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成就A
散文家:汪曾祺(中国)人物简介

汪曾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存在问题
• 研究深度不够,对汪曾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挖掘不够深入
• 研究视野狭窄,对汪曾祺作品的国际影响关注不够
原因
• 研究资料不足,汪曾祺的著作、手稿、书信等资料不够完善
• 研究力量不足,专门从事汪曾祺研究的学者较少
汪曾祺研究的未来展望及建议
未来展望
• 随着汪曾祺研究的深入,将对汪曾祺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有更多的发现
深刻的人生哲理
• 作品关注人性、人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独特的历史视角
• 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绘,展现了
历史的风云变幻
• 通过独特的历史视角,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汪曾祺散文的审美价值
01
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葩”
《端午的鸭蛋》
• 是一部以端午节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端午节风俗的描绘,展现了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
《受戒》
• 是一部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故乡人物、事件的描绘,
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 作品具有很高的人性价值,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引导读者对人生
• 注重语言的音韵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
幽默、诙谐的个性特点
• 作品中常常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 通过幽默、诙谐的表达,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世态炎凉
⌛️
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内涵
浓厚的乡土气息
• 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水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 通过乡土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介绍汪曾祺介绍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汪曾祺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的介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
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
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
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汪曾祺写作特点是什么?他的生平是什么

汪曾祺写作特点是什么?他的生平是什么特点是:朴素、平淡、韵味无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生平: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详细的内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
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
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
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
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
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
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
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
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
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
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
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
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
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汪曾祺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晚年生活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写散文《七十抒怀》。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 会”。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求学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 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PART 03
创作题材
THEME OF CREATION
儒家美学
汪曾棋认为,儒家的精神内核是“仁心”和“恕道"。对于儒家仁 学思想,汪曾祺的接受是有选择的,他曾说:我不是从道理上,而 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 人情味的思想。 这里的“人情”,指的是儒家伦理情感。这种“人情”以亲情为起 点,由己及人,以等差的形式加以推衍,在日常创作中有所体现。
《逝水》《蒲桥集》《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初访福建》
《汪曾祺:文与画》 《晚翠文谈》 《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范进中举》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成就

汪曾祺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成就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精细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
他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成就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汪曾祺的创作手法和他的艺术成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汪曾祺的创作手法1. 细腻入微的描写汪曾祺的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而备受赞誉。
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社会背景的变迁。
例如,他在小说《新年》中描述了一个小城市里过年的场景,通过描绘细小的细节,如庙会的热闹、烟花的绚烂和人们的喜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味的深厚和城市生活的变迁。
2. 叙事的跨越性和反差性汪曾祺的叙事方式独特,常常进行跨越性和反差性的叙事。
他善于将距离和时间的变换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得故事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意境。
例如,在短篇小说《暗淡的星》中,他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物之间切换,巧妙地展示了一段师生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3.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汪曾祺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细节的反复出现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他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逐渐折射出来。
例如,在小说《白日梦》中,他通过对主人公身边的人物进行刻画,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以及他们在社会变迁中所遭遇的不同命运。
二、汪曾祺的艺术成就1. 展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汪曾祺的作品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他通过描写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的作品以其鲜活的形象和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传统文化的画卷,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2. 对社会变迁的敏感触动汪曾祺的作品深刻地关注了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命运。
他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和心理的观察,勾勒出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起伏和生活困境。
他所展现的人性冲突和境遇变迁,让读者产生共鸣,思考社会变革背后的人类命运。
3. 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汪曾祺在作品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通过对个体的描写,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人物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鉴赏家汪曾祺阅读答案

鉴赏家汪曾祺阅读答案导语: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鉴赏家汪曾祺阅读答案: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汪曾祺

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学习中文写作,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
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平坦质朴,娓娓道来。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语)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赞美。
豆汁儿■汪曾祺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他带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警告我说:“喝不了,就别喝。
大淖记事-汪曾祺

美学特征
1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结构随意、淡泊,具有诗的格调和韵律。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 为文无法。” ——汪曾祺】 注重气氛,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高邮风俗 画。
2、风俗化的氛围营造
风俗与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的
全文层次
第一节:用全部篇幅描写大淖四季的美景,
大淖边上的炕房、浆坊,大淖南岸闲置的候 船室等。 第二节:大淖西边住着的小生意人家,锡匠 们的手艺,锡匠们的日常工作及其娱乐生活, 末尾才点到小锡匠十一子。 第三节:依然只是描写淖东挑夫们的劳动画 面、吃饭场景、娱乐方式。
全文层次
第四节:写巧云的身世和日常琐事
创作背景
作品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以其冲淡
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 气之先。 1981年4月,汪曾祺在阔别家乡40多年后,发表 了《大淖记事》。小说以其新奇的故事、立意、 写法,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大淖在城郊,汪曾祺家在城里,城内外只隔着一 条“草巷口”,是作者小时候经常去看的地方。 对于小说中描写的人和事,他说:“只有在这样 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人和事”。
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风俗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 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 衰老。” 在本文中,作者重视对风俗的描绘,以风俗 作为环境背景,加之氛围是最主要的,情节 退到了次要的位置。
3、闲淡典雅的语言风格
语言淡泊质朴,功力深厚,淡而有韵。
第五节:描写水上保安队和号兵的生活。 第六节:全力讲述十一子与巧云的爱情波折
与追求抗争。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作品简介: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作品赏析: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
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
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
作家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
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现当代文学考研资料整理3

《中国当代文学》(上)练习题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概况一.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2.第二次文代会3.对影片《武训传》的批判4.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5.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6.“双百”方针7.“两结合”创作方法8.“写中间人物”9.“现实主义深化”10.新民歌运动第二、三章“十七年”小说一.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2.农村题材3.山药蛋派 4.荷花淀派 5.“干预生活”的小说二.简答:1.《红岩》的艺术特点(情节结构、人物塑造)。
2.《林海雪原》《红日》比较(内容、风格)。
3.简析林道静成长道路的典型意义。
4.简要说明孙犁的小说风格。
5.简要说明茹志鹃的小说风格。
6.简述“双百”提出后文学创作中的三个突破。
7.简述“干预生活”的小说出现的三个原因。
8.简要介绍爱情小说《红豆》《小巷深处》《在悬崖上》的内容。
9.简要介绍革命历史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的内容。
三.论述:1.小说评论(内容、人物方面):《红日》《红岩》《党费》。
2.结合作品,谈谈“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主题内容、人物形象、艺术风格方面)。
3.结合作家、作品例子,谈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得失。
4.结合作品,分析《“锻炼锻炼”》中的三次冲突的意义。
5.结合作品,谈谈林道静形象塑造中的“出走”、“觉醒”、“成长”三个阶段。
6.结合“干预生活”创作潮流背景,谈谈《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突破(主题、人物方面)。
7.结合“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谈谈《创业史》(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和局限方面)。
8.结合山药蛋派的特点,分析《“锻炼锻炼”》(主题、人物方面)。
9.结合荷花淀派的特点,分析《山地回忆》(主题、人物方面)。
10.《百合花》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比较(角度、方式、风格方面)。
第四章“十七年”诗歌一.解释:1.“祖国颂”诗潮 2.《天山牧歌》二.简答:1.简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主题思想、对比手法)。
汪曾祺作品特点

汪曾祺作品特点汪曾祺作品特点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气,散文如此,小说亦如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作品特点,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1、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年开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2000年7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
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
汪曾祺caogao

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
一、延续了现代散文化小说传统
二、开当代‚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二、创作特征
1. 文化乡情小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汪曾 祺的每篇小说都几乎都很用心地去描摹故乡 高邮的风土人情,“风俗即人”,而且不惜 大量笔墨;其二是这种风俗风情的描写绝非 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而是有其深 刻的人文内涵的。他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 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 审美态度。
曾受业于沈从文: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 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 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 态度与理想境界。《受戒》刚发表的时候,受到很多 赞扬,也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其写法确实与50-70 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它不但没有集 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马由缰。 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 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 为是跑题。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 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 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 者枢纽。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 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 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
“他们经常打牌,在大殿上打。牌客除了师 兄弟三人,常来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 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 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 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 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 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傅 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 卵生、息生,来自虚空来,归还虚空去,往 生再世,皆大欢喜。南无阿弥佛。”
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原文及赏析【导语】:我的创作生涯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我的创作生涯我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汪曾祺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汉族,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主要作品作品类型作品一览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剧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人物轶事汪曾祺与美食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
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
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
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
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
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
”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卜而已。
萝卜是萝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
“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
早几天。
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
”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茄子还是那个茄子,萝卜也还是那个萝卜,但进了大观园的茄子与到了汪先生家的萝卜,就不是那个茄子、萝卜了。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欢迎大家查看!葡萄月令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
风摆动树枝条,树醒,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
树枝软。
树绿。
雪化,土地是黑。
黑色土地里,长出茵陈蒿。
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
挖下土,堆在四面。
葡萄藤露出来,乌黑。
有梢头已经绽开芽苞,吐出指甲大苍白小叶。
它已经等不及。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
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柳木、杨木、桦木,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
立柱有汤碗口粗、饭碗口粗、茶杯口粗。
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
中等,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
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一冬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地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架,就施肥。
在葡萄根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沟,把大粪倒在里面。
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
大棵,得三四桶。
小葡萄,一桶也就够。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
池里放满水。
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
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组织跟别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导管。
这一点,中国古人早就发现。
《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
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
”“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基本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特色散文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中断与连续——汪曾祺小说创作三个时段的比较分析

去表 现 这 种 美 , 坚持 自 己的创 作 个性 ,我 行 我 素 ” “ 。
关键 词 : 曾 祺 ; 汪 小说 ; 作 动 因 ; 创 中断 ; 续 连 中 图 分类 号 :2 7 4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8 7 ( 0 0 0 — 0 6 0 1 7 — 2 5 2 1 ) 40 7 —2
— —
汪 曾祺 小说 创作三 个时段 的 比较分 析
梅 四 海 , 汉 琳 聂
( 安徽 工 贸 职业 技 术 学 院 社 科 基 础 部 , 徽 淮 南 2 20 ) 安 3 0 7
摘 要 : 曾祺 小 说 创 作 分 为 三 个 时期 : 十 年代 、 十 年 代初 和八 十年 代 以后 。人 们 注 意 的 多是 他 最 后 一 个 阶段 的 汪 四 六 创 作 成就 , 对 前 两 个 阶段 知之 甚 少 。全 面分 析 汪 曾祺 三 个 时段 的 小说 创 作 , “ 断” 表 象 下 , 找 其 中 的“ 而 在 中 的 寻 变” 与“ 变” 可 以发 现 其创 作 的一 贯 的特 点 : 写 自己 熟 悉 的 人 和 生 活 , 平 凡 的 生 活 中发 现 美 , 自 己喜 欢 的形 式 不 , 描 在 用
在 现 当代 文 学 史 上 , 一 种 值 得 关 注 的 现 象 : 多 著 有 很
名 的作 家 , 们 在 解 放 前 曾 创 作 大 量 的 作 品 , 到 解 放 后 他 但
十 九 日 , 一 九 九 四 年 第 三 期《 说 月 报 》 一文 中说 : 最 初 载 小 ) “
的 小 说 是 经 沈 先 生 寄 给 刊 物 发 表 的 。 四十 年 代 写 的 小 说
的经 历 , 他 对 新 政 权 对 地 主 、 农 的政 策 是 非 常 了解 的 。 让 富 南 下 工 作 团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指 导 土 改 , 导 者 的 意 图 应 该 是 领 通 过 参 与 土 改 工 作 来 改 造 这 些 旧 社 会 文 人 的 世 界 观 , 汪 但 曾祺 显 然 没 有 “ 胎 换 骨 ” 参 加 土 改 以 后 在 武 汉 的 一 所 学 脱 ,
现代文学考研试题(简答题)

四、简答题(一)1,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歌,在思想倾向上大致可以分为拿几种情况?2,曹禺的《日出》在思想艺术上比起《雷雨》有什么变化?3,你如何看待60年代杨朔的散文?(二)1 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色2 解放区长篇叙事诗的特点3 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和情节4 分析<<车站>>的象征意蕴5 <<子夜>>和<<上海的早晨>>的比较(三)1,左翼小说的主要特征。
2,“朦胧诗”给当代诗歌带来的革新意义。
(四)1,30年代京派小说的总体特征2,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五)1,分析“五四”时散文发达的原因。
2,结合分析《创业史》梁三老汉形象的典型意义。
3,结合作品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六)1,夏衍抗战时期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2,陈奂生形象的社会意义。
(七)1,鲁迅《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2,结合《哦,香雪》,《白色鸟》分析80年代小说诗化特征.(八)1、为什么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作为“异端”2、简述《棋王》的王一生的人物形象(九)1:为什么说言志派散文是美文?举例说明。
2:试述〈茶馆〉一剧的艺术特点。
3:张恨水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4:以代表诗人为例,试述朦胧诗的主要思想内涵。
(十)1.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海派文学“艺术特点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朦胧诗“的特点(十一)1:评说左翼文学运动的得失。
2:夏衍剧作的艺术特色。
3:“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
4:略谈你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
(十二)1.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典范?2.如何理解〈雷雨〉的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3.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的哪些独特的思想和情感?4.简述〈茶馆〉和《龙须沟》的艺术结构特点。
5.简析郭小川叙事诗的创作成就极其艺术特征。
(十三)1.根据鲁迅《阿Q正专》的序言,运用阐释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2.《绝对信号》对戏剧探索的艺术创新体现在什么方面3.谈谈你对张爱玲雅与俗的看法4.1950年代“白花文学”的艺术追求体现在什么方面5.结合《我与地坛》,说说史铁生的苦难观(十四)2.分析骈文的文体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3.说说80年代寻根文学作家的艺术追求(十五)1.概述晚清“白话”的兴起2.“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叙评3.试述“朦胧”诗在诗歌语言形式方面的开拓和创新4.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与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创作相比所发生的明显变化。
1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成就A

1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成就A第一篇:1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成就A1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成就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汪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地:(1)小说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很少涉及现实生活,具有回忆性特点。
(2)有着浓厚的“散文化”氛围。
情节上,描绘故乡民俗风情,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结构上,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
常常先写环境,再写人写事。
小说中充满文艺性的叙事,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
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
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
语言上,叙述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
(3)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的生活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意义:汪曾祺小说文体贡献无疑是独特而巨大的,从当代文学史角度来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汪曾祺小说文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受到废名和沈从文的较大影响.汪曾祺继承了以废名和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家创作上“文体风格趋于生活”的共同特点和“随笔风格的小说”的主张,主张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展示生活的本色,写作自自然然的散文化小说。
萧红40年代创作的《呼兰河传》虽也是散文风格的小说作品,因其故事性不强而被忽视。
新时期汪曾祺的出现,连接上了这种被中断和遗忘的小说风格。
汪曾祺小说在文体上的创造,又影响着阿城、贾平凹等一些小说和散文家的创作。
表现特定地域的民风民俗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80年代小说创作中最为流行的方式和观念。
汪曾祺关于“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观点,对“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汪曾祺之后,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和反思,对小说文体进行大胆地革新,以及突出小说本身的文学特质等,都成为了一股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成就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汪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地:(1)小说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很少涉及现实生活,具有回忆性特点。
(2)有着浓厚的"散文化"氛围。
情节上,描绘故乡民俗风情,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结构上,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
常常先写环境,再写人写事。
小说中充满文艺性的叙事,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
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
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
语言上,叙述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
(3)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的生活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意义:汪曾祺小说文体贡献无疑是独特而巨大的,从当代文学史角度来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汪曾祺小说文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受到废名和沈从文的较大影响.汪曾祺继承了以废名和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家创作上“文体风格趋于生活”的共同特点和“随笔风格的小说”的主张,主张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展示生活的本色,写作自自然然的散文化小说。
萧红40年代创作的《呼兰河传》虽也是散文风格的小说作品,因其故事性不强而被忽视。
新时期汪曾祺的出现,连接上了这种被中断和遗忘的小说风格。
汪曾祺小说在文体上的创造,又影响着阿城、贾平凹等一些小说和散文家的创作。
表现特定地域的民风民俗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80年代小说创作中最为流行的方式和观念。
汪曾祺关于“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观点,对“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汪曾祺之后,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和反思,对小说文体进行大胆地革新,以及突出小说本身的文学特质等,都成为了一股潮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汪曾祺的小说连接了被中断的抒情小说传统,并给后来的写作者以深远的影响。
2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开创“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例如:《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等。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例如:《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祥林嫂最后的“肖像”等。
总上,鲁迅的《呐喊》、《彷徨》通过独特的取材,视角和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其“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内蕴;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的结果。
因此,不愧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3阿Q的形象1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
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
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
3、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4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成就《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1、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
人人“吃人”也“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
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代意义。
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5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1)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作品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这些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
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
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1、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段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阿Q、孔乙已等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艺术的概括力和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鲁迅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画眼睛的方法、白描、漫画的笔法,使人物生动、真切,个性鲜明。
(2)鲁迅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鲁迅小说艺术上又一特点是结构章法的民族化。
《阿Q正传》以叙述人物“行状“为主,故事连贯单纯,有头有尾,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的章回体及传记文学的特点。
《孔乙己》则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通过对孔乙己在酒店两次喝酒情景的描写,表现深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生活。
结构上既吸收民族传统章回小说的特点,又吸收西方小说结构上截取生活片段的特点,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3)以戏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统一。
《阿Q正传》、《孔乙己》都描写了时代的悲剧,在表现上又充溢着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