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案2.doc

最新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案2.doc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二课时: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学生准备: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1.(课件: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3.师: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品社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品社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品社下册全册教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社教案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第二单元为《我们爱和平》、第三单元为《只有一个地球》、第四单元为《我们一起走过》。

全册共33个框题,其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四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并感到自豪。

2、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对非正义战争的痛恨之情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之心;体会和平的美好,增强和平意识,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3、感谢地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4、感受成长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及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的多彩及六年小学校园生活的美好。

(二)行为与习惯:1、关注和同伴的公共事件,关注祖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

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2、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命需要呵护第一课生命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生命孕育的常识,感受生命的神奇,为自己的生命感到自豪。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家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学会感恩地生活。

3、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从而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生命孕育的常识,感受生命的神奇,为自己的生命感到自豪。

难点: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从而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准备1、问问妈妈,查查资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小胚胎的故事》。

2、了解自己出生时妈妈所受的痛苦。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六、授课类型:新授课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利用课前几分钟活跃课堂气氛。

二、谈话引入第 1 页共 44 页有谁问过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如果没有问,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妈妈有没有告诉你自己出生时她所受的痛苦?三、小胚胎故事1、小组交流资料,然后分工合作,准备介绍《小胚胎的故事》。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从中感受每个人的生命诞生的过程。

2、童话形式交流《小胚胎的故事》。

{学生通过教学游戏从中体验到“自己”从一颗受精卵长成婴儿的有趣过程。

}材料:课前准备(问问妈妈,查找资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小胚胎的故事》,描述“自己”从一颗受精卵长成婴儿的有趣过程。

) 四、我出生的哪一天交流自己的故事——《我出生的那一天》通过讲故事的环节了解到妈妈生自己时的所受的痛苦。

1、向父母家人了解自己出生当天的故事,记录一个最感人的细节。

2、与妈妈进行一次访谈,了解到妈妈生自己时所受的痛苦。

五、小结开展“解读生命密码”交流。

通过讨论、现场调查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孕育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生命的独特与可贵1、为什么我是男(女)孩,他(她)是男(女)孩?2、为什么我长得像爸爸?他(她)长得像妈妈?3、理解“每个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令人自豪”。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教案鄂教版
(2)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差异?
(3)为实现世界共同梦想,我们可以做出哪些贡献?
2.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课文中提到的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3.实践作业:
(1)设计一个模拟全球问题的实验,如环境保护、贫困解决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结合实验,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全球观念,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他们将能够描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合作,并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此外,学生将掌握如何为实现世界共同梦想做出贡献,并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技能提升: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他们将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3)文化尊重和理解能力的增强: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4)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全球观念的树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一章:我与集体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集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教学内容:集体的定义和特点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集体的理解和感受。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集体活动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和意义。

1.4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集体的概念,让学生分享对集体的理解和感受。

2. 新课导入:介绍集体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集体活动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集体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集体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二章:我与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的概念,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2 教学内容:社会的定义和特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社会的理解和感受。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活动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社会活动的乐趣和意义。

2.4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概念,让学生分享对社会的理解和感受。

2. 新课导入:介绍社会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第三章:我与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认识到文化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文化的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2 教学内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学生的文化参与意识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课资料范本《介绍》鄂教版道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全册教课方案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学情剖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觉此刻中外交流的屡次,大概认识当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必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丝绸、青铜器、四大发明等)有必定的认识,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流认识有一些,如从图书中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一类的故事,从网络和图书中能够查阅到有关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剖析,学生对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使、共同发展上知之甚少,只认识故事内容,没有深入思虑这类交流的对于世界的意义,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历程没有形成清楚的线条,也就难以形成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认可感。

所以,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剖析,确立的教课要点是:认识古代中外交往悠长的历史,感觉中外交流促使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课难点是:认识丝绸之路是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在打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 从“丝路驼铃”到“海上交流”,地区范围的拓宽源于当时科技获取进一步发展;2. 不单让学生感觉古代在推动世界文明上的作用,也应看到世界文明对发展的影响,感觉与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积厚流光。

设计思路新课程倡议“自主 - 合作”的研究性学习理念,着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取。

学生可否踊跃地参加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所以本课教课方法的选择上,特别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课,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讲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研究性学习确立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环绕某一个问题睁开学习,使问题获取拓展和延长,充足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建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悉识的累积及踊跃的感情体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伴我成长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伴我成长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伴我成长教案鄂教版教学目标: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社会1.1 学习社会的基本概念,理解社会的组成和作用。

1.2 学习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

1.3 学习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

第二章:我们的生活方式2.2 学习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

2.3 学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

第三章:我们的交往与合作3.1 学习合作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3.2 学习交流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我们的责任与担当4.1 学习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习惯。

4.2 学习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4.3 学习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五章:我们的成长与变化5.1 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身心变化。

5.2 学习自我认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能力。

5.3 学习规划未来,培养学生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下册》2.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3. 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习惯等内容。

2.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品德素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伴我成长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伴我成长教案鄂教版

教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伴我成长教案鄂教版第一章:我们生活的地球1.1 学习目标: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气候、资源等。

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讲解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1.3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地球有更直观的了解。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想法。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第二章:我们国家的成就与挑战2.1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挑战。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成就。

分析我国面临的环境保护、贫富差距、教育不平等等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2.3 教学活动:观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挑战的相关视频,增加学生的了解。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我国成就和挑战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

第三章:我们生活中的规则与秩序3.1 学习目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学校纪律、法律法规等。

分析规则和秩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3.3 教学活动:观看社会规则和秩序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规则有更直观的认识。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

第四章:我们的权利与义务4.1 学习目标: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受教育权、生命权等。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主要围绕“我们生活的地球”这一主题展开。

教材内容涉及地球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但对地球的认识尚不全面,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环境行为,如浪费资源、随意丢弃垃圾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提高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案例教学法:通过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

3.环保案例资料。

4.课堂活动所需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地球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美好。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是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的一本教材,适用于我国小学六年级学生。

本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丰富的生活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材内容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主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仍处于品德和社会素养的形成阶段,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主题的兴趣和认知程度有所不同,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如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社会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

3.角色扮演法: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料等,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展开。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但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他们对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还需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表现较好,有的学生则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2.难点:培养学生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的能力,以及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和社会问题。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4.引导启发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案例材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2.准备教学道具: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3.准备实践活动场地: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4.准备教学PPT:展示教材内容、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道德困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道德和社会问题。

提问: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仔细阅读,了解案例背景和问题。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飘扬的五星红旗》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设计背景以及五星红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五星红旗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五星红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敬仰之情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设计背景及历史作用,能正确描述五星红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设计背景及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五星红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册《飘扬的五星红旗》。

2.课件:五星红旗的相关图片、历史事件等。

3.教学道具:五星红旗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星红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五星红旗的外观特点。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飘扬的五星红旗》。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星红旗的设计背景,呈现五星红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五星红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五星红旗的设计背景是什么?3.五星红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5.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旗设计的过程。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向往明天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向往明天教案鄂教版

教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向往明天教案鄂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向往,梦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会设定目标,规划未来,为实现梦想付出努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梦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热情。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敢坚持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设定目标,规划未来。

2. 如何让学生将梦想与现实相结合,付出实际努力。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分享自己的梦想和经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功人士的经历,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3. 目标设定法:引导学生学会设定具体、明确、可衡量的目标。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成功人士的案例材料。

2. 准备梦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讨论话题。

3. 准备目标设定模板,引导学生学会设定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二、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成功人士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勇敢坚持的重要性。

三、讨论梦想与现实(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将梦想与现实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学习目标设定(10分钟)1. 教师呈现目标设定模板,引导学生学会设定具体、明确、可衡量的目标。

2. 学生尝试为自己设定目标,教师给予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梦想的认识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设定目标时的认真程度,了解学生对目标设定的掌握程度。

3.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程度。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理解努力的重要性,努力是实现梦想的桥梁。

2.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二课时: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学生准备: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1.(课件: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3.师: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

同时也不禁思考: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4.学生猜测,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对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的学生给予肯定。

5.小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

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出示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

)活动二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1.(课件: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师:看,这2000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对照地图找一找,它贯穿了哪些国家、地区?2.(课件:出示照片“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

)师:大家看,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

你们可知道,这个雕塑群是为了纪念谁的吗?就是纪念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

对于这个名字,你们有什么了解?3.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1)阅读教材P2-3 页中外交流资料(2)阅读自己搜集的“丝绸之路”上中外人物交流学习考察资料。

(3)学生反馈:在这条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外国有哪些方面的交流?(4)(课件: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全班讨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世界各国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教师相机点评: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增进友谊文化传播……)4.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航海技术无法实现海上往来时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世界的共同发展。

(板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活动三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1.师: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2.(课件:出示《古丝绸之路线图》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学生读课文,思考:两者有什么异同有哪些异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3.小结:是啊,古老的丝绸之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发展与飞跃,她展示着现代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

正如世人所说: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者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他让中国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她是一根纽带,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合。

板书设计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东西方文明的纽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课时活动一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1.(课件:出示日本和韩国的文字、服饰、插花艺术、茶艺、建筑等方面的图片)师: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2.学生展示在课前已经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什么在这么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4.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资料,教师补充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

组内进行交流研讨。

4.全班深入探究:隋唐时期,日本为什么要派使者到中国来,还盛情邀请鉴真东渡?历经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晚年双目失明,还要执着东渡日本?6.师:当时隋朝的进步发展,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名远扬,对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日本朝野对中国文化充满仰慕向往,出现模仿中华文化的热潮。

中日间的交流,为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国对外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不过,当时中日的交流和先前中国通过“丝绸之路”陆上通道联系世界,有了不同,大家看地图,发现什么?(相机板题:海上交流)7.我国与日本仅一海相隔,较早的海上交流是从中日交流开始的。

中国通过海路与世界的交流还有哪些?(1)(课件:出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

(2)师生相机补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

活动二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1.师: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而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则让中外海上交流达到顶峰。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

(1)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2)师: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

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教师点评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探讨交流:郑和为什么能完成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教师点评归纳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3.忆古思今,放眼未来(1)师:2005年,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主题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2)师: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大力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谈谈对交流促进发展的理解。

4.小结:“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代名词,陆路通道沟通我国和亚洲、欧洲各国,海上通道则沟通我国和日本、韩国、东南来各国、非洲各国。

古代的陆路和海上交流为交流各方面都带来了经济利益与文化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板书设计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海上交流海上丝路:架起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交流的桥梁航海史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和平的桥梁民族昌盛的结晶2.《飘扬的五星红旗》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突出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我让交流资料,梳理我国的外交发展史,由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谈起,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恶劣的国际环境。

其次集体讨论,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其在中国外交史上的意义。

接着师生进行国事交流,整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程与意义,进一步认识“弱国无外交”。

再次用照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已经是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不仅完全有能力组织好大型的国际会议,而且能够在国际事务中与各国平等协商、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最后进行新闻发布,了解我国对外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的事例,深刻认识中国逐步为世界接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我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

第二课时: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新闻发布会、国事论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而自豪。

能力目标:关注中国外交史中的公共事件,培养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依据史实阐明自己观念和看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历史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和平外交,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最终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程。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走入联合国的历程,了解中国加入世界各种组织的情况和意义,知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由衷地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资料,联合国这一国际性组织的历史及作用资料,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新中国第一份国书的大致内容,搜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各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信息资料,一年内我国对外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的事件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