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_知识点总结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及其利用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及其利用复习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手机充电的过程,并提问:“手机充电时发生了什么?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化学能与能量的转化。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了解。通过这个导入,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想一:提供不同难度的习题和实验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任务。
-设想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设想一:引入化学史和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设想二: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废电池回收,让他们体会化学知识在环保中的价值。
2.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对化学能与能量转化的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需要通过实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化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化学史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判断不同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并解释原因。
2.根据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绘制相应的示意图,并标注能量转化过程。
3.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并分析温度、浓度等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课堂讨论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复习课教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复习课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燃烧和灭火的条件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知道燃料燃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3.通过“知识回忆、知识应用、知识归纳、知识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基础知识,并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主要核心内容的整体结构,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科学知识
的学习是一个不断递进、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环境问题
2.实验的探究改进
3.框架图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
回忆、归纳。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调控(教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调控(教案)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调控【基础主干落实】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举例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森林失火,设隔离带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扑灭火灾2.火灾自救(1)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将火扑灭;(2)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生活链接】“纸火锅”是用纸张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点燃酒精加热纸锅时,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纸锅不会燃烧。

【情境思考】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并用鼓风机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原理是什么? 提示: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漫画助学】火场逃生技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重点 项目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

)任务一:完成实验现象及实验分析 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①②①燃烧②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①③ ①燃烧 ③不燃烧 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③中的白磷未与 氧气 接触,不能燃烧③④③不燃烧 ④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 着火点,④燃烧可以实现燃烧结论:燃烧三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拓展:(1)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通入氧气。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BC(填字母)。

A.作反应物B.隔绝氧气C.升高温度任务二:创新实验装置类型一:密封装置型——将P2O5封闭在有限空间内,不污染环境类型二:吸收燃烧产物型——P2O5可以被碱液或水吸收类型三:燃烧条件控制型——通过装置特点控制燃烧条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堂达标反馈】1.[灭火的原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A)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着火点D.产生二氧化碳2.[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 ℃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三、单元教学课时
3
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⒉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⒊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⒋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⒌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⒍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⒎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⒏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⒊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课题2 燃料和热量一、化石燃料①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②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③属于不可再生能源④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1、煤①称为“工业的粮食”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③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④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2、石油①称为“工业的血液”②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③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④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⑤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3、天然气(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A、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B、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 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点燃酒精灯[设问]:这是什么现象?[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投影)[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设问]:木板能燃烧吗?[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投影)[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投影)[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内容与分析(一)内容: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

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一)目标: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

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第1、2课时) 教案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第1、2课时)  教案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燃料燃烧的调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燃料燃烧的调控。

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总结和设计燃烧条件的实验懂得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素养目标1.通过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燃料燃烧的调控。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火的发现和利用。

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用火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二、推进新课1.燃烧的条件[过渡]我们知道火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绝对。

在日常生活中,火也造福了人类。

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投影展示]火是某些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可以用来加工食物、取暖、冶炼金属等。

[提出问题]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实验探究]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燃烧?(依次点燃下列物品,观察现象)纸张木条泥土红磷酒精小煤块小石头玻璃蜡烛[归纳总结]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提出问题]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吗?[演示实验]教材第159页探究“燃烧的条件”,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Ⅰ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均未燃烧。

[提出问题]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讲解着火点的概念,并给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引导学生归纳出该对比实验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归纳总结]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提出问题]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归纳总结]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复习(一)重点、难点突破1.燃烧的条件及灭火(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3)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 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氧气混合易发生爆炸;汽油、煤粉、面粉等也都是易燃易爆物品。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验纯。

注意:爆炸并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例如锅炉爆炸,气球、车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2.燃料(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煤通过干馏得到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燃烧的条件 ② 氧气、空气 ③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① 可燃物 燃烧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灭火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 (2)燃料充分燃烧的②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①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当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物质,污染空气。

(3)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是由于污染气体SO2、NO2造成的。

措施:使用清洁能源;改进技术,使燃料充分燃烧;加强对车辆尾气排放的监测,禁止未达标车辆上路等。

(4)新燃料及能源(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例如:镁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二)学习方法建议1. 善于分析,总结,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例如,燃烧条件的探究,分析红磷白磷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的燃烧对比实验,要善于抓住不同点而导致的不同现象去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知识归纳 复习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知识归纳 复习课件
第七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结构】
可燃物
1.燃烧和灭火燃烧条件 与 氧气 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清除 可燃物
燃烧和灭火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隔绝 氧气
温度降到 着火点以下
爆炸原理
易燃与易爆物 安全知识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2.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煤:主要含有 硫 元素
燃 料
化石燃料:石油:主要含有
丁烷(C4H10)及丙烯(C3H6)、丁烯(C4H8)等,无毒;天然气的 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无毒。
四、能源的分类
能源类型
定义
实例
不随本身的转化或被人 太阳能、生物能、水能、 可再生能源
类的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风能、地热能等
随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
的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五、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CH4的鉴别
项目
二、爆炸、燃烧、缓慢氧化的比较
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概念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 可燃物在有限空 的一种发光、放热 间内发生的剧烈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 应
温度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未达到着火点
能量变化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放热缓慢,不易察 觉
是否发光 发光
发光
不发光
联系 缓慢氧化可能引起燃烧;有些燃烧可能引起爆炸
气体
H2
CO
火焰颜色 微弱的淡蓝色
蓝色
CH4 明亮的蓝色
燃烧产物
H2O
CO2
根据燃烧的产物不同进行鉴别
H2O、CO2
鉴别方法 由于三者火焰颜色相差不大,所以不能用观察火焰 颜色的方法区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课本第七单元内容,梳理溶液、酸碱盐及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点,做好课后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溶液、酸碱盐的概念、性质及用途,设计5道选择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2)填空题: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设计5道填空题,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酸、碱、盐的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及相互关系。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
(3)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酸碱盐相互转化的实例分析。
2.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增强环保意识,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溶液、酸碱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仍存在以下问题:对溶液的分类、组成及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力较弱;缺乏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一是巩固基础知识,强化概念理解;二是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能力;三是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引言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七单元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基础。

以下是对该单元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平衡符号:使用“=”或“⇌”表示反应的可逆性。

3. 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类型1. 合成反应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例子:CaO + H2O → Ca(OH)22. 分解反应定义: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例子:2H2O → 2H2 + O23. 置换反应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例子:Zn + CuSO4 → ZnSO4 + Cu4. 复分解反应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例子:AgNO3 + NaCl → AgCl↓ + NaNO3第三章:化学反应的条件与速率1. 反应条件温度:升高温度通常加快反应速率。

压力:对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而自身不消耗的物质。

2. 反应速率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量。

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第四章:化学平衡1. 动态平衡定义: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宏观上看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 勒夏特列原理原理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会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

3. 平衡常数定义:描述平衡状态的常数,与温度有关。

第五章:化学反应的计算1. 摩尔概念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物质中包含的粒子数与1摩尔粒子数(6.022×10^23)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7.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 (精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7.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 (精品)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挑选,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知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判定一些易辨论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视察、描写实验的能力,启示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运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爱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办法:(1)通过视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分。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点、相伴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变化产生进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觅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视察化学实验。

第一要视察变化前物质的色彩、状态;再注意视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色彩、状态、气味等。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掌握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 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并能进行简单的能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实践意义。

二、核心知识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的定义: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

- 反应物和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还原-氧化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3.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通常表现为系统温度升高。

- 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通常表现为系统温度降低。

-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4.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平衡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 能量计算:通过反应热和物质的量来计算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5. 实验操作与安全- 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 实验安全:了解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正确处理化学品,预防意外事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能量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_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
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缓慢氧化: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酒和醋的酿造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如森林大火时制造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锅盖、酒精灯帽盖灭火焰,如泡沫灭火器)(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二、爆炸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
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②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再灭火。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一、化石燃料
①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煤
①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还产生CO2,引起温室效应
④(水煤气:H
2与CO 的混合气体制法:C + H
2
O高温 H
2
+ CO)
2、石油
①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③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④石油各产品:汽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3、天然气
(1)、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
A、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B、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CH
4+2O
2
CO
2
+ 2H
2
O(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3)、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a)放出热量: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不通过燃烧也可放热,如
Mg+2HCl=MgCl2+H2↑; CaO+ H2O=Ca(OH) 2
b)吸收热量: CO 2+C 2CO;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旧建筑
二、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
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密度小,则安装在上方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煤的燃烧。

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

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如NO)、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⑤可燃性:C2H5OH+3O22CO2+3H2O
⑤用途:被用作酒精灯、火锅用固体燃料、内燃机的燃料
⑤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
①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是水,无污染。

②有可燃性 2H2 + O2 2 H2O
③有还原性H2+CuO Cu+ H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O2H2↑+ O2↑,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
2SO
4
= ZnSO
4
+H
2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气下)、排水法(难溶于水)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