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物,他怀抱着“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并为这伟大人生理想而去奋斗,但黑暗的现实社会,给他的确是无情的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及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还有就是儒,道,佛三种思想在陶渊明身上的交融与并发,最终在他的人生选择上走上了归隐,这表现了他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大济苍生洁身避祸安贫乐道

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大诗人,他素以清淡高远的田园诗风著称于文坛。然而他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却通过咏赞古代神话中的英雄,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品格,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潜不只有“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静穆”的气质还有“金刚怒目式”的气质。现在让我们来探讨陶渊明在理想和现实中最终走上归隐的人生选择。

一、陶渊明坎坷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从家世到出仕再到归隐经过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但是因出身并非门阀士族,所以在当时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祖父陶茂,夫亲陶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不过最终他的家庭没落了。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境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青年时期,他过的是“居无仆妾,井妇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的艰难生活。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了生活初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最后为官彭泽令,走上仕途的陶渊明主要是因为:一、谋生路,据萧统《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祭酒”。他的《饮酒》诗自述说:“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饥饿)围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在他的诗文中反映了因为生活贫困所以出仕为官。二、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大济沧生’’思想的支配。他的《饮酒》说:“少年军人事,游好在《六经》”。三、和他的家庭环境教育有关:“他的曾祖父是有儒家务实进取精神”,他外祖父孟嘉,在庾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的时侯,也曾被庾亮选为劝学从事,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儒家、道家的品德在他年轻的心灵上引起很大的兴趣,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道路有了种种设想。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开头说道,人是万物之灵,有意识和智慧,有伦理和纲常,就应该有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和信念。所以在“击壤以自欢”和“大济沧生”都不失为一种理想时,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击壤自欢”的隐居道路,而且事实恰恰相反,“忆我少壮时,无乐白欣豫,猛志逸回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二十首》其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可见,陶渊明少壮时便怀有建功立业的思想,

在他入幕恒公,正是其高举勤王义旗之时;他为官刘裕军,又恰逢其讨伐恒公篡晋之日。这种历史的“巧合”,正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自甘淡泊,不思有所作为的人。“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军虽遥,孰敢不至!”这里表现他不甘心淡泊无闻,希望能功成名就,甚至不远千里去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然而理想与现实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当陶渊明怀抱“大济苍生”的抱负进入仕途,这时正处在东晋后期军阀当权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非常森严。生活的现实一次次的磨灭了他的热情和理想,济世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而且还要降志耻生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因此,他十分痛苦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在东晋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在其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对自然爱慕和田园的回归与渴望及“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的企慕隐逸的思想。而处在此时矛盾的他人生选择的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然而3 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但因为劳动不能满足生活自给,他又一度做了彭泽令。然而在官的八十余日里,最终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这次的归隐使4 1岁的陶渊明同黑暗的官场彻底决裂了,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他归隐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亲自参加劳动,与农民共同生活,平等交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田园居》其五)与农民们愉快、轻松相处的情形;以及“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你”的天伦之乐。还有就是和一般农民一样经常受到饥寒的威胁。此期间,他虽有出仕的机会,但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他宁可过着艰苦躬耕的生活也决心不再出仕。“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人生选择,是他对不合理封建社会抗议的表现。归隐田园后的他,虽然物质生活贫乏,精神却怡然自适。他冲出了官场黑暗的“樊笼’’远离了世俗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田园,过上了粗茶淡饭亲自耕作,不为物所累,不为名所役的生活。

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人性归复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它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虽然套渊明因贫而出仕,但他努力保持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玷污自己,他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经过几度出仕和归隐的反复过程,眼看“大济苍生’’的理想不能实现,它的思想面临一个矛盾是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还是归田躬耕,求得洁身守志呢?面对这一重矛盾,陶渊明最终走上了躬耕,誓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人生选择,这表现出他“金刚怒目式”的气质,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

“人生贵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表现了陶渊明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心,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德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