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合集下载

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基地,其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章首先将对一体化视角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概念界定和背景分析,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随后,将详细介绍四个维度的内涵和特征,包括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优化。

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对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理念维度: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理念维度的确立至关重要。

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更是对高等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

全员育人,意味着每一个教职工都是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将思政元素融入各自的工作之中,形成全校上下的育人合力。

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使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程育人,强调的是思政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每一个阶段都应有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

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方位育人,则是指思政教育应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把握好五个维度

把握好五个维度

把握好五个维度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五个维度的概述 (3)三、把握五个维度的重要性 (4)四、如何把握好五个维度 (5)1. 了解并理解五个维度 (6)2.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 (7)3.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8)4. 加强沟通和协作能力 (8)五、五个维度在各领域的应用 (9)1. 商业领域中的应用 (11)2. 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12)3. 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应用 (12)4. 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13)六、案例分析 (14)1. 案例一 (15)2. 案例二 (16)3. 案例三 (17)七、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19)1. 面临的主要挑战 (21)2. 解决方案和建议 (21)八、结论与展望 (23)1. 对五个维度把握的总结 (24)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25)一、内容综述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把握好五个维度”成为了提升个人和团队能力的重要方法。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知识维度、心理维度和关系维度。

时间维度强调了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这一维度的核心在于目标设定与时间规划,确保每项任务都能按时完成,并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突发事件。

空间维度关注的是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

我们需要关注居住、工作和休闲等空间的布局与优化,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且高效的工作环境。

在知识维度方面,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知识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应该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心理维度着重于个体心态的调整,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通过自我激励、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等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坚韧和自信的心态。

关系维度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团队合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信息的畅通和资源的共享。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区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资源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各区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功能定位及协同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问题,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主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

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是指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创新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合作。

由于各区域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协同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介绍:阐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在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链条的衔接不够顺畅,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的对接与合作。

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量化评分

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量化评分

学校定期召开“转作风、强教风、正学风”专项整治工作例会,推进学风建设;学工、教务、后勤等部门协同联动,合力开展学风建设;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把学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学风建设工作;分学期、分年度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量化评分,全面测定和评价学生在校表现。

学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各类评优评奖办法,形成了国家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孙越崎、大正、方正等)、学校奖学金(优秀学生、源泉等)三级奖学金奖励体系。

加强教育管理,促进学风建设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连续20余年坚持开展新学期首周教育,促进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加强典型培育、选树与宣传,定期开展“三好学生”“优良学风标兵班”“优秀毕业生”等各级各类先优表彰活动,增强学风建设的导向性;制定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优良学风班创建活动。

加强以“七无一齐”为内涵的文明寝室建设,定期举行“星级文明寝室”创建活动。

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通过开展诚信考试专题教育、签订考前承诺书、强化考场巡查等措施,营造公平诚信考试氛围;连续27年坚持“两早一晚(早操、早自习,晚自习)”,学工与教学系统坚持常态化联合开展到课、旷课、早退等情况检查,切实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近三年,学校围绕入学教育、学业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开展活动40余场,举办赛事10余次,开设讲座60余次。

学生违纪率分别为1.49%、1.1%、0.33%,补考率、学风预警率呈逐年降低趋势。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体现了团队内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典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概念模型。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007-0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尹洁(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2016年4月April ,2016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5-08-27[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C-b/2013/01/03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绩效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的实证分析”(2012SJB630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3YJC880098)。

[作者简介]尹洁(1984-),女,江西赣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高等教育。

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概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共同的科学研究为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通常由技能互补、愿景一致、责任共担的教师与学生组成。

[1]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目标往往具备交叉性、多元性,其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具备不同学科特长,需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努力、协同创新,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以提升团队整体创新能力。

[2]“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3]随着“2011计划”不断推进,部级、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纷纷挂牌成立,运行已日趋规范。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 应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应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小组讨 论、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应注重实践教学,让学 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以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 思政”的内涵
1、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 想概论、理论等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
感谢观看
四、结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 果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制定协同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方 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推进“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 德素质、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想 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 思政”的协同建设策略
1、制定协同建设方案
高校应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方案,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在制定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 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问题。

为此各高校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等活动,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创业就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

一、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探索背景研究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探索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在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中,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践成果。

从而促进高校响应国家要求,推进深化改革的进行,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时代特征持续不断地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构建多目标多层次的具有地域特色、专业特点的有时代特征的学科。

1.1 国外相关探索和实践美国最早的创业教育是在商学院中发展起来的,为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即教科书、授课者、科研发现、理论基础和典型案例。

哈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学结果显示:高校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不断成长的企业、创业风险与投资理性、融资、竞争优势与战略”等。

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开设了创业学专业,而且构建了专门的创业基础学科,建立了涵盖大学本科的学士、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制度;在全社会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教育从中学开始,并且开设创业基础课程,为推动创业教育开展、在全社会培育创业意识打下重要基础。

国外的创业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并重,理论教学包括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体验和创业者创业能力培养等类型,创业实践包括创业孵化器、创业项目和创业大赛等。

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高校生涯教育实践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高校生涯教育实践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高校生涯教育实践路径发布时间:2022-01-10T02:17:41.90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11期作者:张晶[导读] “三全育人”理念是从教育的主体、过程和载体三个方面对育人工作进行了科学统筹和系统实施,高校生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开展协同教育,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强化重点教育,把握全过程育人重点;完善整合教育,建设全方位育人系统三项工作是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对当前开展生涯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意义。

(济南大学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山东济南,250022)摘要:“三全育人”理念是从教育的主体、过程和载体三个方面对育人工作进行了科学统筹和系统实施,高校生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开展协同教育,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强化重点教育,把握全过程育人重点;完善整合教育,建设全方位育人系统三项工作是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对当前开展生涯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路径“三全育人”是一种系统化、全面化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它充分将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和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育人合力,能够切实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1?。

生涯教育是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高等及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它教育下一代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平衡与成熟的发展,使每个人成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及自觉有用的人,特别是大学生,他们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兴趣逐渐分化,并开始形成特定的职业偏好,帮助学生建构生命的意义和发现核心价值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责任?2?。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基于“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完善的高校生涯教育模式,为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实现路径,可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在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在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在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高校协同创新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是推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性举措。

然而,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机制建设不够完善当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仍在建设中,相关政策法规仍存在一定的空白和不完善之处。

部分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存在较大差异,机制之间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导致资源分配和信息共享不畅、效益不高。

为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度的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机制之间的关系和职责,推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创新文化缺失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需要关注创新文化的构建。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的创新意识和文化水平不够高,对于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于尚未试验和证明的新想法和新方案往往缺乏支持和信任,从而制约了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

因此,需要突出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拓展创新渠道和空间,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激励创新成果转化。

三、资源共享难度大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当前,高校之间资源共享难度大,存在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互相独立等问题,致使协同创新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对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推动高校资源共享的深化,打破院系界限和信息壁垒,加强资源投入和产出的衔接。

四、合作模式不够灵活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合作模式。

当前,合作模式主要以单一的学科合作和固定的研究团队形式存在,且合作范围、内容和形式缺乏灵活性。

因此,需要逐步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学院之间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深度融合与创新,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

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

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

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

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

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

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

“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把握好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四个维度

把握好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四个维度

把握好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四个维度一、本文概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四个关键维度,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首先将对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其在新时代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随后,文章将逐一分析四个维度: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以及评价创新,深入探讨每个维度的内涵、特点及其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中的具体作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内涵和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课程内容维度的创新课程思政改革在内容维度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广度拓展上。

深度挖掘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思政课程的内在逻辑和核心价值,从而更准确地向学生传达这些价值观和理念。

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课程的知识点,更要关注知识点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

例如,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基本经过,更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事件对社会、对国家、对个人的深远影响。

广度拓展则要求我们将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这不仅可以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知识。

例如,在讲述经济发展时,可以引入经济学的知识,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课程内容维度的创新还需要我们关注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政课程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将最新的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的也能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还需要前瞻性地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课程内容维度的创新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挖掘和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让思政课程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人才。

创新的内涵-基于技术、经济、服务、社会四个维度

创新的内涵-基于技术、经济、服务、社会四个维度
创 新 的 内涵 一 基 于 技 术 、经 济 、服 务 、社 会 四个 维 度
李 光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创新相 关部 分文献 回顾 ,梳理 出创新的 内涵 实质是技术、经济、文化与社 会四个维度 的融合 ,并在此基础 上从 技 术性 、经济性和服务创新和社会性 四个维度 来深入探 索创新的 内涵。 关键词 :创新 内涵;技 术性;经性 济;社会性 创新的概念界定 熊彼特率先在 《 经济发展理论》 一书中将创新管 理的内涵概括 为通 过新产品 、新工艺 、新市 场、新 的原材料或半成 品、新 的管理 方法五种 方式将从来没有的生产要 素和生产条件等新组合引入生产体 系以获得利 润 。熊彼特的创新 理论涉及产 品和技术 的研发 、生产流程 、营销和管理 整个流程 ,且强调了这几种组合方式对企业技术性 、经济性 和商业性 的 正向效应。 华尔特 ・ w・ 罗斯托 ,将创新概念具体化 为技术创新理论 ,从技术 性角度突出创新 ;迪 隆 ( D i l l o n ) 、多西 ( Do s i ) 、厄 特贝克 ( U t t e r b a e k ) 等人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 和营 销角度探 讨影 响企业 技术 创新 的外 部 因 素 ,并指出提高技术 创新 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组织内外部各 种要素 的 匹配关系 ,突出强调创新 的经济性和协 同效应 。诺思 ( J .L .E n o s )直 接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资本 的投人 、组织 的建立 、制定计划 、招募 员工 和开辟市场几种行 为综合 的结果 ,突出技术创新从研发 一生产 一销售 一 市场的整个企业 生 产运作 流程 中 的全过程 渗透 性 。弗 里曼 ( C .F r e e — m a i l )认 为技术创新是技术 、工艺和商业化 全过程 ,并促使 新产 品的市 场实现和新 技术工 艺与装备 的商业化应用 。我国学者傅家骥从企业 家的 角度和创新商业化 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为企业家抓住市场 的潜 在盈 利机 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 为 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 效能更 强 ,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 的生产经营系统 ,从而推出新 的产 品、新 的生 产 ( 工艺 )方法 ,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 的原材料或半成 品供给来源或 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 、组织 、商业和金融等一 系列活动 的综 合过程。吴贵生首先提 出技术创新的本质上是一种经济 活动 ,是一 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 目的的活动 ,他强调了技术 创新是基 于技术活 动、所依据的技术变 动允许 有较大 的弹性 、技术 与经济结 合三个 特点 。 此外 ,还有 多学者把创新定义为组织采纳 一个新设想或新 行为 ,这里的 创新是指以一个新产品、—个新服务 、一项新技术或—个新的管理实践。 伴 随信 息化步伐加快 ,企业发展从以纯粹生产型 、生产经 营型 、资 本经 营型转入创新经 营型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使人类 社会在各方 面都 发生 了重大的变革 ,特别是改变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创新 不只 是改 变产品和技术 ,人类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和生产要要素或是市场开拓 创新的过程中在改变着 自己的生活方式 ,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 日趋凸显。 综 上所述 ,创新是技术 、经济 、文化与社会 的四个维度 的融合 。创 新是技术性 的换代更新 ,商业性挖掘开拓 ,文化方式 载体 的变 换 ,社会 性 的集 中体现 与反馈 。

新课标下课堂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

新课标下课堂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

新课标下课堂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吉林省辽源市第五高级中学校吉林辽源 136200究竟如何定义优质课程,往往是近些年教师们十分关注的教学难题,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估课程的质量。

维度一:学习方式上-------自主的程度、协同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一)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能主动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对自我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具备评估和监督的学习过程,是既主动又富有创新性的学习模式。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估,主要看他们学习的自由度、主动性、时间安排以及创新思维的表现。

自由度主要是指学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安排自我学习节奏和评价成果的能力;主动性则看他们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还是被动懈怠的学习;时间管理的层面,希望看到学生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及自我学习的时间是否长久;而创新性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展示出新颖的思维方式。

通常而言,自主学习能展现创新能力,然而并非所有自主学习都能体现出这种创新性。

(二)协同学习的效度协同学习是指共享学习目标为基础,采用小组或团队协作的方法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以组内多样性和一致性的法则建立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小组学习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小组的主题选择是否科学,分组方式是否合适,成员间是否存在互动和依赖,还有是否有预设的成果产出。

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

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 4-6 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

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们对团队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小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

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 一堂负责且精彩的课,应是兼顾预设与生成。

高校“三全育人”的四个着力点

高校“三全育人”的四个着力点

高校“三全育人”的四个着力点作者:何旭娟来源:《成才之路》2020年第34期“三全育人”是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高校实施“三全育人”,要切实把握好四个着力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一、明确育人目标,把握方向性高校在实施“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要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通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赋能,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培养目标分类、培养过程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要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劳动教育,加强体育和美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聚合育人资源,体现协同性“三全育人”,“全”是关键。

实施“三全育人”,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

建强主力军,推进思政工作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协同。

一是要注重交流合作,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二是要注重培训指导,通过开展集中培训,促进两支队伍资源共享、同心同向;三是注重实践研究,搭建协同育人的项目平台,融合两支队伍开展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形成成果。

畅通主渠道,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

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政课程的创优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倾力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金课”;要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落实落地,强化专任教师的育人职责,提高育人能力,确保课程育人效果。

聚焦“四个维度”

聚焦“四个维度”

聚焦“四个维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关注“四个维度”,即战略维度、组织维度、文化维度和管理维度。

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框架。

本文将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战略维度是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制定出合适的发展策略。

在战略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竞争态势、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以确保战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组织维度涉及到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协同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

在组织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权责分明等方面,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文化维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

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文化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凝聚力、员工满意度等方面,以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管理维度涉及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

有效的管理可以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在管理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以提高管理水平。

聚焦“四个维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关注战略、组织、文化和管理四个方面,企业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实现全面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聚焦“四个维度”的概念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关注“四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

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把握“四个维度” 提高谋事起势推动落实的质量水平

把握“四个维度” 提高谋事起势推动落实的质量水平

把握“四个维度” 提高谋事起势推动落实的质量水平作者:胡元坤来源:《先锋》2019年第03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成都践行新理念、追梦新天府的重要之年。

新年伊始,市委连续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推进会等重要会议,确立全市工作主题,明确全年主攻方向,强化了贯彻新思想奋进新时代的方向感,深化了践行新理念建设新天府的方法论,发出了实心干事科学作为的动员令。

全市各级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决策部署,注重把握谋划推动工作的“四个维度”,切实提高谋事起势的境界格局、狠抓落实的能力水平。

注重从政治维度谋划推动工作,把握干事创业的正确方向政治方向决定前进道路。

全市各级干部要把政治考量作为认识和把握工作的首要因素,把讲政治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生命线。

具体来讲,要把握四个方面:一要坚守政治纪律。

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是第一位的。

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清醒认识到,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严守纪律规矩底线,绝不发表与党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言论,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

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把贯彻新思想、践行新理念作为根本遵循,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以敢为善成的实干实绩诠释自身的政治担当。

二要提高政治能力。

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要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观大势把方向、从战略上谋长远抓关键、从全局中找定位明思路,当前重点要坚持和深化“系统学习新思想、分类研究新思想、对表贯彻新思想”工作范式,在全面对表看齐中坚守正确方向。

要强化政治敏锐,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洞察力、判断力、执行力,观察分析形势注重把握政治因素,谋划推动工作注重突出政治导向,处理解决问题注重考量政治效应,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实现政治效果与发展效益相统一。

基于“四维协同”理念的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四维协同”理念的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四维协同”理念下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度合作 ,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举措 ,并针对
在高等教育新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路径逐步由规模扩
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产学协同视域下研究生培养模式 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这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提出了以质量为
改革的若干建议[4];杨慧珍(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 ,针对当 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以深度国际化为方向等一系列新要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21.06.002
摘 要 该文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趋 势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提出“研究生—教师— 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新理念, 强化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纵向协同,学院之间、学院与学校 职 能 部 门 之 间 的 内 部 协 同 以 及 学 校 与 政 府 、企 业 、兄 弟 院 校、海外资源等外部资源的横向协同,并通过上述主体之间 的 内 部 联 动 、内 外 联 动 机 制 ,以 有 效 激 发 研 究 生 的 创 新 活 力、深度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协 同效应。 关键词 四维协同;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the Multi-direction Linkage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Four-di⁃ mensional Coordination”// CHEN Wei,ZHANG Yang,GUAN Zili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object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world-class”construction, the reform based on the new concept of“student-tutor-universitysociety”four-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training mode is put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①张晓芬1,史宪睿2(1.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2.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摘要: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

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内外协同;创新创业人才;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3-0047-05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其关键是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先进知识,拥有钻研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素质的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主体如何加强合作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达成“校内、校外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工科、商科相结合,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

一、“内外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一)“内外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有效提升育人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已经到了内涵提升的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应引起足够重视。

但仍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表面文章,创新创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培养主体模糊。

有的学校将其放到管理或者经济学科,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列入选修课程中;有的高校由辅导员、团委或招生就业处来培养,通过讲座、培训完成,教学体系没有实质性改变;有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大创中心,也单独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但是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机制。

这些做法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作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39期[摘要] 與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相结合的“双模块”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找准专业与思想政治的结合点,使得显性教条的思想政治元素如盐入水般隐性化,促进了教学理念和形态的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和评价体系与策略的变革。

以天津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利用”为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探索“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结合的“双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课程思政;做学合一;教学模式[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ZD2020100101);2019年度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科研课题“‘德技并修’,培育工匠精神——新时代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新能源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XHXB2019A011)[作者简介] 皮琳琳(1982—),女,北京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发电技术和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9-0067-04 [收稿日期] 2021-05-21随着国家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行动的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教学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常态。

以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的区分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根据课程自身属性,将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的隐形主线,总结出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双模块化的教学新模式,并构建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地图,力求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能源类专业课程的一般范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思考
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李素矿《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30日 14 版)
资料图片
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功能特性,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有所担当。

高校要科学把握协同创新的四个维度,积极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和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

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于高校内涵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融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大科学时代特征,决定了协同创新必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也是创新型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

协同创新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是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

高校必须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是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

高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在于大力彰显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两个“主体”,注重发挥自身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大科学、大工程、大项目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导,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着力培养我国各行各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传承创新大学文化,才能形成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的不断涌现、学术成果不断创新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

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在于统筹四大功能协调发展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

这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整体划一,缺一不可,形成良性循环体。

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只有紧紧把四项功能一体化设计,统筹兼顾,才能确保一所大学的“完美”。

这也是世界高水平大学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秘诀。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研究是对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的支撑,要求高校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目的,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文化传承创新明确了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校要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通过高精尖的科研攻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构筑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科研支撑的思想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不断探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互动、有效协同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科研,在科研中深化学习,在社会服务中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协同创新的科学路径在于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必须站在世界学科发展前沿,强化开放办学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广泛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建立联合研究开发中心和产学研基地平台,共同开展合作研究,在更高的起点上提高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建设一流学科。

要借助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国际合作等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质性合作,激励师生更多参与、承担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不断密切学校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高水平的国际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做到优势互补,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学术体系,不断为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寻求持久可靠的市场和资源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