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政治思品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知识点练习

人教版小学政治思品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知识点练习

人教版小学政治思品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知识点练习
第1题【单选题】
据考证,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 )。

A、火
B、瓷器
C、工具
D、钱币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前。

A、70万-20万年
B、20万-70万年
C、10多万年
D、50万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活字印刷方法是( )发明的。

A、蔡伦
B、毕昇
C、仓颉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中国古代建筑有______的历史,在世界上建筑史也是______。

A五千年
B独一无二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______人喜欢将铁艺用于建筑装饰中。

铁艺线条流畅简洁,工艺比较细腻。

A 欧洲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日本的和服受到我国______服的影响,并吸收了它的风格
A唐
【答案】:。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教案设计(一)吃穿住话古今教学目标:1. 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

小结: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

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

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第二课时古人的歌谣1.出示课前收集的农谚。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

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食文化P31——P32。

政治思品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人教版知识点练习

政治思品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人教版知识点练习

政治思品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1题【单选题】活字印刷方法是( )发明的。

A、蔡伦B、毕昇C、仓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 )A、柳公权B、颜真卿C、王羲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据考证,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 )。

A、火B、瓷器C、工具D、钱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北京人生活在( )一带。

A、蓝田B、大汶口C、周口店【答案】:【解析】:第5题【多选题】人类诞生之初,就一直受到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比如:( )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A、严寒酷暑B、暴雨雷鸣C、毒蛇猛兽D、火山喷发【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______向彝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传给了家乡的妇女,并改革了棉纺机械,提高了纺织的速度。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日本的和服受到我国______服的影响,并吸收了它的风格A唐【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最初,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是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______。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端午节是指每年的______,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______。

A五月初五B诗人屈原【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青铜发明于______年前,它广泛用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

【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______种,占20%以上,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A136【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______演变而来的。

与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字逐步演变为拼音文字不同,我国的汉字始终保持了既有形又有声的方快字特点。

【答案】:【解析】:第13题【填空题】在古代,中国是唯一种桑、养蚕、生产______的国家。

中国丝绸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______和______文化,为早期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课件_12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课件_12
•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 写法,最早流行于秦 代下层人物中间,相 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 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 竹简。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 种新的汉字字体: 楷书出现了。图 为楷书的创始人 钟繇。
钟繇
• 楷书笔画平直,字 形方正,书写简便。 直至今天,楷书仍 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图为钟繇作品《宣 示表》。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
在汉字还没产生的远古时期, 人们采用( )、( )和 ( )的方法来记录事情。
汉字的演变过程依次为( ) 、 ( )、( )、( )、 ( )。
汉字的演变
• 甲骨文 用刀刻在龟甲兽 骨上的甲骨文是 现在所知最早的 汉字,它的字形 有大有小,笔道 很细,每个字都 像是一幅小孩子 画的 一样。

汉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汉字
• 英文

horse
汉字的魅力
• 目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有此4000万人 以上,每年到中国来学习的就有8万多个。
• 现在在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0多所孔子 学院。
小资料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越来越多的专 家认为: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汉语最简 短。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刷同一文件,用 汉字写的文件,装订出来的文本最薄。在 相同的时间内阅读中文比阅读其他文字所 获得的信息要多。
汉字的统一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 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 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 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 的交流与发展。
秦始皇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
• 小篆,使汉字的笔画 和结构得到定型,奠 定了汉字"方块形"的 基础。图为秦丞相李 斯书写的《峄山刻 石》。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4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4

《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2、了解书的产生及演变历程,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这其中我们的祖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假如没有汉字教师向学生说一句话,如:“今天我打了四只兔子”让他们除了用文字,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这件事记录在纸上,告诉“后来的人”。

想一想:我们现在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留给后人,怎么做?(用汉字书写出来,比画图简单)板书“汉字”,导入新课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教师引导:通过以上游戏活动,你想了解和知道一些什么?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去思考发现问题,充分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依照课本内容抽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学习。

(如以下问题)(1)古老汉字的起源、产生和演变(2)汉字的特点(3)神奇的汉字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1、古老的汉字师:说起最早的造字,我们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请听传说内容: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一个冬天的早晨,他上山打猎,在雪地上看见山鸡走过后留下的印迹,得到启示,就用爪印的形象表示鸡。

他看到太阳、月亮、田地、树木,就画出了日、月、田、木的象形图画,后来,仓颉经过一番思索,把这些符号做了简化,创造了文字。

仓颉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字就是现在说的象形字。

现在很多字和事物本身还是很相像的。

2、汉字的演变中国的文字最初从图画演变而来的,直到今天,汉字都还没有结果,也永远不会结果,因为汉字还在不断创造,不断发展。

汉字由图形变为笔画。

汉字由象形变为象征。

汉字由复杂变为简单。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3、为什么要造字呢?(表达、交换、记忆)师: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怎样记事?(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看课本三幅图)。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18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18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4课第1部分的内容。

教材分析:从单元教学目标来说,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是中心。

而与本单元前几章侧重介绍物质生活不同,汉字与书偏向于精神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汉字的创造与发展”向学生讲述了汉字的产生、演变和特点,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旨在通过讲述汉字的产生、演变以及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的创造力,树立唯物主义发展观,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科整合的意义;能借助网络和其它相关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能通过猜想、探寻、研究、体验等活动体会到一切事物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有关汉字的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语文课本上有关汉字的故事,并做好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汉字的资料并且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一、巧用甲骨文设疑引入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猜谜,这里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文字,想请大家猜猜看。

(出示“日、月、山、人、木、牛、鹿、象、书”的甲骨文,学生看甲骨文猜字。

)师: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有迹可查最早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出示大屏幕:“甲骨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感受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9-2第二单元追根寻源单元备课

9-2第二单元追根寻源单元备课
2、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国祖先的过去。
3、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和发展,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探究。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3.借助教材P59的“活动天地”,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内容,梳理清楚生活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脉络,进而形成较为明确的历史观,学会辩证地理解和看待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历程。
教学课时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单元课题
第:吃穿住话古今(一)。主题二:吃穿住话古今(二)。主题三: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主题四:汉字和书的故事。
单元分析
本单元基本上是从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汉字、书(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出发,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尽可能的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的同时,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2课时
汉字和书的故事………………………………………………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教学用具
1.搜集各种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图片、文字素材、视频素材资料。
2.制作知识编排框架图。
3.课件、图片、资料。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3.作业三:书法作品欣赏与分析。
要求: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书法作品,分析其字体、笔法和章法等特点,并撰写一篇欣赏分析文章,阐述你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作业四:采访身边的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
要求:采访一位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了解他们学习书法的经历、书法创作的体会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整理采访内容,撰写一篇访谈录。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古代书籍的制作工艺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展示古代书籍的实物和讲解书籍的制作工艺,学生们对古代文化和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和技艺,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更加细致地进行讲解和引导。另外,部分学生对古代书籍的制作工艺也存在着一些疑问,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作业五:设计一堂书法教学课。
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一堂面向低年级学生的书法教学课。课程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
答案示例:
1.作业一答案:以汉字“马”为例,展示其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字的演变过程,并介绍“马”字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作业二答案:选择活字印刷工艺,详细介绍活字印刷的制作流程、历史背景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搜集古代书籍制作过程的视频资料,如活字印刷、线装书装订等,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古代书籍的制作工艺。
-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名人故事图片和简介,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的事迹,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设计和打印学习任务单,包括课堂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堂内外使用。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练习题

12、用( 格门 )、格扇代替墙面,用( 斗拱) 将木块咬合在一起,这都是中国独特的 建筑构造。 13、紫砂壶是用江苏(宜兴)的( 紫砂泥 )烧 制而成的。用它烧制的茶具,即使在夏 天,泡出的 茶也能保持好几天不变质。 14、中国瓷器以神奇的( 风采)、独特的 ( 技法 )、浓郁的( 民族韵味 ),享誉世界。
5、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它经历岁月的洗 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体现着人们的 智慧和创造。( √ ) 6、陶的制造工艺比瓷的制造工艺简单一 些,但瓷器比陶器出现得更早一些。( × ) 7、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是拼音文 字,而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 ) 8、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汉语最简短。
(√ )
9、在电脑输入时,汉字输入最复杂。 (×) 10、远古时候,南方的人在树上搭 窝、北方的人在地上挖穴作为住宅。
20、古人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用绳 子或牛皮条把一片片简按顺序编起来成 为册简,这是 我国最早的( 书 ),除了简 册以外,我们的祖先还把字写在帛上, 卷成一卷,这就是(帛书 )。 21、东汉的( 蔡伦 )发明造纸术,北宋的 ( 毕升 )发明了( 活字印刷术 )。 2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 造纸术 )、 (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指南针出现 于两千 四百多年前,称为( 司南 )。
7、每年的( 5 )月( 5 )日是我国传统 的( 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
方式纪念( 屈原 )。
8、二三千年前,我国已有了( 棉花 )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植,黄道婆传递了先进的( 棉纺 )技术。
9、日本的和服受到我国( 唐服 )的影响,
并吸收了它的风格;二千多年前,我国精
美的丝绸 通过(
丝绸)之大路量传入西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1、吃穿住话古今教学目标: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小结: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

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

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第二课时一、古人的歌谣1.出示课前收集的农谚。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

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食文化P31——P32。

1. 你们了解了什么?(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习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

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5.小结: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以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2、吃穿住话古今(二)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活动一:引入学习(一)服饰与气候的关系。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两张照片。

请大家看看,认识照片上的人吗?你们能否看出,这两张像片各是什么季节照的?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同学们根据老师穿的服饰,准确地判断出了冬季和夏季,由此可以知道服饰与什么有关?(二)服饰与职业的关系。

1、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像,说一说他们是从事什么工作的?2、你们是根据什么断定的?3、由此看来,服饰还与什么有关?(三)刚才我们知道了服饰与季节气候、职业有关,那么服饰还和什么有关呢?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服饰与季节气候、职业身份、经济水平、制作技术等有关。

接下来,我们用服饰与相关事物的联系,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

活动二服饰起源与人类文明进步1、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远古。

(出示两张图片,分别是赤身裸体和穿树叶的远古人。

)2、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同是远古的人,有什么不同?(一张图片上的远古人没穿衣服,一张是穿了树叶的。

)3、远古时期的人们从赤身裸体到懂得用树叶遮身,从这一过程中,你可以猜测出什么?小结: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知道要穿衣服,大家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认为是很自然的事,后来人们懂得了遮羞,他们开始用树叶来遮挡自己的身体,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板书:人类进步)4、(出示远古人用树叶遮身和穿兽皮的图片)从用树叶遮身发展到用兽皮做衣服,你还能猜测到什么呢?小结:也就是从这一点,人们推测出,很多年前我们的地球,气候四季如春,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后来地球开始逐渐变冷,当严寒降临的时候,人们龟缩在洞穴里,生火取暖,要出洞去打猎、采集时,他们就用兽皮来御寒。

当然,和我们现在相比,当时社会制作水平还是相当低下。

第二课时活动三:服饰变化与社会发展1、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祖先们走出了用树叶兽皮为面料制作服饰的远古时代,后来,他们的服饰和面料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展示教材中的图)知道这是什么面料吗?(麻布).4、那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呢?(丝)5、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做丝衣了,这件丝衣是多少年前做的?小结:这件丝衣2000多年前的,丝衣的重量只有49克,不到一两,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6、同学们,一提到丝绸,中国人是相当的自豪!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种桑树,养蚕子,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你们知不知道古代有一条与丝绸有关的路?7、(出示古代丝绸之路图)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一直延伸到中东,你看了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了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之后,知道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吗?小结:古代的商人将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西域,换回许多西域的奇珍异宝,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走向了世界,促进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商业往来,也见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7、我们再来欣赏欣赏,用丝绸做的服饰。

8、同学们,这些与远古的树叶兽皮做的服饰相比,又发生了什么变化?9、这些服饰的颜色绚丽,面料丰富,款式多样化。

透过服饰的变化,我们能看到当时社会怎么样?(板书:社会发展)二、出示黄道婆的图片。

1、同学们,前面谈到的树叶、兽皮、麻布这些面料是天然的。

丝呢?这种面料靠的是人们养蚕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二、三千年前,人们知道了种植棉花。

(出示课件教材中的图)这幅图反映了宋代人织布制衣的生活。

同学们,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讲一讲黄道婆的故事。

2、谁能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黄道婆做出了什么贡献?小结:对,黄道婆是对中国纺织业做出了贡献的人,正因为黄道婆传播和改革了棉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才促进了棉花种植的大面积推广和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才穿上了价廉物美的棉布。

三、出示唐朝的武士服、百姓服、宰相服、皇帝服1、接下来,请看一看,猜一猜:这几套唐朝服饰分别是什么人穿的?(武士、百姓的服饰换一下、宰相的服饰换官服、皇帝)(你怎么认为是皇帝穿的?)2、同学们,你们看,皇帝穿龙袍,武士穿战袍,宰相穿官服等,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那时候服饰与什么有关?(如果已经板书,就要强调板书。

)3、小结:同学们,远古时候的树叶兽皮做的服饰是用来遮羞、暖体的,而现在这些服饰已经成为不同身份地位的标志。

我们的服饰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

小结:和服受到唐朝服饰的影响,成了日本的国服。

唐代服饰不仅对日本,还对朝鲜、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到今天,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仍然把唐朝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深远。

五、出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1、同学们知道这套服饰的名称吗?2、在很多中国人还在穿长袍马褂时,西方国家的人们却普遍穿着这样的服装,我们称之为西装。

后来,有人吸取了西装的优点,设计出了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后,很快受到我国许多男士的喜爱,并将它看作是中国的民族服装。

3、透过服饰的相互影响,你知道了什么?请同桌的议一议。

4、小结:透过服饰的相互影响,我们知道我国的服饰不但影响了国外,同时还受到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

六、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服饰的繁荣1、当代服饰样式繁多,当代服饰又是用什么面料做的呢?同学们可以摸一摸,看一看自己穿的衣服,还可根据自己平时知道的说一说,现在的服饰用了一些什么面料做的?(丝绸、棉、麻、化纤、纳米、莱卡、腈纶……)(你还知道哪些面料?)小结:我们现在服饰的面料可以说不计其数,不但有传统的棉、麻、丝绸等面料,还有化纤、羊毛、莱卡、腈纶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服饰的面料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未来的服饰面料还会更加丰富多彩。

2、同学们,从古到今,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打开了通向世界服装业的大门,人们的着装令人眼花缭乱。

让我们来看一看同伴们那些多姿多彩的服饰。

小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当代服饰的繁荣景象,更感受到了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受繁荣,科学技术的先进。

六、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研究服饰的发展和变化,体会到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同时,今天我们也初步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等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密切关系。

2.感知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卓越成就和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类的创造性发明——陶器1.出示一陶器:陶器在今天看来,既简单又普通,可是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他们怎样创造出陶器的?P442.这些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了什么?(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不断地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3.现在我们来看看三个不同时期具有典型特点的陶器P45。

猜猜这些陶器是做什么用的(盛水、盛物、装饰品)?唐代的骆驼载乐俑:骆驼是唐代主要的陆上交通工具,胡乐器是唐代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最典型的胡乐器是琵琶,是当年盛行的写作照。

4.除了陶器,中国的瓷器也以神奇的风采,独特的技法,浓郁的民族韵味,享誉世界。

5. P46比较一下瓷器与陶器有什么不同?(制作材料的不同、款式的不同、光泽的不同等)。

各个时期的瓷器又有哪些不同?6. 你们知道吗?享有“瓷都”之称的就是我们江西省景德镇,你们对景德镇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已搜集了有关资料,小组分享。

7.小结:这节课,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推测陶器的来历,陶与瓷的区别来了解陶瓷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灿烂的青铜文化1.我们的祖先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制成了精美的陶瓷器,同时,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还创造了青铜,什么是青铜?(铜和铅,锡的合金,其优点硬度高,熔点低)到底是怎样的呢?P50——P512. 你们在哪儿看到青铜器?老师简介青铜的制作情况。

3. 看书上的“利益”你发现了什么?(文字记载史实)4. 从其他青铜上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你们从这些青铜上找出历史故事吗?学生小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