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简介

合集下载

43个非遗文化遗产简介内容

43个非遗文化遗产简介内容

43个非遗文化遗产简介内容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位居其首。

古琴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bogino duu)。

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

中国篆刻中国篆刻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南音

南音

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南音南音又名南乐,闽南一带俗称洞管、弦管,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典音乐的一枝奇葩,国之瑰宝。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

南音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

美国知名音乐家福它纳斯说:“即使到了这个世纪,欧洲现代的音乐还是无法和它相比;这种音乐也比任何当代乐曲更加现代化。

”南音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堆积层,南音的唱词为闽南方言,而闽南方言保留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汉语,包括古典音韵学。

而且涉及了海外的交通、宗教等方面。

因此研究南音,不仅在於音乐范畴,还应该越过音乐,去探寻其中蕴含的宗教、经济等诸方面的内容。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许多国家的音乐,要追根寻底,都要到中国来,比如缅甸、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中华音乐与日本音乐、高丽音乐、琉球音乐等的关系,用现代民族音乐学常用的说法,就是主文化群和亚文化群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各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

南音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已经生根发芽。

南音艺术在青少年中的薪火传承,为泉州南音艺术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直到现在,南音所用的琵琶还是横抱的,而不象北琵琶是竖抱的。

我们这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横抱着琵琶。

我们现在看敦煌壁画和汉魏石刻上的琵琶,也都是横抱的。

过去北方人的琵琶是骑在马上弹的乐器,琵琶的南传,可以肯定是从中原传来的,南音的洞箫(尺八),一看就知道是汉唐遗制,跟现在北方的洞箫不同,如来自西安城隍庙的鼓乐、北京智化寺的音乐、开封大相国寺的音乐、五台山青黄庙的音乐等等,这些地方乐种跟南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南音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南音与中国古代戏曲关系异常密切,闽南方言保留不少中古时代中原音韵,而闽南南童演唱,对于音韵要求极为严格,南音的表演艺术(演唱和演奏)保存着大量的宝贵遗产。

唐代琵琶聚讼纷纭的“定弦法”问题,南音的南琵琶还可提供不少活的资料。

一方面南音保存於闽南地区、台湾地区,直至东南亚地区的活的音乐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是南音保留一定数量的文戏(各种指、谱的版本、抄本),南音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晋唐,其与后蜀、南唐的文学、音乐渊源更有重大意义。

南音介绍作文

南音介绍作文

南音介绍作文《南音:古韵悠长的天籁之音》南音,要是把咱老祖宗的这些宝贝比作一个大家庭,南音那绝对是个低调又充满魅力的长辈。

我第一次接触南音,那经历可有点奇妙。

那天我百无聊赖在街头闲逛,就听见一阵悠扬的声音缓缓飘来,像丝线一样钻进我的耳朵。

我顺着声音找过去,原来是个小茶馆,里面正有几个老人在表演南音呢。

他们穿着简单朴素,那乐器也透着一股子古旧的味道。

就拿那琵琶来说吧,琴身有些磨损,一看就陪着主人好些年头了。

开始演唱了,那唱腔像是从很遥远的过去穿越而来。

歌手的声音就像在跟这些老乐器唠嗑,时高时低,悠然婉转。

我听着听着就愣神儿了,思绪都被这声音拽到古老的街头巷尾,仿佛看到古代的人也是这样坐在一起,品着茶,听着南音享受生活呢。

南音的表演形式多样,弹拨乐器、拉弦乐器都全乎着呢。

演奏者的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跳动,就像活泼的小精灵活跃在琴上。

他们之间的配合那叫一个默契,根本不需要眼神交流,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谁出场,那节奏感稳稳当当,绝不出差错。

这南音里的每个音符似乎都藏着一个故事,说不定还是祖先们的家长里短呢。

这些关于南音的故事就在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手里传承着,也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它就静静地在这儿。

不是那种咋咋呼呼争着出名的艺术,就像一位温和的长辈,默默地守着自己的小角落,等待着有缘人来听一听它的诉说。

自那之后,每次路过那个小茶馆,只要听到南音响起来,我就忍不住进去坐一坐,仿佛又能进入那个充满古韵的小世界。

这南音,就凭着自己的这股子独特劲儿,在时代的缝隙里静静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只等着人们去发现,去珍惜。

《南音,独特的民间艺术宝藏》家里老人总是说有个特别的东西得去听听,那就是南音。

我呢,一开始没当回事儿,心里想着能有多特别。

可真正走近南音,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那是个有雨的午后,雨水滴答滴答地敲打着窗户。

我被拉到一个像小型博物馆一样的地方,说是有南音的展示表演。

一进去,那氛围就很不一般。

墙上挂着一幅幅南音相关的老照片和介绍,那模样就像是一群老伙伴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南音简介资料

南音简介资料
• 地方政府加强南音保护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南音在教育与传播方面的推广
南音在教育部门的教学推广
• 教育部门将南音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南音的教学工作
• 教育部门加强对南音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 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参与南音的表演和创作,培养南音后备人才
南音在社会各界的传播推广
• 文化部门加强南音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南音的社会影响力
南音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实践
• 南音艺术家和民间社团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与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
• 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 南音在创新和发展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南音在近现代的演变
• 清朝末年:南音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开始发生变革
• 民国时期:南音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以后: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南音作品和
艺术家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
南音的保护措施
• 南音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年轻一代对南音的兴趣逐
• 南音的曲调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 南音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传播
•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场合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借鉴
南音与其他地区音乐文化的交融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 各地区的南音曲调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泉州南音又称闽南语“南音”,是福建地方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由古汉语向闽南方言转变的乐种。

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保留完整的古代乐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传承最系统的音乐文化活化石。

南音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故又称“闽南语音乐”。

2006年5月20日,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南音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南音北曲”之说。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泉州知州何师道主持编辑出版《乐府雅词》,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乐《柳毅传书》《孔雀东南飞》《黄粱梦》《牡丹亭》等四十多种民间音乐收集起来,编定成一部有五十八首歌曲的集子。

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泉州人陈元光率部北伐到闽北,将中原的乐曲和乐谱带到当地。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泉州人林洪搜集整理了中原乐曲,并按古乐谱配上新词,编成《太平乐府》。

—— 1 —1 —。

南音的传统文化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

南音的传统文化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化园地南音的传统文化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连方红(厦门市南乐团,福建厦门361003)摘要: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南管、弦管、郎君乐等,是我国四大古乐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2009年9月,南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源自唐宋,以管弦乐闻名,包括“指、谱、曲”三个方面的内容,乐队组合较为固定,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使其发展路径十分独特,包括“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表演形式,还保留了一些唐宋古典的曲牌,具有浓厚的古乐色彩。

为适应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南音的表演形式逐渐多元化发展,现代人在南音原有的表演方式基础上加以大胆创新,或是融入流行元素,或是加入现代乐器演奏等等,总之南音的文化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本文从南音的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在回顾其发展历程的同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价值;南音;戏曲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25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127一、前言南音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其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年间,由于宋朝市井文化繁荣,所以南音在宋朝的发展达到顶峰。

南音的文化风格独特,影响十分广泛,其文化积淀深厚,与厦门等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港口贸易使南音的传播范围较广,东南沿海城市尤其是闽南方言地区都可欣赏到南音文化。

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逐渐提升,南音作为流传千年的经典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推动南音走出厦门、走出闽南方言地区、走向全国和全世界,需要传承者们对南音这一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创新,做好文化保护工作,传承南音的精髓,发扬其文化品格,才能塑造良好的文化影响力,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二、南音的发展现状与相关内容(一)南音发音南音发源于闽南地区、我国台湾地区及南洋群岛等地,主要发音方式是闽南语,与普通话发音方式之间差异较大,体现出浓厚的闽南语地域化语言特征来。

论泉州南音在中国的重大历史性进步(1949年至今)

论泉州南音在中国的重大历史性进步(1949年至今)

3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力下,南音这一传统艺术在现如今也能得以长足的发展。

二、专业科系的建立与南音课程设置在整个南音文化的历史传承阶段中,主要形式为在馆阁中南音乐人的“口传心授”,这种传播过程就使得南音的发展与教学,只能依托社团组织的传播和传承。

南音不仅局限于在闽南地区的传播,它的教学甚至已经在港澳台地区,乃至海外开展,这也培养了许多可以推动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的出色人才。

然而,这些主要以实践为主,重技艺的人才也使得南音的教学受到了某些局限。

(一)专业科系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已经逐渐发展以学校教育为主流。

南音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依靠政府及专业团体的支持。

因此早在1990年,泉州市政府就下发了文件,提出要推广南音教学,并在泉州市中小学音乐课本有所提及,还举办中小学南音比赛活动。

泉州师范学院在2003年首次设立了有南音研究方向的音乐学本科专业;于2010年还成立了泉州南音学院;泉州师院还因为其南音方向的突出的办学成绩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使得泉州师院成为首批拥有硕士专业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之一。

这一创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为南音的中小学教育培养师资,使南音培养“从娃娃抓起”成为现实,并为南音的高层次文化传播奠定了人力基础。

(二)南音课程设置在中小学南音课程的开设方面,主要以普通课和南音兴趣小组为主。

南音兴趣小组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培养南音爱好者,进行重点教学,参加比赛等。

如泉州西隅中心小学主要安排了以唱学为主的南音课程,并且由任课教师在每学期结束进行一次考核。

另外还因材施教的针对南音重点学生开展兴趣班教育,为他们成立校南音艺术团,并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比赛,进行学习交流。

而其他学校的南音课程,如培元中学和现代中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较为相似,分别有普通班授课和兴趣小组课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前者以南音鉴赏和普及为主,主要采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南音的兴趣;后者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南音专业性人才,并为了这些人才日后可以进入专业的表演团队或考入设有南音专业的大学。

南音小知识

南音小知识

南音小知识南音是中国音乐中的一支重要的民间音乐流派,由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音乐融合而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

南音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当代依然广受人们的喜爱。

一、南音的起源和发展南音起源于宋代,当时传统的汉族音乐分为北乐和南乐两类,南乐主要流行于江南和福建等地。

南音最初受到福建的各地音乐的影响,并逐渐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递到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

在渐渐流传的过程中,南音与当地的音乐和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南音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列入中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珍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赞赏。

二、南音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南音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流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1.音乐特点南音音乐以清丽、高亢、温婉、细腻、平易近人为特点。

其曲调优美、悠扬动听,旋律优美、典雅流畅。

南音歌词情感丰富,歌唱风格独特,不同地区的南音演唱方式也存在差异,但总体表现出的是清暖、恬静、婉转的意境。

2.表演形式南音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正戏、泥古坑和潮州音乐。

正戏是南音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唱者多为女性,轻盈细腻的嗓音是南音的特点之一。

泥古坑是南音的一个演唱形式,在演唱上加入了音效,以模拟自然景物的声音,达到增加效果的目的。

而潮州音乐则与泥古坑配合使用,它们通常同时出现在戏剧中。

三、南音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南音在经历了多次历史的考验后,到了现代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文化传承的困难、民族文化认同的淡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等,都使得南音的发展现状面临诸多困难。

为保护南音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南音的文化保护和奖励力度,加强了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南音文化教育和宣传,进一步宣传南音文化价值,并鼓励更多的人们了解和传承南音。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概述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概述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南音
• 一、什么是南音 • 二、南音的历史 • 三、南音的进展传承 • 四、演奏使用的乐器 • 五、南音名曲 • 六、现代南音演奏Biblioteka 名目一、什么是南音
•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 上的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两汉、晋、唐、两 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 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 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 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六、现代南音演奏
感谢欣赏!
二、南音的历史
• 据专家争论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风格意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 姿式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亲密关系, “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存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深厚的中原古乐遗 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 征羽”一样,而其工乂谱正产生地隋唐。南音工乂谱独特的记谱方式,反映了2400 多年前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记载的乐学理论。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很多中 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三、南音的进展传承
• 南音经受了清朝、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领导三个阶段,由于领导政权的不同 而使南音有不同的进展进程。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解放前,南音进展得比前代更加标准化、体系化了。 • 解放后至八十年月初,南音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各地纷纷组织南 乐社和争论团体。 • 八十年月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南音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它开头和国际接轨。
主要传承人
• 王大浩,福建省泉州市人,泉州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苏诗咏,泉州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传承人,擅长琵琶弹奏、南 音演唱,曾任教福建省艺校南音班。 • 黄淑英,国家二级演员。师承林文淑、吴敬水、吴萍水、苏来好等南音名 老艺人,把握传统曲目约300首、南音的滚门108个。 • 张福禄,福建省泉州人,泉州 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好听的南音曲目

好听的南音曲目

好听的南音曲目
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分支,以其柔美、婉转、高亢、豪放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它源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南音的曲目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以下是几首好听的南音曲目。

1.《梁祝》:《梁祝》是南音中最著名的曲目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这首曲目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悲壮爱情故事,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动人的表演而闻名。

2.《相思曲》:这是一首表达爱情忧伤的南音曲目。

它以柔美的旋律和凄凉的歌词,诉说着相思之苦和无法再相见的痛楚,引人心弦。

3.《江南好》:这是一首富有江南风味的南音曲目,以其欢快的旋律和轻快的歌词而著名。

它描绘了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独特魅力。

4.《长相思》:这是一首充满忧伤情感的南音曲目。

它以细腻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述了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哀愁和无奈。

5.《金玉良缘》:这是一首展现南音艺术之美的曲目。

它以其高亢激昂的旋律和优美的唱腔,描绘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让人沉醉其中。

这些曲目都展现了南音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无论是悲伤的爱情故事,还是对家乡的赞美,南音曲目都能通过音乐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欣赏这些美妙的曲目,人们可以感受到南音音乐的魅力,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

福建南音音乐结构的特点

福建南音音乐结构的特点

9期。

3.邵义强钢琴与钢琴音乐[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2年。

4.Brauchli,Bernard(1998),The Clavicho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0-521-63067-3注释:[1].Edwin M.Ripin."Clavichord".In L.Root,Deane. 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Music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subscription required)[2].Jeans,Susi(1951),The Pedal Clavichord and Other Practice Instruments of Organist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77th Sess.,1950-1951,Oxford University Press,JSTOR766144[3].Brinsmead,Edgar.History of the Pianoforte,London, 1879.pp.90-91.[4].Riemenschneider,Albert(1950),Preface and transla-tions of forewords by Friedrich Griepenkerl to Organ works of J. S.Bach2067,C.F.Peters.[5].Speerstra,Joel(2004),Bach and the Pedal Clavichord: an Organist's Guide,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ISBN1-58046-135-2[6].Williams,Peter(2003),The Organ Music of J.S.Bach (2nd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6,ISBN0-521-89115-9.福建南音位于我国东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于宋,它是中原音乐文化与闽南当地民间音乐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叙事特性的音乐体裁。

南音简介

南音简介

南音简介“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

”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

”“南音”文献有载。

《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

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

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的历史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

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

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南音的源流研究资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论点:1。

南音肇始于秦汉的“相和歌”,如“趋”、“乱”、“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2。

南音 历史故事

南音 历史故事

南音历史故事
南音,又被称为南乐、南管、弦管,是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闽南及台湾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是闽南人千百年来的世代传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故事
南音起源于唐代,与当时的宫廷音乐和燕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变迁,南音逐渐从宫廷传到了民间,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性的音乐形式。

宋代时期,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南音逐渐传播到了台湾地区,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南音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通常由五个人组成一个乐队,分别演奏琵琶、三弦、洞箫、二弦和拍板等乐器。

在表演过程中,乐队成员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演唱歌词,同时还要进行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表演。

南音的曲目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等内容,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南音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手段。

南音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专业艺术家的努力,更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以上是南音的历史故事简介,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南音的知识,建议阅
读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南音姓名:陆丽眉学号:101201215 系别:管理科学系班级:10旅本2班福建南音,又称弦管、锦曲、音乐、南管,为中原古乐,是源远流长的古老乐种,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

据专家、学者的考究,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等方面研究,美誉其为“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以“X、工、六、士、一”五音记谱,以闽南语为唱腔,主要流传于厦漳泉、以及东南亚各地闽南语系地区,比外国的五线谱整整早了600多年。

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乃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南音乐曲的曲调、风格,有的与南戏音乐相互交融,有的直接吸收南戏选段和大唱段的乐曲,经加工改造,使之减少戏曲味,更符合南音的特点。

至清初,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辩,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传唱到闽南、闽中、台湾省、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南音乐曲韵味曲雅,旋律优美。

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疾如醉的心田。

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

福建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于五代时期传入闽南。

但有不少专家学者认同南音界传统的说法,即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919-965)为中华南音创始人。

南音的名词解释

南音的名词解释

南音的名词解释南音,又称南派音乐,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流派,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江南地区,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为代表。

南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旋律优美婉转,表演技巧精湛,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南音起源于明代,是由长江流域的民间音乐演变而来。

它以单音调的悠扬声调为特色,通过娓娓动听的旋律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并配以精湛的演唱技巧,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南音的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演员通过细腻的喉音和腔调转换来表达不同角色的特征,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

南音在音乐形式上有很高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封建雅乐”的风格特点。

南音以其细腻入微的表达方式和独具一格的演唱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它融合了文人雅士对美学的追求和民间音乐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音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形式,对后来的剧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南音的音乐风格也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如影视音乐、舞蹈音乐等,与不同形式的艺术相结合,使得南音更加丰富多彩。

南音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独特性,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南派音乐中,流传着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与音乐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音中的旋律和歌词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情感以及种种民间传说。

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音乐上的享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南音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音乐形式和流派涌现出来,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南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寻找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持续推动下,南音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南音,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音乐会、戏曲演出等活动,将南音引入大众视野,培养年轻人对南音的兴趣和认知。

同时,应当积极引入现代元素,将南音与其他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南音作品,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 X (尺字的俗写)、工、六、土、一”。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一一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南音秀才先行的歌词跟南音谱

南音秀才先行的歌词跟南音谱

南音秀才先行的歌词跟南音谱一、南音简介1、南音呀,那可是咱中国的传统音乐呢,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音乐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南音起源于福建泉州一带,那里的风土人情赋予了南音独特的韵味。

它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等多种元素,慢慢发展成现在我们听到的南音。

2、南音的风格十分独特,它的旋律悠扬婉转,就像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而且南音的演奏乐器也很有特色,像洞箫,那声音吹出来呀,空灵而悠远,仿佛能把人带到一个宁静的世界;还有琵琶,弹奏起来珠圆玉润的,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

二、南音秀才先行的歌词1、南音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

有些歌词是讲述爱情的,那描绘得可细腻啦,像“君去后,愁无限,望断天涯路”,把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那种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2、还有些歌词是讲述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的。

比如说有歌词讲述着古代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人们要有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歌词用词古朴典雅,很多都是文言文的形式,所以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难度,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呀。

三、南音谱1、南音谱可是很有讲究的呢。

它的记谱方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简谱或者五线谱。

南音谱有着自己独特的符号和规则。

那些符号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破解。

2、南音谱中的音符排列和节奏把握也是关键。

每一个音符的高低长短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演奏者要非常熟悉南音谱,才能准确地演奏出南音的美妙旋律。

比如说,在某个段落里,节奏会比较舒缓,就像在慢慢地诉说着一个故事;而到了高潮部分,节奏就会加快,像是故事进入了激动人心的情节。

四、学习南音的意义1、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南音承载着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学习南音就像是在接过先辈们手中的文化火炬,把南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

2、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南音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形式。

它能够提升我们的艺术修养,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当我们沉浸在南音的旋律和歌词中时,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音简介“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

”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

”“南音”文献有载。

《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

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

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的历史一般认为xx起源于xx,形成于xx:(1)据文献记载:xxxx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

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

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南音的源流研究资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论点:1。

南音肇始于秦汉的“相和歌”,如“趋”、“乱”、“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2。

南音起源于唐“大曲”、“雅乐”;3。

南音源自xx的“曲”;4。

南音形成于明清,xxxx形成。

xx遗韵(茝chai)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中国音乐词典》载“南音”条目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周代的xx方音乐,简称“xx”。

②先秦已视作古乐的“南音”。

③即“福建南曲”。

④曲艺的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有一百多年历史,以清唱为主。

由此可见,南音、南曲之名古已有之,专指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的音乐;而“南音”又在一百多年前已为广东的地方民间音乐所名。

xx《曲律》中论及:“入元而益漫衍其制,栉调比声,北曲遂擅盛一代;顾未免滞于弦索,且多染胡语,其声近哓以杀,南人不习也。

迨季世入我明,又变而为南曲,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致。

”又曰“《孺子》、《接舆》、《越人》、《紫玉》、吴歈、楚艳,以及今之戏文,皆南音也。

”这里所提到的“南音”、“南曲”是指今之“昆曲”,以及江、浙、赣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青阳腔、弋阳腔等。

所以“南音”、“南曲”古代、现代,以及地域不同,所指也不同。

源远流长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

1、南音从xx走来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的许多遗响与南音有相似之处,如先奏的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汉代的谱式记号及汉蔺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清商三调、相和五调等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踪影。

(拙挫文:《南音标准音诸问题》对以上现象已作了详细诠释,此文故之)难怪《泉州府志》载有明万历年间的晋江寒儒苏浚作诗云:"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

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

"苏浚是位南音爱好者,他所指的清商曲若不是南音又能是什么呢?因此,古时泉州南音很可能也有清商曲之称谓。

中原古乐之所以存活于泉州南音之中,这与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现象不无关系。

永嘉之乱(公元304-309年),晋人衣冠南渡。

宋太平寰宇记:"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固立晋安郡,景云二年改泉州。

"泉州考古学家们还不断发现晋江流域一带有大量晋人墓地,特别几年前,于丰州茂霞村发现晋代一墓葬,存有"部曲印"之陪葬品,这更是这一史实的重要见证。

然而,南迁的晋人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一史实,同时表以对晋国故土的思念而把原命名为南安江的河流易名为晋江。

东晋亡后,南朝统治的一百多年历史,南迁在江左一带的晋人,依然觉得江左不比南方太平、安定,因此又小批量地陆续由浙江入闽北、转闽东,而最后又在这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偏安东南一隅,依山傍水,犹如世外桃源的晋江流域一带沿江而居。

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自河南陇亩起义的王潮、王审治兄弟入闽,据有闽中五州,立为闽王,建立闽国。

这次移民时间短而大批量。

其侄王延彬在南安设置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族如黄滔等纷纷迁地而南,一时泉州成为"海滨邹鲁"。

此时的泉州经济和文化已相当发达,已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了。

中原人的南渡,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必然带来中原优秀的音乐文化,这对当时泉州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宋元泉州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南音与梨园戏交融发展为什么南音古乐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历史进程中除了不断吸收兄弟乐种的声腔来丰富自己外,其决定因素是长期与梨园戏交融发展。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汴京(今开封)沦陷,北宋覆亡而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

赵宋皇族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往泉州。

遗臣、遗民们纷纷南移,一时泉州成为南宋的陪都。

这时泉州港处于兴盛时期,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美誉。

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

以南音为基础,以带浓重的中州洛下正音的泉南腔为唱词吐音,并加以故事化了的梨园戏,此时应运而生。

应该指出,它与宋室南迁而带来的宫廷文化如家庭班(又称家班戏)不能说没有关系。

梨园戏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部分民歌以及其他戏曲声腔,诸如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潮调来丰富自己,而形成"上路"、"下南"、"小梨园"流派。

南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而形成一种个性独特,雅俗共赏的传统音乐。

南音古朴、典雅、舒缓、低回的音调却最适合配以哀怨、忧伤、抒情、思念,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因而,极富感染力,与民众心灵相通,深受人们的青睐,有雄厚、坚实的群众基础。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有《陈三五娘》等梨园戏的痕迹。

它不仅记有南音的滚门曲牌,同时还标有唱词及南音工×谱的撩拍记号,这说明南音与梨园戏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

梨园戏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南音的"指"与"曲"内容,同时通过演出实践而对南音的撩拍、乐器、定音等方面作了发展。

撩拍方面由原来二分音符为一撩而紧缩为四分音符为一撩;乐器方面则由品箫代替洞箫;定音方面也由"以工为商"为标准音的洞管定音法,一改为"以×代工"的品管定音法。

由于南音与梨园戏在历史长河中互为渗透吸收,互为交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从某方面而言,梨园戏对南音所作的改革更贴近现实生活,群众也更乐意接受,这无疑起到完善南音和充实南音的作用,让南音艺术更具生命力。

不仅如此,闽南的其他地方戏曲,诸如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甚至芗剧(歌仔戏),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从南音中吸收养分来丰富自己,如歌仔戏最富特色的大广弦,不就是从南音二弦演化而来的吗?同样,闽南诸剧种在面向民众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丰富了南音,实践了南音,让南音更贴近群众、更深入人心,而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朴优雅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

前几年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

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

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

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

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

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

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

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