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简介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102024.03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中普遍发生,病原菌为水稻黄单胞菌。
水稻染病后,叶片枯萎,影响光合作用,水稻产量降低。
1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携带病菌的种子和病残体是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初侵染源,病菌可经风雨、灌溉和人为活动传播。
湿度在90%以上、气温在17~35℃的条件下该病易发生,不同品种和生长期的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粳稻、高秆窄叶、叶面水孔少、耐肥的品种抗病性较强,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长期的阴雨天气不利于水稻植株生长,暴风、暴雨还会损伤植株,植株抗病性减弱,此时田间湿度过高,有利于病菌生长和繁殖,导致水稻白叶枯病的大规模发生。
水稻种植中氮肥使用过量会导致植株徒长,降低田间透气性,降低植株抗性,白枯病发病率增高;灌溉时水量过深会传播病菌,导致大片水稻发病。
2 发病症状2.1 叶缘型叶缘型白叶枯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情严重时会危害叶鞘,病菌从叶缘侵入,导致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浸状斑,逐渐变为黄白色病斑,并向两侧或沿叶片中脉扩展,变为黄色或黄褐色波纹状病斑,最后变为枯白色,病变组织界限分明。
2.2 急性凋萎型急性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水稻维管束,使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前期表现为心叶枯死,有的病株其他叶片逐渐青枯、皱缩或卷曲,整株凋萎死亡,折断患病植株茎秆,可挤出大量黄色菌脓。
部分水稻分蘖期后,剑叶或下面1~3叶的中脉生成淡黄色病斑,病斑可沿中脉扩展至叶尖和叶鞘,部分病株叶片折叠,未至抽穗期就死亡。
田间湿度过大时叶片分泌乳白色小点,干燥后变为易脱落的黄色胶粒,其中含有病原菌。
2.3 黄化型黄化型白叶枯病少见,发病早期心叶生成不规则的褪绿斑,褪绿斑逐渐发展为枯黄斑,少数发病叶片基部有不连续的、水浸状小条斑。
3 防治措施3.1 农业防治措施选择抗性较强、无病的种子进行种植,种子提前使用福尔马林50倍液浸泡3小时,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进行催芽。
农业生产中的常见病虫害
农业生产中的常见病虫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常见病虫害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并介绍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它也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
其中最常见的是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稻飞虱。
1.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由气温、湿度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影响。
白叶枯病会导致叶片倒伏、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防治白叶枯病,农民可以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2. 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种由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水和气候传播。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并且逐渐扩散,导致叶片枯黄和凋落。
为了防治稻瘟病,农民可以采取轮作、间断灌水和适量的化学农药喷洒等综合措施。
3.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导致植株出现黄化、凋丧和减产。
农民可以采用植被覆盖、轮作和引入天敌等方法来控制稻飞虱的繁殖。
二、果树生产中的病虫害果树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果树病虫害和相应的防治方法:1. 蘋果黑星病蘋果黑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果实上出现黑色斑点,并最终腐烂。
适时修剪和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2. 柑橘黄龙病柑橘黄龙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导致叶片萎缩、果实变形和减产。
在防治柑橘黄龙病时,及早发现并清除已感染的植株,同时进行杀虫和施肥等综合措施。
3. 葡萄蚜虫葡萄蚜虫是葡萄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会导致叶片变黄、卷曲和减产。
合理施用杀虫剂、引入天敌和及时修剪都是控制葡萄蚜虫繁殖的有效方法。
三、蔬菜种植中的病虫害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蔬菜来源,但它们也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蔬菜病虫害和相应的防治方法:1. 茄子细菌性斑点病茄子细菌性斑点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茄子果实上出现黄褐色斑点。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汇报人:目录•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识别•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原因•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案例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01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识别叶片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纵条纹,并逐渐扩展成斑块叶片边缘呈火烧状,严重时叶片枯死稻株出现矮缩、扭曲、畸形等情况,甚至整株死亡黄斑型叶枯型急性凋萎型卷筒型01020304叶片局部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纵条纹,一般不形成病斑叶片大块枯死,病斑边缘呈波状或曲折状稻株突然出现失水、青枯,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叶凋萎稻株心叶呈卷筒状,叶片难以展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可以覆盖整个叶片病斑扩大病斑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叶片逐渐枯死,变成灰白色或黄色叶片枯死02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原因水稻白叶枯病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被称为Xanthomonas oryzae。
这种细菌可以通过风雨、水流和昆虫等途径传播。
病原菌细菌的传播细菌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气候土壤栽培管理贫瘠、板结、缺乏养分的土壤容易导致水稻植株抵抗力下降。
不适当的栽培管理,如过度施肥、不适当的灌溉等,也可能导致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
030201发病条件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流传播到健康的稻田。
空气病原菌可以通过水流传播到其他稻田。
水流某些昆虫可以携带病原菌并传播到其他稻田。
昆虫传播途径03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强化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田间的病稻草和残留病叶,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硫酸铜、氧化亚铜等。
预防为主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用药,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合理使用农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水稻常见的病虫害防治对策
水稻常见的病虫害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常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引起了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等问题。
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对稻作生产非常重要。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
一、水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在生长期中后期发病。
病叶先后从叶叶缘边部向内和中心部分出现黄化和焦枯,形成一片片状,最终叶片干枯凋萎。
白叶枯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下:1.选用抗病品种:通过培育抗病品种增加水稻的抗病能力,是防治白叶枯病的长期措施。
2.化学防治:利用杀菌剂进行防治,适用于病害初期和高发期。
3.田间清理:及时清理病叶、病残体,减少病害传播。
白叶枯病壳菌与白叶枯病症状相似,也是使水稻叶片出现明显的黄化和干枯凋萎的真菌病害。
主要防治措施如下:1.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调整氮肥用量和施肥技术,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2.防治病害源头:在田间发现病害早期及时施用杀菌剂控制病害扩散。
三、水稻纹枯谷盗虫纹枯谷盗虫是水稻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水稻的生长点和心叶。
成虫和幼虫取食水稻的嫩叶、幼芽和心叶,导致水稻植株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主要防治措施如下:1.提高翻耕深度:利用机具等手段增加翻耕深度,破坏虫卵和幼虫的发育。
2.田间监测:及时监测害虫的变化情况,确定化学防治的时机。
3.化学防治:根据害虫发生情况,采用灭虫剂进行防治,但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规定。
四、水稻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之一,以吸食叶汁为主。
在吸食水稻的叶汁过程中,还会导致水稻减产,黄疸病、矮秆等。
主要防治措施如下:2.化学防治:在稻飞虱发生的高峰期进行化学防治,采用含氮气化物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田间清除野草、杂草,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的场所,合理施肥和调整施肥时间,增加水稻的免疫力,以上就是一些常见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同时应注意科学施肥和务农创收,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水稻白叶枯病简介PPT课件
30度以上发病会受到抑制。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 则不利于病菌繁殖。
6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80%402 200倍浸种48~72h
病
种子处理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浸种48~72h
害
农用链霉素200单位24h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茎病害症状一般分为普通型叶枯型急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加宽而扩展成黄褐色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明显成波纹状粳稻或直线状籼稻
第三章 白叶枯病
第一讲 病症病状 第二讲 侵染传播 第三讲 病害防治
1
病症病状
• 水稻白叶枯病全生育期都可发生,在大 田一般于孕穗至抽穗期发病。
防 治
50%代森铵水剂
药剂防治
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栽培管理
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
7
2021/3/24
8
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 青枯(极似螟害枯心),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与钻蛀性螟害区分是病部有黄色菌脓,但无虫蛀 孔。
5
侵染与循环
侵染来源:白叶枯病菌主要来自病稻草、病稻桩和病 种子。种子上的细菌在干燥的条件下可以存活8~10个 月,直到第二年播种季节。
传播: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 伤口侵 入,形成中心病株,病菌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 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茎,病 害症状一般分为普通型(叶枯型)、急 性型、凋萎型、中脉型、黄叶型等。
稻白叶枯病
四、发病条件
•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显示其毒力,偏施氮肥稻株抗 性低,温度降低时病害轻,20℃以下不表现症状。 长期积水或受淹的田块发病早而重。病菌从根部 或茎部侵入至显示凋萎型症状的潜育期一般需 15~20天。气温低于20℃时叶片上不表现症状。 台风暴雨常使病害在田间扩散,传病距离可达数百 米,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病菌的传播与侵染。病区 如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如汕优63、南京11、金刚 30等),遇暴风雨多的年份,引起大面积流行。
五、综合防治
• ①选育抗病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病害抗性的差异十分明 显。IR 26,特青,青华矮,扬稻2号、扬稻3号等对1、2、3、 4、6、7号致病型菌株均有很强的抗性,病田种植后,基本不 发病;南京14、鄂宜105、湘早籼、武育粳、黎明、南粳15 及杂交稻汕优桂33等丰产性和抗性较好,有些是目前生产 上推广的品种。在测定本地流行的病菌致病型组成以后, 选栽抗性谱较宽的高产品种,具有较为持久而稳定的抗病 性。②杜绝菌源。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和稻草进入无病区。 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用水、灌排分开,适时搁 田等丰产栽培技术均有利于提高稻株的抗病力,控制病害 的发展。④药剂防治。在零星病区或轻病区,采用苗期喷 药防治,封锁发病中心可显著减轻本田期的为害。在病区 成株期喷洒的药剂有川化018和叶枯净等。
谢 谢!
稻白叶枯病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 中文名:稻白叶枯病
• 拉丁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 • 别名:剥叶瘟,游火、地火 • 传入时间:1884年首先在日本福冈县发现,1938 年欧洲稻区曾有报道,60年代扩展到黄河流域, 70年代蔓延到东北、西北各省、自治区,目前仅 新疆、甘肃等稻区尚未发现。 • 危害作物:水稻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表现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表现水稻白叶枯病防
治方法
今年水稻白叶枯病出现早,发病重的特点,建议相关部门指导农民落实好田管措施,搞好技术指导服务。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水稻白叶枯病表现的症状,以及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一、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及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属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属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稻黄单孢杆菌白叶枯病致病变种细菌。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谷增多,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发病重于粳稻,晚稻重于早稻;沿海、沿湖和低洼易涝区发病频繁。
二、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危险水稻叶片和叶鞘。
病斑常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发展成波纹状长条斑。
病斑黄白色,病、健部界限明显。
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有白叶枯病的称乎。
心叶青枯卷曲,幼苗调萎。
空气潮湿时,病叶新鲜病斑上及病斑的边缘上分泌出水珠或密黄色菌胶,干后结成硬粒,即菌脓或菌珠,易脱落。
三、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措施
本病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
1、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400克加24%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30千克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共喷2-3次。
2、用5%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克兑水30千克喷雾,共喷
2-3次。
以上防治措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白叶枯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
这种病害的发病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病媒、宿主植株和环境等。
以下是水稻白叶枯病的一般发病规律:
病毒传播:水稻白叶枯病毒主要通过叶螨传播,尤其是主要媒介为白叶枯病螨(Rice tungro virus vector)。
这种叶螨可以在水稻植株之间传播病毒。
宿主感染:水稻是白叶枯病毒的主要宿主植物。
病毒感染后,水稻植株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叶片变白、黄化、卷曲等。
季节和环境:病害的发病受到季节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通常,暖季和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白叶枯病的传播。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有助于病媒的繁殖和病毒的传播。
农田管理:病害的传播还受到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
例如,水稻的种植密度、种植结构、田间管理等都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和病害的爆发。
为了防控水稻白叶枯病,农业实践中通常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时灭螨、农田排水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缓病害的传播,提高水稻产量。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常见病害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常见病害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了解农作物的常见病害对于农民和农业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并提供预防和治理的方法。
一、水稻病害1. 白叶枯病白叶枯病是水稻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细菌引起。
叶片出现轻度黄化或白化,严重时整片叶子呈枯黄色。
预防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病害监测。
2. 稻瘟病稻瘟病是由水稻瘟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叶片上出现灰绿色的小斑点,之后逐渐扩大。
预防措施包括病害监测、合理灌溉和病害防治剂的使用。
二、小麦病害1.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
植株叶片出现红褐色、深褐色或黑色的霉斑,严重时植株死亡。
预防措施包括早期田间病害监测、合理施肥和清除病害源。
2. 稻瘟病稻瘟病也可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与水稻瘟病相似。
小麦感染瘟病后,叶片出现褐色或黑色的病斑,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间隔种植和病害防治剂的使用。
三、玉米病害1. 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玉米病害,会给玉米产量带来严重的损失。
病叶上出现大量橙色或棕色的孢子粉,叶片逐渐变黄并枯死。
预防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灌溉管理和病害监测。
2. 玉米秧苗倒伏病玉米秧苗倒伏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会导致玉米苗木倒伏。
叶片上出现深绿色或褐色的水渍状斑点,并伴有腐烂。
预防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增强土壤通风和消毒苗木。
四、蔬菜病害1. 番茄疫病番茄疫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番茄植株叶片和果实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果实腐烂。
预防措施包括适时喷洒杀菌剂、间隔种植和清除病害垃圾。
2. 黄瓜霉病黄瓜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黄瓜叶片和果实出现褐色斑点和白色霉层。
预防方法包括及时除去病残体、加强通风和选用健康种子。
以上仅是常见的农作物病害的简要介绍,农作物病害的类型众多,相关防治方法也各有差异。
如何预防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
如何预防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水稻的生长和增加产量,预防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害的特点、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害特点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其主要特点如下:1. 病因与传播:稻瘟病菌通过病源菌、气溶孢子和种子传播,播种前土壤中存在的病菌是种子感染的主要来源。
2. 发病期与症状: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发病,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白色水浸样病斑,并出现逐渐增多的白色丝状病斑。
3. 危害程度: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的叶片和茎秆造成严重危害,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导致水稻产量明显减少。
二、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采取以下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抗病品种对病菌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种子处理:通过种子处理来预防病害的传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以降低种子传播病菌的风险。
3. 土壤管理:合理利用有机肥和化肥进行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此外,合理轮作并正确施用农药,避免连作和过量施肥,有助于降低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4. 病灶清除:在病田清收后,要将凋落叶和秸秆等病残体彻底清理,以防止病菌滋生和越冬,减少病害发生的隐患。
三、控制方法在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控制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和有益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酶制剂、益生菌等有益微生物来降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可以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蔓延。
但是,使用农药需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规定,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3. 扩大栽培面积:合理推广利用抗病品种,增加抗病品种的栽培面积,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引起的,又称水稻白叶病、火烧瘟、白叶枯病等。
这种病菌的学名是Xanthomonas oryzae (Uyeda et Ishiyama)Dowson,属于假单胞细菌目、假单胞菌科、黄单胞杆菌属。
病菌形态特征如下: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0.5-0.8微米×1-2微米。
在菌体一端生有1根线状的鞭毛,长约6-9微米,宽约30毫微米。
格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1层胶状分泌物,使其互相粘聚成块,置水内不易散开。
病菌生长比较缓慢,单胞培养时,一般要2-3天甚至5-7天后才逐渐形成菌落。
菌落圆形,周边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发亮,无萤光。
这种病菌是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可以侵染叶片和叶鞘,导致叶片枯萎、稻穗干瘪等。
其发病环境需要低温高湿的条件,多发生在孕穗抽穗阶段。
防治这种病菌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抗病品种的选择、农业措施的加强(着重肥水管理)以及药剂防治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农业专家。
水稻白叶枯病
中文名称:水稻白叶枯病英文名称:中文别名:剥叶瘟,游火、地火拉丁学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为害作物:水稻为害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
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在粳稻上则为灰绿至灰白色。
在感病品种上,初起病斑呈开水烫过的灰绿色,很快向下发展为长条状黄白色,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高感品种上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生长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4星期内,主要特征为“失水、青枯、卷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
诊断方法,将枯心株拔起,切断茎基部,用手挤压,如切口处溢出涕状黄白色菌脓,即为本病。
如为螟害枯心,可见有虫蛀眼。
病原菌形态特征:细菌杆状有单根极鞭毛,格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菌落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蜡黄色分类属性:分布区域:南北稻区发病特点: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据江苏研究,重病田稻桩附近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越年传病。
播种病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
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渗入水流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
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传播。
早、中稻秧田期由于温度低,菌量较少,一般看不到症状,直到孕穗前后才暴发出来。
病斑上的溢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
流行动态:本病最适宜流行的温度为26~30~C,:20~C以下或33~C以上病害停止发生发展。
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并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发病;品种抗性有显着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病害流行。
水稻白叶枯病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一、症状(Symptom) 症状( )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症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症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1.症状类型 .
1)普通型(叶枯型) 普通型(叶枯型) 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 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 后扩展为短条斑,再延伸扩展为长条斑,有的可 后扩展为短条斑,再延伸扩展为长条斑, 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 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 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籼稻)或黄白色。 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籼稻)或黄白色。 湿度大时, 湿度大时,病部常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3.培育无病壮秧 3.培育无病壮秧
选择无病种子;秧田远离“三地” 清理病稻草,消除初侵染源。 选择无病种子;秧田远离“三地”;清理病稻草,消除初侵染源。
4.加强肥水管理 4.加强肥水管理
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不准串灌、漫灌和严防涝害; 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不准串灌、漫灌和严防涝害;按叶色变 化科学用肥,配方施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 化科学用肥,配方施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凋萎型白叶枯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4)中脉型
病菌从叶片中脉伤口侵入后, 病菌从叶片中脉伤口侵入后,沿叶片中脉上下蔓延扩 展,呈长条状,有时延伸至叶尖和叶鞘。病斑淡黄色,有 呈长条状,有时延伸至叶尖和叶鞘。病斑淡黄色, 时纵折,用手指挤压病叶中脉横断面, 时纵折,用手指挤压病叶中脉横断面,可见黏稠状黄色菌 脓。在孕穗期较易发生此症状。 在孕穗期较易发生此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白叶枯病菌(Pseudomonasfuscovaginae)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这种病害常常在湿润的环境下发生,致使水稻植株表现出白叶枯病症状。
白叶枯病会对水稻植株造成严重损害,从而降低水稻产量,给农民和农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有必要采取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1.温度影响:水稻白叶枯病菌高温条件下发生繁殖能力最强,在温度30℃以上时,菌体的繁殖速度就会加快,从而酿成植株被病害侵袭的局面。
2.湿度影响:水稻白叶枯病菌是一种非常喜湿的病原体,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菌体会迅速繁殖,从而导致水稻植株表现出白叶枯病症状。
3.营养物质含量影响: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如有机酸、树脂、果胶等,都有助于菌体繁殖,因此水稻白叶枯病会发生在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
4.非生物因素:太阳光、风力和雨量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风力越大,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率也会更高。
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1.畜牧技术:正确的畜牧技术是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选择良好的栽培环境和优良的种类,采取适当的植保措施,如适当施肥、除草、除虫、耕整等,保持水稻土壤肥沃,为稻虫害防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化学防治技术:应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和形态,合理有效的选择防治药剂,并且严格按照施用技术要求去施肥,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昆虫和真菌等有益生物,来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利用它们的危害力来捕杀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菌,减轻或阻止病菌对水稻植株的危害,从而达到水稻病害防治的目的。
4.抗病性育种:在多年的种植和育种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通过强健的饲养条件,及早发现病害的发生,及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防止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有效手段,在育种过程中,农民必须注重育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而在栽培环境中,农民也要注意植保措施,控制水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可口粮食。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嘿,咱今天就来说说水稻白叶枯病。
这病可真是让种水稻的人头疼啊!我记得有一次去乡下亲戚家,他们家那一大片稻田可壮观了。
我就跟着亲戚在田边溜达,那时候还不知道啥是水稻白叶枯病呢。
走着走着,亲戚突然皱起了眉头,指着一片水稻说:“你看,这些水稻有点不对劲。
” 我仔细一瞧,哟,那些水稻的叶子好像被谁偷偷地涂了一层灰白色似的。
有些叶子的尖端和边缘都开始发黄了,就像人营养不良,头发都变得枯黄枯黄的。
还有些叶子上有那种长条状的黄褐色病斑,就跟画上去的不规则线条一样。
这可把亲戚愁坏了,他说这可能就是水稻白叶枯病。
这水稻白叶枯病啊,症状可不少呢。
刚开始的时候,水稻的叶子就像被霜打了一样,失去了那种绿油油的光泽,变得暗淡无光。
然后呢,那些病斑就会慢慢扩大,从叶子的边缘或者尖端开始,一路蔓延,就像小怪兽在叶子上搞破坏一样。
严重的时候啊,整片叶子都枯白枯白的,就跟被火烧过似的,看着可心疼了。
那这病该咋防治呢?亲戚说啊,首先得选好种子。
就像咱们挑水果一样,得挑那些健康的、没有毛病的种子。
种之前呢,还可以把种子放在药水里泡一泡,给种子洗个“药澡”,把那些可能藏着的病菌都给赶跑。
还有啊,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要注意田间的管理。
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就像人喝水一样,得适量。
要是水太多了,就像稻田泡在澡堂子里,病菌就容易滋生。
施肥也很关键,不能光给氮肥,得各种肥料搭配着来,这样水稻才能长得壮壮的,有抵抗力,就像人吃各种营养的食物才能身体好,不容易生病。
要是发现稻田里已经有了白叶枯病的迹象,那可不能拖,得赶紧喷药。
就像人生病了要赶紧吃药一样。
不过喷药的时候可得注意了,要把药喷均匀了,不能有的地方喷到了,有的地方没喷到,那可不行。
从亲戚家回来后,我就一直惦记着那些生病的水稻。
后来再打电话问,亲戚说他们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了,情况好了很多呢。
所以啊,水稻白叶枯病虽然讨厌,但只要咱们了解它的症状,做好防治措施,还是能把它给打败的。
水稻白叶枯病
⽔稻⽩叶枯病⽔稻⽩叶枯病简介 英⽂名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病原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 Swings,黄单胞菌属。
寄主⽔稻、马唐、茭⽩、紫云英、草芦、看麦娘、异假稻、鞘糠草和秕壳草等。
危害⽔稻的重要病害。
受侵染的⽔稻减产20%~30%,严重时能够达到50%。
同时,造成⽶质松脆,发芽率降低。
如果在分蘖期出现凋萎型⽩叶枯,造成稻株的⼤量枯死,损失会更⼤。
分布世界性细菌病害。
⽩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本福岗地区发现。
50年代以来,发病范围扩⼤,在亚洲、欧洲、⾮洲、南美、美国和澳⼤利亚都有发⽣,⽽以⽇本、印度和中国发⽣⽐较严重。
国内⽬前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市、⾃治区均已发现,但在许多新病区多为局部发⽣。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 ⽩叶枯病是我国⽔稻上的三⼤病害之⼀。
在⽔稻⽣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论是芽期、苗期、成株期或抽穗期均可受到由叶枯病菌的侵害⽽发病。
由于品种、环境条件和病菌侵染⽅式的不同,病害症状有以下⼏种类型: (1)叶枯型:最常见的⽩叶枯病典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在分蘖后较明显。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或暗绿⾊斑点,后沿叶脉迅速向下纵横扩展成条斑,可达叶⽚基部和整个叶⽚。
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梗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
病斑黄⾊或略带红褐⾊,最后变成灰⽩⾊(多见于籼稻)或黄⽩⾊(多见于梗稻)。
湿度⼤时,病部易见蜜黄⾊珠状菌脓。
(2)急性型:在环境条件有利和品种发病的情况下发⽣。
叶⽚病斑暗绿⾊,迅速扩展,⼏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或灰绿⾊,呈开⽔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珠状菌脓。
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3)调萎型:多在秧⽥后期⾄拔节期发⽣。
病株⼼叶或⼼叶下1~2叶先失⽔、青卷、尔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相继青枯。
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病害。
它由一种名为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通过侵染水稻植株的叶子和茎部造成病变。
该病害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特别容易传播,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水稻白叶枯病的循环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将对此病害进行全面的概述;然后详细说明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接着解释其传播途径以及传播的主要因素;最后分析该病害对农业产量、生态环境和经济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全面认识,使读者能够了解该病害循环机制的重要性和对农业以及生态经济的潜在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现有的防控策略,并展望未来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2. 正文水稻白叶枯病(Rice Sheath Blight)是一种由真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重要病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水稻白叶枯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水稻植株上形成由棕色到黄色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
这些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死以至于整株植株的死亡。
此外,感染的水稻植株也会表现出生长缓慢、凋萎和减产等现象。
白叶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疾病,其发生条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大气湿度较高和连续衰退栽培等情况将增加水稻感染白叶枯病的风险。
此外,田间管理不善、秸秆和残余物处理不当也可能促进该疾病的发生。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通过菌丝和孢子在土壤中传播。
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残株、土壤以及工具等途径迁移到健康的水稻植株上。
此外,风、雨滴和昆虫也可能承担着该疾病的传播媒介。
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循环过程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机理,毒素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机理,毒素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白叶枯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
一种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和秆部。
致病机理:
1. 初侵染:水稻白叶枯菌通过吸附在水稻根部的菌丝或菌核形成营养
器官,从而进入植物体内。
初侵染通常发生在水稻幼苗的地下部分。
2. 快速侵染:病菌利用特殊的鞭毛,以及菌丝和菌核的分生孢子形成
快速侵染结构,通过水稻体内组织的壁松动器等物质,快速地侵入水
稻植株的根系内,随后进入茎部。
3. 传输:病菌经由茎内分生孢子传输,进一步侵害水稻叶片。
茎内侵
染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叶片的受害程度,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营
养吸收。
毒素:
水稻白叶枯菌产生多种毒素,其中包括多糖以及一些酸性代谢产物。
这些毒素对水稻植株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破坏,导致光合作用减弱,细胞代谢异常,造成水稻植株的白叶枯病症状。
此外,这些毒素还可
以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进一步加重病害的程度。
总结: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白叶枯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菌通
过侵染水稻的根系和茎部,破坏植物细胞组织,导致水稻的白叶枯病
症状。
病菌还产生一些毒素,对水稻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叶枯病
第一讲 病症病状 第二讲 侵染传播
第三讲 病害防治
病症病状
• 水稻白叶枯病全生育期都可发生,在大 田一般于孕穗至抽穗期发病。 •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茎,病 害症状一般分为普通型(叶枯型)、急 性型、凋萎型、中脉型、黄叶型等。
1、叶枯型
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沿叶脉从
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加宽而扩展成黄褐色条斑,可达叶片基 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明显,成波纹状(粳稻)或直线状
(籼稻)。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籼稻)或黄白色 田间诊断要点: 病斑沿叶缘坏 死。呈倒“V” 字形,病部有 黄色菌脓溢出, 干燥时形成菌 胶。
(多见于粳稻 )。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
药剂防治
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栽培管理 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
发病条件:白叶枯病发生的条件是:25~30度,湿度 85%以上,多雨,日照不足,风速不大。20度以下, 30度以上发病会受到抑制。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
则不利于病菌繁殖。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80%402 200倍浸种48~72h
病 害 防 治
种子处理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浸种48~72h 农用链霉素200单位24h 50%代森铵水剂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多肥、深灌、高温闷热、 连阴雨多)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 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呈沸水烫状,随即纵卷青枯,以上部叶片为多见, 病部常有蜜黄色珠状菌脓。该症状出现表明病害 正急剧发展。
3、枯心型
多见于杂交稻及一些高感品种。多发生在秧田后
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
青枯(极似螟害枯心),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与钻蛀性螟害区分是病部有黄色菌脓,但无虫蛀
孔。
侵染与循环
侵染来源:白叶枯病菌主要来自病稻草、病稻桩和病 种子。种子上的细菌在干燥的条件下可以存活8~10个 月,直到第二年播种季节。 传播: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 伤口侵 入,形成中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株,病菌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 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