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内容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评价内容

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它既不能单纯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简单的量来衡量,又不能以某一个模式来参照给分。因此,究竟依据哪些因素对课堂教学做出实用、高效的评价,一直是教学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要造就的人是具有全面知识技能、品德优良、心理素质完美、社会适应力强的劳动者,因此,在构建教学评价内容的时候,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辅之以教师的创新素质、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等方面全面科学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重点突出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生活动的广泛性,教师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引导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等,这样不仅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评价过程。基于以上观点提出了如下几项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主动参与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此内容可以细化为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学生参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参与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在明确问题中学习。

鉴别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可以考虑以下指标:

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2、学生能够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综合问题,学生自己解决的综合问题有多少。

3、学生参与解决的开放性问题数或一题多解的问题数。

4、对于开放性问题或一题多解问题,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方法或答案的次数。

5、学生回答有创意的人次。

6、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

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余力才注意其主体性和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应该反过来,首先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其次才是双基。创造力评价一般采用发散性思维测量、态度与兴趣量表、人格量表等,但是这些手段不适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用。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观察的方法,观察两个方面,一是看教师有没有在教学中贯彻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二是看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学生自己的提问有没有独创性。在课堂观察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创造性的依据。学生回答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评价:1、表达意义是否丰富、流畅;2、是否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3、回答是否有新意和独特性;4、分析是否深刻、深入。

参考以上原则以及其他的一些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教师对创造力的培养和学生创造性表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的问题?

2、对于开放性问题,学生提供了几种解答?教师提供了几种解答?

3、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的人次是多少?

4、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5、学生提问有创意的人次是多少?

6、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集体自由讨论?

7、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

8、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容许学生思考的时间平均是多少?教师批评学生或否定学生的次数是多少?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程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了解程度,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整体把握,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等。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以及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思考,照搬教案,那么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如何能培养出有特色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还需要考虑教师教学实际的创造性,在高年级教学中,还要考虑教师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等。评价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是为了鼓励教师独立思考、百花齐放。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模仿别人的教学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想尝试改革创新,但是初期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完全模仿的课不能算优秀的课,必须有所改革和发展;而对于那些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究的教师,不管最后的效果如何,都应该肯定他敢于创新的精神。评价课堂教学并不仅仅看教学的结果,还要看教师的设计思想。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共两大方面:

1.教师的导

(1)教学思想:育人为本,进行德育渗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重视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2)教学目标:目标的明确性、具体性和全面性,以及符合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等。

(3)教学内容:内容阐述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知识结构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重点突出与难点突破;揭示本质,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处理得当,熟练自如;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层次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师生配合

的协调性;讲授深入浅出,逻辑性强;运用直观与形象化的措施(如利用视听辅助设备,采用直观图表、模型等);开放性强,实用性强等。

(5)教学效率:知识容量与训练的饱和度;教学时间利用的有效率;学生负担的合理性;课程难度与进度的适中性等。

(6)教学效果:教学总体设计的妥当性,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自学能力的养成;创新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所体现等。

(7)教师素质: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洁、生动;教态自然亲切,仪态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科学、新颖;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能灵活驾驭课堂。

2.学生的学

(1)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师的问题设置注意到学生的层次性,好、中、差学生全体参与,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训练面广,都有收获。(2)学生参与的全面性:掌握学法,习惯良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3)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主动投入,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