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分析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分析
万人;从外来就业人口的就业行业看,外来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四大传统行业,占外来就业人口总量的2/3左右。
同时,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的持续效劳行业迅猛开展,进而带来更多的流动人口进京。
第二,还存有大量与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的低端产业。
当前,与首都功能定位要求不相符的传统低端产业仍占一定比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等局部低端生产环节仍在京开展;中心城区还存有大量小商品批发、建材批发、服装批发等低端市场。
比方,大红门地区有服装市场31家,建筑面积合计达76万平方米,其市场交易量占到全市服装批发量的50%。
第三,产业开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
当前,北京市还存有一定数量的“三高〞行业和企业,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
2021年,北京单位GDP能耗是2007年东京的11倍、伦敦的5.5倍、纽约的1.69倍;单位GDP水耗是2007年东京都的7倍。
产业开展带来的能源资源消耗在全市整体资源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仍然偏高。
2021年,北京产业用能占全市能源消耗的4/5,产业用水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3/5。
同时,产业开展也是北京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2021年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63.2%、46.2%和48.1%。
第四,经济功能与居住功能、公共效劳功能等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加剧城市运行管理压力。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了全市近六成的就业人口,其中,西城金融街、朝阳CBD、海淀中关村西区等地区成为主要的就业区域。
总体来看,就业主要集中于四环以内;而居住人口向城市开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边缘地区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区县看,西城、东城、顺义、海淀、朝阳五个区县的职住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余绝大多数区县职住比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域职住比不平衡,尤其是昌平、通州两大居住人口集聚区最低,职住比严重不平衡。
包头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调查分析
包头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调查分析马婧王兰兰杨丽丽孟祥哲贾喜风前言在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关系更加密切, 竞争更加激烈的同时, 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更加突出地摆在了全区面前。
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困扰着包头市未来的发展。
目前我们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 与我们人类及与人类生活、生产和其它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界, 即和人类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 钱学森教授称为地球表层系统,可持续发展要研究的物质系统就是地球表层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地球表层系统理论和地理科学, 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巨系统, 因此我们不能就人口论人口, 就环境论环境, 就资源论资源, 而应从系统学的观点出发, 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
模型由人口子模型、经济子模型、粮食生产和消费子模型、能源子模型和环境子模型等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形成多个反馈环, 反映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定量描述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粮食供求状况、能源需求与生产发展、污染的排放和治理等。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正文:科学技术市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遵循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经济宏观背景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当今世界已经从“国际经济”时代过渡到“全球经济”时代。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促进了资本的跨地区流动和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分析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解决资源环境压力。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了对能源、水资源以及大量原材料的高需求。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发达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
这种需求的增长不仅加剧了资源的稀缺,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资源环境压力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
在经济发展中,一些地区会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如过度开发石油资源导致油田枯竭,或是大规模农业种植导致土地退化等。
这样的不平衡发展,会加剧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还会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而带来城市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水资源、土地和环境容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环境的恶化,如空气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然而,面对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应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处罚。
同时,加大对绿色科技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共同参与到资源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最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全球资源是有限的,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同时,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和经济援助,以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源环境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轻压力。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创新思维,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
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在全球化的时代,人口增长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成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资源利用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一、人口增长的挑战人口的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人口增长意味着对资源的需要也在增加。
人们的需求会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如水、能源等。
其次,人口增长还带来了对土地的需求。
人口扩大会导致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房屋和基础设施。
这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确保人类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利用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未来。
因此,环境保护必须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优先考虑因素。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我们才能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并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键要实现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有几个关键要素需要考虑。
首先,必须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人们需要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明白保护环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利益。
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等途径进行,让每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
其次,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强执行力度。
政府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和环境规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应该鼓励可持续的发展和资源利用,限制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惩罚,维护环境的整体稳定。
另外,科技创新也是实现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的重要手段。
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
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
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正文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
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
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
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
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
为提高粮食产量。
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的开题报告
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是全国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尤其是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对江苏省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1. 深入了解江苏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2. 分析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3. 提出针对江苏省协调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对策建议,为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研究目标1. 探讨江苏省历史发展的动态特征、现状和未来趋势;2. 分析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3. 研究江苏省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风险;4. 提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来分析江苏省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 文献资料法:收集并综合分析江苏省相关政策、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从数据和理论两个角度深入挖掘江苏省协调发展的问题;2. 统计分析法: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对江苏省的经济、人口、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3. 案例分析法: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江苏省的经济、人口、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从案例中发现规律和问题。
五、预期结果1. 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2. 对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3. 提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4. 为江苏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第一篇: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
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
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1-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及环境发展的现状,并且论述了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其中大陆人口为12.66亿。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大陆人口10年间共增加1321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2001年我国年人口出生率为13.38‰,死亡率为6.43‰,自然增长率为6.95‰,总和生育率水平为1,8%。
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8039人上升到11146入。
同时,我国入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为70.15%,比1990年的66.74%上升了3.41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例为22.89%,比199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相继到来,且相互叠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问题交织,实现入的全面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2我国资源发展的现状进入21世纪,我国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资源问题已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变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平衡人类的需求和地球的有限资源。
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
人口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当人口过多时,会出现就业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其次,人口结构的改变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的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且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给经济带来了挑战。
因此,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经济的发展需要广泛的资源供给,但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持续的高消费难以为继。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不当会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制定有效的资源管理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促进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应。
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节能减排、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政策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合理的人口政策可以对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进行调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人口政策既要关注生育政策,促进人口的合理增长,又要关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供给,推动人口结构的优化。
浅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战略x.doc
浅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战略邢婉地理科学专业1256408067摘要: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形成消费压力和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资源的过度使用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关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破坏,然而经济发展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
因此需要采取重视产业创新等各种措施,更高效地利用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势,,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正文: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涉及到的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为实现工业化和追赶发达国家而努力奋斗,人口增长、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而且还直接地阻碍了经济增长。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多边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关于人口增长是否有碍于经济发展,早在18世纪就存在着争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人口增长看作是经济增长两个主要因素之一。
他的观点是,人口增加使劳动力数量增加,而劳动力增加使劳动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但是,英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则与斯密的观点针锋相对。
他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人口增长将会导致人均粮食生产量下降,粮食短缺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不得不停滞下来。
究其根本,人口问题的实质一是吃饭问题,二是就业问题。
因此,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有最低的要求,由此形成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消费压力(PE1)和就业压力(PE2)。
另一方面,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劳动力)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口对经济发展又有积极的作用(PE3)。
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EP)是积极的: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降低人口增长率,接近或达到自然更替水平,这就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理论”。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它是牵动于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性依据。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国情13亿人口的考虑,这个庞大的人口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将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
早在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人口增长看作是经济增长两个主要因素之一,他认为人口增加使劳动力数量增加,而使劳动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但是英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粮食生产下降,粮食短缺将会变得严重,经济增长不得不停滞下来。
其实,人口增长有利还是有害于经济发展,要视具体情况和环境而定。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世界各地人口密度并不大,人口增长对经济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压力,没有国家政府推行政策来控制人口。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巨大进步使得死亡率大大下降,自然生长率急剧上升,人口增长对经济造成的压力越来越明显。
可见,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利的。
只是到了现在,世界人口激增,地球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人类居住环境愈加恶劣时,人口增加才变成一个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的障碍。
如:高速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产生了重大压力;赡养负担沉重,耗费了大量可用于发展的资源;加剧环境恶化;失业问题严重,劳动力素质下降等等。
(二)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资源缺乏的国家可以从别的国家进口。
例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瑞士等国家。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学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学发展的关系摘要: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须慎重面对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已变得越加突出,控制人口增长,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已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鉴于此,笔者根据当地现实,就笔者就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使人们对此有一个更加理知的认识。
?中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协调发展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但是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见,目前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理论需要抽象,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
第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要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
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再生产、狭义经济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三位一体的广义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
(2)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
(3)没有按照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本文试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
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
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正文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
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
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
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
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
为提高粮食产量。
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01
丰富和完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体系,为相关
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
02
指导国家和地区制定合理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政策,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意义
03
提高公众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推动社会形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
人口变化趋势
未来人口增长将逐渐放缓, 但人口总量仍将保持较大规 模。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 将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应对。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 高,对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增 加,资源环境压力也将持续 加大。因此,加强资源节约 和环境保护是未来发展的重 要任务。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
人口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素 质的提升,包括教育水平、技能 水平等,这些高素质劳动力能够 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
创新能力
高素质人口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和适应能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 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 的动力。
健康水平
良好的健康水平是劳动力有效参 与经济活动的前提,人口健康水 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 发展。
01
02
03
资源开发程度不断提高, 但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部分地区存在资源过度 开发、浪费和破坏现象。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 间存在矛盾,需要寻求 平衡。
04
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 支撑作用明显,但也带 来一些问题。
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01
0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举措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举措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利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发展举措来平衡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探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举措。
一、政府政策的发展举措政府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引导人口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人口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
例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压力。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资源管理政策,鼓励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比如,加强对资源的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环境保护政策,限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政府政策的发展举措,可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技术创新的发展举措技术创新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首先,在人口资源方面,技术创新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
例如,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粮食供应。
其次,在资源利用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技术创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研发新的环保技术,减少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通过技术创新的发展举措,可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众参与的发展举措公众参与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增强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首先,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和活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推广环保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其次,公众可以通过支持环保产品和服务,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
简要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21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越来越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
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已构成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总的说来,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比如要重视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1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实体承担者,人口同居住工作地区环境发展情况的相对比较水平是一个重要指标。
人口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可能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和经济上的贫因与落后,并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的剧增,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而且由此而产生的失业、环境、粮食等问题还使它们面临生存的威胁。
从资源方面来看,人口过多,必然造成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从而加重资源危机。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发现并创造新资源,但目前人类技术进步还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不仅有限,而且必须与一定的生态系统共存,其承受能力十分脆弱。
人口通过利用资源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为满足人口群体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土地沙漠化,森林和草场的破坏,温室效应等将随之而来。
由此观之,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是全部问题的重中之重,应当着重注意和解决。
第2章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是发展的背景和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中所提供的水,森林,矿石,化石燃料等等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包头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调查分析
包头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调查分析马婧王兰兰杨丽丽孟祥哲贾喜风前言在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关系更加密切, 竞争更加激烈的同时, 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更加突出地摆在了全区面前。
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困扰着包头市未来的发展。
目前我们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 与我们人类及与人类生活、生产和其它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界, 即和人类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 钱学森教授称为地球表层系统,可持续发展要研究的物质系统就是地球表层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地球表层系统理论和地理科学, 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巨系统, 因此我们不能就人口论人口, 就环境论环境, 就资源论资源, 而应从系统学的观点出发, 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
模型由人口子模型、经济子模型、粮食生产和消费子模型、能源子模型和环境子模型等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形成多个反馈环, 反映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定量描述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粮食供求状况、能源需求与生产发展、污染的排放和治理等。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正文:科学技术市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遵循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经济宏观背景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当今世界已经从“国际经济”时代过渡到“全球经济”时代。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促进了资本的跨地区流动和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分析一、首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第一,产业与人口、居住、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城市运行管理压力,防碍首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条件下,如果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城市运行效率相对较高,对资源、环境造成压力较小。
反之,如果城市内部的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在空间上布局不合理、不匹配,都将明显增加不同空间之间的交通流量,严重影响城市运行效率,造成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对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资源环境在受到经济、空间、人口等因素作用的同时,也对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产生强力约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持续提升,但是,如果人口规模、经济体量过大,超过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使区域发展环境严重恶化,反过来又将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北京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已严重影响对海外高端人才、国际组织、跨国总部资源等的吸引力,对北京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严重挑战。
二、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多年来,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受制于国家现行财税体制,在某种水准上无法摆脱“通过扩张经济规模来增强财力,进而支撑城市运行和发展”的思路。
虽然北京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水准有所下降,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减弱。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相比,我们必须看到,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矛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引致首都人口过快增长。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纳了大批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总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0~2012年,全市就业人口总量从619.3万人增长到1107.3万人,年均增长近41万人,就业人口年均增量占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的69.7%。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外来就业人口成为就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外来就业人口占全市就业人口的比重从2003年的33.7%提升到2010年的55.7%,净增337.2万人;从外来就业人口的就业行业看,外来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四大传统行业,占外来就业人口总量的2/3左右。
同时,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催生了更多的城市生活性服务需求,家政服务、保安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迅猛发展,进而带来更多的流动人口进京。
第二,还存有大量与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的低端产业。
当前,与首都功能定位要求不相符的传统低端产业仍占一定比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等部分低端生产环节仍在京发展;中心城区还存有大量小商品批发、建材批发、服装批发等低端市场。
比如,大红门地区有服装市场31家,建筑面积合计达76万平方米,其市场交易量占到全市服装批发量的50%。
第三,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
当前,北京市还存有一定数量的“三高”行业和企业,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
2012年,北京单位GDP能耗是2007年东京的11倍、伦敦的5.5倍、纽约的1.69倍;单位GDP水耗是2007年东京都的7倍。
产业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消耗在全市整体资源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仍然偏高。
2012年,北京产业用能占全市能源消耗的4/5,产业用水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3/5。
同时,产业发展也是北京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63.2%、46.2%和48.1%。
第四,经济功能与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等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加剧城市运行管理压力。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了全市近六成的就业人口,其中,西城金融街、朝阳CBD、海淀中关村西区等地区成为主要的就业区域。
总体来看,就业主要集中于四环以内;而居住人口向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边缘地区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区县看,西城、东城、顺义、海淀、朝阳五个区县的职住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余绝大多数区县职住比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域职住比不平衡,尤其是昌平、通州两大居住人口集聚区最低,职住比严重不平衡。
比如,2008~2012年,昌平区新增常住人口达88.8万人,是新增就业人口(5.2万人)的17.1倍;通州区新增常住人口25.2万人,是新增就业人口(2.8万人)的9倍。
详见图4。
经济功能与居住功能、公共服务资源相互间的不匹配,给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城市运行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郊区居民需要到中心城区就业,形成“钟摆式”通勤格局,这也是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北京市平均通勤时间长达50分钟,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因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主要位于中心城,增大了新城居民看病、享受文化娱乐以及小孩上学的成本,导致城市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提升,从而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
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上升,增加了整个城市的资源消耗和交通运行带来的污染,加剧了全市资源环境压力。
第五,全市缺乏强有力的统筹调控机制。
市级层面对于城市发展中的规划、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效率不高,推动力度不大。
面对分税体制和GDP层层考核,各区县、乡镇发展经济动力十足。
虽然北京市多年前就提出并强调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区县、乡镇在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矛盾面前,往往选择前者。
各区县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一些规划或项目,从局部看或者从全市发展经济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从首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角度看未必合理。
三、推动首都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整体部署,为北京破解城市发展矛盾、实现科学发展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北京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站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抓住这个战略契机,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以牺牲局部利益换取整体利益,以牺牲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发展,抓住关键性、根本性矛盾,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切实有效地推动首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以经济调控为突破口,主动降速、提质发展通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调控经济增速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促动首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一,明确重点发展和坚决淘汰的产业方向。
一方面,要明确各区县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领域。
基于四类功能区功能定位,深化区县产业定位,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明确各区县重点产业领域。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研发,每个区明确2~3个重点发展领域;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具有明显优势的高技术制造业,每个区县明确2~3个重点发展领域;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结合优势资源,适度发展旅游、都市农业、生态休闲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另一方面,要确定各区县理应坚决淘汰退出的产业目录清单。
制定各区县与功能定位不相符的传统产业退出清单,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分类逐步搬迁五环路以内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物流仓储等低端业态;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着力清退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制造业。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质量。
北京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是推动产业结构特别是产业内部结构深度调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水平。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大引擎和主要阵地。
要抓住中关村范围扩大契机,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凝聚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承载更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增长极。
(二)以空间调整为着力点,建限并举、重心外移为促动首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是很重要的一个着力点。
从国际大都市空间发展历程来看,在推动城市空间优化过程中,有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建”,即通过度阶段建设城市“副中心”来推动城市空间优化。
如东京于1958年开始分三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形成当前“一主七副”城市空间格局。
二是“限”,即通过出台各种限制中心城过度开发建设、引导城市中心区功能有效疏解的政策措施,促动城市空间优化。
比如,巴黎市政府于1959年宣布禁止在市区内建造1万平米以上规模的办公大楼。
三是“联”,即同步推动大容量、网络化、高速度的轨道交通体系建设。
又如,东京首先修建了一条环市中心的轻轨线,依托各个交通枢纽把多个“副中心”连接起来,使东京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借鉴国际经验,未来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要“疏堵结合”,一方面,要限制中心城区的再开发,禁止大型公建项目、商业项目、商品住宅项目等的开发建设,防止中心城区继续“摊大”和“摊厚”,避免人口、产业等功能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同时,要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大型公交枢纽等搬迁,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向城市“副中心”、“新城”疏解。
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发展重心全面转向城市“副中心”和新城。
借鉴东京经验,近期集中精力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提升对人口和产业项目的吸引力。
此外,还要加快大容量、网络化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补上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短板”和“欠账”,一方面要继续加密中心城轨道网络,研究现有地铁线路满复线建设,通过采用“大站快车”方式,提升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另一方面,加快规划和建设市郊铁路干线,使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疏解,在更大尺度上引导城市空间格局优化。
(三)以体制机制为根本,上下联动、多主体协同推动首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对区县关键是要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令行禁止的工作格局,彻底解决“调不动”的问题。
第一,实施差异化的区县财税管理体制。
通过改革市区税收分成制度,积极引导区县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调整市、区税收分成比例,对区县产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鼓励各区县积极发展符合自身功能定位和重点方向的产业,并增大区级税收留成比例;限制各区县发展不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产业,并相对应减少区级税收留成比例。
第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要积极推动区县政绩考核体制改革。
改变以GDP增速为主的政绩评定办法,取消对区县经济总量和增速指标的考核,重点考核单位GDP税收、能耗、水耗,以及创新水平、生态效益、特色化高端产业集聚水准等指标。
(四)跳出北京,大尺度谋划,跨区域配置首都城市功能东京、纽约等世界城市都通过在更大腹地范围实行功能配置来缓解“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