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一、根与茎中维管组织的联系

合集下载

第2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④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第2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④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二)茎与根的维管组织的联系
茎和根是互相连续的结构,共同组成植 物体的体轴。在植物幼苗时期的茎和根相 接的部分,出现双方各自特征性结构(即 根的初生维管组织为相间排列,木质部为 外始式;茎的初生维管组织为内外相对排 列,木质部为内始式)的过渡,称为根和 茎的过渡区。
过渡区 通常很短,l —3 mm ,很少达到1cm。过 渡一般发生在胚根以 上的下胚轴的最基部 、中部或上部,终止 于子叶节上。只有在 初生结构中才能看得 清楚。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一)茎与叶的维管组织的联系
叶迹与叶隙
叶隙
叶隙 叶迹
叶迹
• 叶迹:是茎中维管束从内向外弯曲之点起, 通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止的维管束片段。 • 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柱上分出向外弯曲后 ,维管柱上,即叶迹上方出现一个空隙,并 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蚕豆茎的叶迹与叶隙
茎和分枝的联系
枝迹与枝隙
枝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枝隙
枝迹 枝迹
• 枝迹:茎维管柱上的分枝,通过皮层进入 枝的部分。 • 枝隙:枝迹伸出后,在它的上方留下的空 隙,而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在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中,枝迹一 般是两个,有些植物也有一个或多个的。
菊花茎的 枝迹与枝隙
蚕豆茎的枝迹、叶迹
茎维管系统的组成和叶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叶迹和枝迹的产生,茎中的维管组织 在节部附近离合变化极为复杂,尤其在节 间短、叶密集,甚至多叶轮生和具叶鞘的 茎上,叶迹的数目更多,情况也更复杂。 因此,要很好地了解茎中维管系统必须进 一步研究茎和叶中的维管系统相互连续的 全部情况。
根茎过渡区
在过渡区: 表皮、皮层等是直接连续的。 维管组织要有一个改组和转变才能连接。 .

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及其变态

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及其变态

地上茎变态
肉质茎 茎刺 茎卷须
叶状茎
地上茎的变态
茎刺 茎卷须
葫芦腋须
叶状茎 肉质茎 假叶树
小鳞茎
(二)地下茎的变态 生于地下,与根相似。变为贮藏或营养繁殖的器官,但仍保持茎的基本特征(节、节间和芽,叶一般退化成鳞片)。 1.根状茎:外形与根相似,但横向生于土壤中,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上有退化的叶和腋芽。节上还可长出不定根。如芦苇、白茅、姜、菊芋、莲藕等。 2.块茎:马铃薯地下茎前端积累养料膨大成块茎。每一芽眼相当于茎节,芽眼内有芽,相邻两个芽眼之间称节间,块茎内部结构由外至内:周皮、皮层、外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内韧皮部及髓、双韧维管束。 3.鳞茎:由肥厚的肉质鳞叶包围的圆盘状地下茎。如:洋葱、大蒜、百合等单子叶植物都具有鳞茎。洋葱鳞茎基部有一个节间缩短的呈扁平形态的鳞茎盘,其上部中央生有顶芽,四周由鳞叶层层包裹着,鳞叶的叶腋处有腋芽。鳞茎盘下端产生不定根。 4.球茎:球状地下茎,如茡荠、慈菇、芋等,有明显的节和节间顶端有顶芽。
主干与分枝的生长相关性——顶端优势 当主干的顶芽生长活跃时,下面的腋芽往往休眠而不活动,如顶芽被摘去或受伤,腋芽就迅速萌动生长而形成侧枝。这种顶芽对腋芽的生长的抑制作用称“顶端优势”。如果树、棉花摘心,可促进果枝发育。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变态的概念
一些植物的营养器官由于长时期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使器官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成为该种植物的遗传特性,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二)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的制造、运输、利用和贮藏 1. 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合成葡萄糖,运输时转变成蔗糖,有机物除自身利用外,大量运输到根、茎、花果、种子中。 2.运输: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筛管上、下贯穿于植物体内,形成连续的长途运输途径。 此外,可通过活细胞的胞间连丝,及传递细胞进行短途运输。 3.有机物运输的方向有一定规律: A:营养物质向生长中心分配,(幼嫩的新陈代谢强的器官),如茎尖、根尖、幼叶。 B:就近原则:供应临近叶的器官。离近消耗能量少。 C:同侧原则:靠叶同侧先利用。 4.有些植物具有贮藏大量有机物的能力。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积蓄于块茎、块根、贮藏器官及结实器官中。

【学习课件】第四节营养器官间的联系

【学习课件】第四节营养器官间的联系
不同植物不仅转变区的位置、长度可能不同,而且细节也 常有出入。
当次生生长进行时,由于根、茎中次生维管系统的各组分 及相对位置均基本相同,因而能直接连续。
.
7
分割
旋转
. 靠合
连接 8
.
9
(二)茎与分枝及叶
双子叶植物的茎及其分枝的初、次生结构均基本相似,皮
系统与皮层、髓均可直接连贯,而维管系统则通过枝迹与分枝 的维管组织相连。枝迹是由茎的维管柱分出,经其皮层通往分 枝的一段维管束,在枝迹的上方为薄壁细胞所充填处,称为枝 隙。枝迹进入分枝,便加入其维管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株的连续的水流——蒸腾流。
根对矿物质的吸收是主动的选择吸收,但叶与茎参与的蒸腾作 用对其输导有促进作用,其运输途径亦主要由根的木质部经茎、
叶的木质部而至各所需部位。
根的固着、支持作用随根系的发育而形成,并配合地上部分的
生长而逐渐发展。根又是一种异养型器官,生长发育和执行各种
生理功能的部分原料与能量,均由地上部分供给。
.
6
上述种种变化发生在土表附近的根、茎相接处,由于变化
以梯度逐渐进行,因而形历一个区段,称为“过渡区”或 “转变区”。具体部位因植物而异,一般发生在下胚轴。包 括维管束的分裂、扭转、移位、靠合、连接等过程。甘蓝的 根一茎过渡区外观由根至茎逐渐变粗,就是“维管系统逐渐 外移而扩大”的表现,而扭曲状意味着初生木质部(有时包括 初生韧皮部束)的移位与倒转。甘蓝的根为四原型,而茎为多 束,因而过度区还包括束数的改变。
2、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的制造、运输、利用和贮藏
.
2
(三)叶与其他器官
叶进行光合作用有赖于由根吸收,通过茎运输的水作原料,
并借水维持叶细胞的膨压以及强光下的降温等保证执行功能 的基本条件。叶还需要茎的支持使之定位于有利光合作用的 位序。新叶的形成也需动用贮存于茎内的物质。根对光合作 用亦能起间接作用:有实验证实,根遭盐害后,光合产物的 运输便受阻。

根茎发育过程中相互联系

根茎发育过程中相互联系

资料一(二)茎与根的维管组织的联系茎和根是互相连续的结构,共同组成植物体的体轴。

在植物幼苗时期的茎和根相接的部分,出现双方各自特征性结构(即根的初生维管组织为间隔排列,木质部为外始式;茎的初生维管组织为内外排列,木质部为内始式)的过渡,称为根和茎的过渡区(简称过渡区,也称转变区,transition region或 transition zone)。

过渡区通常很短,从小于1mm到2至3mm,很少达到几厘米。

过渡一般发生在胚根以上的下胚轴的最基部、中部或上部,终止于子叶节上。

在过渡区,表皮、皮层等是直接连续的,但维管组织要有一个改组和连接的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茎和根中维管组织的类型和排列,有显著的不同,根中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是相互独立、交互排列的,初生木质部是外始式;茎内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则位于同一半径上,成了内外排列,组成维管束,而初生木质部又往往是内始式。

这样由根到茎的维管组织,必然要有一个转变,才能相互连接。

这个转变就发生在过渡区内。

从根到茎的变化,一般先是维管柱增粗,伴随着维管组织因分化的结果,木质部的位置和方向,出现一系列变化。

各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变化方式,现在就南瓜属(Curcurbita)和菜豆属(Phaseolus)植物中二原型根的类型说明从根到茎维管组织的变化(图3-113)。

一个二原型的根,它的维管柱的每一个初生木质束,发生转变时,看来好像先是纵向分裂成叉状分枝;接着,分枝向上,朝左右两侧扭转,以后又好象各旋转近180°和韧皮部相接。

事实上,这是由于从根到茎的不同水平的部位上,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所形成的组织种类和细胞组成不同,因而使木质部的组成分子也就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和方向上,而韧皮部部分在木质部变化的同时,也逐渐分裂移位。

因此,这一类型茎中的初生维管束数,和根中的初生韧皮部的束数不同,经过分化的过程,二者连接起来,就完成了过渡。

过渡区的结构,只有在初生结构中才能看得清楚。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一、根、茎、叶之间维管系统的联系 (一)根与茎维管组织的联系

根中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是相互独 立、相间排列的。初生木质部是外始式, 茎内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则是内外 排列,初生木质部是内始式,这样由根到 茎的维管组织,必然要有一个转变,才能 相互连接。这个转变就发生在过渡区内。
(二)顶端优势Fra bibliotek一个枝条往往只有顶芽和接近顶芽的几 个腋芽进行活动,其它腋芽处于休眠状 态,当顶芽被除去或损伤后,下面的腋 芽才活动。这种顶芽生长对腋芽生长的 抑制作用,为“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的原因主要是生长激素引起的, 顶芽与侧芽对生长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顶芽的生长需要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 需要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当顶芽生长活 跃时,它产生大量的生长激素,这个浓 度适合顶芽本身生长的需要,但大量的 生长激素向下传导时,对侧芽的生长活 动起到抑制作用。
二、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
(一)茎、叶与根的相互关系


植物的茎、叶与根之间是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的。植物的地下部分是地上部分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上部分进行各种 生理活动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 这些物质都要靠根的吸收。 同样,植物的地上部分又可促进地下部 分的发展,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运输到根,根才能得以伸长。

从根到茎的变化,一般先是维管柱增粗, 伴随着维管组织因分化的结果,木质部的 位置和方向出现一系列变化。以二原型的 根为例。




(二)茎与叶维管组织的联系 一般叶的叶柄具表皮、皮层和维管束, 都和茎的结构相连续的。 叶迹是茎中维管束从内向外弯曲之点起, 通过皮层,到叶柄基部 的这一段。 叶迹上方的空隙为叶隙,由薄壁细胞所 填满。 维管束从叶迹处进入叶柄基部后和叶维 管束相连,通过叶柄伸入叶片,在叶片 内广泛分枝,构成叶脉。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效应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效应

4、有机物质的分配
• 从“源”到“库”的原则 ➢ 源”:产生同化物的器官或部位,如进行光合作用的
叶子、吸收和转化无机盐的根; ➢ “库”:利用或贮藏同化物的器官或部位,如茎的生长
点、正在发育的果实、种子、块根和块茎等。 • 同侧运输:源叶向与它有直接维管束联系的库输送同
化产物。一般情况下,同一方位叶子的有机物供给相 同方位的幼叶、花果和根系。
1、根茎联系
• 1.1皮系统: ➢ 表皮(初生结构) ➢ 周皮(次生结构) • 1.2基本组织系统: ➢ 皮层(厚→薄) ➢ 髓(无→有) • 1.3维管系统: ➢ 维管柱(实心比例小→ 空心,比例大)
• 基本组织系统和维管系统
具次生生长的双子叶 植物纵、横剖面图解 左图为植株整体纵剖 面,中部增粗部分经 缩短、夸张的处理
(三)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
• 1、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生长相关性——根冠比 • (1)相互依赖: ➢ 地下部分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地上部分的光合产物和生理活性物质 ➢ 地下部分吸收的水分、矿质元素和细胞分裂素运往地上部分供其生活。 ➢ “本固枝荣,根深叶茂”,反映了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存在着生长相关性。 • (2)相互制约:水分、营养竞争(“旱长根、水长苗”) ➢ 植物根重/茎、叶重的比值,即根冠比。
• 过渡区:在植物幼苗时期的茎和根相连的部分,出现各自双方 各自的特征的过渡。
• 发生的部位
• 一般发生在胚根以上的下胚轴的最基部、中部或上部。
• 发生过程
• 先是维管柱增粗,伴随着维管组织分化,木质部的位置和方向 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各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变化方式,茎中的初 生维管束和根中的韧皮部经过分化(分叉、旋转、靠拢和合并 等变化过程),二者连接起来,完成过渡。

根茎叶的变态

根茎叶的变态

第五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某些植物的营养器官由于长期适应 某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或生 理功能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并已成为 该种植物的遗传性状,这种变化称为变态。
一 根 的 变 态
一 贮藏根
贮藏根一般肥厚肉质,贮藏养料,常见于二年生和多年 生草本植物,根据来源分为肉质直根,块根两大类。 1 肉质直根:主要由主根发育而来,包括胚轴和节间 极短的茎。如:萝卜、胡萝卜、甜菜。它们均为二 原型,外形相似,内部结构不同。 胡萝卜:大部分由次生韧皮部组成,薄壁组织非常发 达,含有大量胡萝卜素和糖分,一个胡萝卜素分子能 分 木解质为部较2个少V,A主分要子是,营木养薄丰壁富细,占胞根,导的管主较要少部,就分是。所次谓生 的芯。
气生根
红树呼吸根
三 寄生根 吸器
有些寄生植物,它的茎缠绕在寄主的茎上,同时, 长出许多吸器,伸入寄生茎的内部组织,它们之 间的维管组织相连同,以此来吸取寄主的水分 和养料。如:菟丝子,有的植物本身有绿叶能 制造营养,只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称 为半寄生植物。
菟丝子
菟丝子
菟丝子
变态茎 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的过程中,由 于环境的变迁,引起器官形成某些特殊的适应, 以致形态、结构都发生了改变的茎。茎的变态, 有两种发展趋向。变态部分,有的特别发达,有 的却格外退化。无论发达或退化,变态的部分都 保存着茎特有的形态特征:有节和节间,有退化 成膜状的叶,有顶芽或腋芽。根据形态上的差异, 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上变态茎,如肉质茎、叶状 茎、茎卷须、茎刺等;地下变态茎,如根状茎、
二 地下茎的变态
茎一般生 长在地上, 有的植物茎 生长在地下 与根相似, 但仍具有茎 的特征。有 以下四种类 型。
1根状茎:外形与根相似,横倒于地下,具有明 显得节节间,节上的芽发育为地上枝,节上可长 出不定根,节上可见到退化的鳞片叶。许多杂 草如白茅、狗芽根等,中草药如玉竹、黄精,经 济用材植物如竹芦苇和蔬菜莲。

第三章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及营养器官的变态

第三章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及营养器官的变态

叶迹和叶隙、枝迹和枝隙的图解
• 3.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 (1)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互关系 • ①种子萌发时是先长根后长苗。 • ②根系从地上部分,特别是叶获取有机养料; 根系向地上部分提供水、无机盐和根系制造的某 些氨基酸、维生素及其它生理活性物质; • ③地上部分从地下部分获取水和无机盐,还有 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一些激 素等;地上部分向地下部分提供有机养料,如葡 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生长素等。 •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说明根与茎叶之间 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葡萄的茎卷须
黄瓜的茎卷须
• (3) 叶状茎(叶状枝)
• • • • • • • • • 茎变态为叶状,绿色扁平,能进行光合作用。 假叶树 侧枝变为叶状枝,叶退化为鳞片状,叶腋内可生小花。 因鳞片极小,不易辩认,常被人们误认为叶上开花。 天门冬 叶腋内也产生叶状枝,而叶极小。 竹节蓼 叶状枝极显著,叶小或全缺。 再“奇怪”的形态,即使是从未见过,也应利用植物 形态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无论变态为什么样子,茎总是 具有茎的形态特征。 譬如,叶上长花的问题,可以从植物学角度去分析, 叶上会开花吗?什么地方会开花?只有茎、枝上会开花,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个着生花的结构长得再像 “叶”,它也是茎。
• (一)变态根
• 变态根主要有贮藏根、气生根、寄生根三种类型

• • • • •
1.贮藏根
存贮养料,肥厚多汁,形状多样,常见于二年生 或多年生的草本双子叶植物。 贮藏根是越冬植物的一种适应,所贮藏的养料可 供来年生长时的需要,使根上能抽出枝来,并开花 结果。 根据来源可分为肉质直根和块根两大类。 肉质直根:主要由主根发育成。一株上仅有一个 肉质直根。 块根:主要由不定根或侧根发育而成。一株上可 形成多个块根。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形态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形态

• (二)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的制造、运输和贮藏 植物 体内有机营养物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 • 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除 少量供本身利用外,大量运输到根、茎、花、果、种子等 器官中。这种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筛管上下贯穿于植物体内,形成连续的运输系统。叶片光 合作用制造的己糖通常要转化为蔗糖才能送到其他器官。 同时,根系合成的氨基酸、酰胺等含氮有机物经过筛管运 输到地上部分。 • 有些植物具有贮藏大量有机物的能力,将叶片制造的有机 物运输并积蓄于块茎、块根、果实及种子中。 • 以上说明,在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的制造、运输和贮藏 等各种生理功能都是相互依存的。同时,植物的这些生理 活动又与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统一协调的。
• (二)地上茎的变态 • 1.茎刺:一些植物如柑橘、皂荚、山楂的部分地上茎变态 成刺,具有保护作用。茎刺常位于叶腋,由腋芽发育而来。 • 2.茎卷须:由枝变态而成,位于叶腋,葡萄(葡萄科)、 南瓜(葫芦科)南瓜、葡萄等植物的部分枝变为卷须,用 于缠绕其他物体,使植物得以攀援生长,称为茎卷须。卷 须是位于叶腋内的。 • 3、肉质茎 • 肉质茎:一些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叶常退化,而茎肥大多 汁,呈绿色,不仅可贮藏水分和养料,还可进行光合作用。 许多仙人掌科植物具有这种茎。 • 3.叶状茎:真正的叶常常退化,枝扁化、绿色,代替叶行 光合作用。如:昙花、假叶树、天门冬、文竹、石刁柏、 竹节蓼等。 • 4.珠芽:生于叶腋或花序中的变态枝条,其节间缩短,肉 质肥厚,块茎状或鳞茎状,其上有芽,落地后可以能进行 营养繁殖。薯蓣、落葵、大蒜等。
• 三、叶的变态 • 苞叶(苞片):苞片是萼片外方的变态叶,有保护作用, 与花和花序有关,如叶子花,一品红等,非常多见。 • 鳞叶:鳞芽外具保护作用的芽鳞或鳞片;根状茎(如竹、 藕)、球茎(荸荠)、块茎(马铃薯)等变态茎上退化的 叶--鳞叶或鳞片;百合、洋葱的鳞茎上肉质具贮藏组织的 鳞叶,食用部分主要为鳞叶部分。 • 3.叶刺:叶变态成,生于节上、枝或腋芽的下部,如刺槐、 三颗针、仙人掌、刺葵、省藤等。 • 4.叶卷须:常常是叶片或托叶变态而成,如豌豆、炮仗花, 具有攀援作用。 • 5.叶状柄:叶片退化,叶柄扁化、叶片状,行光合作用, 与耐旱有关,台湾相思、大叶相思、绒毛相思等。 • 6.捕虫叶:叶子变态为捕捉昆虫的器官,如猪笼草、茅膏 菜等。

植物学 第八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互相影响

植物学 第八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互相影响

第八章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互相影响以上各节分别阐述了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一般规律。

然后,必须明确一株植物的各营养器官在结构及功能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充分体现着植物的整体性及生长相关性。

一、根、茎、叶之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在种子植物体中,维管组织在植物体内成为复杂而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构成植物体的骨干,形成维管系统。

1. 根、茎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种子萌发时,胚轴的一端发育为主根,另一端发育为主茎,二者之间通过下胚轴连接。

所以根与茎是一连续的植物体轴。

然而,虽然根茎的初生维管组织是连续的,但其发生及结构特点却是不同的(根的初生维管组织是间隔排列,外始式木质部,茎的初生维管组织却是相对排列,内始式木质部。

因此,在根茎的交界处,维管组织必须从一种形式逐步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这种使维管组织从一种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区域,特称为转变区(过渡区)。

在此区域,表皮、皮层、中柱鞘及次生维管组织都是直接相连续的。

轴变区一般发生在下胚轴的一定部位,在这里,由于维管组织要从根部的初生维管组织转变为茎的初生维管组织,所以中柱的范围相当扩大,而且维管束按某种形式分叉、转位或合并。

一般,根据维管束的变化情况,可将转变区分为四种类型:挂图P157 P127属A种:如棉花B种:南瓜、菜豆、早金莲、槭树C种:苜蓿D种:知母然而,事实上,很多植物转变区的结构远比上述复杂,而且变异也多。

如向日葵的根茎转变区,根中为四原型中柱,但茎却为六原型的结构。

但不论怎样,通过转变区,使根茎中的维管组织相连。

2. 茎、叶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叶、茎的维管束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且以一定的规律相连接。

叶着生在茎的节上,茎维管束在节中分枝,进入叶柄,而后进入叶片并反复分枝形成各级叶脉。

茎中,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即木质部在内方,韧皮部在外方,二者并生,相对排列;当维管束进入叶后,叶脉中维管束则表现为木质部位于腹面(即靠近上表面),韧皮部位于背面(即靠近下表面),二者也为并生,相对排列。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联系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联系

萝卜、胡萝卜、甜菜等的变态器官实际由两部分发育而成: 上部由下胚轴形成,下部由主根基部发育,并生有数列侧根, 这些侧根与主根的其余未膨大的部分均具正常结构。肥大的胚 轴端部在营养生长期间着生节间很短的茎与莲座叶,第二年则 依靠贮藏根内的营养开始长出节间长的枝,然后开花结实。但 这几种肉质根的增粗方式各不相同:
2、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的制造、运输、利用和贮藏
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
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除少数 供应本身利用外,大量运输到根、茎、花、果、种子等器官中。 这种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同时,根系合 成的氨基酸、酰胺等含氮有机物也经筛管运输到地上部分。有机 物的运输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都要通过呼吸作用中形成的三磷 酸腺苷(ATP)提供能量。说明在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的制造、运 输、利用和贮藏过程中,植物所进行的光合作用、输导作用、呼 吸作用以及生长发育等各种生理功能都是相互依存的。
整个植物体可分为皮系统、基本系
统和维管系统三大系统。
皮系统 仅具初生结构的植物体外表 为表皮连续覆盖。有次生生长的植物 体,在根、茎交接处向两端逐渐形成 周皮,或还有树皮,并与尚未有次生 生长的部分的表皮连续。
基本组织系统与维管系统 在初生 生长阶段由根至茎逐渐进行如下变化: 皮层由厚到薄,髓由无到有,维管柱 由“实心”(无髓)、所占比例小到 “空心”、所占比例变大。
双子叶植物叶通常长在嫩枝上,表皮可相互直接连续,待 茎产生周皮时,叶往往脱落,仅在茎表留下叶痕;茎的皮层亦 可与叶柄的基本组织直接连接;维管组织的连接则通过叶迹, 即由茎的维管柱近叶着生处的一侧形成分枝,通过茎的皮层, 在茎节处进入叶柄。
叶迹由茎维管柱分出的、通往叶子的一束或几束维管束, 其位置亦在茎皮层中,位于枝迹下方,其上方同样有由薄壁组 织组成的叶隙。

7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7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7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1.茎和叶维管组织的联系叶迹:茎中维管组织通过皮层伸入叶柄,在皮层的这段维管组织称叶迹。

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向外弯曲后,原来维管组织位置被薄壁细胞充填,这部分薄壁细胞称叶隙。

枝迹:茎中维管组织通过皮层伸入枝中,在皮层的这段维管组织称枝迹。

枝隙:枝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向外弯曲后,原来维管组织位置被薄壁细胞充填,这部分薄壁细胞称枝隙。

2.茎和根维管组织的联系根和茎维管组织初生结构不同,维管组织相互转变的区域称根茎过渡区。

维管组织的过渡发生在胚轴。

3.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①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互关系:根深叶茂。

②顶芽与腋芽的相互关系:顶端优势。

五、营养器官的变态1.变态:植物的器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植物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2.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同源器官是指同类的器官,长期进行不同的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导致功能不同,同功器官是指相异的器官,长期进行相似的生理功能,以适应某一外界环境,导致功能相同,形态相似。

六.双子叶植物根和茎次生分生组织的来源比较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①根的维管形成层来源:在初生韧皮部内方,即两个初生木质部脊之间的薄壁细胞。

这部分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数个形成层片段。

接着每个形成层片段两端的薄壁细胞也开始分裂,使形成层片段沿初生木质部脊扩展至中柱鞘处,此时,正对着原生木质部处的中柱鞘细胞也恢复分裂能力,参与形成层的形成,使整个形成层连接为一波状形成层环,由于原来片断的部分形成较早,分裂快,所产生的组织量也很多,特别是内方新组织增加较快,把形成层环较大地向外推移,使整个形成层变为圆环状。

此后,形成层进行大量的平周分裂和少量的垂周分裂,向内产生大量的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少量的次生木质部,使根不断地增粗。

②茎的维管形成层来源:初生分生组织的原形成层在分化形成成熟组织时,并没有全部分化,而是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问保留了一层具有分裂潜能的细胞,称束中形成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 一、根与茎中维管组织的联系
根与茎中各种组织是相连的,包括表皮、 皮层、维管柱。根的初生维管组织中木质部, 韧皮部各自成束,相间排列,初生木质部外始 式;茎的初生维管组织中木质部,韧皮部共同 成束,内外排列,初生木质部内始式。 排列方式显然不同,因此要通过旋转才能相 连。发生转变的部位为过渡区。位置:在下胚 轴的一定部位,很短。图P140。不同植物转变 方式不同,但都有一定的规律。 即:维管植物增粗—组织分割—旋转—靠合等。
2根 茎 原维 生管 木束 质转 部位 3 图 解 后象 生 木1 质韧 部皮 部
. ; .
.
枝迹和叶迹 1.枝隙; 2.枝迹; 3.叶隙; 4.叶迹
;
• 二、茎与叶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叶迹:茎中维管束从内向外弯曲之点起,通过皮层 到叶柄基部止。有的从茎中的维管伸出,在 节部直接进入叶柄基部;有的从茎中维管束 伸出后和其他叶迹汇合,再沿着皮层上升穿 越一节或多节,才进入叶柄基部。这一点枝 迹没有。 排列方式:木质部由内向上,韧皮部由外向下。 叶隙: 叶迹在茎的维管柱上分出,向外弯பைடு நூலகம்,在 叶迹上方出现一个空隙,由薄壁组织填充, 这个区域称之叶隙。
反之也然。即它们之间为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
• 四、顶芽与腋芽的相互关系 • 顶芽和腋芽的发育是相互制约的,即
顶芽发育的好,主干就生长的快,而腋芽 却受到抑制;如果摘除顶芽(通称打顶) 或顶芽受到伤害,顶芽以下的腋芽才能开 始活动,较快地发育成新枝。
枝迹:茎中维管束的分枝,通过皮层到枝的部分。 枝隙:枝迹伸出后,在它的上方留下的空隙,由薄 壁组织填充,这个区域称之枝隙。在双子叶 植物和裸子植物中,枝迹一般是两个。
由此可见:植物体内的维管组织,从根中通 过过渡区和茎相连,再通过枝迹和叶迹与枝和叶 中维管束相连,构成完整的维管系统。
• 三、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互关系 • 所谓“根深叶茂,本(即根)固枝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