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之-点- 抓牢文本的意脉点

合集下载

牵一“点”,动语文文本全身

牵一“点”,动语文文本全身

牵一“点”,动语文文本全身语文教?W的目的并非只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品读中提高思维能力、增长语文素养。

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文章中某些关键点,让他们尝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一、审美点,品析鉴赏生活中并非缺少美,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找到美之所在。

语文阅读也是如此,抓住文章中的审美点则能有助于学生品鉴赏析。

有很多方式都能够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找到文章的审美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尝试揣摩诵读的声音长短、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否会对文本的感悟产生微妙的变化。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细致分析某些字词,说说这些字词使用的妙处。

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子,文章的很多词句都具有美感,可以细致品味。

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这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句子并非单纯地罗列辞藻,其“明珠、星星、美人”这三个喻体具有层层递进之美。

“明珠”虽然给人光亮的感觉,但毕竟只是凡间之物;而“星星”位于高高在上的天空,同时它还具有忽明忽暗的闪烁之感,在美感上自然超过了明珠之美,比“明珠”更添了几分清高;最后的“美人”则赋予了人性,让人能更真切地感受美感,更和前文的“袅娜”“羞涩”等词相互呼应,体现了作者对荷塘之美的由衷赞叹。

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句句子也充满了美感。

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为什么“更见风致了”。

可以让学生诵读该句子前后的文辞,学生可以感受到荷花和荷叶之间靠得十分紧密,以至于微风一吹就能让人感受到绿波晃动之感,人们只能看见荷叶之绿,而看不见流水,这样的荷叶更能给人“田田”的感觉,让人体会到风姿绰约之美,故此“更见风致了”。

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审美品鉴的状态,可以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

教师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和文本内容有关的音乐、照片、视频等,播放给学生观看。

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能对学生的品读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发现文本之美。

文本解读:一语立骨法

文本解读:一语立骨法

2023073【文本解读】一语立骨法文本解读中的一语立骨法,指通过抓取、分析承载文本主旨、主线或者作者意图的“一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迅速理解文本的方法。

一、一字立骨法——写作与文本解读的通用技法(-)写作一字立骨法的“一字”指凝结着文本立意的关键性的一个字。

它是全文的精粹,主旨的浓缩;又是文本结构的聚点,全文环之而开合变化,因之而一动万随。

1立意:需要把凝结着立意的字词安排在最关键的层次。

2.结构:一个文本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在其纵横交织的结构中,必然有各种力量交叉的中心环节。

(1)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反复出现,形成意脉,其不必处处求显,但要能“东云出鳞,西云露爪”,供人反复揣摩;(2)作者常在较长的情节链中设置并确定一些关节之处,使立意明而意脉通。

(二)文本解读1 .“一字”会在文本中时隐时现,似隐似现。

解读文本则需由这“一字”,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 .“一字”来“立骨”,但只要是一个优秀的文本,我们一定可以归纳出“立骨,,之“一字【批注】一种是显性的,可以看的出的“一字”;一种是隐形的,需要归纳、概括出来。

二、一字立骨法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1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握文本内容。

如“从”来概括《兼葭》中的对象、时间、路径、艰难、结果。

3 .把握文本意图:文本意图主要包括文本主旨、人物形象、意蕴空间。

如《出师表》中的“忠”、《愚公移山》中的“城”。

4 .通过一字立骨法,往往可以非常迅速地把握文本整体结构,特别是行文构思的线索。

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批注】文本内容、文本意图、文本结构三个方面。

具有聚焦的作用,尤其适合长文短教,快速进入文章的主体。

三、一字立骨法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1 .提升教学高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字立骨法解读文本则可以以少总多,以简驭繁,高度概括文本的内涵;还可以非常迅速地整体把握文本。

这样集中精力理解“一字”,用这"一字”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对于训练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理解语文文本的高级技巧

理解语文文本的高级技巧

理解语文文本的高级技巧语文文本是我们获取知识、感受文化、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要真正深入理解语文文本,并非易事,需要掌握一些高级技巧。

首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关键信息。

这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灯塔,关键信息是指引我们理解文本的方向标。

在阅读时,我们要留意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首句和尾句,这些地方往往蕴含着文本的主旨和重要观点。

比如,一篇议论文的标题可能就直接点明了论点,开头可能会提出问题或引出话题,结尾则通常是对论点的总结和升华。

通过抓住这些关键部分,我们能迅速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

其次,要注重文本的语境。

语境就像是文本的土壤,为字词和句子提供了生长的环境和特定的意义。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骄傲”这个词,在“他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中是褒义,表示自豪;而在“他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中则是贬义,指自负自大。

因此,理解文本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字词,而要将其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

再者,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清晰的文本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逻辑和思路。

常见的文本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如果是记叙文,可能会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组织;议论文则通常会有明确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了解了文本的结构,我们就能像拆解机器一样,将其各个部分逐一理解,从而实现对整体的透彻把握。

此外,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互动也是一种高级技巧。

当我们读到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时,如果我们曾经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美景,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同样,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类的文本,如果我们对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就能更容易读懂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还有,要学会质疑和思考。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要盲目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可以问自己:作者的论据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合理?观点是否存在局限性?通过这样的质疑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甚至发现一些新的视角和观点。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作者:张功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3期张功忠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教材分析,还是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其本质实际上都是相同的。

教材分析是站在整个教材的视角,是对教材的结构、课文的组成等等要素进行分析,文本解读则通常是面向文本个体的,是面向某一篇课文的,其分析视角相对要细致一些。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会将教材分析与文本解读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保证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衔接,可以保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现教材分析的思想。

很显然,教材分析对应着战略视角,而文本解读对应着战术视角。

进入课程改革之后,文本解读的一个新的趋势,就是追求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的价值在于,其可以让文本与学生的经验之间发生有效的碰撞,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更由于学生解读文本时出现的观点不同,所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多元的视角加上多元的观点,也就组成了五彩缤纷的课堂。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重视,那就是文本解读不应当是恣意解读,无论是文本解读过程中的施力点,还是文本解读后形成的观点,都应当强调点到为止。

那么具体应当点到哪里为止呢?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高中语文的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认知首先必须强调,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追求多元化的视角是正确的,必须的。

而要想实现课堂上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多元观点碰撞,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浮光掠影、旁逸斜出、重文轻语、角度单一等容易出现的现象,都是因为教学中存在着浮躁、思考停于表面、学习浅尝辄止等原因,因此,要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就应当静下心来,有深度地思考。

[1]在《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解读中,教师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我有一个梦想》是20世纪黑人民权运动的代表作,标志着在美国这样一个社会不同肤色的人走向了真正的平等。

于是无论是《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还是马丁·路德·金这个人,都成为一个标志。

【高中语文】揣摩妙点,提升阅读品质

【高中语文】揣摩妙点,提升阅读品质

【高中语文】揣摩妙点,提升阅读品质作者:浙江杭州市萧山三中俞小刚“点睛之笔”就是从用词、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修辞、表达手段和概念特征等方面来理解文本的精彩之处,从而使自己彻底理解文本。

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点”,经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它们。

一、落实核心点即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词(如中心句、中心句、继承句、回指句、结论句等关键词)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挖掘。

文学作品能分析的东西很多,那么,能不能寻找这样的“切入点”,来“以点带面”进行探究呢?这种方法一般用问题的形式陈述疑难,然后层层剖析,步步为营(有点类似于逻辑推理),深入地探究全文。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也可以是教材本身的育人点。

这些点有时候可以是文章题目,我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抓住题目中“风雪”二字,因为题目既渲染了惨烈悲壮的气氛,为人物活动创设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研究时如果能从这里着眼,那么接下去的探究与挖掘就会相当有效了。

这些点有时候也可以是文中重要的语句,在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文章最后一句“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句话是学生初读课文时的疑问点、聚焦点,抓住它来层层剖析,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切入点的寻找,不是一下子就能教会的,甚至教师找到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这点,将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具体研究落实,结合大量的教学案例,会更加了然于胸的。

二、多义词解读多义点是指对于教师提出的某一意象或概念,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心理结构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并作出各自不同的想象和解答。

在教授《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让学生们看看第二卷中的插图,并让学生们说“什么是美”,维纳斯的美在哪里。

学生们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说,美在于她极其匀称的身体比例;有人说这是一种精神美。

虽然它是裸体的,但它真的是那么的宽宏大量和自尊;有人说她是希腊传说中的爱神,因为爱而美丽;有人说她有一种不完全美的特殊魅力,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美”。

点点连线,见微知著——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支点探寻

点点连线,见微知著——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支点探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面对高考压力,让学生抽出更多时间读书,其操作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给学生以更多阅读指导,并通过“点点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文本解读方法,以提升阅读效率。

我们所说的“点点连线”,是指文本构建的“关键点”“中心点”“空白点”“链接点”,抓住这些文本解读点,便可以理清文本解读的“起点”“基点”“视点”“极点”,给学生传授丰富阅读方法,以提升其阅读效率。

语文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篇目,如何展开有效阅读,提升阅读效率,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文本构建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关键词、文眼等“阅读点”展开探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阅读启迪。

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应该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切入点。

教师不妨深潜文本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性阅读和发掘,探寻关键点,以确定文本解读的起点。

抓住文本关键点,需要阅读者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师需要给出必要的提示,让学生能够顺利捕捉到关键点。

如《想北平》,这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给学生以明确的提醒:老舍在《想北平》中说好想成为一位诗人,便能用诗句表达出对北平的热爱,这说明老舍的心情是急切的,急切到一吐为快,其内心的情感也不需要再含蓄表达,这样便可以找到文本关键词了。

教师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这个关键词便是题目中的“想”,也有学生认为是“爱”。

教师继续引导:“想北平”这个题目直抒胸臆,自然是文本的关键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作者情感自然成为文本主线,以此展开解读,便能够逐渐构建出阅读认知体系。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进一步阅读,课堂研究学习气氛浓重起来。

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文本关键点,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启迪。

文本关键点起到统领作用,学生以此展开文本解读学习,其阅读思路明晰起来,其阅读成效自然值得期待了。

找“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智慧

找“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智慧

找“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智慧作者:朱雪云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5年第05期【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好教学的“切入点”“着力点”“生长点”并有效运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切入点着力点生长点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有多种表现形式。

我以为,找“点”,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

这里的“点”,指的是教师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生长点。

一、找准切入点切入,是解读文本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彰显着教师解读文本的独到眼光。

切入点选得好,教师便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顺着切口条分缕析地解剖文本,不断扩大“战果”;切入点选得不好,便会出现教师生拉硬拽、学生磕磕碰碰的情况,文本就可能遭遇野蛮肢解,课堂活动就很难顺畅开展。

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呢?通过关键词切入是最简便的方法,因为,关键词往往是文本的文眼,是文本的关节,是文本的命脉。

有些关键词就在文题中,例如《敬畏生命》中的“敬畏”一词;有些关键词通过阅读全文就能得出,例如教学《老王》,教师可以围绕“幸运”“不幸”“愧怍”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还有一些关键词则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教学价值的解构和建构得出,例如教学《故乡》,教师就可以提炼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三个关键词,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切入点还可以是文本的看似矛盾处,因为,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沿着看似矛盾的“口子”切进去,解开了矛盾,也就打开了文本隐秘的大门。

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湖心亭看雪》中,明明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又写“舟中人两三粒”?又如《五柳先生传》,作为自传,一般从正面用笔,但作者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连用九个“不”?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很有探究的必要。

选点切入,还可以从标题入手,从主线入手,从变化入手,从写作背景入手,从某个知识点入手……总之,语文教师只要练就了一双慧眼,就一定能找到、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分析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分析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分析一、引言:高三是学生面临重要考试的一年,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本解读与分析是高三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探讨高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理解一个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步骤。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滋养。

因此,教师应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

三、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1. 阅读全文: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与内容,把握主题和核心思想。

2. 细读文本: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文本来发现其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注意作者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段,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3. 分析文本结构:学生需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和结尾等,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节奏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本。

4. 比较与对照:学生可以将所学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探索不同作品间的联系与差异,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 提问与思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应尝试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来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五、文本分析的重要性:文本分析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并发现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

六、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技巧:1. 主题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主题来理解作者的立意和观点。

可以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词语,推导出文本的主题。

2. 情感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描写手法来理解文本中的感情表达,并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

3. 结构分析:学生需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把握作者的叙事方式和情节安排,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本。

4. 文体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文体特点,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来把握文本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手法。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摘要】文本解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通过解读文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内容,提升思考能力。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方法、技巧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我们介绍了如何正确理解文本、注意解读过程中的误区、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解读、提高解读效率的技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文本解读。

我们强调了正确运用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点”到为止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文章和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关键词】文本解读、点到为止、基本原则、注意事项、方法、技巧、实践、正确运用、重要性1. 引言1.1 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指对书面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仔细思考和解释文本中的语言、结构、意义,从而揭示其内在含义和文化背景。

文本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揭示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情感。

通过文本解读,读者可以不仅仅理解表面文字的字面意思,还能够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文本解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文本的各个方面。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需要注意文本的语言特点、背景信息、文体风格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仔细研读文本,读者可以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文本解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但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读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1.2 为什么要“点”到为止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点到为止”。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解读文本时,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度解读或者武断地解读,而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停止解读,保持一种审慎和客观的态度。

过度解读也会导致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迷失方向,陷入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意义。

只有“点到为止”,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和要点,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以文本着眼点为抓手进行课文高效解读

以文本着眼点为抓手进行课文高效解读

以文本着眼点为抓手进行课文高效解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

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我认为,文本解读可从以下五点作为抓手。

1. 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2. 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

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

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立足点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立足点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立足点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需要站在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敏锐捕捉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才能及时回应学生阅读时产生的多元感悟,引领学生进入思维发展的新天地。

一、以文本语言为立足点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教师要高度重视文本语言,以语言为立足点来解读文本。

如教学《猫》,课文第1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是课文进入统编教材后,编者在文本语言上进行的重要改动,即这一句话从原来的第1自然段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自然段。

对这样的改动,教师需要多问几个问题:编者把这个句子独立出来成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用意呢?在第1自然段中,关键词是什么呢?编者这样改动对全文有什么影响呢?换言之,教师在解读《猫》时,必须深入文本,先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然后才能去解读其他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然段中的第1句话和全文的第1自然段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总起的作用,可以成为概括全文的关键语句;而自然段的第1句话,一般只能在自然段中起到总起和概括的作用,与其他自然段的内容关系不大。

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文其他自然段的内容。

第2自然段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中写出了古怪的性格,第3自然段从猫的高兴与不高兴的角度写性格的古怪,第4自然段从猫的胆小与勇猛的角度写性格的古怪。

由此可见,文本中多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古怪不仅是第1自然段的关键词,也是全文的关键词。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编者把“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句子独立出来的用意。

如果将它仅仅放在第1自然段的开头,那么它对其他自然段就起不到总括的作用。

由此可见,粗略地看,编者只是调整了全文第一句话在文本结构中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改动就能够使全文以总分结构为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学习。

二、以文本背景为立足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隐含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信息,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特色。

文本解读找“点”突破,演绎别样精彩

文本解读找“点”突破,演绎别样精彩

文本解读找“点”突破,演绎别样精彩作者:张胤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2年第11期摘要:一個好的切入点是实施文本解读的保证。

选对切入点,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掌握文本的核心内容。

因此,要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抓住适宜的教学切入点,演绎课堂别样精彩,引导学生浸润文本、批文入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切入点文本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影响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而且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只有科学展开文本解读,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文本内涵,掌握文本精髓,而这关系到教学切入点的问题。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突破文本解读的重重迷雾,帮助学生拨云见日。

一、标题切入,解读课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不仅文辞兼美,而且篇篇堪称经典。

这些课文的标题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揣摩而拟定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课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读者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最精髓的部分,快速定位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课文的内容相对晦涩难懂。

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切入,让学生围绕标题展开探索、思考、研究,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文本解读效果。

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文章的标题,你有哪些想法?你觉得郁达夫的写作初衷是什么?”学生通过“故都”这个核心词发现作者看似描绘的是秋景,其实是借此表达心声,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怀念之情。

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不是故都的春、故都的夏或者故都的冬,而偏偏是故都的秋呢?秋天这个季节对作者有什么特殊意义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认为秋天开始降温,人们的情绪容易低落,内心的想法也会更多,所以郁达夫在深秋季节涌起了一股思乡之情;有的学生认为秋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郁达夫也会因此更怀念故都。

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课文的标题和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比较类似。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课堂更加灵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施:1. 确定文本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教师需要先确定文本的核心内容,即文本传达的主题、意义和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

教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文本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和文本中的重要核心观点。

只有找准了文本的核心内容,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2. 挖掘文本中的亮点和争议点: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可以是文本中的亮点和争议点。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相关、有争议性或引人注意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讨论亮点和争议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3. 利用图文并茂的辅助材料: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可以播放与文本相关的视频、音频,展示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图片、图表等。

这些辅助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感官刺激,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

4.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使课堂更加灵动,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问题解答等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让他们学会质疑、挑战和思考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和偏见。

通过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课堂更加灵动,教师可以从确定文本的核心内容、挖掘文本中的亮点和争议点、利用图文并茂的辅助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施。

踏准节点,把握意脉——解读高中语文教材《短歌行》

踏准节点,把握意脉——解读高中语文教材《短歌行》

踏准节点,把握意脉——解读高中语文教材《短歌行》任何一则经典的文本,其内在的逻辑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因此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就必须强调踏准节点;同样,任何一则经典的文本,往往都具有或明或暗的教化意义,这种教化意义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能否踏准节点,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脉。

踏准了诗歌的节点,把握了诗歌的意脉,那么对一首经典诗歌文本的解读,就会准确而高效。

本着这样的文本解析思路,笔者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短歌行》进行了解读。

《短歌行》写于赤壁大战前夕,曹軍铁索连舟之后,在一个月朗星稀、风平浪静的夜晚,曹军的主帅曹操宴请众将。

当晚,一轮明月从东方大江上一跃而出,慢慢升入夜空,平静的大江上闪着跳跃的银光。

曹操看着这明媚的月色,看着江南那迷蒙的山影,心底涌出万千种感情。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于此景,横槊赋诗,即席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在这一古诗文当中,诗人豪迈的情怀表露无遗,其中又有一些细节值得琢磨。

一、踏准节点是文本理解的基础《短歌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解读的时候既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又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基础在于学生学习古诗歌的时候,对字词的解读往往具有一定的基础;挑战在于要想真正读懂《短歌行》这样的古诗,就必须走入作者的心境,而要走入作者的心境,首先要踏准这首诗的节点。

从诗歌创作的背景角度来看,在《短歌行》中作者运用《鹿鸣》诗句乃以周文王自喻,以表达礼贤修德而欲天下贤才归顺之意;诗中的“乌鹊”亦是化用《诗经》语意,作者乃以周武王自喻,暗示以力征实现统一;诗末则以周公忧勤为比,昭示辅治天下的情怀。

因此综合来看,《短歌行》乃曹操抒发其欲集文武周公三圣之业于一身之意志,是赤壁决战前酒宴中的狂热抒情。

从踏准诗歌节点的角度来看,《短歌行》这首诗的解读,应当踏准这样四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可以浓缩为“酒”这个字。

是诗人对人生的感叹,也就是感叹人生苦短。

这实际上就是诗歌的第一节,在这一节当中,诗人巧妙地借助于“酒”这一载体(这其实也是魏晋时代诗人的一种倾向),写出了经典的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作为这首诗的开篇,学生在解读的时候,要能够体味出深刻内涵。

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点”

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点”

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点”——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材品读浅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入选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针对本篇课文,笔者以为,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传统”,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以及作家老舍本人的语言特点,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努力找准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从而发挥出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感知、表达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所起到的应有作用。

具体来说,笔者以为,《北京的春节》有这样的三个教学价值“点”,值得我们细细加以品读。

一、民俗“点”首先,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九结束的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可以说,整篇课文就是对老北京的春节“老规矩”进行一次集中展示,从腊月初旬开始的过年的热情,由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开始点燃,到孩子们小年前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过小年祭灶王,再到除夕吃团圆饭、守岁,年初一拜年、逛庙会,最后正月十五赏灯、吃元宵,一路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热热闹闹,读起来一气呵成,在老舍先生精彩的文字引领下,仿佛经历了一次北京民俗的文化旅游,有声有色,朴素热烈,令人心旷神怡。

在引导学生进行本课学习时,要牢牢把握住文中对于北京春节传统民俗的介绍,让学生也来感受:“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这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把蒜瓣泡在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一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只是本文开头腊八节的民俗,而整篇课文中,类似这样的北京春节前后的民俗却不胜枚数,令人眼花缭乱。

发现文中这些特别的民俗,让学生在品读、感受中走进传统,体悟老北京的春节年味,立足于文本的人文主题,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了解,并从中体会着作者老舍对北京这座城和这节日的深厚感情,明白在程式化的节日民俗中所充满的温情和智慧,实现对学生精神、品性的一次熏染。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文本解读是指对一段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点”到为止,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并避免误解。

一、理解作者意图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

作者所写的内容往往代表了他的思想和态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文本中所表达的言辞、语气、结构等方面,来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如果一篇文章使用了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讽刺某一现象或人物,那么我们需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想要表达讽刺或批评的态度。

如果我们读懂了作者的意图,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内容,避免出现误解。

二、关注语境背景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需要关注所处的语境背景。

文本的意义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例如,如果我们在分析一篇19世纪英国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当时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文本本身进行解读,就可能会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和隐含含义,产生误解。

三、注意细节和隐含含义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需要注意细节和隐含含义。

有时候文本中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可能需要我们去寻找其中的细节和隐含含义。

例如,一篇政府报告中可能会使用很多专业术语和统计数据,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这些数据的来源和解释,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所说的意思。

而对于一些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和隐含含义,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总之,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需要“点”到为止,尽量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解。

理解作者意图、关注语境背景、注意细节和隐含含义都是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高考语文备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任务,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是阅读理解题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只有理解清楚文本的主旨,才能更好地解答相关问题。

下面将从阅读技巧、理解文本、提炼主旨等方面探讨如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

一、阅读技巧1. 预览法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进行预览,对文章的标题、段落大意等进行快速浏览。

通过预览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寻找主旨信息。

2. 关键词标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标注出出现频率较高或者比较重要的关键词,有助于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理解文本1. 注意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反映文章的主题或者主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标题,通过标题来初步推断文章的主旨所在,然后在全文阅读过程中进行验证。

2. 分析段落大意文章的段落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每个段落可以理解为文章中的一个分支,而整个文章则是由各个段落组成的。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每个段落的主题句,理解段落的大意,从而进一步推断文章的主旨。

3. 推理判断除了直接寻找文章的主旨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推理判断的方式来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

通过理解文章的观点、论证等内容,推断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找到文章的主旨所在。

三、提炼主旨1. 总结概括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提炼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

通过总结概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注意观点在一些议论性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此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作者的观点,通过归纳总结,找到文章的主旨。

3. 对比分析有时候,文章会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阐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结果来找到文章的主旨。

总之,在高考语文备考时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运用好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以及善于提炼主旨,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阅读理解题。

高中语文怎样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本大意

高中语文怎样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本大意

怎样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本大意【高频考点】1.了解阅读的方法技巧;2.学会高效的阅读方法步骤。

【知识要点】一、“阅”字诀方法:“阅”的整体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解阶段,融合阶段。

第一个阶段:分解,即化整为零。

第一,勾画出文中的重要信息。

第二,对全文进行划分层次,并圈出文中出现的写作对象。

第二个阶段,融合,即化零为整。

第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二,概括层意并梳理文章的构思脉络。

该步骤操作要求:第一,勾画要点;第二,分层要合理;第三,注意根据文章难易科学运用阅读方法。

二、“阅”字诀操作步骤分点解读。

(一)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二)阅读选文时要理清思路。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

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

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

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之"点" 抓牢文本的意脉点
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之"点" 抓牢文本的意脉点,感谢您的阅读!
“意”指寓意、含意、用意等,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意境等,“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与头绪。

意脉也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

文本意旨,虽然提炼出来只一两句话,但是却需要解读者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意脉在文本中呈现为一种线性展开的脉络,有时明晰、有时隐藏,对明晰的意脉可一望而知,对隐藏的意脉就需要去敏锐发现。

总体上,文本意脉体现在文思、文脉和文情上,每一个具体的文本都有自己的意脉,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脉就是文本的深层的文化密码。

抓牢文本的意脉点去解读文本,无疑是正确的途径,如果忽视了对文本意脉的寻绎,就难以准确地解读文本。

清代李渔强调写文章要有“主脑”意识,主脑立则文章立,古人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实就是主脑意识;更有甚者,强调“一字立骨”,一篇文章就围绕一个字展开。

不少文本就是如此的经典之作,写得摇曳多姿、意蕴丰赡。

文本解读时如果抓牢了文本的意脉点,从表层进入深层,就能渐悟渐醒,达成对文本核心意义的理解。

解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一文就可采用抓牢意脉点的方法。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

这篇序文就是采用的“愚”字立骨法,全文总共不足450字,而“愚”字有近30个之多,作者极写自己之“愚”与自然山水之“愚”,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表达了对贤愚颠倒现实的愤恨。

文章写溪
以及溪附近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八景皆冠以愚之由;写以愚名溪之由;写愚的种类和性质;写愚者之乐趣;写作《八愚诗》的缘由。

虽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但意脉却非常清晰,以愚溪的形象自比、自喻,处处写“愚”,处处又隐含着“不愚”。

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然会想到作者的不幸遭遇,由愚溪的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而无人过问,想到作者故作旷达,其实作者以“愚”人自居的真意在于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是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柳宗元非常偏爱一字立骨法,像《小石潭记》以“清”立骨,《捕蛇者说》以“毒”立骨,《始得西山宴游记》以“怪”立骨等,如果解读这些文本时能从意脉点切入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再如苏轼《石钟山记》就是以“疑”立骨,全文围绕“疑”字展开,由怀疑而察疑再到释疑,一气贯注,恣肆磅礴,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意脉是十分明显的,解读时就能以“疑”这一意脉点作为着力点来进行多角度深度解读。

如可围绕“疑”读懂苏轼的人格美,即具有求真的渴望,苏轼游石钟山不是去山水中逍遥,而是缘疑而游。

以其求真之执著,不畏险阻、敢于探索之气概,解开了久悬之谜,悟出了“目见耳闻”的可贵。

率真的襟怀,苏轼对郦说的可“疑”,用假设予以反诘;对李说“尤疑”,以转折反问;对小童择石叩得声,笑而不信。

揭开石钟山以似古乐之声得名的奥秘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袒露胸襟,揭示哲理。

尤其是苏轼多样的“笑”态,率真之形象跃然纸上,掩卷之后能感受到作者有一种经历一番艰辛后获得真理的欢快
之情。

尽管苏轼探究石钟山得名以疑声说起,至溺于声说终,导致误断,与“全山皆空,如钟伏地,故得钟名”的实际不完全相符,但是苏轼善于生疑、敢于探索的求真向善之心是令人敬佩的。

解读文本的首要落脚点就应该是文本的意脉,经典文本的丰厚而深刻的意蕴往往就在意脉点中,在解读经典文本时抓牢意脉点进行探源讨流,就很容易拨云见雾,与文本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对接,从而把准作者的“真意”进而真正理解文本的要义。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