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学校德育工作概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1、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2、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主体性和发展性。主体- 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有:主体发展性

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德性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道德的对象性活动,是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整体特征,它贯穿于德育活动的始终。

3、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德育发展的关系:社会、人、德育并不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古代、近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人的发展经历了群主体性、分裂主体性、个体主体性、类主体性;德育发展经历了素朴的生活德育、灌输的德育、主知主义德育、主体发展德育。

4、要建立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现代德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

5、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6、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实质是教育活动与素质发展的关系。前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后者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人的素质发展范畴。前者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后者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前者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后者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辨析题: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7、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道德主体,包括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两个方面。

8、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需要,构成德育过程中施教与受教之间积极的矛盾运动。

9、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10、德育过程组织的原则:个体思想品德主动地完整地发展的原则(德性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德性上是统一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过程组织的多样化原则;以道德践行行为基础的原则;德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11、思想品德是指个体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2、知情行是品德结构的基本要素。人的完整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审美。

13、众多品德结构研究所得到的共识:品德结构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中的一部分;突破了原有三要素的平面思维框架;品德结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

14、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其观点: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的特征;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

的过程;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的。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发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这一过程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 )、权威阶段(6-7、8)、可逆性阶段(8-10 )、公正阶段(10-12 ),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差别,主要是从结果和动机来考虑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并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道德认知只是品德结构中的一个要素,还必须考虑情感、态度、行为。

15、当代中国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品德认识的主体性和认识结果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现代德育的意义:使德育的一般规律与特定时代的青少年品德发展特征相结合;为具体规定德育的时代任务与方法提供现实依据。

16、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它们是内在一致的,有共同特征:具有历史性、阶段性;都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

17、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德育目标责任制支配、调节、指导、控制着整个德育过程,其作用有对德育内容、方法的导向作用;对德育活动的激励作用;对德育实施的协调作用;对德育评价的参照作用。

18、确立德育目标、内容的方法论原则: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适应性与超越性统一;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民族性与全人类文化因素相融合。

19、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的理解: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在外延上扩展了,将心理、法制等内容纳入德育,在内涵上注重道德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德育目标反映了受教育者道德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从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实际出发,体现了受教育者发展不平衡性;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重视了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

20、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课程的根本特征在于育德性。

21、德目主义又称直接教学,即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宗教课、公民课或德育课等,以直接教授道德价值。全面主义即实施间接教学,它不开设独立的道德课,主要是通过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

22、我国现代德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类。

23、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

24、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不断进行了批判性探究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道德分析,促进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