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的启示_谢芷欣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评估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并提供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实和家庭观念,这些价值观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仁爱的理念在教师职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仁爱强调关心他人、宽容和尊重他人的特点,这些都是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其次,诚实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核心价值之一。

教师要以诚实为准则,对学生、学院和社会保持真实和守信的态度。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推崇家庭美德和亲情。

第二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度启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涉及到个人品德修养,还关注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建设。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有责任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敬老尊师”观念可以引导教师尊重学生和尊重老师。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孔子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广度的启示。

教师应牢记自身身份,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公益事业。

总结和回顾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深度和广度的启示。

深度上,仁爱、诚实和家庭观念的理念,为教师起到了榜样作用。

广度上,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敬老尊师”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都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传统到现代 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

从传统到现代  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

从传统到现代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从传统到现代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师德师风是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乃至家长、社会的引领者,老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传统到现代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探讨。

一、传统观念中的师德师风在传统观念中,师德师风被看作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作风和扎实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应具备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益,关心学生的成长。

师风指教师在教学、管理、交往等方面的态度、行为和风格。

它要求教师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关爱学生,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

二、对师德师风的现代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传统观念对师德师风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师德师风不仅强调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更加侧重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

现代师德要求教师具有积极进取、持续学习的精神,关注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的更新。

师风要求教师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现代师德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和民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交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三、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需要从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入手。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

其次,教师教育机构要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师德师风。

在教师培养计划中,加强道德伦理的教育和素质修养的培养,注重实践和实训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日常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

四、个人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对我来说,师德师风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

传承师魂师德师风的传统与创新

传承师魂师德师风的传统与创新

传承师魂师德师风的传统与创新传统与创新:传承师魂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是社会的栋梁,承担着培养未来的重要责任。

而传承师魂、师德和师风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和创新并行,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进教师队伍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本文将探讨传统与创新在传承师魂师德师风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的力量:师魂的传承师魂,是指教育者的追求和理想,是教育精神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师魂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教育智慧,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为了传承师魂,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师德修养。

传统中强调师者者行善、德高为师,这也是师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教师的良好师德,需要从师德风尚、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人发展等方面下手,为学生成长提供正面引导。

其次,传承经典教育思想。

传统的经典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如孔子的“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通过学习和应用经典教育思想,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注重师生情感联系。

古代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传承师魂的重要途径。

二、创新的动力:师德的拓展伴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师魂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创新的元素。

在现代社会,师德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以应对新挑战,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首先,倡导多元化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其次,推进教育科技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科技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

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可及性。

最后,注重师生互动的平台建设。

创新教育中,师生互动的平台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师风师德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强调。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培育和践行良好的师风师德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教育理念,来阐述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对于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师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师重道、师德高尚的思想观念,使得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备受尊崇。

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师们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职业形象和道德修养有着高度的自律要求,树立起了崇高的师德观念。

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仁爱之心、正直之德等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规范教育了教师敦品尚学、忠诚教育事业、宽严相济、慈悲为怀的重要品质。

教师应该以德育为根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使得教师们在师风师德建设中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对于发展良好的师风师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强调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时制宜,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师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践行师德,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总结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践行良好的师风师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教育理念,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和行为准则。

教师们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塑造良好的师风形象。

2024年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

2024年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

2024年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

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对于2024年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

首先,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坚守教育的最高原则。

教育的最高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秉持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只有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其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

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良好品质,要求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教育教学纪律。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师的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第三,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需求,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努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家庭教育能够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最后,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注重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监督机制。

我们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优秀教师,惩戒不良教师,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传道守正”的师德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传道守正”的师德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传道守正”的师德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传道守正是中国教育界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师德传统。

它主要强调的是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榜样作用,以身言教,传承道德和文化传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传道守正这一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对当代的教育事业和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源流说到传道守正这个师德传统,首先要从中国古代文化谈起。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其使命在于传承先人的智慧和道德,培养后代,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而传道守正,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家训、家教、师范教育等传统文化的源流和精髓。

传承于《礼记》中的“道德经”和“孝经”,教育理念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在传统文化中,守正与传道的相得益彰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旨。

传道是为人引路,传授知识,而守正则是保持道德操守的正确。

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原则,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二、传道守正的时代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道守正这一传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责任。

在当代,传道守正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教育工作,成为了一种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和人生哲学。

首先,传道守正需要体现在教育中。

作为教育者,传道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需要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我们也需要做到守正。

教育者身为榜样,不能在私生活中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以身作则,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传道守正还需要体现在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对社会负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来贡献社会。

三、传道守正的启示传道守正这一传统,对当代的教育事业和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以身作则。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言传不如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处世原则。

2024年教育离不开爱《正师德树师风》心得体会

2024年教育离不开爱《正师德树师风》心得体会

2024年教育离不开爱《正师德树师风》心得体会《正师德树师风》是当前中国教育系统推行的重要教育改革理念,旨在弘扬正确的师德观念,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是我对《正师德树师风》这一理念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于教育____年的展望。

一、对《正师德树师风》理念的理解《正师德树师风》这一理念,意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打造一支真正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首先,师风正是教育的立身之本。

教育工作者作为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师德行为来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只有师风正,才能有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树师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师德境界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学习效果。

只有树立正确的师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情操、有才华能力的接班人。

最后,正师德要求教师自觉修身养性,提升教育带头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只有师德高尚,教师才能树立权威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教育的引路人。

同时,正师德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追求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进。

二、在实践中的感受与体会在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正师德树师风》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通过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我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社会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为人师者的岗位使命。

首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是基础。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操守,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在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严格执行纪律等,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

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更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仁爱”和“诚信”。

作为高校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要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种仁爱和诚信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高校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敬师尊道”和“教育为本”。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之舟。

高校教师应该发扬敬师尊道的传统美德,尊重教育事业,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重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重视教育本质,并以传统文化为指导,高校师德师风可以得到有效塑造和提升。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校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修养,还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下一代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教师要以仁爱和诚信为基础,以敬师尊道和教育为本为指导,同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通过这些启示,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高校教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024师德师风学习心得感想

2024师德师风学习心得感想

2024师德师风学习心得感想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师德师风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2024年师德师风学习的心得和感想如下:首先,师德师风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够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和引路人。

师德师风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修养和言行举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其次,师德师风学习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使命。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师德师风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同时,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师德师风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其他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多方合作。

师德师风学习强调了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团队讨论,与同事们交流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良好沟通,我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师德师风学习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不断更新和创新。

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

师德师风学习鼓励我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同时,我还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借助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最后,师德师风学习让我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动力。

通过学习师德师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追求。

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的启示
述 “ 身 之 要 ” 提 出 了 “ 忠 信 , 笃 敬 , 忿 窒 欲 , 善 改 修 时 言 行 惩 迁

为 师 的 自身 修养
教 师 的个人 修 养体 现 为 两方 面 , 一是 道德 品质 修养 , 是 二 学识 修 养 。传统 教 育理 念认 为 , 师 的素 质 、 教 品德 和教 学成 效 的优 劣 。 对受 教 者 的命 运前 途 起着 决定 性 的作 用 , 汉 时期 的 西 文学家、 教育 家 扬雄 就 曾感 叹 :师 哉 ! 哉 ! 子 之命 也 ! 把 “ 师 桐 ”
了 深入 、 精辟 的 阐释 , 从 儒 家思 想 的道 德 观 、 值 观 出发 阐 他 价
素 质 、 为能 力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求 。在 现 代教 育 理念 里 , 教 行 把
师 的道 德 素 质 、 业 道德 水平 以及职 业 理想 统 称为 “ 职 师德 ” 师 , 德是 培 养 高 素质 人才 的先 决 条件 , 中 国三 千 年教 育 历史 中 , 在 先 贤哲 人关 于师 德 的论述 对 于现 代 师德 建设 有 着 不 可忽 视 的 借 鉴作 用 。
即 不能 履行 教 师 职责 的 人种 种不 良行 径 ,认 为 教 育 的不 成 功
师 ; 说 而 不 陵不 犯 , 以 为 师 ; 微 而 论 , 以 为师 。” ‘ 诵 可 知 可 (苟 子 ・ 略 》认 为 能 做 到 尊 严 使 人 畏 惧 、 大 ) 年长 而守 信 、 当 地解 恰 读经 书以 及 知 微 而 论其 中 任 何 一点 就 具 备 了为 师 的 条 件 。 这 四点 分别 涉 及 教师 的道 德 素质 和 教 学能 力 , 是 他 又说 “ 术 但 师
处 的 时代 教 师 社 会 地 位 十 分 尴 尬 , 今 之 世 , 为人 师 者众 笑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师道,即师德、师风和师业。

师德建设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与现代师德建设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教育传统。

今天,我们研究并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师德建设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许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并改善现代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传统文化着重强调敬师尊教和孝道,而现代师德建设则需要强调教育职业的价值和对学生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为道德和文化教育投资,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作为现代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需要发挥师德范例的引领作用,不仅在教育教学中传递技能和知识,更要传授人文主义思想和社会伦理。

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师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师德建设的影响是积极的。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博大精深和经典思想,被认为是维护文明和的道德、文化与教育的基础。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教育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生命权利,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思想品质的构建。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吾不知人之好而自以为知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应谦虚,不断学习和超越自己,同时帮助学生开展个人潜能。

因此,历史和经典文化对于现代师德建设和师德构建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现代社会对于师德建设的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有一些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传授道德和文化,强调学生的心灵成长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发展到了“育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并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因此,现代社会对于教育职业的要求,远远超出了传统文化中对师德的要求。

最后,师德建设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和更新。

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教育素质和自身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尊师重道、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当代高校教育紧密相连。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化。

二、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旨在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

这一理念与现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并通过榜样引领来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三、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念,意味着对教师的尊重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在现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亲近学生、引导学生,并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教育师生关系,推动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倡导德行修养德行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强调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保持道德操守、遵纪守法、秉持公正。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德之才。

五、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社会的引路人,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的重任。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牢记民族使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化。

尊师重道、德行修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与高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密切相关。

建设师德之魂——爱与责任刍议

建设师德之魂——爱与责任刍议
广 东 水 利 电力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4 卷第 3 期 2006 年 8 月
Jour al of Guangdong Technical Col ege of Water n l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 ng i
Vo l . 4 No . 3
Aug. 2006
奉献、 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这一系列举措一方面使全社会 更加理解、 关心、 支持教育工作,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 好社会氛 围, 一方面拓展了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进一步强化了“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的教育理念, 对新时期 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传统师德中的责任
责任是爱的延伸, 教育者的责任感是从明确教育职责开 始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 教师是与国家社稠 的兴亡、 “ 的传播、 道” 民众的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教师的责
地检查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吕氏春秋》 则
广东水 利 电力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提出:“ 为师之务, 在于胜理, 在于行义” 。认为教师必须“ 胜 理行义”身教言传“ , 尽智竭道以教” 。宋代理学大家、 教育家 朱熹也对教与学进行了深人、 精辟的阐释。他从儒家思想的 道德观、 价值观出发阐述了学者修身之大端, 即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重要意义, 认为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 务 记览、 为词章”而应该“ , 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 人”强调了教师在阐释义理的基础上要进行自 , 我修养, 并藉 此影响学生。杨雄则更为明确地指出: “ 师者, 人之模范也。 ” (《 法言 学行》 )韩愈在其《 师说》 中对教师的职责集中进行了 概括, 师者, 其“ 所以传道、 受业、 解惑也” 的论断对中国传统 师德观念的构成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教师责任感的淡化将直接导致教育功能的萎缩。南宋 时的学者叶适曾针对当时教育的不务实际作出强烈的批评, 认为“ 科举之患极矣” 。为此他形象地描述了教师责任感的 缺失:“ 学官与诸生泛泛焉不相知名, 无教无劝, 幸其岁满, 则 掉臂而去, 既去若素所不至者, 盖一官司耳” 。如果教师仅仅 把教育当作谋生的职业, 缺乏自觉的责任感, 就不能使学校 成为培养人才的场所, 反而成了“ 昏脱不材, 贪鄙而无节行 者” 聚集的地方。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当时的取士制 度固然难辞其咎, 教师应付官司、 敷衍了事的从业态度也是

2024年师德师风建设总结与收获(二篇)

2024年师德师风建设总结与收获(二篇)

2024年师德师风建设总结与收获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师德是教师的“底色”,是教师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课堂教学、日常言行举止等方面,我要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我还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公民观。

其次,师风是教育活动的风向标,是教育行为的规范。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保持良好的师风,做到言行一致,严谨认真、负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作用。

再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我要通过参加培训班、研修会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同时,我还要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探讨教学中的难题,共享教育资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还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要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履行好教师的职业职责,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合格公民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对于师德师风的启示和借鉴。

师德师风作为教育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关乎着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因此,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提升师德师风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文化弘扬仁爱之道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仁爱之道为核心。

在师德师风方面,儒家文化告诉我们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关怀备至、严师胜友。

以师德师风示范引领学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而这种仁爱之道的展现,必将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

二、道德经教诲勤勉自律道德经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教诲,教导人们要勤勉自律、守正出奇。

这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勤勉和自律的重要性。

只有教师做到勤勉和自律,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示范。

三、孔孟之道倡导教育公平孔孟之道强调教育公平,提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师要坚守教育公平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古诗词教育修身养性古代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古诗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古诗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与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文化传统弘扬爱国情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历来崇尚爱国情怀。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学生能够深入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从而培养起坚持爱国主义的信念和情感。

六、传统文化教导尊重师长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对师长的尊重和敬意。

在教育中,教师不仅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也应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老师的教育权威。

2024师德师风建设心得感悟

2024师德师风建设心得感悟

2024师德师风建设心得感悟在教育工作中,师德师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行为规范,更要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和思想境界。

在2024年的师德师风建设中,我有以下的心得感悟:首先,师德师风建设要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关注。

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良知的公民。

只有坚守教育的初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师德师风建设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变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只有掌握了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教育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教育的前沿问题,促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再次,师德师风建设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尊重、理解的原则,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

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积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推动他们的进步。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最后,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坚持诚信为本。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诚实、正直的品质,不撒谎、不做弄虚作假的事情。

要尊重学术道德,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成果,不串改学生的作品。

只有保持诚信的行为,我们才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综上所述,在2024年的师德师风建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2024年教师师德礼仪心得体会

2024年教师师德礼仪心得体会

2024教师师德礼仪心得体会2024教师师德礼仪心得体会1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教师道德品质不教师的师德与礼仪学习心得_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教师师德学习心得体会学习了教师的师德与礼仪,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师德与礼仪对于做一名好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

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

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

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

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

教师礼仪是教师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规范化的做法。

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最喜欢的教师,总是那些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育人楷模。

我们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举手投足之间是否拥有礼仪,能否讲文明、懂礼貌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明修养的尺度。

所以,当我们想让社会、家长和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我们的老师是一群好老师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向他们展示我们良好的学校教师形象,因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他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

2024年师德建设心得体会结尾

2024年师德建设心得体会结尾

2024年师德建设心得体会结尾师德建设是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深刻体验到了师德建设对我专业成长和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在2024年的师德建设实践中,我意识到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意识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内外修养俱佳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过去的师德建设实践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

我还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阳光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我相信,只有努力改善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其次,师德建设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2024年的师德建设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我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我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和经验,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步。

我还积极参与学科研讨和教研活动,与同事们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共同提高。

再次,师德建设让我对学生的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在2024年的师德建设实践中,我深入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

因此,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相信,只有做到全人教育,才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师德建设让我意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与光荣。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明白自己身负重任,肩负着培养未来的希望的重任。

在2024年的师德建设实践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责任感。

我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

我相信,只有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和态度,才能够将教育事业做得更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2024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2024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2024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师德师风是我职业生涯中一直非常看重的一方面。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德师风都是我立足之本,始终将之放在首位。

参与2024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活动,给了我一个机会,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师德师风的定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师德是指教师对人文关怀的态度、专业道德要求和品质素养;师风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格和个性风貌。

师德师风建设是以德育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推动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爱为本、以德施教、以德为师,以热情、耐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的手段和措施来推进。

再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育人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做到言传身教、德育并重。

同时,我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各个方面做好榜样,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最后,参与2024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活动,给了我一个机会,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互相借鉴和分享经验。

通过讨论和互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路,也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这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对整个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参与2024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活动,让我重新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意义。

2024年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

2024年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

2024年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在2024年新时代的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体会到了师德师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教师自身的高度自律。

作为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我对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有着清晰的认识。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道德和知识的传承者。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自律,在生活和行为举止上做到言行一致。

我时常告诫自己要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在面对学生的提问和困惑时,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第三,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课堂上,我注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关爱的关系,尽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沟通和交流中,我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第四,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教师具备灵活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我尝试使用多媒体、互动式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最后,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教育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清楚自己责任的所在。

除了在课堂上完成工作,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教育项目以及社区的公益活动,与同事和家长共同合作,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我深入社会、熟悉家长、了解学生,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师德师风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7No.102010年10月第7卷第10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Oct.2010中国先秦的教育观点认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向受教者传递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战国时代的荀子则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经师”,向学生教授讲解经书;二是“人师”,即让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后人更提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可见,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典范,则对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行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教育理念里,把教师的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职业理想统称为“师德”,师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中国三千年教育历史中,先贤哲人关于师德的论述对于现代师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一、为师的自身修养教师的个人修养体现为两方面,一是道德品质修养,二是学识修养。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素质、品德和教学成效的优劣,对受教者的命运前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扬雄就曾感叹:“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把教师德行的作用和受教者一生的命运联系起来,教师个人修养就必然地成为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因素。

对诸子百家思想兼收并蓄的《吕氏春秋》详细地阐释了教师的道德操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列举了“不能教者”,即不能履行教师职责的人种种不良行径,认为教育的不成功往往来自教师的品行低下。

比如批评有的教师心态不和谐,操守常变,没有固定的准则(“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有的则自以为是,有过不改,说话不负责任,放纵自身行为(“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更有甚者,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放弃自身尊严(“见权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恐若弗及”),还有的对“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的学生厌恶妒忌(妬而恶之)。

正因为有这样的老师败坏了学术氛围,所以“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事实上,《吕氏春秋》所批评的这些现象,在当今的教师队伍里也不乏其例。

西汉时期的贾谊在其《新书·保傅》中提出“皆选天下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来担任教导职责。

他认为,教育者用自身言行、学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受教者“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身处其中,必然可接受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则“不能无正也”。

在当今社会,学校俨然成为支撑社会道德的中流砥柱,要教育出品行端正的人,必然要营造正派、正气的整体环境,教师在这一点上责无旁贷。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非常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所处的时代教师社会地位十分尴尬,“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

”针对“举世不师”的局面,他提出了“中焉可师”的为师标准,认为忠信之人才可以为师。

宋代的理学大家,同时也是教育家的朱熹对教与学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阐释,他从儒家思想的道德观、价值观出发阐述了学者修身之大端,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重要意义,认为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务记览、为词章”,更不应以“钓声名取利禄”为目的,而应该“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这些观点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同样适用。

他在阐述“修身之要”时提出了“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对从教者个人思想言行提出了要求,即言语忠实诚信,行为勤勉认真,克制不良情绪,能够迁善改过。

荀子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为师的四个必备条件,他说:“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大略》)认为能做到尊严使人畏惧、年长而守信、恰当地解读经书以及知微而论其中任何一点就具备了为师的条件,这四点分别涉及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学能力,但是他又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认为广博的知识学识不在为师之道的四个条件中,这种观点并不可取。

事实上,教师的学识修养也是传统师德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点,不少教育家本身就是大学问家,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坚持不懈地汲取新的知识。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是博学的典范。

据记载,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穷其一生追求学问,在齐国研究《韶》乐时,曾“三月不知肉味”,钻研《易》经时,竟“韦编三绝”,他认为学无止境,自身的名气地位不应成为不懂装懂的借口,所以即使已经成为礼仪大家,也能做到“入太庙,每事问”。

正是勤奋好学使其具备了深厚的学识素养。

他的学生子贡赞美他的学问,用了这样的比喻:“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现代师德建设对教师学识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深广度和传播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高校教师绝不能固步自封,怠惰因循,满足于一时之得,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的启示谢芷欣(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5)摘要: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

其内涵有如下几方面:教师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和深厚的学识素养,注重身教垂范,在教育中贯穿爱和责任感。

关键词:传统;师德;现代;启示28··而应当确立终身学习的治学信念,开拓视野、与时俱进,将自己塑造成为知识广博、学养深厚的学者,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成为具有现代风范的教育者。

二、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传统师德观念重视身教,有古语云“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身体力行地奉行所讲授的道理学术,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给予学生真正的影响;反之,言语空洞,口是行非,则令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孔子本人就非常注重身教。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众多言论、举止、行事等等,恰恰正是孔子力行身教的最好证明。

例如有“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记录了孔子在行为细节上对礼仪规范的注重和尊重弱小、残疾的美好情怀,又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语言的不通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孔子主张语音的统一,因此在行礼、诵读经文时使用“雅言”,即当时的标准通用语,为学生示范并匡正语音的礼仪。

他的弟子还记载了“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的表现,那是孔子为学生们示范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言语行为的交际方式。

可见,孔子的身教是全方位的,贯穿于学习、日常生活、社交等多种环境下,而他的身教方式被学生观察到了,并且进行了记录、分析而有所得,足以证明孔子的身教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式。

战国时期的孟子则首先提出了道德实践的命题“善道”,他认为:“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所谓“善道”,就是实践“道”的方式,他从推广儒家思想的立场出发,认为通过寻求简便可行的修身实践方式(守约、施博),亲身实践“道”,为普通民众作出示范,才能使儒家思想为更多人所接受。

西汉时期的学者董仲舒曾专事著书讲学,他对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其《春秋繁露·必仁且知》中提出“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指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动中伦”是指行为合乎规范,他认为如果教师在言语上切合时务,在行为上也起到表率作用,这才是所谓的智者,再加上坚守一贯准则“前后不相悖,始终有类”,就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基本条件。

杨雄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

”(《法言·学行》)着重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率作用,教师的职责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个人形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本,因此教师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教育。

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也曾就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探讨。

他在《原教》一文中对“善教者”与“不善教者”进行了对比,指出“善教者之为教也,致吾义忠,而天下之君臣义且忠矣;致吾孝慈,而天下之父子孝且慈矣;致吾恩于兄弟,而天下之兄弟相为恩矣;致吾礼于夫妇,而天下之夫妇相为礼矣。

”指出善于施教的人,往往采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自身致力于实践忠义、孝慈、恩义、礼仪,则润物无声,让受教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受到感染、得到教化,甚至发出“我何赖于彼哉?”的疑问。

不善教者“暴为之制,烦为之防”,强行禁止,层层设防,但法令桎梏和惩戒刑罚却不能真正地达到教化的目的。

王安石提出的教育方式对现代教育者不无启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育者不靠宣读、不靠禁止,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隐藏教育意图的方式往往是更深入、更有力量的。

三、爱与责任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有一句名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国教育部2005年教师节的主题也确定为“爱与责任”,事实上,“爱”与“责任”在中国传统师德观念里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孔子是倡导教育爱的第一人,他曾明确地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因为爱学生,所以让他们劳作;因为衷心为学生们好,所以教育他们。

教育永远需要爱心,有爱的教育才是丰盈的、生动的、民主的教育,因为有对学生的爱,才能与之建立深厚的感情,视学生为己子,才能竭其所能,倾囊相授,做到“无隐乎尔”。

(《论语·述而》)教育活动中的爱是一种平等的爱,对此,《吕氏春秋》在“善教者”的行为标准中指出,善于施教的人,应该“视徒如己,反己以教”,教育者要建立一种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而不是高高在上、任意妄为,师生之间心志和谐,因此可以“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从而使“学业章明”、“道术大行”。

(《吕氏春秋·诬徒》)在倡导“师徒同体”的同时,《吕氏春秋》还抨击了某些“见权势及有富厚者”,就“趋而教之”丑陋行径,由此可见,教育爱的平等还体现于,教师应该坚守一致的道德标准,对财富权势保持清醒的态度,不以此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更不应以此对学生亲疏有别。

责任是爱的延伸,教育者的责任感是从明确教育职责开始的。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与国家社稷的兴亡、“道”的传播、民众的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荀子认为教师职责在于“正礼”:“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礼”是用以矫正人的思想行为的、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但如果没有教师,“礼”的这种作用便无法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