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的人物描写方法资料。

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举例说明生字词的用法,并进行练习。

4. 人物描写方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

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

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

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壹伍)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2)男生读,指名读(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4.讨论、交流、汇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的品质,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品质。

2.教学难点:领悟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将相和》的了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品质。

(2)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5.书写指导
(1)观察“召、臣”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故事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领悟联系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历史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4篇)

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4篇)

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4篇)篇一: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__。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

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1、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

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部编版《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共4篇)

部编版《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共4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板书:蔺相如廉颇)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三、品读,感受蔺相如(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将相和》。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背景,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探讨“将相和”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理解“将相和”的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将相和”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探讨“将相和”的寓意。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将相和》2. 重点词语: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和解3. 重点句式:被动句、并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将相和”的含义。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答案:(1)“将相和”是指将领和宰相之间消除误会,达成共识,共同为国家利益着想。

(2)廉颇勇敢直率,知错能改;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讲解重点句式时,部分学生掌握不扎实,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中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相关内容,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优秀3篇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优秀3篇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学生讨论交流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思路〗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适当加入自己的褒贬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通过教师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后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个性的褒贬态度等方面回答,要紧紧抓住课文的叙述、描写来说,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二、看录相(完璧归赵)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质疑问难,发表见解,鼓励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强权。

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颇很勇敢。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回答:1、不是的,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二、检查预习(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1.和氏璧的资料。

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

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__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1、指导璧的写法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1)自由读文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3)小组代表发言(4)自由发言(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6)指导朗读(7)总结人物个性四、课时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22.将相和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五、作业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一、复习检查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答)师板书:完璧归赵一边写一边问各个字的意思,并
问璧的写法。(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这就叫……学生答)。 现在通常用来形容物归原主。 四、拓展延伸: 分角色表演完璧归赵 五、回顾小结: 1.回顾: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读! (课件出示:“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 去了。”……)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2.小结:是啊,蔺相如很有能耐,不是光靠一张嘴。他勇敢机智,就 连秦王也拿他没办法。 3.结课:同学们,你们说,秦王没有得到这块和氏璧,他会不会善罢 甘休?(……) 接下来秦赵两国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六、课后作业:
“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4.蔺相如的计谋成功了,可这蔺相如自己却没一起逃走,读 出示课件: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 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
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 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蔺相如此时有没有害怕?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你知道他为什么不 害怕吗?(自信秦王不敢杀他,怕失信天下) 5.秦王虽然非常生气,可是面对理直气壮的蔺相如,他毫无办法。 最后,秦王还是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这个故事就叫做……
18、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间的理解、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完 璧归赵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充分感受蔺相如机智 勇敢的形象。 【教学准备】PPT 课件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生字、新词认读无阻碍。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梳理脉络——研读“完璧 归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背景介绍。了解了课文历史背景会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内容。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战国时候,有七个强大的国家,称之 为“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他 们各据一方,连年征战。其中,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师板书:和好)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过渡:“和”的手势,既然是和好,那之前必然有过不和。他们究 竟是因为什么产生了不和?后来怎么就和好了呢?现在就让我们带 着预学一深入学习课文。 2、课件出示预学一: 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封为( );在 ( )又立了功,封为( ),职位比廉颇高。廉颇( ),所 以将相不和。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 ), 很受感动,就( ),两人又和好了。
是啊,秦王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璧却在他的手里,蔺相如的心 里是多么着急啊。他着急,但他却表现得很平静。读!
出示课件: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 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看。” 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用“之所以……是因为”回答) 在紧急的时刻突然想到办法,这叫“急中(生智)”。蔺相如的机智 在这里显而易见。 连接观点 2:真撞 蔺相如为什么要撞? 同样可以从真假两方面来讲。 如果是假撞,是为了……?(吓唬吓唬秦王,让他不敢抢璧。) 如果 是真撞,是为了……?(不让秦国得到和氏璧,维护赵国的尊严。)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撞”,你觉得它还仅仅是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
因而各国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赵国的
赵惠文王手下有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将
板 书 :将 , 擅
长军事,一个是相
板书:相,擅பைடு நூலகம்外交。
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将相的名字了。将是谁?相
呢?师生共同书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板书:和
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两人之间的故事。 你会怎么去理解这个“和”?生自由汇报
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开始! 你读出了什么? 谁再来试试读读这句话?(个别读——师范读——自由练读——指 名读——齐读)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突出蔺相如的那份勇敢?(撞) 对于蔺相如的这一撞,你想问些什么? ——重点理解: 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真?假? ——边默读,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重点看第 8 自然段。 ——指名说。(分两种情况去分析) 观点 1——假撞吓唬秦王。 凭什么认为蔺相如这一撞,可以吓唬秦王呢?(知道秦王喜欢璧) 你从哪看出来的? 那为什么要吓唬秦王? (秦王不肯交城) 他怎么看出秦王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的?(绝口不提)
部分中,哪句话最能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生自学 5 分钟 2、汇报交流 A、指名朗读自己找到的相关句子。 B、师整理,讲解重点句。 出示课件: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 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撞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 碎在这柱子上!”
生自学 5 分钟 3、汇报交流 A、指名口述填些写————师引说(将相不和是因为……;将相和 好了,是因为……) ————小结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为(上大夫);在(渑池会见)
又立了功,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所以将 相不和。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自己的 国家),很受感动,就(负荆请罪),两人又和好了。 B、看来大家都明白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终于和好了。在这之前, 不和的情况下,我们来看看廉颇是怎么评价蔺相如的?快速浏览课 文,找出相关句子,读! 课件出示:“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 了。” 说这话时,廉颇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不服气)请你把这滋味送进句 子中来读一读。(指明二三个学生读)指导学生朗读。 C、过渡:那么,蔺相如真的如廉颇说的那样,没什么能耐,就靠一 张嘴吗?(……) 让我们一起带着预学题二走进文章的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三、研读“完璧归赵”,体会蔺相如形象。 1、课件出示:研读课文 1——10 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在这一
吗?(……)它还体现了什么?板书:不畏惧生死和机智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学生齐读) 3.蔺相如真的是具有大智大勇,面对他,秦王也只好退步,不仅答 应要给城,还答应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蔺相如真的是想要举行典礼 吗?(拖延时间,让手下人化装带和氏璧回赵国。)
从 36 计的角度来讲,他用的是什么计?板书:“缓兵之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