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
合集下载
中药学:解表药PPT(大学时张廷模教授课件)学习课件.ppt

三、清热解毒--热毒疮痈
四、平抑肝阳--肝阳上亢, 头晕目眩
最新.课件
112
“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 《本经》
最新.课件
113
蔓荆子
最新.课件
114
最新.课件
115
疏散风热、清利头-风热表证头痛,偏头痛 目赤肿痛多泪
最新.课件
116
柴胡
最新.课件
117
最新.课件
118
一、疏散退热--外感发热,少阳证
最新.课件
44
防风
最新.课件
45
最新.课件
46
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 最要,故名。”
最新.课件
47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防风为风病之主要……驱除外 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
《本草正义》
最新.课件
48
辛而不燥,乃风药中润剂 三、止痉--破伤风
最新.课件
49
羌活
最新.课件
50
最新.课件
51
一、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最新.课件
52
特点: 1、主要用于身半以上风湿痹痛 2、药性辛燥,为风药中燥剂
最新.课件
53
藁本
最新.课件
54
最新.课件
55
一、祛风散寒--风寒表证, 颠顶头痛
颠顶痛,非此不能治。 (张元素)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28
三、行气安胎--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
四、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
最新.课件
29
生姜
最新.课件
30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二、温肺止咳--风寒咳嗽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PPT课件

.
药材
30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 效]: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夹湿证。解表湿要 要,如:九味阳经和督 脉经的阳气,常用于肩周炎,颈椎病。
如蠲痹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羌活、桂枝、当归、没药、桑枝、防风、 姜黄、天麻、蜈蚣。
.
12
麻黄与桂枝
药物 相同 发汗力 功效 点
主治
麻黄 辛 大 温 解
兼能宣 肺平喘, 利水退 肿
表寒 实证
桂枝 表 小
兼能温 表寒 经通阳 虚证
.
用法
自汗 盗汗
虚喘禁 用
温热
血热
月经禁
用
13
紫苏
来源: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本紫苏 的干燥茎、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 夏季枝叶茂盛时 采收茎叶,阴干, 切段,生用。
3 . 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4、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五苓散 5、用于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 6、振奋脾阳用:苓桂术甘汤
.
10
[用法用量]:煎服,3~ 10g。
[使用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 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
11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既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 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寒 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 之胸痹、心痛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
药 材
14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
药材
30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 效]: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夹湿证。解表湿要 要,如:九味阳经和督 脉经的阳气,常用于肩周炎,颈椎病。
如蠲痹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羌活、桂枝、当归、没药、桑枝、防风、 姜黄、天麻、蜈蚣。
.
12
麻黄与桂枝
药物 相同 发汗力 功效 点
主治
麻黄 辛 大 温 解
兼能宣 肺平喘, 利水退 肿
表寒 实证
桂枝 表 小
兼能温 表寒 经通阳 虚证
.
用法
自汗 盗汗
虚喘禁 用
温热
血热
月经禁
用
13
紫苏
来源: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本紫苏 的干燥茎、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 夏季枝叶茂盛时 采收茎叶,阴干, 切段,生用。
3 . 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4、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五苓散 5、用于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 6、振奋脾阳用:苓桂术甘汤
.
10
[用法用量]:煎服,3~ 10g。
[使用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 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
11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既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 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寒 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 之胸痹、心痛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
药 材
14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
中药学解表药ppt课件

阴暑证:香薷(夏月麻黄)
风寒风热表证皆宜:荆芥、防风
完整版ppt课件
79
细辛:阳虚外感 羌活:上半身(身半以上)痹痛
太阳头痛 白芷:阳明头痛
完整版ppt课件
80
2、功效 行气安胎:紫苏 解鱼蟹毒:紫苏、生姜 通鼻窍: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
完整版ppt课件
81
3、用量用法 细辛:3-5g;丸散0.5-1g 辛夷:包煎
30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二、温肺止咳--风寒咳嗽
完整版ppt课件
31
三、温中止呕--多种呕吐 四、解毒--中药物、食物毒
完整版ppt课件
32
香 薷
完整版ppt课件
33
一、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阴暑证
完整版ppt课件
34
阴暑证:感受风寒(静而得病) ----暑天风寒感冒
阳暑证:感受暑热(动而得病) ----类似中暑
完整版ppt课件
136
要点
1、主治证 少阳证寒热往来:柴胡 气虚下陷证:升麻、柴胡
完整版ppt课件
137
2、功效 透疹:薄荷、蝉蜕、牛蒡子、升麻、
葛根、荆芥 开音:蝉蜕
完整版ppt课件
138
3、用量用法
后下:薄荷
4、品种与功效
黄菊花--疏散风热
白菊花--平肝明目
完整版ppt课件
139
5、使用注意 牛蒡子:滑肠通便,便溏者慎用 6、分类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薄荷、蔓荆子 发散风热、利咽:牛蒡子、蝉蜕
完整版ppt课件
132
葛根与柴胡
相同点:解表,升阳 不同点:葛根功偏解肌,善治外感项背 强痛。又升阳止泻,生津止渴,透疹
柴胡功偏退热,善治少阳寒热往来。又 升阳举陷,疏肝解郁
中药基本知识之解表药PPT课件

-
11
麻黄 桂枝2
桂枝又归心经。本品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 力较麻黄为缓,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常配伍麻黄) 、 还是有汗的表虚证(常配伍白芍),桂枝均可使用。
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也常用于: 1.胸阳不振, 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配伍枳实、薤白;若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 脉而 见心动悸、脉结代,常配伍炙甘草、人参、麦冬等; 2.中焦 虚寒,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常配伍白芍、饴糖等;3.经寒血滞, 经闭痛经,常当归、吴茱萸等,以及癥瘕积聚;4.风寒湿痹,肩臂 疼痛;5.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而致痰饮病眩晕、心悸(常配伍茯苓、 白术、甘草),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蓄水证)(常 配伍茯苓、猪苓、泽泻等)。
-
23
羌活
【来原】伞形科、羌活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 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 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1. 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 2. 血虚痹痛忌服。
同时,紫苏又兼能理气安胎,又可用于: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2.胎气 上逆,胸闷呕吐,以及气滞胎动不安;3.七情郁结,痰凝气滞的梅核气证。 本品入汤剂不宜久煎。
此外,紫苏有苏叶、苏梗之分,苏叶偏于发表散寒,苏梗偏于宽胸利膈,顺
气安胎。生姜则善于温中止呕,素有" 呕家圣药" 之称,并能温肺止咳,解半
中药学课件---解表药

以辛散温通 入心经助心阳通经脉、温助人体 助阳为功 一身阳气而散寒止痛。
归膀胱之腑,温化膀胱之气而 通阳化气行水湿。 表邪祛则表证解,寒湿除则阳气通,经脉通畅则 疼痛自止。故有诸功。特点,善行四肢。
应用:
表实无汗症-与麻黄同用。
如麻黄汤
1、外感风寒表证 表虚自汗症-证见发热、
恶风,自汗出脉浮缓 .
起、风湿痹痛等,如羌活、白芷 等。
四、使用注意:
解表药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久病体虚 及失血证忌用;
2、不可过量或过久使用,中病即止, 以防发汗太过,耗伤津液,导致亡阴 亡阳等证。
3、春夏气候温暖,用量宜轻,秋冬 气候寒凉,用量宜重。另外,注意南 北、老幼、青壮年之差异。
表证-- “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 在体表,病情较浅。
表证的症状有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 无汗、脉浮等。
一般说来,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其 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 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 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 尖红等。
第十一章:解表药
◦概述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 的药物称解表药,也称发表药。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名词:
表邪--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未曾传里 病症。(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故 又有“外感六淫”之称。所致疾病,统称为外感 病。 )
功效分析:
以发散风寒为功
味薄升浮归太阳走肌表,以宣散 太阳风寒表邪而开腠发汗。 入肺经则散肺寒,宣肺气而治寒
邪犯肺之咳喘。 苦温入膀胱之腑,能温化膀胱
归膀胱之腑,温化膀胱之气而 通阳化气行水湿。 表邪祛则表证解,寒湿除则阳气通,经脉通畅则 疼痛自止。故有诸功。特点,善行四肢。
应用:
表实无汗症-与麻黄同用。
如麻黄汤
1、外感风寒表证 表虚自汗症-证见发热、
恶风,自汗出脉浮缓 .
起、风湿痹痛等,如羌活、白芷 等。
四、使用注意:
解表药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久病体虚 及失血证忌用;
2、不可过量或过久使用,中病即止, 以防发汗太过,耗伤津液,导致亡阴 亡阳等证。
3、春夏气候温暖,用量宜轻,秋冬 气候寒凉,用量宜重。另外,注意南 北、老幼、青壮年之差异。
表证-- “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 在体表,病情较浅。
表证的症状有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 无汗、脉浮等。
一般说来,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其 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 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 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 尖红等。
第十一章:解表药
◦概述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 的药物称解表药,也称发表药。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名词:
表邪--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未曾传里 病症。(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故 又有“外感六淫”之称。所致疾病,统称为外感 病。 )
功效分析:
以发散风寒为功
味薄升浮归太阳走肌表,以宣散 太阳风寒表邪而开腠发汗。 入肺经则散肺寒,宣肺气而治寒
邪犯肺之咳喘。 苦温入膀胱之腑,能温化膀胱
中药学课件第一章解表药

要药。
散风湿——特点:上 通脑顶,下行足膝, 外达皮肤。
注意:有小毒。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辛夷
散风寒——风寒头痛。
通鼻窍——治鼻渊 要药。
用法:包煎。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宣散风热——风热表证、风 温初起。
透 疹 ——应 用 : ①风 疹 ,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白芷
散风除湿——特点:味辛而
外散风寒,气芳香而内化水 湿。应用:①风寒感冒,② 湿浊中阻证,③湿盛带下证, ④胃肠型感冒,⑤风湿痹痛 等。 通 窍 止 痛 ——应 用 : ① 风 寒客于阳明经之前额头痛, ②鼻渊头痛,③牙痛等。
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柴胡
疏散退热——特点:解热效 优,肌表之热、半表半里 之热皆可清退。应用:① 感冒发热,②少阳病之寒热往 来,③疟疾发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阳气下陷之子
宫下垂、脱肛等。 注意:炮制品,禁忌证。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葛根
解肌退热——特点:解肌效
温通经脉—寒凝血 脉证。
通阳化气—阳虚证、 痰饮证等。
注意:阴虚阳盛、孕 妇慎服。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
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 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 虚有汗证。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散风湿——特点:上 通脑顶,下行足膝, 外达皮肤。
注意:有小毒。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辛夷
散风寒——风寒头痛。
通鼻窍——治鼻渊 要药。
用法:包煎。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宣散风热——风热表证、风 温初起。
透 疹 ——应 用 : ①风 疹 ,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白芷
散风除湿——特点:味辛而
外散风寒,气芳香而内化水 湿。应用:①风寒感冒,② 湿浊中阻证,③湿盛带下证, ④胃肠型感冒,⑤风湿痹痛 等。 通 窍 止 痛 ——应 用 : ① 风 寒客于阳明经之前额头痛, ②鼻渊头痛,③牙痛等。
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柴胡
疏散退热——特点:解热效 优,肌表之热、半表半里 之热皆可清退。应用:① 感冒发热,②少阳病之寒热往 来,③疟疾发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阳气下陷之子
宫下垂、脱肛等。 注意:炮制品,禁忌证。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葛根
解肌退热——特点:解肌效
温通经脉—寒凝血 脉证。
通阳化气—阳虚证、 痰饮证等。
注意:阴虚阳盛、孕 妇慎服。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
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 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 虚有汗证。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一、解表药1PPT课件

▪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 新鲜根茎。
-
13
生姜 《名医别录》
▪ 【药性】 辛,温。归 肺、脾、胃经。
▪ 【功效】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
14
生姜 《名医别录》
▪ 1. 风寒表证。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 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 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行气宽中 (安胎)
-
11
【适应证】
▪ 1.风寒表证:风寒表证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 或咳喘痰多者。
▪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 胎动不安者。
▪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 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 【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
-
12
生姜 《名医别录》
▪ 【功效】 发汗解表
▪
宣肺平喘
▪
利水消肿
-
5
【临床应用】
▪ 1.外感风寒表实证。 与桂枝相须,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如麻黄汤
▪ 2. 肺气壅遏所致喘咳实证。 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如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 3.风水水肿 。--提壶揭盖法
▪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 喘多炙用。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
慎用。
-
9
紫苏 《名医别录》
▪ [来源]为唇形科 (Labiatae)植物紫 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的茎、叶,其叶称 紫苏叶,其茎称紫 苏梗。
-
officinale Rosc.的 新鲜根茎。
-
13
生姜 《名医别录》
▪ 【药性】 辛,温。归 肺、脾、胃经。
▪ 【功效】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
14
生姜 《名医别录》
▪ 1. 风寒表证。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 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 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行气宽中 (安胎)
-
11
【适应证】
▪ 1.风寒表证:风寒表证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 或咳喘痰多者。
▪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 胎动不安者。
▪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 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 【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
-
12
生姜 《名医别录》
▪ 【功效】 发汗解表
▪
宣肺平喘
▪
利水消肿
-
5
【临床应用】
▪ 1.外感风寒表实证。 与桂枝相须,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如麻黄汤
▪ 2. 肺气壅遏所致喘咳实证。 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如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 3.风水水肿 。--提壶揭盖法
▪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 喘多炙用。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
慎用。
-
9
紫苏 《名医别录》
▪ [来源]为唇形科 (Labiatae)植物紫 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的茎、叶,其叶称 紫苏叶,其茎称紫 苏梗。
-
1.中药学课件(解表药)

基
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 等地。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
源 蜜炙或捣绒用。
【处方用名】
生麻黄、麻黄、西麻黄、净麻黄、蜜炙麻黄、 水炙麻黄、麻黄绒。
麻 黄 ★★★
药 物 基 源
草麻黄
药
物
基
源
草 麻 黄
药材麻黄 ★★★
药 物 基 源
木贼麻黄
药材麻黄 ★★★
药材麻黄 ★★★
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 喘均当慎用。
麻 黄 ★★★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 麻黄碱、挥发油等。
实 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 验 2.解热作用 研 3.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究 4.利尿作用
5.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 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 用。
药 物 基 源
中麻黄
麻 黄 ★★★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药 性
【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宣散,主入肺经,作用重在开宣
功 肺气,以外散风寒,内平喘咳,下通水道,
效 且宣散之力颇强。故只适于风寒表实证、肺
气壅遏的实喘及风水水肿而无汗者。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 黄 ★★★
麻 黄 ★★★
4.低血压:麻黄碱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麻
黄碱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可防治硬膜外麻醉引
临
起的低血压。麻黄碱口服可以治疗低血压。
床
5.鼻塞:0.5%~1%麻黄碱溶液滴鼻,可治疗鼻粘 膜充血引起的鼻塞。
研 究
6.其他:麻黄所含的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在 延脑受抑制和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也可
《中药学-解表药》PPT课件

• 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 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 毒。
精选ppt
21
蔓荆子
•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
•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 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 眩。
精选ppt
22
薄荷
• 【性味】辛,凉。入肺、肝经。
•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 秽,解毒。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精选ppt
9
白芷
• 【性味】辛,温。归胃、大肠、 肺经。
•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消肿排脓。
•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 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 肿痛。
精选ppt
10
细辛
• 性味:气芳香,味辛,微苦。 归肺、肾、心、肝、胆、脾经。
精选ppt
17
蝉蜕
•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 肝经。
•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 透疹,退翳,解痉。
•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 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精选ppt
18
桑叶
•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 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 消疮,止血。
•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 血、崩漏、鼻衄
精选ppt
7
防风
•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 温。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破伤风。
精选ppt
21
蔓荆子
•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
•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 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 眩。
精选ppt
22
薄荷
• 【性味】辛,凉。入肺、肝经。
•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 秽,解毒。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精选ppt
9
白芷
• 【性味】辛,温。归胃、大肠、 肺经。
•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消肿排脓。
•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 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 肿痛。
精选ppt
10
细辛
• 性味:气芳香,味辛,微苦。 归肺、肾、心、肝、胆、脾经。
精选ppt
17
蝉蜕
•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 肝经。
•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 透疹,退翳,解痉。
•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 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精选ppt
18
桑叶
•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 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 消疮,止血。
•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 血、崩漏、鼻衄
精选ppt
7
防风
•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 温。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破伤风。
中药学课件各论:解表药一

配伍运用
3-10g 炙用麻—桂补相中须助:阳风:寒虚表寒实腹证痛
使用注意: 桂芍相伍:风寒表虚证
桂苓相配:化气行水 1、辛温助阳,易伤阴血,故外感热病、阴
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
2、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麻黄 桂枝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麻黄—发汗力强,风寒表实无汗重证多用。兼能
不
同
平喘、利尿,用于咳喘实证,水肿初起。
附: 苏梗: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适用于—胸腹气滞及胎动不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 效: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适应症:
呕家圣药
1、风寒轻证
2、用于各种呕吐——胃寒尤宜
3、肺寒咳嗽
此外:健胃消食、解毒
—半夏、南星、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3-10g
使用注意:
伤阴助火,阴虚及热盛者慎用或忌用
“治风功通用效之:品”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荆芥 防风
作用缓和 祛风解表 无论风寒 风热表证
均可
多用于麻疹不透,风疹 瘙痒及疮疡初起兼表证,
炒炭止血—多种出血证
多用于皮肤瘙痒,风湿 痹证,破伤风等证
炒用—升清燥湿止泻 炒炭—止血
白芷
细辛
白芷
辛,温, 归胃、肺、大肠经
功效: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点
桂枝—发汗力缓,无论风寒表实、表虚证均可。
兼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血滞
诸痛证及痰饮水肿、心悸脉结代。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滞者) ——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2、脾胃气滞证 3、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3-10g 不宜久煎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 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1章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以及风湿痹痛等。
解表药使用需注意:
①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②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③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④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01解表药(中药学)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 度的发汗、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 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 有降压、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等作用。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 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 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 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 白,脉浮紧等。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 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 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 喘以及水肿邪 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 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 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 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 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 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风水浮肿
本品主入肺与膀胱经,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 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 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 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 表、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应 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 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 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 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 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 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 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 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 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 白,脉浮紧等。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 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 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 喘以及水肿邪 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 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 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 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 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 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风水浮肿
本品主入肺与膀胱经,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 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 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 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 表、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应 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 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 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 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 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 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

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 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 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10
发散风寒药
麻 黄 《本经》 其味麻,其色黄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中 麻黄 、草麻黄、木贼麻 黄的干燥草质茎。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 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 发汗解肌,如桂枝汤; 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 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1
桂枝 《名医别录》
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 止痛之效
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温通心阳, 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 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 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 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5
概述
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
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 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 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6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
若兼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小青龙汤) 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者,配伍石膏(麻杏石甘汤)
15
麻 黄【临床应用】
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
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 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 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如再配伍生姜、 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越 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
10
发散风寒药
麻 黄 《本经》 其味麻,其色黄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中 麻黄 、草麻黄、木贼麻 黄的干燥草质茎。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 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 发汗解肌,如桂枝汤; 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 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1
桂枝 《名医别录》
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 止痛之效
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温通心阳, 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 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 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 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5
概述
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
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 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 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6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
若兼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小青龙汤) 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者,配伍石膏(麻杏石甘汤)
15
麻 黄【临床应用】
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
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 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 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如再配伍生姜、 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越 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桂枝
《名医别录》
4.心悸.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心悸. 心悸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悸动,脉结代者, 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奔豚,常 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29
桂枝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 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处方用名】桂枝,川桂枝(洗净,晒干, 切碎用)
21
麻
黄【方剂举例】
1.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 表实者.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用于里热壅闭,症见身热烦渴,喘咳气粗, 鼻翼煽张者.
22
桂枝
《名医别录》
[来源 来源]为樟科 来源 (Lauraceae) 植物肉桂 Cinnamomu m cassia Presl 的干燥嫩 枝.
19
麻
黄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 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 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处方用名】 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 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 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 有润肺之功)
20
10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1
发散风寒药
性能特点: 性能特点: 多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 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 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 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6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 寒或风热的药物. 2. 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 季多兼燥邪,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 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3.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 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 伍,以扶正祛邪.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 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麻
黄
14
麻
黄
【药性】 辛,微苦, 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5
麻
黄【适应证】
1.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咳嗽气喘. 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风水水肿. 风水水肿
16
麻
黄【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 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 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 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 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 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 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 (《伤寒论》).
31
Hale Waihona Puke 桂枝【方剂举例】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口不渴 等.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治妇女月经不调,瘀血阻滞的腹痛,及胎死 腹中.
32
麻黄与桂枝之鉴别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 相同点 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 二药都能发汗解表 汗证,常相须为用. 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 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 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 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 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 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 所不备. 所不备.
33
紫苏
《名医别录》
[来源 来源]为唇形科 来源 (Labiatae)植物紫 苏Perilla frutescens(L.)Br itt.的茎,叶,其 itt. 叶称紫苏叶,其茎 称紫苏梗.
34
紫苏叶
35
紫苏梗
36
紫苏
【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安胎)
37
7
概述
【使用注意】
1.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 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 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2. 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 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 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3.且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 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4
概述
适应证: 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 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 证者.
5
概述
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主治风寒 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 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 清涕,脉浮紧等. 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 ,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主治风热 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17
麻
黄【临床应用】
2.咳嗽气喘 咳嗽气喘 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 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以复 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 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 为辅助.
18
麻
黄【临床应用】
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 风水水肿 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 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 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 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 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 阴疽,痰核.
第一章
解表药
1
外感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六 淫多为四时主气的淫胜,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夹致病:所谓单独 致病,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所谓 兼夹致病是指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如风寒感冒, 湿热泄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 六淫致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 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 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由外入,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 变过程.
【适应证】
1.风寒感冒.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 和,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 脾胃气滞, 脾胃气滞 胸闷呕吐. 胎动不安者.梅核气.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 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38
紫苏
【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 【按语】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 中,解郁止呕,故对风寒表症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 的,使用本品,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 症状的,也可用于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 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胸. 【方剂举例】香苏散(《和局方剂》): 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头痛无汗,胸膈满闷, 噫气恶食.
27
桂枝
《名医别录》
3.痰饮,蓄水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 痰饮,蓄水证. 痰饮 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 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 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 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26
桂枝
《名医别录》
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 寒凝血滞诸痛证. 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 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 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 —— 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 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
12
麻
黄
《本经》
[来源 来源]为麻黄科 来源 (Ephedraceae)植物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 Mey.,草 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unge 的干燥 干燥 草质茎.
13
麻
黄【按语】
1.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 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 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2. 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 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 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 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 血. 3. 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 两个方面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