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2000年以来,中国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安徽)的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这篇文章将对这六个省份的产业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就制造业而言,安徽、湖北和河南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
安徽省以汽车制造、航空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为主导,逐渐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制造业集群。
湖北省以武汉为核心,重点发展汽车、机械、船舶和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武汉汽车产业园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发展出了以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为主导的制造业集群。
这些省份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早,产业链相对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就资源型产业而言,山西和陕西的煤炭和能源产业发展较为突出。
山西是中国著名的煤炭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为特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
这些资源型产业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再次,就服务业而言,湖南省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
湖南省以长沙为核心,发展出了以旅游、文化创意和互联网等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
长沙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互联网产业也迅速崛起,长沙被誉为“中部硅谷”,孵化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
湖南省的服务业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最后,就现代农业而言,河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较为突出。
河南省以粮食种植、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为基础,逐渐推广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此外,河南省还大力发展了食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部六省的产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和特点。
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安徽、湖北和河南,资源型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山西和陕西,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河南。
河南工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重点项 目( 0 A L 0 , 0 7 J 06) 亚行 技 援 项 目《 支持 河 南 经济 发展 的 财政 政 策研 究》 项 目编 号 : (
T 79 A 1 2一P C) 阶段 性 成 果 。 R 的
作 者 简 介 : 熙保 , 汉 大 学 经 济发 展 研 究 中心 主 任 、 授 、 士 生 导 师 ; 郭 武 教 博 苏甫 , 汉 大 学 经 济 发 展 研 究 中 心研 究 生 。 武
《 合竞 争 力》 综
21 0 0年 第 6期
河 南 工 业 竞 争 力的 比较 分析
。郭 熙保 苏 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察各地 区工业 发 展 的 软硬 件 环 境 , 括 制度 环 包
一
、
检 验 ( 表 1 , MO 统 计 量 在 0 7以 上 , at t 球 见 )K . B ret l
B re 球 度 捡 验 att lt
近 似 卡方 分 布
自由度 显 著 性
6 9 28 4 .3
2 8 0
度 检验 的显 著 性 接 近 0 说 明数 据 适 合 做 因 子分 析 。 ,
凝 c ㈣
i 。 l 5 础I } 5
《 综合竞 争力》
21 0 0年第 6期
二 、 南 工 业 竞 争 力 的 比较 分 析 河
( ) 一 规模 影响竞 争力 比较
我 们选 取 了各 地 区 全 部 国 有 及 规 模 以 上 非 国
将标 准 化 数 据 用 Q a ia urm x方 法 旋 转 , 果 显 示 为 t 结 表 2 提 取 对 应 特 征 根 大 于 1 两 个 公 因 子 , 别 命 , 的 分 名 为 f 和 f, 两 个公 因子 的累 积 方 差 贡献 率 接 近 1 2这 9 % , 原始 变量 有 很 强 的 解 释 力 。 0 对
中部地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工业 始终 在经 济发 展 的过程 中起 到支柱 性作 用 。
单位 : %
2 0 0 9 1 3 - 3 8 2 0 1 0 1 3 . 1 l 2 0 1 1 1 2 . 3 4
表 1 中部地 区产 业 结构变 化情 况
年 份 第 一 产 业 2 0 0 2 1 4 . 2 O 2 0 0 3 1 4 . 7 0 2 0 o 4 1 7 . 8 3 2 0 0 5 1 6 . 6 7 2 o o 6 1 5 - 3 0 2 0 0 7 1 4 . 6 0 2 0 0 8 1 4 . 6 2
作 为 国民经 济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是 区域竞 争力 的基 础和核 心 。 很 大程度决 定 了区域 的发展潜 力 。中部地 区作 为我 国重要 的经 济发 展 区域之 一 ,其工 业发 展
一
中期 阶段 , 工业竞争能力不强 、 工 业 化 水 平 不 高 是 中部地 区 的普遍特 征 。
动信 息 化 和工 业 化 深度 融 合 、 工 业化 和 城 镇化 良性
互动、 城镇 化 和农 业 现 代化 相 互 协调 , 促 进 工 业化 、
信息 化 、 城镇化 、 农 业 现代 化 同 步发 展 。 ” 这一 战略 方针 明晰 地反 映 了 工业 对 经济 发 展 的重 要 作用 。 其
( 一) 工业产 业所 占经 济 总量的 比重逐 年上 展 整 体 呈现 出工 业化 的
典 型特 征 , 表 1 列 示 了近十 年来 中部地 区产业 结 构
直受 到党 和 国家 的高度 重视 ,也 是 国家经 济 战略
中 的主要 内容 。因此 , 研究 中部 六 省工业 发 展 问题 , 寻找未来 中部 地 区工业 发展路 径 , 显 得十分 重要 。
华北地区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产 业 竞 争 力 的 1 指 标 的 原 始 数 据 0项
( ) MO 和 B ret 验 。借 助统 计 软 件 S S I. 数 2K at t检 l P S6 0对 据进行 K MO 和 Brets检验 K att’ l MO 抽 样 适 度测 定 值 统 计
量 为 06 8 大 于 05 B r et 度 检 验 统 计 量 为 3 58 8 且 . . 2 . , at t 球 l 4 .1 ,
一
的 能 力 , 用 工 业 废 水 排 放 达 标 率 ( ) 工 业 废 物 利 用 率 运 % 和
( ) 个 指 标 进 行 评 价 % 两
三、 华北地 区工业产 业竞争 力水 平综合评
价
1 合 评 价方 法 与模 型 的确 定 这 里 采用 因子 分 析 法 对 . 综 华 北 地 区 的工 业 产 业 竞争 力进 行 综 合 评 价 因 子分 析 的数 学
差 贡 献 率 . 根 据 特 征 值 大 于 l 定 主 因 子 的原 则 , 现 有 再 确 发
4个 主 因子 从 旋 转 后 的 主 因子 负 荷 矩 阵 分 析 出 , 一 个 主 第
因 子 F。 1
现 实竞 争 力 : 业 现 实 竞 争 力 表 现 的是 工 业 产 业 在 当前 工
运 营 指 南
■ 詈_蕾 ■
华北地 区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李 晶 王 婧
业 产 业 是 国 民经 济 的 支 柱 产 业 .是 衡 量 一 力 反 映 了地 区 工 业 壮 大 和 发 展 的潜 力 . 此选 用 工 业 总 产 值 对 的增 长 率 ( 指 标 ; 术 创 新 竞 争 力 包 括 R %1 技 &D项 目人 员 占从 业 人 员 数 比例 ( )R D 经 费 占销 售 收 入 比重 ( ) % 、& % 和有 效 专 利 数 ( )可 持 续 发 展 率 则 体 现 该 地 区 的 工业 产 业 长 远 发 展 个 ;
驻马店市与周口、信阳、商丘市三市区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具有现实和潜在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驻马店市与周口、信阳、商丘市,同属河南省地处黄淮经济区的农业大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本专题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丰富翔实的统计资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通过对这黄淮经济区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理清提升驻马店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在大区域中与同一类型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大区域中相对于其它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区域经济竞争力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自然优势力。
是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
同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地区,有自然优势的地区会在起跑线上有再次领先的机会。
2、政府能动力。
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有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能够比较强地动用区域内外资源,比较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就有可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3、产业竞争力。
区域经济要有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中,主导产业要明确,产业结构要合理,并要朝优化和高级化演进。
4、企业竞争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一个区域拥有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企业的数量,是反映区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方面。
5、人力竞争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质量比总量更重要。
要加大区域内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留住高科技人才,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以增强人力的竞争力。
6、区域经济活力。
是区域经济的市场机制力量的体现。
非国有经济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力指标,其它还有:GDP与就业总人数的比率、人均存贷款额等。
我国35个工业行业的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
际管 理发展 学院 ( I M D )的 《 世 界竞 争பைடு நூலகம் 年鉴》 从国家层 面上 衡量 各 国的科技 竞争 力 ,颇具 影 响L 2 j 。省级或区域 、城市科技竞争力 的研究文献
很 多 ,周小 柯 、赵前 等对 我 国 3 1 个 省 区 的科 技 竞 争 力进行 了评 价 C 3 - 4 ] ,邹 纲 明、郑 健 蓉 分 别 对 广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
立 与创 新优 惠 政 策 的激 励 之 下 ,我 国工 业企 业 总
而我国工业化 的过程离不开各个行业 的持续创新
活动 。本 文 运用灰 色关 联投影 模 型 ,对 我 国 3 5个 工 业行 业 的科 技 竞 争 力 进行 研 究 ,探 究 它 们 之 间
已经进入到工业化 中期的后半 阶段 ,工业和经济
论文发表量等多项指标 已进入世界排名前 1 O位 , 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总规模 已经位居世界第 2位[ 1 ] ,但是存在生产方
式粗放、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核心关键技术、 环境承载力不足等 问题 ,急需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
( 中图分类 号)F 4 0 7 . 2 1 ( 文献标识码]A
工业是国民经济 的主导产业 ,一国的经济发
展 和 社会 进 步 都 要 以工业 化 为基 础 。 目前 ,我 国
倍 ;专利 申请数 1 9 8 8 9 0 件 ,是 2 0 0 6 年的 2 . 8 8 倍。
而且 ,R & D人 员全 时 当量 、R & D经 费 总额 、科 技
比较与分 析 。
2 评价指标体 系与评价模 型的构建
2 . 1 科技 竞争 力评 价指标 体 系
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竞争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必须对区域内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和措施,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探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途径,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2.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指标;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措施。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挖掘区域内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研究步骤如下:1.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采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确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2. 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采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各产业的竞争优势;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综合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4. 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和评价;5. 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和措施研究:通过对测度结果的分析,提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行业竞争力、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途径。
四、预计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得出以下成果:1.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报告;2. 区域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3. 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和评价报告;4. 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和措施研究报告。
我国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价各国竞争力的体
系 包 括 了 8大 要
人 均消 费 支出 第三 产业 增 加值 人均 第 三产 业增 加值 第 三产 业增 长速 度
第三 产 业增 加值 比 重 第二产韭 占 GDP比重
¨ { _
0 3 92 0 7 .5 4 O 9 ,Q 9 0 4 .7 4
0 5 .7 7 - .8 00 1 0 5 49
0 1 .8 9
O 5 .2 2 0 爱强 OO3 . 6 — 3 03 9
— 0 06 4 O8 4 _ 6 — 9 05 6
-3 2 (1 7
定的竞争 力。 在经济一体化 的浪
素 : 国 家 经 济 实
力 、国际化 、政府 管理 、金融 体 系、 基础设施 、 企业管 理、 科学技术和 国 民素质 ,由 2 0 9 个 指标来反映。 随着对国际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42 0 7 —. 3 0 g 0
表 1 第 三产 业 区 域竞 争 力 分析 指 标
1经济基 础 . 2第 三产 业总量水 平 . 人均 GD ( 、人均 消费性支出 ( 2、第 二产业 占 GD P XJ x ) P比重 ( X) 第三 产业 增加值 ( 。 、人均第 三产 业增加 值 ( ) X ) X 、第三 产业 增加值 占 GD :m ( 。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 。 第 兰产业对 GD Pl h Xk X) P的贡献份额 ( , ) X ,
争 对手更多财 富的能力” ,WE F则从经济
增长的前提研究竞 争 力, 其定义竞争 力为 “ 在人均 实际 收入方面达到持续
高增长 的能 力, 就 像 以不 变价来测定 人均 GDP一样” 。 它们共 同协作的评
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数(CIP)比较论文
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数(CIP)比较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对偏远地区的科技投入相对较小,影响了该地区科技人才比重不大,无法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加强科技投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结构。
同时各地区应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国外优秀的技术创新理念,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现如今,技术密集型产品越来越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一大板块,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性产品比重趋于减小,所以只有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工业技术竞争力,才有可能推动其经济增长。
一、模型的建立工业竞争力着重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能力,它包括六个主要维度: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出口能力、工业化强度、出口质量、对国家或世界工业增加值、工业贸易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指标涵盖竞争的各个方面,因此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数选取以下四个指标构成: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人均工业品出口额、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品总出口中所占比重。
(1)人均工业增加值。
人均工业增加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排除人口因素后工业化发展状况的首要指标,反映其在工业增加值方面所拥有的能力。
如果假设所有地区的所有产品都无差异平等地进行竞争,可以清楚地反映其工业活动的竞争力,但贸易因素和自然资源环境因素也会进一步制约各地区的工业发展。
有时,由于受到某地区的贸易政策的制约,会影响其工业品的出口等,从而降低了工业竞争。
(2)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
其反映出工业产值在整体经济中的权重。
一般来说,如果该比重越高,说明工业发展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人均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人均工业品出口额是衡量该地区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指标,其反映出该地区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显示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在工业产品生产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升级的情况下,出口指标可以弥补部分不足。
(4)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总出口中所占比重。
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反映了工业的技术复杂性,工业成熟度越高、结构越复杂、灵活性越高,更能实现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
中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产业是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区域产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的产业在与其他经济体中的相同产业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指不同经济体中的相同产业间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价值的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突飞猛进,国家、区域和城市之间的国际竞争与时俱进。
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把握了发展的历史机遇,抓住了竞争的关键,制定了适合发展和竞争的战略,实现了迅速竞争制胜而脱颖而出。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城市的政府,都积极致力于检查其竞争力的状况、制定其竞争力的战略,积极培育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以期在新的世纪对全球实现最有利的战略争夺。
面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越来越显著的拉动作用,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城市都在努力地提高服务业的份额,而对服务业中的佼佼者——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促进更是不遗余力,使得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据统计,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3强,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从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一文献综述从1975年布朗宁和辛格曼提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至今,国际上对服务业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如Machlup(196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中附加了知识性产出;Greenfield(1966)则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的消费者是生产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也进行了探讨。
如Browning和Singelman(197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商务和经纪等行业;而Howells和Green (1986)则认为,还应将将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及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等项目加入生产性服务业;Daniels在研究中提出,应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应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加入生产性服务业;接下来,在Marshall(1987)的研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应包含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服务业(如流程处理、研发、广告、市场研究、摄影、传媒等)、与实物商品相关的服务业(如商品销售和储存、废物处理、设备安装、维护和修理等)、与个人支持相关的服务业(如福利服务、保洁等);而Hansen认为,在生产加工链条中根本无法将这些服务业确切地分离出来,并因此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上游和下游活动;Martinelli (1991)则认为还应加入与资源分配相关的活动;香港贸易发展局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归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三大经济圈的空间范围,通过建立经济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计算出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的特征,为促进武汉经济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水平,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工业一、三大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世界经济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而经济圈是由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和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相邻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在各种要素之间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城市网络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体。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约10.96万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覆盖的空间地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土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
2002年6月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界定的武汉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咸宁、黄冈、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城市。
该区域虽然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无法比拟,但其历来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更是湖北省城市分布最为集中和工业较为密集的核心地带。
二、评价方法(一)评价工业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选取根据指标选取的系统性、显著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可比性以及国际惯例等原则,首先选取6大类14小类共67个具体指标;然后,采取相关分析法,选取与第二产业产值关联度大于0.55的指标作为评价工业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包括:(1)城市规模,主要反映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等;(2)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交通通讯、公共设施服务等城市总体建设状况;(3)经济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与效益、经济外向度等;(4)市场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市场容量、金融服务水平等;(5)信用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政府信用、社会信用等;(6)社会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科技发展状况、社会稳定性、人居环境等。
贵阳市辖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
贵阳市辖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贵阳市作为贵州省会城市,其辖区经济竞争力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贵阳市辖区的经济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本文将对贵阳市各辖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各自特点和竞争优势。
一、贵阳市辖区经济总体情况贵阳市共辖6个区,分别是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和清镇市。
作为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贵阳市一直都是贵州省的经济龙头。
在过去的几年里,贵阳市辖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贵阳市各辖区的比较研究1.南明区南明区是贵阳市的城市核心区域,也是贵阳市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区内拥有大量的高端商业、金融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是贵阳市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南明区还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利于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2.云岩区云岩区是一个以产业为主导的区域,拥有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是贵阳市的工业基地之一。
云岩区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云岩区在经济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3.花溪区花溪区是贵阳市的新兴区域,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机构。
区内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和绿色经济。
花溪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清镇市清镇市是贵阳市的外围区域,拥有大量的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
区内还拥有良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有利于发展物流业和贸易业。
清镇市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贵阳市的重要的农业和旅游产业区。
三、贵阳市辖区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通过对贵阳市各辖区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各个辖区拥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有利于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贵阳市各辖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平衡性。
例如南明区和云岩区是贵阳市的经济中心,拥有较强的产业和服务业优势;而白云区和清镇市则主要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中部地区的竞争力比较
率 先 对 外 开 放 , 西 部 大 开 发 ” “ 兴 东 北 ” 之 后 的 第 四 轮 “ 、振
冲 击 波 。 中 部 六 省 应 该 抓 住 这 次 机 会 , 清 自 己 目 前 的 状 认 况 , 大 优 势 , 分 利 用 资 源 , 自 己 真 正 的 成 为 中 部 发 展 的 扩 充 使
・政经 —
—
譬
中 部 地 区 的 竞 争 力 比 较
口 芦 晶 刘 毓 慧 上 海 对 外 贸 易 学 院
摘 要 : 文采 用主 成 份 分 析 法 , 2 0 该 以 08年 的数 据 为例 , 中 国 中部 6省 的 区域 竞 争 力 进 行 了测 算 , 过 对 3 数 据 的计 算 分 对 通 0个 析 和 结 果 比较 , 来探 讨 中部 六 省 在 各 自的发 展 中应 该 注 意 的 方 面 , 并根 据 竞 争 力 比较 结 果 来 进 行 相 应 的发 展 调 整 。
规 模 以上 第 三 产 业 污 染 治理 项 企 业 工业 总 X3 产 从 业人 数 X1 4 目投 资 额 X2 5 综 产值 f 元) 亿 业 环 合 结 ( 人 ) 万 境 ( 元 ) 万 经 固 定资 产 构 第 三 产 业 巧 染 直接 经 污 济 资额 ( 元]X 与 投 亿 4 占 G P比 X1 染 D 5 济 损 失 ( X 6 万 2
6
G P4 元、 X1 D( L
品 零 售 总 额 X 2 ( 元) 万
工 业企 业 X 2 1
( ) 个
X3 2
安徽
2 2 5 2 2 6 2 2 4
社会 消费
第 二 产 业
中 工 业 的 X1 3 比重( ) %
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
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每个国家所关注的重点。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竞争力的研究,都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国内市场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国内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则是了解国家在该领域的实力和发展潜力。
在这方面,目前国内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尤其在高端领域的市场份额很低。
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及缺乏市场品牌和设计能力。
此外,我国企业的战略和管理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但是,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政府扶持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同时,科技创新也是推动国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国外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相比较国内市场竞争力,国外市场竞争力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通过对国外市场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我国企业了解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
在国外市场竞争力中,欧美是比较典型的地区。
欧洲以其设计和制造优秀的高端产品而知名,而美国则以技术创新和高效的市场机制闻名。
这得益于欧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
而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由于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能力的提升,也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成为我国企业值得学习的榜样。
然而,对于国外市场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注意,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家政策、利益集团、文化习惯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市场竞争力。
要全面了解外部市场情况,就需要把握市场变化和趋势,了解当地规定和法律法规。
三、总结总的来说,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国内和国外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加深对市场竞争的了解,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开拓市场份额。
中国经济区综合竞争实力比较研究
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居 中国各经济区第6 其人 位;
均G P 15 . , D 为294 元 为全 国平均水平的 0 7 位 居 6 ( 6 . 倍, 9 位 见
表3 。 ) 近年来,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 强, 已成为对台工作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 从长江三 角洲经济 区看,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2 0 年 08 G P D 为全国G P 7 %,:2 0 年增 ̄ 70 .亿元, 目 D 的1. 9 1 07 L 114 4 从
赶, 不管是西部大开发, 还是中部崛起、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
从环渤海经济区看, 环渤海经济区2 0 年G P 0 8 D 为全国 G P 5 %, D 的2 . 比重在持续上升, 8 从经济总量上看, 覆盖有5
兴, 借乘国家支持政策优势, 后发奋 进。 各个 经济区都在积
极寻求未来发展的更好定位, 比较优势突出的经济区也将在 下一轮发展 中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 在 此有必要对各经济区综合竞争实力进行 比较研究, 以分析
经 济 区支撑体 系。
[ 关键词] 经济区 综合竞争实力 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一直离不开经济区发展战略, 经济区已 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生态型式。 各地 通过经济区战略竞相
从珠 江 三 角 洲 经 济 区看 , 江 三 角 洲 经济 区2 0 年 珠 08
G P D 居中国各经济区第5 人均G P 2 9 . 为全国 位, D 为6 7 0 元, 9
公里) 2 0 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 , 08 济 区发展规划》 将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范围界定为东营和 ,
滨州两市全部 以及与其相毗邻 、 然环境条件相似 的潍坊 自
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第 一 .地 方 石油 公 司开 采 油气 资 源 有 了法 律保 障 ,有 利 于促 使 他 : 们 制定 长 期 开采 计 划 ,精 耕 细作 ,提 高最 终 采 收率 ,实 现 地下 油 气 资源 的最 大效 用 ,第二 地 方经 济 可 以从 油 气资 源 开 发 中获 得 更 多收益 有 利于提 高地 方政 府保 护合 法矿权 的积极 性 ,第 三 ,明 : 确 地 方石 油公 司 的 法律 地 位 有 利于 将其 纳 入 监管 体 制 加强 对 :
、
国家 通 过财 税 政 策调 控 油气 市 场 不 再直 接 干预 国有 油气 企 业 的 过 程 中 工 业 内 部结 构 一 般 将 经历 以食 品
纺织、皮革等为主要
成 管 术 .J 要 琶 出以不 断 为 国有 石油 公 司 支 行 的 纺 业 导 段 以. 、。。. 船 煤. 工 为 妻 萋 技 葶 l 来 乒_鬯 。 : 理新 创 和 创 的 源 可 夏 三f 新 重 柱’ 轻 .主 阶 一 冶 石 、 一 。 . 业 工 金 化 造 、炭 加 。。 :. . 。 。‘ 一 ‘
.
提供新鲜血液。第四 .上游放开使国有油气公司可 以放弃一些边 j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一以机械 、汽车 、电子等
际项 目.集中精力于利润丰厚 的大型油气 田的开发 提高国有油 为主要支柱行业的高加工度化产业主导阶段一以微 电子技术和信
气企 业 的 经济 效 益 。第 五 .上游 放 开 可 以 为国 有石 油公 司提 供 一 息产 业
能力。把上游放开简单地理解为反垄断 甚至简单地理解为要分拆 提 升连云港市 工业 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占垄断地 位 的大型 国有 石油企 业 是对 上游放 开 的误解 上 游放 开
区域产业结构的效益与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川渝两地为例
重睢是三 峡 掌 院 学 报
No 2 2 1 . . 01
第2 7卷 ( 3 期 ) J U N LO H N O N H E O G S N V R I Y 1 1 O R A FC O G I GT R EG R E I E ST U
V_ .7 No 1 1 0 2 .3 1
收稿 日期 :2 1 - 1 1 0 1 0- 4 作者简介 :蓝 英 ( 9 2 ) ,四川 南充人 ,川北 医学院讲 师,主要研 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 17 - ,女 李 平 ( 96 ) ,四川 南充人 ,川北 医学院教授 ,主要研 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1 一 ,女 5
D
.
Hale Waihona Puke 表示川渝两地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 ,用 和 6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 j ,
则川渝地区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为 = b )j(= ,3 ,全 国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 的变化率为 r j ̄ 7 l ,) o 2 『r O ) ̄ = ,,) = j/ 1 3 。以全国各产业 部门所 占份额将川渝两地各产业部 门的规模标准化为 = ob 2
基金项 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20 年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 目 ( 目 09 项 编号:0S01 阶段性成果 9B2 )
一
5— 2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口 l ,) = ,3 。设川渝两地从基期至末期某个产业部门 2
的增长量为 G,三个分量分别设为 , 和 ,则
G= P+ j 其中 = j ̄+ jD, ,j( j , jb e=b  ̄b J n= j o
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 自身 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 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 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 域经济发展和衰退 的原因,评价区域 经济结构优势和 自身竞争力 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 ) 二 中原城 市群发展 现状 1 .区位优势明显 中原城市群地理位置适 中, 自然条件 优越 , 交通 四通 八达 , 具有承东启 西、 实施东 引西 进战 略、 实现 中部 崛起 的最佳地理位置 。郑 州航空 港 区位优势特 别 明显 : 已 在 有的陇海 、 京广 、 焦枝 、 新菏 等 三纵三横 铁路 和公 路交 通 区位优势的基础上 , 着国 家大通道 连霍 、 随 京珠 、 阿深 等 高速公路的贯通 , 区域公 路 密度 5 . 该 2 2公里/ 平方 公 百 里; 综合 交通 的 区位 优 势更 加突 出 ; 国家规 划建 设 的京 广、 陇海高速铁 路 大通 道将 纵横 穿越 本 区域 ,07年 郑 20 州至西安快速铁路通 车后 , 两地 之 问两 个半 小时 即可到 达 ;0 0年郑州至武汉 、 21 北京 、 徐州 的快速铁 路建 成后 到 达武汉只需两个多小 时 , 到北 京、 南京 只需三个小 时 , 将 进一步提高 中原城市群的对外通达度。 中原城市 群还 是
积 和 总 人 口的 3. % 和 4 . % 。 51 04
距 离较 近 , 以郑州为 中心 , 聚集 了全 省 3 城市 中的 2 8个 3
个, 该区域城镇 密度为 7 2A / . ' 千平 方公 里 , 是全 省平均
水 平的 14倍 , . 城镇人 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 平 的 15倍 。 . 城 镇化 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约 8 3个百分点 。 . 4 .教育 、 科技水平较高
要产地。
水北调 中线工程建成后 , 极大 地改善 本 区域 经济 和社 将
会发展的条件。
2 .经 济 实 力 较 强 , 于全 省 领 先 地 位 处
6 .产业基 础优势突出
区际工业竞争力比较
中 , 争 力 突 出表 现 为 产 品 与服 务 的 市 场 份 竞 额 之争 , 争 力 强者 就拥 有 更 多的市 场份 额 。 竞
关键 。文章通过 采 用 一种 新 的 竞争 力 测 定方 法, 我 国3 对 1个 省 、 、自治 区 的 工 业 竞 争 力 市
水 平 进 行 定 量 评 价 和 比 较 研 究 , 对 增 强 地 并
因此 , 用市 场 占有 率 ( 市场 份 额 ) 来反 映 竞 争 主 体 在 市 场 中 的 ( 在 ) 争 力 。 设 s 为 某 省 显 竞 i
的 工 业 品 销 售 收 入 , 为 全 国 工 业 品 销 售 收 S
一
从 产 业 发 展 的 阶 段 看 , 国 仍 处 于 重 化 我 工 业 向 高 加 工 度 化 的 过 渡 阶 段 , 业 在 国 民 工 经 济 中仍 占 主 体 地 位 , 业 竞 争 力 的 强 弱 , 工 在
很 大程 度上 影响 着我 国经济 跨 越 式发 展 的 实 现 密切 关 注工 业提 高 我 国 竞 争 力 的 关 键 。 有 是 关 工 业 竞 争 力 的 理 论 研 究 和 评 价 方 法 日益 受 到政府 、 学术 界 和 企业 界 的 高度 重视 。 本 文 通 过 采 用 一 种 新 的 竞 争 力 测 定 方 法 , 我 国 对
所谓 竞争 力 , 指 竞 争主 体 ( 家、 区、 是 国 地 企 业 等 ) 市 场 竞 争 中 表 现 出 来 的 综 合 实 力 在 及 其 发 展 潜 力 的 强 弱 程 度 , 集 中 体 现 为 该 它 竞 争 主 体 的 产 品 ( 劳 务 ) 占 市 场 份 额 的 大 或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摘要:工业竞争力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标志。
因此,正确评价一个地区的工业竞争力,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发现优势,找出差距,提出对策,对促进地区工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依据2000年与2004年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9个省份的工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科技创新力、规模产出实力、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开拓力和产出效率等5个方面。
为缩小差距,各地区都应从这五个方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关键词:地区;工业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9-0047-05一、引言对于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研究,我国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有的从工业行业人手,比较不同地区具体工业行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有的着眼于产业群体,研究不同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差异。
龚奇峰(2001)运用荷兰格林大学建立的ICOP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按同二分类体系标准化得到可比数据,计算出研究竞争力的一些主要参数,其结果较有代表性,但缺陷是这些参数的经济含义难以解释。
马银戎(2002)采用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率、综合要素生产率、增加值率、增加值比重五个指标来衡量地区工业竞争力,指标意义虽然明确,但仅采用上述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总体情况。
魏后凯、吴利学(2003)从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及工业创新力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对各地区的工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评价,但其在各项指标加权处理上存在人为价值判断,具有一定主观性。
吴玉鸣(2003)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因素浓缩为五个方面,比较客观地对我国不同地区工业竞争力进行了非均衡研究,但是其不足之处是仅选用截面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缺乏一定动态性比较。
本文将选取既能反映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整体实力,又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25项指标,依据2000年与2004年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影响地区工业竞争力的五大因子,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状况及形成差距的原因,提出提高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1、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是其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的反映。
研究工业竞争力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地描述工业竞争的实际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决定或影响工业竞争力的。
因素,即寻找导致工业竞争的实际结果以及未来趋势的原因,从而揭示和论证工业竞争力形成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既考虑了指标的科学性、可比性、多目标性,也考虑了指标的可获得性,设计了九个目标层,即规模产出、产出效率、市场影响力、科技成果转换力、技术创新力、信息化程度、对外开拓力与竞争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竞争力等,每个目标层下又设多项可获得指标,共25项指标:这些指标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竞争力综合情况。
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依据指标体系,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获得中国内地除西藏和青海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年及2004年的数据(数据略)。
由于本文共采用了25项数据指标,大量的数据指标虽然能够提高度量的准确性,但对实际的统计分析工作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分析的复杂性。
特别是数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产生很多重叠信息,也会给统计分析带来不便。
为了压缩指标,并使信息损失最小,同时又能较明确地提炼出反映地区工业竞争力差异的决定因素,我们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是从相关的多指标中提取少数公共因子,用公共因子来充分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并通过因子旋转以及载荷矩阵,确定因子的意义,以达到指标降维,凝练信息的目的。
所以因子分析可以较好地解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与实证评估1、地区工业竞争力因子分析结果由于25个刻画工业竞争力的指标计量单位不同。
我们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
对2000年及2004年的标准化数据,分别求出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并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90%及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均提取了5个公共因子。
为了便于对各因子做出合理解释,对初始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正交因子载荷矩阵(结果略)。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2000年决定地区工业竞争力的五大因子分别是:F11-规模产出因子(贡献率为53.32%),F12-科技创新力因子(贡献率为17.75%),F12-市场开拓力因子(贡献率为9.52%),F14-基础设施支撑力因子(贡献率为6.62%),F15-产出效率因子(贡献率为4.15%)。
而2004年决定地区工业竞争力的五大因子分别是:F21-科技创新力因子(贡献率为52.66%)F22-规模产出因子(贡献率为17.82%),F23-市场开拓力因子(贡献率为10.19%),F24-产出效率因子(贡献率为6.65%),F25-基础设施支撑力因子(贡献率为3.94%)。
尽管五大因子的具体内容没有改变,但是重要程度却发生了变化,短短4年,科技创新实力超过规模产出,一跃成为地区工业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产出效率也超过基础设施支撑,成为决定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第四大因素。
为了对各省工业竞争力进行静态与动态比较,计算因子得分,并按贡献率加权计算竞争力综合得分(结果略),根据这些数据便可对地区工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2、地区工业竞争力静态与动态比较分析(1)各地区工业竞争力不均衡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为了分析地区工业竞争力现状和变化趋势,我们计算因子得分的中位数和极差(见表2)。
可以看出,2000年与2004年,各因子得分中位数全部是负数。
根据因子得分均值是零的理论结果,中位数为负,说明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一直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只有少数省份竞争力较强,而大多数省份竞争力较弱。
在少数竞争力较强的省份中,北京由于科技创新力的异军突起,拉大了与其他省份的距离。
从各因子得分的极差看,2000年到2004年,除了基础设施支撑力因子极差稍微变大外,其余极差都变小,说明各省工业竞争力,除了基础设施支撑因为各省投入力度不同,造成差距拉大外,其他方面各省的差距在缩小。
为什么各因子差距几乎都在缩小,而综合竞争力差距却拉大?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综合竞争力过强造成的。
如果去掉北京,则2004年各省综合竞争力得分极差是1.28,省际之间的相对差距比2000年下降了1.02。
即地区工业综合竞争力相对差距实际在缩小。
(2)工业竞争力集团特征明显赶超趋势增强由于各地区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应该是零,所以若得分接近零,则表明该地区在这个因子上的实力接近于平均水平。
如果我们将2000年与2004年竞争力综合得分按着大于0.5为领先型,0-0.5之间为挑战型;,0.5-0之间为追赶型,而小于-0.5为后进型。
则可将各省工业竞争力集团类型根据表3的分类结果,再结合综合得分变化,可以看出,工业竞争力集团特征明显。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一直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而天津和陕西经过四年追赶,进入了挑战型集团,并保持着良好的竞争态势,内蒙古、新疆、海南与宁夏竞争实力也明显提高。
但是,也有一些省份如河南、四川、湖南、甘肃、广西、安徽等工业竞争实力相对有所下降。
而从追赶型省份越来越多,后进型省份越来越少,可以看出赶超趋势增强,且各省工业竞争力的差距在缩小。
3、地区工业竞争力差距因素分析根据工业竞争力的集团特征,我们计算出2000年与2004年各竞争集团五个因子的平均得分(见表4、5),可以看出,影响地区工业竞争力差距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力差距是影响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而规模产出的影响程度减弱从2000年看,工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大于零,即领先型和挑战型的省份有12个,占41.4%。
其中有11个省份是由于规模产出得分排名在前12位,而进入竞争前列,只有北京规模产出得分排在25位,但竞争综合得分排在第5位。
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在第二因子――科技创新力的得分排在第一所决定的。
因此可以看出,2000年决定地区工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是规模产出。
其对工业竞争力差异的解释能力为53.32%,而科技创新力对工业竞争力差异的解释能力仅为17.75%。
而到2004年,工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大于零的有10个省份,占34.5%。
其中有8个省份是由于科技创新力得分排在前10位,而进入综合竞争的前列,有6个省份是由于规模产出得分排在前10位。
明显看出,2004年决定地区工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是科技创新力,规模产出的影响已居第二位。
科技创新力对工业竞争力差异的解释能力是52.66%。
比2000年上升了34.91个百分点,规模产出对工业竞争力差异的解释能力是17.82%,比2000年下降了35.5个百分点。
规模产出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大大减弱。
工业发展模式已由侧重保持和扩大规模以提高生产能力,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竞争力的轨道。
各地区逐步意识到不是资源和禀赋,而是创新和学习才是一个地区工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走依靠科技求发展的道路,提高效率才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2)产出效率是提高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00年,产出效率因子列第五,对工业竞争力差异的解释能力仅为4.15%;而2004年,产出效率因子列第四,对工业竞争力差异的解释能力为6.65%,提高了2.5个百分点,产出效率对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程度明显增强。
从2000年和2004年的数据看,竞争挑战型集团虽然在科技创新力和规模产出方面不如领先集团,但是在产出效率方面一直高于领先集团,正是产出效率的优势,保证了挑战型集团的竞争地位。
从2004年工业竞争力综合排名显著提高的天津、陕西、内蒙古与新疆看,都是因为科技创新力和产出效率的同时提高,才使他们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这说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效益、效率的提高成为保持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市场开拓力影响地区工业竞争力但不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市场开拓力作为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第三大因子,2000年与2004年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差异的解释能力分别是9.25%和10.16%,作用有所增强。
但是从各竞争集团的平均得分看,并不是竞争力强的集团平均得分一定高,后进型集团的平均得分反而可能超过其他集团。
这说明市场开拓力虽然影响地区工业竞争力,但就目前来看,它不是造成地区工业竞争力差距的主要原因。
(4)基础设施支撑力是影响地区工业竞争力差距的重要方面基础设施支撑力已由2000年的第四因子变为2004年第五因子,作用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