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xx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一些儒家祖述

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一些儒家祖述

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一些儒家祖述
儒家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作品有: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问答和教诲内容。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孟轲的弟子孟子所著,收录了孟子的讲课内容和问答记录。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荀子所著,论述了儒家关于中庸之道的思想。

儒家祖述包括: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的代表,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四书以及《易经》五经。

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包括荀子、孟子、颜回等,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另外,儒家还有许多其他的代表作品和祖述,包括:
《大学》:是孔子的弟子荀子所著,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荀子》:是荀子的著作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礼记》: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重要著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祖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祖述。

《尚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重要著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祖述。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祖述。

这些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品和祖述,对于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都很有帮助。

周朝的儒家思想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兴起

周朝的儒家思想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兴起

周朝的儒家思想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兴起中国古代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中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对周朝的政治、社会和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成为了后世儒家的楷模和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周朝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兴起。

一、儒家思想在周朝社会的重要性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为不同学派的思想传播提供了空间。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家族伦理、政治道德和社会规范,强调仁、礼、义、智、信等道德观念,要求人们以仁义为中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思想理念赋予了周朝社会以道德教化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力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观念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孔子注重教育,提倡“教学相长”,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者的责任。

他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与修养。

最后,孔子提出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主张天命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当遵循“天命”,依德行统治,以身作则,使社会达到和谐与安定。

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影响了周朝的政治和社会,也影响了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

三、儒家学派的兴起与发展孔子的思想观点被后世追随者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在学术研究、政治参与和教育兴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学术研究方面,儒家学派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形成和整理,将儒家思想系统化,并成为后世士人的重要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后世的儒家学者们能够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并提出新的观点。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

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儒家的发展历程

儒家的发展历程

儒家的发展历程儒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学说的形成、发展与流传与孔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孔子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宣扬贤德的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他的学说强调了礼仪、人伦道德、君臣义务等伦理道德观念,并提倡尊崇祖先、尊重传统的价值观。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逝世后,他的学生们将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并将其传承下去。

后来,一些儒家学者继续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学说,如孟子、荀子等。

同时,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和对抗,如与道家的辩论,使儒家学说在学术上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但随着汉高祖刘邦的登基,儒家学说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设立国家官学、制定儒家经典的《春秋》、晋升儒学为国家官学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唐宋时期,儒家学说达到了巅峰。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文化和道德潮流,国家也以儒家思想为规范来治理国家。

北宋苏轼和南宋朱熹等儒家学者致力于对经典的注释和研究,形成了理学流派,进一步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明清时期,儒家学说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强调了理性的追求和天理人伦的联系。

尽管在此期间,儒家学说逐渐受到了一些来自于佛教、道教以及新兴思潮的冲击,但它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儒家学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

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研究的兴起,也使得儒家学说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儒家学说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孔子的创立到今天都保持着影响力,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世界的哲学、伦理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儒学

孔子与儒学

图3 孔子墓
3、创办私学与整理文献
孔子一生主要献身于教育事业,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古 代私人办学的先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从实践 中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具有深远的 历史影响。 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办学原 则,对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身份 贵贱、经济条件好坏,凡是虚心求学 者一概加以教诲。
图1 孔子行教像
一、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1、出身贫贱与好学乐道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名叔梁纥, 母亲名颜征在,先祖本是宋国人,后来迁居至鲁国的 都城(陬邑,今山东曲阜),成为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 孔子后来回忆他的青少年生活时说:“吾少也贱,故 多能鄙事。” 所谓“鄙事”是指他曾当过看管仓库的 “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贫贱的生活并未熄灭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 五岁便立志求学,三十岁便学有所成,但仍谦虚地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学” 而已。
孔子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吾 师”。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向师襄子学习演奏。他三 十六岁到齐国欣赏《韶》乐,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 他晚年读《易》,翻来覆去地读,竟然韦编三绝(注: 编连竹简的皮绳子断了好几次)。由此可知他不仅勤奋 好学,而且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 孔子认为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的目标 只有一个,那就是闻“道” 、明“道”与弘“道”。他 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求自己 “笃信好学,守死 善道。”意思是坚信道而又喜欢学业,还要不惜用生命 来保护道的完善。孔子甚至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此津津乐“道”,正是他“志于道”与安贫乐道精神 的集中体现。 孔子把他的人生历程概括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这也是他 好学乐道与修身养性的漫长历程与既得成就。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

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先秦时期的古典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使人人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致思路向。

孔子没后,“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形上学建构。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孟子注重主体自身的道德构造,在思想上偏重“德行”一面。

纵观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从心性角度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人性论的基础,从“仁心”的“内圣”角度来挖掘;荀子重视外在社会的礼仪之治。

荀子的思想在“外王”思路上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推进,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个理论形态是从西汉到唐代的经学。

董仲舒等经学大师,借助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和准神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形成政治、伦理、宗教三位一体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家从一家之言上升到意识形态主体的高度,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权威性。

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从天命观、政治思想、人性论等多个角度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张目,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儒家地位从政治地位上战胜了其他诸子。

但是,向神学发展的另一个倾向是导致入学向谶纬之学跌落,从而背离先秦儒家的理想那个主义。

第三个理论形态是宋明理学。

两汉后,北宋前,由于战争、五胡乱华及佛教大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士人精神受到严重的挑战。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和教导对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的关系,并梳理其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原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鲁国。

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被后人奉为经典,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学说主要围绕社会伦理、政治和教育展开,他提出了许多为后世所推崇的思想,如仁、礼、孝、忠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为出发点,关注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他认为,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修养,个体可以培养出仁的品质,从而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2. 礼: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矩和仪式,而是一种内外修养的表征。

3. 孝:孔子非常强调家庭伦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类最重要的美德。

他主张子女应该尽忠尽孝地照顾父母,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基础。

4. 忠:忠是另一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国家和社会,并且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他认为,个体的成功和幸福与忠诚紧密相连。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孔子的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道德和教育的引导,社会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使人们能够和平地共存。

2. 教育体制: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期影响。

孔子提倡“教育无年龄界限”,鼓励不分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论语的发展历程概述

论语的发展历程概述

论语的发展历程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对话所编成。

论语集中记录了孔子的教学内容和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教育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论语的发展历程概述。

1. 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和集合者,他的言论和对话被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导强调了道德修养、政治治理、教育培养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

2. 孔子弟子编纂时期(公元前479年-公元前221年):在孔子逝世后的几代弟子中,一些人开始整理和编纂孔子的言论和对话,并形成了初步的论语。

这个阶段的编纂工作主要由孔子的学生、儿子和学术传承者完成。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儒家学术受到压制,许多古代文献被焚毁。

然而,一些儒家学者仍然努力保存和传承论语,以保留儒家文化的精髓。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在这个时期,儒家学说复兴,并得到广泛发展。

论语也开始被评论和注解,一些学者将自己的见解和解释加入到论语的注释中,使其更加丰富和深入。

5. 宋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这个时期是论语研究的黄金时期,许多学者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其中,朱熹是最著名的论语研究者之一,他发表了《论语集注》等重要著作,对于论语的理解和传承有着巨大贡献。

6. 现代时期(20世纪至今):论语在现代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学者继续研究论语,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以推动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

现代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和解释,使得论语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总之,论语经历了孔子时期的创作,孔子弟子的编纂,秦汉时期的存留与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注释,宋明清时期的研究与注解,以及现代时期的继承与应用。

通过这个漫长的历程,论语从一个简单的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成为了影响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孔子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孔子的生平和他的儒家思想,以及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约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

他出生在鲁国一个平民家庭,后来成为一名知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

孔子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权威人物。

孔子的一生中,他不断地追求真理和道德价值观,并试图通过教育和政治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学者整理成《论语》,成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所创立的,它强调道德伦理、家庭价值观和政治秩序的重要性。

以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思是爱和善。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仁德是儒家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他们应该以仁爱和公正来对待他人。

2. 礼:儒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礼仪和规范。

孔子强调,通过遵循传统的礼仪制度,人们能够实现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他相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社会才能追求公正和道德。

3. 孝:对父母尊敬和孝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类道德的核心,也是个人品质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4. 君子: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高尚的人格理想。

孔子提倡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修养以及对道德和公正的追求。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他的影响:1. 政治影响:孔子的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来治理国家。

这一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君主和政治家,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 教育影响: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奠定了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

3. 价值观影响:孔子提倡仁爱、道德和家庭价值观,这些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

孔子思想的发展过程

孔子思想的发展过程

孔子思想的发展过程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思想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儒家思想孔子年轻时曾担任过官吏,但由于不满足于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他离开了政界,开始了漫长的求学生涯。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思考,孔子形成了早期的儒家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优秀的领袖。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来管理社会,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君子之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阶段:教育思想的发展孔子深刻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主张道德修养和智慧教育的相互结合,提倡启发式教育,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儒家经典的形成和发展孔子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写成了《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儒家经典,这些经典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和深入。

《论语》记录了孔子日常言行,表达了他对于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大学》和《中庸》则探讨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的意义,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而《孟子》则强调人性本善,强调仁爱之心和天命的存在。

第四阶段: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孔子逝世后,他的哲学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儒家学派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分支,包括程朱学派、邓析学派和朱熹学派等。

这些学派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并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结孔子思想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早期的儒家思想、教育思想的发展、儒家经典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四个阶段。

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孔子思想的鲜明特点和深刻影响。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子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子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孔⼦曾带领部分弟⼦周游列国前后达⼗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曾问礼于⽼⼦,有弟⼦三千,其中贤⼈七⼗⼆。

孔⼦去世后,其弟⼦及其再传弟⼦把孔⼦及其弟⼦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下⾯⼩编给⼤家讲⼀讲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孔⼦,春秋时期鲁国(现在的⼭东曲⾩)⼈。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个伟⼤的教育家。

他编撰的《春秋》开私⼈修史先例,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化的正统思想的本源,被尊为“圣⼈”。

⼤约公元前551年,孔⼦诞⽣在鲁国。

鲁国东南有⼀座昌平⼭,⼭下即古昌平乡。

昌平乡东有⼀座不太⾼的⼩⼭,名叫尼丘⼭。

⽗母认为他是尼丘⼭赐予⾃⼰的,便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三岁时,七⼗⼆岁的⽗亲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亲与年幼的孔⼦相依为命,在贫困中度⽇。

当时的鲁国都城曲⾩是鲁国的政治、⽂化中⼼,典籍丰富,名师众多。

因此,孔⼦⾃幼就⽣活在曲⾩的传统⽂化⽓氛中,接触到保存得⽐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献,礼仪制度。

孔⼦的母亲为了让⾃⼰的⼉⼦将来能够光宗耀祖,继承先圣商汤的业绩,长⼤后成为有出息的⼈,就教他学习周王朝的《诗》、《书》、《礼》、《乐》。

因此,他在⽗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况下,仍然发愤学习周礼。

孔⼦是个听话⽽好静的孩⼦。

当他⼀个⼈游戏的时候,常爱摆设三宝,学祭神的动作。

“这孩⼦与众不同,竟能做敬神的游戏,真难得。

”他的母亲常这么想着,看着幼⼩的孔⼦做游戏。

尽管他的吃穿都不如别⼈,母亲还是常向孔⼦谈起孔家历代祖先的辉煌故事,不知不觉中孔⼦幼⼩的⼼灵⾥产⽣了“我要努⼒,不辱没祖先的荣誉”的信念。

孔⼦的母亲因终⽇操劳变得体弱多病。

每次母亲病倒,孔⼦都尽⼼地服侍左右。

当母亲病情严重时,他便⾐不解带地陪伴在她左右。

母亲有时看他太⾟苦了,便劝他去睡⼀会⼉,可是他⼀直不肯,并说:“我睡不睡没关系,您的⾝体要紧!”母亲常为他的孝顺懂事掉下⾟酸⽽幸福的眼泪。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先贤,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体系,从儒家经典中可看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作用展开阐述,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先贤中,孔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1. 礼仪文化的推崇孔子强调礼仪之邦,认为礼仪是国家管理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关键因素。

因此,孔子极力提倡礼仪文化,他认为“经义,礼乐,诸侯,尊亲,敬长”是一国治理的基本法则。

孔子的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

2. 孔子的人际关系治理思想孔子强调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际关系,认为这些人际关系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元素。

孔子认为,人民与君王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像亲人一样友好相处。

孔子的这种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有影响,更影响了现代中国的人际关系。

3. 建议政府推广教育孔子强调知识跨越贫穷,推崇教育。

他认为推广教育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必要元素之一。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4. 推崇中庸之道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处于中庸之道,他认为要避免两个极端,要尽量保持适度和平衡。

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中国,而且对现代中国的积极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不亚于孔子本身。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体系之一。

1. 教育的贡献孔子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

他提出任人唯贤的人才选用原则,提倡教育的公平公正。

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论语》则强调了人们应当学习的道德和原则,即仁、义、智、信、廉、恕。

这些道德和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五天1、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3)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

(4)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程颐为始祖,朱嘉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嘉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6)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7)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8)1919 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第一讲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二)《六经》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1)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

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

四、儒家简说孔子与早期儒学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孔子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

关于前者,相传他弟子三千,可谓规模宏大;关于后者,相传儒家经典差不多都经过他的整理:“笔则笔,削则削",不仅使孔子赢得了极高的名声,而且确实有助于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流传。

既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也为文明中华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同时,正是由于这些传世的儒家经典曾经过孔子的整理与诠释,于是这些经典在后世中国便具有至尊的地位,于是有人认为:“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道"。

孔子便成了圣人,儒家经典便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法典,儒士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别称和追求目标。

学人以名列儒林为荣,著述以敷赞圣旨为贵,派别繁杂,训解浩翰。

既然孔子的学术旨趣是“述而不作”,即对古典文献只是整理而不是创作,那么,在我们研究孔子与儒家经典之间的关系之前,便有必要对这些经典的主要来源作一简要的概述。

我们知道,儒家经典之所以称为“经",那是孔子之后的事。

但“经"字并不后出,至迟在周代铜器铭文中已经出现。

《说文解字》说:“经,织从丝也。

从系。

”这应该是经的原初本意,引申发挥便有“经维"、“经营"等意思。

《释名》说:“经,径也。

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这便是后来引申发挥出来的意思,显然也与儒经的地位早已提升有关。

至于书籍称经的起源,本有多种说法。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总论》中认为:“书籍得名,实凭傅竹木而起",如浮屠书以贝叶成书,以线连贯,故谓“经者,编丝缀属之称。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二课基于《说文》的解释,以为古人见经多文言,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

即群书之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

”而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则认为,六艺之所以称之经,全因经孔子删定:“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之准则。

”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经解上》则强调,所谓经:“实因传而有经之名,犹之因子而立父之号矣。

孔孟儒学思想

孔孟儒学思想

第三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一.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和人性论 二.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和道德修养方法 三.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
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和人性论
离 非 道 也 。 可 可 , 也 不 教 。 , 离 , 臾 者 谓 道 , 须 也 之 谓 性 道 道 之 谓 修 性 之 率 命 天
中 庸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敢问死 敢问死? 未知生, 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先进 先进》 焉知死?” (《论语 先进》) • 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 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雍也》 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荀子
荀子(约前312 312- 荀子(约前312-前 238)名况, 238)名况,又称荀卿 或孙卿,战国赵人。 或孙卿,战国赵人。 曾游学于齐, 曾游学于齐,在稷下 学宫讲学, 学宫讲学,“最为老 师”,并三次任稷下 祭酒” “祭酒”。
荀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
1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和道德 修养方法
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
乾卦》 (《易·乾卦》彖辞) 乾卦 彖辞)
孔子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 ——论完全的人格 ——论完全的人格
个人自由; 社会制约。 “仁”:个人自由;“礼”:社会制约。没有 真情实感的礼是空架子,不成其为“ 真情实感的礼是空架子,不成其为“礼”。没有 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也不成其为“ 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也不成其为“仁”。 完全的道德品质: 完全的道德品质:“礼”与“仁”的统一。 的统一。

孔子与《论语》介绍

孔子与《论语》介绍

05
现代人对孔子与《论语 》的解读
现代人对孔子的评价
儒家思想创始人
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家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政治家
孔子曾担任鲁国大司寇,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 子的品德和修养。
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孔子 的某些思想观念与现代价值 观存在冲突,如对女性的态
度等。
文化保守主义
一些人认为孔子与《论语》 是维护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基 石,主张全面复兴儒家文化

批判与反思
另一些人则对孔子与《论语 》持批判态度,认为其中蕴 含的等级制度和男权主义思 想与现代社会不相容,应对 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
1 2
亚洲地区
孔子与《论语》的思想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 有传播和影响,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欧洲启蒙运动
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孔子与《论语》的思想被 广泛介绍和传播,对欧洲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美国
近年来,孔子与《论语》的思想在美国学术界和 普通民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被视为人类 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孔子周游列国
总结词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阐述儒家思想。
VSBiblioteka 详细描述孔子在50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他先后到过卫、陈、蔡、楚等国,向各 国诸侯宣传儒家思想。他希望通过说服诸 侯采纳儒家学说,实现天下大一统的理想 。虽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孔子始 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晚年
总结词
孔子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化典籍和 教育事业,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化巨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知道,儒家经典之所以称为“经",那是孔子之后的事。但“经"字并不后出,至迟在周代铜器铭文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说:“经,织从丝也。从系。”这应该是经的原初本意,引申发挥便有“经维"、“经营"等意思。《释名》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这便是后来引申发挥出来的意思,显然也与儒经的地位早已提升有关。 至于书籍称经的起源,本有多种说法。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总论》中认为:“书籍得名,实凭傅竹木而起",如浮屠书以贝叶成书,以线连贯,故谓“经者,编丝缀属之称。”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二课基于《说文》的解释,以为古人见经多文言,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即群书之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而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则认为,六艺之所以称之经,全因经孔子删定:“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之准则。”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经解上》则强调,所谓经:“实因传而有经之名,犹之因子而立父之号矣。”显而易见,这些解释或囿于《说文》本意,或陷入后世儒家的偏见,并无助于说明“经”之来源。
确实,后世的所谓儒家六经并不是到了孔子之时才出现,而是先前已有的东西。问题在于,这些先前已有的各种文献是否经过孔子的整理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孔子在整理时究竟做过怎样的工作?是否使之蕴涵深奥且难以理喻的微言大义,是否真的寄托着他老人家托古改制,以及为万世开太平的深意?
孔子据已有旧典整理为六经,原本是一个不必争议的说法。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已说得相当明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子。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白敫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止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如果司马迁的描述确有根据的话,那么,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便已相当明白,即《诗》、《书》、《礼》、《乐》基本是据旧典整理而成,《易》、《春秋》也是如此,只是更着意下了一番功夫而已。
其实,如果从儒家经典的主要来源看,这些著作并不带有丝毫的神秘意味。我们知道,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当早,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也在孔子之前一个相当久远的年代。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据历代学者的研究,这里的《三坟》,是伏羲、唐尧、虞舜之书;《八索》,是有关八卦的最早的书;《九丘》为九州土地、风气之书。至于这些书是否具有那么久远的历史,我们不必全信。但由此而得到的启示是,中国古代典籍的起源确实很早,而且有些确实流传到孔子的时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之时,中国文化虽然四周王室的衰微而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但各种古典文献的存在既为一种客观的事实,也为孔子对古典文献的整理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尧之际,下至秦缨公,编次其事。由此可见,孔子对《书》的整理主要凭借当时所能征集到的古典政事文献。从今存《尚书》看,所谓《尧典》、《舜典》《大禹漠》、《皋陶漠》等等,我们固然不必将之视为真实的历史文献,但其成文则绝对在孔子之前。
当然,说《周易》基本成型于殷周之际,并不意味着否认在此后的岁月中没有增饰和修改。因为从《周易》本身的性质看,由于它主要的功能是占卦,故而当殷周之际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之后便不可能不经过更多人的实践与检验,于是我们看到在《周易》卦爻辞中所记载的那些故事,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这显然是后人为验证《周易》的功能而增加进去的。总之,在孔子之前,《周易》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而且可能因实践的发展,还出现了许多对《周易》原理的解释,所有这些都是孔子整理《周易》时的基本素材。这一点便决定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实际上和其他五种典籍具有极为相似的地方。 当我们基本明了儒家经典的主要来源之后,我们便有可能进一步探讨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并进一步明了孔子在儒学发展史上以及中华文明史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前者,相传他弟子三千,可谓规模宏大;关于后者,相传儒家经典差不多都经过他的整理:“笔则笔,削则削",不仅使孔子赢得了极高的名声,而且确实有助于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既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也为文明中华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正是由于这些传世的儒家经典曾经过孔子的整理与诠释,于是这些经典在后世中国便具有至尊的地位,于是有人认为:“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道"。孔子便成了圣人,儒家经典便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法典,儒士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别称和追求目标。学人以名列儒林为荣,著述以敷赞圣旨为贵,派别繁杂,训解浩翰。 既然孔子的学术旨趣是“述而不作”,即对古典文献只是整理而不是创作,那么,在我们研究孔子与儒家经典之间的关系之前,便有必要对这些经典的主要来源作一简要的概述。
我们知道,殷因于夏礼。殷人的制度基本上是从夏制演变而来。因此,夏人的情况我们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但从已知殷人的状况大体可以推断。据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殷王室已有专职的史官,卜辞中的贞人就部分地充当着这种角色。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记录王室的各项活动,工作细则犹如《礼记·玉藻》所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或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但不管怎样,他们所记录下来的这些言与行,可能就是我们今天尚能看到的《尚书》,也是孔子当年所凭借的文献。
这些先王文献被称为经,本来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意味。然而后世儒者出于派别斗争的特殊需要,却把这原本正常的称谓愈解释愈糊涂,愈解释愈神秘。具有东汉政治法典意义的《白虎通义》释经为常,即“常?quot;,认为因儒家经典蕴涵有永恒而不可变的真理。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也猜测,或当孔子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孔广森《戴氏遗书序》更说:“北方戎马,不能屏视月之儒;南国浮屠,不能改经天之义。”显然,此种种说法,都缺少一种真实的根据,而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并不足以明了经之起源。
东汉之后,古文经学者一般依据孔子的学术自述,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断孔子只不过是把前代已有的史料加以系统整理以传之后人,以保存古代文化而已,因而孔子只不过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史学家,他所整理的那些古代文献并无什么不可理喻的微言大义和理论建构。他们一般认为,儒家六经皆为周公旧典,如果一定要推定儒学开创者的话,那也只能是周公而非孔子。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至为复杂。一来因为史阙有问,无足够的资料填补并重建这段历史;二是因为儒家学派内部的门户之争,使这一原本可以不必讨论而默认的问题更趋复杂化。西汉的经学家以及以后的今文学派差不多都认定儒家六经皆经孔子手定,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皮锡瑞在《经学历史》开头便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犹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释迦未生,不传七佛之论也。”在他以及那些今文经学家看来,孔子之所以删定六经,并不是要整理所谓古代文献,而是借助于学术的手段寄托高远的政治理想。皮氏写道:“读孔子所作之经,当知孔子作六经之旨。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之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之准则。后之为人君者,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国;所谓‘循之则治,违之则乱。'后之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所谓‘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万世之公言,非一人之私论也。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经之内。故孔子为万世师表,六经即万世教科书。”显而易见,今文学者的这些说法即便与孔子当时的内在心情相合,也不免立论过于偏激,极易招致反对者的诘难和批评。
《书》、《春秋》之外再看《诗》。今存《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有庙堂之诗、卿大夫之诗,也有民间诗歌。它们所反映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但在孔子之前却不是这种状况。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雌》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可知今本《诗经》是从先前大量的诗歌中整理而成。
事实上,以"经"作为儒家经典的称谓;至少在战国末年就已出现,且并不仅仅限于儒家典籍,如《墨经》。而将儒家经典称之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也?”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如果孔子与老子的这段对话可信的话,那么所谓儒家六经,就是先王之陈迹,是先王嘉言懿行之档案记录,故而这些记录使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换言之,所谓经,并不出之于一人之手,孔子所治之六经,实际上都是先王们形成的档案文件。同时,由于这些文件无法道明所以然,于是又有后出的“释文"或“释义",以便解释这些文件之所以然,这种解释之文即称为“传"。故传与经是相对而成立,此中情形盖与前引章学诚的说法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