攻克威海卫防御圈,占领威海卫。

2月12日,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向日本海军投降。

2月19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和谈全权代表。

3月16日,日本任命参谋总长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总督。

3月23日,日军比志岛支队在台湾澎湖列岛登陆。

3月24日,日本人小山六之助开枪行刺李鸿章,导致李鸿章身负重伤。

3月30日,中日签订停战条约。

4月17日,中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新约》,即《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战后

4月23日,俄、德、法三国对日进行干涉。 5月4日,日本内阁决定放弃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

5月10日,日本天皇任命曾督战黄海海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

5月29日,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

10月21日,台南陷落,中国军民在台湾有组织的抵抗结束。

接下来,一起重温那段历史吧。

1894年9月,在中国的黄海海域,亚洲第一场现代海战打响。交战一方是已经经过30年明治维新的日本,一方是经过长期闭关自守后刚刚开始掀起“洋务运动”的晚清时中国。

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双方投入的舰船吨位加起来总计约10万吨。战斗结果,中国舰队损失5艘军舰,千余名官兵阵亡;日本舰队也有5艘军舰受到重创,但无一沉没,600多名官兵阵亡。

从数据上看,只能说日本舰队小胜,中国舰队也并非是完败。这似乎是一场关系不甚重大的战斗,但事实并非如此。深究影响这场战斗成败的历史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其中颇多发人深省之处。

可谓是,中日同醒却渐行渐远。

明朝开国后,中国的海疆不断受到倭寇的袭扰,为防倭寇,明王朝下达了禁海令。到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对付割据台湾的郑成功,清王朝又下达了迁界禁海令。从此中国沿海“寸板不得下海”,更别提什么海军了。到了清朝末年,一波又一波的“强盗”从海上而来,他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高高在上的皇族终于明白,没有海防的中国,只能是列强嘴边的肥肉,什么时候想吃一口就吃一口。大清皇族下定了决心强国以抗列强。

于是从1861年开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大清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他们提倡“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大清国掀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5年以后,李鸿章奏请朝廷建立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国培养第一批近代海军人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立即批复同意。从这所学堂里走出来的严复、魏翰、邓世昌、刘步蟾等人,后来不仅成为了北洋舰队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在学堂的第一批学员中,清政府又选送了一批学生去英、美等海军发达国家学习。

与此同时,清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这笔钱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5%,要知道那时的中国还承担着巨额的战争赔款,拿出这5%做海军军费,实在难能可贵。用这笔钱,李鸿章在1875年向英国订购了4艘炮舰,1879年又向英国订购了2艘巡洋舰,后来又陆续向德国订购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甲舰和巡洋舰。

到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时,北洋水师已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力量。为了彰显强大的海军实力,1886年北洋水师出访日本,在巨型的铁甲舰面前,老旧落后的日本军舰相形见绌。为此,日本人感到深深的恐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学生的姿态,接待了来访的中国北洋舰队。将日本人的反应看在眼里的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脸上志得意满。但正是这次出访,不仅让日本加快了赶超中国的步伐,也让日本坚定了中日之间早晚一战的决心。

几乎与中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当时的明治天皇,看到了西方国家强大的舰队、高度发达的经济,也看到了他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他预感到,未来的世界是属于海洋的。为了实现海军强国梦,明治不惜从自己内廷费用中抽出30万元贴补海军经费,也要海军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明治的举动影响很大,收效也很大,日本所有商家、贵族纷纷捐款,为海军筹集了多达100万元的经费。

同时,明治还号召国民吃西餐、穿西服、说英语。日本全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社会制度也渐渐由原来的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化。

日本国内为海军培养基础人才的学校相继建成,到了甲午海战开战前夕,日本已经能自主培养海军的基础人才,甚至可以自主建造一些舰船。1891年,英国同时向中、日两国推销一种快速巡洋舰。这种舰船不仅装甲牢固,主炮口径巨大,而且有10门6英寸的快速炮,是当时世界上火力最猛的军舰之一。可惜清政府在那时已拿不出钱来购买这样的军舰,而日本天皇在看过军舰图纸后,立即决定买下这艘军舰,哪怕是变卖皇家的藏品也要凑足费用。最后日本如愿以偿,这艘军舰到达日本后被命名为“吉野号”。就是这样,日本海军无声无息地逼近和超越了中国海军的实力。然而,对这一切,信息不通的清室皇族浑然不知。

从日本访问归来,清室皇族“恩威四海”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于北洋舰队的强大实力,英美等国也忌惮三分,大清国来自海上的威胁也越来越少。基于以上原因,北洋舰队在自己的母港里停泊了七年未动。在这七年里,中国海军实力止步不前,甚至连个像样的指挥体系都没有。

北洋的水师提督丁汝昌一生没有学习过海军指挥,更没有海战的经验,仅仅是靠资历获得了水师提督的官衔。清政府也清楚,丁汝昌管不好北洋舰队。于是聘请了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作为丁汝昌的副官,代替丁汝昌管理和训练北洋舰队。

琅威理接任初期,北洋舰队军纪严明,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正因为有这样的形象,李鸿章才敢提议北洋舰队访日。可是后来,北洋舰队官兵中洋人和中国人矛盾越来越严重,直至发生了“香港撤旗事件”,琅威理愤然离职。著有《中日甲午海战见闻记》的英国人泰莱认为,琅威理的离职也是北洋舰队失败的开始。赶走了琅威理,北洋舰队的军官们也不服没有海军经验的丁汝昌。泰莱在书中记述,其实北洋舰队的指挥权落到了左翼总兵刘步蟾的手中。这样一个等级不明、指挥多头的舰队,装备再好打起仗来恐怕胜算也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