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危害
东汉的腐败宦官干政与皇权削弱

东汉的腐败宦官干政与皇权削弱东汉时期,由于宦官的干政以及其他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了皇权的削弱。
本文将着重讨论东汉的腐败宦官干政对皇权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结果。
一、宦官干政的兴起东汉末年的宦官干政可追溯到信陵君之后,当时东汉的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开始封禁宗室诸王,这使得宦官成为皇帝的亲信。
宦官们在内宫逐渐积累了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开始介入朝政,掌控重要职位,成为朝廷内外权力的核心。
二、宦官干政的危害宦官干政的结果是对皇权的直接削弱。
首先,宦官掌握了皇帝的耳目,他们能够选择性地过滤、篡改皇帝对外界的了解,造成皇帝对朝政的无知。
其次,宦官身份特殊,不受朝廷官员的约束,他们滥用职权,进行贪污、假冒、敲诈勒索等活动,导致朝廷腐败,国家治理效率低下。
再者,宦官频繁更替朝廷重要职位,不合格的人员被任命到重要职位上,这直接损害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三、宦官干政的原因宦官干政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皇帝个人权力的失衡。
东汉皇帝对守护自己权力的需求,促使了宦官的兴起。
另一个原因是皇帝的选择失误,他们过于依赖宦官,忽视了其他官员的能力和忠诚。
四、宦官干政的结果宦官干政给东汉朝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皇帝的失去了对国家的有效控制,导致政治决策频繁失误,国家无法正常运转。
其次,宦官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大肆贪污腐败,国家财政瘫痪,导致经济发展低迷。
最后,宦官干政引发了社会动荡,容易导致内乱和外患,进一步削弱了东汉皇权。
总结起来,东汉的腐败宦官干政直接导致了皇权的削弱。
宦官掌握了重要职位后贪污腐败,使得朝廷失去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国家遭受到严重损失。
因此,东汉王朝的衰落也与腐败宦官干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对于未来的治理,我们应该警惕宦官干政的危害,加强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的合理运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东汉末年的宦官干政

东汉末年的宦官干政东汉末年,宦官干政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问题。
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宦官专权时代”,宦官们掌握着朝政大权,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宦官的崛起、宦官的特权和对朝政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东汉末年的宦官干政现象。
一、宦官的崛起东汉末年,由于吏治腐败、内外纷争不断,社会秩序严重动荡。
这种局势为宦官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宦官出身低微,但他们通过勾结皇帝、掌握机密情报等手段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们以勤务王室为名,加入到皇宫的仪仗队,逐渐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二、宦官的特权宦官由于与皇帝长时间接触,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并利用这一体系扩大自身的权力。
他们掌握了皇帝的内外情报,负责管理皇宫内的后勤事务,并开始介入军权、财政等重要职权。
宦官通过掌握这些特权,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权力体系。
三、对朝政的影响宦官的干政对于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宦官通过掌握重要职权,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皇帝渐渐依赖于他们的存在。
其次,宦官利用他们的地位,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监视,削弱了其他官僚集团的力量。
这种独断专横的政治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局势。
最后,宦官的干政导致了汉朝的衰落,使得政治和经济制度陷入混乱,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四、东汉宦官干政的启示东汉宦官干政的历史经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官员选拔应该公正透明,避免权力阶梯的形成,以防止类似的专权问题再次发生。
其次,加强监督和制衡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权力滥用的行为。
同时,培养良好的官僚文化,倡导廉洁奉公的价值观,以遏制腐败和权力滥用的现象。
最后,弘扬法治精神,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总之,东汉末年的宦官干政不仅是当时的历史现象,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和权力的合理分配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做到公正透明、有序有效地运行政治体系,才能避免宦官专权等问题的再次发生,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谈中国古代宦官祸患

谈中国古代宦官祸患纵观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差不多每朝每代都有宦官掌权扰乱朝政的事情发生。
从战国时期到清末,这样的情况都时有出现。
先来了解一下宦官是怎么回事:宦官原指宫中侍奉之官,东汉光武帝以后始成为被阉割后在后宫为帝王及后妃服务的男人的专称。
宦官的称谓主要还有:寺人、宦者、阉人、腐人、中官、貂珰、太监、黄门等。
宦官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战俘或罪人处以宫刑,没入宫廷为宦官;二是地方官吏为取悦皇上,将民间子弟蒙骗或强行阉割贡献于宫廷,唐、明两朝最盛;三是某些人怀有某种目的或羡慕富贵自宫为宦官,“著名的”魏忠贤就属于这类人。
宦官最初只是自内廷服务,可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一些宦官因为接近郡主,受到宠信,有的被委以重任,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大,以至于可以干预朝政。
秦朝的赵高,汉桓、灵时期的“五侯”“十常侍”,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明朝的汪直、刘瑾、魏忠贤,清末的李莲英……提起宦官,我们脑中可以想起很多很多个名字,而且都是扰乱朝政、祸国殃民的。
不过倒是有如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以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
但在此先不讨论他们,继续讨论那些祸国殃民的那一类。
自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了封建专制制度,权力得到了极大地集中,主要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可当皇帝太过昏庸无能时这些权力就有可能被别的人所掌控,这时候每天在皇帝身边、花言巧语哄皇上开心的宦官就有了可乘之机。
但同时后宫的妃子等也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又形成了外戚势力。
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通常处于相互抵制的状况有时宦官势力占上风,有时外戚势力占上风,于是出现了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轮流掌权的情况。
不过有时他们也会联手对付朝臣。
汉朝的中央集权打到极高水平,而皇权和相权出现矛盾,为分割相权,汉武帝建立中书省,而当皇帝分权给宦官,让他们帮忙处理政务时,有的宦官就掌握了中书省的大权,从而达到专权。
最后明朝的有了司礼监、东厂、西厂,宦官的权力更是极大地扩大。
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竟可以批奏公文,而东、西厂可以任意抓人,滥用酷刑,逼人认罪。
宦官制度

3.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 黑暗的政治之一
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 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 低下,宦官制度等级森严,在充满利害倾 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 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宦官缺乏儒 学的熏陶,只知仗势求个人眼前之利,不 顾国家长治久安;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不 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 烈。
3.宦官及宦官制度产生的特点
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 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 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特点是:
1.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 2.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皇权的旁落 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 一 4.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弹性
5.2.将受宫刑者罚做宦官
宫刑,是古代的刑罚之一。西周时,统治阶级 为了镇压人民,在商代刑法的基础上制定了 一套完整的刑法。有墨刑即后来的黥刑)、 劓刑(割鼻子)、宫刑 (男子下蚕室破坏生殖 机能,女犯人则禁锢)、 非刂刑(砍掉脚,即后 来的刖刑)和大辟(杀头)等刑罚。《尚书•吕 刑》及《周礼•秋官•司寇》都谈到西周有这 五种刑罚。宫,是生殖器之意,因此宫刑又被 称之为淫刑。
如权在宰相之上的宦官高力士,就是广东奉 献的。因其聪明伶俐而特别受到宠信,四 方进奏文件,都要经高力士传给唐玄宗,一般 事情他可以决定。 此外,福建供应的宦官里也有几个权位显赫 的人物。 因此,福建、两广一带就成了宦官的特产地, 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明朝。
6.严格的宦官选用
1.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宦官的选用就有专门 的机构管理,阉人进入宫廷首先必须经过 查验确认。 2.对于新进宦官,历朝还有年龄上的限制。 3.除了年龄上的限制之外,宦官的选用还存 在伶俐与勤谨的问题。
唐代宦官管理制度述论

唐代宦官管理制度述论一、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后来逐渐获得了很大的权力。
随着社会的演进,唐代宦官管理制度逐渐确立并完善,宦官们在朝廷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在唐初,宦官们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和宫廷的管理,没有太大的权力。
但随着唐朝国势的扩大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宦官们的地位逐渐提升。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宦官的地位最为巩固,他们可以担任宰相、掌阁等重要职位。
唐代宦官在政治上占据了很大地位,对朝廷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内廷宦官和外廷宦官两大部分。
内廷宦官主要管理皇帝的生活起居,包括侍卫、侍奉、护卫等工作。
外廷宦官则主要负责朝廷政务,包括掌阁、提举、监察等职务。
内廷宦官多半是奴才出身,从小进宫侍奉皇帝,经过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有些宦官在皇帝身边服务多年后,会得到皇帝的信任,晋升为重要的内廷宦官。
外廷宦官则主要由士族子弟或选贤良方正出仕的人士担任,他们负责处理朝廷政务,对政治的影响力更大。
唐代宦官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宦官总数在三百人左右,内廷宦官数量更是稀少。
这也使得宦官们的地位更为尊贵,竞争也更加激烈。
三、唐代宦官的职权范围唐代宦官的职权范围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各个方面。
他们参与朝廷的决策制定,掌握重要的政治资源,直接干预朝廷政治。
宦官们可以担任宰相、内监等重要职务,对政策的执行和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宦官们经常担任重要的将领或者监军等职务,掌握着一定的兵权。
在唐代战争频繁,宦官们参与军事决策和作战活动,对于唐朝的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财政方面,宦官们也很活跃。
他们可以被委任为财政官员,管理朝廷的财政收支,掌握一定的财政资源。
宦官们往往利用这个机会敛财,贪污腐败现象比较普遍。
四、唐代宦官对朝廷政治的影响唐代宦官在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政治的影响巨大。
他们直接参与朝廷的决策和制定,对政策的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汉的腐败宦官干政与朝廷衰落

东汉的腐败宦官干政与朝廷衰落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时期。
然而,东汉末年的腐败宦官干政却导致了朝廷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宦官的权力扩张以及干政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东汉朝廷的不良影响。
在东汉末年,宦官的势力逐渐膨胀,成为朝廷内的一支强大势力。
原本宦官只是皇宫内的仆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掌握了大量的特权和权力。
他们通过贿赂、操纵和勾结有志之士,以及控制皇帝的侄子等方式,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宦官干政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宦官通过干扰皇帝的任免和政策制定,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以掌握皇帝的耳目为手段,通过篡改奏章、挤占讲求之地,加强了对皇帝的掌控,使皇帝无法得到忠言逆耳之人的建议。
这导致皇帝的决策常常受宦官的操纵和干扰,政治失去了独立性和透明度。
其次,宦官通过掌握军权,对朝廷和地方政权进行了干预。
他们利用自身的权力,形成庞大的宦官军队,通过监视和控制军队,使朝廷和地方政权不得不依赖于他们。
这种干预不仅扰乱了军队的指挥和作战部署,也削弱了朝廷的实际控制力,加速了东汉朝廷的衰落。
再次,宦官干政导致了朝廷财政的困境。
宦官以权力为借口,侵吞了大量国家财富。
他们通过贪污、贿赂等手段,将国家税收流向个人腰包,导致了朝廷财政空虚,国家变得贫穷不堪,无法维持对内和对外的稳定。
最后,宦官干政还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人们对宦官的嚣张和专横感到愤怒,纷纷对其进行抵制和反抗。
这种社会动荡使整个朝廷陷入混乱状态,国家治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无法有效维持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东汉末年的腐败宦官干政对朝廷的衰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宦官通过权力扩张和干政手段,破坏了皇帝的权威,影响了国家政治,干涉了军队和地方政权,财政成为困境,并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东汉朝廷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教训时,我们不仅要警惕权力滥用和腐败的问题,更要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以确保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繁荣。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宦官制度是指在宫廷中服侍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宦官系统。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对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主要特点:1. 身世背景:-宦官一般是通过阉割手术失去生育能力的男子,他们可以是自愿选择宦官生涯,也可能是被强迫或作为罪犯被阉割。
有时,一些家庭出于谋取利益,将儿子送入宦官队伍。
2. 职责和地位:-宦官主要在皇宫中担任侍奉皇帝和皇室成员的职务,包括宫廷侍卫、太监、内侍等。
他们在朝廷中通常不具备官职,但在宫廷内享有相当的权力。
3. 政治影响:-在一些历史时期,宦官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皇帝身边,可能成为权臣。
有时,皇帝由于过于信任宦官,导致宦官干涉朝政、干预宦官所任命的官员。
4. 宫廷生活:-宦官生活在宫廷中,负责管理后宫、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同时还可能参与一些文化艺术活动。
一些宦官因才华或深得皇帝宠爱而在文艺、宫廷娱乐方面产生影响。
演变历程:1. 早期时期:-在早期的封建社会,宦官主要在宫廷中充当侍奉角色,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地位。
他们的数量相对较少。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宦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开始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唐代宦官有时对皇权形成威胁,甚至出现过一些宦官发动政变的事件。
3.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宦官制度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宦官的数量相对较少,对朝政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宦官干政的情况。
4. 清代:-在清代,宦官制度逐渐式微,清朝皇帝更加重视文官的地位,对宦官的限制增多。
最终,清代中后期,宦官基本上没有了对政治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波动和变迁,时而对朝政产生深刻的影响,时而受到限制和整顿。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宦官的存在既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政治运作的一种特殊体制。
⒉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宦官时代

⒉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宦官时代宦官制度是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物。
在古代,不仅中国有这个制度,外国也有。
中国古代“宦祸”达到顶峰的,是东汉后期、唐朝后期和明朝中后期。
这可以叫做古代史上的三次宦官时代。
(一)东汉的宦官之祸东汉是刘秀(光武帝)所建的皇朝。
从公元25年开始,到220年汉献帝被废为止,共延续195年。
但这个皇朝的皇帝,从第四代刘肇[zhào]起,都是短命而亡,新上台的都是“幼主”,于是政权主要控制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手中。
这两大集团各谋私利,互相斗争,政治日益黑暗;到后期,发展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政治更加腐败。
从公元92年到159年,外戚和宦官共发生四次大的斗争,都以外戚失败,宦官胜利而告终。
宦官集团逐步加强,并独揽大权。
1、宦官郑众捕杀窦氏公元88年,东汉第三代皇帝刘炟[dá](汉章帝)死,由十岁的儿子刘肇(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
当时寡妇孤儿掌大权是有困难的,于是窦太后以哥哥窦宪为侍中,出入宫廷,执掌朝政。
后又任车骑将军、大将军。
窦宪虽有军功,但他任人唯亲,其亲属、亲戚都无功受禄,靠裙带关系担任显要官职。
窦氏权倾京师,为非作歹。
监察部门不敢揭发。
窦氏集团还阴谋杀害刘肇。
刘肇得知,惶恐不安。
公元92年,十四岁的刘肇与中常侍(宦官)郑众密谋,捕杀了窦氏同党,窦宪自杀,窦太后被迫交出政权。
这是宦官对外戚的第一次打击。
郑众因功封侯,宦官的政治势力大大加强。
此后,宦官员额增多,担任“中常侍”的就有十人。
中常侍是皇帝的主要侍从,掌管传达诏令和文书等,权力极大。
2、宦官李润、江京诛戮邓氏汉和帝刘肇的皇后邓绥,比较有政治才能。
公元105年刘肇死时只有二十七岁,邓绥二十五岁。
她立出生仅一百天的皇子为帝,即殇帝。
殇帝在位一年就死了,邓太后又立刘肇之侄刘祜为帝,即安帝。
当时安帝十三岁,由邓太后临朝。
其兄车骑将军邓骘掌权。
邓氏能严肃吏治,约束外戚,同时却重用宦官,使之权力加强。
安帝是先帝刘肇的侄子,自认为名义不正,加之邓太后迟迟不给他交权,因而心中不安。
《中 国古政制形成与发展》宦官专权政 治毒瘤

《中国古政制形成与发展》宦官专权政治毒瘤《中国古政制形成与发展:宦官专权政治毒瘤》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宦官专权是一颗危害极大的政治毒瘤。
宦官,这一特殊的群体,本应在宫廷中从事卑微的服务工作,却在某些时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宦官专权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滋生的土壤。
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往往会利用宦官来制衡外廷的大臣。
宦官作为君主的亲近侍从,更容易获得君主的信任,从而被赋予一定的权力。
其次,宫廷内部的复杂斗争也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
后宫嫔妃之间的争宠、皇子之间的夺嫡,都使得各方势力试图拉拢宦官为自己所用,宦官借此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再者,一些朝代的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导致政治秩序混乱,这也给了宦官可乘之机。
宦官专权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他们扰乱朝纲,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使得朝廷的政治生态恶化。
许多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员受到打压和迫害,而那些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则得以高升。
这严重破坏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作,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经济方面,宦官专权往往伴随着贪污腐败和横征暴敛。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
同时,他们还干预国家的财政政策,破坏经济秩序,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在军事上,宦官的专权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他们不懂军事却插手军队事务,导致将领任免不当,军事战略失误。
这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削弱,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难以抵御,从而危及国家安全。
历史上,有许多宦官专权的典型案例。
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十常侍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更是达到了顶峰,他们掌握了神策军等禁军的控制权,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使得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动摇。
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也是权倾朝野,结党营私,给明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明朝宦官权力的崛起与衰落

明朝宦官权力的崛起与衰落明朝时期,宦官曾经是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在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宦官的权力逐渐衰落,最终彻底消失。
明朝宦官的崛起主要源于朱元璋时期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国家内外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能够提供稳定和可靠的辅佐。
朱元璋为了增强自己的统治力,对宦官的利用保持高度警惕。
他设置三司使作为对宦官权力的监督,并且对他们的数量进行了限制。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宦官在明朝政治中逐步强大起来。
随着朱元璋逝世,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
他一开始并不信任宦官,甚至对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察觉到宦官的实际作用,逐渐改变了态度。
成祖下诏,将自己的亲信宦官任命为内阁大学士,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使其成为直接参与政务的关键人物。
在明成祖后期,宦官的权力达到顶峰。
在明宣宗时期,宦官凌献宝更是掌握着实际上的皇权。
他侵吞财物、任人唯亲,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稳定。
明英宗即位后,虽然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但由于宦官势力庞大,他的努力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直到明宪宗即位,宦官权力才得到有效遏制。
明宪宗即位后,首先采取手段限制宦官的权力。
他清理宦官,减少了宦官的数量,并改革宫廷制度。
此外,他还增强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鼓励文臣履行职责。
这些措施无疑削弱了宦官的权势,明朝政治逐渐趋于稳定。
在明朝后期,宦官的权力进一步衰落。
明神宗即位后,进一步收缩宦官的权限,减少其对政治的影响。
到了崇祯末年,宦官的地位已经几乎被削弱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在这个时期,朝廷内部势力混乱,宦官时常遭受民众的抨击和指责。
明朝宦官权力的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明朝官员逐渐觉醒,开始反对宦官的专权。
他们意识到宦官对于朝政的干预日益恶化,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和地位。
其次,民间对宦官的不满逐渐升级。
民众普遍认为宦官贪婪,残暴,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伤害,民间对于他们的抵制日益加剧。
宦官制度的始末

宦官制度的始末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人、阉宦、阉者、中宫、内宫、内臣、内侍、内监等。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宦官,到战国时赵国就设有宦者令;秦汉宦官属少府,用阉人(阉割睾丸的男子)充任。
起初“去势(阉割生殖器)”是作为一种刑法来治裁有罪人员的,后来这些没有了生殖器的人走进了宫廷,专门负责侍奉宫中的皇帝、皇后及嫔妃们。
西周时期,宫中侍奉皇室的人不全是阉人,像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私通而生了两个儿子的缪毒就是一个正常的人。
这些男子在宫中不守“规矩”的不仅仅是缪毒,像汉朝的李延年,相貌俊美,不仅在后官染指皇帝的嫔妃,还兼职男宠。
到汉光武帝时,为了不让后宫再生淫乱之事,以维护皇室的威严,下旨令为皇室服务的所有男性全部“去势”。
此法自这时起,便被历代君主延用至清朝。
这些“去势”的男人明朝以前被称为宦官,自明代以后便以太监的称谓正式出现在史书上了。
1.太监,一群畸形人一个堂堂的男人被割去了生殖器,剥夺了生儿育女的权力,这在重视子嗣延续、家族血脉承传的封建时代是迫不得已的。
而太监们多是苦寒人家的子弟,因家贫无以生计方入宫当太监的。
身为太监需承受生理上的极大痛楚,饱尝世人的不齿及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除少数专权者外,绝大多数的太监的境遇都是悲惨的。
他们在宫里时要尽心侍奉,侍年老力衰后,只能流浪街头,孤独地死去。
太监是封建君主制度的最大受害者,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
“去势”的太监,失去了生殖能力,再也不是男性,但也未变成妇性,实是不男不女的阴阳人。
其容貌难看,声音沙哑如泣如诉,媚不可睹,未老先衰,正如清初思想家唐甄所描述的:“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以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似人情。
”历代宫中都豢养了一大群这种不男不女的人,明代是豢养太监最多的时期,多达10万;清初虽锐减,也不下数千人,光绪帝革除弊制时亦有两千多人。
然而正是这一大群变态的畸人,有辱禁官的尊严,与宫中佳丽或难耐寂寞的失宠者偷情,甚或与宫女结成伉俪,称为“对食”、“菜户”。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沿袭变迁与古今社会现实_现实生活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沿袭变迁与古今社会现实_现实生活中国的宦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史上伴随世袭皇权而存在的特殊历史现象。
其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并伴随了整个古代社会。
从其逐渐形成、发展、衰落直至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无时无刻不在与中国特有的社会现实与伦理思想相互影响,而这样的影响,也恰好促成了宦官干政的越演越烈,最终成为了政治社会里不容忽视的重大反向力量。
对宦官这个特殊的群体,自然也有了独有的评价阉宦之如毒药猛兽,数千年来,人尽知之。
历史上对于宦官的记载,形成了对宦官阶层的极度鄙夷和严厉斥责的主流社会舆论传统。
首先,刑余之身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悖;其次,在常人眼中,阉人的道德修养之缺及心理缺陷与其身体缺陷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最后,这个心理和身体残缺不全的群体,被公认为古代社会的政治毒瘤。
不难看出,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儒家道德必然是评价政治人物的主要标准。
宦官群体以不全之体参与到政治中来,必将又会以不正之心回到政治中去。
这是一般史学家的观点,也代表了普遍意义上民众的观点。
那么,这样的思想反映的到底是我们当代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考方式印记,亦或是有其他我们未知的原因呢?学术界在为追求一个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共鸣的同时,会不会存在每个时代人们的思考模式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呢?对此,我们唯有更多更新的思考,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去了解先古人们留给我们的智慧与问题。
想要了解宦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与冲击,就必然先要回到宦官所处的时代,若能在思考研究时在脑海中模拟出宦官生活的真正场景,古代与现代思想相结合来对比思考,从各个角度看古代宦官制度,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揣摩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
一、中国宦官制度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社会里的重男轻女首先提出这样一个论题:中国古代的宦官制度中所体现的宦官阴柔卑顺的一面,除了明显与古代社会的君臣尊卑关系有紧密联系外,与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的男女有别也是相联系的,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体制严格的男尊女卑制度。
唐朝的宦官与宦官之祸

唐朝的宦官与宦官之祸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然而,与其它王朝一样,唐朝也曾经面临宦官之祸。
宦官在唐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经常陷入权力争斗与政治腐败的漩涡。
本文将从唐朝宦官的起源、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来论述唐朝宦官与宦官之祸。
一、唐朝宦官的起源唐朝宦官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而在唐朝时,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和政治权力集中,宦官成为了唐朝官员中的一部分。
初期的唐朝,宦官只扮演着皇室礼仪、宫殿管理等次要职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宦官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担任要职,干预朝政,成为了唐朝权力中心的关键角色。
二、唐朝宦官的地位和影响力唐朝宦官逐渐成为了唐王朝中的权臣,掌控了朝廷的实际权力。
他们通过掌握皇帝的耳目,成为了皇帝的亲信,能够直接影响和干预政治决策。
此外,唐朝宦官还积极参与政治斗争,通过勾结朝臣、控制皇帝,达到自己的私利。
唐朝宦官们还能够滥用职权,弄权妄为。
他们将公共权力转化为私利,利用职位之便敛财。
一些宦官无视法律法规,盗贼成性,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宦官之祸唐朝宦官的权势过于膨胀,日益妄为,最终导致了宦官之祸。
唐玄宗的养虎遗患,使得唐朝宦官权势日益膨胀。
安史之乱爆发后,宦官们趁机借势横行霸道,控制了朝政,天子不得不树立起了反宦官的意识,并连续进行了多次的削权行动。
宦官之祸不仅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动荡和危机,也对唐朝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宦官的贪婪和腐败,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和财富的不均分配。
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了社会矛盾和民众不满情绪的高涨,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四、对宦官问题的反思唐朝宦官之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宦官问题不仅是一种制度性的弊端,也是一种道德败坏和社会风气糟糕的体现。
唐朝宦官之祸的根源在于君主集权、制度缺陷以及社会的腐败。
历史的反思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警惕官员腐败、权力滥用的问题。
特权阶层的出现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严厉打击腐败行为,维护公平正义。
中国宦官制度史

中国宦官制度史
中国的宦官制度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政治制度,自春秋战国以来,它一直存在。
它曾经成功地支撑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让中国人民得以享受持久的繁荣和和平。
宦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以及政治中由一人统治一方面。
在这种制度中,宦官被认为是包括公务员、文化官员和礼仪官员等层级的社会贵族,是统治者控制国家的有力支撑。
它还为政府机构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框架,定义了官员的权力和职责,并定义了一套认可的行政责任。
它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结构,使无需大规模的装备和部门,以完成国家的统治。
在宦官制度的鼎盛时期,宦官拥有丰富的权力,他们扮演着政府的顾问、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他们可以任命和解散官员,以及督促和检讨行政机构的运作。
宦官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影响到制定法律的过程,宦官们可以凭借其影响力来抵制或支持政府计划。
不过,宦官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
如果宦官滥用职权或腐败,将会对政府机构的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社会和政治的动荡。
此外,宦官的权力过多也会导致政府的极权,使百姓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
直至清朝,宦官制度仍然是中国政治的核心,但清朝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宦官制度也渐渐式微。
清朝政府努力改革宦官制度,调整它的权力结构,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至今,宦官制度仍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被许多历史学者、政治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研究着。
宦官制度既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又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它仍然将在更深入的研究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基本介绍和重要性的说明。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写作方式:中国古代宦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员组织形式,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演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宦官制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古人常将宦官制度的开始与战国时期的宫廷制度发展相联系。
起初,宦官主要是负责宫廷的事务管理,如宫殿内部的维护、供给、清扫和宴会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宦官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并开始在政治决策方面发挥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宦官在政治和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他们作为皇帝的亲信和助手,经常接触到政治机密,并在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他们没有家族势力和政治派系的束缚,因此往往能够独立思考和提供中立的建议。
同时,作为皇帝的亲信,他们也具备很大的权力,并能够影响朝政的走向。
在宫廷内部,宦官还负责管理宫女、监督后宫的纪律,甚至可能干涉后妃的选取和解除。
宦官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宦官作为皇帝的亲信,他们的权力相对独立,有时甚至能够左右朝政的变动。
这种独立权力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封建王权的过度集中。
另一方面,宦官的权力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滥用权力进行贪污、貌美之人更易得宠、篡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后来宦官制度逐渐被削弱和消除的原因之一。
今天看来,虽然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已经逐渐消失,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宦官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演变过程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需求,也带来了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对于今天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者来说,我们可以借鉴宦官制度的经验教训,更好地运用权力、规范管理,以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概述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介绍该制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形成及覆灭

宦官,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秦一统以来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宦官这一群体始终存在,并且始终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历朝历代,尤以汉(东汉)、唐、明为甚,如果说汉、明的宦官是飞扬跋扈,那么唐朝的宦官可以说无敌于天下!大抵上,人们对宦官的印象总是坏的:娘炮、阴险、小人、甚至是变态。
比如:赵高,王振之流。
不过,宦官中也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佼佼者: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七下西洋的郑和等等。
汉、明的宦官为了权、利、名可以不择手段,却始终有一个不逾越的红线,而唐朝的宦官一度嚣张到换代的地步!不知道太宗皇帝知道自己的后世如此窝囊,会不会从昭陵里跳出来大骂不肖子孙!宦官因为独特的生理特点,在很多关键时刻总是会受到皇帝的青睐和信任:因为大臣可以造反自己做皇帝,而宦官只能依赖于皇权,相比之下宦官的威胁就小很多。
唐朝宦官的崛起唐朝宦官的崛起恐怕还要从安史之乱说起,说到安史之乱就不得不说那位“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皇帝了,玄宗统治后期完全没有了“初年不是不聪明,勤政开元致太平”的优良作风。
玄宗后期宦官专权就已初见端倪。
司马光《资治通鉴》:明皇始隳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宦官之祸始于明皇。
《旧唐书》“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由此可见,至少在玄宗时候宦官高力士就已经参与朝政了,全国各地来的奏折,都是高力士先看,然后再呈给皇帝,遇到不太大的事儿,就交给高力士决断。
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之流就是在此时逐渐窃据将相、节度使的高位。
那么这时候的玄宗干嘛去了?当然是去恩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了!此时(玄宗朝)的宦官还只是参与朝政,宦官势力的正式崛起则是借助安史之乱这颗引线。
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引发了皇帝对宿将、权臣的仇恨和猜忌以及防备。
历史上凡新皇继位就要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
唐肃宗也不例外,自马嵬驿与玄宗分道扬镳以后,只有少数宦官跟随,异常凄惨,举目四望,没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龙威,只剩下“天涯何处是我家”的凄凉。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 四、职掌
历代宦官的基本职掌,主要是侍奉君主及其家族,承担 内廷有关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方面的使令杂役。但是, 各个朝代的宦官实际职掌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宦官的权 势主要来自于专制君主的宠信倚任,即使是专在内廷任职 的宦官,也同样能够通过种种方式干预政事。
五、著名宦官
四大正面宦官:
司马迁
蔡伦
东汉张让
• • •
二、来源
以隋唐为界限,前期主要来源于宫刑罪犯和宫 刑战俘,后期主要来源于自宫即民间私行阉割者。 大致有如下几种:施刑、抢掠、进献、招募、 投充等
三、身份性质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一般同时具有君主家奴与国家官员的 双重身份。需要说明的是,宦官身份性质的特殊性——即使 是已经取得了官员地位的上层宦官,仍然没能摆脱君主家奴 的身份,这一点使得宦官有别于一般的普通官员;然而,即 使是处在被奴役地位的下层宦官,有朝一日也有可能立即取 得官员的身份,这一点又使得宦官有别于一般的普通奴隶。
在宦官制度的政治地位方面,具有正统性的特征
在宦官制度的生存状态方面,具有延续性的特征 在宦官制度的内部构成方面,具有早起称谓,奴隶制时代。寺人是根据其内廷侍奉的执掌而 来, “寺”通“侍”字。 宦官:宦者,养也,养阉人使其看宫人,此是小臣。—文选· 范晔《宦 者传论》 腐人:又作腐夫,由腐性而得名。 中官:又作中人、中使,中涓、内臣、内侍。宦官在宫中内廷服侍, 相对于外朝外廷而言。 貂铛:汉代宦官佩戴的两种冠饰。 太监:太监原指上层宦官,清代则作为全体宦官的通称。 其他如 妇寺、阉竖、公公、私白。净身、黄门、司宫等
• 宦官制度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一,宦官制度的存在,对于专制君权的实施和运行有着重要的影 响和作用。在专制君主与官僚机构之间加了一道屏障,起到 了隔绝君臣的作用。 第二,实行宦官制度,导致了宦官集团的出现,从而打破了权利机 构的既定平衡,大大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第三,实行宦官制度,往往造成宦官预政专权的局面,而宦官专权 则又往往导致朝政更趋腐败黑暗。
明朝宦官制度

宦官在明成祖争权的时 候立下赫赫战功,例如:狗儿、 郑和。 策略:“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 多所委任”。 宦官活动: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宦官有了出使得权力。 太监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有 了分镇的权力。 为了密切监视朝中大臣以及全国 百姓的动向,又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建立特务机构东厂。
宣宗设立内书堂,是在宣德元年 (1426年),目的是提高宦官的 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 笔太监时,能够遵照阁中票拟字 样用朱笔批文,以减轻宣宗本人 每日批阅大量奏文的政务负担。 宣宗是为个人懒惰而许宦官读书 识字的,无非是想宦官成为皇帝 的好用把手,而他没有预料到正 是他开的明代宦官读书之先河, 为日后宦官在荒主执政时干预政 治作了重要铺垫。
宦官制度的萌芽和形成阶段夏商周及春秋整个奴隶制时代宦官制度的发展和成熟阶段战国秦汉时代宦官制度的衰落和中兴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中经隋唐迄宋辽金元宦官制度的鼎盛和灭亡阶段明清太祖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属于 后来居上者。 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 又身处深宫大内,更容易获得皇 帝的信任。因为东厂除侦察官民 外,连锦衣卫也在其范围之内。 加之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 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 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 ,谓为“监军”;或去征收税赋 ,谓为“税监”;还有提督京营 ,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 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所以,厂卫的关系,逐渐由平 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危害作者:蒙一星,高阳兰州一中 2014届高二(14)班关键字:宦官制度,发展,危害,心理摘要:宦官是指古代宫廷中事奉君主及其家族的人群,一般由被宫刑后的男性充任。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是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成分。
本文将从客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做简单介绍并对其加以评析。
一.宦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概要1.名词辨析“太监”一词明清以后才出现的,从前人们可不这样称呼这些人,早在明清以前,这些人被称为“阉人”,也有叫“中官”等的,当然叫得最多的,还是“宦官”。
那么什么是“宦官”呢?“宦”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宦”就是“养”的意思。
宦者养也,古人云“养阉人而守宫使”,这意思就非常明确了,养个阉人,守在宫里使唤。
而且这行业还不分国籍,不光咱中国有,外国的宫殿里也有。
据说“太监”这个词在英文里的发音就源自希腊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守护床铺的人。
根据《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
但实际上这不完全正确的,太监本为明清时期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的掌印太监才能享有的尊称。
宦官、太监尽管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中的特有人员,而且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
宦官在西方传说中最早是古代亚述国王的美丽王妃所创。
而在中国,“宦官”之称却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以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东汉以前,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
据《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可见,“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才有的事情。
这时阉人才能与宦官等同起来。
宦官多是幼年入宫(大多17岁以前,各朝代有所不同),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
由于其无后,被准许收领养子,更有甚者可以娶妻。
到了明朝,太监和宦官有了较固定的关系。
充当太监必是宦官,明代宦官并不都是太监。
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即明清时期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的掌印太监)。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朝开始的。
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称为太监。
清代太监至暮年是可以还乡养老的。
2.制度发展沿革宦官大约从殷代就已诞生,甲骨文中有特殊字可证。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
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
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
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
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我国历代宦官的人数以明朝为最,号称l0万。
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将明崇祯末年的9万多太监,削减为9000人。
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清朝太监的等级极其严格,清朝宫廷内设有管理太监的机构称“敬事房”,又谓“宫殿监办事处”。
二.典例分析1.杨思勖杨思勖,唐玄宗时期宦官。
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
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
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
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
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上台,其间曾发生太子率领禁军逼宫的政变。
叛军势大,宫廷方面却没有将领敢挑大梁,中宗都吓得开始哭鼻子了,杨思勖见状为主分忧,请缨上阵。
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杨思勖在战场上一刀将叛军先锋砍死,严重打击了敌方的士气,最终造成叛军自行溃散,杨公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华丽的初阵。
杨思勖虽身为宦官,却忠君爱主,并且战绩赫赫,立功也后并不居功自傲。
不足的是他身上摆脱不掉宦官阴狠残忍的性格,但也可算一代良宦了。
2.童贯童贯,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是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具体情况是这样:徽宗曾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负责主持与西夏的战事。
他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
徽宗遂罢六路大军,“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宦官执掌军权在历史上倒不是只这一人,然而此人身负两种评价,功过难说。
童贯创造了最多的宦官之最,若骂名不计,可以说还是非常有魄力的。
3.魏忠贤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
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东林党事件具体是这样的: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
1624年,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史称“六君子之狱”,大肆搜捕东林党人。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而负责防守边疆的孙承宗、袁可立等正直大臣也因为接近东林相继遭罢官。
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时东林“纍纍相接,骈首就诛”。
魏忠贤作为一名有野心的宦官,干过不少伤天害理的事,制度的弊病、统治者的无能都是助长其“威风”的势力。
站在权力的顶峰,未知他作何感想。
三.关于危害和宦官变态心理1.宦官制度的危害宦官制度究竟何以在中华大地上横行千年之久?究其原因,还与封建的社会制度有关。
自封建社会以来,宦官中野心勃勃者不少。
有如赵高者拭幼主扶傀儡夺权不成,有如郑众者开宦官参政用权先河;有如十常侍的教唆皇帝为祸百姓,亦有如杨复恭者干脆拿皇帝开刀;有如汪直者制造冤狱,更甚有如魏忠贤者架高自己直逼“万岁”。
这些宦官来自各朝各代,他们狡诈奸猾,他们冷血无情,他们的一生仿佛只为给人带来灾难。
宦官们大多一生低头做人,命大都不长,做人的权利被无情的封建社会剥夺了。
如上所述的“佼佼者”就注定要为这样的身份付出千古的骂名,在常人眼中,宦官本就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代名词,他们说话不像人,行事不像人,从里到外都不像人。
这些宦官像我们的历史的芒刺,也像历史的照妖镜,往好听的说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说难听些就是找出了我们的社会和制度的不完整。
制度是死的,所以它的选择只能是旁观。
关于制度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封建社会重礼教等级,所以社会给宦官制度的是肯定,而给宦官的却是否定。
宦官乱政是皇帝无能,是制度的不合理,也是社会的不公。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完全没有否定、避讳、反感的理由和必要。
宦官制度是泯灭人性的制度,它为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创伤,遗留下来的是抹不去的“宦官情结”。
梁卫星老师《太监拉着的历史》一文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问题:“有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人以为是道家文化,有人以为是儒释道互补,还有人以为是儒释道杂以墨法……不管是哪一种,都只能是太监文化。
儒家文化的终极旨归是王权,墨家法家也是以王权为其哲学的中心。
道家好像很超脱,其实只不过是反向性的以王权为旨归。
正是认同了王权的至高无上,老庄才千方百计告诉人们如何全身远祸。
以王权为旨归的各类知识者都不过是太监而已,他们没有超理追求之生命激情,没有彼岸渴求之勇气,没有为真理一往无前之气概。
所有聪慧的头脑都在王权面前弯下了膝盖。
他们是太监文化的创造者与维持者,也是太监文化的教化对象。
”2.对宦官变态心理的看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舐犊之情、亲情、爱情是人生感情经历的三部曲,人的一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其心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而宦官们呢,无父母,无妻子,性格扭曲便会成为常态。
在我看来,宦官这一特殊职业有其所幸亦有其不幸。
其幸者,在于他们在古中国封建王朝中占有不容小觑的地位,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得到相当大的权力与相当高的地位,赵高之流即是如此。
然而宦官付出的代价当属今人难以想象之深痛,这不仅是对他们身体的迫害,也是对他们的人格完整性以及心理健康程度的戕害,盛传清末皇帝皆无所出就都是太监的功劳(野史,可信度不高,但是有一定合理性)。
因为不完整,所以自卑;因为在没有形成一定主见的情况下被父母送去换钱用,而心生怨恨;因为遭受社会的唾弃,就越发地想往上爬,甚至不计代价;由于缺乏关爱和自信,他们变得乖戾冷酷;他们出身寒苦、得不到更好的教育(部分朝代有对宦官进行“入宫前教育”的要求),所以自私自利、贪得无厌。
现代社会,人们早已对宦官形成了固定的认识,却很少有人愿意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平反,许多人忘了,宦官原本同我们一样,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人。
参考资料:1.《中国社会史系列丛书—宦官的历史》(欧阳森,谢茂发,李新伟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中国古代的宦官之祸》(张式苓编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3.《无根之人—宦官变态心理揭秘》(白晓娟,王沛著;湖南教育出版社)4.《太监拉着的历史》(梁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