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感觉、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多个分支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心理学考研中,有一些知识点常常被考到,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心理学考研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经常被考到的:1.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认知心理学实验方法:了解常用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学习和记忆: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如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存储等。

4. 语言: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的产生、理解、运用等过程,了解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5. 智力和思维:包括智力测试和智力的形成、智力发展和智力水平的评定等。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关系的修复方法。

2.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概念,如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等。

3. 群体行为:了解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群体决策过程,了解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群体动力学。

4. 人类发展与社会化:了解人类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人类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

5. 亲社会行为: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等。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了解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如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 青少年发展: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等。

3. 成年期和老年期发展:了解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问题,如成年期身份认同的发展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心理常见知识点总结归纳

心理常见知识点总结归纳

心理常见知识点总结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

了解一些心理常见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些心理学的常见知识点。

一、人格与情感1. 五大人格特质五大人格特质指的是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特质对一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这些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和他人相处。

2.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一个人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不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学会合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了解人际关系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比如交流技巧、冲突处理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二、心理健康问题1. 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这些问题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帮助自己或他人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2. 压力管理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学会管理压力,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了解一些压力管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3. 睡眠问题睡眠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一些睡眠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睡眠质量。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了解一些实验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知识。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之一。

了解一些问卷调查的设计原则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调查研究。

3. 观察和访谈观察和访谈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了解一些观察和访谈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学研究。

总结:心理学的知识点是非常广泛的,上面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知识点。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感情和意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活动。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一系列过程。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它既包括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包括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等。

4.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它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和反映,而知觉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认知和行为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记忆是指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保存、提取和再认。

3.情绪与动机:情绪是指人类个体在面对特定事物或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是指人类在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时的内在驱动力。

4.认知与智力: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智力是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5.个体差异与个人发展:个体差异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和倾向。

个人发展是指人类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过程和变化。

6.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互作用和交流过程。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教育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既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也包括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应用。

2.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专门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

冲突的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冲突的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冲突的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冲突的定义冲突是指因为利益、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或矛盾而导致的争执、对抗或不和谐的现象。

冲突通常表现为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竞争、对立和对抗,它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二、冲突的分类1. 个体间冲突:指的是个体之间因为利益、情感、观点等方面的矛盾而产生的冲突,如夫妻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竞争等。

2. 团体间冲突:指的是不同团体之间由于利益、观点、身份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如公司间的竞争、国家间的对抗等。

3. 集体冲突:指的是大规模群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而引发的冲突,如民族间的对抗、阶级间的斗争等。

4. 内部冲突:指的是个体或团体内部因为利益、角色、价值观等方面的矛盾而产生的冲突,如个人内心的矛盾、组织内部的对抗等。

三、冲突的产生原因1. 利益冲突:个体或团体因为利益的争夺而产生冲突,这是最常见的冲突原因之一。

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竞争和冲突。

2. 观点冲突:个体或团体因为观点、态度、信念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会引发对立和竞争,从而产生冲突。

3. 情感冲突:个体或团体之间因为情感、情绪的冲突而产生争执和对抗。

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冲突的产生。

4. 角色冲突:个体或团体因为角色、身份的矛盾而产生冲突,如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方面的矛盾。

5. 价值观冲突:个体或团体因为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导致人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从而产生冲突。

四、冲突的心理机制1. 个体认知偏差:个体在冲突中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即对冲突的认识和看法存在片面性和偏见。

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个体在冲突中难以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加剧冲突的发展。

2. 情绪和情感激化:冲突会激发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使得个体在冲突中更加激烈和偏激。

情绪和情感的激化会导致个体的冲突行为更加激烈和不理性。

简单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简单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简单的心理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基础的心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心理知识点,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认知能力等方面。

1.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的心态。

情绪管理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一些常见的情绪管理技巧包括: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和情绪应对。

情绪表达是指通过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

情绪调节是指通过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来调节情绪,比如通过运动、放松或者娱乐来缓解负面情绪。

情绪应对是指面对不同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应对,比如面对困难时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挫折时选择乐观的态度。

2.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一些常见的人际关系技巧包括:沟通技巧、冲突解决和社交技能。

沟通技巧是指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包括倾听、表达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冲突解决是指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分歧,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解决矛盾,避免矛盾升级。

社交技能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做出得体的行为或表现,包括礼貌、尊重和自信。

3.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对信息的处理、理解和分析能力。

良好的认知能力对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一些常见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

注意力是指个人对特定信息或者活动的集中和关注能力,好的注意力能力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

记忆是指个人对信息的存储和回忆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

4. 压力管理压力管理是指有效地处理和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本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本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本一、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它试图理解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等方面,也涉及到社会群体中的人际互动、社会影响等。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关注心理机能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四)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重视心理的整体性。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的成长潜力。

(七)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

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综合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知觉的情境。

四、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功能。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既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记忆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长,容量几乎无限。

心理学小学课程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小学课程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小学课程知识点汇总一、认识自己1. 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并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

2. 情绪认知: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绪,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3. 自尊和自信:培养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4. 强迫症:了解强迫症的症状和原因,学会正确对待和帮助有这种困扰的人。

二、人际关系1. 沟通技巧:学习有效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倾听、表达和解决冲突等。

2. 同理心:培养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体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友谊与合作: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建立友谊的重要性。

4. 面对欺凌:了解欺凌的形式和影响,学会应对和报告欺凌行为。

三、情绪管理1. 情绪调节:学习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或消沉。

2. 压力管理:认识并应对压力,学会采取有效的放松和应对策略。

3. 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解决问题1. 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思考和创新。

2. 决策能力:学习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和做出决策的方法和技巧。

3. 应对挫折:了解挫折和失败的正常性,学会积极应对和从中获得成长。

五、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1. 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学会寻求帮助。

2. 睡眠与休息:认识睡眠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 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负责的意识和行动。

4. 幸福与积极心态:学习积极心态的培养和幸福感的来源,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在心理学小学课程中,一系列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并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发展自己的力量和潜力,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心理学小学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有责任感和适应力强的个体,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5、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6、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7、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策略1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情感方面的联系,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

1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并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11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21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情绪稳定性、亲和力、自信心等特质会影响他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交往意愿。

12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123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互补的特质也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12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交场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131 清晰表达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

132 积极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打断、不急于评判。

133 反馈及时给予对方适当的反馈,表明自己对其话语的理解和关注。

134 非语言沟通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它们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14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①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

③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根据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 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①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②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①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③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④发展新型人际关系⑤纠正畸形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事务中的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特点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

〔三〕个人距离:0、5m~1、2m 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

其特点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密距离:0~0、5m这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

其特点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自尊和受尊重,产生信心〕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要求〕平安需要〔免除恐惧、焦虑〕〔保险、福利〕生理需要〔最重要,只有它得到满足才谈得上其他需要〕人际交往原那么:1、诚信的原那么2、平等、尊重的原那么3、交换的原那么4、自我价值保护的原那么5、情境控制的原那么6、宽容的原那么7、适度的原那么1〕交往的范围要适度2〕交往的时间要适度3〕交往的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且遵守共同行为标准的个体的组合。

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标准,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为什么参加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的满足:〔1〕平安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的需要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根底而构成的群体。

〔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通常情况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与友谊型群体:关心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的人形成的群体。

大学三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大学三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大学三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大学三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引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帮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他们的个人增长和发展。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述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内容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2.1 社会认知的概念2.2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2.3 社会知觉的意义和作用3.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3.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3.2 社会影响的类型与机制3.3 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因素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建立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1 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的影响1.2 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促进1.3 人际关系对职业发展的意义2. 人际关系的建立2.1 沟通与表达技巧2.2 形成亲密关系的要素2.3 解决冲突与处理分歧的方法第三部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与解决1. 社交焦虑与人际交往困难1.1 社交焦虑的定义与特征1.2 社交焦虑的影响与原因1.3 克服社交焦虑的方法和策略2. 人际冲突与冲突解决2.1 人际冲突的原因与类型2.2 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和方法2.3 提升人际冲突处理的能力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社会心理学在职场中的应用1.1 领导力与影响力1.2 团队合作与团队建设1.3 职业发展与人际关系2.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2.2 教育环境的影响与改善2.3 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结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并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大学生常用心理学知识点

大学生常用心理学知识点

大学生常用心理学知识点作为大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能更好地理解他人、适应社会。

以下是一些大学生常用的心理学知识点。

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感知、判断和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1、确认偏差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和关注那些能够支持自己已有观点和信念的信息,而忽视或否定与之相反的证据。

比如,当你坚信某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好时,你可能只会注意到关于它的正面评价,而对负面评价视而不见。

2、可得性偏差人们根据容易想起的事例来判断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或频率。

例如,在评估飞机失事的风险时,如果最近媒体频繁报道飞机事故,人们可能会高估飞机失事的可能性。

3、代表性偏差人们根据事物与典型样本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判断。

比如,看到一个穿着时尚、举止优雅的人,就认为他一定是从事艺术工作的。

认知偏差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因此,大学生需要意识到这些偏差的存在,并努力克服它们,以更客观、准确地看待世界。

二、情绪管理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会情绪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情绪的产生情绪是由外部事件和内部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当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外部的成功事件会引发喜悦的情绪;而当你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可能会产生沮丧的情绪。

2、情绪调节的方法(1)认知重评改变对引发情绪的事件的看法和解释。

比如,把一次失败看作是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2)深呼吸和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来缓解身体的紧张,从而减轻情绪的强度。

(3)运动和社交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分享感受,也能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

三、学习心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内部动机(如对知识的兴趣、自我提升的渴望)往往比外部动机(如奖励、惩罚)更持久和有效。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或外在情境(如环境、压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表现不佳,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不够努力(内在特质),或者是考试难度太大(外在情境)。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低估了外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摔倒,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笨手笨脚,而忽略了地面湿滑的因素。

而自利归因偏差则是指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成功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情境。

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会觉得是自己聪明努力,成绩差就怪题目太难。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中的信息。

首因效应指的是我们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最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

比如,第一次见面时对方表现得很有礼貌,我们就可能认为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

比如,长期相处的朋友最近做了一件让你不满的事,你可能会暂时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虽然有时刻板印象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他人,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三、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态度包括认知成分(对事物的看法)、情感成分(对事物的感受)和行为成分(对事物的反应倾向)。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信息传播,如果新的信息具有说服力并且来源可靠,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另外,角色扮演也能改变态度,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可能会对相关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四、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比如在一个小组讨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个方案好,即使你最初有不同意见,可能也会选择从众。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对被试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规律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

(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4、遗忘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四)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考情简介:这一知识点在山东教师招聘统考中会考察到,在其他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察比较少。

作为一个生僻考点,可能会在一些地方性的考试中以单、多选的形式去考察,但是考察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考中联系生活事例进行识记即可。

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定义(互有所需,互相满足)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在于双方能否实现满足)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传导信息的时候),包括语言符号系统(探花交流()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肢体语言,穿着打扮)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特点1.群体是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2.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

3.个性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4.人际关系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5.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2.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3.行为成分:是指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作风、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任何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改变,都是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着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及稳定持久程度。

二、人际关系类型(一)舒茨的分类(只要知道能选就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类:1.包容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

(积极的)2.控制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事务中得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上.特点就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就是朋友之间交往得距离.其特点就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密距离:0~0、5m这就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与交往得距离。

其特点就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影响人际距离得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需要:自我实现得需要尊重(自尊与受尊重,产生信心)归属与爱得需要(与她人建立感情得要求)安全需要(免除恐惧、焦虑)(保险、福利)生理需要(最重要,只有它得到满足才谈得上其她需要)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得原则2、平等、尊重得原则3、交换得原则4、自我价值保护得原则5、情境控制得原则6、宽容得原则7、适度得原则1)交往得范围要适度2)交往得时间要适度3)交往得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得个体得组合。

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为什么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得满足:(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与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得需要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职务分配很明确得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就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得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得群体。

(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并直接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得下属组成得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得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得人构成得群体。

通常情况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就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就是命令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与友谊型群体:关心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得人形成得群体.具有共同特点、兴趣或爱好得人所形成得群体正式群体得特点:1、正式群体就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起来得,其基本职能就是完成组织任务.2、正式群体就是按组织得章程与组织规程建立起来得,列入组织得正式机构得序列之中。

3、正式群体得成员有明确得编制,其领导者有正式得职务头衔,由组织赋予明确得职权与职责。

4、正式群体就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与成本逻辑得基础之上得,就是按照组织得规程行事得非正式群体得特点:一、自发性非正式群体就是自发形成得。

人们到非正式群体中去寻找归属、认同、理解与表现自己、完善自己,自发组成不同类型得非正式群体。

二、成员得交叉性许多人得爱好、兴趣比较广泛,体验感受比较丰富,因此她们可能参加几个非正式群体,从而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具有交叉性。

三、有自然形成得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一样有核心人物,但她们不就是有上级正式任命或选举产生,而就是在长期得工作、学习、生活与娱乐中自然形成得.她们大都善于协调成员间得关系,有较强得组织管理能力与影响力四、排她性与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交往较多,关系亲密,相互帮助,但对本群体以外得人则比较淡漠、疏远、甚至排斥,具有明显得排她性.同时,非正式群体又有相对不稳定性,当群体成员得瞧法、意见发生矛盾与分歧时,一旦调节无效,就会导致群体得分化、瓦解,以致重新组合,产生新得非正式群体。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得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得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得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得一种无形得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得或认可得反应。

“人际剥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得“人际剥夺”实验结果表明:作为社会性得人,离不开与别人得交往。

也就就是说,人际交往就是人得一种需要,就像人需要吃饭、睡觉一样。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得信息沟通与物质得交换。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得人与人之间得心理得与社会得关系。

需要:需要就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得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对客观事物需求得反映,就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得基本动力。

良好得人际关系就是人得需要满足得条件:1、良好得人际关系就是人得本能需要经过长期得进化,我们得祖先形成了一种集群得习性,并通过种族繁衍传留给后代,因此人们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得需要.与人交往就是获得安全感得最为有效得途径。

人不光只有生物性得安全感需要,而且还有社会性得安全感需要。

2、良好得人际关系就是心理健康得需要第一,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得心理正常发展。

心理学得研究发现,儿童与其照瞧者之间通过积极得交往所形成得稳定得亲密关系,就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得不可缺少得条件.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得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得稳定得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得发展也会受到明显妨碍.性格与智力都会受影响.第二,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得个性健康。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得积极交往,缺乏稳定得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得性格缺陷。

心理学家曾经从各个不同得角度做过大量研究,结果都证明,健康得个性总就是与健康得心理交往相伴随得。

第三,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得生活幸福感。

对于人生得幸福来说,任何方面都远不如健康得交往与良好得人际关系重要。

交往与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得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与地位所取代。

3、良好得人际关系就是社会生活得需要个体心理学得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得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得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这三个重要内容都离不开与人得交往。

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与谐相处得需要,这叫“社会兴趣"。

人际关系得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得关联状态从无关(零接触状态)到关系密切(深度卷入状态)经过四个变化过程,分别为:定向阶段(觉察相识)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经过自觉地察觉过程;未形成有效沟通与交往,仅处在观察阶段,没有相互得得情感卷入。

情感探索阶段(表面接触)表面接触交往双方几乎无情感卷入;不要求亲密交往效果,只要就是彼此相处与睦、友好即可。

情感交流阶段(亲密互惠)双方开始确立相互得信任感与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感到充实愉快,真实价对方,相互欣赏,建立友谊;此时关系破裂,出现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

稳定交往阶段(稳固相容)高度相容阶段,彼此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上达到高度一致,关系稳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此情感层次得友谊关系生活中很少;若有矛盾,相互尊重与谅解,亲密关系永固长久保持。

随着人际关系得深入,交往双方间得自我暴露逐步广泛深刻,自我暴露得程度就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得标志。

自我暴露得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如饮食习惯、偏好嗜好等.2、态度:对人得瞧法,对政府与时事得评价3、自我概念与个人得关系状况,如自卑情绪与家人关系等4、隐私方面,个体得性经验或者个体不为社会接受得想法与行为等.人际关系建立得条件:第一,人际交往得交互条件交往双方得需要都得到满足或者相对满足基础之上;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就是有前提得。

第二,一定得时空条件距离能使我们走近或疏远第三,一定得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形成良好得第一印象,其次要主动交往,再次要懂得移情,最好要学会帮助她人人际关系从融洽开始瓦解,到最终终结,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歧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得就就是双方在直觉与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原先关系得方面倾斜。

分歧出现,双方情感得融洽程度下降。

分歧不大,双方努力可以修补,若得不到解决,会进一步发生冲突第二阶段:疏远现分歧,总得沟通量会有所下降,自发得沟通减少;表面上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得印象,实际上出现裂痕;双方长时间都以疏远得方式交往,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三阶段:冷漠双方开始放弃沟通得努力,气氛处于冷漠阶段不太直接谈话,仅凭非语言方式实现必要得沟通与协调;非语言沟通缺乏热情,目光冰冷;冷漠阶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阶段会有痛苦得情绪体验.第四阶段:逃避随着关系恶化,为脱离痛苦体验,开始回避;开始有不友好、敌意与对抗得举动;此阶段双方都有强烈得自我保护欲望;此阶段持续多久,取决于双方得意愿与其她因素。

第五阶段:终结相互间得接触视为一种负担,急于终结交往作为解脱痛苦得方式;终结标志为发生一次直接得激烈得冲突;若处理好刚出现得分歧,不仅不会恶化关系,可能会把双方关系推进到更好得健康状态.沟通指信息得传递与交流,包括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得特点:①个体性(发生在个体之间)②直接性(面对面得直接沟通)③主要内容:认知、情感方面得信息大众沟通(传媒沟通)①间接性②主要内容:认知方面得信息沟通得种类(一)言语沟通(二)非言语沟通不涉及言语得任何沟通方式,包括身体要素与非身体要素。

身体要素:1、触摸,如握手、拥抱、拍后背等;2、象征符号与说明动作;3、情感呈现或面部表情; 4、行为调整5、行为调适6、副语言非身体要素:1、区域空间2、服装(一)信息源(who ):就是信息得发送者,就是人际沟通得主体—-编码者(二)信息(what) :认知与情感(三)通道(way):信息得载体,人际沟通以视听沟通为主.语言占65%,动作占19%,表情占16%。

(四)信息接受者(whom):人际沟通得客体——译码者。

(五)反馈(feedback):信息主、客体相互作用得过程。

(六)障碍(obstacle):1、来自于编码得障碍:编码就是把有意义得信息转换成符号信息得过程.2、来自于译码得障碍:译码就是把符号信息转换成意义信息得过程。

(理解能力)(七)背景(situation):包括心理、物理、社会与文化背景。

人际沟通得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下行与平行沟通(三)单向与双向沟通(四)口头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人际关系得概念: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得直接得心理上得联系。

其特点就是:1、个体性(两个个体之间) 2、直接性(面对面)3、情感性:情感就是人际关系得主要成分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得阶段:定向阶段—-表面接触情感探索阶段-—轻度卷入情感交流阶段——中度卷入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得深度:良好得人际关系就是在人际关系逐渐增加得过程中发展起来得。

自我暴露得广度与深度就是人际关系深度得一个敏感得“探测器”.自我暴露程度由浅入深分为4个水平:第一就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就是态度;第三就是自我概念与个人得人际关系状况;第四就是隐私方面。

良好人际关系得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依据双方得价值观进行选择)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这就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得心理活动,其目得就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与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