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理想与现实作文八百以陶渊明为例
理想与现实作文八百以陶渊明为例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理想与现实:陶渊明远离尘世的理想人生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讲远古时期的一位文人陶渊明,他追求自然田园生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梦想有一天能够远离城市,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可是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做官为生,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小时候,陶渊明就非常羡慕田园里的农夫。
每当看见他们在田里种地、在山林砍柴,陶渊明就觉得他们过着多么自由、多么快乐的日子啊!相比之下,城里人就显得那么世俗、勾心斗角。
陶渊明决心将来一定要过上农夫那样朴素而富有诗意的生活。
可是长大后,陶渊明不得不按照家人的安排做官。
尽管他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可内心深处总是对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厌倦与反感。
他对理想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决定辞官隐居。
隐居后的陶渊明过着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
白天在田园里劳作,傍晚时分就到林子里游荡。
他靠自己的双手种菜、捕鱼、砍柴,日子过得十分自在。
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书籍、创作诗文,不用再受世俗的束缚和拘谨。
不过,隐居生活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好无忧。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陶渊明时常得为温饱发愁。
而且过于清贫,他也常常遭到亲朋好友的嘲笑和白眼。
不过,陶渊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依然活得十分知足常乐。
我觉得,虽然陶渊明的隐士生活看似颠沛流离,但他内心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满足。
他宁愿吃苦受穷过那种精神空虚的仕途生涯,可见他对追求心中理想的执着与勇气。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理想和现实不符的矛盾。
就像陶渊明一样,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渴望很不容易,需要勇气和决心。
不过只要我们能像他那样,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路途艰辛,最终一定也能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篇2理想与现实你们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理想与现实"。
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作文800字
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作文800字哎,说起陶渊明这个人啊,简直就是咱们心里头那股子清流的祖师爷。
你晓得不,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当官的想捞钱,老百姓苦哈哈,世道跟个绞肉机似的,把人心都绞得稀碎。
但陶渊明呢,他就像是竹林里头的一股清泉,愣是从这现实的大网里头,给自个儿找了个出口,溜了出去,活得那叫一个自在。
头一段啊,咱们得说说他为啥想“突围”。
你想嘛,陶渊明原先也是抱着满腔热血,想着能为民做点好事,去当了个小官。
结果嘞,发现官场里头,尽是些个勾心斗角、阿谀奉承的事儿,跟他心里头的理想国,那简直是天差地别。
他心里头那个矛盾哟,就像是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得紧。
于是乎,他就开始琢磨了:“我这一身傲骨,何必跟这些个俗人同流合污呢?”第二段,就是他怎么个“突围”法了。
陶渊明不是一般人,他选择了最直接也最不容易的一条路——辞官归隐。
这一决定,在外人看来可能是疯了,但对他来说,那是解放,是重生。
他回到了老家,种起了田,写起了诗,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每天跟大自然打交道,心情好了,灵感也来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就是这么被他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最后一段,咱们得聊聊陶渊明“突围”后的生活对咱们有啥启发。
说实在的,陶渊明这做法,不是让咱们都去当隐士,毕竟时代不同了。
但他那份儿对理想的坚持,对现实不妥协的态度,还有那份儿随遇而安、乐在其中的生活哲学,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在咱们现在的生活中,难免也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复杂,但只要咱们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忘初心,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就像陶渊明一样,从现实的矛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活出自己的精彩。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田园理想与现实挑战-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田园理想与现实挑战-教案一、引言1.1陶渊明与《归园田居》1.1.1陶渊明生平简介: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闻名。
1.1.2《归园田居》背景:反映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1.1.3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开创中国田园诗派,影响深远。
1.1.4教学意义:理解田园诗的审美价值,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1.2田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1.2.1田园理想的内涵: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
1.2.2现实挑战:农耕生活的艰辛,社会动荡。
1.2.3陶渊明的选择:辞官归隐,追求精神自由。
1.2.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反思生活价值观,追求内心平和。
1.3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述1.3.1理解《归园田居》的文学价值:诗歌形式、意境、情感表达。
1.3.2分析田园理想与现实冲突:诗中的描写与现实背景对比。
1.3.3探讨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归隐的意义,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1.3.4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在现实中追求理想。
二、知识点讲解2.1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2.1.1自然意象的运用:山水、田园、动植物。
2.1.2简洁质朴的语言:平实、生动、富有画面感。
2.1.3情感真挚: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的超脱。
2.1.4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生、自然、社会的和谐。
2.2《归园田居》的艺术成就2.2.1诗歌结构:篇章布局,情感递进。
2.2.2意境创造:描绘田园风光,营造宁静和谐的氛围。
2.2.3情感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
2.2.4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富有音乐性。
2.3田园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分析2.3.1田园理想的美好:自然、宁静、自给自足。
2.3.2现实的挑战:农耕的艰辛,社会的动荡。
2.3.3陶渊明的态度:接受现实,追求精神自由。
2.3.4现代社会的反思: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田园理想。
三、教学内容3.1诗歌文本解读3.1.1逐句解析: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与深层含义。
3.1.2情感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其内心世界。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浅析陶渊明得理想生活和人一辈子态度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后代世人也称他为“靖节征士”,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期南朝初期得诗人、散文家、文学家.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世家,他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得开国元勋,军功特别显著,最大得官做到大司马.而陶渊明得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因此青青年时代得陶渊明就立志学习,且非常有雄心壮志.但从二十九岁开始进入仕途,却只担任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他得壮志不能实现,还不得不在官场中周旋,不能真心相对,官员之间虚伪一场.陶渊明认清了官场得黑暗与污浊后,就逐渐关于仕途有些心灰意冷.后来陶渊明生活上也越来越困难了.他又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远离官场,远离那些他不乐于见得是是非非.因此他满怀情感得写出了《归去来兮辞》,后来他又写了《桃花源记》,以理想式得社会生活来对抗现实得无奈.田园诗是陶渊明创作得要紧题材,因为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特别向往美好得田园间得生活.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之前,心中一直有一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归来”,呼唤来到不被世俗所污染得地点.后来,他实现了归田园居得愿望.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人人自得其乐得乐园——“桃花源”,建立了一个理想得社会,没有压迫,每个人基本上真心相对.陶渊明只能通过写词来寄予他盼望参与政治得愿望,更盼望人民不要再生活在这种水深火热中.wcoM假如人们能生活在那种没有争斗得社会中,该是多么幸福啊.因此陶渊明得归隐更是一种对社会动荡得无奈与感叹.一、陶渊明得理想田园生活陶渊明得田园诗产生于东晋论文联盟末年,而这与当时得政治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东晋末年,当时朝廷特别污浊、腐败,而当时得士族文人一辈子活也非常糜烂.在这种得现实环境里,非常多名士被卷进残酷得政治斗争之中,令他们不知何去何从.而像陶渊明那个有理想有抱负得人,确信将会陷入现实与理想斗争得漩涡中.有如此一句话:“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因此在那个时期许多不满于现实得文人,放弃仕途,归隐田园.陶渊明确实是这些文人中得杰出代表.在那个阶级斗争激烈,官场腐败得时代,陶渊明认识到了其中得黑暗,而不愿同流合污,因此在陆续做个几个小官之后决定归隐,后来就一直过着“躬耕自资”得生活,生活自给自足,并在诗中表现出盼望有一个没有忧愁得理想社会.在南山之下种种菜,赏赏花,并在这种情况下开创了田园诗.总之,陶渊明能够讲是田园诗得开山鼻祖.历代也有许多写田园诗得人,但没有一个能够超过陶渊明得.陶渊明得田园诗清新脱俗、质朴自然,表现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得意愿,有他独特得个人经历又将他思想融入到里面去,在他得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能够讲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二、陶渊明得人一辈子态度一定得人一辈子态度受一定得时代得妨碍.陶渊明得人一辈子态度就受时代得印记妨碍得痕迹非常深.东晋末期,官场黑暗,地主庄园经济接着进展.永嘉之乱后,士族大量购置田园,使得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那个动荡时代之中,官场如战场,士族得官职变幻无常,讲升就升,讲贬就贬.而陶渊明得人一辈子态度在他得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定得体现.陶渊明时代为官得家庭与当时得社会环境对他得妨碍也可谓不小.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能够令自己光宗耀祖.他也在为此不断地努力,但却在不断地受挫中.在东晋末期时期玄学之风特别盛行,而陶渊明受到玄学思想得妨碍.用隐居来躲避显示,寄情于山水来表现对现实得不满.陶渊明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拥有高尚得情操,又自得其乐、淡泊名利.总之,东晋末期得时候官场腐败,关于士族也不是十分在乎,统治阶级也非常腐朽.陶渊明就毅然辞官,用归隐田园来抵抗.能够讲陶渊明看透了官场得黑暗,对官场也深恶痛绝.陶渊明没有求名求利之得欲望了,他在那个幽静得田园中寻到了自己得归宿.三、陶渊明得诗歌风格苏轼曾讲:“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就话得意思确实是讲陶渊明得诗外表上非常质朴,实际上非常华美,外表上非常单薄简单,实际上非常丰富.陶渊明得诗非常平静,非常优雅,非常通俗易明白,但又不是淡而无味得,看似一般、短小,事实上意味隽永.从他辞官之后就有一种容易满足和平和得心态来面对现实.但又不忍打破自己得梦,就塑造了一个理想得生活状态.因此讲陶渊明得诗朴素中见精彩,细细品味起来又意境深远,回味无穷,不尽地令人向往起来.陶渊明得诗里也不是只有清幽得田园风光,还有寄予了他政治方面得抱负.还有得诗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得美好,充满了善良,相处融洽.还有对具体生活细节得描写.陶渊明由衷地盼望人们能够返璞归真,回到人们最开始得那种美好.总之,陶渊明得诗语言质朴、自然,将平常参加劳动得细节毫不突兀得写了出来,有一种清新脱俗得意境.表现了诗人能够归隐田园,感受自然美好得喜悦之情.诗人所描绘得一副副画面也是自己真实情感得流露,表现了他对现实得憎恶,又无力去改变它,只能从另一方面得到慰藉.综上所述,在东晋末期南朝初期,政治黑暗,陶渊明把对田园风光得描写作为诗词得要紧表现对象,成为了中国田园诗得开山鼻祖.他所向往得生活是对现实无奈得抵抗,对黑暗政治得抨击.假如文如其人得话,那么陶渊明确信是一个专门率真淳朴得人,读他得诗确实是在读他本人.陶渊明是后来得田园诗人难以到达得一个高度,他得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地位是不可撼动得.。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后代世人也称他为靖节征士,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他是东晋末期南朝初期的诗人、散文家、文学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世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非常显著,最大的官做到大司马。
而陶渊明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
所以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立志学习,且很有雄心壮志。
但从二十九岁开始进入仕途,却只担任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不仅他的壮志不能实现,还不得不在官场中周旋,不能真心相对,官员之间虚伪一常陶渊明认清了官场的黑暗与污浊后,就逐渐对于仕途有些心灰意冷。
后来陶渊明生活上也越来越困难了。
他又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远离官场,远离那些他不乐于见的是是非非。
于是他满怀情感的写出了?归去来兮辞?,后来他又写了?桃花源记?,以理想式的社会生活来对抗现实的无奈。
田园诗是陶渊明创作的主要题材,因为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非常向往美好的田园间的生活。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之前,心中一直有一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归来,呼唤来到不被世俗所污染的地方。
后来,他实现了归田园居的愿望。
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人人自得其乐的乐园桃花源,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没有压迫,每个人都是真心相对。
陶渊明只能通过写词来寄托他希望参与政治的愿望,更希望人民不要再生活在这种水深炽热中。
如果人们能生活在那种没有争斗的社会中,该是多么幸福埃所以陶渊明的归隐更是一种对社会动乱的无奈与感慨。
一、陶渊明的理想田园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产生于东晋末年,而这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东晋末年,当时朝廷非常污浊、腐败,而当时的士族文人生活也很糜烂。
在这种的现实环境里,很多名士被卷进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令他们不知何去何从。
而像陶渊明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肯定将会陷入现实与理想斗争的漩涡中。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大诗人,散文、辞赋也有很大成就,对于后世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以其能真正脱弃轩冕陶渊明既有“幽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他的人生态度可说是非常复杂的,从一开始的时隐时仕到以后的躬耕归隐再到桃源时期,他思想的轨迹不是单纯的,而是曲折无序,是经过了众多转变的。
陶渊明的思想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政从文双重志愿确立时期(即从出生到29岁)。
他有这样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明的。
晋武帝太元八年,苻坚发动了九十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晋军,而在淝水两军进行战时,东晋在宰相谢安的领导下打了个大胜仗,使东晋政权转危为安。
这给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对社会的期望无疑打了一剂强心针,觉得报国有望,所以这一时期他有从政的决心。
他在《杂诗》中曾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在《拟古》中表示“少时壮且兮,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摔至幽州。
”从这些诗中可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慷慨激昂的诗人。
另一方面,东晋文人崇尚隐逸之风。
“……更主要的,经过了三国两晋,到范蔚宗的时代,希企和崇拜隐逸的风气,已经很普遍很坚固地树立在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一般心理上了。
这只要看看魏晋人的诗文,和考察一下他们的生活,就知道他们是多么地希企这样一种人格,但他们自己却仍然在从仕。
”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当时的`文人崇尚隐逸已蔚然成风了。
而隐逸之人一般靠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那只有靠写诗文。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崇尚隐的大环境中作为一个文人自然也不能免去隐逸之心,所以他在树立从政志愿的同时又有从文的心。
其次,我们来考察一下陶渊明的家庭环境,陶渊明是陶侃的后代,且陶家世代入仕。
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茂,父亲逸都做过太守,而外祖父孟嘉则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
陶渊明生在这样的仕宦之家,他能没有为光宗耀祖而入仕的决心吗?但是,陶渊明又不是一个贪慕虚荣和富贵利禄的人。
2023最新-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优秀4篇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优秀4篇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是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陶渊明简介篇一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学成就篇二诗文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陶渊明的故事篇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渊明人生理想容提要:桃花源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陶渊明的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理想主张以追求自然与自由为核心。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混乱时期,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因此他有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陶渊明的理想是追求自然。
他崇尚自然之道,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而不被社会的束缚所限制。
他以田园为背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闲适自然,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人生,追求着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理想也是追求自由。
他对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深感不满,因此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成为他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中。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倡导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他的政治活动也是为了追求社会的自由和公正,他曾多次上书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的弊端和政治的腐败。
他的言行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坚持和追求。
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相比可能有些遥远,但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理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
他的田园诗和政治著作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和榜样,影响了许多人的思想和行为。
陶渊明的理想也给我们当代人以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陶渊明的理想中获得启发。
我们可以向他学习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争取社会的自由和公正。
陶渊明的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激励着我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陶渊明的理想主张追求自然与自由,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同时也激励着人们为社会的自由和公正而奋斗。
他的理想给我们当代人以启示,鼓励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与公正,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陶渊明与苏东坡的归隐比较
陶渊明与苏东坡的归隐比较陶渊明与苏东坡的归隐比较归隐意思是回家隐居;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与苏东坡的归隐比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本不反对走仕途,相反,他当初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进入官场的,毕竟,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最常见、最正统、最容易走通的道路就是当干部。
但由于陶渊明不适应官场繁琐的显规则和潜规则,放不下架子,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中,陶渊明最后选择了“守拙归田园”。
辞职后地位没有了,俸禄没有了,趋炎附势的朋友没有了,虽勤于耕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子还是很清苦。
但他“不戚戚于贫贱”,“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时代人少地多,没有环境污染,不难找到山清水秀的清静之所,他能够通过原始的农耕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但因为不求甚解,所以看的书多;因为辄饮必醉,所以喝的酒多。
买书买酒在当时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增加了不少经济支出,所以,生活时常窘迫。
好在那时文化人少,陶渊明在乡下更是稀缺资源,识个文、断个字、当个家庭老师之类的,还是有用的,加上乡风淳朴,总有人接济他,使得他能够忘机于世外桃源,从而给后世树立了高人逸士的形象。
六百多年之后的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他真切推崇陶渊明的隐逸风度,发掘出其更多的美学价值。
与陶渊明相比,苏东坡的才学更全面,他既是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又是画家(如枯木竹石图)、美食家(如东坡肉)、服装设计师(如子瞻帽),其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文和词作,尤其是词作,苏东坡对当时流行的娱宾遣兴、依红偎翠为格调的俗词注入文人高雅的品格,特别是注入了苏东坡式的超脱、飘逸、思辨的情趣和节操,这种雅化的词风,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发展思想,影响深远。
苏东坡的才学积累和展示得益于北宋偃武修文的国策。
当时文坛思想活跃,群星闪烁,文化人占据了社会上层。
苏东坡立志报国,他思想敏锐,文笔犀利,胸无城府,口无遮拦。
从陶渊明《归园田居》观望真实人生论文
从《归园田居》看真实人生——陶渊明[摘要]:《归园田居》以篇幅短小的五个片段,以简朴自然的语言,写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田园生活,记录了陶渊明从官场转向乡村的人生历程,从中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渴望;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真实人生,可以从中看到以贫傲世,猛志长存的陶渊明,也可以看到无奈走出官场的陶渊明,它以朴素的语言写出陶渊明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
[关键词]:《归园田居》、陶渊明魏晋以来,全国处于分裂状态,面对着政权变换、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反抗避世之举②。
酣饮者以酒傲世, 佯狂者以狂傲世, 其本心, 都是藉此不与昏暗之世合流, 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风靡于此期。
其中,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是造化所钟的“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宠儿,为了在一个世风衰微, 道义无存的社会里, 保持自己高洁的自我人格,他在暮年笃守固穷之节,用一种相当激烈的态度来刻意维护自我, 亦可称之为以贫傲世,较之嵇阮等前贤, 陶渊明所为, 可谓方式不同而其道一也。
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故有“田园诗人”之称②。
而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他辞旧的别词,迎新的颂歌,诗中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②中做到以诗表情,情融诗中。
他在诗中描绘的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常景, 却让人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3)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3)走入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并未真正的平静,更没有完全超脱。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贯穿他的一生。
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失落使他尤为痛苦。
在其四言诗《荣木》序云:“荣木,念将老也。
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总角闻道,白首为成”感叹自己岁月虚度,功业无成。
另外,生活的贫困,死亡的痛苦也时时困扰着他。
而思想矛盾的冲突也是其归园及创作的一种内在异化。
(三)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总结陶渊明在对社会和人生作出设计之后,并没有一味消极地在社会中生存,而是对社会更加积极地去关注,热爱人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不断总结、不断追求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
在《饮酒并序》(其六)中“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极力希望当时污浊的社会能返朴还真,具体的办法即像孔子那样研习诗书礼乐;然而当时却无人问津,自己感到十分痛心。
他怀着以六经来弥补败坏的社会风尚的抱负,但得不到实现,所以只有以饮酒遣悲而已。
同样,在《乞食》中,“愧我非韩才”,陶渊明感慨自己不能像韩信那样辅刘邦平定天下,得遂其志,而是穷困潦倒志不得申,但他并不灰心,即使死后也要报答朋友“一饭之恩”,甚至想到“结草”相报。
也正因为怀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在与普通人的共同生活中忘却战争动乱、权力争斗,找到了人生快乐[7]。
陶渊明一度希翼通过自己的人生政治理想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在《拟古》(其四)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便是陶渊明政治理想的表现,即收复中原。
然而,他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得不到共鸣的,即使想听到别人在这方面的思想言论都不可能,但是涵盖了其对东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谋恢复的强烈愤慨。
与此同时,在《杂诗》(其四)“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陶渊明感慨自己努力耕作,然而连最低的生活保障也无法维持。
表达自己的愤和不平:对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都各得所宜,而自己耕作不辍,反而受冻挨饿,从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质疑。
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谈谈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看法
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谈谈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看法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故,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从他的经历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和对人生的看法。
首先,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与他的信仰和理想紧密相关的。
他一生都秉承着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为权势所动。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表现人性、反映现实、弘扬道德的题材,比如《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自由、平等、和谐的向往。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它们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更因为它们传递了他对人性的尊重和珍视。
其次,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自主的和勇敢的。
他不畏艰辛,不怕挫折,不追求名利,而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他在政治上的选择也是自主的,他不愿意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被贬谪到遥远的南方,但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精神追求。
他在南方生活期间,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他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追寻精神之源的宝贵遗产。
最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有价值的。
他的经历和作品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要勇敢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生命,更加鼓舞了我们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人生态度,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珍视人性、道德和艺术。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证明了他的人生选择是正确而有价值的。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追求自由、真理和美好的人生。
关于陶渊明矛盾相存的人生观
关于陶渊明矛盾相存的人生观关于陶渊明矛盾相存的人生观导语: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陶渊明矛盾相存的人生观,欢迎阅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派者。
他的诗歌如空谷绝响,千百年来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
他独立不羁的人格、清新隽永的作品,让世人仰视。
他五次出仕、遭际迥异的一生,也一直吸引后来学者的目光。
自他死后的一千五百年间,评析陶渊明的书如汗牛充栋,对陶渊明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多有评述。
其中,对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儒家、道家,还是他家?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的入世为官与他的出世隐居深受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的影响。
陶渊明的入世与其儒家思想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做过官。
身处于这样的一个仕宦之家,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坚实基础。
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从小受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固穷”以及“仁义、忠恕、知命”等儒家思想的,陶。
他少时的生活是穷困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尽管家境如此,他仍有“不坠青云之志”,并刻苦学习:“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
”他刻苦的程度达到了“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他积极准备、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
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
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
这时他已年过三十。
“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
但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
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内容提要:桃花源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陶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陶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陶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秦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物,他怀抱着“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并为这伟大人生理想而去奋斗,但黑暗的现实社会,给他的确是无情的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及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还有就是儒,道,佛三种思想在陶渊明身上的交融与并发,最终在他的人生选择上走上了归隐,这表现了他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大济苍生洁身避祸安贫乐道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大诗人,他素以清淡高远的田园诗风著称于文坛。
然而他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却通过咏赞古代神话中的英雄,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品格,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潜不只有“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静穆”的气质还有“金刚怒目式”的气质。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陶渊明在理想和现实中最终走上归隐的人生选择。
一、陶渊明坎坷的人生道路陶渊明从家世到出仕再到归隐经过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但是因出身并非门阀士族,所以在当时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祖父陶茂,夫亲陶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不过最终他的家庭没落了。
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境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
青年时期,他过的是“居无仆妾,井妇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的艰难生活。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了生活初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最后为官彭泽令,走上仕途的陶渊明主要是因为:一、谋生路,据萧统《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祭酒”。
他的《饮酒》诗自述说:“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饥饿)围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在他的诗文中反映了因为生活贫困所以出仕为官。
二、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大济沧生’’思想的支配。
陶渊明能成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的作文
陶渊明能成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的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现实矛盾中突围:陶渊明东晋乱世之中,诞生一位与众同诗——陶渊明。
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谈谈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看法
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谈谈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看法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散文家、文学家。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选择。
在我看来,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对自由、追求真理的坚持。
陶渊明年少时曾为政治、功名所困,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追求,并选择离开政治斗争的舞台,追求自由、追求真理。
他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专心研究文学和哲学,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追求自由、追求真理。
其次,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在离开政治斗争的舞台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隐居山林的日子里,通过研究文学和哲学,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
他倡导“归真返璞”,提倡自然、朴素、温和的生活方式,认为“物我两忘”,“自得其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要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最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多以自然为题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认为自然是无私的,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追求真实、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基石。
他在自然中寻找灵感,歌颂自然之美,表达对生命之美的敬畏和热爱。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对自由、追求真理的坚持,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追求,思考人生价值,珍惜自然和生命。
陶渊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痛苦
2008 年第
6期安徽文学Fra bibliotek349
文 化 万 象
保持内心独立、 人格尊严、 适情淡泊的回归状态中, 有一种仁 厚寡欲的胸怀。可是现实中的诗人,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 不经受着磨难和困苦。在杂诗其八中: “代耕本非望, 所业在 田桑。躬亲未曾替, 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 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 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 哀哉亦可伤!人皆尽 获宜, 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陶渊明自辞 ” 官归田后, 虽努力躬耕, 但仍不得温饱。于是不得不发出 “理 也可奈何” 的感慨。 这既是痛苦的哀叹, 也是不平的呼声。 自 己虽以农桑为业, 力耕不止, 却落的个挨冻吃糠的下场, 所需 甚微, 连温饱都不能满足。陶渊明积极入世的情怀和对真世 道的渴求, 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在现实面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挑战。 现实中的诗人在出仕与入仕的矛盾痛苦与归隐后的失 志和悲悯中欲罢不能。陶渊明下决心躬耕陇亩, 回归田园。 但在躬耕实践中, 贫穷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 时常受饥馁之 苦。 理想的光环被现实的乌云所覆盖。 生计问题使陶渊明不 得不出仕谋生,居无仆妾, “ 井臼弗任, 藜菽不给, 母老子幼, 就 ( ) 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养勤匮”颜延之 《陶征士诔》, 陶渊明描绘了许多美妙恬静的人间图景, 在淳朴的民风 中找寻理想的自然之境。在 《移居二首其一》 : “昔欲居南村, 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 今日从 兹役。敝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其二∶ “春秋多佳日, 登高 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 这些诗文表现了诗人向 ” 往淳朴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 而厌恶外面恶浊的世界。 《归园 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 违。 ”但现实中他是理性与智慧的存在。即便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自娱自乐, , 也仍不免有 “飞鸟相与还” 《饮酒》 》 其五 ) 的孤独。他需要有同类的唱和。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 与析” 他隐居的是山野乡村, “相见无杂言, , 只能 但道桑麻长” ( 《归园田居》 其二)。 他没有心灵的盟友, 内心是孤独苦闷的。 他象坠入无形的牢笼, 与世隔绝。他只剩下了孤独和潜藏在 达观态度之后的感慨与寂寞。另外, 陶渊明虽乐于过一种自 由快乐的田园生活, 但自然灾害, 社会动乱并非因他的归隐而 乾坤大改, 炎火屡焚如, “ 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 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 ” ( )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这种阴暗丑恶的世道,以及 山野乡村凋敝的社会现实, 使从小就聆听圣贤之道的他怎能 安然于丛菊之中, 正如: 荣木并序 》 “荣木, 《 中 念将老也。日 月推迁, 已复九夏, 总角闻道, 白首无成。他感慨时光的一去 不回, 如今头发都白了, 却一事无成。 总之, 诗人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了屡次碰撞, 但也就在 这些碰撞中, 诗人用这总体一系列的行为向人们展示出真正 的 “真” “自然” 与 之境。留给我们清霜高洁般的背影。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简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以其优美的田园诗而闻名,倡导了归隐悠然、与自然为友的生活态度。
然而,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政治乱世和社会动荡之中,这使得他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与自我理想之间的矛盾。
田园诗带来的宁静与美好陶渊明的田园诗主题常常涉及到平和、宁静和恬淡快乐的生活。
他描述了丰饶富足的农田、流水潺湲的溪流、各种各样可爱动物们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桃花林中等故事情节。
这些描绘给人一种纯净美好、远离尘世纷扰、心灵归属于大自然之感。
梦幻与现实之间然而,在陶渊明创作众多田园诗背后,隐藏着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他在一些诗作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描述了贪官污吏以及人民贫穷困苦的生活状况。
这种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和自身置身其中的矛盾感使陶渊明深感无奈和失落。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陶渊明是一个思想家,他追求心灵自由、与天地万物共存并远离尘嚣的理想。
然而,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道德沦丧的时代,这使得他无法真正实现自己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使得他在写作中表达了一种离愁别绪和对社会困境的思考。
归隐与反思面对田园生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为山野田园,以此来寻找内心平静和抵抗社会压力。
通过写作田园诗,他倾诉着自己对社会不公和苦难的观察,并试图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论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对美好自然、简朴生活和高尚道德的向往,但也揭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他通过文学表达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敦促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追寻内心真正的宁静与美好。
陶渊明留下了一部优美动人的艺术遗产,使得我们在读其田园诗作品时能够领悟到那种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与世无争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物,他怀抱着“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并为这伟大人生理想而去奋斗,但黑暗的现实社会,给他的确是无情的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及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还有就是儒,道,佛三种思想在陶渊明身上的交融与并发,最终在他的人生选择上走上了归隐,这表现了他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大济苍生洁身避祸安贫乐道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大诗人,他素以清淡高远的田园诗风著称于文坛。
然而他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却通过咏赞古代神话中的英雄,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品格,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潜不只有“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静穆”的气质还有“金刚怒目式”的气质。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陶渊明在理想和现实中最终走上归隐的人生选择。
一、陶渊明坎坷的人生道路陶渊明从家世到出仕再到归隐经过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但是因出身并非门阀士族,所以在当时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祖父陶茂,夫亲陶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不过最终他的家庭没落了。
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境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
青年时期,他过的是“居无仆妾,井妇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的艰难生活。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了生活初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最后为官彭泽令,走上仕途的陶渊明主要是因为:一、谋生路,据萧统《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祭酒”。
他的《饮酒》诗自述说:“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饥饿)围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在他的诗文中反映了因为生活贫困所以出仕为官。
二、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大济沧生’’思想的支配。
他的《饮酒》说:“少年军人事,游好在《六经》”。
三、和他的家庭环境教育有关:“他的曾祖父是有儒家务实进取精神”,他外祖父孟嘉,在庾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的时侯,也曾被庾亮选为劝学从事,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儒家、道家的品德在他年轻的心灵上引起很大的兴趣,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道路有了种种设想。
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开头说道,人是万物之灵,有意识和智慧,有伦理和纲常,就应该有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和信念。
所以在“击壤以自欢”和“大济沧生”都不失为一种理想时,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击壤自欢”的隐居道路,而且事实恰恰相反,“忆我少壮时,无乐白欣豫,猛志逸回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二十首》其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可见,陶渊明少壮时便怀有建功立业的思想,在他入幕恒公,正是其高举勤王义旗之时;他为官刘裕军,又恰逢其讨伐恒公篡晋之日。
这种历史的“巧合”,正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自甘淡泊,不思有所作为的人。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军虽遥,孰敢不至!”这里表现他不甘心淡泊无闻,希望能功成名就,甚至不远千里去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然而理想与现实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当陶渊明怀抱“大济苍生”的抱负进入仕途,这时正处在东晋后期军阀当权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非常森严。
生活的现实一次次的磨灭了他的热情和理想,济世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而且还要降志耻生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因此,他十分痛苦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
在东晋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在其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对自然爱慕和田园的回归与渴望及“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的企慕隐逸的思想。
而处在此时矛盾的他人生选择的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然而3 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但因为劳动不能满足生活自给,他又一度做了彭泽令。
然而在官的八十余日里,最终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
这次的归隐使4 1岁的陶渊明同黑暗的官场彻底决裂了,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
他归隐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亲自参加劳动,与农民共同生活,平等交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田园居》其五)与农民们愉快、轻松相处的情形;以及“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你”的天伦之乐。
还有就是和一般农民一样经常受到饥寒的威胁。
此期间,他虽有出仕的机会,但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他宁可过着艰苦躬耕的生活也决心不再出仕。
“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人生选择,是他对不合理封建社会抗议的表现。
归隐田园后的他,虽然物质生活贫乏,精神却怡然自适。
他冲出了官场黑暗的“樊笼’’远离了世俗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田园,过上了粗茶淡饭亲自耕作,不为物所累,不为名所役的生活。
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人性归复“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它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虽然套渊明因贫而出仕,但他努力保持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玷污自己,他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经过几度出仕和归隐的反复过程,眼看“大济苍生’’的理想不能实现,它的思想面临一个矛盾是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还是归田躬耕,求得洁身守志呢?面对这一重矛盾,陶渊明最终走上了躬耕,誓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人生选择,这表现出他“金刚怒目式”的气质,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
“人生贵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表现了陶渊明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心,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德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如果说对自然的爱慕是陶渊明归隐德本质所在。
那么,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大济苍生之志难酬则是他最终选择这一道路的外部原因。
在他的一些诗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他对现实的深刻不满:“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叁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饮酒》)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最引为沉痛的事,莫过于社会上是非不分,善恶不分,而他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仕途生活是他走过的一段迷路,在社会政局的风云变幻中,他看到了许多黑暗卑鄙的阴谋内幕,见过许多残酷的不义战争,他的家乡,他的职务都和这些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想要闭着眼睛不看也不可能。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盖觉,及辞禄而归耕”(《归去来兮辞序》),正是用隐微含蓄的话反映了他这些年在官途中的目击,所痛恨,唯恐避之不逮的黑暗现实,于是他带着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做了他人生的归复回到了田园。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自由自在,而外出做官,实出于为生计所迫的无奈,几经周折最终抱定退隐。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地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热爱自然,而不愿受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后,将自己与田园生活完全融合为一体,它不是田园生活的观赏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违。
”(《归园阳居》第三首)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实情实景生动逼真,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理想人生的追求。
描写了一个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形象。
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他此刻已经远离了世俗尘嚣,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及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感情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之中自得其乐。
陶渊明与俗世隔绝,仕途可以说是几经坎坷,为求仕东奔西跑,奔波了一生终于了悟。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选择的两大支柱,它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当诗人尚未离开官场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失落,人生的失意及对理想的追求。
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后,却感到人性的解放,获得了归属。
三、固穷守志的不屈品质在归田之初,陶渊明感到重返自然的欣慰但是现实生活毕竟是无情的在他弃官归田后,生活越来越穷苦了。
在他归田后的第三年,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被火烧光了。
他的房子被烧以后,一家寄居在船上,直到初秋还没有定居。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示庞主薄邓治中》)反映出了诗人万晚年生活的困窘、饥寒难奈的境遇。
但他以固穷的气节坚守,促使他始终保持着高洁的人格,即使在贫病潦倒时也不肯应诏出仕,宁愿饿死也不肯吃嗟来之食。
他觉得此时的心思,与千年前的古人长沮,桀弱是完全相通的,并又真诚地希望能长久的这样下去,时值隆冬严寒,生活清苦,田园生气全无,即使如此,诗人还是以书中记载的历史遗烈自我砥砺,坚持不为荣华富贵所动,面对贫穷,时时以古代贤人的言行自砺:“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的处世美德形成了他不慕荣利,志怀得失的人生态度,丝毫没有为躬耕田亩而后悔叹息。
虽然陶渊明抱贫归隐,但在自然灾害,疾病相缠,饥寒交迫的困境下,他的内心在出仕与归隐的问题上发生过思想斗争,但他坚信“衣食终须纪,力耕不吾欺”,在黑暗污浊的社会里,他依靠自己的劳动,躬耕自食,艰苦白励,坚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