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提名公示内容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2019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三、项目简介项目属于兽医药理学及毒理学范畴。
兽药是养殖业的支柱性基础物质,但兽药残留备受关注。
代谢物和残留物鉴定手段落后,安全性评价方法不全和等效性评定技术缺失是制约我国兽药创制创新的主要问题。
1998-2016,在国家、部委和企业支持下,项目组着力于代谢鉴定、剂型评选和残留管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针对兽药代谢物及残留物鉴定手段落后等问题,自主合成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喹噁琳类、大环内酯类等11种药物的氚标物,研究其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及其种属特点,发现新代谢物78种和残留物43种;揭示每种药物在每种动物的代谢谱、代谢路径和残留消除规律,确定残留标识物和靶组织;自主制备残留物标准品28种,喹烯酮、乙酰甲喹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属首次;喹乙醇残留标示物和靶组织的发现,修正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此前的暂定标准。
基于上述研究建立兽药放射示踪技术平台,为新兽药创制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2、针对国产兽药同质化严重、疗效差、等效性评价技术缺失等问题,研究兽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原理、方法和评判标准,揭示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等效性、一致性和临床可互换性,定量评价仿制药的质量;制订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兽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和《兽药临床前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创建兽药生物等效性研究平台,为兽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3、针对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建立残留分析方法15个,发明抗原和抗体等核心试剂59种,创制快速检测产品15个。
研究药物的残留消除规律和暴露量评估,制订最高残留限量36个和休药期22个。
创制的标准品、检测方法、核心试剂及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满足了残留监控之需。
获授权发明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标准32项、新兽药证书17个(其中二类证书3个、三类证书9个)、实用新型专利7件、保藏物种48个。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提名者 提名意见: 聚氯乙烯自增塑和高性能化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教育部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 家科学技术奖提名要求。 该项目针对PVC行业以中低产品为主的现状和加工性能差的共性技术难题, 发明了PVC力化学自增塑、嵌段共聚增容强化其性能的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主要 技术发明点: (1) 提出利用低分子量PVC来增塑通用PVC的原理,发明了低分子量 PVC的力化学制备技术,实现了PVC自增塑,破解传统PVC加工必须外加小分子助 剂的难题,首次自主设计建成了年产8千吨PVC自增塑改性剂的力化学反应生产 线。 (2) 提出PVC与功能组分原位增容复合加工原理,发明了PVC与耐热和增韧组 分力化学嵌段共聚原位增容技术和PVC自增塑耐热材料与工程塑料的共挤出成型 加工技术。(3)发明了PVC自增塑工程材料宽幅异型厚壁制品的成型加工技术, 创制河道河岸治理塑钢板桩材料,替代沙石混凝土,建成了年产150万米的宽幅 异型厚壁制品生产线。 该项目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参编国家标准6个,制 定行业标准1个。 该技术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优势明显,近三年新增产值40余亿元, 新增利润超2亿元, 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PVC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 术支撑。教育部组织专家的鉴定意见是:“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 。 获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以及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 等奖。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90, 3994–3999)中评价我们的工作: “„„力化 学降解的PVC可作为新的加工助剂,实现PVC自增塑的思想” 。印度孟买大学 V. V. Shertukde教授等也对该成果做了评价:“„„使用研磨后的PVC作为高分 子量PVC的塑化剂,有效地提高了其加工性能、耐久性和机械性能。且这种特 殊的塑化剂可以在树脂中永久的保存下来。而其他的塑化剂由于缺少同PVC基 体的相互作用力会造成迁移和损失。 ”2014年高分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olym. Bull. (2014) 71,2695–2707对我们PVC自增塑的成果肯定评价: “„„通过振磨 处理后的PVC作为塑化剂可以有效提高PVC的加工性能、耐久性和机械性能。 ” 2) 提出的PVC力化学阻燃抑烟的机理得到同行认可. 世界著名材料力学专家、澳 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Yiu-Wing Mai 教授在国际顶级高分子学术期刊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27.184)发表的综述(2013,38,1357– 1387)、 土耳其伊兹密尔技术研究所所长SemraÜlkü 教授和美国Sergei V. Levchik教授也 分别在高分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2009, 196:148-160)和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2005, 16, 707-716)大篇幅 的引用了我们在PVC阻燃抑烟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阻燃抑烟机理。 5. 该技术产品在实德、中财等企业获得应用,获得用户的积极评价,如: 1) 大连实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 PVC 自增塑改性剂生产 PVC 型材具有质 量稳定、 成本低 (配方成本可降低 15~30 元, 近三年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 300 万元) 、生产效率高的优势。 ” 2) 海盐汇祥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利用力化学自增塑、增强 增韧技术成功开发了高强度塑钢组合板桩,产品完全满足河道护岸、防渗、 防管涌等水利与土木工程苛刻的性能要求,并具有质量轻、适应性好、整体 强度和刚度高、耐久性好、施工便捷、占地少、工程造价和维护成本低、可 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以水利专家王浩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该 产品的评价是:产品和成套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 2016 年被水 利部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 术;2018 年水利部批准设立全国高强度塑钢板桩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6. 该项目鉴定和获得的相关奖励: 1) 2013 年 8 月 7 日教育部组织高分子材料著名专家盛京教授、 汪芒教授等 7 位专 家对“高性能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化学和层叠复合制备技术及其工业应用”项 目会议鉴定,结论是: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 高性能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化学和层叠复合制备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 获 2014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3) “聚氯乙烯增韧增强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ZL 200410081231.6)”、” 聚氯 乙烯用单组份水性紫外光防护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1010135043.2)” 和“自增强型塑料异型材及其生产方法”三项专利分获 2012 年、2014 年和 2015 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提名者:中国农学会 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成果针对全国尺度上草原植被信息难以快速准确评估的技术瓶颈, 创建了草原植被动态监 测的方法体系,首次提出了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的理论架构,创建了我国天然草原返青、长势 和产草量等指标的监测方法, 解决了超大面积高精度监测的难题, 实现了我国草原植被的全覆盖 精准监测。提出了县域草畜平衡的新概念和测算的方法体系,拓展了超载率指标的内涵,揭示了 我国主要牧区草畜平衡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建立了草原沙化遥感监 测的新方法,明晰了我国近 30 年草原沙化时空变化的规律、特点和原因。集成创建了高效稳定 的海量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和草原植被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首次实现了我国草原多时空尺度高精 度连续规范化监测, 为草原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关键信息支撑。 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家和省级 草原主管部门的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工作,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草原植被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方面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受气候波动、 过度放牧和草原本底条件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 一。 及时准确地获取草原植被动态信息是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 与上世纪草 地资源普查以地面为主耗时十多年相比, 本项目在国家 863 计划、 国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 持下,经过十多年多部门联合攻关,采用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突破超大面积、高 精度、高时效等监测难题,提出了草原植被返青、长势、产草量、草畜平衡、超载率、草原沙化 等关键指标监测的技术方法, 使我国在创建草原植被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 水平,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1.创建了草原植被动态监测的方法体系,首次提出了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的理论架构, 原创性提出了基于像元尺度的遥感阈值和判定准则的返青监测模型,精度达 90%以上;创建了草 原植被长势归一化普适全遥感模型,准确度达到 90%以上;创建了我国天然草原产草量分区域分 类型的遥感监测方法体系,模型总体精度达 80%,典型区域精度达 92.5%;解决了超大面积、高 精度监测的难题,实现了我国草原植被的全覆盖精准监测。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岩体工程边坡灾害微破裂前兆机制及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者:中国黄金协会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露天矿转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深凹露天矿成为世界上露天矿山的发展趋势。
坡高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差,滑坡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的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和雅砻江等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陡工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
针对此问题,以大连理工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预警的成套技术和方法,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方面解决了重大岩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预警的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微震监测方法在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
建立了边坡岩体非均匀性与非线性渐进破坏内在联系的支撑理论,发现了岩质边坡破裂过程中的微震模式,阐明了滑坡灾害孕育过程的岩石微破裂前兆信息的共性特征及时效破裂的触发因素;(2)工程岩体边坡微破裂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国际领先。
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微震信息识别及精确定位,建立基于微震能量密度的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识别方法,研发了边坡稳定性在线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与雷达监测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预警系统;(3)基于监测的模拟和基于模拟的监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国际领先。
提出了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的边坡岩体破裂及动力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构建了亿级自由度的岩石破裂过程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模拟和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等级、六个指标”的重大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综合预警系统。
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微破裂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在重大岩体工程边坡应用中的地位,服务于金川集团石英石矿、长山壕金矿东北坑边坡、临沂会宝岭铁矿、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等多个重大岩体工程,极大地保障了矿区矿体安全开采和水电工程建设,确立了我国在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分析预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双疏型强封堵钻井液及在非常规油气井中的规模应用二、提名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三、提名意见:我国非常规油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但勘探开发难度远大于美国。
该团队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在非常规油气井中得到了工业化应用。
主要发明点体现在:1、发明了超疏水强封堵高效能水基钻井液,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提高了日产量、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等,并在致密等非常规油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2、发明了双疏聚膜煤层气井钻井液,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产量提高等,并在煤层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3、发明了高密度无土相双疏强封堵油基钻井液,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提速大幅提升,并在页岩等非常规油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疏钻井液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50件以上、专著3部、论文266篇、标准35项。
在非常规油气井中得到了工业化应用,创造了较大社会经济效益。
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专家鉴定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审查,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国家科技奖励要求,候选人、候选单位、知识产权和应用单位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我国剩余油气资源大多为非常规油气,储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的致密油气、页岩气、煤层气是我国非常规油气的主战场,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专用钻井液技术,严重制约高效勘探开发,并已成为世界性钻井液技术难题和决定钻井成败的关键。
国家与企业分别立项,经十余年持续攻关,发明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常规油气井钻井液,形成了一批核心专利群和企业标准,经现场验证和应用,在安全高效钻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1、发明了超疏水强封堵高效能水基钻井液,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提高了日产量、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等,并在致密等非常规油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强流稳态中子调控关键技术及装置(二)提名意见针对先进核能系统复杂中子场构建问题,发明了强流稳态中子调控技术,创新研制了中子调控科学装置,解决了复杂系统重要的核辐射安全设计与验证难题。
该大型装置及相关技术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SCI论文81篇。
获省部级一等奖多项。
项目成果在大型核工程、国防装备等重大项目中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推动了核能及核技术交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核能利用是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核能系统中,中子被称为“灵魂”,是核能安全发展的源头。
中子行为研究是核能安全发展的源头和关键。
针对先进裂变堆、聚变堆、混合堆等先进核能系统的研发及验证,传统技术在中子场精准构建以及辐射安全评价等方面存在重大挑战,成为制约先进核能系统发展的关键瓶颈。
针对上述挑战,项目团队突破了强流稳态中子调控技术瓶颈,创新研制了中子调控科学装置,解决了复杂系统重要的核辐射安全设计与验证难题。
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创新研制了聚变裂变耦合的中子调控装置。
发明了高产额中子源强调控技术,发明了基于阵列射流强化散热的靶技术,突破了氘氚聚变中子源强难以提高的技术瓶颈,研制了加速器驱动的氘氚聚变和裂变耦合的大型中子调控装置,其氘氚中子源强提升了28%。
(2)发明了调控模块自适应组合的中子场构建技术。
设计了分能区的中子调控模块体系,发明了基于响应矩阵的中子能谱调控方法,研制了中子场调控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构建先进核能系统中子场的难题。
(3)发明了复杂中子场的在线反演评价技术。
研制了特征识别的中子在线测量系统,大幅提升了测量范围;提出了基于离散点测量的中子场在线反演方法,解决了复杂系统辐射安全动态特性的精准评价难题。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公示材料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公示材料1、项目名称基质、孔洞和裂缝三重介质复杂气藏测井定量评价技术及工业化应用2、提名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3、提名单位意见我国大型天然气藏普遍由致密基质、溶蚀孔洞和随机裂缝三重介质复杂储层构成,非均质性极强,测井定量评价是国际公认的学科难题。
已有研究结果多停留在定性解释而非工业化定量应用阶段,国内外亦无成型技术体系,这已成为严重制约天然气勘探发展的瓶颈。
“基质、孔洞和裂缝三重介质复杂气藏测井定量评价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成果通过原始理论方法创新,为有效解决三重介质复杂储层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定量计算和产气量预测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新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推动发展了测井学基本理论。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6国给予的国际发明专利授权以及中国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表明,该成果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引领了学科发展。
成果研发形成了集实验方法、测量装置、测前设计和综合评价于一体的工业化流程及处理软件,完整构建了天然气测井评价体系并成功应用1863井次,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实质性推动了我国测井领域的科技进步。
经认真审阅,该项目推荐书填写规范,相关材料真实有效。
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项目简介天然气是国家深地战略和国家绿色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我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85万亿立方米,75%以上来自复杂岩性和非常规油气藏,其储层普遍由致密基质、溶蚀孔洞和随机裂缝三重介质构成,非均质性极强;其定量评价超越了基于分层各向均匀前提建立的经典测井解释理论范畴,是国际公认的学科难点和研究热点。
由于国内外长期无成型技术,已严重制约天然气勘探发展。
中国石油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攻关,在三重介质复杂气藏储层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和产气量定量评价三项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原创性突破,即:1.发明了用井下密闭取心饱和度值和基质“电阻增大率-饱和度”通解方程最优特解作为点线约束进行裂缝含气饱和度定量计算的科学方法及测量装置,为攻克复杂三重介质条件下油气定量评价世界难题开辟了新路,获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6个地球物理勘探一流强国的发明专利。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 中国农学会 三、提名意见 该成果针对生猪养殖饲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株产生、 猪肉药物 残留和土壤水体污染等问题, 提出饲料营养调控猪免疫力和肠道健康 理论, 率先提出了营养调控内源抗菌肽表达以改善猪天然免疫力的思 路,系统研究了抗菌肽抑菌效果和机制、免疫调控和体内表达规律, 创建了促进猪内源抗菌肽高效表达的营养调控技术; 创制了 3 种新饲 料添加剂-丁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约氏乳杆菌,研发了丁酸梭菌+ 地衣芽孢杆菌的互养共栖技术,在改善肠道功能、促进养分消化吸收 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研发了肠黏膜保护因子的精准控释及增效技术, 实现了丁酸钠和氧化锌靶向控制释放,维护并重构猪肠黏膜屏障。通 过猪内源抗菌肽表达、肠道菌群平衡以及肠黏膜保护的营养调控、产 品创制与配套应用技术的系统研究, 形成了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 替代的营养技术体系。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猪内源抗菌肽 表达的营养调控技术和新型微生态制剂创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 平。 获国际发明专利 2 项、 国家发明专利 44 项、 实用新型专利 11 项; 获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 3 个,制订行业标准 3 项;获省部一等奖 2
)
布部 门)
状态
Antimicrob ial peptide 发 明 WY-21 专利 applicatio n thereof ZL201 高产抗菌肽 发 明 地衣芽孢杆 专利 菌及其应用 0 ZL201 一种微囊化 发 明 包膜丁酸钠 专利 的制备方法 9 Method of 汪以真, synthesizi 宋德广, ng biogenic 发 明 elemental 专利 selenium nanostruct 李笑笑 ure using 国 66B2 美 087,4 0-02 66B2 程远之, US10, 2018-1 087,4 学 王凤芹, US10, 浙江大 路 则 庆 , 有效 公司 华 国 6152. 9-03 40 料有限 强 、 徐 二 中 21008 2014-0 14764 德权饲 余 荣 、 陈 有效 杭州康 李 浙 烽 、 国 3450. 4-13 14 学 腾浩 中 41065 2016-0 20203 浙江大 宗 鑫 、 王 有效 汪以真、 and 国 3B2 美 75,84 0-25 3B2 US9,4 2016-1 75,84 学 易宏波 US9,4 浙江大 汪 以 真 、 有效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3.使用单位评价
本项目提出的“FCC 汽油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技术思路及相关技术发明,在我国 多家炼油企业成功应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
1)山东东营亚通石化有限公司采用常规加氢脱硫技术生产国 V 标准汽油时,辛烷 值损失很大,严重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本技术于 2015 年 1 月完成装置改造,一次开 车投产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产品汽油硫含量降至 10 mg/kg 以下, 辛烷值损失降至 1.0 个单位以内。与原工艺相比,辛烷值损失减少 2.0 个单位。
2019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满足国 V/VI 升级的 FCC 汽油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技术 二.主要完成人:高金森;郝天臻;赵亮;李德忠;卢志远
三.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河北精致科技有限公司
四.提名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五.提名意见
针对国 V/VI 清洁汽油生产面临的深度脱硫,合理控烯,确保辛烷值的重大技术难 题,该项目原创性提出了“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思想,打破了现有汽油清洁化生产的 传统模式,成功开发了“满足国 V/VI 升级的 FCC 汽油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技术”,实 现了分子炼油理念下的关键组分管控和清洁油品生产。
项目具有如下 3 个核心发明点:1)基于原创性提出的“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思想, 发展了对 FCC 汽油“烯分离、硫富集”的分离方法;2)设计优化了 FCC 汽油关键组 分溶剂萃取的高效复配溶剂;3)发明了“双向溶剂萃取”技术,实现了关键组分定向 分离(分出烯、富集硫)核心目标。将上述技术耦合集成于工业 FCC 汽油催化加氢脱 硫过程,形成国 V/VI 标准汽油生产成套技术。自 2015 年 1 月起,已在 8 家大型炼油 企业成功应用,新增利税累计达 11.88 亿元,为国 V/VI 标准汽油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和坚实基础。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一、 项目名称
中国东北中生代昆虫行为生态研究
二、 提名者
中国科协
三、 提名意见
该项目“中国东北中生代昆虫行为生态研究”以中国东北特有 的化石昆虫为研究材料,结合现生昆虫研究资料,在化石昆虫物种 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昆虫学与植物学交叉、昆虫学与地学交叉、 昆虫学与生态学交叉,开展了中生代昆虫行为生态学研究,取得了 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发现了距今 1.2 亿年早白垩世的传粉昆虫,推 断被子植物在中国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就已经存在; 发现了世界上 最古老的蕨叶状拟态昆虫以及首次报道了拟态银杏的昆虫, 揭示了 中生代昆虫与裸子植物已经出现了特异性的协同进化关系; 发现了 中生代最古老的外寄生昆虫, 证明了血食性昆虫在中生代已经在多 个类群出现;利用形态学与声学交叉研究,首次复原了 1.6 亿年前 昆虫的鸣叫声。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 (Science,1 篇) 、 《美 国科学院院刊》 (PNAS, 3 篇) 以及 《当代生物学》 (Current Biology, 3 篇)上,出版了国内首部有关昆虫演化的英文专著,在国际昆虫 学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8 篇代表论著在 SCI 刊物上被他引 162 次。 《Science》 、 《Nature》 、 《PNAS》等对该项目有关昆虫传粉、拟态、 发声的起源及与植物的协同演化方面的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并 且被国内外的一些专著和教科书所采用。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
2
态和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表明在中侏罗世昆虫与裸子植物之间已 经出现了特异性的拟态和协同进化关系。 “银杏侏罗蝎蛉”还入选了 2012 年世界十大新发现物种。 发现点三:首次复原了 1.65 亿年前一种昆虫的鸣叫声,这是国 际上第一例关于古老动物鸣声的重建。鸣声是现代昆虫在交配求偶 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求偶机制, 利用 1.65 亿年前中侏罗世螽斯标本上 保留的发音器官(音锉)创造性地复原了“悦耳古阿波鸣螽”的鸣 叫声。这是国际上首例具有音频数据的古代动物声音的重建。2012 年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 PNAS 上,同期 PNAS 还配发了一篇 题为“侏罗纪的歌唱家”的评论文章。 发现点四:发现了最古老的外寄生昆虫,揭示了在中生代时期 昆虫已经进化出终身寄生和在巢穴等待寄主的两种不同的寄生关系。 血食性昆虫与寄主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协同进化关系。该项目发现距 今 1.65 亿年中侏罗世最古老的跳蚤类昆虫, 对其吸血量进行了估算, 揭示了终身寄生的跳蚤类昆虫与宿主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把跳蚤 的起源时间前推了 4000 万年。综合地球化学中铁元素的差异、比较 形态学和埋藏方式等多个证据, 证明距今约 1.25 亿年的喙蝽是目前 最早的在巢穴等待寄主的吸血异翅目昆虫。这项工作先后 3 次发表 在 Current Biology (2012, 2013, 2014) 上, 2012 年 Current Biology 发表的特邀评论将跳蚤类昆虫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昵称为“1.65 亿年前的搔痒” 。 该项目 8 篇代表论著 IF 合计 92.7(2018 年最新影响因子) ,在 SCI 刊物上被他引 162 次,成果受到了 Nature、Science、PNAS 等 刊物的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工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任东教授连续三年(2015-2017)入选 Elsevier“农业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8〕41号)要求,我单位参加的“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项目拟作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予以提名。
现按有关要求将项目信息(附后)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7日至2018年12年13日。
公示期内,任何个人或单位对项目及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我单位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于核实查证。
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时限的异议不予回应。
联系人:联系电话:通讯地址: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12月7日附件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甘肃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多单位通过长期联合科研攻关,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变化及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多年冻土地基热、力响应的多因素耦合机制、冻土工程构筑物基础稳定性评价与预测、工程病害评价理论与方法及灾害防治对策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创新,项目科学问题复杂、研究技术难度大,总体成果水平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共计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66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50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参编国家规范4部。
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先后为青藏铁路的科学维护与安全运营、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与共(河)玉(树)高速的成功建设和投运、青藏高速公路的选线和初步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冻土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水平,也为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高原冻土区高速铁路乃至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开发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储备。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四、应用情况(不超过2页。
应就本项目技术应用的对象(如应用的单位、产品、工艺、工程、服务等)及规模情况进行概述)本项目建立了高效的生物毒素主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为粮油及其深加工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与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充分合作,集成毒素检测去除和预防技术,直接转化应用6家,辐射应用300余家。
实现了原料采收储存加工过程中产毒菌和毒素的有效控制:(1)针对粮油加工中毒素控制,明确关键控制环节,设计并形成了1套较为完善、先进的适合于花生粕和花生油等加工过程中主动干预调控技术体系,并在国家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龙大粮油有限公司实现食用油中生物毒素的消减防控技术、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很好改善我国粮食的经济效益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三年新增产值325844.30万元,新增利润17579.34万元。
(2)针对我国小麦原料,建立由菌到毒素全方位的检测筛查和防控技术,设计并形成了1套较为完善、先进的适合于我国优势传统食品加工过程中主动干预调控技术体系,并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实现粮油中生物毒素的消减防控技术、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该技术应用于年产15万吨的生产线产业化示范,实现了面粉加工链条中镰刀菌毒素控制,及时解决并显著降低面粉做生物毒素污染隐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增产值14882万元,新增利润432万元。
(3)研发的纳米荧光检测试剂和设备、分子印迹生物传感检测装置和检测信号输出自动化等技术应用于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形成OTA等真菌毒素检测试剂条和试剂盒及相关检测设备等产品。
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产品上市后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近三年,共销售试剂盒、试剂条、快速检测设备38352件(台),总销售额达到3233.7万元,利税526.8万元。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非霍奇金淋巴瘤个体化诊治策略的创新和应用
二、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 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提名情况进行了公示, 目前无异议。
(一)建立中国 BNHL 诊疗新标准,提高了约 20%疗效:受 CFDA 委托,牵头 中国多中心试验,证实 CD20 靶向化疗(RCHOP 方案)可提高 BNHL20%疗效,该药 因此获批使用,RCHOP 成为中国 BNHL 标准方案,至今已有 15 万患者受惠;率先 开展前瞻性研究,证实缩短化疗间期可提高未使用靶向药物高危患者 10%的生存 率,为贫穷患者开辟了另一条提高疗效的途径;发现肿瘤组织中 Beclin 1 等可 有效预测疗效和预后;发现 LYN 等基因突变与中国 BNHL 的发生发展相关。
该项目在 B 细胞淋巴瘤方面,建立中国 B 细胞淋巴瘤新诊疗标准,提高 15-20%的治疗效果;同时发现伴乙肝者在靶向化疗中,易发生治疗相关性肝炎(中 国是乙肝大国,此问题尤为重要);创建了预防 B 细胞淋巴瘤靶向化疗相关性肝 炎发生的新方法,使治疗相关性肝炎发生率下降 80%,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NK/T 细胞淋巴瘤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相对常见,而在欧美国家罕见。该项目 通过构建危险分级和临床分期,制定了 NK/T 细胞淋巴瘤个体化分层治疗策略, 使低危者不用接受过度治疗,高危者通过提高治疗强度改善生存期;通过研发新 的治疗方案和综合治疗模式,建立 NK/T 细胞淋巴瘤新的治疗标准,使 5 年生存 率提高约 20%。
2.项目查新报告结论(附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具有很强异质性的 一组独立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在常见恶性肿瘤排位中 在前 10 位以内。本项目是关于非霍奇金淋巴瘤致病因子、疗效评价预测模式及 诊治策略的系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查新结果如下:①提出 CHOP/R-CHOP 方案 对 B 细胞性 NHL 的治疗策略,国内外未见对比 CHOP-14(双周)方案和 CHOP-21 (三周)方案治疗 B 细胞性 NHL 效果的公开研究报道;②揭示乙型肝炎病毒(HBV) 对 NHL 的影响,并提出有效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策略,国内外未见对比恩 替卡韦和拉米夫定预防 DLBCL 伴 HBsAg 阳性患者予 R-CHOP 治疗后乙肝再激活的 公开研究报道;③揭示 BAFF-R 对 DLBCL 患者预后的影响,国内外未见 BAFF-R 对 R-CHOP 方案治疗 DLBCL 患者预后影响的公开研究报道;④发现与中国非霍奇 金淋巴瘤(NHL)相关的致病基因,国内外未见与本项目相同的公开研究报道; ⑤建立结外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ENKTL)的新分期系统,并证实新分期系统较 传统 Ann Arbor 分期系统使 ENKTL 各分期患者的分布更均衡,能更好的预防患者 预后及指导治疗,在国内外未见相同的公开研究报道;⑥揭示 Beclin 1 对 ENKTL 患者预后的影响,国内外未见探讨 Beclin 1 表达水平与 ENKTL 患者预后关系的 公开研究报道;⑦提出老年早期 NK/T 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治疗策略,国内外未见 与本项目相同的同时探讨放疗及 PGEMOX/GELOX 化疗对早期 NK/T 细胞淋巴瘤老年 患者的临床意义的公开研究报道。
2019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科技进步奖)
三、客观评价
3.1 项目鉴定、验收评价 (1)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工业废渣在水泥与混凝土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桂科 验字[2014] 550),2014 年 5 月 23 日验收:研发相应的物理及化学激发技术,使 之部分替代水泥生产天然原材料、熟料、天然石膏、混凝土掺和料。技术结果: 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平均利用率达到 30.9%。项目实施期间,水泥生产中年利 用工业废渣量达 100 万吨以上,混凝土生产年利用工业废渣 7 万吨,水泥单位生 产成本下降约 28.75 元/吨,每立方混凝土可以节省 14.6 元以上。 (2)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水泥节能制成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桂科验字[2013] 678),2013 年 8 月 11 日验收:项目围绕“绿色”主题,在广西 13 家水泥企业进行 水泥绿色成套技术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累积节约成本 9965.45 万元,节电 8575 万 kWh,多掺废渣 47.83 万吨,减排 CO226.48 万吨,节能减排 效果显著,该水泥绿色制造成套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生态水泥绿色制成技术集 成”(编号:17-1128),2017 年 4 月验收:应用本技术生产绿色生态水泥时,综 合电耗 27~31kWh/t, 粉磨电耗 22~26kWh/; 生产矿渣微粉时, 综合电耗 58~68kWh/t; 生产锰渣微粉时,综合电耗 51~55kWh/t,平均节耗 10~15%。生态水泥中渣材总掺 量由 40~50%提高至 65~75%,总掺量高于复合水泥中渣材用量,同时渣材品种达 3~6 种。本技术投资同比节省 10~15%,投资回收期缩短 1/3。形成成熟、完善、 适用性强的新型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工程设计模式。 (4)广西科技计划项目“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 究与工程应用”(桂科鉴字[2012] 84) ,2012 年 3 月 28 日鉴定:项目自主研发了锰 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过程中的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 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究了基于锰渣微粉的混凝土高性能话技术,提高了锰 渣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和混凝土的产品性能。对推动我国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发 展绿色循环经济意义重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5)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混凝土低碳生产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海工硅酸盐水 泥的研制与产业化”(桂科验字[2016] 513),2016 年 7 月 6 日验收:研制了一种 适合于海洋工程的特种水泥-海工硅酸盐水泥、经检测,产品性能指标符合国家 标准《海工硅酸盐水泥》(GB/T31289-2014),形成一条年产 30 万吨的海工硅酸盐 水泥生产线,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6)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 “利用水泥新型干法窑处理城市污泥关键技术研究” (桂 科鉴字[2014] 196),2014 年 7 月 3 日验收:在节省投资的条件下,研发和应用直 接入窑焚烧工艺、重金属固化技术,处理掺入量达生料 5%的高含水污泥,实现污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4 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 该项目的“高效有机多元微肥新产品通丰植物营养液(剂)的研制与推广”这一阶段性 成果获得 2006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的 “新型高效络合系列微肥的开发应用” 这一阶段性成果获得 2012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应用情况(限 2 页) 该项目在有机微肥的络合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已获得 16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在所研发 的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中,2 个有机微肥新产品分别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1 个有机微肥新产品获得第 16 届美国国际发明展银奖称号。自 2004 年以来,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 推广服务中心先后多次发出了“关于加强通丰植物营养液 (剂) 示范推广的函”、 “关于做好“通 丰养分平衡剂配兑氮、磷、钾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大力推广该项 目的“通丰植物营养液” 、 “通丰养分平衡剂” 、 “果籽多”等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及其新 技术。四川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也先后多次发文,大力推广该项目的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 品及其新技术。 该项目创造性地建立了“五方合作”推广模式。为发挥有关方面推广应用新型高效有机微肥 系列新产品的作用,建立了农业技术配套、农资加盟经销、农村金融服务、企业行为保障、农户 科学施肥五方资源密切配合的农技、农资、金融、企业、农户“五方合作”推广模式。该项目通 过“五方合作”推广模式, 在全国各地共举办了各级技术培训班1.68万场次, 共培训了县、 乡 (镇) 农业技术人员3.19万人次,每年培训农户76.62万户。“五方合作”整合了多方资源,增大了推广 力度,相关行为的各方互动合作,由此建立完善了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肥的长效运行机制,既 推动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也加快了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及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步伐。 “通丰植物营养液” 、 “通丰养分平衡剂” 、 “果籽多” 等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以及 “通 丰养分平衡剂配兑氮、磷、钾施肥技术”新技术,先后在四川、重庆、山西、山东、河北、广西、 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安徽、辽宁、新疆等21个省(区、市)推广应用,涉及水稻、玉米、 小麦、甘薯、马铃薯、油菜、花生、烤烟、棉花、西红柿、西瓜、黄瓜、苹果、葡萄、香蕉等30 余种农作物,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8061万亩。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5)项目产品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市场垄断,占领国内主要市场,并大量出 口至日本、欧盟、韩国等重Biblioteka 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客观评价
1.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结论 项目于 2017 年 3 月 15 日,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组织清华大学、上海硅 酸盐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全国频率控制和选择用压 电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对项目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中电元协(评价) 字[2017]第 001 号],评价意见摘要如下: (1)项目通过对氧化铝粉体的细化及表面改性、添加剂成分设计和粒径级 配,解决了流延瓷膜成分不均匀,薄型基板(≤0.2 mm)在烧结过程中出现粗糙、 翘曲及尺寸偏差等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产品强度;
2
(2)通过引入 BaO、TiO2、ZrO2 氧化物及调控组成,将氧化铝陶瓷基板在 可见光区域(380 nm~780 nm)反光率提高至 95%以上,同时提高了产品机械强 度和热导率;
(3)通过开发新型印刷浆料及填孔浆料,实现了 50 m 的印刷线宽和线距 及 80 m 精密填孔,并设计和开发了精密冲孔、印孔、填孔、印刷、叠层等成 型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成功量产了 2520 超小型规格 SMD 用陶瓷封装基座。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高品质电子陶瓷元件关键技术及大规模产业化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联合本领域国内龙头企业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 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针对我国电子元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整机 质量及可靠性难以满足需求的现状,研制出一系列电子元件用高性能陶瓷材料配 方和关键工艺技术,开发一批高效生产和检验装备,以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 实现高品质电子陶瓷元件国产化,促进下游产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名称
寒冷及严寒地区用空气源热泵关键技术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技术将空气源热泵产品的使用范围推广至我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寒冷 及严寒地区,引领了热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国家推进“煤改电”政 策提供了技术解决路径,对当前我国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发明了滚动转子式三缸双级压缩机。项目提出了内置式中间腔、高效补气 结构,建立了级间压力脉动抑制方法,发明了高效制热的三缸双级压缩机,同比 单级变频压缩机,低温制热量提升达 80%;
3.发明了双级热泵可靠运行技术。创新性提出了卸载变容切换机构,实现了 三缸双级和双缸双级两种不同容积比工作模式间的可靠切换;研究了多种双级热 泵产品的运行模式控制策略,提出了不同运行阶段的补气控制方法和一体化的增 焓部件,有效保证了低温环境使用时压缩机和热泵系统的可靠性。
2
四、客观评价
(一)科技成果鉴定 本项目“三缸双级变容积比压缩机的研究及应用”通过中国制冷学会组织的 鉴定,由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开发的‘三缸双级变容积比压缩机’ 为国际首创,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号:粤科 成登(1)字[2017]0097 本项目“双级增焓转子式变频压缩机研究及在空调和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 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由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开发的“双 级增焓转子式变频压缩机”为国际首创,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 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号:粤科成登字 20130154 (二)科技查新 2016 年 8 月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 中心查新,结论如下:“未见有在单压缩机上实现变容积比三缸双级压缩的文献 报道,涉及本项目所述变容积比的三缸双级压缩、最佳双容积比设计、稳定的压 缩机变容机构、多缸压缩泵体的可靠性保障技术、热泵空调系统的双级模式切换 控制技术,在所检文献以及时限范围内,国内外亦未见文献报道。” (三)第三方检测报告 经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原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国家日用电器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等第三方机构检测: 1.使用三缸双级变容积比压缩机的格力 3 HP 热泵空调全年能源消耗效率 APF 达 4.05W·h/W·h,超过国家一级能效 3.70 的水平。 2.与业内高效的国际一线品牌多联式热泵空调相比,使用三缸双级变容积比 压缩机的格力 6HP 多联式热泵空调-15℃热泵制热量提高 71.35%,-20℃热泵低 温制热量提升达 96.4%,48℃高温制冷量提升达 117.9%。 (四)科技奖励 项目获 2017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制冷学会技术发明奖 特等奖。项目核心专利获 2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和第四届广东省专利金奖。项目产 品获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IFIA)最佳发明奖,第 46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 奖。项目技术入选 IPEEC 成员国评选为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入选国家
该项目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88 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 9 项,出版专著 1 部。项目获 2017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制冷学会技术发明奖 特等奖。项目核心专利获 2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第四届广东省专利金奖。项目产 品获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最佳发明奖,第 46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项目 技术入选 IPEEC 成员国评选为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入选国家重点节能 技术推广目录。
1
为解决上述行业难题,2008 年起格力组建了项目团队开展攻关,经过近七 年的探索,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出三缸双级变容积比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并成功应 用于低温空气源热泵产品中,较常规热泵的热泵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系数大幅提升, 满足了寒冷和严寒地区的使用需求。其主要发明点如下:
1.提出了适用于热泵宽温运行的双级压缩容积比耦合理论。项目建立了高、 低压容积比同工作温度、热泵制热量、补气量等多因素耦合的系统循环理论模型, 首次提出了空气源热泵中使用双容积比的思想,保证其在-35℃~54℃的运行工 况下能效达到最优能效的 98%以上;
经审阅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提名该项目为国 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在我国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无集中供热的广大农村和城镇 ,冬季大量使用高 污染的散煤采暖方式,是造成我国近年来雾霾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三五规划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效热泵等成熟技术。但常规空气源热泵产品在我国寒 冷和严寒地区使用时,随着冬季气温的降低,会出现低温制热量不足、能效低和 可靠性差的问题,是长期困扰着空气源热泵发展的行业瓶颈。
该项目提出了双级压缩容积比耦合理论,发明了滚动转子式三缸双级压缩机, 发明了双级热泵可靠运行技术,大幅拓宽了空气源热泵的运行温度范围。应用项 目技术的低温空气源热泵产品,较常规热泵的热泵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系数大幅提 升,在室外环境温度-25℃时热泵制热量达到额定制热量,彻底取消了其它低效 的辅助加热手段,满足了寒冷和严寒地区的使用需求。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 近三年应用项目相关技术的热泵产品销售额达 20.79 亿元,新增利润 2.98 亿元, 税收 1.88 亿元。
通过上述发明,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 1~6HP 全系列三缸双级变容积比滚动 转子式压缩机,并全面应用在低温空气源热泵产品中,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和核 心技术,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88 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 9 项,出版专著 1 本。 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热泵空调在室外环境温度-25℃时热泵制热量达到额定制热量, 彻底取消了其它低效的辅助加热手段,对寒冷和严寒地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有 显著作用和重大的推广应用价值。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项目技 术的热泵产品销售额达 20.79 亿元,新增利润 2.98 亿元,税收 1.88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