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二章

10
本节小结
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初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4个基本 命题 • 贸易原因 • 贸易模式 • 贸易利益
• 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11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一 、 绝对优势理论
• 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发表了其代 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 论。 • 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 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 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 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 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 。 • 斯密的政策主张及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5
• 在图2-2b中,曲线Dm反映的是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 口需求
• 曲线Sx反映的是外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出口供给
• 在图2-2b中,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口需求曲线Dm和出口供 给曲线Sx相交点Ew,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出口交换均衡价格 Pwe。 • 均衡进口量和出口量Qwe,满足如下条件: • Qwe = Qc — Qp = Qfc — Qfp
18
•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RX/RY表示的是X产品的机会成本。 • 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要放弃掉的Y 产品的产量,这一放弃掉的产量正好是RX/RY。 •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意味着机会成本不变,即在生产可能 曲线的每一点上,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放弃的Y产品产量 是相等的,原因是劳动这一单一要素在本国内是同质的且是 自由流动的。
16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RY* L/RY RX/RY:X产 品的机会成本 FM L/ RX 图2-4a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 比逐渐提高,传统服务贸易占比相对 下降。
自由化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服务业发展,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限 制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导 致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 务贸易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措施 •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与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 进行的,以提供或接受服务为标 的的国际交易活动。
谢谢
THANKS
鼓励企业加强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服务贸易 的国际竞争力。
ABCD
深化服务贸易开放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准入,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吸引更 多外资进入我国服务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和谈判,维护我国利益 和发展空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
理论概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同一产业内具有相似要素密集度或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该理论认为,产业内 贸易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引起的。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具有同时性,且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因此服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普 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关注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内 贸易的发展。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 •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生产情况如表2-1(a)
所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 有利,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2-1(b)所示。分工后,两国均以各 自的绝对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 1的比例向交换,交换后两国拥有产品的情况如表2-1(c)所示。
W1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三、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因而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也叫里昂惕夫反(悖)论。
• 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按照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是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 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 度。
国际贸易O理h论l与in实(务1(8第949版-1)9陈79岩)
一、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赫-俄理论被称作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使用生产要素禀 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
毛呢产量 (单位)
2.7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90
葡萄牙 2.375
190
--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c) 交换后拥有产品的情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一 重商主义及其对外贸易学说
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 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
托马斯•孟说:“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于外人身上的,也 会立即在他们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我们身上的……因此,首 先我们就将丧失我们现在享有的可以将现金带回本国的自由 和便利,并且因此我们还要失掉我们输往各地许多货物的销 路,而我们的贸易与我们的现金将一块消失。” 托马斯· 孟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 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
自由贸易的获益 :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
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的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富 裕。
二 绝对利益论的进一步说明
国 家
商 品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6
1
4
5
1. 哪个国家在生产小麦上有绝对优势?生产棉布呢?
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 两国按照1∶1交换小麦和棉布,美国用6蒲式耳小麦 换取英国的6码布,两国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绝对利益理论简评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包含着科学的成份 和非科学成份。 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采取了新的观点;他的绝对利益论反 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中已成熟了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过进步 作用;他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国际分工、 开展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的见解,至今仍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 点是错误的;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它 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 殊情形。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消费量
英国 220 2.2 1.1
0
0 1.1
葡萄牙 0
0 1.1
170 2.125 1.025
4、比较成本说简评
进步性: 较圆满地解释了开展国际贸易的一般
原理:国际贸易的产生在于比较成本的差 异。“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萨缪 尔森)
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不管一国处于 什么发展阶段,不论它的经济实力是强是弱, 都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
2.1.3 相互需求学说
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代表著作: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数量
棉布/米
化纤布/米
甲国
1
1.5
乙国
1
2
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甲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米棉布:1.5米化纤布 乙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米化纤布:1米棉布
1772-1823) 代表著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 背景 (1)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障碍 (2)解决绝对利益学说中存在的矛盾
2.1.2 比较成本学说
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观点 如果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地位,但优势程度不同,而另一国在这两种产品 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程度也不同, 则前者选择他有利程度大的那种产品从事专门化 生产,而后者选择他不利程度小的产品进行生产, 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 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 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果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 于对手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 国内的交换比率。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现代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重商主义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一、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介绍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

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可以节省和生产无关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如果一国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那就出口该商品;如果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进口该商品。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的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二、Smith 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增口是任 加赚有何 本取限国 国别的家 财国,金 富金只银
银有储 才靠量 能出都
本国同 国购时 金买要 银别限
国制 商或 品禁 支止 出本
鼓励出口 限制或禁止进口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四个特点:
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也会提高整个 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
机会成本不变 简单直观 不能解释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产品劳动
生产率均低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评价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一)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 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 货币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部分)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第一节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00
3.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实行自由贸易,美国以120吨小麦 (100天劳动)交换英国200匹布(100天劳动),双方均获利。
表2-6 贸易前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美国 分工前 小麦 布匹 120吨 100匹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分工前 120吨 100匹
英国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分工后英国和美国都比分工前多得100匹布。 2.国际分工给世界(假定只有美国和英国)带来的总利益是增加了 200匹布。 3.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通过国际贸易由两国均分(每国100匹布) 。
• •
葡萄酒(单位) (80+90)/80=2.125
(100+120)/100=2.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共生产了2.2单位;葡萄牙专门生产酒,共生产了2.125单位。 产品总量比分工前增加了,呢绒增加了0.2单位,酒增加了0.125单位。 最后,李嘉图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使分工导致的产量的增加转变为各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当 然这还取决于交易条件。按照李嘉图的假定,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为1:1。
国际贸易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比较优势的度量指标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绝对成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五、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模型 六、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绝对优势论 ?
背景
当时的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严重阻碍了英国工业资产阶 级向海外的发展。
重商主义定义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 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开篇导读]⏹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则主要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超保护贸易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保护贸易理论等。

一直以来,自由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都占据主流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则包括人力资本说、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说、战略贸易论和管理贸易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前史:重商主义(15c末-16c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研究中心:外贸如何为一国带来财富(金银)。

观点:出口获利、进口受损;主张:多出口少进口2.创立阶段:古典经济学派(观点及主张)亚当.斯密,《国富论》¡ª¡ª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ª¡ª相对利益理论3.发展阶段:从比较利益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瑞典学派)赫克歇尔、俄林对李嘉图模型发展。

4.当代贸易理论阶段:4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站后)里昂惕夫、萨谬尔森、克鲁格曼等。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第二节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三节保护贸易理论⏹第四节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一、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ª¡ª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一)背景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它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五)保护贸易理论(费里德里希· 李斯特)
理论简评:
1、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 段性、动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确立了贸易保护 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牢固地位。 2、作为一种庸俗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含有的非科学成 分——过分强调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忽视了经济生产客观规律的普遍意义;对经济发展 阶段的划分撇开了生产关系因此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形态变化的真实性;对生产力的定义模糊。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 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 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 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 商主义两种。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 保护贸易理论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 1、产生的背景 2、主要经济思想 早期的主张—重金主义 晚期的主张—重商主义 3、局限性
1、重商主义理论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5个) 2-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个) 2-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6个)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 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 定贸易流向的因素; 国际贸易条件,在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 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 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对交易各方的福 利及整体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
亚当· 斯密主要论点:
国际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贸易之所以发生,基础在于各国成本上存 在绝对差异;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确定绝对优势的方法
〔1〕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来表示。 〔2〕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
来表示。
❖3.实例分析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分工前〕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分工前〕
•分工前后的世界产量〔全世界投入劳动总量:25〕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二〕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1〕一国应当出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丰裕和廉价的要素生 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 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者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异,即各 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 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 均等化。
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量 〔1947年〕
二、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效率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存在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除此之外,还有要素密集度逆转、需求逆转等解释。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比较
.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 第三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学习 目标
掌握国际分工的含义、影响因素和作用;
掌握国际价值的概念;
掌握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掌握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提供曲线
Y
A
E'
B'
B E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二)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假设前提
(三)比较成本学说的进一步分析
国 家



6 4


1 2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四)比较成本理论简评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被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 不可动摇的基础”,它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 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标志着国际贸易学 1)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意义 说总体系的建立。从历史作用上看,该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 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该理论采用静 它证明了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由于绝对利益的差 态分析方法,却忽略了动态分析。第二,该理论泛泛谈论了各国参与分工 和贸易会从中获利,但对于参与国各获得多少贸易利益,如何分配贸易利 异,更是因为比较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 益,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等更复杂的问题,却没有触及。第三,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产品的生 2.它从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 产中均按相同的固定比例使用,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所以任何一种 产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李嘉图的这种劳动价值论是不完整的, 也是不彻底的。仅用劳动成本的差异不能全面地解释比较利益。 取贸易自由,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1.
2)比较成本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未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一些实际情况

三、相互需求学说
比较成本说明了国际贸易能够为两国带来 利益,但是,带来利益的范围又多大,在这个 范围内,双方范围内,双方各得多少,比较成 本论没有回答。约翰· 穆勒和阿弗里德· 马歇尔 的相互需求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二章-国际贸易纯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纯理论
A国将全部劳动用于生产3个单位的 产品, 不生产 产品;B国用全部劳动生产3个单位的 产 品,不生产 产品。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 下,与分工前相比,总产量增加了2单位,各国 的消费在保持1单位 产品、1单位 产品时,按照 的比率进行交换,A、B两国和全世界都因此而 获得利益,即消费了更多的商品。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
•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第一节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第二节
•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第三节
第一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一、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 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 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 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 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 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例题2.1】名词解释: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是指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 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绝对利益是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用于解释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概念。亚当·斯密认为, 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 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说,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生产的 产品成本比外国低。如果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 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世 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绝对利益理论是 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经典传统理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理论第一次从分工协作和交换 的角度阐明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源及其利益,有力地 否定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开创了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例题2.2】论述与计算 产品用1天,1单位 产 品用2天;B国生产1单位 产品用2天,1单位 产品用1 天。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H-O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H-O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五、新贸易理论发展

3、新经济地理理论 ⑴引入“冰山运输成本” (iceberg cost) ⑵贸易受到运输成本的限制,但劳动力却可 以自由迁移到福利更高的地方。 ⑶企业更乐意选址于规模大的区域。 ⑷由于劳动力可以移动,某个地方的积聚就 会扩大。
六、新新贸易理论

二、H-O-S定理





4、均等化推论 ⑴开始:A国资本丰裕,劳动力缺乏 B国劳动力丰裕,资本缺乏 A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⑵自由贸易: A国对资本需求增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其 国内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下降。 B国对劳动力需求增多,对资本需求减少;从而其 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价格下降。
三、Leontief反论



2、具体验证过程 ⑴ 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官方统计资料, 将美国200个不同的行业归并为50个生产部门, 发现其中38个生产部门直接参与了国际市场交 换。 ⑵对价值为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 代商品的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 的数量进行精心计算。 ⑶其后有用同样办法对1951年数据进行计算
②社会分工从产品层面发展到要素层面。 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等 ⑶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 ①二者均建立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优势基础 上。 ②无法解释建立在要素优势的基础上的产 品贸易。 ⑷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既不否认比较优势的精 髓,又能解释新现象。
一、H-O 定理

五、新贸易理论发展

2、Krugman的发展 ⑴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间技术或要素禀 赋差异的必然结果。 ⑵国际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市场和促进规模 经济的一个途径。 ⑶贸易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积聚的作用 相似。 ⑷相当一部分贸易由规模报酬递增引起,而 不是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0000)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0000)

资本/土地
67.2 42.8 198.0 5286.5 90739.1 1058.6
劳动/土地
0.009 0.038 0.019 1.574 66.304 0.103
生产与贸易模式

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 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 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 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 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节 新贸易理论
几个概念
需求滞后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 费者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 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是指创新国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 全仿制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由反应滞 后和掌握滞后所构成。 反应滞后指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 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的 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
全部工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 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 、瑞士、英国、冰岛。
各工业国家与其它工业国家贸易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
出 口 到 工 业 国 家从 工 业 国 家 进 口 的比例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国家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英国原有220人/年 用于生产各一个单位 的呢绒和酒,现在都 用于生产呢绒,则可 以生产2.2个呢绒 220/100=2.2
结论2:两个国家一共生产 呢绒 2.2单位 酒 2.375单位 分工前两国一共生产 呢绒 2单位 酒 2单位 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
假定,英国用1.1单位的呢绒与葡萄牙 的酒交换,并且,交换比例是1:1,那么 两个国家各自消费多少呢绒和酒?
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 的国际分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斯密的解释是“自然”形成的。那个国家最 擅长生产什么东西、最具有哪个产业的优势不仅 是由历史条件造成的,而且是由各国的地理环 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高而种香蕉 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面,尼加拉瓜种香 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 率低。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 方面比尼加拉瓜具有绝对优势.而 在香蕉生产方面处 绝对劣势。尼加拉瓜则相反。
根据亚当·斯密的论述,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建 立在绝对利益 基础之上的。当一个国家在一种商 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 效率(或具有绝对 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效 率低(或具有绝对劣势)。 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通过专业化生产它具 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和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部 分产品而获得利益。在这个过程 中,资源得到了最有效方式的使 用,两国的产品 产量都会提高。这种两国产品产量的增加显示了 生产专业化的利益。通过贸易能使这种利益在两 国之间分割。
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 本来衡量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 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 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 有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 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 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 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 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1
2.1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1.1 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2
2.国际分工的类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由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结合的分工形式
41
2.4.2 偏好相似理论
1.理论前提 贸易是供给与需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1年,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推 出《贸易与变化》一书,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 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说。 该理论认为,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前提条件,对 出口贸易起基础性作用。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 能力的产品是新产品。厂商开发新产品的动因,一 是需求,二是利润。由于时间、条件等限制,厂商 不可能在掌握世界各国的生产信息之后才决定开发 何种新产品。同时还由于具有开发新产品能力的国 家,其国内需求领导着世界需求新潮流。更重要的 是,它的国内需求具有极强的传递力。
要素禀赋 劳动 资本 A国 B国 45 15 20 10 要素禀赋 A国 B国 劳动 资本 12 48 30 60
2.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 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
34
2.3.2 里昂惕夫反论
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美国著名 经济学家 投入产出经济学 1.里昂惕夫反论的提出 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但进口劳动 力密集产品
劳动产业
(6)需求偏好说:需求向丰裕要素生产产品倾斜
37
2.4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2.4.1 规模报酬理论 1.规模经济概述 (1)规模经济的涵义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扩大,某种产 品的生产成本递减,或规模报酬递增的情 况。
38
(2)规模经济的两种形式 ①外在规模经济 ②内在规模经济
21
2.2.3 比较成本理论
1.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人家庭, 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 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 立开展证券交易活 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 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亚 当· 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 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 论, 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的晚期
贸易差额论 托马斯· 孟(Thomas Mum,1571~1641年)
14
3.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贸易政策
(1)货币政策 (2)奖出限入政策 (3)保护关税政策 (4)海上运输管制政策 (5)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15
2.2.2 绝对成本理论
28
2.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①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生产某 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比例关系,是 一定技术水平的反映。如果某种要素投入 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②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 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 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1.绝成本理论的提出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年) 1776年发表的《国 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
16
17
2.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亚当· 斯密指出,金银并非财富的唯一形态,真正 的社会财富是由货币所购买的货物所构成的 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 率,二是增加劳动的数量 斯密反对政府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而主张以自由 贸易形式来扩大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
12
2.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认为货币是一国财 富的根本、富强的象征 获取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
13
15~16世纪中叶的早期
早期叫货币差额论 英国的海尔斯(John Hales,?~1571年)和威 廉· 斯坦福德(William Stafford,1554~1612年)
18
3.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个国家在生 产同种商品中所拥有的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 所具备的最低的生产成本 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增加 国家财富:(1)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2) 省却转换工作时间(3)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 机器
19
综上,亚当· 斯密主张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 财富,一国应该只生产、出口那些生产效 率高的商品,进口那些国外生产效率高的 商品。这些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也就是一国 具有绝对优势,能获得绝对利益的商品。
22
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完成者 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同地 主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
23
2.比较成本论的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 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便于 工作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前者专门生产 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 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 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节 约社会劳动,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9
2.规模经济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多是异质性产品 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40
3.规模经济理论主要内容 规模经济理论也称规模收益递增理论。其 主要观点为:规模报酬递增也是国际贸易 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 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工和专 业化会更细,可以采用大型化、专业化程 度更高的生产设备,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 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 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29
(2)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程度 ①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 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②要素丰裕程度(Factor Abundance)是指一 国所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性,或者说 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应量。
30
(3)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①生产要素(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 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 使用的主要手段 ②要素的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 的使用费用或生产要素的报酬
32
3.2 广义 商品贸易可部分代替要素流动 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 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 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 A国劳动充裕、资本稀缺:利率高,工资低 B国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利率低,工资高
33
练习:
1.根据下表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 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 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20
4.绝对成本理论的实证分析
国家 分工 英国 前 葡萄牙 合计 分工 英国 后 葡萄牙 合计 交换 英国 后 葡萄牙 酒产 量 1 1 2 劳动投 入 120 80 200 毛呢产 量 1 1 2 2.7 2.7 1.7 1 劳动投 入 70 110 180 190 190
2.375 190 2.375 190 1 1.375
10
2.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1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两大派别: 自由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
11
1.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 开始便盛极而衰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 16世纪末叶以后,在英国和法国得到了重大的发 展 产生的历史背景 15世纪以后,商品货币经济关系急剧发 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了金银货币
练习: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 所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有进行贸易的 可能吗?为什么?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国 X Y 4 2 B国 8 4
26
练习: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 所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有进行贸易的 可能吗?应如何分工?若按1:1的比例进 行交换,两国的贸易利益分别是多少?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24
国家 分工 前 分工 后 交换 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英国 葡萄牙
酒产 量 1 1 2
劳动 投入 120 80 200
毛呢产 量 1 1 2 2.2 2.2 1.2 1
劳动投入 100 90 190 220 220
2.125 170 2.125 170 1 1.125
25
3
2.1.2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形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决定国际分 工及其格局的形成
4
2.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史前阶段 明显的掠夺性 偶然性 建立在各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基础上 整个世界的分工还未形成体系
8
3.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 (2)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国际分工 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素 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 (3)人口多寡、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制约 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9
2.1.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分工与国际生产力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 3.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4.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5.国际分工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