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合集下载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第一章:工农武装割据的背景1.1 国内外形势描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世界各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形势。

分析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以及革命势力面临的困境。

1.2 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介绍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阐述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回顾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的历史事件。

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艰辛过程,以及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

2.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描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红色政权的发展与巩固3.1 红色政权的扩散与影响介绍红色政权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发展情况。

分析红色政权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影响。

3.2 红色政权的巩固与建设阐述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政权区域内进行的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等政策。

描述红色政权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国共合作与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4.1 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回顾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分析国共合作对工农武装割据发展的推动作用。

4.2 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与困境描述工农武装割据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发展状况。

分析国共合作破裂后,工农武装割据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第五章: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意义5.1 工农武装割据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强调工农武装割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5.2 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影响分析工农武装割据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影响。

探讨工农武装割据在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与弘扬。

第六章:工农武装割据的战术与战略6.1 工农武装割据的战术特点分析工农武装割据在战术上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游击战、麻雀战等。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历史意义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历史意义
20 0 9年第 1 期 1
20 0 9年 1 1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CONOMI C AND OCI S AL DEVELOPMENT
VOL. No 1 7. . 1 N0V. 0 9 20
成 论 “ 农 武 装 割 据 思 想 的形 及 历 史 意 义 工 ’ ’
[ 关键词 ] “ 工农 武装割据 ” 思想 ; 形成 ; 意义 [ 作者简 介 ]魏翠 华 , 青岛大 学思想政 治理论教 学部 20 08级硕 士研 究生 , 东 青 岛 267 山 60 1 [ 中图分类号 】A 8 [ 献标识 码 ]A 文 [ 文章编号 ] 17 62—22 (09 l 一 17— 3 7 8 20 ) l 0 5 0
复杂的环境中。一方 面, 中国革命 的性质没有改
变 , 国革 命 形 势 处 于 低 潮—— 城 市 起 义 屡 遭 失 全
形势的估计比较乐观 , 赞成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的 方针 和“ 农 暴 动 夺 取 政 权 ” 工 的政 策 。此外 , 毛泽
东有许多 独到 的见解 。第 一 , 主张抛弃 国 民党 的 他
其教训证 明 : 敌 强我 弱 的形 势 下 , 在 弱小 的革 命 力
结合 , 步形成 的思想理论 。这一 符合 中国国情 和 逐 中国革命发 展规律 的理 论源 于 中国革命 的实践 , 反
过来又 指导了中 国革命 的实践 。
量企 图首先夺 取 中心城市 , 以迅速取 得革命胜利 的
“ 八七 ” 会议 前 后 , 毛泽 东 的思想 及 主张 既有
12 97年春夏 之 交 , 中国 革命 形 势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 团相继叛变革命 , 轰

工农武装割据知识点总结

工农武装割据知识点总结

工农武装割据知识点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革命运动中,工人、农民以及其他被压迫阶层组成的武装力量,在一定地区内建立起政权,与现存政府形成对抗关系,对当地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不仅仅是一种暴力行动,更意味着被压迫阶层在争取权利和利益方面的一种有组织的行动。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武装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是武装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需依赖武装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并以武装力量维护原已夺取的政权。

2. 地方性质:工农武装割据常常局限于特定地区内,形成局部的政治权力。

3. 平民武装: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力量来自工人、农民等被压迫阶层,通常采取平民武装组织。

4. 对抗现存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在政治上与原有统治者形成对抗关系,其主要任务是推翻原有政府,建立自己的政权。

5. 联合斗争:工农武装割据常需与其他革命势力相互配合,进行联合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背景:工农武装割据的出现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都有过被压迫阶层组织武装割据的案例。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历史背景:1. 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在中国社会是重要的阶层,而农民长期以来受到地主的压迫。

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各地农民纷纷组织武装起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

2. 俄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工人和农民就经常组织起义和暴动,形成了若干武装割据。

3. 西班牙内战的历史背景: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许多工人、农民和其他受压迫阶层组织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工农武装割据。

4. 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的历史背景: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建立了许多农村武装割据。

三、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式: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形式:1. 农村武装割据:农村武装割据是最常见的形式。

很多国家的农民在遭受压迫后,常常组织武装割据,通过游击战等方式对抗地主或者政府的军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咱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篇章。

那么,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个伟大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咱们得明确一点,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就是:农民、工人和革命军队联合起来,打倒地主阶级和反动派,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这个政权是属于人民的,是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

这个新的政权将会实行土地改革、劳动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那么,这个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其实,这个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早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应该是从农村开始的,因为农村是革命的根据地。

在农村,咱们可以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革命军队,然后逐步向城市进军,最终推翻反动派的统治。

这个战略思想后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咱们的红军不断地壮大,不断地积累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装割据的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土地改革、劳动改革等一系列的内容。

有了这个理论体系,咱们的革命事业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在长期的斗争中,咱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些胜利不仅证明了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还为咱们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装割据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咱们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非常辉煌的一页。

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工人和革命军队联合起来,打倒地主阶级和反动派,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这个新的政权将实行土地改革、劳动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伟大的思想为咱们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项忠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年(卷),期】2022()9
【摘要】现行统编《中国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在介绍《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新增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认识不清,甚至将它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相混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对这两种“割据”缺乏准确的认识。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笔者认为,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项忠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意义。

(2)掌握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

(3)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指导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相关历史资料。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

(3)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意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指导作用。

2. 教学难点:(1)毛泽东如何从实际出发,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革命实践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兴趣。

(2)学生分享事先准备的相关历史故事或人物,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2)教师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地图学习:(1)教师展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

(2)学生通过地图,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8单元第20讲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8单元第20讲学案含解析

第2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五四运动2.导火索: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3日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4.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02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03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04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6.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0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06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7.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中共“二大”(1922年)(1)主要内容:制定了02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03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 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2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

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05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3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即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历史启示
必须从国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必须正确对待外国经验,千万不能照抄照搬; 必须提高党的领导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紧
密结合。
八一南昌起义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 局常委作出了在南 昌举行起义的决定, 随即组织了以周恩 来为首的前敌委员 会,成立了南昌起 义总指挥部。8月1 日凌晨,起义军3万 余人在周恩来、贺 龙、叶挺、刘伯承、 朱德等领导和指挥 下,发动了南昌起 义。
瞿秋白“八七”会议旧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第一,
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文盲 众多,是旧社会广大农村的共同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根据地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 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 雏形,它使陷身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曾 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 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 人民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 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
(3)革命战略中心转移到农村
共产党的任务,基本 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 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 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 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得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但是,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

没有武装斗争,或者武装不够,革命根据地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没有红军与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无法进行,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便无法完成。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贫困落后的根源,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动农民起来进行革命,推翻这个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在中国,只有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红军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根据地才能巩固和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阵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不同于旧式农民起义,红军不是“流寇”,必须有革命的立足点,农村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立足点和基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工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武装割据的方式进行抗争和革命斗争的思想和实践。

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割据的认识。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首先是对割据的认识。

割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工农武装组织起来,建立起一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对当地实行自主管理和控制。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于国家政权的薄弱和民众的不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以产生并得到实践。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认识到,割据是一种抗争和革命的手段,可以为工农群众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国家政权构成一定的威胁。

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工农武装割据往往伴随着武装斗争,工农群众组织起来,以武装手段对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武装斗争,工农群众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建立和维护割据的局面。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强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工农群众进行抗争和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上,工农群众可以实行土地改革和农民自治,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发展农村经济和文化,为革命事业提供物质和人力支持。

四、群众基础的重要性。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强调群众基础的重要性。

工农武装割据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够建立和巩固割据的局面。

因此,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注重发动和组织广大的工农群众,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抗争和革命斗争,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国际支持的重要性。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强调国际支持的重要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工农武装割据往往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

因此,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倡导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寻求国际援助,扩大国际影响力,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外部条件和保障。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复兴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道路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复兴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道路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复兴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形式和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

但根据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选择的道路和途径也不同。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权理论和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广州、海陆丰、湘东、湘南、黄安等地的工农群众在武装起义中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先后被优势的反动势力摧残了。

因此,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首先从实践上开始探索解决这个问题,他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意见,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余部部队会师,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最新精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作用

【最新精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作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作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

首先,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

进行土地革命,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其次,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成果。

最后,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

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自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在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一套完整的革命理论体系——“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革命道路。

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且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建设根据地作为我党的工作任务。

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农村根据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复兴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道路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复兴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道路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复兴xx革命的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形式和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

但根据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选择的道路和途径也不同。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权理论和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广州、海陆丰、湘东、湘南、黄安等地的工农群众在武装起义中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先后被优势的反动势力摧残了。

因此,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首先从实践上开始探索解决这个问题,他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意见,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余部部队会师,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的内容和意义

武装斗争的内容和意义

武装斗争的内容和意义关键词:武装斗争的内容和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内容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广。

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

但是,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认识不尽一致。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胜利,也有挫折。

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因而发生悲观的情绪。

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

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

《井冈山的斗争》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意义作者:越欣楠刘李园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17期摘要:《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重点强调了工农武装割据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就此对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做出坚持在湘赣边界进行武装割据的战略抉择。

文章拟从分析《井冈山的斗争》的历史背景入手,探究《井閃山的斗争》在中国革命道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井冈山的斗争》对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的斗争;中国革命道路;意义1928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这片红土地上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创性革命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我们以小见大,以分析毛泽东同志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意义,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道路低谷时期的艰难与曲折,探寻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根基。

一、毛泽东写作《井冈山的斗争》的历史背景(一)秋收起义1927年,蒋、汪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遇失败。

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并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9月9日,震惊世界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先后占领醴陵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等地。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中 国共 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

《中 国共 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和理论创新。

3、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经过和意义。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3)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1)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关系。

(2)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三、知识梳理(一)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1、 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2、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二)南昌起义1、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三)秋收起义1、时间:1927 年 9 月。

2、领导人:毛泽东。

3、经过: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四)广州起义1、时间:1927 年 12 月 11 日。

2、领导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

3、意义: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五)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建立: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武装起义2.八七会议召开: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必要性: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工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意义: 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⑵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对各革命根据地的三次 “围剿”,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⑶根据地建设:毛泽东还领导根据地的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制订了宪法大纲,定都 瑞金 ,毛泽东当选为 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朱德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4)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和实践A 思想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 土地革命 、 武装斗争 、 根据地建设 三者结合起来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军事保证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核心根本⑴土地根据地建设---战略基地----经济保证B成功实践: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个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C意义:①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②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二.红军的长征(1934-1936年)1、原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2、经过(1)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2)遵义会议(1935年1月)背景: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长征开始后,红军损失过半处于危险中。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内容摘要: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逐渐深入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并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才能与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的。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对其他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对当今时代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武装斗争,毛泽东思想一、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党成立初期,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由于党对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党经历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2、革命失败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并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等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中国政权一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思想,对中国革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那么该怎样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

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

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背景
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其直接结果都是“失败”,起义原计划是攻打湖南的省会长沙,但由于在大城市,国民党守备也十分强大,结果我们的进军不断失败,且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按照中央的指示强攻大城市,还是另寻出路?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将各路部队集结在文家市。

9月19号夜,毛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的情势,认为起义失败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这些起义的失败说明,在中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

他认为起义军的重心应从城市转
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经过一整夜的争论,绝大多数人同意了毛的主张。

20号部队向井冈山进发,经过坚苦的转战,部队到达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

经过半年的发展,井冈山得到壮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武昌起义中转战的朱德、陈毅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形成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万余人,并任命了领导人。

更加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

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根据地,正式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也提出并根据实践不断完善。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的原因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允许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

同时,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样就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

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四、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既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去全国胜利的前提和基础。

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首先必须在农村立稳脚跟, 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
进行土地革命, 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 实现工农武装割据。

没有工农武装割据, 或者这种割据局面不巩固, 革命就不能相应地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就不可能实现。

有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人们就能逐步认识到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重大意义, 把武装割据与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一步,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道路, 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二,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但是, 不同国家, 由于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 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不同的。

在俄国,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 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然后向农村进军, 夺取全国胜利。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国际条件来看, 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 削弱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力量; 从国内条件来看,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平衡, 城乡严重对立, 军阀不断混战。

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它一方面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可能性,即革命有可能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在当时的中国, 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斗争和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简单地套用列宁的原理, 而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及中国革命的特点结合,提出了 农武装割据 所想。

农武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蕴含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对人民内部民主方面和反动派专政方面,两者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革命政权,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

工农民主专政, 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 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