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现代中小学人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教育课题报告范文
小学教育课题报告范文
近年来,小学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对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本文通过实地走访了多所小学,了解了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育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相对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许多学校注重应试教育,过多的应试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本文分析了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其次,小学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
另外,小学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善小学教育的质量。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最后,家长和社会应重视小学教育,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也存在着改善的空间和机会。
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有望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小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探究、美术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探究2、美术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3、茶艺课程教学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构建4、主持人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5、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教学改革全文总字数:21571 字篇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探究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并将其充分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情感的熏陶、创设的情境、课外文学作品的引入、渗透生活的文化内涵等形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团队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人文素养教育在当前的教育教学领域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这使得人文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人文特性,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以课堂的形式传递一种人文情怀,能使语文教育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
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深挖课本中蕴含的与人文素养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人文素养教育更好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人文素养教育更好地落实下去。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生命、家国、文化、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和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和情感哲理,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团队意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对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有效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在当前新课标要求下,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
初中生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完善,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升学的压力,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讲解考试知识,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处理问题能力,抗压能力等,从而使语文教学缺乏人文性。
《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武汉市蔡甸区第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当前举国上下均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作为教育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千秋大业,我们要首当其冲地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走充满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教育之路,切实为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教育部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其目标之中,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教育“以人为本”成了必然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现阶段的语文课堂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轻学生认识、情感、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垄断,使学生的思想空间显得狭小,生命色彩显得苍白,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难以适应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
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思德品质,给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文课堂”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把课堂看作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有利于发掘学生个体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我成就感,促使学生积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
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有利于改变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个人潜能,通过一系列的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生命个性。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参考5篇中小学教育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参考:中小学教育引言中小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小学教育的相关问题,包括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权威代表,而现在的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教学以纸质教材和黑板为主,而现在的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和问题解决等方法,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评价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五、加强师生交流中小学教育中,师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也应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提高学习效果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论中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评价的关注、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师生交流的加强,我们可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小学教育的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参考,通过对中小学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问题的探讨,希望能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注学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主阵地的建设工作,近几年,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要求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以此来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们要想实现目标太难了,经济大潮的冲击,人心的浮动,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师资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等等,都给我们文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一年多来,老师们叫苦连天,学校正在爬坡过坎阶段,不进则退,退回去,付出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想打造出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文化名校,需要付出的太多太多了,面对上述种种困扰,我们于2011年提出“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破解学校发展中的难题,使师范路小学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学校的生命价值。用文化来引领,用文化来治校,建立“人文、生态、活力"的现代化小学,让学校处处有一张生动的“脸”,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永远有一种人本的“魂”。
3、调查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谈话、访问、座谈、发问卷等方式,来了解现状、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
4、经验总结法
根据德育实践所提出的经验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概括,使之上升到德育理论.不断总结得失,并结合张北县域和学校实际构建自己的课程,定义自己的教育,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并认真分析形成理论。
五、研究过程
三、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不断实现赶超、跨越、腾飞。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报告引言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现状分析教学内容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涵盖汉字学习、词语积累、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同时辅以课外读物和课堂活动。
教学方法大部分小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虽然部分学校引入了互动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则对语文学习缺乏积极性。
此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问题探讨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内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缺乏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这可能是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改进措施丰富教学内容在保持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引入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的改进,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教师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所接触到的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语文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探究和分析,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2.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3.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具体目标如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提升教学效果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将语文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和教学实验等。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关注点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接着,设计教学实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比较不同教学方式的效果;•最后,总结实验结果,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5. 研究结果经过一系列研究和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教学,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在教学资源和工具方面,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如教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等,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举办语文比赛、组织读书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现代中小学人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现代中小学人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上虞市教科所课题组☆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界开展有关教育思想的讨论,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之后,通过实践逐步完善,到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溶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统一了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把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到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重大进步。
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举措,90年代的中国,在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的时刻,由文学界发起,教育界、哲学界积极参与,开展了一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的起因,主要是人文精神的困境。
市场经济快速推进,诱发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狂潮。
在利益的驱动下,见利忘义、人性缺失、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教育中关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品质,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生的从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提到了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
上虞市教科所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和本市实际确定了《现代中小学人文教育的研究》,经过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改善了德育工作,优化了教育环境,拓展了教育的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人文教育模式,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
二、问题的提出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更新的关键时刻,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对于如何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各级领导与各界有识之士都提出了宝贵意见。
文化教育调研报告
文化教育调研报告
《文化教育调研报告》
一、引言
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社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报告对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调研目的
1.了解当前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成果。
2.分析当前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滞后和教师素质不高等。
3.探讨改进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包括提升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素质等。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座谈会等方法,综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1.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我国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成果丰硕。
2.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手段滞后、教师素质不高。
3.改进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教师培训。
五、结论
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教育,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六、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提升教育资源。
2.学校应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3.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持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七、参考文献
1.徐国良,国家文化教育引导下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中国文化教育,2007年。
2.林军,我国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时代文化教育,2015年。
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看法、护士人文素养综合实训课程的研究…
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看法2、护士人文素养综合实训课程的研究3、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4、小学语文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5、茶道文化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作用全文总字数:15223 字篇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看法[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与为人处世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开展,当前教育中更加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本研究将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设和谐师生关系、进行高效课前准备、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浅析在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以往教学观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明确学习过程和方法,并通过语文学习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妈妈的爱》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扇、裳”等生僻字词,还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且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受到妈妈那无私的爱,学会感恩,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人文氛围首先,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略老师的指导作用。
其次,进行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教室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布置,可以在教室的走廊或者墙上悬挂更多的名人字画,并附上一定的作者介绍,或者是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绘制一定的图画并附上文字,又或者在教室里布置一个“读书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书籍进行阅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又能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理论背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新世纪培育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证。
文化是国力,是一种“软”国力,但是作用并不软。
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而逐渐消解,民族精神就会逐渐衰颓。
因此,繁荣民族文化,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就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性。
能不能做好这件事,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继承民族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大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最高理想之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一个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面对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于教育、引导学生认同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才,更具有十分紧迫的责任。
(二)现实背景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浏阳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
中学生人文素质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立项)
“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研究”子课题礼仪教育的探索结题报告“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研究”子课题礼仪教育的探索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的目的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尺度。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浅,国无礼则不宁。
”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但经过我们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礼仪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懂得礼仪、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规矩。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石,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和团结,而今,礼仪教育已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它已成为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对初中生进行礼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深化学生礼仪认识。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积极进行“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营造良好气氛。
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专设礼仪教育篇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
2.构建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使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
学校根据新《规范》与《守则》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独立的内容提出来,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于细化,逐一开展训练。
3.以“争当礼仪标兵”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在整个“争做礼仪标兵”活动中,“校十佳礼仪标兵”的评选、“学做文明礼貌中学生”全校性团队主题会观摩比赛、礼仪知识竞赛、制作礼仪宣传卡、自制礼仪小报、漫画等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实现知行统一,并促使学校文明礼仪基本情况的提高。
素质人文研究小结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总结省规划办重点课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在省、市科研规划办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由科研所具体组织实施,实验学校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深入调查分析,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1.深入课堂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深入一线课堂,在教学研讨课、教学观摩课、教学比赛以及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感到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策略也更加科学灵活,都在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着新课改精神和新课标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阅读能明确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端:一是抹煞课堂教学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人为地强调思想教育,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知识的学习不到位;二是忽略了课堂教学学科的人文性,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实践,或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中感人的形象,破坏了学生感悟熏陶感染升华情感的氛围;三是虽然注意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力争在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课堂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但是对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生命意识等人文素养的形成没有从根本上予以关注。
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作用。
因此,我们选择以课堂教学课堂为主阵地,进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2.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在中中学教育中严重缺失,学生的道德水平滑坡是不容争辩的现实。
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最终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人文教育研究与实践
英语教师
学校简介
学校特色
怀念母校
省内讯息
国内讯息
国际讯息
学校管理
论文统计
行知介绍 ຫໍສະໝຸດ 知故事 行知诗歌 行知原著
学陶论文
3、人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极为密切。目前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不少调查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其原因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取决于智商。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就是人文精神。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历史证明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惠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我国的沈括、俄国的罗蒙诺素夫、意大利的达·芬奇、德国的歌德等有重大发现的伟人,都是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修养。因为提高人文素养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有助于触发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产生崭新的思想和见地,使自己更有创新的精神、意识和胆识。如果我们的教育人为地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割,急功近利,我们的学生势必越学越窄,越学越“愚”,势必严重妨碍乃至扼杀人的本性、灵性和创造性。
教育人文学科研究
教育人文学科研究现代社会中,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教育和人文领域的深入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人文的精髓,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人文学科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人文学科的意义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可以增进对学生发展的了解,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还可以引导社会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价值观的构建。
因此,通过加强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够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广泛而多样的领域。
在教育方面,研究者可以关注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等层面。
在人文方面,研究者可以关注教育哲学、教育伦理、教育社会学等领域。
此外,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如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与社会学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内容的深入探索,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育与人文的本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多样且灵活。
首先,研究者可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验证和检验教育人文理论的有效性。
其次,研究者可以运用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采用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获取更加具体和深入的研究材料。
综合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为问题解决和理论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教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对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和人文领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与人文的本质和价值,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人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为问题解决和理论推进提供有效的参考。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报告霸州市第六小学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社会背景科学人文主义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潮。
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科学的重要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但人文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在我国,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萎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在科学与人文的素养提升上,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逐渐高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素养的高低。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其基本素质应当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论、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富有感染的人格魅力、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
当下,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有调查表明,当前教师的人文素养存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人文知识的贫乏;二是人文精神的迷失;三是人文方法的缺失。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主要有应试教育的束缚,工作负担繁重,心理压力巨大,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主观原因主要有疏于学习,知识面狭窄,职业归属感不强,教师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等。
教师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阅读状况。
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关乎着教育的希望。
然而,据报载,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存在着大面积空白,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思想观念变化。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
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
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研究报告[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课堂教学中按照人的发展特点、社会发展形势、差异化定理的原理,以“发展”的科学理念,营造适应“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适应“发展”的运作机制,重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重视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天赋、潜能在学校教育下得到充分、和谐、健康的发展。
总之就是以人为本,通过相关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的和谐。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观察、追踪激励、集体研究等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与系统论指导,选择了二年级C103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遵循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创造了“分层——自启——导学”的人文性课堂教学模式,以“九个尽可能”为目标,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素质自主、能动、全面发展。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全面进步,构建了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关怀一、研究的背景人类进入到20世纪后半期以来,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教育为基点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事业,但是当代科技理性的过度扩张,金钱至上的思想使教育从根本上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人对物质财富丰裕的追求,却忽视了人的生存本身,导致了人格的扭曲。
1995年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重视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世界的未来负责的呼吁也使我国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了人,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
通过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个体更完善的发展而使我国的教育又回到了“关怀人、培养人”这一永恒的使命上。
介此,我们提出了以人文关怀为基本思想的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通过文本以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取得完美的一致。
同时必须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多向思维,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化阅读与写作的平台,加强学生个性渗透的力度,促进其个性发展,形成完美的人格。
让高尚的情操,语文担负着,传授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上,要刻意让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发挥的机会,让他们的动力、能力、智力等多种素养迸发出自身的活力。
在阅读、思考、质疑、反馈中独立感悟,使之学中有悟,悟中有创,创中有异。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人文性渗透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义都涉及到“人文性”一词:“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我们认为,充分发掘和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人格熏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2、是为了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忽略儿童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又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
《现代小学人文教育》上这样写着:人文精神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还说:“人文精神的复归是世界性的课题。
”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文学科研究报告作文
人文学科研究报告作文人文学科研究报告: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及其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多部涉及跨文化交流的电影作为案例分析,包括《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大话西游》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对话、人物形象等元素,来揭示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研究结果1. 文化差异的体现在电影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常常通过人物形象、语言、环境等方式得以体现。
比如,在《泰坦尼克号》中,男主角杰克来自美国底层阶级,而女主角罗丝则来自英国上层社会,两者的文化差异在他们的互动中得到了展示。
这种文化差异的呈现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特点。
2.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互动,以及背景设置等都给予了观众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文化的机会。
同时,电影中的跨文化互动也可以激发观众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关的问题。
3. 文化冲突与解决电影中跨文化交流常常伴随着文化冲突的产生。
这种冲突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冲突。
通过电影中的冲突与解决,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文化冲突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与包容来解决冲突。
四、研究意义通过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做出贡献。
此外,本研究也对电影制作人、编剧等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在创作中更好地呈现跨文化交流的现象。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的案例选择有限,只涉及了部分电影作品,对于不同类型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尚未全面涵盖。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入手,选取更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小学人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上虞市教科所课题组☆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界开展有关教育思想的讨论,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之后,通过实践逐步完善,到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溶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统一了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把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到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重大进步。
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举措,90年代的中国,在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的时刻,由文学界发起,教育界、哲学界积极参与,开展了一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的起因,主要是人文精神的困境。
市场经济快速推进,诱发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狂潮。
在利益的驱动下,见利忘义、人性缺失、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教育中关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品质,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生的从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提到了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
上虞市教科所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和本市实际确定了《现代中小学人文教育的研究》,经过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改善了德育工作,优化了教育环境,拓展了教育的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人文教育模式,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
二、问题的提出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更新的关键时刻,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对于如何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各级领导与各界有识之士都提出了宝贵意见。
其中提出的“迎接21世纪、人类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把失落的‘人’找回来”。
所以“重新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目标的阐述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明确地把“人文素养”成为新课程目标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教育过份☆课题组组长:吴毅松成员:徐洋林王华祥孙文军吕建祥倪国良王莹夏春峰朱伟平叶宏斌徐景荣李梦阳本课题研究报告由吴毅松执笔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红血丝 银杏树 日本白光 苏州脱毛 灰指甲治疗 苏州广告公司 徐州搬家公司 苏州抵押贷款 徐州房产 略了提升人性。
功利主义的教育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我省金华一中学生杀母事件,北大刘海洋伤熊事件安徽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以及目前许多偷排污水大面积污染江河湖泊,地下加工制造有毒有害食品等,都说明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对社会、家庭、人的生命财产产生严重的危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20世纪人类重大发明创造几乎超过了前19个世纪的总和。
但与此同时,人类出面临着道德滑坡的世界难题。
目前德育面临的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有深厚积淀的人文精神基础。
德育好比庄稼,人文精神好比土壤,德育离开了人文精神,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影响实效性。
人文教育,由于对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注重,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重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在师生关系上的人文关爱,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的讲话中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提出了要重视人文科学研究与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国家特色,甚至地方特色。
因此如何根据中小学学生实际,根据本地地域的特点,加强中小学人文教育,构建现代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理论依据(一)人文教育的定义。
“人文”一词最早是于中国古籍《周易》,其中说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古人认为,观察天文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观察人文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文”通俗地说,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
人文主义教育,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身心或人格的全面发展,尊重儿童的身心或人格的全面发展,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启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现代人文教育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的超越与发展,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两者是互补与共存的。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必须是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即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1、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核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于现代战争武器使人类面临瞬间毁灭的危机,人们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开发使得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另外,随着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多,也容易诱发一些人产生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当今一些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道德危机,享乐至上,对金钱的极度追求,使人转化为货币的奴隶,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严重失衡的状况,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犯罪,勤劳精神减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等各种社会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希望,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困难。
拜金主义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潮,我们的一些教师还随波逐流。
一些孩子幼嫩的心灵沾上了不应有的污黑,心理防御能力很弱,一旦走上社会很容易被子金钱席卷而去。
学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人文内涵,人们只注重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功利主义泛滥,社会文明滑坡,道德退化,青少年犯罪增多。
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底就是经济与伦理的冲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冲突。
为此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此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没有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的孩子就会缺乏爱心,甚至道德的沦丧,没有人文精神,拜金主义就会把社会变成奸商之国,时代在呼唤我们,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2、加强人文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须。
学校教育长期基本处于“应试教育”状态,随着考试指挥棒,学校的根本目的在追求升学率,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努力提高知识质量上,在教育内容选择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学内容选择以考试内容作标准,学生过早地文理学科分开。
一些人文学科也成了纯粹的知识课,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思索,学会对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问题的思考,应该在孩子们的心里建立起社会伦理准则,使他们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为此在重视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必须高扬人文精神。
就如美国哈佛高等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的,当前人类社会的危机大量发生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超出了社会科学和人类行为的进步。
如果把大量的资金和科研资源极不匀称地投入自然科学,而继续忽视人文科学,人类就会遇到更大灾难。
因此,必须提倡理性,必须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学科。
3、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文,社会学科提供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及现代通讯媒体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发极为便利的工作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然学科中的概念,如控制、信息、系统等也日益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中,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化,同时,自然科学趋向人为社会科学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许多问题的解决,单一的学科已不能有效地担负起这一重任,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的治理、人口控制、资源开发、交通以及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就业等问题,都需要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观念出发,考虑社会的条件、因素、影响和后果,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共同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培养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富有综合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逐渐受到重视,这是可喜的,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散去,科学教育的内容与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结合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将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这一使命,重振人文精神,构建起新世纪的人类文明。
最近育部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政绩观,切实发挥学校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4、加强人文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首先,从构成“素质”的要求来看“素质教育”。
教育界已明确提出构成“素质”的要素是,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以及健康的个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心素质以及健康的个性。
可以看出,从“素质教育”来讲,素质是由四个共同的基本要素和特殊的个性要素构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也逐步确立了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确定社会主义建设应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命运。
把尊重人和关心人的原则贯彻到社会主义过程中。
教育界开始寻求更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探索能使两者互为推动,相互依傍共同发展的教育途径,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而现代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简单地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考虑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