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土、以与大中东能源战争
中东战争的原因中东战争与石油

中东战争的原因-中东战争与石油中东问题主要问题是:阿以冲突问题。
阿以冲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石油毫无无关,但实际上每次的中东战争都与石油紧密相关。
我们来回顾一下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是因为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从英国人的手里收回苏伊士运河而引发,其根源在于石油。
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
否则须绕过非洲好望角,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正常运转。
”所以为了夺回运河,英法和以色列于当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这样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坚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立即切断了输油管道,同时沙特停止向英、法供应石油。
阿拉伯国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
石油供应中断给了英、法致命打击……通过这场战争,石油生产国体会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产国在伊拉克巴格达发起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这一组织在以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
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国宣布对美石油禁运。
可阿拉伯人这次输掉了战争,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再次动用“石油武器”支援埃、叙等国。
战争爆发不久,阿拉伯国家就一致决定立即实行石油减产计划,逐月减产5%。
随后,阿拉伯国家纷纷对美实行石油禁运。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提高油价,各国还乘机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
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三大措施导致油价飞涨,从而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80年,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伊拉克和第五大产油国伊朗之间爆发长达8年的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本来就有尖锐的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中东战争简史,以色列.巴勒斯坦

<P>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中东战争简史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他是 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处于“五海三洲 ”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地区占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亿左右,分布有17个国家。这些国家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大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各个国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其中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来这里朝圣的信徒多达150万以上。中东有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是两教教徒心目中的“圣城”。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规定为国教,并写入了宪法,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成为本地区许多矛盾的焦点和起因。此外,中东地区是世界的能源中心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3以上,天然气储藏量也是世界之首,可以说中东是世界的能源宝库。中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东地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古代阿拉伯人很早就掌握了医学、建筑、文学等,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正是中东地区的这种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东不会是一个安宁的地区,加上本地区民族成分与宗教信仰极为复杂,战乱在所难免!</P>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张羽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这场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4日。
参战的一方是以埃及、叙利亚为主要参战国的阿拉伯国家,另一方为以色列。
在阿以的背后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
战争以埃叙两军为夺回被占领土向以军发起突然袭击,给以军以重创,获得初期胜利而开始;以以军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迅速进行动员,利用埃叙军作战指挥上的失误,坚决地予以反击,迅速扭转战局,以后连战连捷,最终双方坐到谈判桌旁而结束,前后只有18天的时间。
这场战争集中显示了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爆发突然、持续时间短、消耗巨大、技术含量高等诸多典型特征,由此成为第二次世界结束以后局部战争的典型战例。
其中动员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为世人所瞩目。
有西方的军事评论家认为:“如果说埃及的渡河是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一、阿以双方的战争动员潜力一国动员潜力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可动员的资源状况和组织动员的能力。
以色列的资源相对贫乏,但组织动员的能力较强;阿拉伯方面虽资源相对雄厚,但组织动员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以色列方面。
十月战争前,以色列的总人口仅为318万。
与阿拉伯国家相比,在人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为此,以色列建立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全不同的武装力量体制──“一支小型的常备军和一支庞大的后备军”。
当时,以军现役部队仅有10万人左右,而后备役部队则在25万以上。
特别是它的陆军,在有编制番号的36个旅当中,现役旅只有12个(7个满员旅、5个半满员旅),而后备役旅却有24个。
以军的空降兵、坦克兵、机械化步兵和突击工兵等第一线战斗部队的90%来自一级后备役部队(29岁以下人员编入一级后备役部队,30岁以上编入二级后备役部队)。
现役部队平时的任务就是向后备役部队提供训练有素的骨干,战时的任务主要是阻止和迟滞敌军的进攻,为后备役部队的动员并投入战斗赢得时间。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1948年阿以战争,是发生在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3月10日之间的一场重要冲突。
这场战争主要涉及以色列与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问题、民族主义和领土争端等多个方面。
一、战争背景1.历史问题: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来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征服和流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立国历史几经波折。
2.联合国决议: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的第181号决议,即《关于巴勒斯坦将来处置的分治计划》。
该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阿拉伯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市三部分,并规定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分别享有约56.4%和43.6%的领土,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
这一决议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不满,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战争过程1.初战阶段: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政府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向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国宣战。
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军)初战取得节节胜利,以色列军队(以下简称以军)全线溃败。
随后,美、英、苏三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为以军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提供了时间。
2.反攻阶段:以色列在停火期间扩充兵员、采购武器并进行军事改组。
1948年7月9日,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行动代号为“十天进攻”。
以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不仅扭转了战场形势,还打通了耶路撒冷的走廊并改变了自身的战略地位。
3.决战阶段:1948年10月15日,以军为了进攻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发动了三次战役。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与南部的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
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一、中东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1、内因:⑴历史原因: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突出(耶路撒冷三教圣地)⑵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2、外因:大国力量的干涉(战略利益的需要)①第二次中东战争前:英法②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3、现实原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贝尔福宣言”、“联大181号决议”)4、冲突关键: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二、五次中东战争时间名称起因参战国结果第一次1948 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建国埃等国VS 以以获胜第二次1956 苏伊士运河战争埃及收回运河埃及VS 英法以埃及胜利第三次1967 六日战争以色列袭击埃叙VS以以占埃叙领土第四次1973 十月战争埃叙收复失地埃叙VS 以埃叙夺回部分土地第五次1982 黎巴嫩战争以打击巴解总部巴解黎叙VS 以以胜利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⑴起因: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国宣告成立⑵时间:1948年5月------1949年7 月⑶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⑷经过:第一个阶段:阿拉伯联军兵力,装备占优势,迅速掌握主动,以色列暂时处于劣势第二个阶段: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抢运武器,招募兵力,迅速强大,利用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采用灵活机动战术,各个地区击破。
四次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

四次中东战争与两次石油危机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但不久被灭亡。
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入侵该地后,曾三次镇压犹太人的大规模反抗运动,大批犹太人被屠杀,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
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
19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英国的支持,英国企图借此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一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托管地,大批犹太人涌向巴勒斯坦地区。
1922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叫外约旦(1946年5月,英国被迫承认外约旦独立),西部仍称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想在这里建国,双方矛盾非常尖锐。
二战后英国的统治难以为继,因而被迫于1947年2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
同年11月,在美苏控制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该决议因分裂巴勒斯坦、偏袒犹太人而引起阿拉伯人强烈的不满。
l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
次日,埃及、果,阿方失败,以色列乘机占领了巴勒斯坦 4/5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要多4850平方公里。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由约旦和埃及军队控制,上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此后,以色列进一步靠拢美国,并不断侵犯阿拉伯国家,使阿以矛盾更加激化。
埃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失败,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引起人民、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952年埃及爆发了由纳赛尔领导的“七月革命”,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 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
为了破坏这一行动,英法以三国首脑在伦敦制订了入侵埃及的计划。
1956年10月 29日晚,以色列出动4.5万人的兵力,向人民的谴责,美苏两大国也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表示反对。
1956年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英、法、以军队撤出埃及,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巴以冲突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能源安全的挑战

巴以冲突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能源安全的挑战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能源安全的挑战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区,然而,长期以来持续存在的巴以冲突给中东地区的能源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能源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能源生产的影响巴以冲突不仅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痛苦,也对中东地区的能源生产和供应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冲突导致了能源设施的损毁和停产。
炮火和恐怖袭击经常导致石油和天然气设施的损坏,产量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能源供应。
其次,巴以冲突也妨碍了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扩建。
长期冲突导致了对投资者的不确定性,使得外部的投资和技术无法进入该地区,无法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升级。
这将对中东地区的能源生产潜力造成限制,长期来看会影响到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最后,巴以冲突还导致了能源跨国供应管道的安全隐患。
中东地区的能源出口往往需要经过巴以冲突地区的国际供应管道,这使得能源的供应链中存在风险。
一旦暴力冲突爆发,这些供应管道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导致能源供应中断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二、解决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能源安全的方案为了解决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能源安全的挑战,我们需要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各方应重视和平谈判,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巴以冲突。
只有通过对话和妥协,才能在政治上稳定该地区,为能源生产提供持续的环境。
其次,国际社会应加大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援助,帮助巴以双方进行能源设施的重建和现代化。
通过改善能源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提高能源产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此外,中东地区各国应加强能源合作,构建稳定的能源互联网。
通过能源资源和技术的共享,可以减少对冲突地区的依赖,提高地区能源安全的整体水平。
最后,国际社会还可以加强对能源管道的保护和安全措施。
巴以冲突地区的能源供应管道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保护,以防止恐怖分子和冲突双方的袭击,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中东战争简介概述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以犹太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
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
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此后的几千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
期间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
战争对中东经济的影响

战争对中东经济的影响中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战火笼罩,战争对该地区的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战争对中东经济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几个关键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基础设施破坏战争的破坏性对中东地区的基础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无论是道路、桥梁、机场还是港口,都在战争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修复和重建工作,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发展其他经济领域,但在战争的摧残下,被迫用于修复基础设施,推迟了经济的发展。
二、能源供应不稳定中东地区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而闻名于世。
然而,战争不仅对石油产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还导致了能源供应的不稳定。
石油生产设施和输油管道在战争中经常成为袭击的目标,使得石油供应链断裂,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的能源市场。
这种不稳定性对中东经济尤为不利,因为石油出口是该地区许多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三、投资和贸易减少战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得投资者对中东地区的投资意愿大大降低。
大规模的破坏、政治动荡以及安全风险给潜在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中东地区的经济萎缩。
同时,战争还使得贸易活动受到限制,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导致了贸易壁垒的增加,进一步抑制了中东国家的贸易发展。
四、人口流动和难民潮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动荡迫使大量人口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难民潮对接收国的经济和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对中东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军事开支的增加战争对中东地区的经济造成的另一个主要影响是军事开支的增加。
战争所需的巨额资金不仅仅是武器和装备的采购,还包括人员的培训和补给的投入。
这些开支的增加进一步削弱了中东国家在其他经济领域的投资能力,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空间。
结论战争对中东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基础设施破坏到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从投资和贸易减少到人口流动和难民潮,再到军事开支的增加。
《中东战 争》知识清单

《中东战争》知识清单中东地区,因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宗教、资源等因素,成为了战争频发的地带。
中东战争,是指一系列在中东地区发生的军事冲突和战争。
一、中东战争的背景1、宗教因素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深厚的根基。
不同宗教之间的信仰差异、教义解读以及圣地的争夺,成为了冲突的潜在根源。
2、领土争端以色列建国后,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在领土划分上存在巨大分歧。
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一直是矛盾的焦点。
3、资源争夺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的控制权和利益分配引发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和争斗。
4、民族矛盾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和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激化,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历次中东战争的概述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 年)也称为巴勒斯坦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引发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出兵进攻以色列。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渐扭转战局。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 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触动了英法等国的利益。
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军事进攻。
但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和以色列最终撤军。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年)也称“六日战争”。
以色列先发制人,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了突然袭击,在短短六天内占领了大片土地,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加沙地带等。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 年)又称“十月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最终以色列还是稳住了局势。
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 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旨在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境内的其他武装力量。
三、中东战争的影响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历次中东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同时,战争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中东巴以冲突地缘与能源争夺

中东巴以冲突地缘与能源争夺近几十年来,中东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突热点之一,而巴以冲突则是该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地区,地缘政治和能源争夺交织在一起,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东巴以冲突所有冲突背后的地缘因素和能源争夺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1. 自古以来的地缘因素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欧亚非大陆的桥梁。
它不仅连接了亚欧非三大洲,而且还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等重要海洋。
因此,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一直备受各国关注。
巴以冲突正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因素而产生的。
2. 宗教与民族因素中东地区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包括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
巴以冲突深深地根植于宗教和民族因素上。
以色列成立后,犹太人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冲突成为导火索。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也使得巴以冲突更加复杂化。
3. 资源争夺因素中东地区世界上最富饶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之一。
石油是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且对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东国家之间以及国际大国之间为了争夺这些资源而进行竞争。
中东巴以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资源的争夺导致的。
4. 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中东巴以冲突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大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在中东地区支持不同的力量。
众多中东国家和地区因此分化为不同的阵营,并且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敏感点。
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与巴以冲突密不可分。
5. 国际社会的介入中东巴以冲突不仅仅是地区内部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许多国际组织和大国通过斡旋和调解来促进和平解决方案的达成。
大国之间的博弈也使得巴以冲突更加复杂化。
这种国际介入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地缘政治考虑,也意味着更多能源争夺和利益的角逐。
总结起来,中东巴以冲突是地缘政治与能源争夺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深深地根植于宗教和民族因素上,也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和能源争夺因素密切相关。
解决中东巴以冲突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在深入了解冲突背后的地缘和能源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对话和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
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探究:一、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热点的原因二、中东问题的由来三、连绵不断的中东战争:五次中东战争四、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五、中东有望实现和平吗?如何实现中东和平?家埃及。
3.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
中东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
中东问题的核心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
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
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
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
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边缘有较高的山岭耸立。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它们分别是古代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的摇篮。
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狭窄平原。
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还有一个由于断裂陷落而成的死海。
死海湖面海拔为﹣415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一、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热点的原因•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连接两洋三洲五海•2、民族关系复杂性:“阿拉伯世界”中建立犹太国•3、耶路撒冷的独特性:三教圣地(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4、石油地位的重要性:“石油海洋”•5、大国力量的对抗性:战略利益的需要二、中东问题的由来•1、由于历史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纷争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所引发的民族矛盾由来以久。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事实使这个地区成为全球能源竞争的战场,并塑造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
然而,为了充分理解中东石油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在20世纪初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
1908年,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伊朗发现了第一个大型油田,这标志着中东石油时代的开始。
随着石油的发现和开发,中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法国通过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确保了对石油资源的垄断。
然而,这种控制被逐渐瓦解,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石油公司进入该地区,并与英国和法国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加剧了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冷战期间,中东石油战争变得更加复杂。
美国和苏联在该地区争夺利益,支持不同国家的政权,并干预该地区的冲突。
特别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争端,使中东地区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焦点。
1973年的“以军登山节战争”对中东石油供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特别是以色列的支持感到愤怒,并采取了石油禁运等措施来施压。
石油价格急剧上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事件加速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同时也促使西方国家开发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多元化能源来源。
然而,西方国家对中东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这对中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依赖还导致了对中东地区特定国家的干预,以确保石油供应的稳定。
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和能源竞争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仍然存在。
中东石油供应的稳定仍然是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成为地区国家之间争夺势力的焦点。
例如,伊拉克战争就是基于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
同时,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也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关。
一些中东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为恐怖组织提供了温床,使他们能够利用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形势来执行攻击。
历次中东战争回顾:第4次中东战争:埃叙突袭以色列(1973-1974)

第4次中东战争:埃/叙突袭以色列(1973-1974)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处心积虑的复仇之战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对埃叙发动突然袭击,占领大片领土,阿拉伯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和耻辱。
以牙还牙,收复失地,成了埃、叙军政领导人的一项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埃及总统萨达特在上任后的第三天,便召集军队高级将领开会。
他说:“从我上任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这一仗非打不可。
”萨达特还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多次协商,以优势兵力从西、北两线对以军实施夹击,收复部分或全部失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争阿拉伯国家不再以消灭以色列为口号了。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战争背景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更为严重。
所以,一心想收复失地。
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以双方又进行了两年的“消耗战争”。
埃军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的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起,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互派突击队偷袭对方。
通过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队的力量也需得到加强,遂决定从苏联购置大量的武器装备。
苏联也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渗透。
美国则大力支持以色列。
美苏在中东的较量中为避免直接对抗,力图在中东制造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任埃及总统,为摆脱“不战不和”的局面,开始大力加强军备。
1971年5月,又与苏联签定了友好合作条约,但苏联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问题上一拖再拖,到1972年4月,萨达特再次访苏时,苏联仍未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
5月,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后,苏联决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计划。
苏联的举动引起埃及的极大愤怒。
7月8日,萨达特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埃及的使命,要求2.1万名苏联军事人员在10天内离开埃及;苏联在埃及的一切军事设施,或者卖给埃及,或者全部撤走。
五次中东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向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1949年2月才停战。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超过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范围的5731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侵埃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1956年7月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英、法殖民主义者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勾结以色列共同发动的侵略埃及的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著名国际通航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据有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被英国长期占领;苏伊士运河公司被英、法垄断资本控制。
埃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同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
30日,英、法向埃及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借口所谓“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要求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三个主要港口——塞得港,伊士美利亚和苏伊士。
埃及政府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
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
英、法、以的侵略战争,遭到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
11月2日,联各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决议要求有关各方立即停火。
11月4日,联合国组成紧急部队监督停火。
11月5日晚,以色列被迫同意停火,英、法也于6日表示同意停火。
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从而以侵略者的失败结束了这次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
又称“六天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战争于6月11日结束。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思维导图丨第六次中东战争?只有一个国家参战的战争

思维导图丨第六次中东战争?只有一个国家参战的战争自1948年以来,中东地区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冲突,这些冲突不仅改变了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深刻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政治版图。
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黎巴嫩战争,每一次冲突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转折点。
以下是几次关键的中东战争及其主要事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时刻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思维导图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1949) 这次战争是在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计划之后不久爆发的。
该计划旨在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
然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这一计划。
随着英国的托管期结束,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紧接着阿拉伯联盟中的几个成员国(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伊拉克)向新生的以色列国发起了进攻。
这场战争最终以停火协议告终,确立了以色列的边界,并导致了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流离失所。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苏伊士危机,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条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贸易航道。
作为回应,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合对埃及采取了军事行动,试图重新获得对该运河的控制权。
尽管短期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国际社会的压力迫使三国撤军,苏伊士运河最终回到了埃及的控制下。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六日战争,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的升级,以色列对埃及发起了先发制人的空袭。
这场战争只持续了六天,但结果是灾难性的,埃及失去了西奈半岛,叙利亚失去了戈兰高地,约旦失去了约旦河西岸地区。
此外,加沙地带也被以色列占领。
这次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版图,并加深了巴勒斯坦问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赎罪日战争 / 十月战争 1973年赎罪日(犹太教的重要节日),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试图夺回他们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但最终以色列反攻并包围了埃及第三军团。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中东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持续的时间最长,规模也非常大,其实中东战争并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五次战役的综合,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其中的一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原因自1948年以来,以色列与阿拉伯民族之间就有许多场战争,在六日战争的时候,以色列不仅抢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更是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抢占了一半。
在之后,以色列在这两大地区分别部署了军事基地,防备叙利亚与埃及的突然袭击。
失去土地的叙埃曾多次向联合国提出提案,但都被以色列拒绝。
于是在1972年,埃及和叙利亚就已经开始军事准备,望通过战争夺回土地,将以色列赶出自己在六日战争失去的土地。
在战争前夕,埃及总统曾多次向以色列表明,只要肯归还土地,就保证世代与以色列友好相处。
以色列对此嗤之以鼻,这就让埃及下定了发动战争的决心。
1973年10月6日,蓄谋已久的叙埃两国突然向被抢领土发动袭击,以色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其他阿拉伯国家看到此景,立刻向叙埃增援。
第四次中东战争其实背后有两大超级大国的影子,那就是苏美。
苏联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战机,美国则向以色列提供了坦克。
第四次中东战争过程1973年10月6日,埃及出动上百架飞机对西奈半岛的以色列军事基地,进行了一次空袭。
同时,埃及陆军也随之渡河过去到达西奈半岛。
以军面对埃军的的轰炸,立即后撤,并火速集结装甲部队进行反击。
以色列军队在叙埃联军发动袭击的之后几天,发动了反击攻势。
虽然空军力量不是埃军对手,但以军的装甲部队却是十分出色的。
1973年10月17日,以军的装甲部队不仅将进犯的埃军全部赶出西奈半岛,更是渡过运河,进到埃及领土距离首都开罗只有101公里。
而反观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战场,叙利亚军队还没有完全占领过戈兰高地,就被以军击败,并在以军强力的装甲部队的攻势下,很快就抵挡不住。
1973年10月8日,以军发动反击,不仅将叙利亚打回去,更是进犯到叙利亚国内,抢占了巴珊等20平方公里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土、以与大中东能源战争2012年10月3号,土耳其军队连续炮击叙利亚境内,同时顺理成章地在叙利亚境内设立了一条10公里宽的无人“缓冲带”,以此回应叙利亚政府军涉嫌发射迫击炮落入土耳其境内造成多人死亡的事件。
人们普遍猜测,造成5名土耳其平民死亡的那颗叙利亚迫击炮弹很有可能是土耳其支持的反对派武装发射的,以制造土耳其对叙军事干预的借口。
用西方军事情报术语来描述即是“虚旗”(false flag)行动,即伪装身份、嫁祸他人。
亲穆斯林兄弟会,且高深莫测的土耳其外长达夫托葛鲁(Ahmet Davutoglu)就是土耳其政府制定策略颠覆前盟友巴沙尔〃阿萨德的主要人物,而这一策略很可能让土耳其自损。
根据报告,自2006年以来,自伊斯兰逊尼派总理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an)及其亲穆斯林兄弟会的正义与发展党(AKP)执政以来,土耳其已成为一个全球穆斯林兄弟会新中心。
一位消息灵通的伊斯坦布尔人士讲述报告内容时称,在土耳其最后一轮选举前,埃尔多安的正义与发展党从沙特获得100亿美元的“捐赠”。
而在严格奉行原伊斯兰教义的瓦哈比主义(Wahabism)的外衣下,沙特成为了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萨拉菲派活动的心脏地带。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把在流亡中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领导成员带进沙特阿拉伯,自那时起,瓦哈比主义的沙特分支与激进的兄弟会圣战原教旨主义分子就在沙特相互融合了。
虽然叙利亚立即对这一起炮击事件道歉,但土耳其的回应近乎要在两国间爆发全面战争。
然而直到去年,两国在历史、文化、经济甚至宗教方面,都是极其亲密的盟友。
这次可能引发战争的危险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
土耳其是北约的正式成员国,北约章程明确规定,对北约的任何一个成员国进行攻击即等于攻击了北约的所有成员国。
然而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和中国把叙阿萨德政权当做战略要地来极力维护,这使得世界大战的幽灵向我们靠近,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更加迫近。
2011年12月在对该地区角逐力量的分析中,美国中情局前分析师吉拉尔迪(Philip Giraldi)作出的以下分析具有先见之明:北约以土耳其作为美国的代理人打头,已经暗中卷入了叙利亚冲突。
土耳其外长达乌特奥卢(Ahmet Davutoglu)已公开承认,土耳其做好了准备,只要西方盟国达成一致,就将入侵叙利亚。
入侵将以人道主义为理由,借口保护叙利亚平民。
而“有责任保护平民”这种主张就是之前用于干涉利比亚的借口。
土耳其方面的消息暗示,入侵将以沿土叙边境建立缓冲区开始,然后不断地扩大缓冲区。
首先瞄准的目标是叙利亚最大和最国际化的城市阿勒颇,自由军如夺取阿勒颇就等于是摘取了“皇冠上的宝石”。
未标记的北约战机正不断飞到离边境城市Iskenderum 很近的土耳其军事基地,将已故的卡扎菲军火库里的武器,以及利比亚过渡委的志愿者运到那里。
这些志愿者在挑动当地反对派与训练有素的政府军作战方面很有经验,这是他们在与卡扎菲军队的斗争中学到的。
Iskenderum也是叙利亚全国委员会的武装派别——叙利亚自由军总部的所在地。
法国和英国的特种兵教官在当地协助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特种部队提供通讯设备和情报,使反对派士兵避开兵力集中的政府军,从而协助反对派实现其目标。
土耳其以军事袭击叙利亚领土的方式,过激地回应了叙利亚,且直到我写这篇文章时,炮击还未结束。
但很少人注意的是,就在同一天,以色列国防军(IDF)采取了军事行动,明显是为了转移叙利亚对土耳其的注意力,制造了一种叙利亚似乎面临两线作战的可怕场景,就像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局面一样。
以色列国防军在两国接壤的战略要地戈兰高地大大地增加兵力,而自1967年以色列攻占戈兰高地以来,那里就没有出现过紧张的局势。
新阶段才刚刚拉开帷幕,外部直接军事干预由土耳其发动,实际上由以色列右翼内塔尼亚胡(Netanyahu)政府支持。
而且令人好奇的是,这一新阶段彻头彻尾地遵循了奉行新保守主义的著名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协会所划定的方案。
在2012年3月的战略白种书《拯救叙利亚:对叙政权更迭的方案评估》中,布鲁金斯的地缘政治战略家提出计划,要像2011年在利比亚那样,误用所谓的对平民伤亡的人道主义关怀,为悍然武装入侵叙利亚辩护。
但是在这之前还有很多工作未作,时机尚未成熟。
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阐述了以下方案:以色列可以在戈兰高地或附近摆出要攻打叙利亚的姿态,这样可以牵制政府军,使其无暇镇压反对派。
以色列的这一姿态可以使阿萨德政权产生将面临多线战争的恐惧,尤其是如果土耳其愿意在土叙边境上也摆出要袭击叙利亚的姿态,并且叙利亚反对派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武器供应和训练。
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似乎和2012年10月初所发生的一切高度吻合。
其作者与一些重要的新保守主义鹰派人物有紧密的联系,而这些鹰派人物曾经在背后支持布什-切尼时代的对伊战争。
作者的赞助人是布鲁金斯学会的萨班中东政策中心(Saban Center for Middle East Policy),成员包括当前的共和党右翼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外交政策顾问们,而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Netanyahu)曾公开表示喜欢候选人罗姆尼。
发布这份报告的布鲁金斯萨班中中心是由犹太复国主义者,美籍以色列亿万富翁,拥有德国传媒巨头Pro7电视台的海姆〃萨班(Haim Saban)资助创办的。
海姆〃萨班公开宣布他的目标是以慈善事业促进以色列特定利益的实现。
《纽约时报》曾经称萨班为“一位不知疲倦地为以色列鼓劲的人”,萨班在2004年该报的一次采访中称,“我内心只有一个牵挂,那就是以色列”。
萨班中心的学者和董事会具有鲜明的新保守主义色彩,他们偏向以色列右翼联合党利库德集团(Likud party)。
这些学者有以色列国防军军事规划局前负责人Shlomo Yanai;美国驻以色列前大使,亲以色列的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WINEP)创始人Martin Indyk,该所是在华盛顿专门为利库德集团政策游说的主要机构。
访问研究人员包括以色列国家安全局辛贝特的前局长Avi Dicter;以色列国防军军事情报局的研究部前部长Yosef Kupperwasser;常驻学者包括在中情局工作了30年的资深中东问题专家和奥巴马总统的阿富汗顾问布鲁斯〃里德尔(Bruce Riedel)[11];以及另一位中情局前中东问题专家肯尼斯〃珀拉克(Kenneth Pollack),当他还是布什政府内的一名国家安全官员时,曾经因卷入以色列间谍丑闻而被起诉。
那么为什么以色列欲除掉他所熟悉的敌人阿萨德,代之以穆斯林兄弟会控制的政权呢?以色列的国家安全看起来就有可能受到强硬的穆斯林兄弟会政权从南面的埃及和北面的叙利亚,可能很快还要加上约旦。
从地缘政治的维度来分析此时此刻,我们应该问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使得以色列与信仰不同的土耳其、卡塔尔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而阿萨德政权、伊朗、俄罗斯和中国站在了对立面。
两大联盟在叙利亚的未来政治的问题上尖锐地对立。
其中一个答案是能源地缘政治。
在对中东地缘政治的评估中,有待充分重视的是,不仅对于中东的天然气产气国,而且对于欧盟和包括产气国俄罗斯及消费国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的未来来说,控制天然气的重要性正急剧增加。
天然气正迅速变成整个欧洲替代煤和核能发电的清洁能源,尤其是自从德国在日本福岛核泄漏后,决定淘汰核能以来。
就所谓的“碳排放量”而言,天然气被认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更佳能源。
德国、法国、意大利再到西班牙等欧盟国家政府若想在2020年前实现欧盟减少CO2 排放量的指定量,那么唯一方式是完成燃烧煤向燃烧天然气的重大转变。
相比于煤,燃烧天然气可以减少50%到60%的 CO2 排放量。
并且考虑到使用天然气所需要的经济成本大大低于风能或者其他替代能源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天然气正在迅速变成欧盟的需求,并且欧盟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消费新兴市场。
在以色列、卡塔尔和叙利亚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资源,而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天然气消费市场,两者相结合埋下了当前欲推翻阿萨德政权的地缘政治冲突的种子。
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天然气管道在2011年7月,虽然北约和海湾国家动摇阿萨德政权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叙利亚、伊朗和伊拉克政府还是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天然气管道能源协议。
在CNN铺天盖地地报导叙利亚动荡的情况时,这份协议基本上被忽视了。
这条天然气管道从波斯湾南帕斯天然气田(South Pars Gas Field)附近的Assalouyeh 港口,途径伊拉克境内,通到叙利亚大马士革,预计需要花费100亿美元和三年时间来建设完成。
伊朗最终计划把管道从大马士革延伸至黎巴嫩的地中海港口,天然气将从那里被运往欧盟市场。
叙利亚将会购买伊朗天然气,而伊拉克也已达成协议,将从伊朗的南帕斯天然气田购买天然气的协议。
南帕斯(South Pars)天然气田位于波斯湾中,在卡塔尔和伊朗的领海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
实际上,这条管道将会成为什叶派的天然气管道,因为它从什叶派伊朗取道什叶派占大多数人口的伊拉克再到亲什叶派的阿拉维派叙利亚现政权。
增加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戏剧性色彩的是,南帕斯气田恰在波斯湾的领海分界线上,分属于什叶派的伊朗和逊尼派中的萨拉菲派卡塔尔(Sunni Salafist Qatar)。
卡塔尔也刚好是美国五角大楼中央司令部的指挥中心和美国中央空军、英国皇家空军第83远征大队和美国空军第379远征联队的总部。
简单地说,卡塔尔除了拥有鼓吹反阿萨德政府的半岛电视台在阿拉伯世界进行了反叙宣传,还与美国以及北约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有紧密联系。
显然,卡塔尔在其占有的南帕斯气田上有其他的计划,而不是加入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合作中。
如果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的天然气管道建成,对于卡塔尔来说没有任何利益,因为这条管道将完全独立于卡塔尔或土耳其境内通往欧盟市场的中转通道。
实际上,卡塔尔正在尽一切可能破坏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管道的建设,甚至包括武装叙利亚混乱的“反对派”士兵,而且在这些反对派士兵中有许多是从其他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利比亚,被送往叙利亚的伊斯兰圣战主义分子。
2011年8月,在叙黎边界附近、距俄罗斯租借的叙地中海沿岸海军基地塔尔苏斯(Tarsus)也不远的卡拉(Qara),叙利亚勘探公司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新气田,这使卡塔尔更坚定了决心,要破坏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建设天然气管道的合作。
叙利亚或伊朗输往欧盟的天然气都要经过与俄罗斯密切相关的塔尔苏斯港。
据阿尔及利亚知情人士介绍,虽然叙利亚政府一直对新发现的气田轻描淡写,但是这块新气田的储量相当于甚至有可能超过卡塔尔的气田储量。
如同《亚洲时报》资深评论员爱斯科巴(Pepe Escobar)在最近的一篇分析文章中所指出的,卡塔尔拟定计划要求从约旦的阿卡巴湾(Gulf of Aqaba)出口其丰富的天然气,而在约旦,穆斯林兄弟会正对约旦国王的独裁统治形成严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