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6034817a300a6c30c229f73.png)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哲学系中国哲学招生目录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及人数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6010102中国哲学 6010103外国哲学7010104逻辑学 3010105伦理学 4010106美学 5010107宗教学8010108科学技术哲学7071200科学技术史 3哲学系中国哲学考试科目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010102) 人数:6研究方向01.中国哲学史02.中国现代哲学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③西方哲学史一包括现代部分,考试科目④中国哲学史包括现代部分。
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203日任选一门3 630西方哲学史一4 859中国哲学史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简介北京大学1914 年建立中国哲学门,是本学科历史发展的起点。
近代以来,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在本学科任教,对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到朱伯崑、汤一介、楼宇烈、许抗生,以至现有其他研究人员,学科的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本学科在198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中国哲学教研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中心,也是国内高校中接受外国及港澳台留学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儒家;近现代中国哲学。
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较全,研究人员分布较广,研究力量多而较强,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资料文献和义理分析并重,学风比较严谨。
研究成果在国际和海外的影响较大。
在国内学术界,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历史资料与逻辑分析兼长的“ 北大学派” 。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整体实力具有优势,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现任教研室主任陈来教授。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bbc9619011ca300a7c39005.png)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ae780e26f1aff00bfd51e2a.png)
第5章墨子一、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六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六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bfc537580216fc700afd49.png)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1年11月发布,第六版)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说明: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2011年重新修订,为第六版,但只有纸质版(校科研处有一本),无电子版(科研处向出版社要过,确认无电子版)。
目前网上可以下载的2012版与这个比较相近,但不能确定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目录内容过多,只能有手机照下与我们相关的教育与经济类期刊目录,并选择一个网上下载比较靠谱的2012版目录作为修改蓝本,整理后提供给大家参考。
目录中紫色字体部分已与科研处的目录核对过,确定是核心期刊,而其余部分仅供参考。
易起论文网
第二编经济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自然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阮柏荣上海,2012年3月。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荀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荀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0e61fbc83d049649a665834.png)
第13章荀子一、社会政治历史观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作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隆礼”“重法”等主张,大讲“礼”和“法”的重要。
1.“礼”和“法”荀子讲的“礼”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把“礼”看成像检验尺寸的法度,维护秩序的准绳。
因此,荀子认为“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
“礼”是要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这种等级制度,是根据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按照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起来的等级制。
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法的基础,法是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的。
2.论人的特点荀子反对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其他自然物,他从社会道德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人的特点。
人与其他物或物类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主要就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而人之所以能组织起来成“群”,原因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
3.历史观荀子对历史的看法也比较注重当前的现实。
他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
荀子大讲“法后王”。
“后王”是指近代之王,即周的文王、武王,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改塑了周文王、武王的面貌。
荀子强调应该“以近知远”,即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
荀子从历史的教训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
4.评价荀子这些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的整个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目的是要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荀子看来,那些制定封建制度、道德规范的统治者、“圣人”,就是社会治乱历史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者,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和规范,人民只能按照统治者的言行去行动。
人民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一切都是由统治者的“清”“浊”“仪”“槃”的如何来来决定社会之乱及发展方向。
荀子把统治者提高到与天地同等的地位,是为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作理论上的论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a901a5bcfc789eb162dc807.png)
第8章郭象一、“独化”说1.对“无”的解释郭象认为,“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他运用“独化”这个概念对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进行了概括。
2.“独化”的两重含义(1)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从这方面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独生而无所资借”郭象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对于这种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思想,郭象将其概括为“独生而无所资借”。
郭象所说的“无所资借”并不是指整个宇宙的存在,而是指具体事物的个体存在都是“独生”的。
他把“物各自生”绝对化,根本否定物与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仅不需要外部的条件,甚至也没有内部的原因。
4.“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即“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冥”原是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郭象则将其解释为“名无而非无”,即指一种无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未超出语言的范畴而达到无名、无始的地步。
尽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一切都“惟命之从”。
5.“命”“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但就世界整体来讲,它们是互不可缺的,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是完全和谐的。
郭象认为,“命”是一种“不可奈何”“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天地万物这种和谐并互不可缺的世界秩序。
“命”实质上是一种统摄一切具体事物,规定一切具体事物的地位、本性,并为事物自身所无法违抗的一种神秘力量。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8f9569ca26925c52dc5bf2d.png)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72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4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特点,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哲学分析、理解、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儒道释三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尤其是掌握儒家哲学思想在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挖掘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2.专业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等主面的素质、并提高其说服教育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和当代国内外重大思潮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何谓哲学?哲学史?1.教学内容:了解哲学、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及特点;熟悉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基本思想;掌握中西哲学产生、表达及所达到的境界的不同之处。
2.教学重点: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3.教学难点: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憾》《此生必看科学试验》、讨论(二)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教学内容:了解“先秦诸子”形成的历史前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熟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儒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基本思想。
2.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公孙龙3.教学难点:孟荀之辨、儒墨之辨、孔老之辨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孔子》《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人为何要遵守五伦大道》、讨论5.自主学习:墨:墨子;阴阳(五行):邹衍、《周易》;法:韩非;(三)第二讲两汉经学:独尊儒术1.教学内容:了解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熟悉经今古文争论的目的意义;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思想。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daa212b5b307e87100f69671.png)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92cbedb524de518974b7d35.png)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be060e48d7c1c709a14547.png)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fca40336bec0975f565e22a.png)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79271f1d4d8d15abf234e04.png)
第15章王夫之一、“气者理之依”1.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理是气的内在的规律,理在气中,理依凭于气。
2.“天下惟器”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
道是器的道,器却不能说是道的器。
规律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发生而表现的。
王夫之明确地论证了事物与规律的关系,有力地反驳了程朱学派主张的理在物先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世界中惟有具体的事物是实际存在的。
3.物质不灭论张载坚持物质不灭论,认为气是永恒且不可能被消灭的。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物质不灭论,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物质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
4.“有无”问题王夫之对“有无”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无是对于有而言的,只是相对的无而没有绝对的无。
王夫之用这一观点否定了绝对的无,这也是对于张载学说的发挥。
5.“诚”王夫之认为,物质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而这无穷无尽的物质世界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提出“诚”的观念来表示具有客观规律的客观实在,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其中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有其固有的性质,这就是诚。
诚有两层意义:(1)实在性,表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规律性,表示这客观实在的世界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强调诚是一个最高的完备的观念。
二、“日新之化”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法命题。
他指出,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只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太极动而生阳,这是动中之动;静而生阴,这是动中之静。
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2.“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天地的本性不改,天地的变化日新。
他还指出,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渗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3.表里关系王夫之在讲一个物体的表里时,谈到表里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弼)【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弼)【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d95772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c.png)
北⼤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弼)【圣才出品】第6章王弼⼀、“名教”本于“⽆为”1.“崇本以息末”王弼⽤⽞学的形式重新认识了“仁义”“忠孝”“刑罚”等儒家说教,认为它们都是有局限性的。
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应该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即“⽆为”。
王弼认为,“⽆为”是推⾏礼义之治的根本,“名教”根据它来建⽴就能更好地发挥作⽤。
他认为,以⽆为为本,仁义的作⽤才会真正地显⽰出来,礼法的作⽤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即“崇本以息末”。
2.“⽆为”王弼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采取“⽆为”的态度,他提出,不仅统治者应该“⽆为”,被统治者也应该“⽆为”。
统治者“⾏⽆为之治”才能达到“⽆不为”的⽬的。
王弼⿎吹“⽆为”,企图通过对“⽆为”的宣传,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的争夺和倾轧,以达到他⼼⽬中的理想社会。
⼆、“天地万物皆以⽆为本”的本体论1.“天地万物皆以⽆为本”王弼采⽤思辨哲学的形式,探讨了以宇宙本体问题作为哲学体系核⼼的问题。
“天地万物皆以⽆为本”。
(1)“⽆”⽣“有”王弼认为,世界上形形⾊⾊的万物(有)只是现象(末),在这些现象之中有⼀个更根本的东西决定着万有的存在。
照王弼看来,任何具体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个具体东西的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形⽆象的“⽆”。
“⽆”并不是空⽆,⽽是世界万物的⽆形⽆象的本体,是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的。
(2)“⼀”即“⽆”王弼为了论证世界万物由⼀个根本的东西作为本体来统⼀它们,⼜从“⼀”和“多”的关系⽅⾯来论证“以⽆为本”。
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个“⾄寡”的东西统率它们,世界才会有秩序。
“⾄寡”即“⼀”,“⼀”是统治万有的。
“⼀”即“⽆”,⽤“⼀”来统“众”,也即⽤“⽆”来统“万有”。
所以说“⽆”⽐“有”更根本,“⽆”是万有的“宗主”。
(3)“物⽆妄然,必由其理”“物⽆妄然,必由其理”即万有的存在和变化都有其规律性,万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道”,“道”也即“⼀”或“⽆”。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7a2f513d27d3240c8447efb6.png)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内容简介: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结晶。
具有哲学学生专著,通过古今中外相关知识,其中充满了智慧和哲学家的洞察力。
特别是笔者关心的实际问题,颇有"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每个人作风。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因为它最初是一个讲义,它的语言是非常流利的,因为它是从英语翻译,所以它的文本是非常一致的当代阅读。
它在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是许多大学中常见的中国哲学教材,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意义重大,是一部能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7f6b860cc7931b764ce1505.png)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黄老之学答: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
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
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虽然黄老之学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2.《论六家要旨》答:《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
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3.天人感应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
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
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
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4.《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2年版)(2011年11月发布, 第六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2年版)(2011年11月发布, 第六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2db012c5da50e2524d7f8d.png)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2年版)
(2011年11月发布,第六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
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1992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一版,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2012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六版)。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基金论文比、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Web下载量等诸多评价指标因素所划分的期刊。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易起论文网
第二编经济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自然科学。
2012年北大第二学习课表
![2012年北大第二学习课表](https://img.taocdn.com/s3/m/f29f36c089eb172ded63b7b8.png)
哲學系本科生课程名课程类别教师姓名上课时间备注中世纪思想中的自由与责任限选吴天岳周四6-8 外哲所227休谟哲学限选周四5-6 英文授课高级模态逻辑限选王彦晶周二3-4 周四5-6宗教学专题限选吴飞周四10-12哲学导论通选课李超杰周二10-11 本系及双学位不可选逻辑导论通选课陈波周一5-6双周三10-11西方哲学导论通选课曾志周二10-11 本系及双学位不可选现代西方哲学专业必修李超杰周三3-4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必修聂锦芳周二3-4 与丰子义老师合上科学哲学导论专业必修孙永平周四7-8伦理学导论通选课王海明周一10-11 本系学生不可选人学概论限选徐春周四7-8后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全校任选曾志周三10-11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全校任选席大民周四5-6经典著作研究专题专业必修徐春周二7-8 马哲类必修课全球化问题研究全校任选杨学功周三10-11科学社会学导论全校任选朱效民周二10-11中国美学史通选课王锦民周一10-11逻辑哲学限选陈波周一10-12 克里普克专题公理集合论限选叶峰周三10-12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通选课刘壮虎周二5-6双周四10-11中国佛教经典选读限选周学农周一3-4伊斯兰教史限选沙宗平周一3-4古兰经导读限选沙宗平周二10-12道教史限选程乐松周二3-4宗教哲学限选徐凤林周五3-4基督教史限选吴玉萍周五1-2中国基督教史限选孙尚扬周三3-4中国佛教史通选课周学农周三5-6拉丁语Ⅱ限选徐龙飞周三1-2 周五1-2德国哲学研究限选周三7-9 英文授课后现代主义哲学全校任选赵光武周三7-9儒家的心学全校任选周一10-11 杜维明政治哲学通选课韩水法周三10-11文化哲学与文化产业通选课陈少峰周三10-11国家论:政治哲学导论全校任选王海明周二10-11学年论文专业必修西方哲学史(上)专业必修尚新建周四3-4知识论专业必修叶闯周一10-11科学与宗教限选苏贤贵周五3-4复杂性科学与哲学全校任选赵光武周六7-9西方思想经典(二)通选课吴飞周四5-6现代逻辑基础专业必修邢滔滔周一3-4 周四7-8 大类平台课出土简帛与古代哲学新视野限选王中江周二7-9 本科生仅限古典班选修近现代中国哲学限选王中江周二3-4中国哲学史(上)专业必修郑开周四10-11庄子哲学限选王博周一7-8 可为古典班精读课《四书》精读通选课杨立华周三10-11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上)专业必修杨学功周一7-8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精读(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子义教授周三7-9 与王东老师合上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子义教授周四7-9 与王东老师合上哲学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席大民副教授周二7-9 杨学功老师合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仰海峰教授周三7-9道家哲学著作选读中国哲学郑开教授周二10-12儒家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张学智教授周一10-12现代中国哲学专题中国哲学胡军教授周一7-9出土简帛与古代哲学新视野中国哲学王中江教授周二7-9古希腊哲学原著外国哲学吴天岳副教授周一10-12 外哲所227欧洲近代哲学原著外国哲学吴增定副教授周三2-4 外哲所227中世纪思想中的自由与责任外国哲学吴天岳副教授周四6-8 外哲所227法国哲学研究外国哲学刘哲副教授周一2-4 外哲所221德国哲学研究外国哲学周三7-9 外教英语授课现象学与认识论(1)外国哲学周二7-9 外教英文授课海德格尔研究外国哲学靳希平教授周一6-8 外哲所227形而上学专题外国哲学韩林合教授周五2-4 外哲所227名字和指称理论外国哲学叶闯教授周日10-12 外哲所227休谟哲学外国哲学周四5-6 外教英语授课胡塞尔哲学研究外国哲学吴增定副教授周三10-12 外哲所227公理集合论逻辑学叶峰教授周三10-12高级模态逻辑逻辑学王彦晶讲师周二3-4 周四5-6逻辑专题逻辑学周北海教授周二10-12邻域语义学逻辑学刘壮虎教授周一7-9逻辑哲学研究逻辑学陈波教授周一10-12 讲授克里普克专题逻辑前沿问题(下)逻辑学周北海教授周三7-9伦理学原理著作选读伦理学李猛副教授周三7-9规范伦理学研究伦理学徐向东教授周三6-8 外哲所227舞蹈美学美学周六6-8 吕艺生老师授课中国舞剧创作理论美学周日6-8 张建民老师授课中国美学专题美学章启群教授周二10-12 讲授“秦汉美学”西方美学原著导读美学宁晓萌讲师周三7-9美学前沿问题研究美学叶朗教授印度古代哲学原著选读(下)宗教学姚卫群教授周二7-9汉译佛典选读(三)宗教学李四龙教授周三7-9《道藏》研究宗教学王宗昱教授周三7-9宗教学专题宗教学吴飞副教授周四10-12基督教哲学宗教学徐龙飞副教授周三7-9 讲授“东方教会及拜占宗教哲学专题宗教学张志刚教授周一10-12东正教宗教学徐凤林教授周一7-9《肇论》研究宗教学周学农副教授周一7-9《古兰经》导读宗教学沙宗平副教授周二10-12科学与宗教科学技术哲学苏贤贵副教授周五3-4自然哲学原著选读科学技术哲学孙永平副教授周二6-8 周二下午承泽园上课科学与公众专题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朱效民副教授周一10-12 周一晚上承泽园上课科学社会学原著选读科学技术哲学任元彪副教授周一7-9科学的社会研究专题科学技术哲学苏贤贵副教授周三2-4 周三上午承泽园上课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哲学王骏副教授周三10-12 周三晚上承泽园上课科学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哲学王骏副教授周三6-8 周三下午承泽园上课科技哲学前沿II科学技术哲学吴国盛教授周三2-4 承泽园西方科技史专题科学技术史周程教授周四2-4 周四上午承泽园上课西方哲学名著概论赵敦华教授周四7-9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赵光武教授周三7-9复杂性科学与哲学赵光武教授周六7-9哲学专业德语靳希平教授周二6-8 外哲所227政治哲学研究何怀宏教授周四10-12笛卡尔哲学研究李猛副教授周二2-4 外哲所227拉丁语Ⅱ徐龙飞副教授周三1-2 周五1-2佛教研究专题楼宇烈教授周一7-9哲学专业逻辑邢滔滔副教授周四10-12歷史系本科生古希腊语阅读(2)周三10-11 Mutscler,西方古典必拉丁文基础(2)李隆国周二10-11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邓小南周二10-11 阎步克中世纪西欧社会史黄春高周一10-11现代希腊语(2)周一5-6现代希腊语入门和辅导(2)周四5-6 艾兰娜基础意大利语(1)周一5-6 周三5-6 周五10-11 寒梅基础意大利语(2)周一10-11 周三10-11 周五10-11 寒梅中国通史 (古代部分)李新峰周一10-11基础拉丁语(2)周二3-4 周四3-4 刘津瑜,西方古典必修中国古代史张帆周二3-4 周四7-8 平台课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李志生周三5-6社会史田野方法赵世瑜周二3-4唐宋元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彭小瑜周五3-4 邓小南赵冬梅中国古代史 (下)邓小南周二7-8 周四3-4 与张帆合上中国历史文选(下)何晋周一3-4 周五3-4中国历史文选(下)韩巍周一3-4 周五3-4 留学生史学概论李剑鸣周一7-8中华民国史专题王奇生周四10-11敦煌学导论荣新江周三7-8中国现代史牛大勇周四7-8 周五1-2 与臧运祜合开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刘一皋周二5-6中国古代官阶制度阎步克周一5-6中国古代民族史罗新周二5-6中国近代政治与外交郭卫东周四5-6 本系限选中国经学史(一)周二7-8 叶纯芳先秦史专题丁一川周四7-8魏晋南北朝史专题陈苏镇周四3-4隋唐史专题王小甫周一3-4近现代中韩关系史王元周周一7-8 金东吉外文历史文选阅读指导Michael Ch 周三7-8古代东方文明颜海英周一5-6欧洲史张雄周三5-6 与李维合开亚洲史包茂红周二3-4中国近代思想史欧阳哲生周三10-11 本系限选简牍学概论蒋非非周三3-4世界现代化进程董正华周一7-8英国史专题钱乘旦周五3-4印度史专题王红生周三10-11欧洲文艺复兴朱孝远周二10-11 本系限选欧洲启蒙运动高毅周四10-11 本系限选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董经胜周四5-6 本系限选东北亚史金东吉周四3-4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昝涛周一5-6 本科选修中外史学比较李隆国周四7-8 与王晴佳合上现代国际政治史王利军周一3-4民族主义与世界历史昝涛周二5-6 本系选修20世纪欧洲史李维周二7-8希罗多德研读周五3-4 Mutschler,西方古典必古代罗马城市研究周二7-8 刘津瑜,西方古典必修美国对外关系史Michael Ch 周三1-2外文历史史料选读(上)彭小瑜周三3-4 世界史专业必选日本史专题王新生周二3-4 与井上亘合上研究生西域文献研究专题朱玉麒周六2-4 中古史中心上课社会史田野方法赵世瑜周二3-4唐五代文献史料研究陆扬周三5-6 中古史中心上课唐宋元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彭小瑜周五3-4中国古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上)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中国古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下)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陈苏镇周四7-9蒙元史专题党宝海周二7-9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荣新江周三10-12 只限授课教授所带学生明清史专题研究郭润涛周一10-12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荣新江周四3-4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史研究叶炜周一7-8中国近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上)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中国近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下)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中国现代史研究罗志田周二10-12中国现代史文献资料及专著选读(上)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中国现代史文献资料及专著选读(下)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欧阳哲生周四7-8现代中国政治史专题杨奎松周一3-4史学方法导论罗志田周三10-12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尚小明周三7-9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徐勇周四3-4历史地理学通论辛德勇周三7-9 中古史中心上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刘一皋周二7-9礼学文献研究桥本秀美周二3-4辽史研读刘浦江周五1-3 中古史中心上课《晋书》研读罗新周二7-9 中古史中心上课文艺复兴研究朱孝远周二7-9研究生拉丁语(二)李隆国周三7-9 有一节课后辅导古希腊语阅读(下)黄洋周三10-11 教室见本科生课表美国史研究王希周二7-9 主题:美国黑人史亚非拉近现代史研究包茂红周二10-12印度史研究王红生周三10-12殖民主义理论专题研究高岱周四3-4日本史学史王新生周三7-9专业日语(二)井上亘周四7-9世界史文献资料和专著研读(上)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世界史文献资料和专著研读(下)只限应届硕士、博士生德国近代史研究徐健周二3-4德国公民社会史专题研究赵进中周二7-9美国对外关系史专题王立新周四7-9希腊化时期希腊文献导读颜海英周三10-12世界历史专业英文阅读钱乘旦周三7-9《研究生意大利语》(下)周一10-11 周三10-11 授课教师:寒梅论文写作与阅读Michael Ch 周一7-9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精读张雄周五3-4中文系本科生现代汉语 (下)沈阳周一3-4 周四5-6现代汉语 (下)郭锐周一3-4 周三5-6古代汉语 (下)邵永海周一7-8 周四7-8古代汉语 (下)刘子瑜周一7-8 周四7-8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钱志熙周二3-4 周五3-4双中国古代文学史 (四)刘勇强周二5-6双周四3-4中国古代文学史 (四)潘建国周二5-6双周四3-4中国现代文学史吴晓东周一5-6 周四3-4汉语音韵学孙玉文周二7-8 除文学专业外各专业规文字学徐刚周五3-4 语言、文献规定性限选《论语》选读王岚周五3-4 应用语言专业可不选《论语》选读刘萍周五3-4 应用语言专业可不选《论语》选读高路明周五3-4 应用语言专业可不选小说的艺术曹文轩周一3-4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王枫周一10-11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刘瑛副教授周二5-6台湾文学计璧瑞副教授周三1-2学年论文中文工具书许红霞副教授周二1-2中文工具书许红霞副教授周二7-8中文工具书刘瑛副教授周二1-2古典文献学基础漆永祥教授周二7-9 人文类平台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二)常森副教授周二10-11人类沟通的起源与发展汪锋副教授周二1-2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张沛副教授周一3-4 耶鲁课程,英语授课经典精读课程(一)为古典语文班同学开设经典精读课程(二)为古典语文班同学开设中国古代文学李简教授周一10-11 周四10-11人文类平台课民俗研究王娟副教授周二5-6文学原理蒋晖副教授周一5-6 应用语言专业可不选大学语文廖可斌教授周四1-2现代汉语(上)王韫佳教授周二1-2 周四1-2古代汉语(下)张渭毅副教授周一3-4 周三7-8中文工具书使用杨海峥副教授周二7-9现代汉语词汇朱彦副教授周五3-4中国现代文学(下)商金林教授周五3-4中国民间文学王娟副教授周四3-4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下)蒋朗朗副教授周一3-4中国古代文学(二)程郁缀教授周二3-4 周四7-8双中国古代文学(四)周一1-2 周三3-4单汉语听说(下)万艺玲副教授周一3-4 周三7-8 限本系一年级留学生汉语听说(下)周二3-4 周四7-8 限本系一年级留学生汉语听说(下)周三3-4 周五3-4 限本系一年级留学生古文选读胡敕瑞教授周一7-8中国人文地理林嵩讲师周二3-4阅读与写作(中级上)陈宝贤讲师周一5-6 周三5-6 限本系二年级留学生阅读与写作(中级上)周二7-8 周四3-4 限本系二年级留学生阅读与写作(高级)周一5-6 周四7-8 限本系三年级留学生阅读与写作(高级)周二5-6 周四7-8 限本系三年级留学生中国古代史 (下)赵冬梅副教授周二7-8 周四3-4实习陈连山副教授比较文学原理陈跃红教授周一3-4 文学专业规定性限选《庄子》选读柳春蕊讲师周三10-11元明杂剧研究黄卉副教授周二3-4民间文学概论陈连山副教授周四3-4 文学专业规定性限选胡风研究王丽丽副教授周三5-6西方文学史秦立彦副教授周一7-8 周三3-4单文学专业规定性限选鲁迅研究高远东教授周三7-8 先秦诸子讲说常森副教授周四5-6 50-70年代作家与文学问题李杨教授周三10-11 唐宋以来重要文献选读韩毓海教授周四7-8 美国华裔小说与戏剧康士林教授周三7-8当代中外文学批评方法陈晓明教授周五3-4新世纪网络文学研究邵燕君副教授周二7-8 讨论型教室古代诗词艺术鉴赏与诗学研究李鹏飞副教授周一10-11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郭锐教授周一7-8 应用语言学规定性限选汉语修辞学袁毓林教授周三3-4美国结构语言学李娟副教授周四7-8汉语史(下)杨荣祥教授周一3-4 周三7-8 语言专业规定性限选方言调查李小凡教授汉语方言语料分析项梦冰教授周四5-6编译原理穗志方教授周二3-4双周五3-4与李素建老师合上校勘学李更副教授周一7-8 文献专业规定性限选古文献学史(上〕陈晓兰副教授周一5-6 文献专业规定性限选古典文献实习李更副教授训诂学林嵩讲师周三1-2 文献专业规定性限选诗经吴鸥教授周三7-8敦煌文献概要李更副教授周四5-6研究生钟嵘<诗品>研究文艺学卢永磷周四7-8中国古代画论研究文艺学杨铸周三3-4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文艺学王岳川周三7-8文艺理论专题文艺学龚鹏程周二3-4最新西方批评理论选读文艺学蒋晖周四5-6语用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叶文曦周四10-11语言接触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陈保亚周四3-4语言学讨论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汪锋周四7-8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陈保亚周四7-8汉语语义学专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叶文曦周二10-11语音分析及编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孔江平周三7-9语言接触实例分析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王超贤周三7-9历史句法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董秀芳周二3-4田野调查的形态句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林幼菁周二5-6历史语言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王洪君周一7-9外国语言学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李娟周三7-9现代汉语前沿问题讲座汉语言文字学郭锐周三7-8古音学汉语言文字学孙玉文周三3-4语法分析汉语言文字学沈阳周一10-11 周四7-8汉语方言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李小凡周三7-9中文信息处理专题汉语言文字学詹卫东周一7-9语音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王韫佳周二7-9《说文解字》研读汉语言文字学胡敕瑞周一5-6《马氏文通》研读汉语言文字学宋绍年周三7-8认知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袁毓林周二3-4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徐刚周三7-9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吴国武周三3-4宋诗整理与实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王岚周四3-4中国经学史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顾永新周五3-4明代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廖可斌周一7-9出土文献与学术源流中国古代文学周四3-4先秦时代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于迎春周二3-4晚清女性与社会中国古代文学夏晓虹周一3-4宋元文学史专题研讨中国古代文学张鸣周一7-8《左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傅刚周三3-4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及其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李鹏飞周四7-8当代文学史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杨周三7-8现代诗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姜涛周二10-11山海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陈连山周二3-4新世纪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张颐武周四7-8古代通俗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黄卉周三3-4两岸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计璧瑞周一3-4当代文学与历史叙事中国现当代文学黄子平周三3-4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张丽华周一7-8学术文体与论文撰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王枫周三7-9当代中外文学批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陈晓明周五3-4新世纪网络文学研讨中国现当代文学邵燕君周二7-8现代文学学科概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孔庆东周二7-8叙事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车槿山周四3-4文学与思想史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张辉周三3-4西方古典文论导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张沛周二3-4东亚汉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王勇周三5-6大众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戴锦华周一7-8专书选读周一7-9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陈平原周一10-11考古文博學院本科生人体骨骼学限选 2.0 1-17 1 考古学何嘉宁副教授周三5-6动物考古学限选 2.0 1-17 1 考古学黄蕴平教授周一5-6中国古代陶瓷限选 2.0 1-17 1 考古学周二5-6 平台课丝绸之路考古限选 2.0 1-17 1 考古学林梅村教授周三3-4 平台课科技考古专业必 2.0 1-17 1 考古学吴小红教授周二7-8修考古测量与GIS 专业必修3.0 1-17 1 考古学张海讲师周三7-9 考古新楼A104殷周金文通论限选 2.0 1-17 1 考古学董珊副教授周四7-8 佛教考古导论限选 2.0 1-17 1 考古学李崇峰教授周一7-8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专业必修3.0 1-17 1 博物馆学周四5-8新楼A104,集中上10周文物研究与鉴定专业必修2.0 1-17 1 博物馆学张辛教授周二7-8博物馆藏品管理专业必修2.0 1-17 1 博物馆学王伟华副研究馆员周一7-8有机质文物保护与实验专业必修4.0 1-17 1 文物保护张晓梅副教授周三3-4 周三整个下午实验建筑设计(三)专业必修3.0 1-17 1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周二2-4 周四5-7机房中国传统建筑构造专业必修4.0 1-17 1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徐怡涛副教授周一5-7 周四2-4机房考古学通论限选 4.0 1-17 1 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孙庆伟副教授周二5-6 周五3-4大类平台课田野考古学概论专业必修2.0 1-17 1 考古系* 赵辉教授周三3-4定量考古学限选 2.0 1-17 1 考古系* 陈建立副教授周四3-4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专业必修1.0 1-17 1 考古系* 宋向光教授周三7-8考古学导论专业必修2.0 1-17 1 考古系* 张弛教授周三7-8世界遗产概论通选课 2.0 1-17 1 考古系* 张成渝副教授周四5-6中国考古学(中一)专业必修2.0 1-8 1 考古系* 雷兴山教授周一3-4 周四3-4中国考古学(中二)专业必修2.0 9-17 1 考古系* 杨哲峰副教授周一3-4 周四3-4中国考古学(下一)专业必修2.0 1-8 1 考古系* 沈睿文副教授周二3-4 周五3-4中国考古学(下二)专业必修2.0 9-17 1 考古系* 秦大树教授周二3-4 周五3-4文化遗产学概论专业必修2.0 1-17 1 考古系* 孙华教授周一5-6毕业论文专业必修2.0 1 考古系*汉唐宋元文献研读限选* 3.0 00 杭侃教授时间自定、B107上课科技考古专题研究 3.0 1-17 00 吴小红教授周三2-4 考古新楼A104 商周青铜器研究限选 3.0 1-17 00 孙华教授周二7-9殷周金文通论限选 2.0 1-17 00 董珊副教授周四7-8定量考古学限选 2.0 1-17 00 陈建立副教授周四3-4 本研合上汉文佛籍版本及目录专业必修#2.0 1-17 00 李崇峰教授周三7-8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研究3.0 1-17 00 齐东方教授周三2-4 考古新楼A105 宋元明考古研究专题3.0 1-17 00 杭侃教授周二7-9 考古新楼A105 陶瓷考古研究 3.0 1-17 00 秦大树教授周一7-9 考古新楼A105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2.0 1-17 00 张弛教授周一3-4金属文物材料与腐蚀3.0 1-17 00 胡钢副教授周二6-9 考古新楼A104 陶瓷工艺学基础 2.0 1-17 00 崔剑锋讲师周四7-8战国秦汉考古研究 3.0 1-17 00 赵化成教授周四2-4 考古新楼A105学术讲座专业必修#2.0 1-17 00 杭侃教授周五3-4考古新楼A105,限10硕中国城市考古 2.0 1-17 00 孙华教授周二3-4 考古新楼A104 早期玉器研究限选 2.0 1-17 00 孙庆伟副教授周三3-4考古文献研读(上) 2.0 1-17 00 赵辉教授周二3-4 考古新楼A105佛教考古导论 3.0 1-17 00 李崇峰教授周一7-9 考古新楼A104,本研合田野考古实习(2)限选# 3.0 00 限博士或硕士实习2个�实习与实验(2)限选# 3.0 00 限文保、科考硕士选博物馆实习(2)限选# 3.0 00教学实践限选# 2.0 00 古建农业的起源与动物驯化限选 3.0 1-17 00 李水城教授周三7-9博物馆展览策划与推广2.0 1-17 00 杭侃教授周一3-4 考古新楼A105社會學系本科生社会学概论专业必修 4.0 1-17 4 卢云峰副教授周日1-4 双学位国外社会学学说(下)专业必修 2.0 1-17 2 孙飞宇讲师周三10-11 双学位社会性别研究通选课 2.0 1-17 3 佟新教授周一10-11教育社会学思考通选课 2.0 1-17 3 钱民辉教授周四10-11经济社会学专业必修 2.0 1-17 2 刘世定教授周四10-11 双学位社会学导论通选课 2.0 1-17 3 刘爱玉教授周一10-11社会工作概论专业必修 4.0 1-17 2 鄢盛明副教授周六5-8 双学位自杀社会问题研究通选课 2.0 1-17 3 鄢盛明副教授周三10-11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专业必修 4.0 1-17 2 吴利娟讲师周日5-8 双学位合上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通选课 2.0 7-17 3 郑也夫教授周四10-12国外社会学学说(上)专业必修 2.0 1-17 1 社会学孙飞宇讲师周一3-4中国社会思想史专业必修 2.0 1-17 1 社会学卢晖临副教授周二3-4 与双学位合上社会人类学专业必修 3.0 1-17 1 社会学王铭铭教授周四7-9 与双学位合上城市社会学专业必修 2.0 1-17 1 社会学周飞舟副教授周四5-6 与双学位合上社会心理学专业必修 4.0 1-17 1 社会学方文教授周二7-8 周五3-4农村社会学专业必修 2.0 1-17 1 社会学卢晖临副教授周二5-6 与双学位合上家庭社会学任选 2.0 1-17 1 社会学薛永玲馆员周三3-4宗教社会学任选 2.0 1-17 1 社会学卢云峰副教授周一3-4教育社会学任选 2.0 1-11 1 社会学钱民辉教授周二10-12 研究生合上群体工作任选 3.0 1-17 1 社会学马凤芝副教授周二10-12 在社工实验室上课中国社会专业必修 2.0 1-17 1 社会学张静教授周三5-6 与双学位合上经济社会学专业必修 2.0 1-17 1 社会学刘世定教授周一7-8劳动社会学专业必修 2.0 1-17 1 社会学刘爱玉教授周一3-4 与双学位合上西方社会思想史任选 3.0 1-17 1 社会学谢立中教授周二7-9社会工作概论专业必修 4.0 1-17 1 社会学熊跃根教授周一7-8 周三7-8人口社会学专业必修 2.0 1-11 2 社会学李建新教授周三10-11 双学位实习专业必修 0.0 1 社会学吴利娟讲师人口统计学任选 2.0 1-17 1 社会学李建新教授周四3-4社会保障专业必修 3.0 1-17 3 社会工作高翔讲师周一7-9社会行政专业必修 3.0 1-17 3 社会工作王思斌教授周二7-9贫困与发展任选 2.0 1-17 0 社会工作李越美副教授周三3-4社会工作实习专业必修 4.0 1-17 0 社会工作马凤芝副教授周一10-11研究生社会学理论任选* 3.0 1-17 11 社会学谢立中教授周六1-4单周日1-4单高级社会统计学 4.0 1-17 00 社会学郭志刚教授周一1-2 3-4节在机房经济社会学研究限选 2.0 1-17 00 社会学刘世定教授周三3-4中国社会史专题任选 2.0 1-17 00 社会学周飞舟副教授周二7-8教育社会学任选 2.0 1-11 00 社会学钱民辉教授周二10-12社会统计分析和应用任选* 2.0 1-17 11 社会学周六5-8单周日5-8单神话学与人类学任选 2.0 1-17 00 人类学王铭铭教授周二3-4医学人类学专题限选 2.0 1-17 00 人类学郭金华讲师周四7-8政治人类学限选 2.0 9-16 00 人类学朱晓阳教授周二7-8 周四3-4 中外人类学史研究 2.0 1-17 00 人类学郭金华讲师周三7-8亲属制度研究限选 2.0 1-17 00 人类学蔡华教授周四10-11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限选 2.0 1-17 00 人类学王铭铭教授周五3-4。
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历年考研真题1998-2014年
![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历年考研真题1998-2014年](https://img.taocdn.com/s3/m/405fa582f18583d0496459fe.png)
一、名解解释
是者(巴门尼德);
理念(柏拉图);
唯名论;
启蒙运动;
单子......
二、简答与论述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
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
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
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
休谟的因果观;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6“自然从来不飞跃”(leibniz)
7自然风
8存在就是被感知
9先验哲学(谢林)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分析题
1试分析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命题的意义
2试述斯宾诺莎的自然理论
3试述休谟关于事实的学说
4试述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基本含义。
综合考试二
中国哲学部分
1荀子关于名的理论
2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论
: 5、按照库恩的科学哲学理论,中医学说(阴阳五行)能不能算是科学?为什么?
:
:二,中哲部分(共50分)
: 1、解释下列概念并说明出处(15分)
:转识成智效验三统三正
: 2、论述王充的偶然论。(15分)
: 3、评书王安石的人性观(20分)
2003
(一)名词解释:
单子种族假相绝对理念二迷宫四线段二律背反流溢说公意
绝对精神
二、论述题
1、论述柏拉图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
2、从方法论角度分析笛卡儿的怀疑
3、分析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
4、分析黑格尔的哲学起点。
2006
一名解
皮浪主义智者科学归纳方法复杂观念充足理由律道德律令
二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北大考研中哲试题
一、名词解释(6*5)
1、虚壹而静
2、崇本息末,(2007,2010)
3、人副天数,(1994,2001)
4、理一分殊,(2002,2005罗、朱的对比)
5、淮南格物,(2006,2010,2011)
二、简答(15*4)
1、老子的无为思想
2、韩非子的法家思想(2009韩非论法术的区别,2010原题)
3、郭象的独化论(2001名词解释,2010原题)
4、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2002简答王夫之对知行合一的批判,2003论述,2005阳明、船山知行观对比)
三、论述(30*2)
1、张载的气本论思想(2010简述张载的太虚即气)
2、朱熹的理气论
2012年北大考研西哲试题
一、简答(5*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2000)
3、托马斯。
阿奎那(2010)
4、洞穴假象(2003种族假象,2001四假象,1998四假象)
5、实体(笛卡尔)
6、复杂观念(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