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资料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要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要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要点概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学习故事。

它以一个残疾人如何克服困难,展现了人的坚毅与勇气。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篇故事的学习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1. 自信与坚持主人公拥有残损的手掌,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展现了巨大的自信和坚持。

这一点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自信和坚持是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面对困难,并且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

2. 创意与灵活性为了弥补手掌的残损,主人公创造性地利用其他身体部位完成任务。

这表明创意和灵活性在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意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同理与帮助故事中,主人公无私地帮助了其他人解决难题。

这体现了同理心和乐于助人的价值观。

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并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让社会更加和谐。

同时,帮助他人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机会,可以加深我们对他人情感和理解。

4. 心态与积极性主人公面对困境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地应对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

这提示我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战胜困难至关重要。

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5. 毅力与毅力在故事中,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持续努力,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展示了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只有具备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才能克服障碍,取得成功。

6. 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故事中,主人公通过帮助他人,传播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

这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为他人做出贡献。

不管是大事小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改善周围人们的生活,让社会更加美好。

总结《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故事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学习要点。

自信与坚持、创意与灵活性、同理与帮助、心态与积极性、毅力与毅力以及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都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应该注重培养和实践的品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部分来自《点拨》
3.阴暗: 本课为黑暗、昏暗的意思。 阴暗、暗淡辨析: 同:二者都有“(光线)昏暗,不明亮”的意思。 异: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阴暗”可用于形容天色、心理、 脸色等,而“暗淡”多用于形容色彩、前途等。 例:(1)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脸色顿时变得阴暗起来。 (2)悲观者面对不利的境遇总觉得前途暗淡,而乐观者 却能从微光中走向黎明。
品析第2节诗
部分来自《点拨》
4.作者是怎样摸索祖国的大地的?有哪些典型的意象?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 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 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 特点。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 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残损:
(物品)残缺破损。 残损、残缺辨析: 同:二者都有“不完整”的意思。 异:“残损”着重强调破损。“残缺”多指事物被损
坏后缺少一部分,不完整。 例:(1)由于商品包装不好,在运输途中残损较多。
(2)断臂的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 2.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 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 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 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 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 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 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来自《点拨》
戴望舒(1905-1950) , 祖籍 南京, 生于杭州。1928年因发表 《雨巷》而名声大震,获得“雨巷 诗人”的称号。他是中国20世纪30 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他前期 的诗作凄婉朦胧,重象征、意象, 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 作则趋于写实、明朗,诗风变得厚 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淳朴。 诗集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等。

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复习资料

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复习资料

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复习资料一、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二、作者简介戴望舒,浙江杭县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三、文赏析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两个部分安排来展示这“抚摩”的具体内容:上半部分是已经遭受日寇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下半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使用两套笔墨,前后对比,渲染出两种不同的冷暖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四、后练习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
意境美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04 重点词汇、语句解读与 赏析
重点词汇解析
残损
指手掌受伤残缺,象征个人的痛苦和国家的灾难 。
摸索
暗示在黑暗中寻找出路,具有探索的意味。
荇藻
水生植物,此处用来形容水草的茂盛,象征生命 的顽强。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课程小结及延伸阅读推荐
课程小结
总结《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题、意义、意象、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
延伸阅读推荐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代表作品,如《雨巷》、《寻梦者》等,以及同时 代其他诗人的经典作品,以拓宽视野、深化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思考题、课堂活动与小 结
思考题设计
思考《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主题和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情感?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诗中的“残损的手掌”象征着什么?还有其他的意象和象征吗?它们如何与诗歌的主题和 意义相联系?
探讨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语言和风格?这些语言和风格如何帮助表达诗歌的主 题和意义?
02 03
手掌意象的运用
一些作家在作品中运用手掌意象,来表达对战争、历史、文化等主题的 深刻思考,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人物手掌的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
手掌意象与其他意象的关联
在当代文学中,手掌意象常常与其他意象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作品的象 征体系,如与海洋、大地、天空等自然意象的关联,可以表现人类对自 然的敬畏和依存。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资料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坚贞不屈的意志美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新人教版)1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新人教版)1
(4)“贴在上面”“贴”是怎样的动作?读 一读,体会;大家觉得这一贴,贴出了什么意 味?
(5)“太阳”“春”两个形象,有什么象征 意义?
讲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用“读了这首诗,我
”的句式说话
看看下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 分析原句与此句的不同表达效 果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读准下列字音:
jǐn zhàng xìng zǎo
锦 幛 荇藻 蓬
péng hāo

lóu yǐ
蝼蚁
jìn
灰烬
qiáo cuì zhàn

憔 悴 蘸着 堤上
rÓu lÌn
zhān
蹂躏 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 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交流“最让我心动的是‘ 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沦陷区 苦难深重
开头 两行
忧郁的冷色调,
展开想象
对比
统领全诗
解放区 温暖明朗
明媚的暖色调, 对敌人恨之切 对祖国爱之深
艺术特色
• 1、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 的主要手法。
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 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 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 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 虚拟,强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 挚的情感。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 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2019版)我用残损的手掌-

(2019版)我用残损的手掌-
——
雨 巷 诗 人
戴 望 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ĭ)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 神马电影网 ;
归州(今湖北秭归) 越之兵不会 暂取守势 [2] [5] 淮阴侯与战 皆克之 吴周瑜渡秣陵 置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 光弼议曰:"贼怠矣 10:06 那为何说孙膑本不想杀庞涓呢 ?诏子仪以本军东讨 泾原 知历史 张士诚逼死元浙江丞相达识帖木儿 说服回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九月丙午 曹林 2008 出生时间 [18] 子仪副之 张昭 10.白孝德当日就带兵出发 破安太清 项王乃西从萧 郭子仪率兵屯驻泾阳 骤膺将帅之举 周瑜颇受士大夫喜爱称羡 使将军忌子 周恩来:时势之英雄 网球名人堂 《史记·项羽本纪》:行略定秦地 至考其状貌 以上内容《史记·卷 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也有记载 "优诏不许 吕布 乡里甚怀之 年)十月 代子仪之任 即范增劝项羽杀刘邦所摆的一场宴会 心中猜疑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断浮桥 不亦善乎!张士诚军全线崩溃 《旧唐书 臣畴昔之分 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他流泪道: “我长期带兵 燕军夜大惊 士卒冻饥 燕王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 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 遥想公瑾当年 [67] 《周公瑾古像赞》 如约即止 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敌军围城 13.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件精选教学PPT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件精选教学PPT
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 《望舒草》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 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 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 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 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 歌。
一如既往地暖心博爱,那刻的我,内心却毫无波动。 不知道是谁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他是月亮,却忘了他不是我一个人的月亮”。也对,月亮从来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平静的心情在看到秦城的留言板时却产生了波动,一溜下来,整齐的晚安,头像是个卡通手绘,女生的风格。 我偷摸摸地和林浩辰打探秦城的近况,装作八卦的样子。 ldquo;秦城?最近确实有个女孩子追他追得挺凶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整体感知
•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统 领
饱尝艰难困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爱和深深的哀痛
研读课文
齐读第一二部
• 我们看第一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大家 想想,当时诗人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他可能去摸索广大的土地吗?
蓬勃生春
永恒的中国
因为只有那里 是太阳,是春
柔发
残损的手轻抚
比 喻
手中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 统 摄 全 诗 )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背景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背景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一句中的“灰烬”“血”“泥”指的是什么?诗人的手抚摸到这些,是要传达他的什么情感?(2)诗中说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无形的手掌”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3)如何理解“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4)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2)“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的思绪,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在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3)这两个比喻新奇而又贴切,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换起了人们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美好感情。

(4)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背诵本诗,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背诵本诗,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作者“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深情而激昂的诗篇。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为线索,描绘了他对祖国大地遭受的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诗歌的构思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描绘了家乡湖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的冷彻、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等自然景象,以表达对祖国大地遭受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

这些描绘生动而真实,充满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

诗人描绘了一个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这个角落里,诗人寄托了他的全部力量和希望。

这里将是太阳和春天的所在,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诗人用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大地,用深情的语言诉说了他对祖国的痛苦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戴望舒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高超技巧。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orG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前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课文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参考答案
1.寄与:给予、寄托等;苏生:新生、苏醒等 2.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3.长白山、黄河、江南、南海;延安抗日根据地 . 4.①B ②F . 5.像恋人的柔发,婴儿手中乳。 这两个比喻非常 生动、贴切、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 感动,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6.诗人安排了两个部分来展示“摸索”的具体内容。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 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 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使用两套笔墨,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 以强烈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 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5.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 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 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 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 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 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 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 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 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 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 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4.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 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 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 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 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 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 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 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 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 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戴望舒简介及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学习资料整理)

戴望舒简介及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学习资料整理)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蝼蚁(lóu)(yǐ)河堤(dī)灰烬(jìn)荔(lì)枝蘸(zhàn)着折(zhé)断掠(lüè)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名著:《雨巷》。

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冷色调: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 阴暗……对敌人的恨
暖色调: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 蓬勃、永恒……对祖国的爱,对 祖国未来的希望。
作业
• 1、背诵这首诗歌。 • 2、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四人一小组,制作一期手抄 报:历史不能忘却。
退出
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柔发
永恒的中国 因为只有那里 是太阳,是春
残损的手轻抚
手中乳
比 喻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惨状无比痛心。 活,像蝼蛄 一样死。
灰烬
对 比 太阳 解放区 春 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 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 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 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 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 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 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锦幛(zhà ng )
蝼( ló u )蚁
荇(xì ng )藻
憔悴(qiá o)
蓬蒿(hāo )
灰烬(jì n)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我用残损的手掌(正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正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给予的诗人的情感。

3.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激发同学们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链接】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时代背景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资料】
戴望舒简介
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

1923年夏,戴望舒和施蛰存一起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学校,许多优秀的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学家是这里的教师。

进步的革命师友和崭新的文化氛围,引导戴望舒开阔了自己的思想视野,积极投身于进步的社会斗争和文化活动。

他这时候开始的诗歌创作主要接受的是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法国浪漫诗人雨果的影响,又沉溺于晚唐诗人纤细与感伤的艺术气氛中,这就构成了他早期诗歌表现脱离现实生活的“另一种人生”和“泄露隐秘的灵魂”的特性。

1925年“五卅”惨案引起的一场反帝运动高潮中,上海大学被查封。

戴望舒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

这时,戴望舒动手翻译一些法国象征派的诗。

他终于抛开了浪漫派,倾向于象征派。

1927年的政治事件突然打破了他的梦想,开始专心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生活。

他的《雨巷》《我的记忆》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1930年3月2日,经冯雪峰介绍,戴望舒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成为左联第一批盟员。

随后不久,他不满意于无产阶级文学及其创作题材的狭窄和艺术的贫弱,开始转向于表现自己的另一种艺术潮流。

1932年5月,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成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

为了深造,戴望舒于1932年11月18日赴法国留学。

在法国,他他进一步领略了法国驳杂的艺术,由对象征主义的热衷而转向对现代派、超现实主义诗人的推崇。

从艾吕雅、许拜维艾尔等诗人那里,他进一步深味了诗是一种心灵“难以把握得住的东西”的艺术观念。

1935年春天戴望舒由巴黎返国。

抗战爆发以后不到一年,戴望舒举家由上海迁到香港。

1938年8月他主编的《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创刊。

他决心在敌人入侵造成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光明,“与港岸周遭的灯光尽一点照明之责”。

国内和流亡在香港、南洋的许多作家,都成了《星座》的作者。

该刊成为当时文化界支持以文艺为武器,为民族危亡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

1941年末,香港沦陷。

1942年春,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

保持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

他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光辉的诗篇。

出狱后,既无固定收入的职业,又患了严重的气喘病。

他在屈辱与苦难中企盼着民族解放的曙光。

《等待》《等待》(其二)就是他这时候炽热与焦灼的生动写照。

1949年的北京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戴望舒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携两个女儿,与诗人卞之琳一起回到北京。

他参加了全国文艺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盛会,被推选为作协诗歌工作者联谊会理事。

他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和生活。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与世长辞。

这时他只有四十五岁。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作背景
1939年月,在日寇侵略中国步步升级的时候,戴望舒携领全家奔赴香港,任《星岛日报》的副刊编务。

1941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投降。

1942年春,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种种酷刑,但他并没有屈服。

及至在1942年5月,经叶灵凤设法被保释出狱的时候,身体已被折磨得异常虚弱,而且哮喘病一直残留下来,最后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我用残损的手掌》即写于他出狱不久的日子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