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要点
3、人口素质(权重 18% )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4、精神生活(权重 10% )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5、生活环境(权重 14% )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 标的时代内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 三、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 标的基本路径的探讨
十六大给我们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图景是: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 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 更加殷实。
邓小平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他在思 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时,用中国百姓对“天下为 家”小康社会的追求,将“小康”作为现代化过 程中的一个阶段。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认识 起源于对实现四个现代化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 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 番”就是要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 途径。
2、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政策安排
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
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
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
3、我国现代化必须采取“运河战略”
什么叫运河战略?如果把人类文明进程比作一 条长河。有的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河 段”,有的国家仍然航行在第一次现代化的“河 段”。为了赶上前者,后者必须在两个河段之间开 凿一条“运河”,沿着运河航行才有可能迎头赶上。 “运河战略”的实质是一种选择科学的赶超战略方 式。 未来50年内我国的现代化必须跨过城镇化、信 息化和知识化三道坎,才可能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 化。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必须跨越城镇化和信 息化两道坎。采用“运河战略”我国落后区域应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缩小与发达地区 的发展差距,尽快进入第二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何在? 2、简述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 3、我国为什么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境及努力的方向
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境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了其新的内容,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观念、物质资源、制度构建以及时间漫长性的考验等,除内在的困难,还存在外部的国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挑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文化挑战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其价值背景体现了对现代化的苏联范式和西方范式的扬弃,力图回归经济发展的初始目的和原意义,即无论哪一种经济或社会发展模式都必须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无不以文化价值为最后的依归,而文化资源的核心则是伦理观照,顺此推衍伦理观照以公平正义的诉求为基准。
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观基本上秉承“天人相分”的思路,主要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定胜天”的文化逻辑,由此衍生出西方社会由生产性社会不断地向消费性社会的转变,并进而通过资本和市场的逻辑使全球资源进入生产和消费。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生产性战略资源和保障公共服务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供给不足的挑战从中国本身资源条件和所处国际资源分配地位看,中国不具备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消费性社会以及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条件和物质基础。
我们的现实国情正是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所揭示的客观事实,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足以使我们清醒、客观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面临的艰巨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是各个地区的协调全面发展;现在东部地区确实和内地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济,教育,科技,最主要的是人才;从地区看来,全面建设小康重点是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西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开发使用的却是东部;;以我看来,为了西部能尽快的实现全面发展,就要本地资源本地化,加大加工企业的发展;;说是东部是沿海,出口贸易发达,但是西部不是也有很多国家僻壤么也许会说,那些僻壤的国家都是不发达的国家;;对,但是,看看咱们国家的主要出口国,美国欧洲,他们都是针对的国家大型企业;而东部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主要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可以利用外汇,价格优势,打开外贸大门,为什么西部不可以当然,在我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来看,他们的价格优势,会在这么长的短途运输的差价中丢掉,,当时他们僻壤啊,为什么非要利用东部沿海的那几个为数不多的港口出口终于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交通;;;因此,我认为,,,解决西部出口的一个措施,就是和邻国之间的交通;;;;加大铁路建设,让我们的产品,直接出口;;;还有就是空运;也许会说很贵重;;但是,西部很多地区都有着丰富的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好像很多都是空运的吧;;;;交通的发展,还有一个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总之,同胞们,抛弃民族差别,咱们都是中华民族,别整天对民族差别叫嚣,同心同德,自力更生的努力发展经济,才是改变自己的根本途径;;别人给你再多的优惠,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城市农村的协调发展;;;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是农村;;我本人便是出生的农村,我深刻的理解着农村的思想,经济,深刻的理解着农民所关心的问题;;;农村,比较保守,思想落后,但他们却留守者中华民族最大的优点:勤劳,任劳任怨;;我时常想,为什么农民都这么勤劳,却始终不富裕;从我的父老相亲那里,从我的农民兄弟姐妹那里我知道的答案;;农村的土地和土地的清廉;;;我的农民朋友很多,我就没有听说过有几个说,他们的村长很清廉;;;大部分都是贪了很多钱,而从哪里贪得农民只有一种资本:土地;;;前两天看到市政府门前有几辆农用三轮车,很破,写着,上访,还我土地,我要吃饭;;;;这些事情的不解决,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我认为农村的建设可以这样做:把县的权利充分扩大,让农民的申请,上报都可以直接有效简洁;;;不用一层一层的上访;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切实问题,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我县的责任同样扩大,很多县市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之外为由,把农民的问题提交的上一级,造成反向授权;;重要的事要上级做决定,还要这一级干什么;;平时芝麻大的事,用那么多工资养着么;;;这对于一个县长或是县委书记来说,其实真是不大,但对于农民来说,确实大事;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的勤劳要见到效果;;现在的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可以做到一些,大学生有想法,有创新意识,如果大学生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尤其是等有足够的钱,足够的经验的时候,回家建设;;;;我相信,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肯定会成就个人和一片地区的双成功的;;三: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发展我大话先不说了,我再说说我亲身遇到,也是我们农村那一片地区确实存在的问题:小偷;当全国经济,世界经济正recession的时候.二手车交易市场确正prompting. 真有那些多的人要买二手车,而又有那么多的人卖二手车么完全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没有谁会把一个八成新的车卖掉,又有那么多的人去乐意买个二手车答案只有一个:盗车的人太多.丢车的人太多,丢车的人丢怕了让我们不要再去买二手车,不要再给偷车贼机会我们村里的小偷那叫强盗,直接入室抢劫,把很多人家的电动车都偷了,现在村里的人都紧张兮兮的,人心惶惶,,,如果精神文明连这点人民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这怎么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办法我想到一些,但是接近考研,先写到这里了;;考试完我会把我想到怎样限制小偷的想法发表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不仅内涵丰富,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感召力,符合人民的心愿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经过、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说我国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农村贫困人口多;如果农村不富裕,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关键是解决好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因而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突出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尽快让农民富起来;为此,我们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我们要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以加快农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以名、特、优产品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延伸产业链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联为一体,促进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农业经营的产业化、一体化,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直接惠及农民;要积极推进各类农业科技网建设,构筑起高起点的信息化平台;抓紧攻克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等一批关键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加工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总量和加工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加工业的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重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做好县城和中心镇文章,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辐射能力;城乡经济的协调、快速、持续发展,必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更多地转移农业劳动力,就应加快城镇建设;县城和中心镇是县域城市化的重点,也是吸纳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我们应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要把推进城市化与提升工业化结合起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龙头,推动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提高块状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在质的提高中实现量的扩张;要依托县城和中心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充分发挥县城、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加大人口集聚力度,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并带动农村的发展;通过促进城乡间的联系和融合,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乡村都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要切实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对一些向上争取的项目、工程、基础设施,要优先考虑向这些地区倾斜,金融财政扶持等一些优惠条件、措施要得到体现;要有计划地做好发达地区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并减轻、降低欠发达地区农业项目经营和农民的税费负担;要进一步落实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人、财、物的配套帮扶,也可以进行干部的跨区域挂职培养锻炼,增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尽快使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使广大农村富裕起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点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这是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二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点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富;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这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虽然2005年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4%,连续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但是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各项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有133万人,占当年全省农村人口的%,低于1000元的有万人,占%;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2001-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相差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倍扩大到2006年的倍;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农村的小康建设,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事关全局;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切实在建设和投入上向农业倾斜,给农民实惠;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起点低,决定了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以及"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的脱贫目标;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04年25个欠发达县GDP仅占全省的%,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3%,2005年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52元,不仅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国际贫困线;2006年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有为79个,人口万人;1000元以下贫困人口占乡镇总人口的比重为%;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小康水平,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的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城带乡,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鼓励欠发达地区农民下山脱贫,促进人口"外迁内聚";继续推进"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健全社会力量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大力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是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赵洪祝书记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关键要靠发展;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回顾浙江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许多经验和启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合理的经济增长本质上不在于GDP增长率的高低,而在于经济结构是否趋于合理,不在于经济总量的大小,而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与民众福利直接相关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否显着提高,社会的长治久安不仅仅只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更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财富的增长之上;只有经济增长与民众福祉增长趋同,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保障;破解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关键;必须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财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建立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劳动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居民得到较为平等和充分的就业;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日趋庞大的公共财政完全"用之于民";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改善民生还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妥善处理各利益群体的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在保持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整城市不同层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在浙江经济实现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及时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凸显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的关注;"十五"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富民强省的举措;作出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发展以千千万万群众为发展主要力量的"民本经济";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累计达亿元,年均增长%;不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制度建设,在"多层次、低保障、广覆盖"的新型大社保体系构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十一五"规划更是把富民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提出了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努力缓解城乡、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目标;2006年,浙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全省和省级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分别达72%和73%;省政府在2007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上又郑重承诺,确保2007年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本次党代会把促进民富作为首要任务;种种迹象表明,浙江经济正在走向居民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难原创
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 总数为 601,938,035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 总 数为723,070,26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的全国人口为 1,031,882,511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 113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 129533万人。
23、 天津 0.36 24、 山东 0.35 25、 吉林 0.35 26、 贵州 0.34 27、 陕西 0.34 28、 甘肃 0.33 29、 宁夏 0.33 30、 青海 0.3 31、 西藏 0.28 32、 香港、澳门及 台湾地区 无相关数 据
五.经济结构不合理
英文为Economic Structure 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 构造,它有多重含义。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 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影响经济结 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 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 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 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结构合 理就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 门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 经济发展趋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状况差异 甚大。
一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如何解 决“三 农”问 题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七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 产
八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挑战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的战略目标,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目标。
然而,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挑战展开讨论。
一、经济发展的挑战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然而,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渐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第二个挑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经济实力差异较大的国家,东部地区发展比西部地区更加先进。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二、社会进步的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社会进步。
其中的挑战之一是教育问题。
虽然中国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第二个挑战是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就业形势逐渐好转,但大量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并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然而,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平等问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社会贫富差距,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成果。
第二个挑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的战略目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善教育和就业状况;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贫富差距;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才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简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是:
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建设目标科学全面,任务空前艰巨,决胜期迫在眉睫。
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四个问题: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保障薄弱、农村扶贫困难、生态债务严重。
针对这四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扶贫项目,实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定向扶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措施,传达了正视重点、弥补不足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
薄弱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扩展数据:
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要全面、清醒、深刻、与时俱进,认识和把握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潜在的重大风险,从宏观和微观、宏观上把握其性质、特点、表现形式和成因。
从标本兼治的角度,主动出击,主动预防,积极应对。
找到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
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要从排查防范最困难、最危险的风险入手,加强风险防范,特别关注各种突发性风险,坚决避免系统性、破坏性风险。
三要积极防范和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重大风险。
加强对国内外重点领域主要风险因素的研究、判断、系统评价和科学控制,积极化解或控制各类风险,有效防范或减少各类增量风险。
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
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引言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重点介绍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包括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
经济发展措施经济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致力于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鼓励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通过削减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等措施,推动供给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农民收入水平。
4.发展数字经济:中国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互联网+战略,加快5G网络建设,推广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等方式,推动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
改善民生措施改善民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1.扩大就业:中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提高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保障水平,确保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3.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中国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公平。
4.健全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社会治理措施社会治理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1.深化依法治国: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2.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中国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推进社会组织法治化,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教育问题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教育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明显。
其次,学校教育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考制度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为了分数而苦苦挣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改革高考制度,引入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二、医疗问题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医疗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费用高企等问题成为困扰人民群众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医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资,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
其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此外,还应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生和护士的整体素质。
三、就业问题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素质水平。
最后,积极开展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就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环境问题小康社会建设与环境问题密不可分。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垃圾围城等问题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生活负担。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
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权威资料]
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城市中还存在着生态环境、社会安全、居民住房、文化建设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应该从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D61A1006-0278(2015)10-010-02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成为未来五年各项工作的共同指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我国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城市发展,要求城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研究当前我国城市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应对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一)生态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不少城市近几年更是频繁出现雾霾、酸雨等天气现象,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2.降污减排压力增加。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聚集发展、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大量工程项目投产,对降污减排新增巨大压力。
再加上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处理滞后、节能减排设施陈旧落后或建设不足、行政管理不严格等因素,都使城市降污减排压力不断增加。
(二)社会安全问题1.治安管理难度增大。
城市较乡村而言人口流动性大、人员构成复杂,客观上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治安管理难度。
2.应急救灾能力亟需提升。
城市由于人口密集、空间狭窄,因而在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情况时,承担的风险和压力巨大,如果应急救灾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则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
从近几年我国城市的表现来看,仍存在继续提高的地方,比如重视程度不够、预警机制不到位、信息公开不及时、基础设施善后安置工作不细致等等。
(三)居民住房问题1.供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高端住房供过于求,中档住供给不足,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给严重短缺。
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 难点及对策
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难点及对策引言全面小康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本文将对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一环,山西省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首先,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山西省以能源产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全省各地区的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其次,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大改善。
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均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特别是教育领域,山西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
医疗领域也实施了多项改革政策,保障了广大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养老事业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山西省积极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有效治理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虽然山西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全面小康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
首先,经济结构不够优化。
山西省长期以来依赖能源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
这导致山西省在能源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山西省能源产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不仅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也制约了全面小康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另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山西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对策和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进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建设小康社会整改措施
加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 教育资源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 教育资源。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共同体、远程医疗等措施,优 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05
整改措施四:加强党 的建设和工作落实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01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小康社会建设始终
引导正确舆论
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为小康 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弘扬先进典型
积极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小康 社会建设事业。
06
总结与展望
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实施效果
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建设小康社会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包括贫困人口减 少、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体 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等。
实施影响
整改措施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
未来发展的展望和计划
展望
未来,建设小康社会将继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计划
制定科学的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和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和思考
建议
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至关重要。
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
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需注重教育扶贫,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补充和优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问题之二: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农业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领域,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实现土地流转。
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在土地流转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做法积极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水平。
三、重点难点问题之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但也是困扰我们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
在教育方面,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在医疗方面,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养老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养老保障。
四、重点难点问题之四:环境污染与生态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与对策
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始终快于全国,但是要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吉林省在科技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所以,吉林省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保证和改善民生以及搞好资源环境保护方面。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技投入;产业结构;民生;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目前距离这个目标不足8年,时间紧,任务重。
吉林省能否如期达标?在这关键时期,吉林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还有哪些薄弱点?这些问题需要在当下了然于胸,以便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文章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吉林省2000年统计数据为基期,对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进展情况、存在差距和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分析吉林省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总体实现程度稳步提升,且始终高于全国平均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总体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0.9%提升到2010年的81.0%,年均增速为2.01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比全国平均高出0.9个百分点。
可见,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成效较好。
(二)全面小康六大类指标实现程度全线提升,且增速喜人2010年,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75.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2.4个百分点。
社会和谐实现程度87.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8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
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研究
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研究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国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近年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对于广西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要立足全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这个最大区情、后发展欠发达这个最大特征和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升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问题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科研投入不足,产业升级乏力科技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只有足够的科研投入,才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
2017年,广西的科研费用投入占GDP 比重为0.65%,明显低于区外各省市的投入比例,这对广西今后的产业发展不利。
例如,广西区内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2.8%,这一指标从另一个层面就说明广西产业转型的艰难。
(二)住房保障力度不足,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广西在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城乡统筹来看,住房保障还存在不足,尤其是目前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例相对区内省份属偏低,这与政府将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区域有一定关系,农村住房保障成套比例较低的重要原因是相关基础设施、厨卫设施配套不足,这需要政府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重点解决。
除了住房之外,广西在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很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以及行政审批、执法、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的群众满意度不高。
(三)精准扶贫是短板,脱贫攻坚要坚持当前,广西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严峻。
截至2017 年底,广西还有246 万贫困人口。
谈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谈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试谈汕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和对策□刘岳金林克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最早提出来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础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就是总体小康。
小康是一个阶段性和动态性的过程区间,内涵在不断深化。
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小康水平作为未来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并对全面小康作了这样的描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就是全面小康。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可以说,我市在90年代初期就已步入总体小康的门槛,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市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汕头的奔康之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加快汕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积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机制,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要改革流通体制,立足汕头,面向国内外,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商业和集贸市场,使汕头成为辐射潮汕乃至闽西、赣南的贸易中心。
要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加大开放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
要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力争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指向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现代化。
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大难点
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大难点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大难点十八大确定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喜人的目标和任务。
小康社会应该是由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工作作风、官民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环境、国防等各种要素综合而组成的一种社会形态。
从我国现状出发,我粗浅的感到,建成小康社会,其难点可能有以下十个方面:一是缩小贫富差距。
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翻。
这个翻一翻,可以有三大模型:第一是在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基础上的翻一翻;第二是在继续维持现在贫富差距基础上的翻一翻;第三是在缩小现在贫富差距基础上的翻一翻。
当然,这三大模型的自身还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类型。
对于上述三大模型的翻一翻,缩小贫富差距的翻一翻是最难最难的,尤其是较大幅度地缩小贫富差距,这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应该高于中高收入者群体。
二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房价要做到稳中有降或者经济适用房、安居房、公有出租房要基本满足中低收入者群体的需求。
从总体上来说,物价要不涨是不可能的,但不能涨得太厉害,通货膨胀了,对收入的翻一翻来说就不值钱了。
我把物价涨幅在3%以下看做是物价基本稳定;超过3%看做是通货膨胀,但物价上涨在3%-5%之间是轻度通货膨胀,在5%-8%之间是中度通货膨胀,在8%以上是严重通货膨胀了。
而要做到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3%以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房价要做到稳中有降,也是一件难事。
现在的房价已经很高很高了,不难再涨了,就是微涨也是不能容认的,因为,现在的房价已经完全可以同2020年我国国民收入翻一翻的水平相匹配了。
当然,房价要稳中有降也许是很不现实的幻想。
然而,经济适用房、安居房、公有出租房满足中低收入者群体的需求应该是努力实现的。
三是贫困群体的宽裕。
解决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城镇贫困人口的问题,使他们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宽裕的生活是相对于翻一翻来说的,而不是以现在的水平。
简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要点如下:
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建设目标科学全面,任务艰巨而空前,决定性时期迫在眉睫。
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保障薄弱,农村扶贫困难,生态债务严重的四个问题。
针对这四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扶贫工程,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脱贫。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措施,传达了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要面对关键问题,弥补不足和不足。
弱点,赢得全面小康社会。
扩展数据:
我们必须坚决打预防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斗争,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有必要全面,清醒,深刻,与时俱进,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潜在的重大风险,从宏观和微观,从宏观上把握其性质,特征,表象和成因。
从解决症状和根本原因的角度出发,主动进行攻击,预防和积极应对。
寻找预防和解决的有效方法。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从检查和防范最困难,最危险的风险出发,要加强风险防范,尤其要注意各种突发性风险,坚决规避系统性和颠覆性风险。
第三,要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重点领域的重大风险。
加强对国内外关键领域主要风险因素的调查研究,判断,系统评价和科学控制,积极消除或控制各种存量风险,有效预防或减少各种增量风险。
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
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摘要】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难点,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居民收入不均等。
为此,应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对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城市治理能力、城市规划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有效应对。
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困难、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方面来看,我国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城市发展的难点与对策,努力解决当前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积极促进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完。
1.2 问题阐述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在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发展水平不够完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无法实现有效提升。
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城市中的贫富差距拉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尚需提高,一些城市存在管理混乱以及治理问题,导致城市建设进度受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几显著增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难点,寻找突破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康社会;实现;难点;对策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01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成小康社会。
据有关专家学者测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GDP增速应该在7.1%左右,但在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可以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重道远。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存在困难第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结果。
我国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尽管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经济趋缓,但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不断加大,新旧动力的转换正在进行,新动力的优势还未完成释放,以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近几年,我国始终把调结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
(二)社会矛盾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起步落后于经济改革,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也使很多问题暴露出来。
第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表现为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较大、城乡差距较大。
第二,腐败问题严重,寻租现象普遍存在。
教育、医疗、住房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民生问题突出。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实践路径以及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路径,明确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和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以及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就图片,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
2. 教学新课:(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2)阐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3)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强调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4.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访问次数: 6 发布日期:2015-01-13 16:02:32 字体:【大中小】陈雁桦〔内容摘要〕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六盘水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80.3%。
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8.7%。
农村是六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则是重中之重。
本文就如何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康;重点;难点〔作者简介〕市政府研究室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不断丰富。
党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七大指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战略任务”,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主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领域的战略部署。
1六盘水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按照国统字(2008)77号文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23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六盘水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8.7%。
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54.5%,社会和谐方面为87.1%,生活质量方面为79.1%,民主法制方面为84.7%,文化教育方面为53.6%,资源环境方面为66.3%。
其中,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一)。
按贵康发(2013)5号文件,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25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六盘水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80.3%。
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69.4%,社会和谐方面为77.2%,生活质量方面为81.5%,民主法制方面为91.5%,文化教育方面为80.3%,资源环境方面为97.1%,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二)。
上述两种监测结果显示: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监测方案,六盘水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应该是有希望的。
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重道远,特别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短板。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第一,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六盘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加快。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有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但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后腿。
按城镇化人口计算,六盘水285万人口中,约有60%人口生活在经济滞后的农村。
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人口是因为城镇规划、拆迁建设而被划为城镇人口,并没有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城镇化。
也就是说,六盘水生活在农村水平的人口不止60%。
没有这60%多的群众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六盘水的全面小康。
因此,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是重中之重。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恩格尔系数大。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元,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虽然距离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最低小康目标(7000元)只差1818元,但距离国家统计局最低小康目标(15000元)还差9818元,以此计算,从2012年起,平均每年必须增长1227元、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6%,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超过15000元。
同时,目前还有76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近30%,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62(以农为1),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问题。
三是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及社会保障大大落后于城市,特别是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上学难比较突出。
四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由于六盘水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资源开采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较大,甚至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空气和水污染大,水资源短缺日益明显,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锐减。
同时,农村水、电、路、房、气、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
3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整体推进。
第一,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抓住“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喀斯特原生态精品水果之都、乌蒙山高品质富硒茶海、凉都珍稀植物红豆杉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四张名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是遵循“依托资源、适度集中、辐射带动”的原则,有效配置农业资源要素,规划布局一带(水黄公路特色产业示范带)、三核(六盘水市区、六枝特区平寨、盘县红果)、四区(北部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山地立体农业示范区、南部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区)、一环(围绕镇胜高速、水盘高速、水镇高速建成特色农业景观走廊)特色农业产业群。
三是推进农业布局园区化。
依托1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属性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以马铃薯、蔬菜、烤烟和苦荞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猕猴桃、核桃、茶叶、刺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优质猪、牛、羊肉生产基地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及特色中药材业,将马铃薯、红心猕猴桃、核桃、茶叶、红豆杉、刺梨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为我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中的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城郊农业等为载体的休闲观光农业。
四是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物质装备、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与推广、品牌创建与质量安全等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一批特色产业种养基地,推进种养业规模发展,以建设产业大县为重点,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在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基础的乡、村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功能区。
二是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
与种养基地和园区建设相配套,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建设郎岱、大用、保田、米箩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建成具有自主研发、科技推广、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加工物流、辐射带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展示窗口,培育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式,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科研攻关、技改、产品研发、产业生态化、治理环境污染等进行重点支持,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致富。
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科研院所、农技服务企业等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疫等农业产前、产后各项服务。
四是加快农产品物流、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等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第三,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
严格按照《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要求,把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战略进行统筹规划,强力推进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加大实施天保、珠防、珠治工程力度,综合治理坡耕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成果,提高环境承载力。
二是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开展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点产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全面开展综合整治,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控制,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把好项目审批关,坚决制止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建设投产,杜绝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符转移。
三是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
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蔬菜残体、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四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以“房屋亮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寨文化、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
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能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五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和农村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农村客运站、渡口改造工程。
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及农村电气化建设力度。
第四,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