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晨读手册教材古诗词曲85首原文及理解鉴赏梳理 八年级(上)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晨读手册教材古诗词曲85首原文及理解鉴赏梳理 八年级(上)
一、教材古诗词曲85首原文及理解鉴赏梳理
编者按:①标※的为课标篇目。②易读错字注音,难写易错字加黑。③画横线句子为常考默写句。
八年级(上)
27.野 望 唐·王绩
诗词原文
理解鉴赏
东皋薄bó暮望,
徙xǐ倚yǐ欲何依。
[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
内容:以“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29.使至塞上※唐·王维
诗词原文
理解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暗示心中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过居延”表现关塞迢雁入胡天。
内容、情感:诗人行至萧关,得知前线大捷,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参考译文】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我作为使者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我)恰似飘飞的蓬草随风飘转出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归雁飞入胡天。浩瀚沙漠中一柱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前线。
修辞:运用比喻,写映入水中的明月如同明镜,表现江水的澄澈和平缓;写江上的云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
情感: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仍怜故乡水,
猎马带禽归。
描写:特写牧人日落而息、猎人满载而归的画面,是动态的近景。
情感:“返”“归”两字进一步反衬诗人忧郁、孤独无依的心情。
链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4年人教版八上语文古诗词鉴赏

24年人教版八上语文古诗词鉴赏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②〔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③〔薄暮〕傍晚。

薄,接近。

④〔徙倚〕徘徊。

⑤〔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⑥〔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⑦〔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薄暮时分遥望东皋,内心彷徨,不知哪里可以归依。

树木都披上了秋色,山峰唯有落日余晖。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驮着猎物回归。

我与他们相见却不相识,只能高歌采薇,怀想伯夷、叔齐。

【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写法】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②〔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③〔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④〔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⑤〔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汇编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汇编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汇编( 一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答案】描绘了一幅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许多猎物回归家园的晚秋牧归图,渲染了牧歌式的田园氛围,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具体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画面,再分析这样描绘所起到的作用即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尾联巧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志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答题时重点理解尾联所用的典故及典故的用意身分析其所使用的典故、直抒胸臆等艺术手法身最后答出尾联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志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感即可。

(二)黄鹤楼崔颤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的“历历”“萎萎”两词分别描绘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答案】“历历”写出了汉阳一带树木清晰鲜明的特点:“萎萎”写出了芳草十分茂盛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解题时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身结合语境身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

“晴川”指的是晴日照耀沙洲身“汉阳树”是指树木身“历历”是指看得很清楚身突出树木在晴朗的天气显得清晰鲜明。

“萎萎”是形容芳草的身指芳草茂盛。

2.尾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尾联描绘了眼前盛景,展现黄昏时江面烟波浩渺的景象,此时鸟已归巢、船已归航,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此处的“景”是指黄昏时分身面烟波浩渺身此时的船只和鸟儿都要回家身诗人被眼前的景物所感动身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身不由得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的全部内容。

望岳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八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鉴赏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人民的智慧。

在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的欣赏和鉴赏,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一些精彩的古诗词作品。

首先,我想提到的是《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楼高处的壮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壮丽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登鹳雀楼之上。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了作者追求进取、不甘平庸的情感。

近代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词作家,在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他的一篇散文《草地》。

这篇散文以写草地的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作者通过描写草地上的奔跑、飞翔的动物,以及草地上的自由气息,展示了一种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文章中的句子“草地是我们时常想往而又难去得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他希望人们都能像草地上的动物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还有一首古诗词《春晓》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它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的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意蕴。

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感到一种无限的希望和激情。

除了这些著名的古诗词作品,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佳作,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通过赏析这些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人们的才华横溢,更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鉴赏,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诗词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用心之处。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形式和风格,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体验写作的乐趣。

古诗词鉴赏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岳一.默写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最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力“割” “小”字好在何处。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ft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垠早的一?t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嫩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悄。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最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 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春望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 (朝代)伟大的“诗圣”__________ 。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______ 到_________ 。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长歌行》赏析作品简介:“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着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章《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章《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章《古诗词
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 能够欣赏并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 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 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1. 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
2. 研究古诗词的构成要素:词句、韵律、格律等
3. 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二节:古诗词的欣赏与解读
1. 选取经典古诗词进行欣赏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探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1. 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外表特征:标题、篇幅、作者等
2. 研究分析古诗词的主题和意义
3. 指导学生解读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古诗词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
出研究目标。

2. 授课:依次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欣赏与解读方法以及鉴
赏步骤,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讲解。

3. 练:提供一些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并进行讨论
和交流。

4.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关键点和要点。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解读一首古诗词或写一篇感悟。

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古诗词欣赏与解读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他们对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步骤的理解程度。

3.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态度,评估教学效果。

八上语文第26课《古诗词五首》

八上语文第26课《古诗词五首》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古诗词五首》是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第26课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五首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江雪》1. 作者:柳宗元2. 内容:诗人描绘了江边的雪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冬天的寒冷和大自然的宁静。

通过对江雪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

3. 作用: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内容:诗人借登高远眺的机会,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奇妙的云雾变幻。

通过对登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3. 作用:这首诗以其雄浑激越的气势,给人以豁达开阔之感,激励着读者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

三、《静夜思》1. 作者:李白2. 内容:诗人在夜晚独自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思和对亲人的思念。

通过对夜晚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的思考。

3. 作用:这首诗以其深沉隽永的风格,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

四、《春晓》1. 作者:孟浩然2. 内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感恩。

3. 作用:这首诗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唤起了读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热爱。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1. 作者:白居易2. 内容:诗人在离别时,以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古原草的美丽与苍凉。

通过对草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和对友人的思念。

3. 作用:这首诗以其豪放激昂的气势,引人入胜,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离别时的悲壮与深情。

通过学习《古诗词五首》,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人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也培养了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古诗词的定义、特点和鉴赏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诗词的定义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它以简洁、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古诗词具有词、曲、唱三合一的特点,使得它既有音乐性,又有文学性。

二、古诗词的特点1. 简洁精炼:古诗词往往用极少的字句表达深远的意境,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简单的词语勾勒出了一个月夜的美丽景象。

2. 感情真挚:古诗词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容和描绘,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如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 富有意境:古诗词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展示出无尽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例如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兴国强军的力量和洪流滚滚的气势。

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1. 理解意境:首先要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通过词句中的描写和比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通过描写猿声和轻舟的对比,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忧虑。

2. 感受词句的美感:在理解意境的基础上,要注意感受词句的美感和音乐性。

古诗词往往具有韵律和押韵的特点,通过词句中的音节和音调的搭配,产生悦耳的美感。

3. 解读词句的含义:有些古诗词中的词句可能有一些隐晦的意义,需要通过文字和背景的了解来解读。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浓睡不消残酒可以理解为昨晚喝了很多酒,酒力还未消退,所以睡眠不会很深。

通过古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情感。

8上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含答案).doc

8上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含答案).doc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蹄”、“华叶衰”是什么意思?(2分)2.诗人借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比喻了什么呢?诗歌中作者向世人提出什么劝勉?(3分)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解释“薄暮”、“徙倚”的含义。

(2分)2.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描绘的季节。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请解释“天际”、“迷津”的含义。

(2分)2.“木落雁南度”中鸿雁南飞象征什么?请写出初中课木中有同样意象的一个古诗文句子:(3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一句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出仕做官的强烈愿望,李白《行路难》中的哪句诗也蕴含了同样的愿望呢?(2分)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呢?请分析理由(3分)【黄鹤楼】(崔颢•唐)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中“历历”和“乡关”是什么意思?(2分)2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屮第三联所展现的画面。

(3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解释“白水”、“为别”的含义。

(2分)2.请分析“浮云游子意,落口故人情”句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分)【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背诵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背诵赏析注释译文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
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
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
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
情罢了。

【注释】
⑴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⑵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⑶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1《望岳》(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朋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望到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春望》(主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

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

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

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尔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

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一、意象1.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感物伤怀。

(4)情景交融。

例如: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运用了烟波、江等意象,描绘了薄烟升腾、明净的江面,一片凄迷的景象。

诗人凭栏远望,故乡为雾霭所隔,从而生出无限愁思,引发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句运用落日、大漠、黄河、烽烟等意象,色彩鲜明,引人想象。

空间阔大,层次丰富,描绘出一幅奇美壮丽的边塞风景图。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是早春景物,“争暖树”说明乍暖还寒,早莺争夺向阳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莺燕啼鸣,衔泥筑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早春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赏析诗歌的意象【常见题型】1.诗歌的某联有哪几个意象?暗含着什么情感?2.诗歌描绘了什么意境?3.首联通过描绘景物,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方法指津】1.借助意象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

以送别诗、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

2.奠定情感基调。

3.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景物的,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 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 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 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 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 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 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 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 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 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 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 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 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 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 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 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3]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 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 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赏析及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赏析及阅读理解

---------------------------------------------------------------最新资料推荐------------------------------------------------------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赏析及阅读理解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阅读题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1 / 19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2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最新资料推荐------------------------------------------------------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解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解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解析方法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方法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应对策略如下:(一)品味炼字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解析题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XXX(宋)XXX天接XXX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春望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7.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8.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1.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D.石壕吏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4. 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5.对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归园田居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6.诗中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7.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回家。

截取两个片断,将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使至塞上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

2.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颔联诗人以“”、“”自比,表达了的感情。

4. 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6.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妙处。

7、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燕、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

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1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C.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 __________。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3.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登岳阳楼(其一)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

2.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

5.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

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与杜甫的《春望》D.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长歌行一、默写二、练习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

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野望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

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5.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早寒江上有怀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__________。

2.这是一首抒情诗。

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论语微子》里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