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思想,对中国革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那么该怎样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背景

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其直接结果都是“失败”,起义原计划是攻打湖南的省会长沙,但由于在大城市,国民党守备也十分强大,结果我们的进军不断失败,且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按照中央的指示强攻大城市,还是另寻出路?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将各路部队集结在文家市。9月19号夜,毛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的情势,认为起义失败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这些起义的失败说明,在中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他认为起义军的重心应从城市转

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经过一整夜的争论,绝大多数人同意了毛的主张。20号部队向井冈山进发,经过坚苦的转战,部队到达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半年的发展,井冈山得到壮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武昌起义中转战的朱德、陈毅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形成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万余人,并任命了领导人。更加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根据地,正式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也提出并根据实践不断完善。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的原因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允许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同时,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样就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四、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既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去全国胜利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首先必须在农村立稳脚跟, 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

进行土地革命, 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 实现工农武装割据。没有工农武装割据, 或者这种割据局面不巩固, 革命就不能相应地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就不可能实现。有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人们就能逐步认识到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重大意义, 把武装割据与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一步,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道路, 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二,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但是, 不同国家, 由于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 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不同的。在俄国,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 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然后向农村进军, 夺取全国胜利。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国际条件来看, 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 削弱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力量; 从国内条件来看,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平衡, 城乡严重对立, 军阀不断混战。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它一方面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可能性,即革命有可能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在当时的中国, 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斗争和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简单地套用列宁的原理, 而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及中国革命的特点结合,提出了 农武装割据 所想。 农武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蕴含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对人民内部民主方面和反动派专政方面,两者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革命政权,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工农民主专政, 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 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