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铃薯早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铃薯早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以往,湖北部分马铃薯种植区域因连续种植且对田地的养护力度不够,造成种植区域马铃薯突发早疫病几率增加,不但严重损害种植基地的经济效益,还使马铃薯种植量减产,这已成为湖北农业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早疫病发生后,容易通过马铃薯传染给其他农作物,还会降低种植农作物品质,所以在种植过程中必须坚持对马铃薯进行病症诊断,积极采取各种防治办法优化种植。
一、马铃薯早疫病病状诊断
(一)叶片发病的病状诊断
马铃薯叶片部分如果感染早疫病细菌会逐渐从颜色、斑点等方面体现,因此在观察马铃薯叶片部分时,主要从叶片的各种病状变化判断。一旦马铃薯植株下面部分的叶片出现变色,从绿色转变为黄褐色、褐色,并在叶片上出现斑点状,就要警惕起来。前期叶片上的斑点较小,叶片边缘卷曲,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斑点会逐渐扩大为圆形、卵形或不规则形。等到后期病变部分的状况开始由下向茎秆上方的叶片蔓延,导致所有叶片形成病斑并出现穿孔,最后形成马铃薯叶片褪绿、变黄、坏死和脱水。
(二)茎秆发病的病状诊断
观察马铃薯茎秆部位,如果茎秆部分染早疫病病原菌,会从茎秆部下方逐渐变色,呈现出褐色的颜色变化。早疫病病原菌会侵蚀马铃薯茎秆,使其凹陷,等到后期变色部分长出病斑,逐渐变为黑色的同心轮纹,黄色晕圈明显,此时茎秆部分已经遭受严重的病变。
(三)块茎发病的病状诊断
块茎受病源菌侵染后,也会通茎秆部位变化一致,初期块茎部位会长出斑点,逐渐变成褐色,
之后随着病原菌侵染时间加长,块茎斑点扩大为病斑,这些病斑凹陷、变形,破坏马铃薯块茎中的薯肉。在一段时间后,块茎内部薯肉营养流失成为海绵状,后期逐渐腐烂,不再具有食用功能。
二、马铃薯早疫病发生规律
(一)马铃薯早疫病出现与种植环境的关系
根据多年来的观测结果,发现马铃薯早疫病突发与病原菌强弱与种植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存在联系,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大。如果种植区域的温度稳定在20~30℃,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该区域內种植的马铃薯就容易遭受病原菌侵染。由此可见在多雨、高温的季节和地区易于发病。
(二)马铃薯早疫病病源菌侵染的循环规律
由于病原菌生命力顽强,可在各种环境中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生存,因此使得很多病症都遭受病原菌的循环侵染。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主要以深褐色菌丝、分生孢子为主要侵染源,这些病原菌在侵染马铃薯本体后会随着病残体一起掉落在土地上,通过土地度过寒冬,等到来年新种植的植株成长时又附着上去。一般,在低温冰冻环境下,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之中存活数年,等到气候转暖,土地上种植作物后病原菌就会随马铃薯块茎或者其他茄科作物传播并进行循环侵染。在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达到高温、湿润的条件下时,这些病原菌就会萌发形成分生孢子,随种薯、风或者雨滴交叉传播,扩大病原菌侵染范围。
三、马铃薯早疫病防治办法
(一)修整种植田地
首先,在种植马铃薯前应当加强土地管理,注重合理施肥,给田间增施有机肥、氮肥、钾肥、磷肥等,提高土地营养程度,进行土地翻耕、除害,将往年种植遗留的残株、病株清理干净,杜绝病原体的遗留。要定时进行灌溉、排水,保证土地肥力。其次,需要合理轮作,对于马
铃薯早疫病的防治可以从轮作方面展开,因为早疫病病原菌多在茄科作物之间循环侵染,因此需要在种植马铃薯后间隔2~3年再种植茄科类作物,及时清理田地,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基数。
(二)选育抗病品种
在保持田间土地健康状态的基础上,还要选择抗病性能强的马铃薯品种,这样在种植期间就可以预防植株产生早疫病病原菌。已知的抗病性能良好的马铃薯品种有晋薯14号、克新13号、陇薯6号等。选好种薯品种后,还要精心进行种薯的养护,在种植前20天将选定的种薯放置在向阳温暖的室内,待种薯萌芽后精确选择品质良好的种薯进行种植。
(三)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办法是当前种植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可选用单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将配制好的药液定期喷洒在种植田种薯植株上(如每隔7d或7天喷湿一次)。实施化学药剂喷洒活动时需要注意同一种化学药剂不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最好交替轮换使用不同化学药剂,这样可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目前,马铃薯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种植作物,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巨大影响。湖北省作为马铃薯种植大省,应当继续推进科学、合理的种植策略,积极进行马铃薯早疫病病状分析和防治办法研究,推动湖北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445000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农业服务中心)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