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合集下载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1999)1 、范围本标准采用 12 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烈度从Ⅰ 度到Ⅻ 度的在地面上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评定指标和使用说明,适用于地震烈度评定。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2.2 、房屋震害程度 damage degree of building地震时房屋遭受破坏的轻重程度。

2.3 、震害指数 damage index将房屋震害程度用数字来表示,通常以“ 1.00 ” 表示全部倒塌,以“ 0 ”表示完好无损,中间按需要划分若干震害等级,用 0 - 1.00 之间的适当的数字来表示。

2.4 、平均震害指数 mean danmage index一个建筑物群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所有建筑的震害指数的平均值,即受各级震害的建筑物所占的比率与其相应的震害指数的乘积之和。

3 、中国地震烈度表 (见附表)4 、使用说明4.1 、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Ⅰ 度-Ⅴ 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 度-Ⅹ 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 度-Ⅻ 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4.2 、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

4.3 、表中房屋为未经抗震设计或加固的单层或数层砖混和砖木房屋。

相对建筑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以及地基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中各烈度相应的震害程度和平均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4.4 、平均震害指数可以在调查区域内用普查或随机抽查的方法确定。

4.5 、在农村可按自然村为单位,在城镇可按街区进行烈度的评定,面积以 1Km 2 左右为宜。

4.6 、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表1 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烈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地震学和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工作。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描述地震的强度和危害程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通常用“g”表示,其中1g等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照表可以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转化为地震烈度,从而更好地评估地震对人们生活和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大量地震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总结而成的。

下面是一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的示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地震烈度(罗马数字)0.01 I0.02 I-II0.04 II0.08 II-III0.16 III0.32 III-IV0.63 IV1.25 IV-V2.50 V5.00 V-VI10.00 VI20.00 VI-VII40.00 VII80.00 VIII160.00 VIII-IX320.00 IX630.00 IX-X1250.00 X根据对照表,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1g时,地震烈度为I级,即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地震的存在。

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2g时,地震烈度为I-II级,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微弱的震动。

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地震烈度也相应增加,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地震烈度的增加不仅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关,还与地震的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同样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评估地震危险性和制定地震安全标准时,除了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量化地震强度和危害程度的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地震的威力。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作者:————————————————————————————————日期: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050.05 0.1 0.15 0.2 0.3 ≥0.4 <Ⅵ Ⅵ Ⅶ Ⅶ Ⅷ Ⅷ ≥Ⅸ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1)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3)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

我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例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1km;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大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1km;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4km。

我国深源地震分布十分有限,仅在个别地区发生过深源地震,其深度一般为400~600km。

由于深源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在长距离传播中大部分被损失掉,所以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影响很小。

(4)震中距: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用符号表示。

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

里氏震级是利用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振幅)的常用对数值:M=lgA (3-1)A——由地震曲线图上量得的最大振幅(μm)。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下列关系:lgE=1.5M+11.8 (3-2)M——地震释放的能量。

由公式(3-1)和(3-2)计算可知,当地震震级相差一级时,地面振动振幅增加10倍,而能量增加近32倍(10**1.5=31.6倍)。

(6)地震烈度: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地震烈度划分为12等级,分别用罗马字母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表示。

地震烈度的评定指标,包括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震动参数。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
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
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

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
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pdf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pdf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2004-9-12 22:37:01(GB/T 17742-1999)1 、范围本标准采用 12 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烈度从Ⅰ 度到Ⅻ 度的在地面上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评定指标和使用说明,适用于地震烈度评定。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2.2 、房屋震害程度 damage degree of building地震时房屋遭受破坏的轻重程度。

2.3 、震害指数 damage index将房屋震害程度用数字来表示,通常以“ 1.00 ” 表示全部倒塌,以“ 0 ”表示完好无损,中间按需要划分若干震害等级,用 0 - 1.00 之间的适当的数字来表示。

2.4 、平均震害指数 mean danmage index一个建筑物群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所有建筑的震害指数的平均值,即受各级震害的建筑物所占的比率与其相应的震害指数的乘积之和。

3 、中国地震烈度表 (见附表)4 、使用说明4.1 、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Ⅰ 度-Ⅴ 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 度-Ⅹ 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 度-Ⅻ 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4.2 、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

4.3 、表中房屋为未经抗震设计或加固的单层或数层砖混和砖木房屋。

相对建筑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以及地基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中各烈度相应的震害程度和平均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4.4 、平均震害指数可以在调查区域内用普查或随机抽查的方法确定。

4.5 、在农村可按自然村为单位,在城镇可按街区进行烈度的评定,面积以 1Km 2 左右为宜。

4.6 、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doc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doc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严选优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严选优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0.05 0.05 0.1 0.15 0.2 0.3 ≥0.4 <ⅥⅥⅦⅦⅧⅧ≥Ⅸ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Array震

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
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

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
应的峰值加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